跳转到内容

五胡禍華

来自维基学院

五胡荣華,顧名思義,是指五個民族(五胡)成為中原人民在公元四世紀至公元五世紀上半葉一串連福祉的根源,五胡「荣」華這個命名較五胡「惠」華更具體更客觀,當然,無論是「荣」還是「惠」,都是從漢族角度看的本土觀點,如果從南匈奴、羯、氐、鮮卑、羌等五個民族各自的角度來看則未必,不過客觀來看,五族各政權在中原地區此起彼落的征戰時期的確對當地漢族社會的人命財產、民族文化、經濟、秩序治安带来极大的福祉。

中原地區從漢族司馬氏的漢國統治至轉為鮮卑拓跋氏帝國管治的這一段時期(五胡禍華)的政治勢力變化頻繁,以下是對五胡荣華的經過及其起因、影響的簡要描述。

氐茍國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羯人帝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飢民轉職強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羯人是内遷漢洲的諸胡族群一支,㔨所在的羯人族群居於上黨郡武鄉縣一帶[註 1],六王内戰爆發後的太安年間,并州部各郡發生飢荒,當地漢、胡群眾都受到影響而四出流亡,㔨亦在其中,但受到友人郭敬的庇護,向郭敬提議:

不過受飢荒影響,并州刺史兼東嬴公司馬騰亦不得不倒賣飢民至冀州以獲取軍資,飢民因之得到衣食,這個做法正好與㔨向郭敬的提議吻合,不過司馬騰的做法是派郭陽、張隆拘捕州部内的胡人飢民賣至冀州地區,㔨也在其中,因為郭陽是郭敬的族兄,㔨一路上受到照料,最後㔨被賣至茌平縣的師懽為農奴,㔨在師懽手下並無遭受壓迫,反而有時間向鄰郡魏郡牧率汲桑自薦已有相馬之術,在汲桑手下兼職,在這段時間,㔨先後招集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郭敖、劉徵、劉寶、張曀僕、呼延莫、郭黑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等18人為班底,由汲桑提供赤龍、騄驥等皇家牧場的馬匹供㔨等19人使用四出劫掠民眾,汲桑亦有所分成,顯然㔨的生活相當舒適,如是者一二年。

皇太弟成都王司馬穎自從在永興元年(304)八月被幽州刺史王浚大敗於平棘後南逃洛陽,當時洛陽由司馬穎的盟友河間王司馬顒的部將張方控制,十一月,張方強迫漢帝司馬衷及中央政府西遷長安,自此皇帝及中央落入司馬顒控制,不過當時東海王司馬越已經在關東以「奉迎天子還復舊都」為名起兵討伐司馬顒,受到壓力的司馬顒在十二月廢黜皇太弟司馬穎,改以豫章王司馬熾為皇太弟。

強盗轉職叛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雖然成都王司馬穎失勢,但在治所鄴城一帶頻得民心,永興二年(305)六月,司馬穎舊部公師藩在清河國鄃縣自稱將軍,聚兵千餘叛亂,兵力其中就有汲桑率領㔨等數百騎投靠,汲桑正是在作出投靠公師藩的决定後幫㔨起漢姓名「石勒」,可能是為㔨更容易融入公師藩這一支以漢族為主的叛軍,㔨也正是在此時期由強盗轉職為流寇。

公師藩起兵叛亂後不久的七月,為禍陽平郡及汲郡,並成功將陽平太守李志及汲郡太守張延殺害,於是公師藩迅速轉攻鄴城,當時鄴城由司馬越之弟平昌公司馬模,司馬模派趙驤、馮嵩,坐鎮許昌的范陽王司馬虓亦派苟晞率兵北上援救,最終擊退公師藩,公師藩轉而流寇他郡,而河間王司馬顒聞知公師藩起兵後,立即任命成都王司馬穎為鎮軍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又任命盧志為魏郡太守,聯同司馬穎率兵1000人往赴鄴城聯合公師藩。
九月,平原太守王景、清河太守馮熊被公師藩殺害,直至十二月,司馬穎才行抵洛陽。

光熙元年(306)正月,河間王司馬顒處决部下張方,盼與東海王司馬越講和,但受到拒絕,而司馬越的正西進洛陽,司馬穎聞訊回頭西赴華陰,至五月,司馬越軍隊攻入關中,奉漢帝司馬衷東還洛陽,司馬穎則經武關南奔,八月,司馬穎到達新野縣,適逢當地兵卒郭起兵叛亂,打算擁司馬穎為主,不過郭很快被平定,而且司馬越控制的中央下令南中郎將劉陶逮捕司馬穎,於是司馬穎繼續亡命,北渡黄河奔赴朝歌,一路上收聚舊部數百人,打算投靠公師藩,但最終被頓邱太守馮嵩拘捕執送鄴城,當時坐鎮鄴城的是司空冀州刺史范陽王司馬虓,司馬虓不忍心殺害司馬穎,僅將其拘禁了事,大約與此同時,公師藩率兵自白馬縣南渡黄河,被兗州刺史苟晞所敗,公師藩被殺,汲桑與石㔨等潰敗逃亡,逃回茌平縣潛伏,慢慢又幹起打家劫舍的強盗生意。
十月,司馬虓逝世,其長史劉輿擔心深得鄴城漢民同情的司馬穎會節外生枝,遂在司馬虓死訊傳出前,在某個晚上矯詔賜死司馬穎,司馬穎死後僅有一路隨從的盧志為其收屍入棺,而東海王司馬越任命東燕王司馬騰為車騎將軍都督鄴城諸軍事,坐鎮鄴城,而并州刺史就由劉琨出任。
與此同時,汲桑與石㔨等人在茌平縣附近「劫掠郡縣繫囚,又招山澤亡命」,再次拉起一支隊伍,同年三月,東萊郡惤縣令劉伯根起兵叛亂,王彌率家僕追隨,不過劉伯根很快被幽州刺史王浚派兵擊殺,王彌只得逃入長廣山以作強盗為生。

到了永嘉元年(307),汲桑自稱為大將軍,以石㔨為前驅,聲言為成都王司馬穎報仇誅殺東海王司馬越及東燕王司馬騰為名四出劫掠郡縣,同年四月,汲桑率兵進攻鄴城,五月,汲桑擊敗魏郡太守馮嵩,攻陷鄴城,司馬騰逃亡時被亂兵所殺。
汲桑進入鄴城後,將成都王司馬穎的棺椁載在車上,以後行軍作戰皆以奉司馬穎名進行,當然汲桑只是一股流寇,並不打算占據鄴城,在鄴城燒殺虜掠,再將鄴城王宮一火燒毀即揚長而去,轉而一路向東攻入樂陵國,再西進掠平原國,殺害山陽公劉秋,沿黄河北岸逆流而上,至延津一帶企圖南渡黄河,兗州刺史苟晞帶兵北渡阻擊,東海王司馬越亦派王讚率兵援苟晞,雙方在陽平、平原兩郡一帶對峙數月,「大小三十餘戰,互有勝負」,到七月初一己酉,司馬越更親自率軍屯駐官渡,「為晞聲援」,直至八月初一己卯,苟晞大敗汲桑於東武陽縣,汲桑退至清淵縣,接下來在九月,苟晞連戰連勝,擊潰汲桑部隊,汲桑與石㔨率殘部撒退,打算西去投靠才立國3年的匈奴帝國,不過在途經赤橋時被冀州刺史丁绍一戰大敗,至此汲桑所部潰不成軍,汲桑與石㔨各自亡命,汲桑同樣亡命茌平縣,石㔨則亡命樂平郡方向投靠匈奴人。
石㔨途經上黨郡時,當地擁一部10000多男女之眾的胡人張㔨督、馮莫突被石㔨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一同投靠匈奴人,於是三人在十月加盟匈奴帝國,時任匈奴大單于攣鞮淵封石㔨為輔「漢」將軍-平晉王、張㔨督為親「漢」王、馮莫突為部督部大,石㔨更與張㔨督結為義兄弟,以張㔨督為義兄,甚至為其起漢姓名「石會」,之後石㔨為去樂平郡招撫擁眾10000多男女的烏丸人張伏利度,不惜與攣鞮淵聯合上演周瑜打黄蓋的計謀,石㔨借此投奔張伏利度,又與張伏利度結為義兄弟,石㔨在張伏利度手下帶兵劫掠周邊漢民無往而不利,得到張伏利度手下胡兵的歡兵,於是石㔨很快舉辦一場鴻門宴,在宴上拘捕張伏利度,向胡人部屬宣言:「今起大事,我與伏利度誰堪為主?」,於是石㔨成為張伏利度部眾的領袖,領着10000多胡人男女回到匈奴帝國[註 2],至於張伏利度則被好義弟石㔨釋放自由。
石㔨的舊主汲桑沒有靠山,在十二月,被東燕王司馬騰帶出并州部的乞活漢民首領田甄、田蘭及烏丸薄盛等率軍以為司馬騰報仇為名擊殺於樂陵縣,至於汲桑隨身帶着的成都王司馬穎棺椁則被棄於廢井中,後來幸運地得到安置下葬。
至於王彌,在這一年二月走出長廣山,再次舉兵叛亂,自稱為征東大將軍,殺害長廣太守宋羆、東牟太守龐伉,又擊殺司馬越派來平叛的東萊太守鞠羨,但至同年十二月,司馬越將兗州刺史苟晞改領青州刺史,又任命苟晞為侍中-征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假節-都督青州諸軍事-東平郡公,王彌叛軍被苟晞之弟苟純擊敗,聲威大衰,於是王彌派使向匈奴帝國稱臣,匈奴單于攣鞮淵亦樂得封王彌為鎮東大將軍-青徐二州牧-都督緣海諸軍事-東萊公。

永嘉二年(308)正月,匈奴派兵攻壼關,石㔨領胡兵7000為前鋒都督,并州刺史劉琨派黄秀率兵救援壼關,但黄秀在封田被石㔨擊殺,這是劉琨勢力與石㔨勢力的第一次交戰,壼關隨後陷落,匈奴單于攣鞮淵即派石㔨、閻羆、攣鞮零等七名將領率兵30000東下攻略河北平原,其中石㔨統兵入常山郡劫掠,但在二月二十五庚子被幽州刺史王浚派兵擊敗而南退。
三月,王彌招集殘部再次攻掠青州部,青州刺史苟晞再次與王彌陷入對峙局面,之後王彌西進,先後攻掠泰山、魯國、譙、梁、陳、汝南、潁川、襄城諸郡,更在四月十三日丁亥攻陷許昌,至五月,王彌進入伊洛盆地,威脅洛陽,但攻洛陽不得反為晉軍所敗,遂北渡黄河經軹關北上進入匈奴地界,攣鞮淵在南征平陽、河東兩郡後,即派王彌經壼關入河北平原攻略。
九月,石㔨、王彌等匈奴軍攻陷鄴城,但十一月初一壬寅,劉琨借鮮卑兵擊敗匈奴軍,收復壼關,切斷石㔨、王彌等八將與匈奴中央的領地聯系,石㔨、王彌等部繼續在魏郡、汲郡、頓丘等部攻城略地,自戰亂以來漢族建立用以自保的各處壘壁大多被匈奴軍攻陷,八將從中精選出五萬漢兵,壯大軍力,初八己酉,石㔨殺魏郡太守王粹於鄴城三臺。

永嘉三年(309)夏,石㔨先後劫掠趙郡、鉅鹿、常山諸郡漢民,部眾男女有十餘萬,特别的是,石㔨將半誘半迫拉來的知識分子別立為君子營安置,得到張賓、刁膺為之輔助,又派張斯為使赴并州部恆山以郡縣招誘胡羯族群來投。
在匈奴單于攣鞮淵的命令,石㔨率兵與攣鞮聰、王彌等聯兵攻打壼關,并州刺史劉琨派黄肅、韓述南下救援,然而分别在西澗、封田被擊敗,東海王司馬越派王曠、衛乾、施融、曹超等領兵北上救援壼關,與攣鞮聰、王彌等匈奴軍戰於高都至長安一帶,最終兵敗被殺,上黨太守龐淳不得以已壼關投降,劉琨迅速任命張倚為上黨太守守衛襄垣縣,令上黨郡未至全境淪陷。
八月,匈奴派兵南下進攻洛陽,石㔨亦進入常山郡,分遣諸將劫略中山、博陵、高陽各郡,降服漢民數萬,九月,匈奴進軍不利,在弘農郡被晉軍擊敗而不得不撒退,石㔨亦在常山郡飛龍山被幽州刺史王浚派兵大敗,士卒死者萬餘,石㔨被逼南退至黎陽,十月,匈奴再次派兵進攻洛陽,但屢攻不克兼損兵折將,遂於十一月撒軍,惟王彌東出淮北,因戰亂而流落當地的漢族流民數萬家起兵叛亂加入王彌,另一方面,石㔨整軍北上入掠信都縣,殺冀州刺史王斌,幽州刺史王浚趁冀州刺史出現空缺之機自領冀州刺史,再派王堪、裴憲領兵下討伐石㔨,但被石㔨擊敗,魏郡太守劉矩降於石㔨,令王堪南退至倉垣、裴憲投奔淮南,十二月,匈奴派重兵東屯内黄縣,在王彌的推荐下任命曹嶷為行安東將軍,負責向東攻略青州部。

永嘉四年(310)正月,石㔨攻陷白馬城,坑殺漢民男女三千餘人,與統兵三萬的王彌會合後,石㔨因之在二月攻打鄄城,殺兗州剌史遠孚,隨後攻陷倉垣,殺王堪,之後又北上劫掠冀州部廣宗、清河、平原、陽平諸郡縣,沿路降服漢民男女九萬餘人為部眾,然後又南渡黄河动掠,此時曹嶷經東平國進入在青州部琅琊國攻城略地,直至七月,匈奴派兵圍攻懷縣城,石㔨受命西進支援,在懷縣以東圍攻晉冠軍將軍梁巨於武德城,梁巨派使向石㔨投降但被拒絕,梁巨企圖只身逃跑時被石㔨捕獲,武德城降,降卒萬餘人被坑殺,梁巨亦被害,同月,懷縣城向匈奴軍投降。
不久,匈奴單于攣鞮淵去世,其子攣鞮和繼位,但數天後,匈奴帝國首都平陽爆發兵變,攣鞮和被殺,攣鞮淵另一子攣鞮聰自立為匈奴皇帝。
九月,因為南陽地區漢官催促流亡當地的雍州漢民回鄉,惹起民變,王如、侯脫與嚴嶷率眾起兵叛亂,聲言向匈奴稱臣。
十月,匈奴發兵攻掠洛陽,王彌先行,隨後石㔨率20000騎至大陽縣會合匈奴軍,匈奴軍之後大敗晉軍於澠池縣,匈奴軍進入伊洛盆地大掠東進,石㔨所部經成皋關東出,圍攻陳留太守王讚於倉垣,不料被王讚擊敗,石㔨退屯文石津,打算再北上劫掠,然而幽州刺史王浚派鮮卑兵10000多騎南下,大敗匈奴將領趙固於文石津,於是石㔨轉而率部赴南陽,王如、侯脫與嚴嶷聽聞石㔨率兵前來,立即派漢兵一萬進屯襄城縣以圖抵抗石㔨,石㔨很快將其擊敗並吞併,繼續進軍,兵臨宛城以北,當時屯於穰縣的王如擔心石㔨先打自己,遂主動派使送「珍寶車馬」予石㔨,並與石㔨結為義兄弟,又因為王如平時與侯脫不和,建議石㔨攻打身處宛城的侯脫,石㔨用了12日攻陷宛城,嚴嶷率兵救侯脫,但抵達時宛城已淪陷,嚴嶷不得已只能投降石㔨
石㔨將俘擄侯脫殺害,又將嚴嶷囚禁送往匈奴都平陽,兩人漢民部眾盡被石㔨吞併,令石㔨部眾日盛,之後石㔨率軍南下攻陷襄陽城及漢水西岸三十多個堡疊,然後留刁膺駐守襄陽城,石㔨親率30000騎兵北上打算偷襲王如,但擔心王如的兵力強大,轉而繼續北上赴襄城,王如暗中得到石㔨偷襲的消息,於是派弟王璃率二萬五千騎兵以犒軍為名打算偷襲石㔨,石㔨直接將王璃所部擊滅,石㔨之後又南下漢水西岸,打算以江漢平原為根據地。
十二月,曹嶷在青州部連戰連勝,招聚當地漢民為部眾,擊敗苟純,到了第二年正月更是擊潰青州刺史,逼使苟晞退守高平國,與此同時,石㔨在謀士張賓的勸説下放棄割據荆州地的打算繼續流寇,轉而率領部眾東渡漢水攻破江夏郡,旋即北上一路劫掠,二月,石㔨攻打新蔡縣,在南頓擊敗晉軍,殺新蔡王司馬確,之後石㔨繼續北上攻陷許昌,石㔨雖然離開了荆州地區,但流亡荆州地的梁州漢民與荆州本地漢民矛盾纠纷,漢官處理不當激化矛盾,最终釀成杜弢之亂。 曹嶷暫時為苟晞所壓制,但駐扎於項城的權臣東海王司馬越與苟晞的矛盾公開化,不满司馬越專權的皇帝司馬熾支持苟晞對抗司馬越,不過皇帝與苟晞的文書來往被司馬越截獲,司馬越於是以漢廷名義公開宣布苟晞的罪狀,並任命楊瑁為兗州刺史與徐州刺史裴盾一同起兵征伐苟晞,在這個看來内戰要再一次爆發的時刻,司馬越突然在三月十九日丙子逝世於項城,其部眾十多萬由王衍、襄陽王司馬範等率領,帶着司馬越的棺樞以東海國為目的地東還,司馬越在洛陽城内的支持者聞訊亦追隨而去,皇帝趁勢貶司馬越為縣王。

四月,石㔨部眾追擊王衍部眾,在苦縣寧平城郊外大破王衍所部,「王公士庶死者十餘萬」,隨後石㔨又在洧倉擊潰從洛陽城東出的司馬越支持者,令漢國的軍事力量受到巨大的打擊

戰爭影響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相關列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胡姓漢族與漢姓胡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家族改姓事例
胡姓漢族人士
舊漢姓 新胡姓 人物 姓改動 備注
王氏 拓王氏 王盟 約大同四年(538)受胡姓[1]
李氏 徒何氏 李弼 承聖元年(552)受胡姓[1]
王氏 可頻氏 王雄 承聖三年(554)受胡姓
陳氏 尉遲氏 陳欣 紹泰元年(555)受胡姓[2]
寇氏 若口引氏 寇和 天啟三年(560)受胡姓
高氏 獨孤氏 高颎
楊氏 叱呂引氏(叱利氏) 楊紹[3] 太建十二年(580)恢復舊姓[4][5]
普六茹氏 隋文帝楊堅[6][7]
李氏 大野氏 李虎
閻氏 閻慶
張氏 叱羅氏 張煚
王氏 烏丸氏 王德
柳氏 宇文氏 柳慶 約太平二年(557)受胡姓
崔氏 崔士謙
崔士約
崔猷
鄭氏 鄭道邕
薛氏 薛端
薛善
李氏 李昶
李氏 李和
王氏 王傑[8]
王氏 王悅
韋氏 韋孝寛[9]
韋氏 韋瑱
令狐氏 令狐整
唐氏 唐瑾
韓氏 韓雄
申氏 申徽
張氏 張軌
劉氏 劉雄
蘇氏 賀蘭氏 蘇椿
裴氏 裴文舉
蔡氏 大利稽氏 蔡祐
辛氏 普屯氏 辛威
田氏 紇干氏 田弘
楊氏 莫胡盧氏 楊纂
陸氏 步六孤氏 陸通
韓氏 侯呂陵氏 韓襃
樊氏 万紐于氏 樊深
侯氏 先賜姓侯伏侯氏,後賜姓賀屯氏 侯植[10]
趙氏 乙弗氏 趙貴
諸胡改姓人士
舊姓 新姓 人物 姓改動 備注
叱羅氏 宇文氏 叱羅協 紹泰二年(556)受新胡姓[11]
慕容氏 豆盧氏 慕容勝 北魏皇始年間受新胡姓
段氏 爾綿氏 段永
拓跋氏 元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族屬不明人士改姓
舊姓 新姓 可能族屬[註 3] 人物 姓改動
劉氏 侯莫陳氏 漢族 劉亮
梁氏 賀蘭氏 梁臺
王氏 庫汗氏 王勇
趙氏 乙弗氏 趙肅
梁氏 紇豆陵氏 梁禦

漢洲漢族政權統治家族直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註 4]

北齊皇族鮮卑化漢族高氏直系先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高隱
高慶
高展高敬高泰
高讜高韜高湖大淵高恒叔宗
高祚高祐子集高欽高翼高允伯恭
約太元十五年(390)~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正月
高推仲讓高夑季和高真高各拔高謐安平
約北魏始光四年(427)~北魏延興二年(472)九月
高稚幼寧高道始愔
高和壁僧壽高乾乾邕高慎仲密高昂敖曹高季式子通高忱士和高懷士仁高拔高䐗兒高徽茍兒高猛虎高盛盆生高樹生
約北魏延興元年(471)~北魏孝昌二年(526)
高翻飛雀高陀難陀高幹干奴
高顥門賢高綽僧裕高仁高昋明珍高歸義高歸彥高元國高顯國高建(達)興國[20]高永國高子國高子瑗高歡賀六渾
義平陵
高琛高岳高雍景雲高侃伯欣高騰伏興高隆之
高德正高澄子惠北齊顯祖文宣帝
高洋子進
武寧陵
高浚定樂高淹子邃高浟子深北齊昭帝
高演延安
文靖陵
高渙敬壽高淯北齊武成帝
高湛
永平陵
高湝高湜高濟高凝高潤子澤高洽敬延

隋朝皇族漢族楊氏直系先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婚姻
楊鉉
楊元壽
楊惠嘏
楊烈
呂雙周楊禎楊愛敬
呂苦桃楊忠楊元孫
楊堅楊弘辟惡
楊勇楊廣楊俊楊秀楊諒楊慶

唐朝皇族漢族李氏直系先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李暠玄盛
永和六年(350)~義熙十三年(417)
李譚李歆士業李讓李愔李恂李翻士舉李豫李宏李眺李亮
李勗李紹李重耳景順李弘之李崇明李崇產李崇庸李崇祐李寶懷素李抗
李熙孟良李承伯業李茂李輔李佐李公業李沖思順李思穆叔仁
李天錫德真李韶元伯李彥次仲李虔叔恭李蕤延賓李延實禧
李虎文彬
李延伯李真長宣李昞李璋李繪李褘李蔚李亮
李澄李湛李洪李淵李韶李孝基李贄李叔良李德良李幼良李安李哲李神通李神符

漢洲羯人政權統治家族直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耶奕于㔨邪
周曷朱(乞冀加)寇覓
㔨(石勒世龍)石虎季龍
石興石弘石宏石恢田堪(石堪)石邃石宣石鑒石韜石沖石遵石苞石斌石挺石琨石祗石炳石世冉良弘武(石瞻)
  1. 基於㔨生母為王氏,㔨與鄰居李陽交惡互毆,又與郭敬、寧驅友善,而㔨的姐姐嫁與張越,既然日常與漢族人接觸,那當地匈奴人或羯人的人口應少至不足以構成封閉的交流圈,最多只有數千男女。
  2. 以公元前1世紀的烏孫帝國為例,有「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一戶5.25人而總兵力占總人口約30%,康居帝國就有「戶十二萬,口六十萬,勝兵十二萬人」,一戶5人而總兵力占總人口約20%,兩國合計則戶均5.1人而總兵力占總人口約25%
    石㔨所統胡兵7000分别由張㔨督、馮莫突所部及張伏利度所部組成,則兩支胡人男女合計約35000人。
  3. 漢文典籍不會明確寫出族屬漢族,而是在姓氏、郡望、籍貫的來源中反映,一般而言,有漢姓而又没有明確寫出存在舊有胡姓或來自漢洲以外地區的人物族屬均是漢族,反之就是其他民族。
  4. 高歡屬於渤海高氏屢受質疑,然而並沒有有力證據能夠一錘定音,尚在兩可之間,高謐一支「坐法徙居懷朔鎮」,高歡少時「家貧」,可見其家族之落泊,或高湖因家庭原因而從渤海高氏分開發展,高泰這一支衰落至寂寂無名,故而因其居地而葬,所以從高歡沒有大舉追崇高韜一支並不足以否定高歡出自渤海高氏;從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和平二年(461)在靈丘縣境刻勒的南巡碑文所載人員姓名中[12]是婁勅萬斯與高平國、高□各拔、高長城並列,可見在北魏孝文帝之前平城朝廷就有高姓漢族任職北魏中央官僚,張金龍亦認為高歡之高並非出自是婁氏[13],其說可從,文獻明言高歡之妻婁昭君的家世出自鮮卑匹婁氏而不載高歡家族之高出自哪一個鮮卑姓氏,而高歡之敵宇文黑獺亦未曾認為高歡之高氏是冒姓或改自鮮卑姓,在中大通六年(534)徑直稱「高氏專權」,所以即令高歡之高氏並非渤海高氏亦必屬漢姓,以父系言之,稱之為漢種鮮卑風當無疑焉。
    據《隋書》帝紀,此漢族楊氏自楊元壽一代開始赴武川鎮任官,後移居當地,而楊烈有一子楊愛敬居於鄴城一帶,當即楊元壽家族原居地,楊堅生母呂苦桃來自濟南郡(今中國山東省濟南市境)[14],或即留居於鄴城地區的楊氏族人穿針引線聯姻之故。
    根據兩《唐書》的高祖本紀,隴西李氏李歆之子李重耳在西涼滅亡後曾在北魏擔任弘農郡太守,李熙被派遣鎮戍武川後舉家移居武川鎮,自此家族漸染胡化,按《北史序傳》,李重耳在西涼滅亡後投奔並出仕劉宋,之後改投北魏任弘農太守,李重耳、李熙、李天錫祖孫三人所任官職容或有虛構褒崇之處但其遷徙定居之事沒有虛構必要當為事實,恰巧李歆親弟李翻的兒子李抗亦曾在西涼亡後投奔劉宋出仕宋孝武帝,歷任「晉壽、安東、東萊三郡太守」,直至李抗去世後,其子李思穆在永明十一年(493)由南齊投北魏[15],李抗、李思穆父子的經歷與李重耳有相似之處,李重耳很可能是李抗、李思穆率領的李氏族人由涼投宋再自齊赴魏,亦不排除是南朝李氏之投奔者,廣阿縣是李熙、李天錫父子的「桑梓」[16],則廣阿縣當是漢族李氏移居武川之前的世居地,李熙、李天錫兩代人雖移居於武川但死後仍歸葬於廣阿
    從拓跋氏、宇文氏的祖先認同來,不存在為了統治中原而抹去胡人祖先的需要,高歡家族與楊忠家族、李虎家族應是在鮮卑北魏統治下曾移居武川、懷朔等漢、胡雜居地生活而染上胡風的漢家族,所以於漢姓漢名以外另起胡名不足為奇,一如今之包含漢族在內的華人族群亦有另起David、Peter等洋名以自稱者,甚至有以漢姓+胡名,如Peter Liang、Arthur Chen等等。
    值得留意的是宇文黑獺生母王氏出自樂浪王氏[17],而宇文邕是宇文黑獺之子,已證實有約32%血統成份是來自黄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人群[18][19],可證宇文邕祖母王氏縱使不是出自樂浪王氏,王氏家族也是漢族人。

參考來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1.0 1.1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寇洛李弼于謹·李弼》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寇洛李弼于謹·寇洛》
    《周書卷十六·列傳第八趙貴獨孤信侯莫陳崇·趙貴》
    《周書卷十七·列傳第九梁禦若干惠怡峰劉亮王德·王德》
    《周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一達奚武子震侯莫陳順豆盧寧宇文貴楊忠王雄·楊忠》
    《周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一達奚武子震侯莫陳順豆盧寧宇文貴楊忠王雄·王雄》
    《周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王盟》
    《周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四·柳慶》孝閔帝踐阼,賜姓宇文氏,進爵平齊縣公,增邑通前一千五百戶。
  2. 《北史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恭帝二年,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宜陽邑大中正,賜姓尉遲氏。
  3. 《隋書卷四十三到傳第八楊雄》觀德王雄,初名惠,高祖族子也。父紹,仕周,歷八州刺史、儻城縣公,賜姓叱呂引氏。
  4. 《周書卷八·帝紀第八·靜帝》(大象二年十二月)癸亥,詔曰:「詩稱『不如同姓』,傳曰『異姓為後』。蓋明辯親疏,皎然不雜。太祖受命,龍德猶潛。籙表革代之文,星垂除舊之象,三分天下,志扶魏室,多所改作,冀允上玄。文武群官,賜姓者眾,本殊國邑,實乖胙土。不歆非類,異骨肉而共烝嘗;不愛其親,在行路而敘昭穆。且神徵革姓,本為歷數有歸;天命在人,推讓終而弗獲。故君臨區宇,累世於茲。不可仍遵謙挹之旨,久行權宜之制。諸改姓者,悉宜復舊。」
  5. 《舊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謚曰襄。至隋文帝作相,還復本姓。
  6.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高祖上》……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7. 《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十一楊尚希》……周太祖嘗親臨釋奠,尚希時年十八,令講孝經,詞旨可觀。太祖奇之,賜姓普六茹氏,擢為國子博士。
  8.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王傑》太祖尝谓诸将曰:“王文达万人敌也,但恐勇决太过耳 ”复潼关、破沙苑、争河桥、战邙山,皆以勇敢闻。亲待日隆,赏赐加于伦等。于是赐姓宇文氏。
  9. 《大周使持節太傅上柱國雍州牧鄖襄公之墓志》……有周御歷,赐姓宇文氏……
  10. 《周故開府儀同賀屯公之墓誌》公諱植,字永顯,建昌郡人也。其先侯姓,漢司徒霸之後。瓊根盤鬱,歷千載而彌隆;寶葉駢羅,貫終古而獨茂。芳烈垂而不窮,英聲著於方策。……魏前二年十二月中,太祖文皇帝以公忠效累彰,宜加旌異,爰命史官,賜姓賀屯氏。時推姓首,實主宗祀。穆穆之訓,流美閨門;惟馨之德,實臻嘏福。……
  11. 《周書卷十一·列傳第三·晉蕩公護叱羅協馮遷·叱羅協》
  12. 《皇帝南巡之頌》碑陽
    維和平二年歲在辛丑三月丁巳朔□……
    皇帝南巡自定州至於鄴都所過郡國……
    禊於衡水之濱[嘗]射於廣平之野於時皇
    宋[遣]使慶□□[報]修聘問之義貢殊方之□
    濱舞□□之舞奏金石之樂樂成禮畢
    謳歌之聲野夫有擊壤之歡[焉]
    [刃]興安二年嘗[拉射]於此山復
    □安南將軍南鄭公毛□[仁]寧南
    前將軍魯陽侯韓道仁內[阿]□宗[等數]百人皆出山數丈然□
    而射之整□□□□□[川]岳箭出□
    □□□□知事□□□固有非常□
    □□□□[道仁]□□□□□未之聞
    □□□□□□□□□□□□□[審]
    □□[主]□□□□□□□□□□□
    □□□□□□□□□□□□□□□
    □□□□□□□□[威]□□□
    □□□□郡□□[御射]□□□□□
    □□[既]超□冠□[風]□□□□□
    □□□[將]□□靈□□□□□
    □□□□□□□□□□□□
    □□□□□□□□□□□□
    □□□□□□□□□□□□
    □□□□□□□□□□□□
    □□□□□□□□□□□□
    □□□□□□□□□□□□
    ……公斛……
    將……
    □三月止□

    《皇帝南巡之頌》碑陰
    侍中[撫]軍[大將軍太子太傅司徒公平原王[步]六孤[伊]□
    侍中特[進]車騎大將軍□太子太保尚書太原王一弗步□□
    六□將軍□羽真襄邑子呂河一西
    中常侍寧東將軍太子太保尚書[西]郡公尉遲其[地]」中常侍寧西將軍[儀]曹尚書領中祕書太子少師彭城公張益宗
    中常侍寧南將軍太子少傅尚書平涼公林金閭
    散騎常侍寧東將軍西起部尚書東海公楊保年
    寧南將軍殿中尚書日南公斛骨乙莫干
    左衛將軍內都幢將福祿子乙旃惠也拔
    寧□將軍宰官內阿干魏昌男代伏雲右子尼」[左]衛將軍內阿干太子左衛帥安吳子乙旃阿奴
    □□[將軍]太子庶子內阿干晉安男蓋婁太拔
    揚烈將軍內阿干陰陵男社利幡乃婁
    安[北]將軍內阿干東平公是婁勅萬斯
    寧東將軍內阿干[建]安男尉遲沓亦干
    中常侍寧南將軍太子率更令內阿干南陽公張天度
    中[常侍]寧南將軍□□□太子家令平陽公賈愛仁
    [散]□□□[內]阿干嘉寧男若干若周
    □□□□□□拔忍昕□□□□□□□□普陵
    □□□□□□□□[陽]男吐難子如剴
    □□□□□□□□□江乘男一弗阿伏真
    寧[朔將軍]□□[范]陽子韓天愛
    中堅將軍□□□□□武子賀若盤大羅
    庫部內阿[干]□□庫蘭
    內行內三郎高平國
    內行內三郎段魚陽
    寧朔將軍內行令永平子胡墨田」廣威將軍建德子內行內小賀若貸別
    內行內小步六孤龍成
    內行內小賀賴去本
    內行內小素和莫各豆
    內行內小□金□
    內行內小乙旃伏洛汗
    內行內小□□□□
    內行內小□□[他仁]
    內行內小伊樓諾
    內行內小[挾]庫仁真
    內行內小馬[橐]
    內行內小高□各拔
    內行內小叱羅騏
    內行內小吐伏盧大引
    內行內小步六孤羅
    內行內小衛道溫
    內行內小乙旃俟[俟]
    內行內小同□各拔
    內行內小呂□
    內行內小韓□生
    內行內小莫耐婁□
    鷹揚將軍內行令蔡陽男宿六斤阿□
    內行令直懃□六孤
    右五十一人內侍之官
    □□□□□□□□□□□□
    [右將]□□□□□□□□□□□
    □[材將]□□□□□□□□□□懃天□
    □□□□□□□□□□□□□□□□□□□□□□□□□□□□□□□□□□□□□□□□□□□□□□□□□□□□□□□□□□□□□□□□□□□□□□□□□□□□□□□□□□□□□□□□□□□□□[將軍]□[列]□□□[王]□□[提]折[閭]□
    衛大將軍[樂]安王直□何良
    平東將軍樂良王直□□大汗□
    征西將軍常山王[直]□□□連戊烈
    散騎常侍征東將軍光[祿]□□中山公杜豐
    散騎常侍平西將軍駕部尚□□陽公□□尸婆
    征東大將軍駙馬都尉□□郡王茹茹常友
    散騎常侍龍□將軍□□公素和勅俟伕
    侍中安南大將軍殿中尚書□□東安王獨孤侯尼須
    侍中尚書左僕射安南將軍□□□平昌公素和其奴
    平東將軍選部尚書□□陽樂侯常伯夫
    散騎常侍安南將軍[尚]書羽真南郡公毛法仁
    武衛將軍[特]□□城子比子乙得
    散騎常侍□□□□□部尚書丹陽公符真衛
    寧東[將]□□□□□侯胡優比西□[陀]
    散騎常□□□□□□□安復侯拔拔俟俟頭
    散騎常□□□□□[太]子少保儀曹尚書扶風公李真奴
    散騎□□□□□□□□尚書汝南公袁紇尉斛
    散騎□□□□□□□□[部]尚書興平侯宜懃渴侯
    寧□□□□□□□□□□永興侯[熱]阿久仁
    □□□□□□□□□□□順陽公直懃郁豆眷
    □□□□□□□□□□□□[選部]尚書[長廣]公豆連求周
    □□□□□□□□□□尚書東□公黃盧頭
    □□□□□□□□□□□□□[書]高都公慕容白曜
    □□□□□□□□□□魯陽侯韓道仁
    □□□□□□□□□□□拔□地力懃真
    □□□□□□□□□□□[野]王侯呂羅漢
    □□□□□□□□□斛律諾斗拔
    □□□□□□□□□□□□侯斛律頞拔
    □□□□□□□□□□□[中]濟陽男孔伯恭
    □□□□□□□□□□男胡莫那
    □□□□□□□□□□□素和匹於提
    □□□□□□□□□□□□右以斤
    □□□□□□□□□□□□懃倍斤
    □□□□□□□□□□□□□天愛
    □□□□□□□□□□□□□□乾
    □□□□□□□□□□□□□□兒
    □□□□□□□□□□□□□□□
    中堅將軍內三郎□[將南]□□□□
    折沖將軍內三郎□□□□□□□□
    □□[將軍]內三郎□□[特土何]□□
    [右將軍內]三郎□□□□[素]□[與娥駑]
    □□[將軍]內三郎□□□□□□□
    [鷹]揚將軍內三郎□□[賀]□□[婁]
    中壘將軍□□□□[素]和使若須
    寧朔將軍都長史給事中河中□□子蓋婁內亦干
    威遠將軍都長史給事中高平男楊丑頺
    左將軍給事夷都將越懃右以斤
    鷹揚將軍太官給事慕容男吳都
    右衛將軍駕部給事□[惕]乙弍小
    寧遠將軍駕部給事□□□□[進蒙]
    右軍將軍殿中給事□□子丘目陵□仁
    振武將軍殿中給事□□□□烏地干
    □□將軍殿中給事[壽]張子胡翼[以吉智]
    綏遠將軍中書給事李何思」
    驍騎將軍給事新安子趙騰
    驍騎將軍給事武安子任玄通」
    鷹揚將軍給事[馳魚]男楊思福
    折沖將軍給事南□男胡比他紇
    東鉀杖庫給事拔烈蘭真樹
    宣威將軍殿中給事出大汗僖德
    驍騎將軍殿中給事武原子屋引立真□
    驍騎將軍殿中給事新安子莫那婁愛仁
    驤威將軍內三郎斛骨[呈]羯
    輕車將軍內三郎斛律莫烈
    內三郎高長城
    內三郎其連受洛拔
    內三郎獨孤□□
    宣威將軍典駑庫內三郎拔烈蘭黃頭
    前將軍內三郎鍾離侯斛律羽都居
    明威將軍斛洛真軍將內三郎萬忸於忿提
    奮威將軍內三郎永寧子直懃苟黃
    後軍將軍內三郎遂安子直懃烏地延
    明威將軍內三郎[殷]普陵
    寧朔將軍內三郎晉安子斛律出六拔
    折沖將軍內三郎沙渠男獨孤去頹
    厲威將軍內三郎達奚屈居陵
    厲威將軍內三郎封平吳
    厲威將軍內三郎三次
    威烈將軍內三郎大□長命
    伏波將軍內三郎比陽男達奚庫勾
    威寇將軍內三郎契胡庫力延
    威寇將軍內三郎蓋毛萬言真
    內三郎直懃烏地干
    威寇將軍內三郎直懃解愁
    威虜將軍賀渾吐略渥和稽乞魚提
    威武將軍內三郎獨孤他突
    廣威將軍內三郎素和具文
    廣威將軍內三郎步六孤步斗官
    折沖將軍內三郎[北]德男□□匹和以斤
    右將軍內三郎□□男□[和]拔□□
    □□將軍內三郎□[比]首□□
    輕車將軍內三郎王□□
    武烈將軍內三郎□□尉□
    武烈將軍內三郎直懃他莫行
    輕車將軍內三郎[野]陟男□□□懃
    寧遠將軍內三郎[比]陽男拔烈蘭步愛
    武烈將軍內三郎獨孤乙以愛
    奮武將軍內三郎趙道生
    輕車將軍內三郎夾道男獨孤□□
    武毅將軍內三郎□壬去右
    揚烈將軍內三郎□□段去斤
    揚烈將軍內三郎祁陽男大[野]□石頂
    揚烈將軍內三郎靈開男茹茹命以斤
    揚烈將軍內三郎永寧男斛律西婼
    宣威將軍內三郎直懃斛盧
    武毅將軍內三郎勅煩阿六敦
    武毅將軍內三郎叱羅吳提
    武毅將軍內三郎斛律伏和真
    內三郎袁紇退賀拔
    內三郎侯莫陳烏孤
    內三郎契胡烏已
    內三郎折枋俠提
    內三郎素和斛提
    內三郎怡吳提
    內三郎奚斗孤男□
    內三郎直懃阿各拔
    內三郎直懃來豆眷
    內三郎叱干幡引
    內三郎孟菩薩
    內三郎丘目陵吳提
    內三郎王右右引
    內三郎張僕蘭
    內三郎王洛生
    鷹揚將軍北部折紇真宣道男泣利傉但
    左衛將軍南部折紇真平棘子李敷
    宣威將軍主客折紇真俟文出六於
    建威將軍□□折紇真建德子獨孤平城
    遊擊將軍內都坐折紇真曲梁子叱奴[地]□
    宣威將軍折紇真直懃□
    中都坐折紇真
    外都坐折紇真
    宣威將軍□
    賀渾吐略渥厙狄□
    征虜將軍令方興侯素和
    中堅將軍庫部內小幢將都
    揚威將軍內小幢將□
    宣威將軍內小幢
    中堅將軍□樂」
    前軍將軍
    鷹揚將軍

    奮武
    威虜
    中壘
    宣[威]將軍□□□□
    宣威將軍□□三郎幢將
    宣威將軍三郎幢將
    三郎幢將
    三郎幢將
    三郎幢將
    宣威將軍三郎幢將
    三郎幢將□□
    陵江將軍三郎幢將□□□□
    折沖將軍三郎幢將□□□□
    鷹揚將軍三郎幢將□□□□
    宣威將軍三郎幢將□□□□□
    宣威將軍三郎幢將□□□□□□□□
    三郎幢將拔拔古斤□□
    折沖將軍三郎幢將□□□□□□□折
    三郎幢將獨孤□真
    雅樂真幢將堂賓俟其[惠]前軍將軍雅樂真幢將□□子□
    雅樂真幢將步六[孤]宣威將軍雅樂真
    雅樂真幢將
    陵江將軍
    威遠將軍
    宣威將軍
    宣威將軍
    揚武將軍
    後軍將□
    宣威將
    後軍□
    □□□□□□□□□□□□□□西[將軍]□□
    □將[軍]□□□□以
    □將軍直懃乳樹
    三郎幢將尉□□□
    □□軍三郎幢將張壙比
    三郎幢將□□子[長]兒大食勤
    三郎幢將采洛生
    □□□□□□□

    威□
    丹東將
    輕車將
    折沖將
    □軍史□□□
    □□□□招子□□□□
    □□將軍□□□□□□□□□□□□□□史□□
    □□將軍□□□□□□□
    □□將軍
    宣威將軍□令尸□那□於□
    □□將軍□□□□□愛□
    [右]軍將軍□□□拔天封河光
    後軍將軍□都[令]□[拔禮]□有□
    宣威將軍□大□令□紽莫成
    都長史□□杖庫令怡長命
    建中將
    □□將軍
    宣威將
    宣威將軍
    宣威將軍
    宣威將軍
    威□將軍斛洛真
    斛洛真□□
    斛洛真□叱
    斛洛真紽紇□
    [宣威]將軍斛洛真
    斛洛真□直
    斛洛真□賀賴內□□
    斛洛真□□□
  13. 张金龙《高欢家世族属真伪考辨》
  14. 《隋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八河間王弘》河間王弘字辟惡,高祖從祖弟也。祖愛敬,早卒。父元孫,少孤,隨母郭氏,養於舅族。及武元皇帝與周太祖建義關中,元孫時在鄴下,懼為齊人所誅,因假外家姓為郭氏。元孫死,齊為周所并,弘始入關,與高祖相得。高祖哀之,為買田宅。弘性明悟,有文武幹略。數從征伐,累遷開府儀同三司。高祖為丞相,常置左右,委以心腹。……
    《隋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四外戚·高祖外家呂氏》
  15. 《魏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李寶傳附李思穆》韶從叔思穆,字叔仁。父抗,自涼州渡江左,仕劉駿,歷晉壽、安東、東萊三郡太守。思穆有度量,善談論,工草隸,為當時所稱。太和十七年,攜家累自漢中歸國,除步兵校尉。遭母憂解任。起為都水使者。及車駕南伐,以本官兼直閣將軍,從平南陽,以功賜爵為伯。尋除司徒司馬。彭城王勰為定州,請為司馬,帶鉅鹿太守。勰徙鎮揚州,仍請為司馬。府解,除征虜將軍、太中大夫。出為京兆內史,在郡八年,頗有政績。徵拜光祿大夫。肅宗初,除平北將軍、中山太守,未拜,遷安北將軍、營州刺史。卒於位,時年六十一。贈安西將軍、華州刺史。
  16. ​《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
    大唐开元十三年岁次乙丑六月癸丑二日甲寅,赵州象城县光业寺碑并颂
    宣义郎前行象城县尉杨晋文
    粤若稽古,我国家祖元宗道,钦若辰极,乘乾出震,光宅天下。駈除绳契之后,兆朕乎万八千年;抑扬礼乐之臣,经营乎七十二代。五岳斑瑞,四海奉图。万象昭回,二仪行于□□□□□□□□□□□保卫轮王俨若而护持。希夷欬于正朔,空有归于律吕。岂直周王柱史降生迦叶如来,鲁国修文更是儒童菩萨而已。湛恩汪濊,充溢汯极。巍巍乎,神通自在,无得而称者。
    光业寺者,盖开元八代祖宣皇帝、七代祖光皇帝陵园之福田也。总章之年,奉敕置是,额曰『光业』焉。於戏,宣皇帝始以宣简公任瀛州刺史,今瀛州大厅事尚曰『宣简公廓』云。亦犹宗□□□□□□□□□□□□信乃名赵信之城。国风咏其甘堂,阙里传其丝竹。攀援遗爱,其若是乎!自玄元皇帝,累圣重光,百姓日用而罔思,四海困穷而有属。天之宝命,乃大集乎我。□□□□□□□□□□□□三灵改下,二祖在天,暨乎天下文明,宗禋复礼。丰沛故事,遂俯有司。
    贞观廿年,累遣使臣左骁卫府长史长孙尊师与邢州刺史李宽、赵州刺史杜敖等,检谒茔域,画图进上。麟德元年,敕:「宣简公、懿王陵墓并在赵州,各宜配守卫户卅人。仍令所管县令专知检校,刺史岁别一巡。」逮乎仪凤之年,追上尊号曰:「盖开圣皇阐运,景业本乎承祧;先哲缵图,大孝在于尊祖。故商室创业,必崇相土之仪;丰邑建家,克迈古公之烈。是则上灵乃睠德盛者,光流明命;攸钟化隆者,祚广永惟。绍统肇自高阳,重规累圣之功,充溢区宇;积仁行义之道,光被黎元。长发开其远祥,锡类绍其鸿绪。朕以虚薄,嗣膺宝位。当宸极之重,无忘冰谷;荷宗社之明灵,匪宁夙夜。聿怀先构,载结于因心;钦若旧章,未极于昭报。皇祖瀛州刺史宣简公,含含章诞睿,惟几韫识,任总六戎,勋高八命。皇祖懿王,天挺英哲,纵灵文武,翼亮帝图。蕃辅王室,斯固基隆绵瓞,道光承干。疏封丹社,茂绩蔼于当年;演庆玄珪,鼎命流于异代。岂得含弘简久之业,尚阙郊歌?大蒸殷荐之仪,有亏祀典?敬询故实,允迪鸿名:皇祖宣简公,谨追上尊号,谥宣皇帝;皇祖妣夫人张氏,谨追上尊号,谥宣庄皇后。皇祖懿王,谨追上尊号,谥光皇帝;皇祖妣妃贾氏,谨追上尊号,谥光懿皇后。庶昭报之义,八极齐尊。列文之德,仪天配永。仍令所司,备礼昭告宗庙。思叶慎终,以申孝享。主者施行:中书令臣李敬玄宣,中书侍郎门下三品臣薛元超奉,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上柱国臣郭正一行。」侍中太子宾客假通议大夫守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上骑都尉臣恒,奉诏书如右。臣闻惟盛启图,烈鸿名以光七庙;惟皇纂统,明至道以亲九族。是以追奉大王逾梁之业弥峻,加尊宣后践鄗之祚斯隆。伏惟天皇出震膺符,体元立极,垂衣而化天下,执矩而清万县。发挥庶政,黼藻神功,克修文武之烈,寅亮祖宗之道。缅怀先构,钦惟累圣之功,思上尊名,载洽因心之礼。追崇大号,庆延长发。式敫敦大土风,允迪无疆之祚。凡在黎献,感慰兼深。奉诏付外施行。
    至其年五月,敕:「皇祖宣皇帝陵,以建昌为名;皇祖光皇帝陵,以延光为名。有司依式。中书令臣李敬玄宣,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臣薛元超奉,中书舍人臣刘袆之行。」既而礼备昭告,恭维奉行。明命之重载崇,察道之尊斯著!钦若勤修之果,实光帝业者欤!
    借如影散真岩,仍留宝塔;函分舍利,尚积珠台。况乎剑履前湖,不无仙馆;桑梓旧国,须筑法宫。于是乎,百堵齐举,千栌竞设。工倍思巧,不日而成。崇其地也,则若丹陵旧墟、白水前壤。祗树给园之胜践,初地本际之神乡。尧台翊其前,修禹堤还其远业。瞻言渤澥,森此岸之旃檀;眷波清凉,尽他方之菩萨。金绳界邢任之国,宝刹舞燕赵之衢。杂树扶疏,共摇禅影。群峰迤逦,竟袭香烟。国土清净于远郊,更得医无闾镇;恒卫既从而接输,即是尼连禅河斜界。城池参差,舍卫高悬;毕昴依稀,佛星宫宇。于是虚亭楼,观此焉。飞峙自然,檀山不远;行谒父王,兜率何遥?坐看天寺,不生妖术怪草,无问小根大茎。从来雨露所搏,是曰珊瑚之树。廊庑修注,自致幽深。庭除砥平,无有高下。银函藏经,竺兰之所来传;玉露仙盘,长老叹其稀有。大士持论,则高举胜幡;南云雨香,则回拥华盖。岂只六年,道树乃肆经行;但于一处,花林皆堪悟法然。寺有阿育王素像一铺、景皇帝玉石真容一铺,铭勒如在。故总章敕云:「为像为陵,置寺焉。」自自双林变彩,万相潜辉。爪发掩于珠函,天衣藏于银叠。虽则风雨如晦,或现神光;岩岫窈冥,乍留真影。而鹫山空寂,终悲说法之堂;雪岭深岑,永痛安居之寺。于是乎,像教住法塔庙瞻仰。神鬼八万,争圆满月之容;巧工卅,共画开莲之像。罗汉取雄黄之树,即日成龛。沙门奉交露之珠,尔时营塔。是以育王申愿,果见分躯;景帝归依,湛然常乐。
    丛台袨服之女,咸希娑碣龙宫,平原珠履之宾,并愿跃摩开士。誓弘深海,愿启仁祠;志景高山,祈安妙相。乃有初建佛堂前寺主僧道霞,续修上座僧玄测,立碑寺主僧玄静,并性相、圆明住持。坚苦传经,不疲于骨笔,救俗靡惮于残躯;心水澄活,身田寂静;摈落嚣滓,拂衣高蹈。前上座僧惠超,至开元十二年次,营寺主僧慧山、上座僧守义,都维那僧知一、僧弁藏、僧智藏、僧敬秀、僧志成,合寺门徒等,并宿植果因,早闻经佛。若勤沙劫,无舍刹那。能开方便之门,从其喜舍之愿。本县都维那盖一、孟一、李亮、霍贞、杜言、李丹、王爽、陈淳、王威、周四,陵后孙文行、长瑜、为政、弘诠、君彻、珍宝、二宝、宗予,柏乡县维那董众、李名、李芝、孟白、牛宝、霍模、赵僧、赵思、王廉、宋荫、任县维那王徽、张收、张恽、赵贡、李静、赵眘、李恽、王操、孟岸,凡厥两州三县,以其得姓同封或里仁从宦,必复公侠之德,务本于农;聿修祖考之规,扬名于代。植杖耦耕之税,喜入檀财;辞金劝学之资,欢闻施舍。
    爰用麟州文杏,杂以徂来至松。逮乎象林香桂,楺之新甫之柏。匠者乃自水作皋,从星直绳。行动而风生,札飞而江满。瑌磩彩致,瑌玫鳞彬。将画壁而龙来,始飞檐而凤跂。上三休而超色欲,底域右平;临四柱而绝风烟,琁题刻桷。绿犀青璅,莫匪琉璃;绣栭云楣,多连玛瑙。千叶生于倒井,百福现于毫光。真疑弥勒下生,好似莲花后会。天龙八部,即仰螺宫;童子三乘,且欢沙塔。动滴沥而成响,何啻鲁灵光?若摛霞而曜天,空传魏景福。宝盖并诸天乐下,梵响与众籁俱吟。栋宇而来,斯亦大壮矣!
    于是,使持节赵州诸军事赵州刺史上柱国田再思,四豪芳胄,六国英髦。拾紫修明,思皇亮采。历试佥允,惟良寄深。硕学与碧海连波,宏文共珠星绚美。坐而论道,且让德于台阶;视以褰帷,恭助理于方牧。以仁恤懚,以惠爱人,威武足以清家,□□□□□□□□似悬明镜。人人若仰慈亲,经曰:「君亲临之,厚莫重焉!」其此之谓也。时因岁谒帝陵,是用归依法宇。作礼恭敬,赞叹甚深。若庇毫光,如亲付嘱。 县宰朝议郎行象城县令宗文素,承坐啸之清规,述鸣琴之雅政。行惟时表,学乃人师。德义在躬,声芳自远,动静无二。退食自公,始终如一。自公退食,百姓仰之如父母,寮吏敬之若神明。诗云『恺悌君子,人之父母。』则宗公其人也。每以四谛三缘之徒,与香云而毕会;六度十善之侣,乘妙音而竟来。长无狂象之虞,永绝魔王之警。晋惟虚菲,解衭南昌。理言桑田,薄游东海。去留惜别,长幼相趋。祈作此文,用旌法会。辞不获免,兹焉课虚。将以桂长而轮亏,桑生而海浅。人代以之超忽陵谷于是迁移。庶征南之碑,虽江沉而山在;而辽东之柱,忆城是而人非。以是因缘,为之不朽。
    其词曰:
    维王桑梓,本际城池。陵园肃穆,祠阙参差。千龄宝祚,万代宗枝。符彩纷郁,光阴陆离。惠化仁寿,至理无为。道德营卫,人天羽仪。(其一)
    羽仪伊何,聿遵昭报。克绥景福,感勤纶诰。为像为陵,以师以导。招提乃立,光业之号。杖锡清规,乘杯雅操。忉利高远,毗耶深奥。(其二)
    地界金绳,经藏银叠。始敫苹果,终传贝叶。定水横流,禅林回接。殑伽沙数,俱眩灰劫。生自无生,法应非法。不与人我,同归净业。(其三)
    为法施者,为法来者。大千法界,一甲天下。共缚腾猿,同祛害马。火宅斯坏,水月斯假。饮食衣服,欢喜施舍。是仰人祠,欣然大厦。(其四)
    神图既集,法宇斯崇。丹雘霞起,光明日融。龙盘画壁,凤跂檐风。树春梁下,花明幄中。琁题入月,高甍拂空。如来分坐,莲花会同。(其五)
    国王大臣,州牧县宰。济美福业,勤修亮采。如霞平施,如云自在。展敬陵园,归诚法海。谛听兹肃,瞻颜无怠。凡厥有情,千百斯倍。(其六)
    摩诃功德,不可思议。座满师子,地尽琉璃。蜂王送蜜,树果伭枝。毛滴海水,芥纳须弥。无量劫数,未几毫厘。生灭为乐,城宅虚危。(其七)
    过往现存,俱来眷属。性渐空有,情超色欲。欢喜赞叹,头面礼足。虹映朝曦,龙然夜烛。行看泡幻,坐惊浮浞。愿牓书银,思函检玉。(其八)
    皇家圣理,佛日高悬。三千法界,亿万斯年。天倾柱折,地趺鳖迁。风沦万籁,火燎三天。谷深陵阜,海浅桑田。固斯贞石,常乐超然。(其九)
  17. 《周書卷一·帝紀第一·文帝上》……太祖,德皇帝之少子也。母曰王氏,孕五月,夜夢抱子昇天,纔不至而止。寤而告德皇帝,德皇帝喜曰:「雖不至天,貴亦極矣。」生而有黑氣如蓋,下覆其身。……
    《周書卷十·列傳第二·邵惠公顥》德皇帝娶樂浪王氏,是為德皇后。生顥,次杞簡公連,次莒莊公洛生,次太祖。顥性至孝,德皇后崩,哀毀過禮,鄉黨咸敬異焉。……
    《周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王盟》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六世祖波,前燕太宰。祖珍,魏黃門侍郎,贈并州刺史、樂浪公。父羆,伏波將軍,以良家子鎮武川,因家焉。……
    《周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三十三·王褒》……褒與王克、劉鈺、宗懍、殷不害等數十人,俱至長安。太祖喜曰:「昔平吳之利,二陸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賢畢至。可謂過之矣。」又謂褒及王克曰:「吾即王氏甥也,卿等並吾之舅氏。當以親戚為情,勿以去鄉介意。」於是授褒及克、殷不害等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18. Panxin Du、Kongyang Zhu、Hui Qiao、Jianlin Zhang、Hailiang Meng、Zixiao Huang、Yao Yu、Shouhua Xie、Edward Allen、Jianxue Xiong、Baoshuai Zhang、Xin Chang、Xiaoying Ren、Yiran Xu、Qi Zhou、Sheng Han、Li Jin、Pianpian Wei、Chuan-Chao Wang、Shaoqing Wen《Ancient genome of the Chinese Emperor Wu of Northern Zhou》
  19. 厦门日报:厦大团队参与基因分析 揭开北周武帝血统之谜
  20. 北齊 高建墓志,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