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禍華

来自维基学院

定義[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五胡禍華,顧名思義,是指五個民族(五胡)成為中原漢族(華)在公元四世紀至公元五世紀上半葉一串連災禍的根源,五胡「禍」華這個命名較五胡「亂」華更具體更客觀,當然,無論是「亂」還是「禍」,都是從漢族角度看的本土觀點,如果從南匈奴、羯、氐、鮮卑、羌等五個民族各自的角度來看則未必,不過客觀來看,五族各政權在中原地區此起彼落的征戰時期的確對當地漢族社會的人命財產、民族文化、經濟、秩序治安造成嚴重的破壞影響。

中原地區從漢族司馬氏的漢國統治至轉為鮮卑拓跋氏帝國管治的這一段時期(五胡禍華)的政治勢力變化頻繁,以下是對五胡禍華的經過及其起因、影響的簡要描述。

禍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氐茍國長[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羯人帝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飢民轉職強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羯人是内遷漢洲的諸胡族群一支,㔨所在的羯人族群居於上黨郡武鄉縣一帶[註 1],六王内戰爆發後的太安年間,并州部各郡發生飢荒,當地漢、胡群眾都受到影響而四出流亡,㔨亦在其中,但受到友人郭敬的庇護,向郭敬提議:

不過受飢荒影響,并州刺史兼東嬴公司馬騰亦不得不倒賣飢民至冀州以獲取軍資,飢民因之得到衣食,這個做法正好與㔨向郭敬的提議吻合,不過司馬騰的做法是派郭陽、張隆拘捕州部内的胡人飢民賣至冀州地區,㔨也在其中,因為郭陽是郭敬的族兄,㔨一路上受到照料,最後㔨被賣至茌平縣的師懽為農奴,㔨在師懽手下並無遭受壓迫,反而有時間向鄰郡魏郡牧率汲桑自薦已有相馬之術,在汲桑手下兼職,在這段時間,㔨先後招集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郭敖、劉徵、劉寶、張曀僕、呼延莫、郭黑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等18人為班底,由汲桑提供赤龍、騄驥等皇家牧場的馬匹供㔨等19人使用四出劫掠民眾,汲桑亦有所分成,顯然㔨的生活相當舒適,如是者一二年。

皇太弟成都王司馬穎自從在永興元年(304)八月被幽州刺史王浚大敗於平棘後南逃洛陽,當時洛陽由司馬穎的盟友河間王司馬顒的部將張方控制,十一月,張方強迫漢帝司馬衷及中央政府西遷長安,自此皇帝及中央落入司馬顒控制,不過當時東海王司馬越已經在關東以「奉迎天子還復舊都」為名起兵討伐司馬顒,受到壓力的司馬顒在十二月廢黜皇太弟司馬穎,改以豫章王司馬熾為皇太弟。

強盗轉職叛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雖然成都王司馬穎失勢,但在治所鄴城一帶頻得民心,永興二年(305)六月,司馬穎舊部公師藩在清河國鄃縣自稱將軍,聚兵千餘叛亂,兵力其中就有汲桑率領㔨等數百騎投靠,汲桑正是在作出投靠公師藩的决定後幫㔨起漢姓名「石勒」,可能是為㔨更容易融入公師藩這一支以漢族為主的叛軍,㔨也正是在此時期由強盗轉職為流寇。

公師藩起兵叛亂後不久的七月,為禍陽平郡及汲郡,並成功將陽平太守李志及汲郡太守張延殺害,於是公師藩迅速轉攻鄴城,當時鄴城由司馬越之弟平昌公司馬模,司馬模派趙驤、馮嵩,坐鎮許昌的范陽王司馬虓亦派苟晞率兵北上援救,最終擊退公師藩,公師藩轉而流寇他郡,而河間王司馬顒聞知公師藩起兵後,立即任命成都王司馬穎為鎮軍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又任命盧志為魏郡太守,聯同司馬穎率兵1000人往赴鄴城聯合公師藩。
九月,平原太守王景、清河太守馮熊被公師藩殺害,直至十二月,司馬穎才行抵洛陽。

光熙元年(306)正月,河間王司馬顒處决部下張方,盼與東海王司馬越講和,但受到拒絕,而司馬越的正西進洛陽,司馬穎聞訊回頭西赴華陰,至五月,司馬越軍隊攻入關中,奉漢帝司馬衷東還洛陽,司馬穎則經武關南奔,八月,司馬穎到達新野縣,適逢當地兵卒郭起兵叛亂,打算擁司馬穎為主,不過郭很快被平定,而且司馬越控制的中央下令南中郎將劉陶逮捕司馬穎,於是司馬穎繼續亡命,北渡黄河奔赴朝歌,一路上收聚舊部數百人,打算投靠公師藩,但最終被頓邱太守馮嵩拘捕執送鄴城,當時坐鎮鄴城的是司空冀州刺史范陽王司馬虓,司馬虓不忍心殺害司馬穎,僅將其拘禁了事,大約與此同時,公師藩率兵自白馬縣南渡黄河,被兗州刺史苟晞所敗,公師藩被殺,汲桑與石㔨等潰敗逃亡,逃回茌平縣潛伏,慢慢又幹起打家劫舍的強盗生意。
十月,司馬虓逝世,其長史劉輿擔心深得鄴城漢民同情的司馬穎會節外生枝,遂在司馬虓死訊傳出前,在某個晚上矯詔賜死司馬穎,司馬穎死後僅有一路隨從的盧志為其收屍入棺,而東海王司馬越任命東燕王司馬騰為車騎將軍都督鄴城諸軍事,坐鎮鄴城,而并州刺史就由劉琨出任。
與此同時,汲桑與石㔨等人在茌平縣附近「劫掠郡縣繫囚,又招山澤亡命」,再次拉起一支隊伍,同年三月,東萊郡惤縣令劉伯根起兵叛亂,王彌率家僕追隨,不過劉伯根很快被幽州刺史王浚派兵擊殺,王彌只得逃入長廣山以作強盗為生。

到了永嘉元年(307),汲桑自稱為大將軍,以石㔨為前驅,聲言為成都王司馬穎報仇誅殺東海王司馬越及東燕王司馬騰為名四出劫掠郡縣,同年四月,汲桑率兵進攻鄴城,五月,汲桑擊敗魏郡太守馮嵩,攻陷鄴城,司馬騰逃亡時被亂兵所殺。
汲桑進入鄴城後,將成都王司馬穎的棺椁載在車上,以後行軍作戰皆以奉司馬穎名進行,當然汲桑只是一股流寇,並不打算占據鄴城,在鄴城燒殺虜掠,再將鄴城王宮一火燒毀即揚長而去,轉而一路向東攻入樂陵國,再西進掠平原國,殺害山陽公劉秋,沿黄河北岸逆流而上,至延津一帶企圖南渡黄河,兗州刺史苟晞帶兵北渡阻擊,東海王司馬越亦派王讚率兵援苟晞,雙方在陽平、平原兩郡一帶對峙數月,「大小三十餘戰,互有勝負」,到七月初一己酉,司馬越更親自率軍屯駐官渡,「為晞聲援」,直至八月初一己卯,苟晞大敗汲桑於東武陽縣,汲桑退至清淵縣,接下來在九月,苟晞連戰連勝,擊潰汲桑部隊,汲桑與石㔨率殘部撒退,打算西去投靠才立國3年的匈奴帝國,不過在途經赤橋時被冀州刺史丁绍一戰大敗,至此汲桑所部潰不成軍,汲桑與石㔨各自亡命,汲桑同樣亡命茌平縣,石㔨則亡命樂平郡方向投靠匈奴人。
石㔨途經上黨郡時,當地擁一部10000多男女之眾的胡人張㔨督、馮莫突被石㔨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一同投靠匈奴人,於是三人在十月加盟匈奴帝國,時任匈奴大單于攣鞮淵封石㔨為輔「漢」將軍-平晉王、張㔨督為親「漢」王、馮莫突為部督部大,石㔨更與張㔨督結為義兄弟,以張㔨督為義兄,甚至為其起漢姓名「石會」,之後石㔨為去樂平郡招撫擁眾10000多男女的烏丸人張伏利度,不惜與攣鞮淵聯合上演周瑜打黄蓋的計謀,石㔨借此投奔張伏利度,又與張伏利度結為義兄弟,石㔨在張伏利度手下帶兵劫掠周邊漢民無往而不利,得到張伏利度手下胡兵的歡兵,於是石㔨很快舉辦一場鴻門宴,在宴上拘捕張伏利度,向胡人部屬宣言:「今起大事,我與伏利度誰堪為主?」,於是石㔨成為張伏利度部眾的領袖,領着10000多胡人男女回到匈奴帝國[註 2],至於張伏利度則被好義弟石㔨釋放自由。
石㔨的舊主汲桑沒有靠山,在十二月,被東燕王司馬騰帶出并州部的乞活漢民首領田甄、田蘭及烏丸薄盛等率軍以為司馬騰報仇為名擊殺於樂陵縣,至於汲桑隨身帶着的成都王司馬穎棺椁則被棄於廢井中,後來幸運地得到安置下葬。
至於王彌,在這一年二月走出長廣山,再次舉兵叛亂,自稱為征東大將軍,殺害長廣太守宋羆、東牟太守龐伉,又擊殺司馬越派來平叛的東萊太守鞠羨,但至同年十二月,司馬越將兗州刺史苟晞改領青州刺史,又任命苟晞為侍中-征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假節-都督青州諸軍事-東平郡公,王彌叛軍被苟晞之弟苟純擊敗,聲威大衰,於是王彌派使向匈奴帝國稱臣,匈奴單于攣鞮淵亦樂得封王彌為鎮東大將軍-青徐二州牧-都督緣海諸軍事-東萊公。

永嘉二年(308)正月,匈奴派兵攻壼關,石㔨領胡兵7000為前鋒都督,并州刺史劉琨派黄秀率兵救援壼關,但黄秀在封田被石㔨擊殺,這是劉琨勢力與石㔨勢力的第一次交戰,壼關隨後陷落,匈奴單于攣鞮淵即派石㔨、閻羆、攣鞮零等七名將領率兵30000東下攻略河北平原,其中石㔨統兵入常山郡劫掠,但在二月二十五庚子被幽州刺史王浚派兵擊敗而南退。
三月,王彌招集殘部再次攻掠青州部,青州刺史苟晞再次與王彌陷入對峙局面,之後王彌西進,先後攻掠泰山、魯國、譙、梁、陳、汝南、潁川、襄城諸郡,更在四月十三日丁亥攻陷許昌,至五月,王彌進入伊洛盆地,威脅洛陽,但攻洛陽不得反為晉軍所敗,遂北渡黄河經軹關北上進入匈奴地界,攣鞮淵在南征平陽、河東兩郡後,即派王彌經壼關入河北平原攻略。
九月,石㔨、王彌等匈奴軍攻陷鄴城,但十一月初一壬寅,劉琨借鮮卑兵擊敗匈奴軍,收復壼關,切斷石㔨、王彌等八將與匈奴中央的領地聯系,石㔨、王彌等部繼續在魏郡、汲郡、頓丘等部攻城略地,自戰亂以來漢族建立用以自保的各處壘壁大多被匈奴軍攻陷,八將從中精選出五萬漢兵,壯大軍力,初八己酉,石㔨殺魏郡太守王粹於鄴城三臺。

永嘉三年(309)夏,石㔨先後劫掠趙郡、鉅鹿、常山諸郡漢民,部眾男女有十餘萬,特别的是,石㔨將半誘半迫拉來的知識分子別立為君子營安置,得到張賓、刁膺為之輔助,又派張斯為使赴并州部恆山以郡縣招誘胡羯族群來投。
在匈奴單于攣鞮淵的命令,石㔨率兵與攣鞮聰、王彌等聯兵攻打壼關,并州刺史劉琨派黄肅、韓述南下救援,然而分别在西澗、封田被擊敗,東海王司馬越派王曠、衛乾、施融、曹超等領兵北上救援壼關,與攣鞮聰、王彌等匈奴軍戰於高都至長安一帶,最終兵敗被殺,上黨太守龐淳不得以已壼關投降,劉琨迅速任命張倚為上黨太守守衛襄垣縣,令上黨郡未至全境淪陷。
八月,匈奴派兵南下進攻洛陽,石㔨亦進入常山郡,分遣諸將劫略中山、博陵、高陽各郡,降服漢民數萬,九月,匈奴進軍不利,在弘農郡被晉軍擊敗而不得不撒退,石㔨亦在常山郡飛龍山被幽州刺史王浚派兵大敗,士卒死者萬餘,石㔨被逼南退至黎陽,十月,匈奴再次派兵進攻洛陽,但屢攻不克兼損兵折將,遂於十一月撒軍,惟王彌東出淮北,因戰亂而流落當地的漢族流民數萬家起兵叛亂加入王彌,另一方面,石㔨整軍北上入掠信都縣,殺冀州刺史王斌,幽州刺史王浚趁冀州刺史出現空缺之機自領冀州刺史,再派王堪、裴憲領兵下討伐石㔨,但被石㔨擊敗,魏郡太守劉矩降於石㔨,令王堪南退至倉垣、裴憲投奔淮南,十二月,匈奴派重兵東屯内黄縣,在王彌的推荐下任命曹嶷為行安東將軍,負責向東攻略青州部。

永嘉四年(310)正月,石㔨攻陷白馬城,坑殺漢民男女三千餘人,與統兵三萬的王彌會合後,石㔨因之在二月攻打鄄城,殺兗州剌史遠孚,隨後攻陷倉垣,殺王堪,之後又北上劫掠冀州部廣宗、清河、平原、陽平諸郡縣,沿路降服漢民男女九萬餘人為部眾,然後又南渡黄河动掠,此時曹嶷經東平國進入在青州部琅琊國攻城略地,直至七月,匈奴派兵圍攻懷縣城,石㔨受命西進支援,在懷縣以東圍攻晉冠軍將軍梁巨於武德城,梁巨派使向石㔨投降但被拒絕,梁巨企圖只身逃跑時被石㔨捕獲,武德城降,降卒萬餘人被坑殺,梁巨亦被害,同月,懷縣城向匈奴軍投降。
不久,匈奴單于攣鞮淵去世,其子攣鞮和繼位,但數天後,匈奴帝國首都平陽爆發兵變,攣鞮和被殺,攣鞮淵另一子攣鞮聰自立為匈奴皇帝。
九月,因為南陽地區漢官催促流亡當地的雍州漢民回鄉,惹起民變,王如、侯脫與嚴嶷率眾起兵叛亂,聲言向匈奴稱臣。
十月,匈奴發兵攻掠洛陽,王彌先行,隨後石㔨率20000騎至大陽縣會合匈奴軍,匈奴軍之後大敗晉軍於澠池縣,匈奴軍進入伊洛盆地大掠東進,石㔨所部經成皋關東出,圍攻陳留太守王讚於倉垣,不料被王讚擊敗,石㔨退屯文石津,打算再北上劫掠,然而幽州刺史王浚派鮮卑兵10000多騎南下,大敗匈奴將領趙固於文石津,於是石㔨轉而率部赴南陽,王如、侯脫與嚴嶷聽聞石㔨率兵前來,立即派漢兵一萬進屯襄城縣以圖抵抗石㔨,石㔨很快將其擊敗並吞併,繼續進軍,兵臨宛城以北,當時屯於穰縣的王如擔心石㔨先打自己,遂主動派使送「珍寶車馬」予石㔨,並與石㔨結為義兄弟,又因為王如平時與侯脫不和,建議石㔨攻打身處宛城的侯脫,石㔨用了12日攻陷宛城,嚴嶷率兵救侯脫,但抵達時宛城已淪陷,嚴嶷不得已只能投降石㔨
石㔨將俘擄侯脫殺害,又將嚴嶷囚禁送往匈奴都平陽,兩人漢民部眾盡被石㔨吞併,令石㔨部眾日盛,之後石㔨率軍南下攻陷襄陽城及漢水西岸三十多個堡疊,然後留刁膺駐守襄陽城,石㔨親率30000騎兵北上打算偷襲王如,但擔心王如的兵力強大,轉而繼續北上赴襄城,王如暗中得到石㔨偷襲的消息,於是派弟王璃率二萬五千騎兵以犒軍為名打算偷襲石㔨,石㔨直接將王璃所部擊滅,石㔨之後又南下漢水西岸,打算以江漢平原為根據地。
十二月,曹嶷在青州部連戰連勝,招聚當地漢民為部眾,擊敗苟純

戰爭影響[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相關列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家族改姓事例
胡姓漢族人士
舊漢姓 新胡姓 人物 備注
陳氏 尉遲氏 陳欣[1]
寇氏 若口引氏 寇儁
高氏 獨孤氏 高颎
楊氏 叱呂引氏(叱利氏) 楊紹[2] 公元580年恢復舊姓[3][4]
普六茹氏 隋文帝楊堅[5][6]
李氏 大野氏 李虎
閻氏 閻慶
張氏 叱羅氏 張煚
劉氏 侯莫陳氏 劉亮
王氏 烏丸氏 王德
王氏 可頻氏 王雄
王氏 拓王氏 王盟
柳氏 宇文氏 柳慶[7]
崔氏 崔士謙
崔士約
崔猷
鄭氏 鄭道邕
薛氏 薛端
薛善
李氏 李昶
李氏 李和
王氏 王傑[8]
王氏 王悅
韋氏 韋孝寛[9]
韋氏 韋瑱
令狐氏 令狐整
唐氏 唐瑾
韓氏 韓雄
申氏 申徽
張氏 張軌
劉氏 劉雄
蘇氏 賀蘭氏 蘇椿
裴氏 裴文舉
蔡氏 大利稽氏 蔡祐
辛氏 普屯氏 辛威
田氏 紇干氏 田弘
楊氏 莫胡盧氏 楊纂
陸氏 步六孤氏 陸通
韓氏 侯呂陵氏 韓襃
樊氏 万紐于氏 樊深
侯氏 先賜姓侯伏侯氏,後賜姓賀屯氏 侯植[10]
五胡改姓人士
舊姓 新姓 人物
叱羅氏 宇文氏 叱羅協
慕容氏 豆盧氏 豆盧寧
段氏 爾綿氏 段永
拓跋氏 元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族屬不明人士改姓
舊姓 新姓 人物 可能族屬[註 3]
梁氏 賀蘭氏 梁臺 漢族
王氏 庫汗氏 王勇
趙氏 乙弗氏 趙肅
李氏 徒何氏 李弼
梁氏 紇豆陵氏 梁禦

備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基於㔨之母為王氏,與鄰居李陽交惡互毆,又與郭敬、寧驅友善,既然日常與漢族人接觸,那當地匈奴人或羯人的人口應少至不足以構成封閉的交流圈,最多只有數千男女。
  2. 以公元前1世紀的烏孫帝國為例,有「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一戶5.25人而總兵力占總人口約30%,康居帝國就有「戶十二萬,口六十萬,勝兵十二萬人」,一戶5人而總兵力占總人口約20%,兩國合計則戶均5.1人而總兵力占總人口約25%
    石㔨所統胡兵7000分别由張㔨督、馮莫突所部及張伏利度所部組成,則兩支胡人男女合計約35000人。
  3. 漢文典籍不會明確寫出族屬漢族,而是在姓氏、郡望、籍貫的來源中反映,一般而言,有漢姓而又没有明確寫出族屬為何的人物族屬均是漢族,反之就是其他民族。

參考來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北史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恭帝二年,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宜陽邑大中正,賜姓尉遲氏。
  2. 《隋書卷四十三到傳第八楊雄》觀德王雄,初名惠,高祖族子也。父紹,仕周,歷八州刺史、儻城縣公,賜姓叱呂引氏。
  3. 《周書卷八帝紀第八靜帝》(大象二年十二月)癸亥,詔曰:「詩稱『不如同姓』,傳曰『異姓為後』。蓋明辯親疏,皎然不雜。太祖受命,龍德猶潛。籙表革代之文,星垂除舊之象,三分天下,志扶魏室,多所改作,冀允上玄。文武群官,賜姓者眾,本殊國邑,實乖胙土。不歆非類,異骨肉而共烝嘗;不愛其親,在行路而敘昭穆。且神徵革姓,本為歷數有歸;天命在人,推讓終而弗獲。故君臨區宇,累世於茲。不可仍遵謙挹之旨,久行權宜之制。諸改姓者,悉宜復舊。」
  4. 《舊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謚曰襄。至隋文帝作相,還復本姓。
  5.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高祖上》……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6. 《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十一楊尚希》……周太祖嘗親臨釋奠,尚希時年十八,令講孝經,詞旨可觀。太祖奇之,賜姓普六茹氏,擢為國子博士。
  7. 《周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四柳慶》孝閔帝踐阼,賜姓宇文氏,進爵平齊縣公,增邑通前一千五百戶。
  8.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王傑》太祖尝谓诸将曰:“王文达万人敌也,但恐勇决太过耳 ”复潼关、破沙苑、争河桥、战邙山,皆以勇敢闻。亲待日隆,赏赐加于伦等。于是赐姓宇文氏。
  9. 《大周使持節太傅上柱國雍州牧鄖襄公之墓志》……有周御歷,赐姓宇文氏……
  10. 《周故開府儀同賀屯公之墓誌》公諱植,字永顯,建昌郡人也。其先侯姓,漢司徒霸之後。瓊根盤鬱,歷千載而彌隆;寶葉駢羅,貫終古而獨茂。芳烈垂而不窮,英聲著於方策。……魏前二年十二月中,太祖文皇帝以公忠效累彰,宜加旌異,爰命史官,賜姓賀屯氏。時推姓首,實主宗祀。穆穆之訓,流美閨門;惟馨之德,實臻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