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媒体
中华民国媒体,泛指在台湾的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目前指的是在中华民国自由地区的报纸、电视、 1987年解严及2000年后,新闻局的裁撤及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的成立使政府控制媒体的情况不再。据无国界记者组织的世界评比,台湾于2007年在新闻自由排名上首次超美国和日本,2015年排名是亚洲第一名[1]。惟据爱德曼公关公司的调查,台湾媒体受信赖程度却仅1%,为亚太最低[2]。
根据2015年的媒体报导汇整数据和评析,台湾本土电视节目制作经费不断减少、制作成本低是节目品质愈趋不佳的原因之一。由于许多电视台选择购入韩剧、日剧和中国大陆剧等节目,这样的趋势让台湾电视产业发展每况愈下,进入制作经费不足导致节目品质不佳,而电视台不断对外购买节目的恶性循环。观察比较台、陆、韩、日戏剧节目制作费,台剧平均一集节目的制作成本约为台币205万元,最低40万元,而壹电视在2011年推出的《拜金女王》单集制作费达600万元已属高规格制作;2011年的知名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一集制作费为台币210万元,台湾电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则为300万元[3]。大陆剧平均单集制作费达台币736万元,高规格古装剧的一集节目成本超过千万元,如2014年底开播的《武媚娘传奇》达1562万元。韩剧平均一集制作费达台币1738万元,是台剧的8倍以上,如2007年裴勇浚主演的《太王四神记》因制作特效,一集节目的投入成本上看5000万元,创下韩国电视剧纪录;2016年的《太阳的后裔》一集制作成本约为台币2700万元[3]。至于台湾综艺节目制作费平均一集约为台币96万元,中视于2011年开播的《华人星光大道》一集达400万元最高,1994年开播的知名经典综艺节目《超级星期天》制作成本则为250万元,远高于台湾许多单集制作成本约台币20至30万元的谈话性节目。中国大陆的综艺节目平均一集制作费达台币3381万元,是台湾的35倍,其中以《奔跑吧兄弟》于2015年的第二季节目单集制作成本达8333万元最高;而其他知名节目如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起制播的《中国好声音》以及《我是歌手》一集各有3600万元、1800万元的制作费。韩国综艺节目一集制作成本约台币200万元到300万元不等;日本则为一集台币千万元以上的水准。[4]
电视台因应成本考量,导致节目不断重播是台湾电视产业发展的另一问题。台湾的33个综合与戏剧频道统计结果为平均一天重播时数达12小时,仅公视一天为3小时重播内容;无线四台一天重播7到8小时;大部分有线台平均每天重播超过10小时[4]。
2016年,台湾电视戏剧节目的收视率前三名皆为“乡土剧”。根据AC尼尔森的收视率调查报告,截至该年度9月11日,戏剧节目收视率排名前三者分别为:民视的黄金时段八点档乡土剧《春花望露》排名第一,收视率达4.66;排名第二的是于《春花望露》上一档播出的乡土剧《嫁妆》,平均收视为4.35;第三名的三立电视台八点档乡土剧《甘味人生》,收视达3.76。由于乡土剧一集节目制作成本仅约台币130万元,内容吸引闽南客群,在黄金时段能获得高收视率,进而带动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提升,相关经营者因此倾向持续制播能够挹注营收的乡土剧[3]。
移动设备普及和观众收视习惯的改变,也为产业界带来变化。根据中华民国文化部于2016年出版的《2014影视广播产业趋势研究调查报告──电视产业》调查指出,台湾观众用“电视”收看电视剧的比例为19.99%,用“网络”观看达41.35%。如2015、2016年引起话题的《出境事务所》、《麻醉风暴》、《荼靡》等剧,在电视播出的收视率远不如闽南语乡土剧,透过网络影音平台发布却获得正面回响和反应[3]。2018年,有媒体报导评论由于电视产业经营环境每况愈下,电视节目难以经营维系,连带影响台湾综艺节目产量逐渐降低,加上观众的收视习惯逐渐移转至网络节目,而电视台经营者亦倾向制播戏剧节目以增加海外收入,减少制作新的综艺节目或提供机会培养新主持人,使得电视产业更难培养新一代的主持明星[5]。
根据《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12月25日生效)第十一条保障人民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但自宪法生效以来由于当时的历史、政治、经济、科技等种种原因,在早期时间内在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并没有完整地履行。报禁在1988年1月1日才得到解除。
1990年,广播政策才放宽允许私人有线电视频道与卫星电视业者经营。而当开放电视、AM和FM广播电台执照之后,则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资讯流通时代。之后台湾媒体便迅速地放任其自由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会与竞争。
在台湾两极化政治和媒体相对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媒体作为第四权,成为各方政治势力争夺的对象和利用的工具(例如过去戒严时期政府对媒体的不当影响还遗留至今),由于许多媒体表达的观点、立场有其倾向性及极其不中立及不客观,因此各被与其立场相左的人士、团体或其他媒体,贴上各种政治标签。
2005年10月24日,《民众日报》〈鹿鼎集〉专栏作家陌上桑,在该专栏撰写〈媒体 “霉”体〉一文,批评:“今天台湾媒体(电子或平面),显然已深沉染上党派团体色彩,一蓝一绿,泾渭分明。”并因此一口气攻讦《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台湾日报》等四家报社。[6]
民间全民电视公司,简称民视,因为创立资金来自于当时的党外运动,而创办人兼前任董事长为具有强烈独派意识的已故民进党立法委员蔡同荣,常被视为泛绿媒体或独派媒体。视为亲泛绿的媒体还有中华民国中央通讯社、三立电视、自由时报、、Taipei Times、读报、民报、BuzzOrange报橘、芋传媒、放言、新头壳、上报等。
一般被视为亲泛蓝的媒体有旺中集团、TVBS、联合报、经济日报、中华日报、中央日报、中国广播公司、飞碟联播网、News98等。
被视为亲中媒体者主要为旺旺集团接手后的中时集团,两者合并为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旗下媒体包括中视、中天电视、中国时报、时报周刊、工商时报、旺报等。
相较以上媒体,公视常被称为中立媒体,其他较少被归类为泛蓝或泛绿的媒体有台视、华视、年代电视、壹电视、ETtoday新闻云、苹果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