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教育专案对台湾学生学习成果研究

来自维基学院
  • 作者 Author/王则文 Tze-wen, Wang[注 1]

Summary

本研究以主观的问卷调查,以及客观的写作成绩和前后测方式,讨论台湾维基百科教育专案是否对台湾学生有实质上的能力提升,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根据研究成果可知,在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部分,特别有助学生组织、架构的能力;在资料搜寻及阅读能力的部分,可大幅提升学生鉴别资料的品质的能力,以及对微观个别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发现,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在不同层级的教育上有不同的效果,高中部分阅读能力较为显著、大学以上表达能力较为显著。

短期内建议针对教育机构推广教育专案时,宜配合专题性的课程,对单一主题做深入研究;若要配合通论性的课程,则需视教师是否有意令学生练习主题研究的方法或工具应用。同时,对高中以下合作对象的专案除非有足够时间进行文章修改,否则宜简化写作环节,并使学生在操作过程多检视资料;对大学以上则可强化草稿至定稿间的讨论、反馈,使学生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更加有感。而长期而言,台湾维基百科教育专要继续专注强化强项,使其成为特定目标的教育工具,或是补足弱项以更适合各类教育现场,仍待台湾维基媒体协会后续做出更多深入的研究或讨论,再做出此一重大战略决定。

研究动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台湾维基媒体协会在2019年完成维基百科教育专案对台湾学生的参与诱因研究,初步了解在校园推广时,如何吸引学生加入并在课程中维持其参与意愿。然而教育专案的推广除了学生的支持外,校方、特别是教师的意愿,是影响能否成案的另一重要因素。课程设计如何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是学校与老师的立场上最重要的考量。

过去在台湾维基媒体协会推广教育专案的过程中,都会与合作的老师强调维基百科写作上能够达成的教学成果。然而这些成果是否在过程中真如预期实现?其成效如何?其实需要不断地验证与追踪。一方面可以做为台湾分会推广上的更好依据,同时也可以做为每次专案执行时是否达成目标、是否需要改变执行方式的准据。本研究便是首次尝试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探讨,以做为未来后续研究的发端。

研究方法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研究同时探究学生对学习成果的主观感受,以及客观成果。依据学习目标的不同,共分为三种方式进行,并且加以比对。

  1. 针对“文献判读”相关能力的部分,采用前后测设计观察学生在接受教育专案训练之前后,是否能更精准地判断文献的深度、广度、价值与正确性。
  2. 针对组织写作能力,我们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分交叉比对,了解学生是否达成训练目标。
  3. 针对主观感受部分,以问卷调查法进行,了解学生自认在各项学习目标上是否有所成长。

研究原先预定针对2020年的所有教育专案进行合作,然受限于2020年受到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影响,校园合作机会大幅减少,许多合作案例也缩小规模,因此以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微学分课程,以及台北市大直高中、中仑高中、中和高中三校资讯社社课为限。

研究结果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研究设定了七个项目做为预设维基百科教育专案可能提升的能力,分为三大类:

  1. 专业类
    1. 专业能力:即学生主修专业科目知识上的提升。
  2. 文献资料类
    1. 文献搜寻能力:确认想学习的标的后,能够设法找出相关文献。
    2. 文献判读能力:找到文献后,能够迅速判断其深度、广度与权威性。
  3. 语文能力
    1. 组织能力:简单浏览后,能讯速掌握知识大略面向。
    2. 表达能力:能够深出浅出、简洁扼要将所掌握知识以文字为主、图表与图片为辅叙述出来。
    3. 阅读能力:能够快速并正确理解文献内容。
    4. 外语能力:能够阅读并理解外语文献。

以上每个细项,皆以问卷形式询问学生主观感受是否有所助益,并辅以写作表现进行评估。

学生主观感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学生主观感受部分,两专案之调查如下:

成大历史微学分课程学生力提升主观感受评分
案别 专业提升 搜寻提升 判读提升 组织提升 表达提升 阅读提升 外语提升
1 4 4 4 4 3 3 2
2 5 3 3 4 4 4 4
3 4 4 4 4 4 3 3
4 4 5 5 5 5 5 3
5 5 5 4 4 4 4 3
6 4 4 4 4 4 4 2
7 4 5 4 4 4 4 1
8 3 3 3 4 4 3 2
9 4 5 4 5 5 4 3
10 2 3 5 5 5 4 2
11 3 2 2 4 4 2 4
12 4 5 5 5 5 5 3
13 3 3 4 5 4 4 1
14 3 3 3 4 4 4 1
平均 3.71 3.86 3.86 4.36 4.21 3.79 2.43
高中三校资讯社社课学生能力提升主观感受评分
案别 专业提升 搜寻提升 判读提升 组织提升 表达提升 阅读提升 外语提升
1 3 4 4 4 3 5 5
2 3 3 4 4 4 4 4
3 4 5 5 5 4 4 5
4 2 3 3 3 3 4 4
5 5 4 4 4 5 5 5
6 3 4 3 4 2 4 3
7 2 2 3 3 3 3 2
8 1 5 3 4 3 5 2
9 3 3 5 4 3 4 2
10 4 5 5 5 5 5 4
11 2 4 3 2 2 2 2
12 5 5 5 5 2 2 3
平均 3.08 3.92 3.92 3.92 3.25 3.92 3.42

分析以上结果,可知:

  1. 除了大学案例对于“外语能力提升”的评断平均较低外,皆在3分以上。
  2. 单看大学案例,评分状况分析如下:
    1. 大学案例并非皆从事外语翻译,部分案例皆以中文资料撰写,因此在此项评分较低。若只计条目主题为非中文地区之人、事、物者,共五例平均3分,仍有及格成绩但偏低。可能英译中可依赖科技工具完成、并且部分内容仍有中文资料,因此效果确实有限。
    2. 大学案例“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平均皆超过4分更为突出,可能与资料的搜寻及判断可从其他方式(例如一般的报告)训练有关,维基百科的写作要求对他们更为有感。
  3. 单看高中案例,评分状况分析如下:
    1. 专业提升项目分数最低。由于台湾高中普通科尚属通才教育,仅概分文、理组,因此学生在填问卷时即对何谓专业能力表示疑惑。因此本项目偏低可能肇因学生无“专业能力”之感受。
    2. 次低分为“表达能力”。本次课程设计之主题,许多内容以表格方式完成,散文部分也观察到对许多案例偏难。可能造成学生对此项目训练信心较为不足。
  4. 两组案例比较分析如下:若将维基百科写作过程粗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的能力显然两组同学皆认为有所帮助,而表达能力则大学组感受较高中组更深。

然而,学生之主观感受是否代表其真实训练成果尚有可疑,因此本研究尚就写作成绩的教师评分,以及前后测表现做客观数据分析,下章叙明后,将再于主观成绩比较。

客观表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客观表现部分,本研究搜集可分为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前者仅以写作成果为据、有总成绩与各分项之表现,以观察其能力是否能够确实展现;后者则以前后测的方式,比对学生在经过课程训练后观念上的差异,以观察其训练其间所理解之内容,是否为正确方向。

由于本次两组课程皆容许请假,影响问卷之回收率;亦有同学虽然参与编写但未缴交作业,因此“成绩表现”之案例数量与主观感受及参与前后测的案例数量略有出入,先在此说明。

写作成绩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研究针对学生之成绩请授课教师进行评分。整体表现以百分制表示,另请教师依写作成果的“篇幅、架构、内容深度、正确性、表达浅白、文笔流畅”等项目以5分制给分。其中篇幅、内容深度与正确性三项和资料的阅读相关;架构、浅白与流畅三项与表达相关。成绩如下:

成大微学分课程
案别 总分 篇幅 架构 深度 正确 浅白 流畅
1 84 3 4 3 4 3 3
2 87 4 3 3 3 4 3
3 88 4 4 4 4 3 3
4 86 4 4 3 4 4 4
5 83 3 2 2 3 3 3
6 85 4 4 4 3 4 3
7 86 5 4 4 5 4 4
8 77 2 1 1 2 2 2
9 83 2 4 4 2 3 3
10 95 5 4 5 5 4 5
11 84 4 4 4 3 4 3
12 85 4 4 3 3 4 4
13 88 4 3 4 4 5 4
14 83 4 4 4 3 4 2
15 85 4 3 3 4 4 4
16 84 4 3 4 3 3 3
17 84 3 2 3 3 3 3
18 78 2 1 2 2 2 2
平均 84.72 3.61 3.22 3.33 3.33 3.50 3.22
高中三校资讯社社课写作成绩
案别 总分 篇幅 架构 深度 正确 浅白 流畅
1 65 3 2 2 4 2 2
2 60 2 2 2 3 3 2
3 60 2 2 2 3 3 2
4 70 4 3 4 4 2 2
5 75 3 3 3 4 3 3
6 60 2 2 2 3 3 2
7 65 3 3 3 4 2 3
8 80 4 4 3 4 3 4
9 65 2 3 3 3 3 3
10 70 3 3 3 4 2 3
11 75 4 3 4 4 2 3
平均 67.73 2.91 2.73 2.82 3.64 2.55 2.64

由于两组课程评分老师不同,两者分数之高低不可直接比较。然而可以看出同组的趋势如下:

  1. 大学组在写作篇幅与文字浅白部分较为突出,其他项目近似。
  2. 高中组在正确性上表现特别突出,其他项目也近似。
  3. 两组的篇幅都是属于各项分数中偏高分的、文笔流畅性皆偏低;而高中组在文字浅白部分也是偏低,与大学组相反。

由以上观察到的趋势分析,大学组确实在表达能力的展现上比阅读部分更明显,而高中组则在表达的部分较弱。这与两组学生主观感受相似,略可证实学生学习时对能力增长的感受并无太大偏误。不过,以台湾教育形态而言,大学生原本就比高中生有更多机会以报告写作做为成绩来源,学生本已熟悉以最少资料写出最多分量的训练。因此在“篇幅”上的突出表现,受益于维基百科教育专案设计的程度需要打上折扣。

文笔的流畅性两者皆偏低,由于本次两组课程写作时间皆十分有限,学生难以先行消化再行写作,而是以翻译或拼凑文字再做改写,可能影响到写作的流畅性。

前后测数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于成绩仅能看出学生最终表现之成果,而此成果来自于学生本身已具备之能力,亦或来自本活动之学习,较难以测量。因此本研究也针对学生施与前后测,分别写作前后要求参与学生填写条目主题的关键词、定义、大纲,以了解学生在写作前后对该主题的掌握程度是否提升;同时也要求判断文献品质、知识的重要性与影响力,以了解他们是否能透过本课程培养对资料的正确判读。此部分分数由研究人员根据前后测的学生填答进行5分制评分,3分为持平,低于3分为退步、高于3分为进步。分组成绩如下:

成大微学分课程前后测结果
案别 关键词 定义 是否在专业领域中知名 是否在一般日常中知名 是否为专业者必备基础知识 是否为常识 在维基专题中的重要度 文献品质评估 大纲
1 3 3 5 3 2 3 3 5 3
2 3 4 3 2 3 1 3 4 4
3 4 3 4 2 4 3 4 2 5
4 4 3 4 3 2 2 3 1 5
5 3 3 3 2 2 3 3 5 4
6 4 3 4 3 3 3 2 4 5
7 4 4 3 3 3 3 3 4 4
8 4 3 3 3 3 4 2 4 4
9 3 3 4 5 4 4 4 4 3
10 4 4 2 3 2 3 4 4 4
11 3 3 3 3 3 3 2 4 4
12 3 3 2 2 2 3 4 3 4
13 5 5 3 3 3 3 4 4 5
14 3 3 3 3 3 3 4 2 5
平均 3.57 3.36 3.29 2.86 2.79 2.93 3.21 3.57 4.21
高中三校资讯社社课前后测结果
案别 关键词 定义 是否在专业领域中知名 是否在一般日常中知名 是否为专业者必备基础知识 是否为常识 在维基专题中的重要度 文献品质评估 大纲
1 4 1 4 4 4 4 4 4 3
2 4 3 4 4 3 1 4 4 3
3 4 4 3 4 3 1 2 2 3
4 4 2 3 2 3 2 2 4 4
5 3 3 3 2 3 2 2 4 4
6 4 2 3 4 3 2 4 3 3
7 4 5 3 2 2 2 2 4 4
8 3 1 3 5 5 3 5 4 5
9 4 3 2 2 2 2 2 3 2
10 5 4 3 4 3 3 4 5 4
11 4 4 3 2 3 3 2 4 3
12 4 3 4 5 4 2 2 5 3
平均 3.92 2.92 3.17 3.33 3.17 2.25 2.92 3.83 3.42

由上表可简单分析:

  1. 两组在关键词、大纲上皆有进步,意味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经写作后皆有提升。
  2. 大学组在课程后对知识的定义平均有更加精确,高中组则略有退步。由于高中组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是提升的,在定义能力上的倒退可能是受限表达能力,较难以完整但扼要的句子涵盖内容。
  3. 两组在文献品质判别能力上皆有进步。
  4. 然而两组学生可能都较无法透过写作时搜集、阅读文献的过程理解让内容在知识圈中的位置,对于重要性与影响力的判断甚至可能不如直觉猜测。

主客观项目比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上述主客观项目比较可知,就学生主观感受上,阅读与写作能力都在课程中有所提升,而大学组在表达能力上有较大的进步,此与写作表现成果相符。然而此次两组课程从前后测比较来看,写作能力的提升较为可见,在阅读部分的表现比较限于对写作主题本身的理解,包括如何判断此主题中文献的品质,以及了解内容;但是没有办法透过这样的训练过程,学习评估此知识实际的重要性与影响力。此部分学生在评估自的对资讯的“专业”能力时,并未列入考量。因此也出现大学案例专业能力部分在主观评分上有重大进步,但从前后测看起来甚至影响是负面的状况。

台湾维基教育专案目前的课程设计,较适合目的在培育学生针对特定主题自行学习、研究能力的课程,并不适合做为认识某一领域知识大要的课程。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将维基百科的写作融入课程时,若属通识、概论、基础类的课程,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多讲述此一领域的大要,而另外透过维基百科写作的部分,训练学生的研究方法。不过,做为数字化且全球最大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透过内部连结、分类、导航模板、专题等等方式,实际上对于某条目在知识领域中的位置实际上已有一定的显现;若再加上近年兴起的维基数据,可能更足以宏观地了解知识的面貌。因此未来台湾维基百科教育专案在执行上是否能透过课程的设计,加强此次发现不足的部分,可以做为考量。

根据本研究分析可知,台湾维基百科教育专案的设计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以下影响:

  1. 写作表达能力具有正面提升效果,特别是在组织架构上。
  2. 资料搜寻及阅读能力亦有正面提升效果,其中最大的提升是学生可鉴别资料的品质 (正确性、权威性),但是较集中于对微观个别知识的了解,无法培养对知识宏观的视野。
  3. 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在不同层级的教育上有不同的效果,高中部分阅读能力较为显著、大学以上表达能力较为显著。

根据以上影响可知,在针对教育机构推广教育专案时,若以目前的执行方式宜配合专题性的课程,对单一主题做深入研究;若要配合通论性的课程,则需视教师是否有意令学生练习主题研究的方法或工具应用。同时,对高中以下合作对象的专案除非有足够时间进行文章修改,否则宜简化写作环节,并使学生在操作过程多检视资料;对大学以上则可强化草稿至定稿间的讨论、反馈,使学生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更加有感。

然而本次研究仍有以下限制,或可在未来加强:

  1. 本次研究样本数与形态有限,未来可做更大规模量化研究印证结论是否适洽;并可针对专业领域、性别、年龄、其他能力的差别,做更精细的分析。
  2. 本次研究未能针对“翻译”做特别处理。由于翻译可能略去原始文献的搜寻与写作架构设计等环节,是否会有不同的成果尚待厘清。
  3. 本次研究依台湾教育形态,以高中案例概括高中以前通才、接收为主的教育方式;大学案例概括大学以上专才、以互动为主的教育方式。然而国中甚至国小在基础能力与高中有所区别;研究所硕、博士生在写作研究训练上与大学部也可能有所不同,是否能够类比亦需未来加以了解。
  4. 对于本次研究中明显有效的部分,未来策略是继续专注强化,使维基百科教育专案成为某种功能特出的教育工具;亦或是补足弱项,使其更适合各类教育现场好。此一选择可能并无绝对答案,亦非本次研究处理之重心,但确实为台湾维基媒体运动在资源有限时,需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定。如果决择,有待后续的深入讨论。
  1. 社团法人台湾维基媒体协会秘书长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