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

来自维基学院

首页 > 实名院所 >School:铃木国际小提琴学校 > 钢琴


音乐专业钢琴教材

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如何开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除非您有一些乐理基础,否则最好找一个老师,钢琴学习不只是钢琴训练的问题,对于完全的音盲来说;还需要与基础乐理训练同时进行。

入门教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哈农练指法:手指训练,可作为每日练习。

拜厄钢琴教程:可与车尔尼599任选其一。

车尔尼钢琴练习曲599,初学者从599开始。

约翰.汤普森钢琴教程,分现代与初级两个版本,成人用现代,儿童用初级。

练习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乐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资源链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位钢琴家在三角钢琴上练习

钢琴是源自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用于作曲和排练音乐十分方便。弹奏者通过按下键盘上的琴键,牵动钢琴里面包着绒毡的小木槌,继而敲击钢丝弦发出声音。

古代钢琴[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现代钢琴发明以前,巴洛克时代,就已经有了两种类似的键盘乐器。一种是拨弦古钢琴(又称大键琴羽管键琴),这些种类的古键琴的发声原理类似于吉他这样的拨弦乐器,用机械传动装置带动一个拨弦的小臂由羽管或皮制拨子拨动琴弦,缺点是没有办法控制力度,音量总是一样大小。另一种是古钢琴(又称击弦古钢琴翼琴),体积较小,用铜楔槌击打琴弦,和钢琴不同的是,楔槌不是立刻离开琴弦,而是保持在弦上的压力,直到手指离开琴键,因而古钢琴可以用手指控制音量,并且可以有细微变化的效果,音色富有歌唱性,缺点是音量很小,只适合家庭使用。

17世纪艺术歌曲的发展,对伴奏乐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小提琴声音太细,鲁特琴的技巧太难以掌握,各种古钢琴的音色和音量又不能让人满意。钢琴的出现,让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早期的钢琴[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克利斯托弗利[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钢琴的发明者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乐器制作师克利斯托弗利(Bartolommeo Crisitofori, 1655-1731)。克利斯托弗利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羽管键琴的制造者,在总结了羽管键琴和古钢琴的优缺点以后,在约1709年试制了一种增加了击槌装置的键盘乐器,它和古钢琴的最关键的区别是击弦机的机械系统:击槌敲击琴弦后会立即弹开,使琴弦持续振动,直到手指离开琴键;而且击槌弹开后不会来回弹动,同时又可以迅速的重复击键。在之后钢琴发展中,这些因素都保留并不断改进,它同时解决了不能随意控制演奏音量的缺陷,克利斯托弗利给它取名“有强弱的羽管键琴”(gravicembali col piano e forte),这台乐器也就是第一台钢琴。克利斯托弗利制造了大约20台钢琴,现存于世还有三台:一台制于1720年,四个八度,现存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参见大都会博物馆网页的照片. );一台制于1726年,四个半八度,现存德国莱比锡;一台制于1722年,现存意大利罗马

希尔伯曼[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711年,意大利作家Scipione Maffei写了一篇文章介绍这件新的乐器,包括不太准确的机构图解。这篇文章在西欧广泛传播,很多工匠都据此制作钢琴。1726年,德国人管风琴制作师希尔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1683-1753)根据这篇文章也制造了一台钢琴,并加入类似现代钢琴延音踏板的手动音栓,可以扬起琴弦上制音器。1730年代,希尔伯曼曾把他制造的钢琴介绍给巴赫,不过巴赫当时并不喜欢它,抱怨高音太弱,动态范围不广。之后希尔伯曼又进行了改进,1747年巴赫访问柏林,试奏并称赞了希尔伯曼的钢琴。希尔伯曼有很多学生,他们对早期钢琴发展有重大的贡献,其中重要的12位,称为“十二门徒”。部分人移居英国,在德语国家和英国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制造流派。

维也纳式击弦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十八世纪后期,钢琴的制造越来越多。希尔伯曼的学生斯泰因(Johann Andreas Stein,1728-1792)在德国奥格斯堡开始了钢琴的制作。斯泰因钢琴有一个后向的击槌,比起现代钢琴,对触键力度非常敏感。莫扎特于1777年访问奥格斯堡,并且试奏了斯泰因的钢琴(当时斯泰因钢琴取消了克利斯托弗利钢琴的擒纵机构(escapement)),后来在写给父亲的信里,莫扎特称赞斯泰因钢琴的音质均衡,制造工艺精湛,但是也指出缺少擒纵机构。斯泰因之后进行了改进,发明了Prellmechanik击弦机,加入了擒纵机构,完善了延音踏板。斯泰因的女儿Nannette Streicher和女婿Johann Andreas Streicher在维也纳继续钢琴制造的生意,他们是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拥有一台Streicher钢琴。同一时期在维也纳还有其他钢琴制造师,包括Anton Walter,他制造的钢琴的音量比Streicher钢琴大一些。Walter是莫扎特的朋友,莫扎特在1781时购买了一台Walter钢琴。还有Conrad Graf(1782-1851),他制造了贝多芬最后使用的钢琴,同时开设了维也纳第一个批量制造钢琴的企业。这些在德语国家发展的钢琴称为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除了三角式,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还有方形钢琴(square piano)。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使用木质框架,每个音有两根琴弦,击槌外有皮革包裹,琴键的白键和黑键的颜色和现代钢琴相反,声音比现代钢琴要弱,对比清晰,混响时间短一些。

英国式击弦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从1760年代开始,由于德国的七年战争,希尔伯曼的很多学生移居英国,其中楚姆佩(Johann Christoph Zumpe)开始在羽管键琴制作家Burkat Shudi的工场制造便宜的方形钢琴。这种方形钢琴虽然没有擒纵机构,技术上相对落后,但是却非常流行,在钢琴取代羽管键琴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768年J.C.巴赫用这种方形钢琴作钢琴史上的第一次公开演奏。

荷兰人Americus Backers和Shudi工场的两个技工布罗德伍德(John Broadwood)及Robert Stodart(这两个人也是希尔伯曼的学生)一起发明了更加先进的击弦机,增加了擒纵机构和check,声音更加浑厚深沉,但是降低了触键的灵敏度,需要更深的触键。这种击弦机被称为英国式击弦机或布罗德伍德击弦机。英国式击弦机钢琴的外观类似羽管键琴,每个音有三根琴弦。1769年布罗德伍德和师傅Shudi的女儿Barbara Shudi结婚,后来接手了Shudi的工场,并改用自己的姓(直到今天还存在),它制造的钢琴曾运给贝多芬。

现代钢琴的发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钢琴结构图

19世纪初,各种钢琴已经盛行于欧洲,但它还在不断的改进中。

  • 1809年法国人埃拉尔改进了钢琴机械,可以使小槌迅速地重复击弦,在这样的钢琴上就能弹奏比较复杂的乐曲了。这种结构形式至今还使用于三角钢琴上。
  • 1780年瑞士舒迪创制了制音踏板,从而提高了音乐的和弦连接能力,增强了共鸣效果,同时也使得音乐获得清晰的顿音效果。
  • 1826年美国工程师霍金斯采用了轴钉、轴架和攀带改进了击弦机构。在这一时期内还有不少制造者对钢琴的支撑结构、弦列的安排以及小槌材料等进行了改进。

结构和原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直立式钢琴

钢琴从外形上主要分成立式钢琴和三角钢琴。

三角钢琴是钢琴最原始的形态,现在一般都用于音乐会的演奏,是一件笨重的庞然大物。为了解决占地的问题,立式钢琴被发明出来。立式钢琴采用了一种琴弦交错安装的设计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空间上的要求和音色音量的平衡问题。只要家中有一小块空间,都能安放一台立式钢琴。

无论是三角钢琴还是立式钢琴,其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由:弦列、音板、支架、键盘系统(包括 黑白琴键和击弦音棰,共88个琴键)、踏板机械(包括顶杆 和踏板)和外壳共六大部分组成。

钢琴的音域宽广,现代钢琴一般为88键,可达7个多八度,音量宏大,音色变化丰富,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或刚或柔,或急或缓 均可恰到好处;高音清脆,中音丰满,低音雄厚,可以模仿整个交响乐队的效果,因此有“乐器之王”的称号。

演奏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钢琴用大谱表记谱。需要时,可用两行高音谱表或两行低音谱表记谱。

演奏技巧[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钢琴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可以自如地弹奏各种音阶、半音阶,各种音程的跳动,各种双音、和弦以及各种复杂的乐曲。

  1. 单音的运用及八度或数个八度的重复。
  2. 各种音程的双音。
  3. 各种三音组成的和弦。八度音程重复的(完全重复或不完全重复的)三音和弦。
  4. 各种四音和弦及四音和弦的八度重复。
  5. 各种旋律与伴奏的织体。
  6. 各种类型的对位(复调)结构。
  7. 各种结构的综合音型。
  8. 踏板的运用。一般钢琴有三个踏板,左边为弱音踏板,踩下该踏板后,馀音甚少,多用于弱奏;右边为延音踏板,踩下该踏板后,琴音可延长,声音响亮,多用于长时值音符或强音的演奏。而中间的脚踏会因应钢琴的设计而有不同用途,但多数为减音脚踏,用法不只是踏一下,而是要踏下后再向左推,而有部份牌子的设计是踏一下是启动,再踏一下是关闭;当减音踏板踏下时会有一块绒布隔在琴锤与琴弦之间,用作将声音减到最底之用;但减音系统有一个坏处,因为用作减音的绒布是一块过的,当弹一个音时,震动可能会伸延到其它的琴弦,从而影响了钢琴的音准,听著有机会像未调琴的钢琴一样;另一种中间脚踏的用途是“特定连音踩板”,用途主要是用作选定琴键去延音,用法是先弹下琴键不放,踩下“特定延音踏板”不放,你会发觉,当你弹下刚才选择需要延音的音会继续有延音,但没有选的是没有延音的,但通常有特定延音的钢琴也会有“减音装置”的,但不是用脚去操控,而是一个手掣,通常在琴键之下的左右两边。
  9. 转调。钢琴是十二平均律乐器,而且不是电子的乐器,所以转调是需要演奏者去操控的。

钢琴的音域宽广,音色宏亮、清脆,富于变化,表现力很强。独奏时,可演奏各种气势磅礡、宽广、抒情的音乐,亦可演奏欢快、灵巧、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钢琴在乐队中,可发挥巨大的作用。它还经常作为伴奏乐器使用。

经典作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卡农

钢琴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阿根廷
  • 玛塔·阿格丽希(Martha Argerich)
  •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
澳大利亚
  • 雷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
  • 皮尔斯·连恩(Piers Lane)
  • 诺尔·默顿-伍德(Noel Mewton-Wood)
奥地利
  • 保罗·巴杜拉-斯科达(Paul Badura-Skoda)
  •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 鲁道夫·布赫宾德(Rudolf Buchbinder)
  •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
  • 阿图尔·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
  • 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
  • 史戴凡·弗拉达(Stefan Vladar)
巴西
  • 内尔森·弗莱雷(Nelson Freire)
  • 罗伯托·史丹(Roberto Szidon)
保加利亚
  • 阿列克西斯·怀森伯格(Alexis Weissenberg)
加拿大
  • 格连·古尔德(Glenn Gould)
  • 马克-安德烈·哈梅林(Marc-André Hamelin)
  • 安洁拉·休伊特(Angela Hewitt)
  • 路易·洛堤(Louis Lortie)
智利
  •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
克罗埃西亚
  • 伊沃·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ć)
古巴
  • 豪尔赫·博列特(Jorge Bolet)
捷克
  • 鲁道夫·费库斯尼(Rudolf Firkušný)
德国
  • 威廉·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
  • 克里斯托弗·埃申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
  • 华特·季雪金(Walter Gieseking)
  • 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
  • 梅内海姆·普莱斯勒(Menahem Pressler)
  • 安德烈亚斯·史戴尔(Andreas Staier)
西班牙
  • 艾丽西亚·德·拉罗佳(Alicia de Larrocha)
法国
  • 皮埃尔-洛朗·艾马尔(Pierre-Laurent Aimard)
  • 罗伯特·卡萨德修(Robert Casadesus)
  • 约翰–飞利浦·科拉尔(Jean-Pilippe Collard)
  • 阿尔弗雷德·科尔托(Alfred Cortot)
  • 雅克·弗夫里耶(Jacques Février)
  • 桑松·弗朗索瓦(Samson François)
  • 大卫·弗莱(David Fray)
  • 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
  • 希普林·卡萨利斯(Cyprien Katsaris)
  • 玛格丽特·朗(Marguerite Long)
  • 帕斯卡·罗杰(Pascal Rogé)
  • 让-伊夫·蒂博戴(Jean-Yves Thibaudet)
乔治亚
  • 卡蒂雅·布尼亚季什维利(乔治亚语:ხატია ბუნიათიშვილი,转写:Khatia Buniatishvili)
匈牙利
  • 安达·盖扎(Anda Géza)
  • 齐夫拉·乔治(Cziffra György)
  • 简诺·扬多(Jandó Jenő)
  • 科奇什·佐尔坦(Kocsis Zoltán)
  • 桑铎·乔治(Sándor György)
  • 希夫·安德拉斯(Schiff András)
  • 瓦萨里·塔马斯(Vásáry Tamás)
义大利
  • 阿尔多·齐科里尼(Aldo Ciccolini)
  • 塞尔焦·费兰悌诺(Sergio Fiorentino)
  • 阿图罗·贝内德蒂·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 毛利齐奥·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
荷兰
  • 罗纳德·布劳提冈(Ronald Brautigam)
挪威
  • 莱夫·奥维·安斯涅(Leif Ove Andsnes)
波兰
  • 拉法尔·布雷查兹(Rafał Blechacz)
  • 阿图尔·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
  •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
葡萄牙
  • 玛利亚·若昂·皮雷斯(Maria João Pires)
罗马尼亚
  • 克拉拉·哈斯基尔(Clara Haskil)
  • 迪努·李帕蒂(Dinu Lipatti)
  • 拉杜·鲁普(Radu Lupu)
苏联-俄罗斯
  • 瓦列里·阿方纳西耶夫(俄语:Валерий Афанасьев转写:Valerij Afanasiev
  •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俄语:Влади́мир Ашкена́зи转写:Vladimir Ashkenazi
  • 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俄语:Юлиа́нна Авде́ева
  • 拉扎尔·贝尔曼(俄语:Ла́зарь Бе́рман转写:Lazarʹ Berman
  • 叶芬·布朗夫曼(俄语:Ефим Бронфман
  • 舒拉·契卡斯基
  • 安德烈·加伏里洛夫(俄语:Андрей Гаврилов
  • 埃米尔·吉列尔斯(俄语:Эмиль Гилельс转写:Emil Gilels
  •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俄语:Владимир Горовиц转写:Volodymyr Horovyts
  • 艾夫根尼·纪新(俄语:Евге́ний Ки́син转写:Evgénij Kísin
  • 伊戈尔·列维特(俄语:Игорь Левит转写:Igor Levit
  • 阿列克谢·鲁比莫夫(俄语:Алексе́й Люби́мов转写:Alexey Lyubimov
  • 尼科莱·卢甘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 Луга́нский转写:Nikolai Lugansky
  • 尼基塔·马加洛夫(俄语:Никита Магалов
  • 杰尼斯·马祖耶夫(俄语:Дени́с Мацу́ев转写:Denis Matsuev
  • 尼古拉·梅特纳(俄语:Nikolai Medtner
  • 海因里希·涅高兹(俄语:Генрих Нейгауз转写:Genrikh Nejgauz
  • 列夫·奥博林(俄语:Лев Оборин转写:Lev Oborin
  • 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俄语:Михаи́л Плетнёв转写:Mikha'il Plet'nëv
  •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俄语:Святослав Рихтер转写:Sviatosláv Ríkhter
  • 康斯坦丁·薛巴柯夫
  • 弗拉基米尔·索弗朗尼茨基(俄语:Влади́мир Софрони́цкий转写:Vladimir Sofronitskij
  • 格里戈里·索科洛夫(俄语:Григо́рий Соколо́в转写:Grigory Sokolov
  • 叶夫盖尼·苏德宾(俄语:Евгений Судьбин
苏格兰
  • 史蒂文·奥斯伯恩(Steven Osborne)
瑞士
  • 艾德温·费雪(Edwin Fischer)
美国
  • 伊曼纽尔·艾克斯(Emanuel Ax)
  • 范·克莱本(Van Cliburn)
  • 里昂·佛莱雪(Leon Fleisher)
  • 加里·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
  • 尤金·伊斯托明(Eugene Istomin)
  • 拜伦·坚尼斯(Byron Janis)
  • 朱利叶斯·卡钦(Julius Katchen)
  • 史蒂芬·寇瓦谢维契(Stephen Kovacevich)
  • 盖瑞克·欧尔颂(Garrick Ohlsson)
  • 穆雷·佩拉西亚(Murray Perahia)
  • 安德烈·普列文(André Previn)
英国
  • 克利福德·柯曾爵士(Sir Clifford Curzon)
  • 米拉·赫斯爵士(Dame Myra Hess)
  • 史蒂芬·贺夫(Stephen Hough)
  • 霍华·薛利(Howard Shelley)
  • 所罗门(Solomon)
中国
  • 陈宏宽
  • 陈必先
  • 傅聪
  • 李云迪
  • 殷承宗
  • 王羽佳
  • 朗朗
  • 陈萨
台湾
  • 叶绿娜
日本
  • 内田光子(うちだ みつこ)
韩国
  • 白建宇(백건우)

参阅[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