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發生原因

來自維基學院

每個人都有癌細胞,只是他們受管制增加,不會侵入其他部位。細胞分裂或細胞增殖是普遍發生在許多組織的一個生理過程。通常細胞增殖和細胞凋亡會達到平衡,而且受到嚴謹地調控以保證器官和組織的完整性。DNA的突變或是經遺傳得到的缺陷基因導致這些有序的過程受到改變。隨著細胞生長複製,如同滾雪球般持續累積新突變,最終不受管制而增殖的細胞通常會轉變成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良性腫瘤不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份,或是侵入別的組織,除非壓迫到重要的器官,否則也不會影響生命。惡性腫瘤則會侵略其他器官,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危害生命[1]

有些並非發生在人類的癌症可能能經由傳染而引起,例如發生於狗的史狄可氏肉瘤[2][3]。有病患接受器官移植,由於移植器官中帶有腫瘤,結果得到癌症。這是目前已知較類似經由傳染而得的例子。

病因[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外源性因素[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不良生活習慣

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與癌症發生密切相關。約1/3因癌症而死亡的患者與吸煙有關,吸煙是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攝入大量烈性酒可導致口腔、咽喉、食管惡性腫瘤的發生。高能量高脂肪食品可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結腸癌的發病率。飲用污染水、吃霉變食物可誘發肝癌、食管癌、胃癌。

2.周圍環境污染於職業因素

空氣、飲水、食物的污染均可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世界衛生組織已公布的與環境有關的致癌性物質包括:砷、石棉、聯苯胺、4-氨基聯苯、鉻、乙烯雌酚、放射性氡氣、煤焦油、礦物油、偶聯雌激素等等。環境中的這些化學的或物理的致癌物通過體表、呼吸和消化道進入人體,誘發癌症。

3.天然及生物因素

天然因素也可以致癌,例如在一定條件下紫外線可引起皮膚癌。生物因素主要為病毒,其中1/3為DNA病毒,2/3為RNA病毒。DNA病毒如EB病毒與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有關,人類乳頭狀病毒感染與宮頸癌有關,乙型肝炎病毒與肝癌有關。RNA病毒如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與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有關。此外,細菌、寄生蟲、真菌在一定條件下均可致癌,如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發生有關係,埃及血吸蟲病被證實可誘發膀胱癌,黃麴黴菌及其毒素可致肝癌。

4.慢性刺激與創傷

創傷和局部慢性刺激如燒傷深瘢痕和皮膚慢性潰瘍均可能發生癌變。

5.醫源性因素

如電離輻射,如X線、放射性核素可引起皮膚癌、白血病等;細胞毒藥物、激素、砷劑、免疫抑制劑等均有致癌的可能性。

內源性因素[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遺傳性因素

真正直接遺傳的腫瘤只是少數不常見的腫瘤,遺傳因素在大多數腫瘤發生中的作用是增加了機體發生腫瘤的傾向性和對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即所謂的遺傳易感性,包括染色體不穩定、基因不穩定以及微衛星不穩定。如家族性結腸腺瘤性息肉者,因存在胚系細胞APC基因突變,40歲以後大部分均有大腸癌變;Brca-1、Brca-2突變與乳腺癌發生相關,發生率達80%以上。

2.免疫因素

先天性或後天性免疫缺陷易發生惡性腫瘤,如丙種蛋白缺乏症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統腫瘤,AIDS(艾滋病)患者惡性腫瘤發生率明顯增高。但大多數惡性腫瘤發生於免疫機能「正常」的人群,主要原因在於腫瘤能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並破壞機體免疫系統,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3.內分泌因素

體內激素水平異常是腫瘤誘發因素之一,如雌激素和催乳素與乳腺癌有關,生長激素可以刺激癌的發展。

臨床表現[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惡性腫瘤的臨床表現因其所在的器官、部位以及發展程度不同而不同,但惡性腫瘤腫瘤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即便有症狀也常無特異性,等患者出現特異性症狀時,腫瘤常已經屬於晚期。一般將癌症的臨床表現分為局部表現和全身性症狀兩個方面。

診斷[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根據腫瘤發生的不同部位和性質,對患者的臨床表現和體徵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細胞病理學檢查通常能做出明確診斷。除了明確是否有惡性腫瘤,還應進一步了解其範圍和程度,以便擬定治療方案和評估預後。但目前仍缺乏理想的特異性強的早期診斷方法,尤其對深部腫瘤的早期診斷更為困難。

治療[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惡性腫瘤有很多種,其性質類型各異、累及的組織和器官不同、病期不同、對各種治療的反應也不同,因此大部分患者需要進行綜合治療。所謂綜合治療就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範圍等情況,綜合採用手術、化療、放療、免疫治療、中醫中藥治療、介入治療、微波治療等手段,以期較大幅度地提高治癒率,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來源[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 Alberts, Bruce.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New York, 2002: Garland Science. ISBN 0-8153-3218-1. 
  2. THIERY G. [Carcinogenic power of the thymonucleoproteins extracted from Sticker's sarcoma.]. C. R. Seances Soc. Biol. Fil.: 745–7, 1950. PMID 14783852. 
  3. Cristofori F, Aaden AS, Gheddi AM. [Transmissible venereal sarcoma in a dog (Sticker's sarcoma) in Somalia]. Rev Elev Med Vet Pays Trop: 235–8, 1985. PMID 384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