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姒文命的崛起及夏部落聯盟的建立

來自維基學院
東漢畫像石——大禹(《大禹治水》局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

根據傳說,大禹姓姒氏,與商朝的子氏、周朝的姬氏一樣源自軒轅黃帝。黃帝的曾孫顓頊生鯀,鯀娶有莘氏之女生文命,即是大禹。夏王朝並非如後來的漢唐是集權郡縣制,而是由多個氏族部落組成的聯合體,夏后氏作為大酋長僅是其中的盟主,故稱夏王朝為夏部落聯盟。

治水九州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姒文命之父鯀在帝堯時期曾經治理水患,但用了九年的時間也不成功,而且在堯傳位給舜的這件事上表達不滿,於是鯀因而被殺於羽山,不過到了帝舜時期,起用鯀之子文命治水,這次治水事件深刻影響後世特別是儒家思想,對漢族的地理觀也產生重大影響。

參與這次治水的除了姒文命外,還有伯益、后稷、契,治水首先從黃河開始,然後是濟水、濰河、淄河、淮河、沂河、淮河、沂河,甚至長江、漢江、渭河、沱水等等也在在治理範圍之內,但由於記載治水的主要文獻《禹貢》行文簡潔且歷來對其語句的詮釋亦有爭議,所以治水的具體措施已不可考,與治水相關的地理標記,九山和九川,有些可以明確今日的地方,如荊山、王屋、常山、熊耳、衡山及漢、濟、濟、涇、河、江等,也有一些如弱水、黑水、三江等不可考或充滿爭議的地名。

治水用了十三年,這些儒家聖人並不是僅僅治理水患疏導河流,還將行經的各地物產及土質記錄下來,根據《禹貢》及後世有關的記載,姒文命將治水調查得知的土地分為九個區域,名之曰「州」,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因為分為九個州,所以稱之為「九州」,九州的地域至少包含今天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湖北、湖南、江蘇、安徽、浙江、廿肅、重慶、四川、江西等省市的全部及部分範圍,往大一些說,還包括福建、廣東、香港、澳門、寧夏和遼寧,甚至還包含貴州與雲南的部分地區,這個範圍遠遠大於夏王朝的版圖,所以九州不等於夏部落聯盟的版圖,故九州為當時人的主要地理認知。九州又稱為「赤縣神州」、「神州」,因屬漢族地區,又名「漢地九州」。

德服三苗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三苗,姜姓,是炎帝縉雲氏的後裔部落,又稱「饕餮」[1],居於荊州,大約北至今南陽市、南至衡山一帶。在有虞氏時期,三苗部落和鯀同樣在堯傳位給舜的這件事上不滿,於是反抗舜的統治,在舜的命令下,姒文命和伯益帶兵南攻三苗部落,適時三苗部落出現內亂,但姒文命用了30日的時間,始終不能打敗三苗,於是在伯益的勸說下,退兵北還,其後舜「誕敷文德,舞干羽於兩階」三年,用和平的手法降服了三苗部落,但三苗首領並沒有得到舜的寬恕,反而被遷至雍州三危山,後來也死於三危。

參考資料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孔安國注三苗云:「縉雲氏之後為諸侯,號饕餮也。」
維基百科中的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