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安全性

來自維基學院

本頁面為三峽大壩的安全性研究,歡迎補充科學系統的安全性論證和評估報告,也歡迎補充專家觀點,以及言之有理的民間觀點與討論。

基礎數據[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官方觀點:三峽大壩的基礎是花崗岩(前震旦紀閃雲斜長花崗岩),岩體整體性較好,透水微弱,強度高。壩基岩體質量能夠滿足混凝土重力壩的建基要求。

大壩全長2308米,高185米,底部寬121米。由2689萬噸混凝土、29萬噸鋼筋、25.5萬噸鋼材組成。

安全監測[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三峽大壩安全監測的重點放在建築物及大壩的變形監測、滲流監測。

監測項目分為常規監測項目、專項監測項目、地質環境監測項目三大類14項。根據各種建築物的建設條件和專項監測要求,三峽工程安全監測系統共設計了8個子系統及其監測站。

變形監測設施包括:正垂線、倒垂線、引張線、伸縮儀、精密量距、靜力水準儀、精密水準點、雙金屬標、測溫鋼管標、多點位移計、基岩變形計、鑽孔測斜儀等。

安全監測系統定期向國家能源局大壩安全監察中心報送大壩安全監測資料。

信息公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每年編制《長江三峽工程運行實錄》,在其官網可獲取2003年至2018年間版,以及《及長江三峽工程水文泥沙年報》2016年至2018年版。註:以上信息為2020年6月23日訪問其官網確認,獲取地址[1]

第三方評估[編輯 | 編輯原始碼]

2015年7月,中國工程院完成了《三峽工程建設第三方獨立評估綜合報告》,評估意見認為:三峽樞紐工程175m試驗性蓄水以來,三峽樞紐建築物各項監測值均在設計允許範圍內,各建築物工作性態和電站機組運行正常。

國際大壩委員會主席米高·羅傑斯(Michael F. Rogers)認為,「三峽大壩絕對是世界上質量最高、設計和建設最好的大壩之一」,「我相信三峽大壩不會出現安全問題」。

洪峰考驗[編輯 | 編輯原始碼]

2010年和2012年三峽工程經受了兩次超過1998年最大洪峰的考驗。

軍事防禦[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三峽大壩附近駐有航空師,內層防空體系部署有近中遠程防空導彈,相控陣雷達、高空探測雷達以及各種電子戰系統。在外圍,我國東南、中南地區部署有多道防空網以及上萬枚各類型防空導彈,並且還有十多個戰鬥機師。

相關質疑[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變形[編輯 | 編輯原始碼]

2019年7月初,有網友發現谷歌地圖上中國三峽大壩嚴重變形。

大壩主要受水位和溫度影響呈周期性變化,一般每年冬季向下游位移,夏季向上游位移;而垂直和水平位移分佈與壩高相關,表現為河床中間大,兩岸逐漸減小,符合重力壩變形規律,壩體變形處於彈性狀態。三峽集團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4月,壩基累計垂直位移在1.45mm~26.69mm之間,壩體沉降趨於穩定,蓄水前後沒有明顯增加;壩基上下遊方向水平位移在-0.24mm~4.63mm之間,蓄水前後壩基位移變化多在1.0mm以內;壩頂上下遊方向水平位移在-1.82mm~28.70mm之間。

誘發地震[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汶川地震

引發汶川地震的龍門山斷裂位於青藏高原構造區,而三峽庫區位於華南構造區,兩者沒有構造上的聯繫。水庫滲透也遠達不到汶川。

維基百科中的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