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科学救国

来自维基学院

科学救国或科学复国意指以科学知识使国家经济、社会生活条件、国防等获得改善。同时透过于科学界的成就取得,使国家竞争力能立足于国际之间。由于救国的口号,科学救国亦常被视为国族主义的一种表现。

台湾于1960年代过渡至1970年代之间,在国民党执政下开始展开了针对科学以及技术的强化,希望透过此一方式来达成其反攻大陆的政治目的。其中以发展科研、建立跨国科研合作、普及科学教育、民间媒体宣传倡导为其主要策略以及手法。

1960年代[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中美科学合作委员会
  • 中研院
  • 大专院校

1970年代:全面科学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教育方面 1970年代的科学教育,逐渐在应用科学上增加了比重,并依此方针修订留学政策。[1]国中小方面,亦开始着重科学实作教育。除持续举办1960年代开办的科展竞赛,在教材设备方面同时提高科学教育设备预算。[2]由各县市教育局配合政策,拟订科学教育实施计划。工作项目包含五大项:1.师资培育2.购置仪器设备3.研究补助4.建筑设备5.编印儿童科学画刊。[3] 于国小中设置科学研究中心,亦是各县市教育局配合政策的执行项目。先经核定学校为进行自然科教学实验学校,再为数学科教学实验学校。借由科学研究中心的设立,以达示范发展的方式推广效果。[4] 对于1970年代科学教育的发展,部分学者亦于报章杂志中发表论点。如中央日报刊登吴大猷以笔名洪道发表的〈科学的课程与教材〉,强调“科技人才”的重视,是国家发展的重点。[5]艾熹同样发表于中央日报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发展〉,其论点主要在于基础科学学知以及实际应用两者应当并重,并发展出“自己的科学”,以免过度仰赖他国。[6] 学者呼吁下与政策执行可见1970年代科学教育,作为整体国家发展的重点所在。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制订、科展举办,国家科学委员会的主持下,中研院拨款400万元于台大成立生物化学研究所,以作为国家科学发展项下的科学研究之一机构。

国家政策下的社会氛围[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中华文化”与科学发展: 在国民政府执政下,其主要的国策以及发展方针基本上是以反攻大陆以及宣扬中华文化为主。透过观察当时代的报章杂志可以略知一二。比如陈立夫于1970年在联合报刊登的一篇社论中[7],谈到科学与国家发展的关联性,并且将其与中华文化之复兴做结合,提倡在民主架构下发展中华文化与传统伦理道德。同样的论调也可以在同样作为青年教育的救国团观察到,如时任救国团副主任的胡一贯于一场电视研习会发表演讲[8]也大致提到类似论点:维持中华道统,同时强调加强科学方法,而非只是享受科学成果。
  • 国家方针与资源分配 1970年代的台湾在面临科学化的风潮下,以政府领头的科学各项建设是明显可观察到的,但也于此同时由于资源有限的缘故,影响了整体产业以及就业结构等等。如一篇于联合报发表的社论[9]所论述,认为科学技术落后是中国(中华民国)积穷积弱的原因,同时比较美、日、韩、台之科研经费多寡之差异,更提到科研与科技、经济发展的关系,因此认为此时期政府应当尽力推广科学发展。 于此同时,在官方推动自然科学与科技研发的大方针下,可以观察到人文科学在此时受到相对的忽视。以公费留学生的名额以及经费的提供上,可以明显观察到的是例如法律、语文、社会科学等等科目的留学生数量比起自然科学学生占比较少[10][11]。在这样的影响下,台湾的产业以及学习科目的比例以及结构由此开始转变为以自然科学和科技人才为社会主流风气,影响职涯选择。

参考资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嚴家淦行政院院長昨日宣布我國在科學發展上將加重應用科學領域。. 国语日报. 1971-03-03. 
  2. 教廳籌一千五百萬元補助國小購買自然教學器材。. 国语日报,中央社中兴新村三日电. 1971-12-04. 
  3. 教局擬定科學教育實施激化. 国语日报报讯. 1971-10-07. 
  4. 配合發展科學計畫,選定六個國小設置科學研究中心. 中央社讯. 1971-12-02. 
  5. 洪道. 科學的課程與教材. 中央日报. 1970-01-03. 
  6. 艾熹. 科學研究與科技發展. 中央日报. 1970-02-02. 
  7. 陈立夫. 從根救起復興文化,「迎頭趕上」西洋科學. 联合报. 1970/7/29. 
  8. 維持道德傳統,學習科學方法:胡一貫昨蒞臨電視研習會,講文化復興運動. 联合报. 1970/8/10. 
  9. 發展科學技術為當前施政的急先. 联合报. 1970/1/28. 
  10. 限制文法科學生留日:旅日留學生建議請教部重新考慮. 联合报. 1970/2/12. 
  11. 留學生昨建議政府並重人文科學人才. 联合报. 1970/7/29. 

外部链接[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