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西

来自维基学院

东西的本义是指东方与西方,比如“各奔东西”。现在最广泛的用法是口语中对无论具体或抽象“物”的称谓。

来源与典故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辞典的解释
    1. 辞海》里对“东西”解注为:俗称什物曰东西,后接着举古人之语,最后得出:“物产四方而约举东西,犹如史记四时而约言春秋耳”。也就是说,一年有四季,历史就以年(四个季节)为线索,所以历史就有了“春秋”一说;同样于空间来说,东西南北皆有物产,所以可以把“物质”通称为“东西”之内的一切;
    2. 1951年版《辞源》引龚炜《巢林笔谈续编》卷上《买东西考》:“明思陵(崇祯皇帝,即明思宗)谓词臣曰:‘今市肆交易,止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何也?’辅臣周延儒曰:‘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此不待交易,故惟曰东西。’思陵善之。”
    3. 1987年版《辞源》只说“物产于四方,约言之曰东西,犹记四季而约言春秋。”但为什么说“东西”而不说“南北”则并无解释。
  • 其它的典故:
    1. Template:来源请求明《雅俗稽言》卷一三:“又世俗凡称物曰东西。或曰万物始于春而成于秋,春,木,震位,东也;秋,金,兑位,西也。故曰东西,亦通。”但此说无据可依。
    2. 据《巢林笔谈续编》卷上《买东西考》中另一说法,唐朝长安“东西木金市”,长安城里已经拥有了100万以上的人口,是与西方的罗马并列的世界最大的城市。当时长安有市(商业区)坊(居民区)之分,长安的“东市”、“西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活动的市场,在东市上有卖制产品,西市有卖(也就是金属)制品。一般为了把物品买全,既得跑东市又得跑西市,由此有了买东西这一说法,但此说亦无据可依,因为东西一词不见于文献。
    3. 当代著名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解释“东西”是借代修辞格,是以部分代替全体。物产来自东西南北中,如果把物产称为“东西南北中”,显然过于累赘,自此以“东西”来借代。陈望道先生还引用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七的一段话作为佐证:“通行之语,……谓物为东西。物产四方而后举东西,犹史记四时而后举春秋耳。”

古代说物件为“物事”、“物货”、“物什”,北宋东京梦华录》中《诸色杂卖》一卷已见“物事”一词 ;明朝小说如《三言二拍》等均用“物事”一词,如明崇祯元年凌蒙初《拍案惊奇》卷二二:“买物事。”崇祯五年《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买了物事”,可见间市肆“买东西”皆称为“买物事”。

洪武十五年编《华夷译语》及收录材料截止明嘉靖二年五月的薛俊《日本国考略·寄语略》等,均无“东西”一词。至嘉靖十一年,陈侃《使琉球录·夷语》载:“买:吾利。卖:高叶。买卖:亚及耐。西洋布:尼失木绵。东西:加尼尼失。”[1]共载日常用语407条,始见“西洋布”、“东西”等音义相关的市肆交易语。又薛氏原书曾经“金陵王文光增补”[2],材料载止期应上延,“买东西”一词流行上限当在明嘉靖初年,其载入文献的年代可考断在嘉靖十一年。

天启元年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五:“三百贯钱物事……钱物东西。”卷三六:“库中东西……物事那里来的。”又天启四年《警世通言》卷一五:“送些小物事……东西与他。”卷一六:“与你物事……许多东西。”卷三六:“取一件物事在盒内……见一件东西入于盒内。”又天启七年《醒世恒言》卷一三:“若干物事……稀奇作怪的东西。”又《拍案惊奇》卷一:“一件海外物事……是一件希罕东西。”卷三一:“买些东西……许多物事。”又《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京师庙市凡百般货物……好东西、旧物事。”卷一八:“盛出两件东西来……将两件物事吃尽。”卷三四:“见一件物事抛将出来,却是一条软梯……是接引人进来的东西。”明嘉、万年间语义重叠的旧语词“物事”与新生语词“东西”共行,但“物事”的使用率逐年下降,“东西”的使用率则逐渐上升。根据统计,《古今小说》共计出现“物事”28次,“东西”50次;《警世通言》“物事”34次,“东西”52次;《醒世恒言》“物事”19次,“东西”137次;《拍案惊奇》“物事”16次,“东西”112次;《二刻拍案惊奇》“物事”45次,“东西”157次。

市肆交易远来之品,自古以南、北货称之。今日尚有“南北行”,“南货店”等名称。“南货”之名始见《北史·魏收传》:“南、北初和……求南货于收。”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南货业……皆大江以南之产”。自隆庆之后,海禁渐松,来自东洋(交趾、暹罗吕宋、猫里务等)及西洋(中东欧洲)之舶来品渐多,市所贩卖亦由传统南北货而加入舶来品。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五《委巷丛谈》云:“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清儒曾考列,“市语如米行、丝行、绸绫行、线行、铜行、药行、典当、故衣铺、道家星卜、杂货铺、优伶、江湖杂流。”凡数十种,号称“江湖人市语尤多……事事物物,悉有稳称”[3]东、西洋舶来品“好东好西”的“市肆交易”稳称“东西”,本为明嘉靖万历年间地区东南沿海海外贸易方言,随着东、西洋商品大量输入并流通南北各地,并成为社会方言。

东、西洋海外贸易的市语俚词“东西”遂由海舶洋货“东矿西珍”之称,引申为市肆交易“四方物产”专称,又泛化为“世俗万物”通称。

参考资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要参考图书
  •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郭灿金、张召鹏合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
  • 《历史研究》,1996/06,50-58页,陈江
  • 《词语由来趣谈》,1995/04,顾兴义,国语日报出版社
  1. (明)邓士龙:《国朝典故》一〇二
  2. (明)邓士龙:《国朝典故》一〇三
  3. 《通俗编》卷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