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岸里社归化初期发生的不合理情事

来自维基学院

前言[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清康熙54年(1715年)下令台湾所有地权属于番地,台湾突然兴起“生番归化”以及“贌垦番地”[1]。 同年巴宰族汉人女婿张达京说服岸里社等五社归化[2](诸罗县发给土官阿莫的信牌写康熙54年11月),并申请大甲溪南广大土地拓垦 。但有几项不合理的事情作为本文的探究重点: 包含岸里社归化申报的家户人口数暴增、游耕的岸里社却申请拓垦水田、只身来台的张达京却可独资9300两银建水圳、25年内岸里社由2社暴增为9社。 由于岸里大社文书缺乏张达京在位通事时资料,本文尽可能考据相关资料对不合理的情事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寄望各界补充相关资料。

巴宰族岸里社归化申报家户人口暴增[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诸罗县志 卷11>纪载清康熙55年(1716年)一次大宗的生番归化(诸罗县给土官阿莫的信牌写康熙54年11月)-- "今据台湾镇道详报:‘南路生番山猪毛等十社土官匝目等共四百四十六户、男妇老幼计共一千三百八十五名口,北路生番岸里等五社土官阿穆等共四百二十二户、男妇老幼计共三千三百六十八名口,俱各倾心向化,愿同熟番一体内附’等由,册报前来"。以下针对岸里社归化时家户人口与总人口的不合理进行探讨:

平均家户人口不合理: 初略可计算位于屏东的山猪毛等十社归化清政府时一户人家约3人,而位于台中的巴宰族岸里等五社一户人家却达到8人。然而,根据荷治时期的六次人口与户数统计(1647年-1657年),Aboan Balis (麻薯社)平均每户约3~4人,Aboan Auran (乌牛栏社)平均每户约4人,Aboan Poali (朴仔篱社)平均每户约5人,为何过了六十年后,康熙54年(1715年)归化时家户人口会达到每户8人? 当时岸里社群尚未水耕稻作取得更多粮食,生活条件如医疗卫生无特别改善,如何在家户人口凌驾其他社群?

表1: 岸里社群人口与家户人口
申报事由 人口数 家户数 家户平均人口数
荷治时期

1647年-1657年

番社调查 约3~5人
康熙54年

1715年

归化大清国 3368 422 约8人
乾隆26年

1761年(不含阿里史社)

[3][4]保甲编成 1984 413 约4.8人
乾隆44年

1779年

[5]通事统计 2348 513 约4.6人

总人口不合理: 康熙到乾隆年间整个中国人口大环境由一亿人成长到两亿人(倍数成长)[6]按理说巴宰族康熙54年归化后到乾隆年应该是人口增加,但根据乾隆44年(1779年)通事潘辉光做的统计(参阅表1: 岸里社群人口与家户人口)归化后到乾隆44年(1777年)人口数反而短少了1384人。

回过头来看康熙54年时,同时归化的山猪毛社群与岸里社群户数皆为四百多户, 当时岸里社群尚未水耕稻作取得更多粮食,生活条件如医疗卫生无特别改善,依常理说岸里社群与山猪毛社群同应只有一千多人,到了乾隆44年人口才增到两千余人; 因此,岸里社群于康熙54年归化应有浮报人口数。而浮报人口的动机在后面探讨,应与申请拓垦广大大甲溪南土地有关(人多才需拓垦广大土地)。

游耕的巴宰族却申请拓垦水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康熙54年(1715)下令所有地权属于番地[1],岸里社在命令下达的同年在汉人女婿张达京说服下申请归化,与申请拓垦土地[7],范围在今日东至丰原,西至大肚山, 南到北屯,北至大甲溪。巴宰族传统耕作方式为游耕,水圳完成后由岸里大社文书契文见 ,番民多把土地贌给汉人耕作,水田并非番民所擅长[8] 。由此推论岸里社归化并非完全是巴宰族的需要,更有汉人女婿张达京的意思,归化主因可能为抢占大甲溪南土地拓垦权。此外关于岸里社申请拓垦位置,以常理来说应申请大甲溪北岸(后里)的土地拓垦权(巴宰族后里拓垦参考注记1),但岸里社为何选择大甲溪南岸拓垦?

岸里社通事张达京生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50年(1711年)21岁渡台,据说张达京一开始于闽南行商,后渡台来到台中附近, 因以药草拯救巴宰族人,得到首领阿莫喜爱并把女儿许配给他[9][10],后说服岸里社等五社于康熙54年(1715)归化,担任清官方与岸里社沟通管道的通事职位。由这样的叙述可知张达京是一位商人,来到台中后里与尚未归化巴宰族麻薯社进行买卖。但如同乾隆年间东势角岸里社与生番交易需官方许可[11],张达京若要与当时尚未归化的麻薯社交易,势必要取得官方的同意,此外, 康熙54年(1715年)下令所有地权属于番地, 张达京渡台才4年就可主导岸里社归化朝廷并申请拓垦大甲溪南土地,并先后与浙江定海总兵(正二品) 张国和福建水师提督(从一品)蓝廷珍逐鹿大台中盆地,因此张达京极可能有官方背景。

张达京的长兄张达朝族谱写到源自于"赤山树德堂张氏"[12],而赤山树德堂张氏的始祖为宋朝张化孙(入闽开基祖居于龙岩)[13],其后代散居各处,也包含广东大浦的张达京一脉。由于赤山位于广东与福建交界,推测张达京一家应该同时熟悉广东话与闽南话。张国(1659年-1721年),福建晋江人相邻龙岩,依地缘关系可能是张化孙派下。康熙22年(1683年)张国25岁随施琅平定台湾[14],康熙44年(1705年)任台湾北路营参将[15],康熙48年(1709年)时调福州守城副将,于康熙49年(1710年)报垦猫雾捒社(Babusak)附近数百甲"张镇庄"[16]; 由于张国本人在福建,因此推论是他的儿子张嗣徽主导"张镇庄"业务。但张国旋即在康熙50年(1711年)再回台湾(台南)任水师协副将,可就近协助拓垦业务。

据载张达京得"伯父"允诺,先行商闽南一带;康熙50年由厦门乘船来台,先在台南登陆后转台中[9],在张国儿子张嗣徽身边工作[3]。张达京似乎受到这位"伯父"的影响很大,且张达京入台的时间与地点都叠合张国家族足迹,张国极可能是张达京的那位"伯父"。张国字昭侯,号定庵,而张达京,字振万,号东斋; 两人名字的号巧合的都走文学风("定庵"与"东斋"),依年纪来说张国作为张达京伯父也刚好。本文推测张国与张达京同于康熙50年渡台,两人先于台南见过面,之后张达京到了张镇庄与张嗣徽见面。虽然有一说张达京是担任张嗣徽佃农,但若如此一位佃农怎么会离开田地北上到了麻薯社。既然张国家族有意拓垦大台中盆地,或许张达京北上是投石问路,但在因缘际会下入主麻薯社,后又带领岸里社申请大甲溪南广大土地拓垦权。


注记1: 关于岸里社麻糬本部的拓垦要往后推移到乾隆年间。清领时期要拓垦土地需要先需申请垦照[17], 潘敦仔申请[潘大由仁]垦照[18], 并于乾隆25年申请到岸里旧社申请750甲土地拓垦权,包含月眉庄与墩仔脚庄[19]。 然而清朝汉人私垦情况普遍[20], 乾隆23年张达京下台后,清政府清查界外私垦,发现就连潘敦仔与张达京儿子(张仕华)都有界外私垦[3]。透过史料纪载发现麻糬旧社旁也有j未申请垦照前的私垦-- 乾隆18年汉人黄海拓垦墩仔脚旁牛稠坑, 乾隆20年夏天漳州人拓垦月眉,另有张圻招家族于墩仔脚设立蔗廍制糖和种植甘蔗[21][22]。 潘敦仔上任通事后随即申请垦照,让岸里旧社的750甲私垦地合法化。 岸里大社文书(AH2251) [23]可见旧社旁旱沟北岸有蔗廍与蔗园与旱园的标示, 该图无年代记载,但相较于乾隆47年生番杀人调查的岸里文书(AH2381)[24] 标示有"月眉庄"、"敦仔脚"、"中和庄"、"厚里庄"等庄名, 岸里大社文书(AH2251)中只有十三庄(墩仔脚古地名)[25]和三松庄(旧社附近古地名) [3]。因此岸里大社文书(AH2251)图应绘于乾隆25年正式申请垦照前后,目的在记录岸里旧社拓垦的状况。

只身来台的张达京却可独资9300两银建水圳[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雍正元年(1723年) ,岸里社通事张达京来台湾只12年身兼垦户独资银9300两[26][27] 与岸里社签约开凿水圳。 根据一份研究,清朝初年的一两白银价值约略在2800元新台币(以公元2021年研究水准来算)[28] ,以现在的物价来说,张达京大约独资2600万新台币开凿水圳,这笔钱以公元2021年房价来算,可以购买丰原一栋新四楼半透天外加一户新两房格局大楼。 若以张达京渡台12年计算,平均一年要赚进216万新台币且不吃不喝才可存这笔钱。9300两银对只身渡台的年轻人来说不容易达到。因此,这边要探讨的就是张达京的钱由何来,同时开凿水圳除了资金外需技术,这些技术人员由哪来? (以现代角度来说就是一个营造商)

张国将军康熙49年(1710年)报垦猫雾捒)附近"张镇庄",而水源就是拓垦水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筏子溪古时称为猫雾拺溪[29],根据嘉庆年间编撰的彰化县志记载,"猫雾拺溪:发源于内山。由岸里迳北庄,南至学田,出新庄仔,合大肚,入于海。[30] " 猫雾拺溪为大甲溪支流往南流经猫雾拺后合流到大肚溪(台中北方海拔高,南方海拔低[31]),但因大甲溪水改道而让筏子溪成为断头河[32] 。可以推想张国在康熙49年报垦张镇庄时,猫雾拺溪理应未断流才有拓垦的水源。然而康熙56年(1717年)浙江定海总兵张国退休返台时,记载诸罗县知县周镜瑄捐两百石谷物,协助张镇庄开凿马龙潭坡水利(约在今大肚山东侧东海大学附近)[15]。可以推论康熙56年左右猫雾拺溪极可能因大甲溪水改道而断流,故而需要在大肚山另辟水源[15]

然而在大肚山取水的工程却也侵扰了猫雾拺番民的生活空间,康熙58年(1719年)张镇庄发生番民(应为猫雾拺社民)出草杀汉人事件,闽浙总督觉罗满保下令废止该庄垦业并遣散佃民[16]; 对于张国家族是严重性打击,张国于康熙60年(1721年)过世。

两年后雍正元年(1723年)张达京就独资9300两银兴建葫芦墩圳下埤[33],如果张达京只是要满足自己的拓垦需要,并不需要把水圳延伸到猫雾拺(成本更高), 而猫雾拺正是张镇庄原址所在,如果张嗣昌(张国儿子)想要继续拓垦南台中,水源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葫芦墩圳延伸到猫雾拺正好满足张嗣昌的需求; 在猫雾拺圳动工兴建的隔年(雍正2年),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就与张嗣徽合作在张镇庄附近重启拓垦[16] 名为蓝张兴。现西屯区水崛头筏子溪旁发现一座乾隆13年(1748年)设立的[严禁养鸭奸徒搭寮窝匪扰民碑],写道包含张嗣徽、张承祖(张达朝垦号)、张振万(张达经垦号)都是共同请愿人[34],此碑文可以见证水圳由北往南贯穿张达京与张嗣徽的垦地。

葫芦墩下埤引大甲溪水流经猫雾拺(结合筏子溪)后入大肚溪(或名乌溪),也让葫芦墩圳旧称猫雾捒圳(Babusak)(葫芦墩圳图参阅注记2)。

注记2: -- 乾隆25年的台湾民番界址图(登于台中县古地图研究第34-35页[35]),和乾隆55年彰化县聚落分布图(登于台中县古地图研究第56页[35]) 皆绘制猫雾拺圳合流于大肚溪。

葫芦墩圳下埤(猫雾拺圳)接筏子溪


张达京9300两银来源推论--

既然开凿条猫雾拺圳是有利于张国家族拓垦,张国家族出钱是很合情合理的。但张镇庄在康熙58年(1719年)因番民出草而废止,张嗣徽此时如要出资只能不具名,这或许是雍正元年(1723年)张达京能拿出9300两银建水圳的合理解释。


张达京水利人员来源推论--

2002年巴宰族后代潘大和著<平埔巴宰族沧桑史>,提到雍正元年张达京与岸里社进行第一次割地换水建葫芦墩圳前, 大甲溪到神冈大社之间早有筑水圳(沟),潘大和认为是巴宰族族人开凿; 然而一份乾隆43年岸里大社文书提到"原通事张达京始教愚番凿耕水田..."[3] 因此大甲溪南原存在的水圳, 应为汉人通事张达京等主导开凿, 时间应在雍正元年第一次"割地换水"合约前。而雍正年前后包含开凿葫芦墩圳(下埤)所需的技术人员,极有可能来自康熙58年(1719年)开凿马龙潭坡的水利人员。张镇庄康熙58年(1719年) 因番民出草而废止,本来张国手下原有大一群人需要养家活口,现在突然被上级查封禁止,这批人或在张国授意下转而北上成为张达京的人马。

雍正10年(1732年),第二次割地换水合约时,张达京找了在西螺开凿水圳技术入股的廖朝孔,共同组成六馆业户开凿葫芦墩圳(上埤)[36],然而这是已经是距离第一次"割地换水"9年后的事情。

30年内岸里社由2社暴增为9社[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雍正11年(1733年)割地换水合约时的只有扫(搜)拺与旧社两社,但乾隆32年(1757年) 设立南北理番同知时,岸里社呈报的番社名"搜拺社"已消失, 取得代之的是其他8番社名(岸东、岸西、岸南、葫芦墩、西势尾、麻里兰、翁仔、岐仔脚)[37] ; 分布可参考彰化县聚落分布图(登于台中县古地图研究第56页[35]) 。然而康熙54年一起归化的阿里史社、乌牛栏与朴仔篱社却无这般番社扩张。以20年当作一个世代,岸里社(麻薯社)30年间(不到两个世代)由2个社暴增为9社不合人口自然增长,难道是岸里社(麻薯社)生育率特别高?

翁仔社附近汉人入垦地图 (AH2242)可发现,翁仔番社只有9间房屋; 若一户以5人估算(乾隆年间家户平均人口), 翁仔社约45人, 这样规模的番社更像是一个分社。接下来由几个戳记<给麻薯旧社屯丁首阿老四打必里戳记> 、<给麻薯西势尾社屯丁首阿马辖戳记><给麻薯马里兰社屯丁首阿敦毛干戳记> 、<给麻薯岸东社屯丁首潘英元戳记>,看到新成立番社社名前都冠上"麻薯",更可推敲出这些社是由(后里)麻薯旧社的分社。然而一般平埔族番社为了抵御外敌,不会把大番社拆成小番社,这其中的缘由为何呢?

前面章节探讨到岸里社的归化应与大甲溪南土地有关, 但为了合理化拓垦大甲溪南土地, 麻薯社势必要在归化时进驻大甲溪南,否则应该只能拓垦大甲溪北土地(现后里),推测扫(搜)拺社是归化时麻薯社在大甲溪南的第一次分社。岸里五社归化后6年,康熙61年台湾御史黄叔璥之《番俗六考》记载出现:岸里、朴仔离、阿里史、扫拺、乌牛栏五社名, 这时的"岸里"仍应指位于后里的麻薯社, 而"扫拺" 应是于大甲溪南设立的新分社(现在神冈大社附近)。雍正元年与雍正11年,两次割地换水合约"岸里搜拺"社且都放最前面[26][38] ,推断那时岸里社重心已经移往大甲溪南岸。

推康熙54年归化时与康熙61年黄叔璥所指的"扫拺"社,应是雍正年间的"搜拺"社("搜"的客话发音似"扫"[39])。由雍正5年的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刊(登于台中县古地图研究第30页[35]), 岸里社北方相邻一"叟梀林"。叟是老的意思[40], 苦楝树又名苦苓树或苦梀树[41],而现在神冈岸里北方有一古地名"苦苓脚"(如同大雅有一地名枫树脚源自于枫叶林旁[42])。综合推断,"搜拺"社名应该是来自于"叟梀林"(老的苦楝树林)做字体变化。

雍正11年至乾隆32年间,岸里社并无重大战事,搜拺社没有无故被毁坏的可能, 而当时葫芦墩圳上埤与下埤都已经完成, 应是把搜拺社拆分为8个番社就近管理拓垦水田土地。而搜拺社与拆分的7个分社名都具有汉文词语意思(只有麻里兰社未知其命名的缘由),汉人通事张达京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若考量张达京于乾隆23年通事卸任[3],搜拺社分拆为8个小番社的时程应在雍正12年(1734年)至乾隆23年(1758年)完成。

以下为8个具有汉文意思的番社名:

  • 扫(搜)拺社: 雍正5年的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刊(登于台中县古地图研究第30页[35]), 可以推测(扫)搜拺社名应来自于麻糬社于大甲溪南"叟梀林"旁成立的新番社。
  • 葫芦墩社: 岸里大社文书(AH2247)[43]与(AH2253)[44]皆可看到葫芦墩字旁画了一个葫芦,代表葫芦墩社名缘由于在一个形似葫芦的土墩。
  • 崎仔脚社: 台湾现存许多崎仔脚的地名,意思为陡峭山脚下,例如高雄鸟松的崎仔脚。
  • 岸东社、岸西社、岸南社: 岸里新社的东边、西边、南边番社。
  • 西势尾社: 如同东势的命名意思,西势代表西边。
  • 翁仔社: 虽然乾隆中叶后的文书都写"翁仔社" ,但在几份岸里大社文书中显示"王子社"而非"翁仔社"[45][46] [47] , 两者台语音相同,若最早名为"王子"社即汉人所命名 。

总结岸里社群的发展(参阅表2:岸里社群演进),原后里麻薯社于康熙54年归化时,第一次拆社为岸里旧社和搜拺社,部分番民由大甲溪北转移到大甲溪南。经历大甲西社事件[48] ,张达京得到新任台湾道张嗣昌的支持(张嗣昌可能是张国儿子参阅注记3),接管阿里史社与朴仔篱社,对于大甲溪南土地更敢争取。乾隆年间配合水圳的开凿完成,搜拺社分拆为岸东、岸西、岸南、葫芦墩、西势尾、麻里兰、翁仔、岐仔脚等8小分社; 而番社数增加的过程也应吸纳其他社群如乌牛栏社等番民定居谋生。(大甲西社流民移居岸里旧社旁的分析参阅注记4)

表2:岸里社群演进
大甲溪北岸 大甲溪南岸
归化前 麻薯社
康熙54年归化

1715年

岸里社 扫(搜)拺社
雍正元年至11年

1723年-1733年

(岸里/麻薯)旧社 岸里搜拺社
雍正12年至乾隆23年

1734年-1758年

(岸里/麻薯)旧社 岸东社 岸西社 岸南社 西势尾社 麻里兰社 翁仔社 葫芦墩社 岐仔脚社

注记3: 大甲西社事件后张达京的官方支持分析--

雍正9年末(1731年)与雍正10年(1732年)中部发生北路番变事件(俗称大甲西社事件) ,事件后(雍正11年)福建陆路提督总兵官王郡上奏,提到通事张达京禀称带领搜捕藏匿的逃犯有所斩获[49]。而事件后新上任的台湾道张嗣昌对岸里社奖赏最多[50],同时委任张达京与岸里社继续搜捕犯人[51],最终也让岸里社确定了大甲溪南拓垦地权[52]

张嗣昌与浙江定海总兵张国儿子张嗣徽同字辈,张嗣昌的出生于福州浮山(并非山西浮山)且皆于闽台任官,依地缘来说与张国任官地区叠合,且常有子从父业(走仕途)的状况,张嗣昌是张国的儿子可能性很大。张嗣昌任官时间最早纪载雍正四年兵部员外郎(捐)[53]。后福建通志记载雍正六年(1728年)任福建海防同知以贡生任[54]; 清代共有五种贡生,其中岁贡与恩贡比较不是以实力取才,张嗣昌以捐官入仕因此本文推论张嗣昌以恩贡或岁贡入仕,若以两种贡生中式的平均年龄44岁来估算[55] ,张嗣昌估计出生约于1683年前后(参阅表3:张国与张嗣昌任官与地缘分析)。康熙22年(1683年)张国25岁随施琅平定台湾[14],张嗣昌应该是那一年张国与妻约15岁所生(经查张嗣徽母生于康熙8年1669年[56] ,年轻于张国10岁)。

台湾道张嗣昌可能是浙江定海总兵张国儿子 ,也让张达京在拓垦事业上多了后盾,雍正11年(1733年)张达京组成六馆业户与岸里社再进行第二次的割地换水合约,开凿葫芦墩圳上埤。这时葫芦墩圳灌溉的水圳更加完备,估计乾隆年间吸引更多的汉人承租土地种水稻。

表3: 张国与张嗣昌任官与地缘分析
出生地 出卒年 任官经历
张国 福建

泉州

1659年-

1721年

1683年(25岁) 随福建水师平台湾

1703年(45岁) 襄阳游击[57]

1705年(47岁)台湾北路营参将[58]

1709年(51岁)福州守城副将

1710年(52岁)台湾水师协副将

1715年(57岁)-1717年(59岁)浙江定海总兵(退休)

张嗣昌 福建

福州

估1683年生 1726年(估44岁)兵部员外郎(捐)[53]

1728年(估46岁)福建海防同知(贡生任)[54]

1729年(估47岁)福州兴化府知府

1730年(估48岁)漳州府知府

1732年(估50岁)福建分巡台湾道

1736年(估54岁)四川布政使与按察使

1741年(估59岁)福建布政使与按察使

1743年(估61岁)-1745(估63岁)广东按察使(估退休)

大甲西社番民迁徙茅力庄(岸里旧社旁)路线图

注记4: 大甲西社事件后岸里旧社旁的茅力庄--岸里大社文书(AH2251) [23]图中西面有一茅力庄, 其现在约位于后里旱沟出大甲溪旁。 雍正10年(1732年)大甲西社事件后, 福州将军准泰在5月奏折中提到"大甲西社熟番(老幼男妇共419名)在土官交腊猫伦的带领下,于4月23至24日齐到大甲溪北岸的岸里旧社山口起盖草屋耕种仍报名造册。"[59] [60] 而后8月又因嫁祸事件第二次冲突, 福建总督郝玉麟在10月奏折中提到"(9月)二十二日有吞霄大甲西土官率男妇四百余名泥首乞生....又擒获大甲西首凶加腊猫伦等二十一名正法"[61] "茅力庄"并非汉人所惯用的姓氏或者地名, "茅力"人名曾出现在嘉庆22年一份后垅社(道卡斯族) 的土地合约上[62]。茅力庄极可能是大甲西社流亡番民所曾居住的地方, 因非官方认可的番社所以改用"庄"。依地理位置来说, 大甲溪北岸有绵延高起的台地, 在旱溪出口刚好有一入山口, 与奏折所提"大甲北岸的岸里旧社入山口"符合。

结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文探究岸里社归化后到通事张达京卸任前,发生的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情,本文推测这些不合理情事与岸里社和汉人女婿通事张达京争取大甲溪南土地拓垦权有关,背后应有浙江定海总兵张国家族的支持。然而,本文探讨的这些不合理情事决策皆需通事张达京、岸里社土官与番民同意、地方官员批准, 因此呈现的最后的结果好坏也需各方共同接受。

参考文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1.0 1.1 清初台湾的请垦制度与熟番地权
  2. 从历史足迹看巴宰族岸理社之宗教变迁:以埔里爱兰地区的基督教化为例
  3. 3.0 3.1 3.2 3.3 3.4 3.5 清代台湾土著地权:官僚‧汉佃与岸里社人的土地变迁〈1700─1895〉
  4. 台湾中部地方文献资料(二)
  5. 潘大和(2002) 平埔巴宰族沧桑史:台湾开拓史上的功臣
  6. 清代前期的人口增长与人口压力(1644~1820)
  7. 区域地理的历史研究途径: 以清代台湾岸里地域为例
  8. 翰林学院- 游耕
  9. 9.0 9.1 拓垦台中先行者─张达京公-客家云 Hakka Cloud
  10. 丰原国中在地文化课程 - 张达京
  11. 越过“土牛”: 1 8 世纪岸里社在番界边区的“族群互动”
  12. 裕昆堂–张达朝公祠
  13. 百科知识--张化孙
  14. 14.0 14.1 台湾宗教文化资产--万和宫
  15. 15.0 15.1 15.2 台湾记忆 Taiwan Memory -- 犁头店历史的回顾
  16. 16.0 16.1 16.2 蓝张兴庄与清代台中盆地的拓垦
  17. 垦号 - 维基百科
  18. 番小租的形成与演变: 岸里新社地域社番口粮田的租佃安排
  19. 台湾中部地方文献资料(三)
  20. 柯志明(2021) 熟番与奸民
  21. 王姝媛(2009)。后里张圻招家族之研究(1755-1990)
  22. 台湾记忆-- 后里乡志
  23. 23.0 23.1 国立台湾博物馆--岸里大社文书(AH2251)
  24. 国立台湾博物馆-- 岸里大社文书(AH2381)
  25. 后里镇安宫
  26. 26.0 26.1 神冈地区水利事业之发展
  27. 台中市政府出版品-客留宗迹
  28. ETtoday新闻云 -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29. 教育部绿色学校伙伴网络-- 猫雾捒社在南屯
  30. 彰化县志 : 卷一
  31. 一份大肚两样情:论大肚台地 东西传统聚落与地形水文之关系
  32. 洪敏麟, 屈慧丽 (1994) 。犁头店历史的回顾。撷取自: 渊源筏子溪
  33. 台中市文化资产处--葫芦墩圳
  34. 台湾记忆--严禁养鸭奸徒搭寮窝匪扰民碑记
  35. 35.0 35.1 35.2 35.3 35.4 台湾记忆--台中县古地图研究
  36. 张廖客家移民 台中最早的“都市客家人” | 蕃新闻
  37. 从清代“社”之多重性质看平埔社群关系发展:以台湾中部为例
  38. 岸里社的土地开发与汉化迁移
  39. 大声朗读粤语文本
  40. 教育部国语辞典--叟
  41. 植物通_楝
  42. 台中市大雅文化学会
  43. 国立台湾博物馆--岸里大社文书(AH2247)
  44. 国立台湾博物馆--岸里大社文书(AH2253)
  45. 文化部国家文化数据库--岸里各社番田租簿-墩里社并王子社
  46. 文化部国家文化数据库--具甘结王子社朴子里等及连近内山并无越界盗垦等情
  47. 国立台湾博物馆--十八世纪中叶岸里社周围番社民庄河水圳隘寮
  48. 越过“土牛”:18世纪岸里社在番界边区的“族群互动”
  49. 清代档案检索系统-宫中档奏折-奏为前奏大甲西沙辘牛骂参社尚有番壮参拾余名未经剿捕一案今将士用命已将逆番余孽陆续擒斩各社良番安抚造册谨奏由(雍正11年3月)
  50. 巡台录一 第52页
  51. 巡台录一 第54页
  52. 古文书所见清代沙辘社土地流失原因析探
  53. 53.0 53.1 人名权威-人物传记数据库--张嗣昌
  54. 54.0 54.1 福建通志 (四库全书本)/全览2
  55. 清代举子中式的平均年龄研究
  56. 107-108 年台中市万和宫及七将军庙文物普查建档暨潜力古物调查研究计划
  57. 书库 福建通志台湾府 人物
  58. 台湾记忆 Taiwan Memory -- 犁头店历史的回顾
  59.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 原住民文献第12期
  60. 清代档案检索系统-宫中档奏折-奏报台湾南北两路凶番渐次安抚折
  61. 清代档案检索系统-宫中档奏折-恭报荡平台番大捷事
  62. 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