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反義詞辨析

來自維基學院

反義詞,嚴格地說,應該稱之為反義聚合。意義(義位)相反或相對的一組同級的詞彙單位——詞與詞、固定短語與固定短語——都可以構成反義聚合。本文所收錄的反義詞,是語言反義詞,即語言中構成的固定的反義詞。本文所說的“古漢語”,即“上古漢語”,指的是周、秦、兩漢傳世文獻所代表的漢語。

判斷標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判斷二者是否為反義詞,須滿足兩個標準:1、義位相反相對;2、經常對舉使用。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構成反義詞。義位的相反相對,人們一般都是憑藉語感或藉助辭書的義項來判斷,但這是不夠的,還要求經常對舉使用。對舉是一種形式標記,指兩個詞在一定的上下文裡對應而用。對舉,具體而言,又分為以下五個標準:

1、同一語言系統範圍內

反義詞必須是同一時代、同一語言層面上的。共通語和方音詞彙不能構成反義詞。比如上古“妍”和“醜”意義相反,但是“醜”是共通語,“妍”是方言。《方言》:“自關而西秦晉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語也。”到了中古時期,“妍”變為通語,與“醜”對舉,才形成一對反義詞。

2、語音結構形式上的一致

反義詞在對舉中,一般單音節對單音節,複音節對複音節,構成語言的整齊美、和諧美。比如“今-昔”、“往-來”、“往世-來世”是反義詞。而“賢-不肖”、“師-弟子”、“師-從學”、“怨仇-友”是幾個極罕見的例外,算做反義詞。“丈夫-女”、“士-婦人”不是反義詞,而“士-女”、“丈夫-婦女”則是反義詞。

3、詞性或語法功能基本相同

處於對舉狀態的反義義位,其詞性或語法功能往往相同。《荀子·宥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這裡“福”和“禍”是名詞。《墨子·法儀》:“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這裡“福”和“禍”則活用為動詞。

4、能同現於同一種語體和同一類言語風格

對舉本身就是要同現於同一種語體和同一類言語風格。比如古漢語中表示“生命結束”意義的詞很多,有“死”、“殺”、“薨”、“崩”、“殂”等等。“薨”、“崩”、“殂”用於委婉風格,只有“死”、“殺”與表示“生命存在”的“生”、“活”對舉,才能形成反義詞。

5、具有鮮明的對立聯想感,或者說符合語言習慣

如果兩個反義義位的詞以對舉的形式出現過,說明兩個詞已經建立起對立聯想感。若從沒對舉過,說明不具有聯想感,認為反義詞也不符合語言習慣。比如先秦表達人或動物脂肪多/少的反義詞有“肥-瘠/膌”或“肥-臞”,而沒有“肥-瘦”。儘管“瘦”字與“肥”對的意義《韓非子》中已經出現,但並不對舉使用,所以不是反義詞。到了東漢“肥”與“瘦”才對舉形成了反義詞。又比如“洪”有“大”義,在先秦卻不與“小”對舉,與“小”對舉的經常是“大”或“巨”。漢代以後產生“洪-殺”、“洪-纖”、“洪-細”表示“大/小”,但也仍沒有“洪”與“小”的對舉例證。

除了對舉以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判斷:1、反義連文,文句中同類詞語的連綴使用,例如“臧否”、“上下”、“外內”;2、某詞和其否定形式共同出現在一個語境中,如“利而不害”、“能合其眾而不能離也”等。

詞目[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以下內容以賈芹《上古漢語反義詞詞目》為基礎收錄、補充。所收反義詞按義類編排,分為人事、時空、活動、狀態、特徵、性質等六個義類。一對反義詞形式上的前後排序基本上按照習慣順序,如“男-女”,而非“女-男”。原書詞目共收錄上古漢語反義詞694對,其中,先秦624對(單音詞611,複音詞13);東漢佛經中特有的用“(佛)”標記,計16對;除此以外,漢代新出現的用“(漢)”標記,計54對。“/”前為通用字,後為古字、通假字或異體字。其中費解者稍加注釋。

人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天-人、人-鬼

男-女、士-女

匹夫-匹婦、丈夫-婦人、丈夫-女子

男子-女子(佛)、丈夫-女兒(佛)、男兒-女兒(佛)、男子-羸人(佛)

  • “男子-羸人”指男子/女子,安世高譯《道地經》:“便若見男子,若見羸人,若見老若壯若少年。”

夫-婦、夫-妻

妻-妾、嫡-妾

父-母、父-子

兄-弟

嫡/適-庶、嫡/適-孽、宗-孽

  • “宗-孽”指嫡子/庶子。

昭-穆

  • 宗廟、祠堂、墓地中對祖先的排列順序,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子交替。

君-臣、主-臣

天子-布衣、天子-匹夫、天子-庶人

君子-庶人、君子-小人、君子-野人

主-客、主-賓

師-徒、師-弟子、師-從學(佛)、先生-弟子

親-讎、黨-讎、敵-我、敵-友、敵-與、怨仇-友(佛)

形-神、形-魂、形-影

面-背、腹-背(漢)

彼-此、彼-是、彼-自、彼-我、彼-己、人-己、人-我、人-吾、我-爾

日-月

朔-晦、朔-望(漢)

水-旱、潦-旱、霪/湛-旱

  • “霪/湛-旱”指水/旱,《墨子·雜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備湛旱,歲不為。”《論衡·明雩》:“變復之家,以久雨為湛,久暘為旱。”

雌-雄、牝-牡

首-尾、頭-尾、頭-足

本-末、本-枝/支

華-實

聲-響

  • “聲-響”指源聲/回聲,《莊子·在宥》:“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荀子·強國》:“夫下之和上,譬之猶響之應聲,影之像形也。”

名-實

名-形

利-害、利-病

  • “利-病”指利/不利,《墨子·備城門》:“主人利而客病。”《淮南子·詮言》:“不損則益,不成則毀,不利則病。”

義-利

  • “義-利”指道義/私利,《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名-利

功-罪、功-過、功-辜

文-武

文-質

公室-私門

德-怨、恩-怨、施-怨

  • “施-怨”指恩惠/仇怨,《左傳》:“楚有三施,我有三怨。”

俗-道(佛)

  • “俗-道”指凡俗/佛道,《中本起經》:“佛教比丘,莫親白衣戀於家居,道俗異故。”

時空[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今-古、今-故、今-嚮、今-後、今-曩、今-昔、今-往

往世-來世、過去-現在(佛)、現在-未來(佛)

春-秋、冬-夏

朝-夜、朝-暮/莫、朝-夕

晨-昏

旦-昏、旦-夜、旦-暮/莫、旦-夕

晝-昏、晝-夜、晝-夕、晝-宵

夙-夜、夙-莫

早/蚤-暮/莫、早/蚤-夜

日-夜

早/蚤-晏、早/蚤-晚

上-下

左-右

前-後、先-後、先-下

初-終、始-終、始-畢、始-卒、始-末

殿-最(漢)、殿-啟

  • “殿-最”指考核政績軍功等級中的上等/下等。《春秋繁露·天地之行》:“考實事功,次序殿最。”
  • “殿-啟”指前/後,《商君書•境內》:“其先入者,舉為最啟;其後入者,舉為最殿。”

縱/從-橫/衡、東-西、南-北

表-裡、內-外、中-外

天-地、天-壤

陰-陽

源-流

水-陸

活動[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唱/倡-和

祝-詛

問-答

呿-合、呿-唫

  • “呿-合”指張口/閉口,《莊子·秋水》:“公孫龍口呿而不合。”
  • “呿-唫”指張口/閉口,《呂氏春秋·重言》:“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

言-默、語-默

呼-吸

吐-納/內、茹-吐、吞-吐(漢)、含-吐(漢)

令-禁

毀-譽、誹-譽、非-譽、謗-譽、訾-譽、稱-毀、褒-毀(漢)、褒-貶(漢)、褒-訕(佛)、稱-譏(佛)

勸-沮、勸-懲、勸-懼、勸-禁、勸-畏、勸-威、勉-懲

賞-罰、賞-刑、賞-誅、賞-罪、刑-德

戴-履

  • “戴-履”指頭頂/足踏,《左傳》:“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偃-仰、俯/俛-仰、起-僨、起-俯、低-昂

  • “起-僨”指起來/撲倒。

先-隨

  • “先-隨”指先行/後隨,《呂氏春秋》:“人唱我和,人先我隨。”

進-卻、進-退

亡-返/反、往-返/反、往-復、往-還、往-來、往-歸

來-去、歸-去、去-留(漢)

坐-作、坐-立、坐-起

出-納

出-入

取-去、取-捨、取-施、取-予、取-與

予-奪、予-求、予-乞

辭-受、辭-就、授-受、與-受

爭-讓

用-棄、用-捨、操-捨

遏-揚、抑-揚、抑-舉

舉-按/案、舉/居-措/錯/厝、舉-下、捨-引

  • “舉-按/案”指抬起/壓下,《莊子·說劍》:“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
  • “舉/居-措/錯/厝”指任用/廢置,《論語》:“舉直錯諸枉。”

舉-止、行-廢

寘-棄、置-廢

載-覆

縱-舍

趨/趣-捨、趨-避、趨-背

避-就、去-就、違-就

送-逆、送-迎、將-迎

推-援、推-挽

作-息、勞-息、勞-休

糴-糶、買-賣、貸-收

嫁-娶

賀-弔、慶-弔

攻-守

立-廢、立-黜、立-滅、立-捨、舉-廢

因-革

  • “因-革”指因襲/變革,《漢書》:“漢迪於秦,有革有因。”

叛-服

墮-崇

  • “墮-崇”指削弱/助長、降低/增高,《左傳》:“若執衛君,是墮黨而崇讎也。”

教-學、教-諫

  • “教-諫”指上對下的訓導/下對上的規勸,《莊子·天運》:“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

信-疑

喜-愠、喜-懼、喜-怒、喜-憂、悲-喜(漢)、憂-樂、悲-樂、苦-樂、哀-樂、哀-歡、悲-歡(漢)、愠-悅、怒-悅、休-戚

  • “喜-懼”指喜/憂,《論語》:“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愛-憎、善-憎、好-憎、悅/說-憎、好-疾、欲-惡、悅/說-惡、好-惡、喜-惡、愛-惡、樂-惡

敬-慢、敬-侮、敬-怠、敬-急

狀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笑-哭、笑-泣

出-沒、出-隱、出-處、出-歸、出-居、居-動、居-去、居-遊、居-行、行-處、行-止、起-居

  • “居-動”指靜止/運動,《荀子·王霸》:“居則有名,動則有功。”

起-臥、夢-覺、寐-覺、臥-覺、寢-覺、寢-興、寤-寐

醉-醒

勞-逸/佚、勤-逸

飢-飽

群-獨

得-除、得-喪、得-捨、得-失、得-亡、得-遺、得-捐(漢)

窮-達、窮-通、窮-徹、窮-遂

貧-富

榮-辱、寵-辱

福-禍、福-殃、福-災、福-咎、福-賊

  • “福-賊”指福/禍。

吉-凶、祅/妖-祥

壽-夭、壽-殤

存-喪、存-亡

死-活、活-殺、死-生、殺-生、生-枯(漢)、生-滅(漢)

嚮/鄉-背/倍

順-倒、順-違、順-逆、從-逆、從-違

解-垢、解-結

  • “解-垢”指解散/構合,《莊子》:“解垢同異之變多。”

積-散、集-散、約-散、聚-散、合-散

  • “約-散”指聚集/分散,《莊子》:“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

分-合、離-合、摶-離、聚-去、專-分

  • “摶-離”指集中/分散,《呂氏春秋》:“摶則勝離矣。”
  • “專-分”指集中/分散,《孫子》:“我專為一,敵分為十。”

晏-陰、晏-雨

顯-微、明-微、著-微(漢)

隱-闡、隱-顯、隱-著、隱-現/見

昭-冥、明-幽、明-暗/闇、明-晦、明-昏、明-昧、明-盲

詘/屈-伸/信

消-息、消-長、消-增、息-耗、息-長、息-彰/章

  • “息-耗”指消/長、盛/衰,《韓非子》:“治鄉治邦蒞天下者名以此科適觀息耗,則萬不失一。”

動-靜/靖、靜-躁、動-止

滿-虛、滿-竭、滿-謙、虛-實、充-虛、盈-沖、空-實、滿-虧(漢)

贏/嬴-黜/絀、贏-縮、贏-闕

盈-沖、盈-闕/缺、盈-虛、盈-絀、盈-虧、盈-縮、盈-竭

增-減、增-損、增-除(佛)

加-減(漢)、加-損

損-益、益-減、盈-減、損-補、損-厚

登-降、騰-降、升-降

陟-黜/絀、陟-降、隮-降

舒-捲(漢)

開-厭、開-閉、開-阖、開-塞

  • “開-厭”指疏通/堵塞,《荀子》:“厭其源,開其瀆,江河可竭。”

啟-閉、啟-塞

決-塞、通-塞

翕/歙-張

絕-斷、斷-續

張-弛

沉/沈/湛-浮

饑-穰、豐-凶、凶-穰

昌-亡、昌-滅、昌-衰、隆-殺、隆-衰、隆-汙/汚、盛-衰

  • “隆-汙/汚”指盛/衰。

興-喪、興-衰、興-亡、興-隕、興-廢、興-壞(漢)、興-敗(漢)

完-敝/弊、全-缺/闕

安-危、寧-危、定-亂、定-危、和-亂

治-秏/眊、治-亂、治-危、理-亂

  • “治-秏/眊”指治/亂。

勝-敗、勝-負、克-敗

成-敗、成-毀、成-虧

起-止

異-同、同-殊

久-頃、久-速

寬-急(漢)、緩-急、疾-徐、舒-疾、遲-捷、遲-速、遲-疾(漢)

一/壹-貳

  • “一/壹-貳”指專一/有二心,《荀子》:“一而不貳,為聖人。”

已-未

已-諾

  • “已-諾”指不許/許,《荀子》:“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

可-否

有-無/亡

皆-獨

特徵[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小-大、大-細、巨-小、巨-微、巨-細(漢)、微-粗(漢)、洪-殺(漢)

  • “洪-殺”指大/小、增/減。

豐-殺、繁-殺、豐/酆-耗(漢)

  • “豐-殺”指大/小、增/減,《論衡·審命》:“祿命有貧富,知不能豐殺。”
  • “繁-殺”指多/少,《公羊傳·僖公二十二年》:“《春秋》辭繁而不殺者,正也。”
  • “豐/酆-耗”指豐/歉。

眾-寡、眾-少、多-寡、多-少

長-短、修-短(漢)

高-卑、高-庳、高-深、高-下

深-淺

長-幼、長-少、老-少、老-幼、老-夭/妖、老-壯、壯-幼

肥-瘠/膌、肥-臞、肥-瘦(漢)、肥-墝/磽

沃-瘠

厚-薄

重-薄、篤-薄、厚-泊(漢)、渥-泊/薄(漢)、濃-淡(漢)、稀-稠(漢)

方-圓/圜

窕-偪、窕-逼(漢)、窕-摦

  • “窕-偪”指寬/窄,《荀子·賦》:“充盈大宇而不窕,入郄穴而不偪者與?”
  • “窕-逼”指寬/窄,《淮南子·兵略》:“是故入小而不逼,外大而不窕。”
  • “窕-摦”指寬/窄,《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小者不窕,大者不摦。”

契-闊、闊-狹(漢)、廣-狹、廣-隘

  • “契-闊”指離/合,《詩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 現代漢語說“寬窄”,上古漢語說“廣狹”也說“廣狹”,中古漢語說“闊狹”。

白-黑、墨-白、玄-白(漢)

偏-正、正-枉、正-曲、枉-直、句-直、曲/屈-直、迂/紆-直、骫-直

  • “骫-直”指曲/直,《呂氏春秋·必己》:“直則骫,合則離。”

甘-苦、甘-淡

熏-蕕

  • “熏-蕕”指香草/臭草,《左傳·僖公四年》:“一熏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芳-臭(漢)、腐-香、香-臭(漢)

寒-暖/煖/煗、寒-熱、寒-暑、寒-溫、寒-燠、凔-熱、冷-熱(漢)、冷-溫(佛)、凊/淸-暖/煖/煗、凊/淸-溫、凊/淸-熱、涼熱(漢)、涼溫(漢)

輕-重

清-濁

燥-濕

鈍/頓-銛、利-鈍

新-陳、新-故、新-舊、新-敝

遐-邇、遠-邇、遠-近、久-近、遠-親、疏-親、疏-戚

齊-畸

  • “齊-畸”指齊同/有差別,《荀子·天論》:“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

正-欹

  • “正-欹”指端正/傾斜,《荀子·宥坐》:“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偶/耦-奇(漢)、單-兼、單-複(佛)

整-亂

正-反

開-交

章-簡、繁-簡(漢)、繁-省、繁-寡

詳-略、備-略

垢-淨(佛)

性質[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公-私、公-偏

曲-全

難-易

然-非、是-非、善-非

常-怪

粹-駁/駮、粹-雜

強-乾

強-弱

精-粗、臧-粗、密-粗(漢)、靡-麤、粗-細(佛)、功-盬/沽/苦

  • “臧-粗”指精/粗,《莊子·人間世》:“吾食也執粗而不臧。”

邪-正、邪-正

正-奇qí、正-奇jī、常-怪

  • “正-奇qí”指常法/奇策,《老子》:“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 “正-奇jī”指正/邪,《管子·白心》:“正名自治,奇名自廢。”

險-夷(漢)、險-易、險-平

易-滑

  • “易-滑”指遲滯/快捷,《呂氏春秋·觀表》:“見馬之一徵也,而知節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堅脆、能之長短。”

輕-貴、貴-賤、貴-易

尊-卑、尊-下

博-淺、博-約、廣-約、閒-陋

  • “閒-陋”指廣博/淺陋。

寬-猛、寬-嚴

剛-柔、力-柔、強-柔、堅-柔、堅-脆/毳、堅-需、堅-軟(漢)

  • “堅-需”指堅硬/柔軟。

聾-聰

疏-密(漢)、疏-數、疏-周、周-隙

俗-雅

優-劣(漢)

真-贗/雁、情-偽、真-偽、誠-偽、實-偽、信-偽、性-偽、真-假(漢)、誕-信、信-僭

好-醜、美-醜

美-惡、良-惡、好-惡、善-惡、善-敗、善-否、臧-否、善-醜(漢)

工-拙、巧-拙

辯-訥/吶、敏-訥、劋/躁-慤

  • “劋/躁-慤”指狡猾/老實,《荀子·富國》:“悍者皆化而愿,躁者皆化而慤。”

悍-愿、暴-愿

  • “悍-愿”指兇暴/恭謹,《荀子·王霸》:“無國而不有愿民,無國而不有悍民。”

仁-暴、仁-戾、善-暴

奢-儉、儉-侈、儉-費

貪-廉

良-奸、忠-奸

賢-罷、賢-不肖、賢-愚(漢)、賢-佞(漢)、賢-暴

智/知-愚、明-愚

勇-懼、勇-怯

反義連文[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反義詞連用,孰先孰後存在語序問題,比如“榮辱”不說“辱榮”,說“東西”多而說“西東”少,至於“內外”和“外內”在文言出現頻率則相當。語序的確定有兩個原則。一是語義原則,規律包括:1、事物內在邏輯順序;2、道德倫理觀念,尊在前,卑在後,如:“夫婦”、“嫡庶”;3、價值取向,積極在前,消極在後,如:“是非”、“善惡”。二是聲調原則,一般平聲在前,仄聲在後;如果都是仄聲,則以上、去、入為序。仍不合規律的,如“廢興”、“死生”、“殺生”等,語序基本上也可以倒過來表達。

常見於十三經、先秦諸子的反義連文如下:

1、只有一種語序的

古今、君臣、夫婦、天人、人鬼、男女、妻妾、嫡庶、彼此、首尾、利害、功罪、文武、本末、晝夜、前後、左右、先後、南北、表裡、縱橫、唱和、賞罰、呼吸、毀譽、俯仰、進退、授受、喜怒、有無、寤寐、窮通、榮辱、寵辱、存亡、聚散、分合、消長、升降、開闔、安危、成敗、遲速、方圓、堅脆、輕重、勇怯、賢不肖、多寡、高下、老幼、清濁、剛柔、曲直、寒暑、是非、善惡

2、兩種語序都存在,但其中一種佔優勢,另一種只有個別用例的

父子、上下、東西、出入、愛憎、貧富、得失、福禍、吉凶、廢興、死生、殺生、虛實、盈縮、損益、張弛、治亂、疾徐、長短、小大、白黑、愚智、貴賤、長幼、臧否

3、兩種語序都存在,且使用頻率相當的

內外、厚薄

相關課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參考資料[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賈芹《上古漢語反義詞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4月第一版;
  •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商務印書館,2017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