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福島核災在台灣之自我防護

來自維基學院
 >School:環境工程學系 >Subject:全球環境問題 >福島核災在台灣之自我防護

為了讓朋友可以更了解[福島核災在台灣]之自我防護的方法。弟附上更多的細節讓大家了解北部三個核電廠意外時之吸入(Inhalation)、地表照射 (Groundshine)、食入 (Ingestion)及輻射雲照射(cloudshine)等四項。其中吸入、地表照射及食入的部份為根據WHO(2012)之公式計算而得,而輻射雲照射之公式則根據原委會提供之公式計算而得。如台灣發生福島意外時,個人在台灣之每年承受的劑量是上述四項之總合。由圖中可以看出一年累積暴露主要來至食入、其次是地表照射、再來是吸入、最小是輻射雲照射。

如果其中您可以減少其中任一單項之暴露。您就可以減少總暴露量。

一般而言,吸入及輻射雲照射只有在輻射雲還在台灣時才會影響本地,一般只有7天。但這些輻射雲之輻射塵沈降(因乾沉降及降雨)在台灣本島。這時住在之上的居民受地表輻射物質的照射及食入種植之作物,才會造成一年的影響。

如圖中您可以看到吸入及輻射雲照射>10 mSv的部份多在電廠至下風處約20公里處。以福島而言,其在2011年3月11日開始有狀況、3月13日氫爆。而鄰近大門1 km 之測站在3月16日量到最高的福射值,之後開始微降。這時應代表主要之輻射雲已離開福島核廠。這代表如果可以在5天內離開這下風處20 km 的範圍就可以減少吸入及輻射雲照射之量。之後再離開並不會減少這二項之暴露。這是第一階段撒離所需要注意的事。您可以考慮撒離到20公里以外未受污染的區域。

再來主要之暴露,就是地表照射及食入兩項。由圖中可以看出其中地表照射>10 mSv的部份,可以遠至電廠至下風處約50-100公里處。而食入>10 mSv的部份,則又更遠,可以遠至電廠至下風處約150公里處及輻射物質易累積之中央山脈西側之口袋地形或盆地如南投及屏東山區。這兩項主要是沈降在地表之碘及銫所造成,根據WHO之資料,(I131)之排放量為1.6E17 Bq,而(Cs137)為1.5E16 Bq。其中碘(I131)之半衰期(half-life)為8天,而銫(Cs137)之半衰期則為30年。其中碘在約一個星期可衰減為原來之1/2、約一個月可衰減為原來之1/16、三個月可衰減為原來之1/1000。而銫在一年內之衰減則非常有限。這意思指如可以在一星期內撒離下風約150 km內之區域及離開中央山脈西側之口袋地形或盆地,亦可以顯著減少輻射之暴露。如三個月內不能撒離,這時碘(I131)之量已很少,主要是銫(Cs137)之影響。這是第二階段撒離主要之考量。這時您可考慮撒離到南部平原未受污染的區域。

在糧食及飲水部份,尤其是飲水是因應核災最難克服的問題。由食入暴露圖中可以看出,無論北部那一個核廠意外、台灣雪山山脈及中央山脈西側所有水源地之集水區皆會嚴重污染。包括翡翠水庫、石門水庫、日月潭、 曾文水庫等。即使台中以南之平地影響較以北為小。但亦會面臨無乾淨水源之窘境。這些許多是在人煙稀少之山區,相信除污是非常困難的。這時到台灣南部平原避難的民眾,還是不得不飲用受污染的水源。這時就應該進行第三階段的撒離。離開台灣的西半部,設法到花東或離開這個島嶼。


延伸閱讀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參考文獻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About Author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莊秉潔,1984年台大機械系畢業,同時擁有"台大登山社"領隊資格。畢業後擔任陸軍砲兵預官。之後在中研院及台大合聘之梁文傑教授處作空氣污染的研究。1987年到美國改唸土木系事師Prof. John A Dracup,作的是湖泊及冰的研究,主要是想要了解溫室效應對加州水資源的影響,1989年獲碩士學位,1990年獲博士學位。同時在UCLA大氣系擔任博士後研究。1991年2月,回台灣在台中中興大學工作。這20年主要之研究是空氣污染,及氣候變遷。主要發展了高斯斯軌跡煙流模式(GTx)。自從在2000年閱讀到陳建仁院士所主持之"中華民國癌症死亡率圖集",發現其西海岸分佈置圖與所熟知之空氣污染之分佈圖非常像。而2003年小林村滅村後,分析台灣附近海域之資料,發現全世界海域之0-700 m海水溫度已非常高,而同年7月台灣附近海域之海平面高度,比歷年同月約高了20-30 cm,這些皆顯示海水已累積了許多能量,等待颱風的機會,將能量釋出。台灣似乎正面臨很大的環境及氣候之危機。而且可能是立即的。

個人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btsuang/about?section=bio

本文歡迎予以更新,原作者以創用CC by SA相同授權方式予以分享、編修或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