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維基百科典範條目共同特質的分析/維基百科的條目

来自维基学院

維基百科的條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條目的定義與基本要求[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基本涵蓋內容與結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條目是維基百科上的「內容頁面」,為維基百科作為一部百科全書的本文部分,撰寫時需要視條目主題涵蓋一定程度的內容。最基本的內容即是對主題的定義:

臺灣是一座位於東亞的島嶼。

這樣便無法套用快速刪除標準中的「非常短,不具對所描述事物進行定義敘述」一項,從而避免遭到快速刪除。如果條目內容是這樣:

臺灣是一座很漂亮的島嶼。

因為連最低限度的定義都沒有,適用上述快速刪除標準,不能成為一篇條目。除此之外,唯一的的基本內容量限制就是「小小作品」的界線。

內容文字在50字以下的條目頁面稱為小小作品。小小作品超過一個月沒有擴充的話,能夠直接被提出到頁面存廢討論刪除,此類是最容易「打撈」的刪除候選條目,因此是存廢討論打撈者最常鎖定的目標;目前小小作品提刪基本上已經變成對打撈者進行公告的作用了。

一篇「普通」的條目通常有具體的結構,包含首段、對主題本身的描述、對主題對外影響的描述、頁尾。首段是用來定義條目所述主題,並對在內文中提及的內容進行摘要綜述的段落。一篇品質良好的條目會將首段控制在適當的長度,讓讀者在深入了解前得以快速得到對條目主題的基本認知,不會讓讀者需要在第一次閱讀時就捲到內文是撰寫的要點。

對主題本身的描述一般包含所描述物的名稱由來、發展歷史、運作原理、應用等;所描述人的生平、家庭、職業等;所描述物種的特徵、分類等;所描述事的緣由、過程等。對主題對外影響的描述則有物與人的貢獻、爭議、各方對事的反應、後續事件、社會影響、在大眾文化中的地位與表現等。不同領域條目對這些段落標題的排序存在不明文的撰寫慣例,例如所描述物就是按著名稱由來、發展歷史、運作原理、應用這樣的排序,大眾文化、爭議段落往後面放等;傳記條目則明文規定將爭議段落置於條目內文的末尾。

頁尾包含延伸閱讀或參見、註釋、參考資料、外部連結以及導航模板等。除了註釋放在最底下是文章撰寫的慣例以外,頁尾基本上是用於創造「條目的對外連結」。延伸閱讀或參見段落用來將放置百科內其他相關條目的連結;參考資料以外部來源對內文進行實證與支持,建立與鞏固條目的可靠性;外部連結用於放置相關的站外連結;導航模板是一類用於放置大量相關頁面連結的模板,一般為折疊式,固定放置於頁面的最底端。

一篇具有定義、內容文字超過50字,但只有首段或只有首段和頁尾,而沒有內文結構的條目,稱作「小作品」。它們不會像小小作品被刪除,但是會在頁面底端被放上小作品的維護模板,提示創作者前來擴充。

命名常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命名常規是用於規範條目標題命名的方針,包含以下基本準則:

  • 使用中文:在中文維基百科,條目的標題也應該是中文標題。但是,如果原文名稱比中文翻譯的名稱在中文中更加常用,應使用原文名稱。
  • 使用常用名稱:條目命名應該儘量使用可靠來源中人、物或事項的最常見的名稱。一般情況下,常用的名稱也是較為簡短的,可以避免條目名稱過於冗長。使用常用的名稱作為標題也更易於讀者搜尋。
  • 易於識別:條目標題應該易於識別,尤其是對於條目主題有一定認識者應該能夠識別條目主題為何。
  • 防止歧義:條目名稱應該避免存在不同的義項。當多個不同的義項都寫有條目時,應按照消歧義的要求調整條目名稱。

以及代表性的子項「慣例」:

  • 使用全稱:請儘量不要使用簡稱或縮寫來命名條目,除非這個名稱只有它使用或者這個名稱大部分人都知道;儘量避免使用中文或外文縮寫,除非該縮寫已經被公認為專有名詞,例如「蘇聯」、「IBM」等。
  • 名從主人:如果一個條目所描述的主體事物,它的擁有者或代表者的官方中文資料裡有出現到該事物的中文名稱的,可優先考慮使用該中文名稱。
  • 先到先得:這適用於繁簡差異、地區詞差異、常用詞分歧等的條目。為了防止不同用戶間產生認知分歧而發生「移動戰」,具有此類分歧的條目名稱在符合上述常規的情況下,應以最早創建的一方為先。

當有內容正常,標題不符合命名常規的狀況時,大多數都會移動處理,但是當條目的命名相互衝突、而需要只保留其中一方或合併兩條目時,則需經由討論取得最終標題命名與內容合併方式等共識;以上是通用的命名常規,某些領域的編者群為了保持條目命名上的一貫性,會按編者群內共識自行設定適用於該領域的命名常規。

關注度[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剩下的就是關注度。這是以主題為定的收錄標準,概括來說,存在以條目主題為描述主題的獨立可靠來源的話,該主題具有關注度。對於一樁事件,則需要有該事件具有長期關注度的證明,而不是只能找到短期內的大量新聞報導。通常會說「沒有關注度的話,寫得再好也沒有用」,但實際上由於缺乏關注度即缺乏可靠來源,撰寫出來的內容將會變得沒有支持,內容越龐大反而越顯得架空,是不可能寫出一篇可靠的百科全書條目的。

以「歪腰郵筒」為例,存在低爭議新聞媒體以其為主題描述的獨立可靠來源,但實際作為一樁或多樁事件(歪腰郵筒的網路爆紅、歪腰郵筒遷移事件等),需有長期關注度的證明,通常狀況下會有各方對事件的反應、或是以事件為主題的專題研究等,此例子是以時間間隔較長的報導支撐其長期關注度。

頁面上未有引用任何來源的條目,可能會在創建時被巡查員擺上缺乏來源支撐關注度的模板,此時條目也會被提到頁面存廢討論的關注度提報區,等待30日後無人加入來源的話,就會被正式送入當日的頁面存廢討論,讓社群介入討論是否刪除。

維基百科通過的頁面存廢討論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注度刪除,也是當新編者進入,希望開拓條目而撰寫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時,最常面對的刪除理由。維基百科旨在收錄全人類的知識,但在同時要保持知識的基本可靠性,能掌握關注度的概念是相當關鍵的。

條目的內容規範與撰寫限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收錄的限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只要有任何可靠來源支持,條目基本上可以包含任何與其主題緊密相關的資訊,除了:

  • 屬於其他維基百科姊妹計畫的內容:語錄、較長文件的全文、說明書或食譜,分別屬於維基語錄、維基文庫與維基教科書,而非維基百科的收錄範圍。儘管有時會難以分別,一般認為說明書、食譜與百科條目的差異在於文風,在說明一樣物品或一個動作的製作或操作方式時,前兩者分解步驟、指示讀者、旨在引導讀者完成作為主題的物品或動作,後者一般不進行詳盡的步驟分解,僅解說製程或操作過程中重要程序的意義,旨在使讀者對其有所理解,而非讓讀者能夠親自依據內容進行嘗試。
  • 冗長的統計資料:漫長而龐大的統計清冊會混淆讀者,並降低條目的可讀性和整潔度,應當略去過度的統計和簡要概括必要的資料。類似的內容還包含詳盡的軟體更新歷史記錄、動畫中角色之間的對戰記錄、YouTube創作者的影片上傳清單等。
  • 過於深入的虛擬作品描述:維基百科應採用百科全書的方式描述具有關注度的虛構作品,介紹它們的受歡迎程度和它們的意義。一般情況下,簡潔的情節概述是可以包含在這些介紹中的,但過於深入的虛擬作品情節、設定、人物等相關的描述,不進行收錄。

中立性與偏差用語[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所有維基百科條目以及其他百科式內容必須以中立的觀點書寫,在儘可能沒有任何偏見的前提下,平等地表達出任何曾在可靠來源中發表過的重要觀點。

在某個主題中,具有可靠來源的可查證觀點並不一定完全一致,它們可能會相互矛盾,而中立的觀點正是解決這種矛盾的手段。中立方針要求,當同一主題存在多個或相互牴觸的觀點時,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應被平等表達,不應讓某一個觀點具有不合理的比重。這樣的目的,是讓讀者可以接觸到各種重要且已發表的觀點,而不僅僅是最流行的那一個。同樣,也不應斷言最流行的觀點或各種不同觀點裡的某種中間觀點是正確的,因此其他觀點只為貶損而提及。

維基百科的條目協作與維護[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條目所有權[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根據維基百科條目所有權方針所述,在維基百科,沒有人擁有任何條目。若用戶建立或編輯條目,其他編者可以進行修改,用戶也不能阻止其他編者這麼做;無充分理由之下,用戶不應該撤銷其他的編者的編輯。若用戶將其想法(例如條目結構、分類、格式、標準等)提交至維基百科,他人將能夠挑戰並發展該用戶的想法。

作為條目最主要的編者或唯一編者,假如並未忽略或無視同工的貢獻或編輯,並不視為宣示所有權。熟知條目內容、掌握相關可靠來源的編者,可能將條目列入監視列表,亦可能討論或修改他人的編輯;只要有充分理由,亦未將他人的有效意見邊緣化,這也不視為宣示所有權。一般來說,這些編者也許會向不熟知條目內容的編者提供協助。

巡查編輯歷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維基百科具有完善的編輯歷史與監視(關注)系統,包含單一頁面本身的更改記錄、列出用戶所關注頁面最新更改的監視列表、全站的最近更改、最新創建頁面、編輯過濾器的觸發記錄等,允許用戶在大量編者交叉協作的環境下檢視、比較、實時接收任何條目的編撰脈絡。擁有巡查員及回退員權限的用戶,以及其他善於校對、覆核、觀察,多過創作的能力及動力的用戶,頻繁地對這些系統頁面進行巡查活動,協助保持維基百科的品質。這種行動稱為維護,採取這種方式為維基百科做出貢獻的用戶稱為維護者,在個人的編輯貢獻中會以小修改為主,增加引用來源、修飾文風、改正錯字、消除偏差語氣、生硬的翻譯,每次編輯更動的字節大小通常在三位數以內,而少有創作者常見的差異達數千字節的單次編輯。

專題與協作小組[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專題與協作小組指的是以團隊合作方式,專注於維基百科上特定主題的一系列條目的編者團隊。專題也可能是建立對某個主題領域感興趣的維基人之間的聯絡的焦點,以及該領域的更廣泛的社群:建立合作關係,歡迎、指導新維基人等。專題與協作小組能夠設置固有頁面,作為共同作業編輯的中心,幫助協調、討論、組織此團隊的活動,分享編條目的想法的地方。編者可以制定標準,維護各種共同作業流程,跟蹤需要完成的工作,並可以作為論壇,討論某一主題的編者感興趣的問題。

成立的專題與協作小組可以在相關的頁面上放置模板,標示該條目被納入團隊的編寫與維護範圍,並能依據團隊內或全部與對象條目相關的團隊的共識,對該條目執行評級。

維護模板[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維護模板是為了提示其他編輯者針對條目的內容進行改善、提示讀者條目的不足之處等用途,放置於條目最上方的模板。這些模板標記只是暫時性的訊息,其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能修正解決條目中的問題,不應用來表示用戶對條目內容的不認同,也不是在條目中加入各種聲明的方式。

這些模板一般在巡查員進行巡查時使用視覺化自動巡查工具Twinkle加入,這個工具提供一個預先製作、帶有各模板用途註釋的維護及刪除模板列表,巡查員可以直接在列表中選擇要加入的模板,並會在加入模板後自動將條目標示為已巡查;當選擇刪除時,Twinkle也會在加入模板的同時,自動提醒條目的創建者、並將條目提交至頁面存廢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