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五源論

来自维基学院
韓國首爾奧林匹克公園

《客家起源新證初探》

楔子:是客?還是僑?[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關於客家的起源, 以往學界多將羅香林教授之猜想誤作定論,而一再相沿承襲其說法, 尤其他所說的「客而家焉」、「五次大南遷」之說更成了先驗性的「元敘事」,限縮了其他學說的論述發展空間, 導致學界始終未能真正解開客家起源之謎。

其實社會科學研究的邏輯常會遵循著辯證法矛盾統一的原理發展,許多看來對立的學說其實可以併存, 例如凱因斯經濟學與亞當斯密經濟學, 同樣地, 在客家起源的研究方面, 五次大南遷起源說、夏家起源說、當地土著漢化說以及江運貴先生所提出的匈奴蒙古起源說[1]等,都有可能併存, 而不至於互斥。就像法哲德希達不在場哲學所主張的,否定文本只存在一種解釋, 同時也重視以互文性方式進行文本之解構與論析, 找出文本所隱藏的弦外之音。

根據晉書南史等文獻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南遷者概稱「僑人」,反而是北方的匈奴有「田客」之名、鮮卑則稱「作客」或「車馬客」[2],依當時的語感,南遷的僑人若向原住民族的吳人自稱為「客」,恐怕會讓人退避三舍,而這批南遷的僑人最多經過三代,應該都已改流歸土,怎麼可能突然哪一天,那些早已在地化的後人又開始自稱起「客家」來呢?因為可能會讓在地的吳人誤以為侯景之亂再起,導致社會動亂,爰六朝以來衣冠南渡的客家五次大南遷的說法,由於未考慮到客、僑二字古今語義之不同與變遷[3],其相關立論基礎實甚脆弱。

客家祖地的確認與中國官學界開始出現的雜音[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現代客家研究最大的突破是找到了發源地,就在今日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所以各種可靠的研究都應該以這個地理區域為中心來進行,才足以得出有意義的論點。

中國大陸官方出版的『福建史志』2010年2月號第55至56頁刊載了一篇由廈門大學教授陳國強先生所寫「寧化客家民間信仰」的文章,裡面也發現了很有趣的觀點。該文認為當地籌資興建三聖廟的張氏族譜提供了客家族群起源的最關鍵證據,並由該族譜提到三聖是原籍「高麗」的唐、葛、周三位將軍一節,主張客家人的起源與朝鮮族有很密切的關係。[4]不過其實該族譜出現的「高麗」一詞具有至少兩種含義,不能直接地與現代的「朝鮮」畫上等號,這點我們後面會再多加申論。

除了前揭『福建史志』有中國學者提出全新的觀點外,幾年前鄂倫春自治旗人民政府也石破天驚地在其官方網站上刊登了一篇名為「拓跋鮮卑與客家人的淵源探究」的文章,大膽地主張客家人源自鮮卑祖地嘎仙洞,這篇文章在其原始出處的鄂倫春自治旗人民政府網站可能已找不到了,但一些網站仍有所轉載。

這些線索兜在一塊,為我們開啟了全新的思路,但他們的論點也不宜遽然全盤接受,必須再輔以更深入的研究與探討,才能真正地展示客家起源壯闊波瀾的史話。

一、公元669那年的事兒

公元669年,唐高宗總章2年,在雄據東北亞的強國高句麗滅亡的第2年,有好幾隊人馬同時向同一個目的地出發,一個是由嶺南道行軍轄下小分隊之一歸德將軍陳政兵團,他的兒子就是著名的開漳聖王陳元光;還有一支就是原由契苾何力所指揮的突厥斛薩兵,他們可能肩負押送戰俘的任務,而他們執行任務的對象就是那批國破家亡,凄凄慘慘地被集中在河北、山東兩地,有準備要被押往嶺南等地,多達2萬8千2百戶的高句麗遣民開始出發,這些史實都記載在舊唐書卷五以及通典邊防二高句麗章節內。

這兩到三撥的人馬表面上看起來沒有關係,但試想;被押解的戰俘有可能自行出發走去流放地嗎?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例如金朝曾為了壓制契丹人的反抗,規定由兩戶女真人夾1契丹戶以監視之[5],白居易縛戎人一詩中,也描述了吐蕃化漢人被當成戰俘押送到江南流放的苦況。可見這群高句麗遺民一定是被押解流放嶺南的,而擔起這趟押送任務的無疑就是突厥斛薩軍及陳政將軍兵團,以及他們背組織更為龐大的嶺南道行軍了。

二、寧化三聖廟的秘密

人數龐大的高句麗遺民到了嶺南,有留下什麼痕跡呢?因為好多入居中原外族,最後完全被同化,幾乎消失得一乾二淨,我們對高句麗遺民的去向當然也不能抱著什麼太大的期望,但先人巧妙地運用民俗文化信仰還真的為後人留了個線索,那就是福建寧化的三聖廟。這座廟聽說規模不大,還頭供奉著3位原籍高麗的將軍,祂們又被稱為天山三鎮將,還對唐朝平定高麗有功,這就引出許多玄奇的故事。

因為天山鎮將的故事與說突厥語的鐵勒族有關,原本與高麗國沒有什麼直接關聯,但仔細一查史書,才發現原來在舊唐書裏就記載了唐太宗曾在今日南蒙古、寧夏一帶設了高麗州來安置鐵勒族斛薛部,這個斛薛部又名斛薩、葛薩或曷薩(民國初年知名的學者馮承鈞認為曷薩部就是後來成為猶太人的可薩部)他們的傳奇故事我們後會再提到,這裡先賣個關子。

綜上,可見高麗一詞在舊唐書中有國、州雙重指涉,就國的方面指的是亡國後的高句麗遺民,以州來言就是安置及培養鐵勒斛薛部傭兵的高麗州。而一座三聖廟就巧妙地以信仰的形式,統合了押人的鐵勒斛薛部以及被押送的高句麗遺民,讓兩支原本完全不同的族群在新的流放地以相同的信仰合為一家,共同開墾當時仍屬帝國邊錘的嶺南地區。

三、丞相的選擇與君主執政的節奏

唐高祖、太宗時代,有位知名的宰相溫彥博,他力主要貶低高句麗的地位,同時要善待突厥人,讓他們可以成為帝國充沛的兵源,這些經過在舊唐書溫彥博傳有詳細的記載。

唐太宗顯然採用了溫丞相的建議,就在公元647年(貞觀21年)設置高麗州安置說突厥語的鐵勒斛薛部,這個時間非堂地恰好,因為就在兩年前的公元645年,唐太宗雖然沒有成功征服高句麗,但卻俘虜了白岩城的高句麗守將及不少戰俘,相信高麗州除了是安置鐵勒族人的地方以外,應該也是收容白岩城高句麗遺民的場域[6],透過鯰魚效應來培訓外籍傭兵,為下次侵略高句麗預做準備。

這種做法跟冷戰時期,美國在境內設蘇聯村、蘇聯也設了美國村來培訓通曉敵人語言文化的特種諜報部隊幾乎如出一轍。而話說這高麗州據考證中心地帶位於南蒙古杭錦後旗,而其轄區包括了晉、陜北部以及寧夏等地,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是建設著名統萬城的匈奴赫連夏國的水果生產基地,當地仍有不少名為步落稽的匈奴後裔居住著。步落稽人的祖先就是最早投降漢朝的休屠各部,他們也構成了後世南匈奴的主力,所崇拜的祭天金人據學者林梅村考證就是希臘戰神阿瑞斯,也有很多人主張步落稽就是保加利亞,一支後來稱雄於俄羅斯伏爾加河的韃靼或斯拉夫部族,他們也在同一時期與鐵勒、高句麗戰俘一起接受著嚴格的軍事訓練為未來入侵高句麗做充足的準備。

唐高宗就是那個一代女皇武則天的老公,他的執政其實富有節奏、相當有一套,感覺有點像歐陸法蘭西人優雅的FU,例如在公元664、665年加緊培訓傭兵部隊的時候年號麟德,表示小兄弟們我會好好照顧你們的;公元666、667年將鐵勒斛薛部遷往河北道準備對高句麗用兵時,年號為乾封,表示大哥我要帶著小弟們一起高高飛起了;等到收拾了高句麗,準備要善後時,就以總章為年號,表示任務圓滿完成。

四、約瑟版出埃及記[7]

執政頗有步驟、節奏的唐高宗在收服高句麗的公元668、669這兩年並沒有閑著,而是籌備著讓高麗州的唐軍將士押解佔高句麗人口約5%的王、貴族等上層領導階級遷入嶺南等當時帝國邊錘、空曠之地開荒及鎮壓原住民族的大計畫。

這個計畫的名稱叫做「嶺南道行軍」,由於其規模龐大,據言有一支小分隊就由歸德將軍陳政負責[8]。陳政將軍的身分很特殊,歸德將軍的封號洩漏了他外籍將領的身分[9],他跟隋唐皇室一樣,都是拓跋族出身,原姓侯莫陳氏,北魏孝文帝搞漢化政策後才改為陳姓。從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所著龍湖集一書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許多線索來證嶺南道行軍成員以外籍傭兵為主,而且族群屬性多元,「凌煙喬木旺」指凌煙閣以拓跋族為主的唐朝開國功臣後裔、「平遼斷穢侵」指在戰場上立功的高麗州原住民族步洛稽人、「蛇穢破孤軍」指當開路先鋒的白岩城高句麗戰俘(按白岩韓語意為蛇)、「敦倫開野庾」指積極融合及教化新投降的高句麗遺民[10]

嶺南道行軍各個小分隊的成員除了拓跋、步落稽及高句麗等民族外,當然還有崇拜天山鎮將的鐵勒斛薛部(也可稱「突厥斛薩」),他們的身世用當代的眼光來看最為傳奇。因為他們既與西遷的可薩猶太人同族,而且他們的存在更能證明可薩猶太人不是FAKE JEWS而是REAL ISRAELITES,因為他們竟然將約瑟版出埃及記帶進了一本玄奇的唐代古籍酉陽雜俎裏面去了,顯示他們就是長久以來盛傳的以色列失落十支派,西遷的那支深悉撒瑪利亞人被猶太人排斥的悲慘遭遇,不敢自言是十支派後裔,而改用外族改信的方式來回歸猶太傳統。

根據出土的突厥石碑內容,突厥集團裏面除了突厥人以外,還有一支很重要的民族「薛」,所以歷代的突厥可汗的銘刻功績的古突厥文碑石將以「突厥及薛的人民」來全稱其治下的核心主體民族,可見「薛」族的地位與突厥同等[11]。而根據晉書、魏書、北周書等史料的記載,薛族最初在中原係以「薛干」為名出現,薛干又通叱干,就是天狼之王的意思。深具科學、創新精神的叱干阿利就是幫助赫連勃勃建立統萬城的能人,他也是古籍中唯一有希伯萊名字(阿利希伯萊語為獅子之意)的人物,這是以色列失落十支派在中原的第一個直接證據。

至於斛薛部就是宰相溫彥博建議接納的突厥部落之一,從舊唐書的文脈觀之,溫彥博非常肯定及喜愛突厥文化,而他的曾孫溫庭筠跟千古奇書酉陽雜俎的作者段成式剛好是兒女親家,雙方往來非常密切。為什麼會說酉陽雜俎是千古奇書呢?因為它裏面有灰姑娘、蜘蛛人、僵屍、外星人、幽浮及星際大戰的現在我們想得到的各種獵奇物語,還有一篇混雜著希伯萊語、希臘語的約瑟版出埃及記,那篇文字講到突厥人的祖先名為射摩(希伯萊語太陽之意),常在埃及天狼星女神的陪伴下巡視領地,但後來手上沾了血腥而被女神趕回了祖居地,這內容講得就是繼承埃及太陽神祭司地位之約瑟的故事,摩西出埃及時依著約瑟的遺言將其骨骸帶回迦南之地,活脫就是一篇具體而微的約瑟版出埃及記。相信這篇珍貴的文獻就是透過溫庭筠將其曾祖父典藏的斛薛文獻與段成式分享,才偶然而巧妙地保存在酉陽雜俎這本奇書之中。

叱干阿利是一位如同時空旅人般厲害的科學家,他用高超技藝建造了五胡十六國期間,最為宏偉、豪華、堅固的赫連統萬城,也是那個時代天下財富的中心,北魏征服赫連夏國後,才有那個財力統一華北。前面提到的酉陽雜俎裡保存的以色列失落十支派所持有的約瑟版出埃及記,以天狼星為密碼連結了突厥部族裡具崇高地位的薛部,而斛薛(薩)及薛(叱)干都屬於倍受突厥民眾尊敬的薛部,其本意就是天狼星,因為以色列失落十支派以大天使密克海爾為守護者,而密克海爾大天使的象徵就是天狼星。要解析古代可能出現在中原的以色列失落十支派,就必須細心地解讀自五胡十六國以來的相關文獻內容,找出一些細微跡證,並且要大開腦洞、勇於猜想,庶機可逐步趨近於真相!

五、以制度沿革解開客家名稱起源之謎

神奇的嶺南道行軍居然集合了拓跋、步落稽、高句麗及斛薛等這些族群,他們在當代的眼光來看,分別與土耳其、斯拉夫(或俄羅斯)、韓國[12]及以色列相近,真的很令人感到驚嘆。而到了公元1276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平定南宋時,又迎來了一次的大驚奇。因為與成吉思汗奇渥溫部共治蒙古帝國天下的后族弘吉剌氏以一種迄今尚未被人所注意的特殊邏輯,在中原的河北、山東及福建汀州等3個地方組建了國中國的答喇罕邦[13]

其實嶺南道行軍自唐代以來在閩粵一帶,除了南下的北方將領士卒外,也融合了南方的苗傜、壯侗及南亞等原住民族,開漳聖王所講的胡越百家,意指北方胡51姓以外,還有南方越族49姓融入這個大族群,他們的法定身分依據唐六典的記載,都是典客署所主管的歸化人族群,然後還很有智慧地採用三聖廟這樣富有彈性空間的巧妙信仰模式融合胡越多元族群,用他們的方式實踐了族群融合的轉型正義。

而到了元朝,福建汀州又迎來了一次奇特的歷史機遇,因為蒙古后族弘吉剌氏古稱安車骨部,正是高句麗渤海的後裔,他們是支聰明、會賺錢又懂得風險分散管理的優秀民族,躋身金朝、蒙古的統治階級,他們所精心挑選的中原直轄領地也都是史有可考的高句麗遺民聚居區。因此,有元一代,福建汀州始終堅定效忠蒙古帝國,還出了吳按灘不花、陳有定等勇武善戰的名將,成為最後抗擊朱元璋擴張的強悍蒙古軍團。

質言之,客家之名源自唐代中央機關典客署,有法定身分及制度沿革的明確源起,但再次恢復記憶就要靠蒙古弘吉剌部及其尊號答剌罕了,因為答剌罕等於達官,就是自柔然以來對中原典客首長的稱呼,元世祖將寧化汀州之地封給弘吉剌部,成為具有高度自治權的國中之國,寧化既是客家祖地,其脈絡就是答剌罕而達官再客家。融入客家族群的歸化群體,轉為現代的說法就是土耳其、斯拉夫(或俄羅斯)、以色列、韓國、蒙古[14]這五支主流民族,以及及苗傜、壯侗、南亞、南島等外來或原住民族間,然後自公元669年起,超過1千3百多年的相互激盪與融合,終於形成了今日客家的風貌。

六、南遷高句麗遺民人口規模之推估

或許有人要質疑身為唐代歸化人的後裔,而且還融合了多達五族以上,那怎麼會跟西方人長相差那麼多?試看元代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色目人到了明清即成長相與漢人無異的回族,就可知血統的融合當然會帶來外貌的改變,何況臺灣客家人裏面還有很多蜷髪及深目、高鼻長相者。

最主要的是,唐代遷入嶺南等地高麗遺民2萬8千多戶,其人口規模其實遠超我們的想像,如比照百濟滅亡時,24萬戶即有6百多萬人的規模來計算[15],即有73萬人之多,這可能是因為王、貴族及富豪,每戶除家人外,還有部曲、傭人吧!如果用女真人二比一對付契丹人的方法來推估,被押解的戰俘乘以二,就需多達140多萬的鮮卑拓跋、突厥斛薩及步落稽的軍人來負責此一任務,兩者合計就高達二百多萬人了,而唐朝最盛時人口也不過5千萬,歸化人口達到百分之四,似乎也算合理的比例。

再談到為什麼很多臺灣的客家、河老族群人士都對韓國有意見,要說體育運動裁判不公、經貿競爭等,這其實臺灣跟很多國家也都有發生同樣狀況,而且韓國人一來沒有統治過臺灣,二來沒有屠殺過臺灣人,何至如此苦大仇深呢?原來很多臺灣人的祖先是高句麗遺民,跟後來成為韓國主體的新羅是世仇,高句麗就是被新羅出賣才會亡國。但是因為很多高句麗遺民也投奔了新羅,據說新羅中後期其軍隊將士的成員已有超過3分之1是高句麗後裔,後來也是這批人重建了高麗王朝,可見高句麗文化也深刻地影響了當代的韓國,以致許多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中,新羅世仇及高句麗文化承續的印象並存,才會對韓國產生十分複雜的觀感與情緒。從英國學者謝爾德雷克的形態發生場學說來看,我們都不自覺得受到了祖先思維的影響而不自知。[16]

總之,釐清了臺灣客家人的源頭,可說先天具備了土耳其、以色列、斯拉夫(或俄羅斯)、韓國、蒙古新五族共和、在地國際化的優越條件,臺灣之名古稱大員又與蒙古語答喇罕(達官)相通,蒙古國歌即以答喇罕一詞開頭,象徵著自由專業的文化與精神,這也是現今住在臺灣的我們可以左右逢源、得道多助及昂首闊步於國際舞台的最重要優勢。

七、族群關係與臺灣願景

回顧那早已塵封1千3百多年的浮雲往事,唐太宗、唐高宗兩次的唐麗戰爭結束後,百多萬亡國的高麗遺民被強制移入中土,而且分配各州「無處不滿」[17],但這麼多歸化客民竟然完全消融在人群中,恰如春夢了無痕,可見皇朝洗腦之可怕,而高壓下尚有寧化高麗州三聖廟、泉州高麗厝、新羅將軍廟[18]等微量跡證一息猶存,也算難能可貴了。由於高句麗遺民的痕跡不僅出現在客家地區,泉州河老人區也有所見,可見客籍歸化人的影響遍及福建、廣東兩地,並不侷限於客家地區。

相對於較純粹地傳承初唐長安官話的客家話,臺灣台語裡有非常豐富的層次,使她具備了多元的國際化色彩,光是疑似來自土耳其語、韓國語的底層就可例舉如次: ayıp尷尬 bek伯 öğre學 yağ撒 tak貼 kork恐 konuş講 bağ綁;짐승jimseung畜牲 도마toma切菜板 감다kamta蓋住 안 an饀

臺灣台語有許多的泰、越語底層,還有文白異讀兼具上古吳音、中古唐音系統;而來自土耳其語、韓語的底層,應該是反映了說土耳其語的高琔[19]、陳政兵團押送說古代日韓祖語扶餘話的高麗遺民遷入漳泉之地所致,透過語言就可解讀閩地複雜的歷史。

公元668年唐麗戰爭結束,次年的669年唐廷開始進行多達70多萬人之高麗遺民的強制遷移政策,當時有幾支小分隊分別押人南下,定居在漳泉經濟發達區的,與當地原住民族融合,將唐語植入原先的吳語,建立完整的文白異讀系統,成了後來的河老民系,定居在寧化山區的一支,則續保持各族初學而共通,且歷史層次少、缺文白異讀現象的唐語成為客家先民。所以,我認為客家、河老形塑於同一樁歷史大事件,押人的、被押的族屬都差不多,可說本來就是一家,現在又都成了有尊嚴、愛鄉愛土自豪的臺灣人,要一起共創美好未來。

年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原年號 公元年份 事件 備註
貞觀5年 631 東突厥滅亡後,鐵勒斛薛(又名斛薩)部歸附後,復叛走漠北 新疆人民出版社所出版之西北民族詞典一書第194頁說明斛薩部為斛律與薛干2部所組成,其中薛干部聚居在步落稽地區,為赫連夏國之主力。
貞觀21年 647 鐵勒斛薛部再度請求歸附唐朝,並安置於高麗州 其地似在今日南蒙古杭錦後旗一帶
龍朔2年 662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但因濫殺忠良,鐵勒不服,再派鐵勒大將契苾何力前往招撫 唯一忠實傳承此事的三聖廟在今日寧化石壁村
麟徳2年 665 唐高宗、崔知溫及契苾何力唱君臣三簧,斛薩部人被遷往鄰近高句麗的河北道,為即將爆發的唐麗戰爭預做準備 當年高句麗大官泉男生降唐[20],契苾何力即就近率領鐵勒精兵前往保護
乾封元年 666 唐高宗發動對高句麗的全面戰爭
總章元年 668 高句麗亡國
總章2年 669 通典記載高句麗遺民近3萬戶被遷往嶺南等地 嶺南一帶迄今仍能找到的線索就是客家祖地寧化石壁的三聖廟
至元13年 1276 元世祖忽必烈將客家祖地寧化賜予女兒魯國公主的婆家弘吉剌部,達魯花赤等官職都可自行派任,等於是國中之國 弘吉剌在遼史中稱為王紀剌,曾參與耶律大石建立西遼的事業,算是廣義的契丹人,而魯國公主與契丹裔青年將領耶律元臣關係極佳,據此可推測精通遼金元三語的契丹人當有參與弘吉剌部經營汀州的事業。

引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江運貴教授的學說在苗栗縣政府出版的巨著《客家文化事典》的第33頁有介紹,而羅香林教授的學說則在該事典的第34頁有介紹]
  2. [很多古文獻都已收錄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裡面了,大家可試用僑人等關鍵字去蒐尋,還有漢朝對內附的南匈奴待以客禮等措施,都可以在這計劃裡找到,所以未來在古文獻的引用方面,行文的方式都會直接引述原文,而不附註其在紙本出版品的頁次,大家如想查證可直在網路上蒐尋。]
  3. [綜合各種文獻史料的脈絡,在唐代以前,客指的是境外來的歸化人,而國內跨越不同行政區域的移民稱為僑,到了宋代以後,這兩個字的意思才逐漸相互顛倒過來,如以今論古,就難免會有所謬誤]
  4. [三聖廟的存在,亦見於《寧化縣的宗族、經濟與民俗(下)》第501頁。]
  5. [金史可查到當時女真人控制契丹人所採用的手段,有興趣的讀者可透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所提供的網路資料去做進一步蒐司尋。]
  6. [《龍湖集》評注與陳元光研究一書有「蛇穢破孤軍」之詩句(在該書第88頁),由於陳元光作品中一貫以穢來指涉高句麗,所蛇穢一詞應該就是唐太宗時所俘獲的白岩城高句麗軍民,因為白岩(백암)在韓語意指蛇,蛇穢就是白岩城高句麗軍民的文學化同詞。]
  7. [《酉陽雜俎》校證:兼字詞考釋,頁106。]
  8. [陳政將軍可能不是嶺南道行軍的負責人,而是其中的一支小分隊,進駐寧的突厥斛薩軍應該也是一支南下的小分隊,不過由於他們的任務內容大致相同,軍中也都有龐大的高句麗戰俘,而陳政兵團所留的史料相對豐富,所以也可以引用相關的內容來推測突厥斛薩兵團的狀況。]
  9. [許多臺灣人都會囿於陳政父子是漳州人乃至河老人祖先的成見,但從他們所設唐化里教出的畬族學生都講客家話一節來看,老師本身應該也是講客家話的群體,而且歸德將軍只授蕃將,更證明了他們也是典客署所管轄的範圍,只能說客家、河老本來就是一家吧!]
  10. [陳元光將軍的龍湖集在網路上很容易可以查得到其內容。]
  11. [古突厥碑銘研究,頁148-153。]
  12. [高句麗的語言據日本國語學者金田一春彥的說明,認為是與日本比較接近,反而與新羅後裔的韓國較為疏遠,這一點也頗獲西方學者的認同。]
  13. [答喇罕源自漢語達官,可參考<中古北族名號研究>一書第115頁到119頁,而古代北族所接觸的中原達官,其實就是主管典客署業務的鴻臚卿或典客使。]
  14. [元魯國公主的婆家弘吉剌氏同時是廣義的契丹人與女真人,魯國公主本人又非常信任耶律元臣等契丹裔元朝將領,相信元代進駐寧化客家祖地的蒙古兵團裡,應該也有不少契丹將士,他們也都融入了客家的血脈。]
  15. [可參考大唐平百濟國碑銘的內容,該碑現藏於韓國。]
  16. [說個題外話,日本、韓國真是數千年的寃家,日本之國號原本係百濟人所使用,這點在最近新出土的唐代禰軍墓志銘得到證實,而新唐書對此亦早有察覺,已記載稱日本乃小國被倭併吞後被冒國號;而高麗之國號,原本屬於百濟、日本等扶餘系民族所專用,卻被今日韓國人的祖先新羅人王建所冒用了,以致今日大家都誤以為韓國自古即稱高麗,忘了可能日本、百濟人更有權利使用此稱。]
  17. [新唐書收錄了一篇宰相房玄齡上唐太宗的建言,內容提到唐太宗從白岩城等地所接收的高句麗人就達到了數十萬,安置唐朝境內各州都是無處不滿,而當時高句麗尚未亡國,等到唐高宗真正滅亡了高句麗,俘獲人數若達73萬人應該也不算誇張,父子兩代抓去中原的高句麗人就達百萬人以上了。]
  18. [幾年前,偶然在網路上讀到一位韓國人士前往泉州新羅將軍廟參拜的記事,還提供了不少張照片,可能那網頁後來就怎麼也找不到了,查中國的網站也也沒有新羅將軍廟的相關內容。]
  19. [依據中國學者謝重光的研究,高琔是陳政兵團背後真正的大BOSS,他是北齊皇族後裔,正是北齊皇帝下詔將高句麗改為高麗,而從高句麗並沒提出異識這點來看,北齊高氏皇族其實甚有可能與高句麗人同族,。所以才能施展族長的權威,命令小老弟改名。]
  20. [高句麗內亂,已故莫離支淵蓋蘇文之長子泉男生因兄弟爭權奪利而降唐後,鐵勒族將軍契苾何力率先領兵出動一事見諸《東北通史》第340頁,我推測契苾麾下即為突厥斛薩特種部隊。]

參考書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文部分

通典,杜佑撰,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臺1版第2次印刷。
唐會要,王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次印刷。
陳元光與漳州早期開發史研究,陳重光著,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83年11月初版。
潮汕三山國王崇拜,貝聞喜著,廣東人民出版口社,2009年7月第2次印刷。
魏書,魏收撰,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77年1月臺6版。
舊唐書,劉昫等撰,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77年1月臺6版。
新唐書,歐陽修等撰,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10月臺1版10刷。
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客家文化大觀(第1卷),馮秀珍著,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
西域考察與研究續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版。
西北民族詞典,劉維新、錢伯泉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國移民史,葛劍雄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初版1刷。
晚期解構主義,賴俊雄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初版。
蒙古文化與社會,札奇斯欽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1月初版。
世界境域志,王治泉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1刷。
固始與閩臺淵源關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刷。
征東征西,作者佚名,世一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4月修訂2版。
唐朝官話的研究,邱從容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8年11月初版1刷。
烏古斯和回鶻研究,李樹輝著,民族出版社,2010年12月1版1刷。
《酉陽雜俎》校證:兼字詞考釋,劉傳鴻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1版1刷。
《龍湖集》評注與陳元光研究,何池著,鷺江出版社,2016年5月1版1刷。
西突厥史料,(法)沙畹著,馮承鈞譯述,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中華民國24年2月再版。
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吳玉貴著,商務印書館,2017年。
東北通史,金毓黻著,樂天出版社,中華民國60年5月20日初版。
寧化縣的宗族、經濟與民俗(上、下),楊彥杰主編,國際客家學會、法國遠東學院、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2005年5月1版。
客家文化事典,陳銀崑等編纂,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編印,中華民國103年12月。
古突厥碑銘研究,芮傳明著,商務印書館,2017年6月1版1刷。
中古北族名號研究,羅新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1版1刷。
唐六典,李林甫等撰,中華書局,2008年3月重印。


韓文部分

터키史,李熙秀著,大韓教科書株式會社,1996年4月25日3版發行。
부족지, 라시드 앗 딘 저, 김호동 역주, 사계절, 2002년9월10일1판1쇄.
고구려와 흉노, 송동건 지음, 흰두루, 2012년6월20일증보판1쇄.
신채호의 조선상고사 바로읽기, 정소문 정해, 서문당, 2014년9월15일초판.
거란소자사전, 김태경 편저, 조선뉴스프레스, 2019년1월31일.


英文部分

Benite, Zvi Ben-Dor. The Ten Lost Tribes, A World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Brook, Kevin Alan. The Jews of Khazaria.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