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簡化版漢語拼音規則

来自维基学院

簡化版漢語拼音(以下簡稱簡化拼音)是一套國語羅馬化轉錄系統,由漢語拼音簡化而成。所謂「簡化」,指的既是「對漢語拼音的簡化」,也是「對『漢語拼音方案』和『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兩份規範文件的簡化」。具體來說,「簡化」又包含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對漢語拼音定位的簡化。目前漢語拼音在中國大陸的定位有兩個:普通話(即國語)的輔助標音系統和羅馬化轉錄系統,但當初在設計時,由於一些歷史原因,是以「普通話的正式書寫系統」作為定位的,所以漢語拼音的設計對於目前在中國大陸的使用情況來說存在沒必要的冗贅部分。相較之下,簡化拼音在設計時就考量了其在台灣的可能使用情況,將「國語的羅馬化轉錄系統」作為唯一定位,從而避免了沒必要的冗贅設計。

其次,如果從『漢語拼音方案』的原文內文來看,漢語拼音比起「普通話的轉錄系統」,更像是「注音符號的轉寫系統」,包含了注音符號中每一個聲母和韻母在漢語拼音中的對應拼法,同時又再加上好幾條特殊情況下的例外規則:像是漢語拼音規定每一個韻母在前面沒有聲母的情況下有另外一種拼法,每一個韻母的另一種拼法又可以依據韻母開頭的字母分成四種情況,每一種情況下的韻母又各有各的另一種拼法,大大的增加了漢語拼音的學習和使用難度。究其原因,是漢語拼音由於歷史定位,定下了以詞為單位進行分寫連寫的原則,進而造成一個詞內部各個音節之間的界線不明,需要讓每個韻母在前面沒有聲母的情況下有另一種拼法的緣故。同時,漢語拼音還因此多出了數十條有關分寫連寫的規則,又成為學習和使用漢語拼音的另一大難點。相較之下,簡化拼音不採用以詞為單位進行分寫連寫的原則,改以音節為單位分寫。

又比如,漢語拼音又規定字母組合 zh ch sh ng 又可以分別省寫作 ẑ ĉ ŝ ŋ,但這個規定不曾被實踐;規定 zh ch sh r z c s 單用時的韻母為 i ,造成字母 i 同時代表兩種以上的音值;規定韻母ㄝ單用時寫成 ê,但韻母ㄝ單用的情況只會出現在一個幾乎不可能會有轉寫需求的語氣詞「誒」而已;規定字母 ü 與跟在字母 y j q x 後面時要去掉上面的 umlaut(就是那兩個點),導致與字母 u 混淆;即使在沒有去掉的情況下,字母 ü 也難以用一般的輸入法輸入;規定 iou uei uen 三個韻母在前面有聲母時要拼成 iu ui un,造成這三個韻母在前面有聲母時的拼法與前面沒有聲母時的拼法 you wei wen 差異過大,導致初學者與從來沒學習過漢語拼音的人難以意識到這兩種拼法都各代表同一種韻母。

以上種種,無一不對漢語拼音的學習與使用造成了大大的困難。相較之下,簡化拼音刪除了所有例外規則,只剩下與注音符號之間的一對一轉寫,大幅簡化了學習和使用的成本和難度,尤其是對已熟悉注音符號的多數台灣人而言。

最後,漢語拼音在選擇與注音符號的聲母和韻母對應的字母或字母組合時,使用了部分相當罕見的字母組合,也有部分字母的使用方法相當罕見。如果作為書寫系統,將非常具有特色。但這不符合簡化拼音的定位,所以簡化拼音修改了部分聲母和韻母的對應字母和字母組合。除此之外,簡化拼音也做了其他調整,以更加符合拉丁字母的通常使用習慣。

一 字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簡化拼音所使用的字母即是常見、通用且易於輸入的拉丁字母,但並不是每個字母都會用到。每個字母都各有大小寫,在此不一一列出。字母的讀音與書寫皆沒有強制規定,按照各語言的正寫法或習慣即可。

二 聲母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b

p

m

f

d

t

n

l

g

k

h

g

c

h

j

ch

sh

r

z

ts

s

三 韻母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單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i

u

y

a

o

e

ae

ei

au

ou

an

en

ang

eng

er

-er

ㄦ化音

結合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ia

ㄧㄚ

ua

ㄨㄚ

ie

ㄧㄝ

uo

ㄨㄛ

ye

ㄩㄝ

iae

ㄧㄞ

uae

ㄨㄞ

uei

ㄨㄟ

iau

ㄧㄠ

iou

ㄧㄡ

ian

ㄧㄢ

uan

ㄨㄢ

yan

ㄩㄢ

in

ㄧㄣ

uen

ㄨㄣ

yn

ㄩㄣ

iang

ㄧㄤ

uang

ㄨㄤ

ing

ㄧㄥ

ung

ㄨㄥ

iung

ㄩㄥ

四 補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簡化拼音以音節為單位分寫。

大小寫的規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一是名字,如人名、地名等,每個音節的首字母大寫;二是部分名詞,詞首音節首字母大寫,至於「部分名詞」與「詞首」的範圍與定義,按照各語言的正寫法或習慣;三是句首大寫,亦按照各語言的正寫法或習慣。

簡化拼音不標聲調。但若有標示聲調的必要,可於各音節之後以上標形式標註該音節聲調之調類或調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