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简化版汉语拼音规则

来自维基学院

简化版汉语拼音(以下简称简化拼音)是一套国语罗马化转录系统,由汉语拼音简化而成。所谓“简化”,指的既是“对汉语拼音的简化”,也是“对‘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两份规范文件的简化”。具体来说,“简化”又包含以下三个面向。

首先,是对汉语拼音定位的简化。目前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的定位有两个:普通话(即国语)的辅助标音系统和罗马化转录系统,但当初在设计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是以“普通话的正式书写系统”作为定位的,所以汉语拼音的设计对于目前在中国大陆的使用情况来说存在没必要的冗赘部分。相较之下,简化拼音在设计时就考量了其在台湾的可能使用情况,将“国语的罗马化转录系统”作为唯一定位,从而避免了没必要的冗赘设计。

其次,如果从‘汉语拼音方案’的原文内文来看,汉语拼音比起“普通话的转录系统”,更像是“注音符号的转写系统”,包含了注音符号中每一个声母和韵母在汉语拼音中的对应拼法,同时又再加上好几条特殊情况下的例外规则:像是汉语拼音规定每一个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情况下有另外一种拼法,每一个韵母的另一种拼法又可以依据韵母开头的字母分成四种情况,每一种情况下的韵母又各有各的另一种拼法,大大的增加了汉语拼音的学习和使用难度。究其原因,是汉语拼音由于历史定位,定下了以词为单位进行分写连写的原则,进而造成一个词内部各个音节之间的界线不明,需要让每个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情况下有另一种拼法的缘故。同时,汉语拼音还因此多出了数十条有关分写连写的规则,又成为学习和使用汉语拼音的另一大难点。相较之下,简化拼音不采用以词为单位进行分写连写的原则,改以音节为单位分写。

又比如,汉语拼音又规定字母组合 zh ch sh ng 又可以分别省写作 ẑ ĉ ŝ ŋ,但这个规定不曾被实践;规定 zh ch sh r z c s 单用时的韵母为 i ,造成字母 i 同时代表两种以上的音值;规定韵母ㄝ单用时写成 ê,但韵母ㄝ单用的情况只会出现在一个几乎不可能会有转写需求的语气词“诶”而已;规定字母 ü 与跟在字母 y j q x 后面时要去掉上面的 umlaut(就是那两个点),导致与字母 u 混淆;即使在没有去掉的情况下,字母 ü 也难以用一般的输入法输入;规定 iou uei uen 三个韵母在前面有声母时要拼成 iu ui un,造成这三个韵母在前面有声母时的拼法与前面没有声母时的拼法 you wei wen 差异过大,导致初学者与从来没学习过汉语拼音的人难以意识到这两种拼法都各代表同一种韵母。

以上种种,无一不对汉语拼音的学习与使用造成了大大的困难。相较之下,简化拼音删除了所有例外规则,只剩下与注音符号之间的一对一转写,大幅简化了学习和使用的成本和难度,尤其是对已熟悉注音符号的多数台湾人而言。

最后,汉语拼音在选择与注音符号的声母和韵母对应的字母或字母组合时,使用了部分相当罕见的字母组合,也有部分字母的使用方法相当罕见。如果作为书写系统,将非常具有特色。但这不符合简化拼音的定位,所以简化拼音修改了部分声母和韵母的对应字母和字母组合。除此之外,简化拼音也做了其他调整,以更加符合拉丁字母的通常使用习惯。

一 字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简化拼音所使用的字母即是常见、通用且易于输入的拉丁字母,但并不是每个字母都会用到。每个字母都各有大小写,在此不一一列出。字母的读音与书写皆没有强制规定,按照各语言的正写法或习惯即可。

二 声母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b

p

m

f

d

t

n

l

g

k

h

g

c

h

j

ch

sh

r

z

ts

s

三 韵母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单韵[编辑 | 编辑源代码]

i

u

y

a

o

e

ae

ei

au

ou

an

en

ang

eng

er

-er

ㄦ化音

结合韵[编辑 | 编辑源代码]

ia

ㄧㄚ

ua

ㄨㄚ

ie

ㄧㄝ

uo

ㄨㄛ

ye

ㄩㄝ

iae

ㄧㄞ

uae

ㄨㄞ

uei

ㄨㄟ

iau

ㄧㄠ

iou

ㄧㄡ

ian

ㄧㄢ

uan

ㄨㄢ

yan

ㄩㄢ

in

ㄧㄣ

uen

ㄨㄣ

yn

ㄩㄣ

iang

ㄧㄤ

uang

ㄨㄤ

ing

ㄧㄥ

ung

ㄨㄥ

iung

ㄩㄥ

四 补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简化拼音以音节为单位分写。

大小写的规则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名字,如人名、地名等,每个音节的首字母大写;二是部分名词,词首音节首字母大写,至于“部分名词”与“词首”的范围与定义,按照各语言的正写法或习惯;三是句首大写,亦按照各语言的正写法或习惯。

简化拼音不标声调。但若有标示声调的必要,可于各音节之后以上标形式标注该音节声调之调类或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