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课程:诗词写作教程

来自维基学院
 >文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有韵文 >诗学 >诗词写作教程

诗词写作教程,此教程致力于帮助希望学习诗词写作相关知识的用户。本教程属于基本教程,仅提供基础知识。

明四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国古代原无四声的说法,四声起源于佛经的翻译,然后中国的声韵结合了梵语,方才有四声说。

基础格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近体诗十六体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近體詩,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是中國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詩體。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今體」之名;與古體詩最大的區別,就是近體的格律較嚴密。

“孤平”拗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孤平”拗救,即在“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式里,如第一字当平而用了仄,则必将第三字该仄改用平,调整平仄为“仄平平仄平”本句自救。这样,就避免了“孤平”。七言同理,如“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当平而用仄,则必将第五字该仄改用平调整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即可(第一字平仄可不拘)。例句:

鸟鸣春意深(宋·陈与义《寒食》)
仄平平仄平
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中仄仄平平仄平

小拗可救可不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小拗,就是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如五言出句第三字,七言出句第五字拗仄时,可在对句相应处用个平声字来补救。都是在出句和对句的三字或五字位置上进行平仄互换相救。也可以不救。如: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唐·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宋·范成大《初归石湖》)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唐·王维《辋川别业》)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大拗必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拗,就是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如五言出句第四字、七言出句第六字拗仄时,则必须在五言对句第三字、七言对句第五字上用一个平声作为补偿。就是五言出句第四字和对句第三字平仄互换相救,七言出句第六字和对句第五字平仄互换相救。如:

况有台上月,如闻云外笙。(唐·刘禹锡《秋日抒怀》)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江村清景皆画本,画里更传诗语声。(金?克怀英《渔村话图》)
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如果首句五字全仄,仄仄仄仄仄,那么对句也应该用平平平仄平救,如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即为此例。

特种拗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特种拗救,即五言“平平平仄仄”句式,三四位字平仄可互调,变格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五六位字平仄可互调,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句式。例句(此种拗救不需要救):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刘禹锡《秋风引》)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唐·杜甫《秋兴八首》)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拗救,只是在本句中相拗相救。这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要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了。

三仄尾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三仄尾理论上是不应该出现的,但是唐人做诗对于三仄尾并不规避,相较于三平尾,三仄尾在诗词中出现的次数还是挺多的。所以这个,可救可不救。(一般没救)

王维: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可以用三平救三仄。

李白: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注意,这里的看是平声韵,属平。这里就没有救。可救可不救。

參考文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