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明代历史/政治/明中央及地方行政体系概述
中国早在《尚书》时就有“政治”一词,其毕命篇中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的说法,然而现在我们脑海中所有的“政治”的概念,则是中文的词源为基础融合西方舶来含义而出现的。著名的学者张显清先生曾说过明代政治史包含的内容有政治制度、政治斗争、政治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等等等,这些繁复的分支使得学习、研究政治史相对困难,但是也是一个潜在价值巨大的方向。此课程专门以明代政治体系的演变为主干,介绍明代政治的简明历史,以便读者的更深入学习或研究。
本课程的受众计划为对明朝的历史有最为基础了解的人群,鉴于此情况,我们将围绕明代政治体系来介绍明代政治史,并希望读者可以根据此课程进一步挖掘明代政治的沿革。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时候最初所设立的行政体系主要沿袭了宋元的体制,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机关即所谓的“三大府” - 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尽管这种结构的存在时间相对于一整个明代而言甚至可以被忽略,它们对明代发展出拥有自己独特特色的行政体系有着极大的影响。
洪武十三年,对于明初的政局,甚至整个明朝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这一年,胡惟庸被杀,中书省被废,大都督府也被分为五军都督府,然而究其根本,此时的中央权力结构并没有相较于前朝有重大的改变。
明代初期,特别是洪武、永乐两朝,中央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愿。当然皇帝身为一个人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所有政事,这一问题迫使皇帝们想要在维护皇权的基础上找人分担压力。朱元璋在先期废除传统的宰相制度后先引入“四辅官”,这些辅官入选的主要标准为人品道德,在实践中行政效率低下,而人员的频繁更替使得这一情况更为糟糕。仅仅两年时间,朱元璋就不得不废除这个制度,转而从旧有的体制中寻找合适的人选。
此时我们需要注意,尽管朱元璋试图消除宰相这个位置,根据《皇明祖训》及《明实录》的相关文字,可以发现宰相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分给了品级抬高的六部。在这样的权力基础上,明中后期的六部权力大致也沿袭了朱元璋于此时就定下的基调。
这时我们如果想象一下,可以构造一个将位于皇帝和六部、都察院等机构之间的中书省剔除的二级拓扑,那么众人所熟知的内阁究竟在这样一个结构中的哪一个位置就值得深入探究,后期课程中将会对此有详细论述。意识到个人力量不足的朱元璋的确在废除四辅官后便引入了宋代的内阁制度,不过诸位大学士只能充为顾问,并被明文规定“不得平章军国事”。这是明清两代独特的内阁制度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