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

来自维基学院

本研究的主题是人形。

导言[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人形日语フィギュア、英语:Figurine)(亦称人像)起初指的是人形的雕像和塑像,但至今意义逐渐转变至指代所有特定人物的人物模型手办模型。在华人圈主要指以动画漫画游戏ACG人物为原型而制作的收藏性人物模型,由于ACG爱好者越来越多,人像的质量与艺术性也越来越高,人像的收藏圈也日益扩大。

中文翻译[编辑 | 编辑源代码]

フィギュア一词是英文词Figures的日文音译词,该英文词原意就是人偶、雕像的意思,但用于现代的人物模型,很少人愿意使用人偶、雕像此类翻译。而像“人物模型”这种翻译也由于过长而很少人采用,但为了避免争议,不少杂志或网站会使用。

フィギュア在中国大陆经常被翻译为“手办”,但由于手办的原意只是フィギュア的其中一种,此翻译一直备受争议。在香港地区则大多直接称呼其英文Figure,中文翻译常用“人像”。在台湾则常称为“公仔”。因此,在整个大中华地区缺之一个共用的名称。

主要分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金属人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金属制的人物模型材质是使用(锡铅合金)、巴氏合金等容易加工的柔软合金。自古便用来制作迷你战争游戏的棋子,也用于桌上角色扮演游戏(TRPG);军事型的透镜画,单体的V网络用的也很多。在欧美广泛普及,有古老的历史和庞大的种类。金属的使用造成复制起来很容易,因此早期人像套件用巴氏合金制作的也较常见。

自动贩卖机人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模型店和杂货店的店头通常设置了扭蛋机这类以自动贩卖机销售的人物模型,它们逐个被装入胶囊中。内容物曾经是单色橡胶材质(怪兽橡皮擦、筋肉人橡皮擦等),后来又有很多变化。近年来使用彩色硬质合成树脂材料,而且精密制造的东西已成为主流。另外,便利商店店头也有销售。

食品玩具人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食品附着玩具(食品玩具)是食品包装中附赠的固定角色人像。海洋堂的食品玩具引领人像热潮,也有动物、家具、餐具等的小模型,也有铁路模型,以及坦克和战斗机等军事模型。还有一部分的食品玩具是作品场景。

街机人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电子游乐场的街机游戏机(抓物机为主流)的赠品,也被称为街机品。这里记述的是人偶,主流为塑胶制的涂装完成品。1970年代末引发,1980年代极其兴盛。组装及着色需要某种程度的技能,而且极费工夫。一度衰退后,又于1990年代后期兴起而开始普及于新兴领域。一般来说无尺寸限制,尺寸的标记也没有。原型是日本制造,量产主要在中国。初期“便宜没好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过2000年代后期以后,其造型和涂装质量急剧上升,因此市面上的产品水准差距缩小。这一方面是中国方面技术能力的提高,而2000年代后半期以后的日元升值和实质性开发、制造预算额度也有关系。2005年以来,每年4回(2月、5月、9月、11月)的街机博览会上,街机品制造公司的样品也会参展。 

动作人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动作人像的零件结合处可以转动或滑动。1964年的特种部队 (动画影集)登场以来,人们以其为基准而开发更多复杂关节的人偶,主要面向男孩玩具而扎根。这个过程中,G·I·乔的工作人员设计的动作人像普及化。在日本,强调关节活动的产品称为充分动作人像。

软胶玩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软胶玩偶是采用聚氯乙烯为材质,以中空成型模制作的组装型人像。面向儿童的玩具与面向女孩的人偶自古就存在了,丸三商店的哥吉拉、奥特Q等怪兽商品获得超人气,使得大型角色软胶人像形成风潮。零件组合的部分有“间着(嵌件)”的称呼,其接合面可动。这类行动人像不是草草了事,而是在可动的基础上,结实到玩水的时候也能使用,是适合儿童的玩具。另一方面,成型技术展现相当的难度。

洋娃娃[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欧洲传统上玩赏用的人像被称为“洋娃娃”。近年来,高年龄层的人像用户增加,也不像以前一样以男性玩具、女性玩具区别对象用户。

人像套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手办,是指没有涂装的人像模型,最近在日本主流食品附属玩具(食玩)等大型厂家中量产。人像套件已因制造技术的进步、素材的改良、大厂商的加入等等,即使1,000个单位的流通也不再新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