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改良版斯特鲁普效应实验

来自维基学院

105学年度第二学期国立台湾大学的生命科学通识课程开课教师邱振豪教授,将编写维基媒体列为学期作业,并邀请台大维基社协助进行维基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学习成果贡献给开放知识。本课程设计对象为大学部与研究所学生。

实验目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说明本实验进行的目的

以“词语意义”与“字体颜色”分析法,验证斯特鲁普效应(Stroop Effect)会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所影响。

实验原理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说明本实验进行所用到的理论或方法
此图源自对斯特鲁普效应最原始的描述的实验2(1935)。
图片中的1是判断点(dots)的颜色所要花的时间;图片中的2则是当文字颜色与所显示的文字相冲突时,判断文字颜色所需的时间。[1]

斯特鲁普效应(Stroop Effect)展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已是一个自动化的历程。当有一个新的刺激出现时,如果它的特征和原先的刺激相似或符合一致,便会加速人们的认知;反之,若新的刺激特征与原先的刺激不相同,则会干扰人们的认知,使人们的所需的反应时间变长。[2]

在心理学中,斯特鲁普效应是干扰对处理任务时反应时间的论证。例如,将一个颜色的名称(例如“蓝色”、“绿色”、“红色”、“橘色”)以不是它所代表的颜色显示时(例如文字“红色”以绿色油墨显示,而非红色油墨;或是文字“橘色”是以蓝色油墨显示而非橘色油墨),对比于文字及其颜色一致时,前者必须花较长的时间来辨识文字的颜色,而且辨识过程也更容易出错。斯特鲁普效应也被用来创造一个心理学上著名的实验,即“斯特鲁普实验”(Stroop Test),或称为“斯特鲁普颜色与文字实验”(Stroop Color and Word Test,简称SCWT)。[3][2]

实验规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第一次实验步骤&实验器材
  1. 准备8张ppt投影片,并开启投影片的计时功能。
  2. “字词”有红、黑、黄、蓝、绿、紫、棕、粉红八种并分别以中、英、注音表示。e.g.紫,purple,ㄗˇ
  3. “字体颜色”也有红、黑、黄、蓝、绿、紫、棕、粉红八色。
  4. 告诉受试者接下来要回答的是“词语意思”或“墨水颜色”,受试者在说出颜色之后切换至下一张投影片,并重复上述动作直到投影片放映完毕。
  • 实验二改进:
  1. 投影片数增加至20张(降低误差)。
  2. 将出现颜色限定为:红、黄、蓝、绿、黑,以使大部分人可以直接反应的颜色为实验标的,因为咖啡色、粉红此类颜色有部分人在第一时间无法立刻反应出为何种颜色,会增加不必要变因。
  3. 其余照旧,不做任何调整。

实验预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词语意义”的项目中,因为受试者被要求以中文作答,本研究认为语言的转换将影响Stroop效应的强弱,而可能改变实验结果的因素有二:一是母语与非母语的差异、二是语言的特性。

首先,本研究认为在母语的刺激下,对于词汇意义的理解比较直观、自然,而不会被颜色的不一致所影响,意即此时Stroop效应的影响较低,因此本研究预测英文投影片所花费的反应时间将比中文及注音要来得长。至于中文与注音反应时间孰长孰短,得以由两方面切入探讨:其中一种可能性是,相较于注音纯粹表音的功能,中文字则有表意的概念,是以受试者在回答带有颜色意涵的中文字时较容易被字体颜色所干扰(意即Stroop效应较强)而拖慢其反应时间;相反地,受试者在回答注音时,仅需将其所见之发音确实念出,而无论其背后意涵,是以较不受Stroop效应影响。

然而,另一种可能性是,因为受试者多已脱离学习注音符号的时期许久,是故对注音相比于中文字较为陌生,可能让其反应不及,而更加受到Stroop效应的干扰。

“字体颜色”的项目中,本研究认为Stroop效应的强弱应取决于语言的特性及熟悉度,像中文字这类含有表意意涵的语言,因为该文字本身就与其代表的颜色意义密不可分,是故当受试者被要求回答其字体颜色时,往往因其表意的特性而拉长反应时间;相较之下,注音则为纯粹的表音系统,意即其本身不带有任何颜色意涵,例如ㄏㄨㄤˊㄙㄜˋ除了表“黄色”之发音外,也可能表“惶色”、“皇色”等等,是以其Stroop效应相对较弱。

较有争议的则是英文,单论字母而言,英文的alphabet确实是一典型的表音系统,然而在阅读英文时,往往会将整个词汇视为一体,而对于这样的一个word而言,它的表意功能就变得较为强烈,所以有一种可能性是英文的反应速率将介于偏向表音的注音及偏向表意的中文字之间。

不过另一种可能性为,因对大多数受试者而言英文为非母语,是以其表意功能相较于注音甚至更弱,因为非英文母语使用者对于一个英文单字尚须翻译其语意方能知悉其颜色意涵,再加上英文的书写方式又是拼音式,较类似于注音符号的构造,受试者看到的大多是其中一部分的声符,而不会被整体语意所影响,是故预测英文的反应时间将会最长。

实验结果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受试者反应时间(秒)/语言 英文 中文 注音
1.字体颜色 17 15 14
词语意义 24 10 9
2.字体颜色 21 19 19
词语意义 26 13 13
3.字体颜色 17 22 17
词语意义 17 12 12
4.字体颜色 13 18 16
词语意义 17 9 12
5.字体颜色 21 31 31
词语意义 27 23 16
6.字体颜色 17 21 17
词语意义 23 12 13
7.字体颜色 18 18 16
词语意义 17 12 12
字体颜色平均反应时间(秒) 17.714 20.571 18.571
词语意义平均反应时间(秒) 21.571 13.000 12.429

▼实验结果折线图

实验结果折线图
实验结果折线图

▼字体颜色平均反应时间

字体颜色平均反应时间
字体颜色平均反应时间

▼词语意义平均反应时间

词语意义平均反应时间
词语意义平均反应时间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首先,相较于语言的特性(表音或表意系统),“是否为母语”对受试者反应速率的影响较大,是以在字体颜色项目中非母语的英文最不受Stroop效应影响,而能最快反应;在词语意义项目中,英文则因非母语而需要最长的反应时间。

第二个影响因素才是“语言的特性”,由字体颜色项目的结果可知,表意中文字的Stroop效应较表音的注音符号强。照理来说,在字体颜色项目中反应时间较短者表示其表意的功能较弱而不易被Stroop效应影响,其在词语意义项目中反应时间应较长,然而注音在两个项目中的反应时间皆低于中文字。

观其实验过程可知,虽说注音之词汇意义传达较中文字弱,然因本研究此次实验的方式是以让受试者口头回答出词汇的意义,而注音具有纯粹表音的功能,而能够在回答上具有优势,意即注音在词语意义项目反应时间最短并不代表其能最快接收、并了解到该词语所代表的颜色意义,而是其有助于受试者在最短时间内作答。

综上所述,Stroop效应确实会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所影响。

维基百科中的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Stroop, John Ridley. Studies of interference in serial verb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35, 18 (6): 643–662 [2008-10-08]. doi:10.1037/h0054651. 
  2. 2.0 2.1 Scarpina, Federica; Tagini, Sofia. The Stroop Color and Word Tes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7-04-12, 8: 1–8 [2017-06-08]. doi:10.3389/fpsyg.2017.00557. 
  3. MacLeod CM. Half a century of research on the Stroop effect: an integrative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March 1991, 109 (2): 163–203. PMID 2034749. doi:10.1037/0033-2909.109.2.163. 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