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版斯特魯普效應實驗
105學年度第二學期國立臺灣大學的生命科學通識課程開課教師邱振豪教授,將編寫維基媒體列為學期作業,並邀請臺大維基社協助進行維基教學,使學生能夠將學習成果貢獻給開放知識。本課程設計對象為大學部與研究所學生。
- 說明本實驗進行的目的
以「詞語意義」與「字體顏色」分析法,驗證斯特魯普效應(Stroop Effect)會因語言的不同而有所影響。
- 說明本實驗進行所用到的理論或方法
斯特魯普效應(Stroop Effect)展示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已是一個自動化的歷程。當有一個新的刺激出現時,如果它的特徵和原先的刺激相似或符合一致,便會加速人們的認知;反之,若新的刺激特徵與原先的刺激不相同,則會干擾人們的認知,使人們的所需的反應時間變長。[2]
在心理學中,斯特魯普效應是干擾對處理任務時反應時間的論證。例如,將一個顏色的名稱(例如「藍色」、「綠色」、「紅色」、「橘色」)以不是它所代表的顏色顯示時(例如文字「紅色」以綠色油墨顯示,而非紅色油墨;或是文字「橘色」是以藍色油墨顯示而非橘色油墨),對比於文字及其顏色一致時,前者必須花較長的時間來辨識文字的顏色,而且辨識過程也更容易出錯。斯特魯普效應也被用來創造一個心理學上著名的實驗,即「斯特魯普實驗」(Stroop Test),或稱為「斯特魯普顏色與文字實驗」(Stroop Color and Word Test,簡稱SCWT)。[3][2]
- 第一次實驗步驟&實驗器材
- 準備8張ppt投影片,並開啟投影片的計時功能。
- “字詞”有紅、黑、黃、藍、綠、紫、棕、粉紅八種並分別以中、英、注音表示。e.g.紫,purple,ㄗˇ
- “字體顏色”也有紅、黑、黃、藍、綠、紫、棕、粉紅八色。
- 告訴受試者接下來要回答的是“詞語意思”或“墨水顏色”,受試者在說出顏色之後切換至下一張投影片,並重複上述動作直到投影片放映完畢。
- 實驗二改進:
- 投影片數增加至20張(降低誤差)。
- 將出現顏色限定為:紅、黃、藍、綠、黑,以使大部分人可以直接反應的顏色為實驗標的,因為咖啡色、粉紅此類顏色有部分人在第一時間無法立刻反應出為何種顏色,會增加不必要變因。
- 其餘照舊,不做任何調整。
「詞語意義」的項目中,因為受試者被要求以中文作答,本研究認為語言的轉換將影響Stroop效應的強弱,而可能改變實驗結果的因素有二:一是母語與非母語的差異、二是語言的特性。
首先,本研究認為在母語的刺激下,對於詞彙意義的理解比較直觀、自然,而不會被顏色的不一致所影響,意即此時Stroop效應的影響較低,因此本研究預測英文投影片所花費的反應時間將比中文及注音要來得長。至於中文與注音反應時間孰長孰短,得以由兩方面切入探討:其中一種可能性是,相較於注音純粹表音的功能,中文字則有表意的概念,是以受試者在回答帶有顏色意涵的中文字時較容易被字體顏色所干擾(意即Stroop效應較強)而拖慢其反應時間;相反地,受試者在回答注音時,僅需將其所見之發音確實唸出,而無論其背後意涵,是以較不受Stroop效應影響。
然而,另一種可能性是,因為受試者多已脫離學習注音符號的時期許久,是故對注音相比於中文字較為陌生,可能讓其反應不及,而更加受到Stroop效應的干擾。
「字體顏色」的項目中,本研究認為Stroop效應的強弱應取決於語言的特性及熟悉度,像中文字這類含有表意意涵的語言,因為該文字本身就與其代表的顏色意義密不可分,是故當受試者被要求回答其字體顏色時,往往因其表意的特性而拉長反應時間;相較之下,注音則為純粹的表音系統,意即其本身不帶有任何顏色意涵,例如ㄏㄨㄤˊㄙㄜˋ除了表「黃色」之發音外,也可能表「惶色」、「皇色」等等,是以其Stroop效應相對較弱。
較有爭議的則是英文,單論字母而言,英文的alphabet確實是一典型的表音系統,然而在閱讀英文時,往往會將整個詞彙視為一體,而對於這樣的一個word而言,它的表意功能就變得較為強烈,所以有一種可能性是英文的反應速率將介於偏向表音的注音及偏向表意的中文字之間。
不過另一種可能性為,因對大多數受試者而言英文為非母語,是以其表意功能相較於注音甚至更弱,因為非英文母語使用者對於一個英文單字尚須翻譯其語意方能知悉其顏色意涵,再加上英文的書寫方式又是拼音式,較類似於注音符號的構造,受試者看到的大多是其中一部分的聲符,而不會被整體語意所影響,是故預測英文的反應時間將會最長。
受試者反應時間(秒)/語言 | 英文 | 中文 | 注音 |
---|---|---|---|
1.字體顏色 | 17 | 15 | 14 |
詞語意義 | 24 | 10 | 9 |
2.字體顏色 | 21 | 19 | 19 |
詞語意義 | 26 | 13 | 13 |
3.字體顏色 | 17 | 22 | 17 |
詞語意義 | 17 | 12 | 12 |
4.字體顏色 | 13 | 18 | 16 |
詞語意義 | 17 | 9 | 12 |
5.字體顏色 | 21 | 31 | 31 |
詞語意義 | 27 | 23 | 16 |
6.字體顏色 | 17 | 21 | 17 |
詞語意義 | 23 | 12 | 13 |
7.字體顏色 | 18 | 18 | 16 |
詞語意義 | 17 | 12 | 12 |
字體顏色平均反應時間(秒) | 17.714 | 20.571 | 18.571 |
詞語意義平均反應時間(秒) | 21.571 | 13.000 | 12.429 |
▼實驗結果折線圖
▼字體顏色平均反應時間
▼詞語意義平均反應時間
由上述實驗結果可知,首先,相較於語言的特性(表音或表意系統),「是否為母語」對受試者反應速率的影響較大,是以在字體顏色項目中非母語的英文最不受Stroop效應影響,而能最快反應;在詞語意義項目中,英文則因非母語而需要最長的反應時間。
第二個影響因素才是「語言的特性」,由字體顏色項目的結果可知,表意中文字的Stroop效應較表音的注音符號強。照理來說,在字體顏色項目中反應時間較短者表示其表意的功能較弱而不易被Stroop效應影響,其在詞語意義項目中反應時間應較長,然而注音在兩個項目中的反應時間皆低於中文字。
觀其實驗過程可知,雖說注音之詞彙意義傳達較中文字弱,然因本研究此次實驗的方式是以讓受試者口頭回答出詞彙的意義,而注音具有純粹表音的功能,而能夠在回答上具有優勢,意即注音在詞語意義項目反應時間最短並不代表其能最快接收、並了解到該詞語所代表的顏色意義,而是其有助於受試者在最短時間內作答。
綜上所述,Stroop效應確實會因語言的不同而有所影響。
- ↑ Stroop, John Ridley. Studies of interference in serial verb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35, 18 (6): 643–662 [2008-10-08]. doi:10.1037/h0054651.
- ↑ 2.0 2.1 Scarpina, Federica; Tagini, Sofia. The Stroop Color and Word Tes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7-04-12, 8: 1–8 [2017-06-08]. doi:10.3389/fpsyg.2017.00557.
- ↑ MacLeod CM. Half a century of research on the Stroop effect: an integrative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March 1991, 109 (2): 163–203. PMID 2034749. doi:10.1037/0033-2909.109.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