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育

来自维基学院

什么是绿色教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绿色教育是指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将这种教育渗入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意识、环境知识、态度、技能、和参与。

  实施绿色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绿色教育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关心”,不仅关心你、我、他,而且关心物种、生物圈、地球,培养他们既懂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懂得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促进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同时,成为维持和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参与者。

绿色教育的由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绿色教育大体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第一,萌芽阶段。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关人类环境的会议,中国当时也是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之一。这是世界各国首次为了人类利益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的会议。会议的主要成果有:产生了《人类环境宣言》;决定在内罗毕设立联合国环境计划署;提出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等。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就是在这次会议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的环境教育也就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起步开始萌芽了。

第二,发展阶段。(1)为了响应斯德哥尔摩会议的第96条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于1975年颁布了国际环境教育计划(IEEP),其目的是在环境教育领域内,促进经验和信息的交流、研究和实验、人员培训、课程和相应教材的开发及国际合作。作为IEEP的活动之一,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发表了《贝尔格莱德宪章》。

宪章根据环境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指出环境教育是“进一步认识和关心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在城乡地区的相互依赖性;为每一个人提供获得保护和促进环境的知识和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行为的新模式。”(2)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计划署,在第比利斯召开了由68个国家参加的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会议发表了著名的《第比利斯宣言》和及其对策。

关于如何开展环境教育的建议书,这两个文件全面阐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任务、目标、对象、内容,以及教材、教具、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国际合作和地区合作等。明确指出:接受环境教育应该是世界各国公民的一项权利,环境教育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而且强调:在进行环境教育时,要特别重视环境道德和环境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贝尔格莱德宪章》和《第比利斯宣言》的发表,推动了国际环境教育的普遍开展。8O年代,环境教育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蓬勃兴起。从世界总体来看,在纵向,根据从幼儿到成人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划分为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的环境教育、中学的环境教育、大学和职业的环境教育、教育培训、公众参与的环境教育;在横向,环境教育渗透到各个专业。(3)1987年8月,在前苏联首都莫斯科又召开了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为9O年代及更长远的将来制定了国际环境与培训策略,并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美学等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4)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建议将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持续发展,增加公众意识并推广培训。

绿色教育发展误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于人们对绿色教育只看到其外在含义,而没有领悟到其内在价值,所以导致了绿色教育的发展进入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环境美化。参与“绿色社区”、“绿色学校”评选时,很多学校与社区只注重其绿化面积、绿化布置与结构、清洁程度,并且评出一些“绿色学校” 的优秀教师,表面上看起来达到了标准,而实质上真正意义上的关于“绿色”的工作做得很少。

二是环境保护意识肤浅。虽然一些社区和学校被评为“绿色社区”与“绿色学校”,但是关于绿色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宣传上,没有做出具体的实质性的工作,使得绿色教育看起来只是一个空头口号。

这些误区阻碍了绿色教育的发展,使之徘徊在在初级阶段,得不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深刻理解,因此在深刻理解绿色教育含义的基础上,对绿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绿色教育发展方向的建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人们应该正确理解绿色教育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其深刻的理念应用到实践中来,这样绿色教育才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够造福人类。对此提出以下几种建议;

1.提高教师队伍的绿色教育素质。

在教育行业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因此首先注重教师环保素质的培养,并且树立良好的绿色理念,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将绿色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2.将绿色教育深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绿色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因此关于它的教学资料十分缺乏,这对绿色教育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障碍,因此本研究认为政府应该编制适合各种年龄阶段的环境教育资料,较好地将绿色教育融入资料中,并且能够被不同的人群所接受。目前我国虽然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但是很杂乱,没有系统的将绿色教育写进教材中。

3.改善教学方式,注重开拓创新。

目前中国在绿色教育方面只是停留在书面讲解方面,并且只是一种教学任务,而对其内在含义的传授却是很少,因此很多学校所开展的绿色教育只是一种敷衍,并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方式是落后的、被动的,不利于绿色教育的开展。因此本研究认为,绿色教育应该作为一种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来,它不只是绿色环保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绿色理念的传输,并且用此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培养绿色环保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培养中小学生的这种精神,这对整个国家的绿色教育举足轻重。

4.社会鼓励关于绿色行动的开展,并对此进行奖励。

在教育的背后,行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行动中来就是教育的成功。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开展绿色教育时,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可能的组织开展一些与绿色有关的行动,并根据其创新的程度给予奖励。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绿色行动,才能够将绿色理念融入到人们的思维中来。

5.注重环保高科技的发展,培养环保人才。

当然绿色教育不能够只是停留在绿色理念的传输上,任何一种新兴思维的发展都要依靠高科技发展的支持,因此高科技对于环保来说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应该更加重视环保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培养高层次的环保人才,并将绿色理念融入到高科技的研发当中,使得每一件高科技产品除了充满高科技含量外,更多的增加环保的技术,这样就可以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绿色教育的意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首先,环境教育是促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科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社会、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在这些因素中,教育又是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首先教育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动力。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环境的治理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也是以一定的科技水平为前提的。二是提高人口质量,通过国民素质的提高,促进经济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的发展、人口的发展和环境的发展中,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人El的质量,人El的质量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力提高人El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三是实施环境教育,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往的人类环境观,认为自然界是无生命的、被动的、可以无偿占有和开发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界一次又一次灾害的发生,人们终于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有生命的,必须加以爱护才行。与此同时,就是环境教育的兴起。在著名的《第比利斯宣言》中对环境教育的定义是:“环境教育,应恰当地理解为,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一种能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的教育。”其次,绿色教育是解决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分裂问题的一条可能途径。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分科教育的实施培养了大批术业专攻的各类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快速进步,然而也把社会的精神生活分割为一个个相互绝缘的狭隘领域,尤其是分裂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阵营。这种文化分裂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会使人们错误地解释过去、错误地批判现在,并否定对未来的希望。C.P.斯诺认为解决文化分裂问题的基本办法是改进教育,这种改进一要体现2O世纪以来人类对日益强大的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工具理性的批判与反思的积极成果。二要促进互为割裂且攻击不已的两种文化的融合,促进更为人性的生态文化的产生,以期最终影响到人们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

第三,绿色教育在哲学领域体现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千百年来,“人定胜天”的理念诱使人们去征服自然,把自然界放在了人的对立面,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掠夺和破坏。但是近年来灾害频仍的现实已经说明,人是自然及环境系统中的一员。人的生存境遇完全依赖周边环境的状况,戕害环境无异于自杀,是会受到大自然处罚的。而当今世界绿色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是古老的“天人协调”的自然哲学的一种回归,同时也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科学方式。

绿色教育的对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首先,环境教育要形成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体系。《21世纪议程》的建议强调“将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合持续发展,增加公众意识并推广培训。”“从小学到成年都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 ”“鼓励大学设立对环境有影响的跨学科课程。”“推广与当地环境与发展问题有关的成人教育计划。”“目前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的意识仍然相当缺乏。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境无害的和支持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其次,从学校环境教育的具体对策来说,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对于学龄前幼儿这一群体来说,应当采用以渗透教育为主的教育途径,选择他们熟悉并喜爱的事物,在日常生活的情景中渗透环境教育。对于中小学生这一群体来说,则应采用创新的思维模式,启迪教学。对于大中专学生这一群体来说,应通过创建“绿色大学”、开设生态课程、进行环境志愿者服务等综合途径来推进绿色教育的开展。总之,学校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促成良好环境素养的形成。

再次,要赋予环境教育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和新的目标,使环境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从内容上说环境教育是要促使人们通过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通过人、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的相互作用,形成包括环境道德观、环境价值观、环境经济观和环境整体观在内的人文环境意识。在教育方式上除了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外,还应注意环境教育的特殊性。学校的环境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环境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必须爱护我们居住的这一唯一家园,实现环境、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环境教育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的全新教育,实施和发展这种教育要有创新精神。环境教育培养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一种重要的责任。欧洲环境教育当中体现了这种创新的理念,教育与研究并行。这种环境教育的创新体现在其不断反思教育过程、及时调整教育方略、始终关注教育实效。德国教育部对7O年代到9O年代2O年环境教育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发现了问题。环境教育过程中系统讲授知识效果并不好,主要是太强调环境的危险性,比如说“人口爆炸”、“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和“人类面临着的生存危机”,使学生感到问题严重,不知道解决办法,自己能够做些什么。于是学生害怕、忧虑、失望,教育的负面影响很大。现在他们认为环境教育要解决教育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特别是要强调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增效、节能等方面不但晓之有理,而且诱之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