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游击挺进军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来自维基学院
中国抗日游击挺进军

存在时期1937-1945年
国家或地区 中华民国
效忠于 中华民国
部门中华民国 国民革命军
种类陆军游击正规军
功能由国民政府组建的国军之游击正规军部队,为中国各个战区游击总指挥部领导,参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游击作战。
规模80万馀人
直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驻军/总部国民革命军陆军司令部
中国各个战区游击总指挥部门
别称游击正规军
挺进军
游击兵
参与战役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抗日游击挺进军,是1937年至1945年间(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国民政府组建的国民革命军之游击正规军部队,为中国各个抗日战区游击总指挥部门领导,参与协助中国抗日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游击作战,一般称为挺进军、游击兵等。

起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早在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国军与红军的作战中就认识到了游击战的威力,虽然国军每次对红军的“围剿”不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人员数量都存在数倍优势,但是在四次围剿作战依然遭到惨痛的失败,这给蒋介石、胡宗南等国军高层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开始研究游击战的特点,最终将其概括为“轻装急进,便装远探,秘密敏捷,夜行晓袭”,在军事训练中加入了反游击战的内容,还下发了《剿匪手本》让国军各部学习。 随着日军的步步紧逼和国军第五次“围剿”的胜利,日军侵略的威胁逐渐增大,而红军的威胁缩小,因此国军内部开始研究如何抗击日军的战略战术,为将来的抗日战争做准备,结果国军不仅有了应对正面战场上“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消耗战计划,也意识到游击战来应对敌后战场的作用。

筹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随着1936年底西安事变的爆发和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国共一致抗日,国军方面有了更多机会接触了解共军游击战的战法,进一步深化了对游击战的认识。在1937年3月由国军参谋部制定的《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中便规定:作战期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人,并扰乱其后方。抗战期间,国军部门协助了许多民众组织起地方游击队,同时也设置了民军团、地方保安队及别动队等政府抗日机构。共产党方面也积极建言献策,周恩来、叶剑英、朱德等中共重要人物都曾对如何在进行对日游击战上为国军出谋画策。

在1938年11月,蒋介石在南岳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共方代表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应邀参加。蒋介石提出抗战要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并将全国分成了10个战区,其中就包括了两个游击区。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决定了国共两党共同合作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并请共军方面派员参加。经中共中央决定,派叶剑英和李涛、边章五、吴系如、薛子正、李崇等参加教学工作。蒋介石兼主任,白崇禧、陈诚兼副主任;汤恩伯、叶剑英二人任正副教育长,周恩来任总教官,培训了大批的游击干部,这些干部为国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奠定了基础。国军在敌后建立了冀察战区和苏鲁战区两个拥兵十多万的兵团级游击战区,同时还建立了几块游击根据地,开辟了与正面战场并存,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游击战场。

组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国民政府将敌后战场划分为十二个作战区域,分别是第一战区、第二战区、第三战区、第四战区、第五战区、第六战区、第七战区、第八战区、第九战区、第十战区、鲁苏战区和冀察战区,国民政府也组建起属国民革命军的游击正规军部队,是为中国抗日游击挺进军,由中国各个抗日战区的游击总指挥部所领导,与忠义救国军、义勇军及其他地方抗日武装相互合作,并配合正规作战的军队,协助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游击作战。

1937年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第三期作战计划》中即明确提出:“国军在战争中应以持久抗战为目标,广泛发动游击战,以牵制、袭扰和破坏敌之后方,使游击战争与正面战场相呼应。” 1939年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了《建立全国游击区方案》,在全国共划分了12个游击区,其中敌后8个。 国军各游击区都接受相应战区的领导指挥,与正面战场有良好的战略与战役配合。国军在敌后战场不仅打游击战,还打运动战及阵地守备战。国军敌后游击战场鼎盛时期的兵力有近百万人,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

国军敌后游击区中的鲁苏、冀察游击战区坚持到抗战后期撤销,而晋西游击区、豫东游击区、豫鄂皖游击区、浙西游击区、海南游击区、幕阜山游击区及一些零散小游击区等则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编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国抗日游击挺进军不仅是独立的游击正规军编制,也同样有游击兵隶属于正规作战部队的编制当中。 中国抗日游击挺进军由若干个纵队组成,总人数共约二十万馀人,在各个中国抗日战区接受游击总指挥部所领导。 殉国于抗日敌后战场的国军将军约占抗战殉国国军将军总数的十分之一。

八路军(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建制上分别归国军第二战区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领导。当时中国有10个战区及鲁苏、冀察2个游击战区、40个集团军。

参战[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八年抗战中,国军游击队除配合正面战场大型会战和战役外,还有一些比较典型的游击作战的战例,如郑氏祠伏击战、突袭南澳岛、吕梁山围歼战、攻占黄梅、鄂东反扫荡、马当夜袭战等。 1938年5月,湖北省第二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程汝佳令游击第5大队、保安第8团的两个营,配合第172师的两个营,在郑氏祠左右的高山占领阵地,伏击日军。经过一天激战,国军游击部队最终歼敌400馀人,活捉6人,缴获枪支弹药若干。 同年7月15日,国军第157师一部突袭粤东的南澳岛,一度得手,然而战至8月末,600馀突击队员仅剩20馀人生还,南澳县长洪之政殉职。此役歼灭日军200馀名。 1939年2月,日军出动2万馀兵力进攻吕梁山北部根据地,阎锡山令第61军于黑龙关围歼顽敌,第19军向中阳、离石公路之敌发起袭击。此役消灭日军2000馀人。 5月初,日军以飞机10多架、军舰16艘、汽艇数十艘,配合陆军向湖北大通一带扫荡。5月19日,第21军军长陈万仞指挥部队与敌激战10馀天,将扫荡之敌逼下长江。此役,击沉汽艇20馀艘,毙敌900多人。 7月11日,鄂东游击队集中主力围攻黄梅县城,击毙日军140多名,并夺取了县城。 1940年秋,国军第21军147师组织了6个突击队,夜袭马当要塞,毙敌150多人,焚毁了弹药库,并将要塞内的日军大炮掉过头来,对准江中的日军舰船开火,击沉、击伤敌舰船多艘。此次夜袭战,147师部队没有一人伤亡,此为抗战史上一大奇迹。

伤亡[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抗日战争期间,国军游击军伤亡大约40万以上,27位将领牺牲。 下列27位国军将军都是在抗日敌后战场上壮烈殉国的:

第3军中将军长唐淮源(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

第98军中将军长武士敏

第12师少将师长寸性奇(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第70师少将师长石作衡(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第70师第215旅少将旅长赵锡章(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第70师第205旅少将旅长徐积璋

新编第27师少将师长王竣(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新编第27师少将副师长梁希贤

新编第27师少将参谋长陈文杞

河北民军总指挥部少将总参议兼参谋长刘克信(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东北挺进军骑兵第6师少将师长刘桂五(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东北游击队中将总司令唐聚五

第5战区高参兼第2路游击司令刘震东(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鲁苏游击战区中将政治部主任周复

鲁苏游击战区第114师中将师长方叔洪

鲁苏游击战区第113师少将参谋长张少舫

鲁苏游击战区第1路少将游击司令马玉仁(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鲁苏游击战区暂编第30师少将师长朱世勤(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山东省第6区少将游击司令范筑先

山东鲁北游击军少将总司令付忠贵

暂编第45师少将师长王风山(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第1战区游击第4总队少将总队长范廷兰

苏浙皖边区游击司令部少将司令谢升标(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皖北游击少将副总指挥雷忠

豫南游击第5纵队中将司令戴民权

鲁苏皖边区游击第4纵队少将司令陈中柱(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山东省铁道破坏总队少将总队长高道先

参考资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老兵谈抗战:27位国军将领殉国于敌后战场

国军抗战游击史

在敌后战场作战的国军游击队

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史综述

不该被遗忘的国军游击队

林辉:抗战期间敌后方的国军游击队

抗战时期的国军游击队 不容忘却历史

国民革命军的敌后战场论析

参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国民党敌后抗日根据地论析
  • 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争研究(1937-1945)
  • 《论抗战期间国军游击队与敌后战场》
  • 《近代中国》第90期
  • 刊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

文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第三期作战计划》
  • 《建立全国游击区方案》
  • 《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
  • 《告抗战全体将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