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抗日游擊挺進軍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來自維基學院
中國抗日游擊挺進軍

存在時期1937-1945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部門中華民國 國民革命軍
種類陸軍游擊正規軍
功能由國民政府組建的國軍之游擊正規軍部隊,為中國各個戰區游擊總指揮部領導,參與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游擊作戰。
規模80萬餘人
直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駐軍/總部國民革命軍陸軍司令部
中國各個戰區游擊總指揮部門
別稱游擊正規軍
挺進軍
游擊兵
參與戰役中國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國抗日游擊挺進軍,是1937年至1945年間(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由國民政府組建的國民革命軍之游擊正規軍部隊,為中國各個抗日戰區游擊總指揮部門領導,參與協助中國抗日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游擊作戰,一般稱為挺進軍、游擊兵等。

早在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國軍與紅軍的作戰中就認識到了游擊戰的威力,雖然國軍每次對紅軍的「圍剿」不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人員數量都存在數倍優勢,但是在四次圍剿作戰依然遭到慘痛的失敗,這給蔣介石、胡宗南等國軍高層留下了深刻印象。並開始研究游擊戰的特點,最終將其概括為「輕裝急進,便裝遠探,祕密敏捷,夜行曉襲」,在軍事訓練中加入了反游擊戰的內容,還下發了《剿匪手本》讓國軍各部學習。 隨著日軍的步步緊逼和國軍第五次「圍剿」的勝利,日軍侵略的威脅逐漸增大,而紅軍的威脅縮小,因此國軍內部開始研究如何抗擊日軍的戰略戰術,為將來的抗日戰爭做準備,結果國軍不僅有了應對正面戰場上「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消耗戰計劃,也意識到游擊戰來應對敵後戰場的作用。

隨著1936年底西安事變的爆發和解決,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國共一致抗日,國軍方面有了更多機會接觸瞭解共軍游擊戰的戰法,進一步深化了對游擊戰的認識。在1937年3月由國軍參謀部制定的《民國二十六年度作戰計劃(甲案)》中便規定:作戰期間,應有專門機關指導民眾,組織義勇軍並別動隊,採游擊戰術,以牽制敵人,並擾亂其後方。抗戰期間,國軍部門協助了許多民眾組織起地方游擊隊,同時也設置了民軍團、地方保安隊及別動隊等政府抗日機構。共產黨方面也積極建言獻策,周恩來、葉劍英、朱德等中共重要人物都曾對如何在進行對日游擊戰上為國軍出謀畫策。

在1938年11月,蔣介石在南嶽召開最高軍事會議,共方代表周恩來、葉劍英、郭沫若應邀參加。蔣介石提出抗戰要游擊戰重於正規戰,並將全國分成了10個戰區,其中就包括了兩個游擊區。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決定了國共兩黨共同合作創辦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並請共軍方面派員參加。經中共中央決定,派葉劍英和李濤、邊章五、吳系如、薛子正、李崇等參加教學工作。蔣介石兼主任,白崇禧、陳誠兼副主任;湯恩伯、葉劍英二人任正副教育長,周恩來任總教官,培訓了大批的游擊幹部,這些幹部為國軍在敵後開展游擊戰奠定了基礎。國軍在敵後建立了冀察戰區和蘇魯戰區兩個擁兵十多萬的兵團級游擊戰區,同時還建立了幾塊游擊根據地,開闢了與正面戰場並存,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游擊戰場。

國民政府將敵後戰場劃分為十二個作戰區域,分別是第一戰區、第二戰區、第三戰區、第四戰區、第五戰區、第六戰區、第七戰區、第八戰區、第九戰區、第十戰區、魯蘇戰區和冀察戰區,國民政府也組建起屬國民革命軍的游擊正規軍部隊,是為中國抗日游擊挺進軍,由中國各個抗日戰區的游擊總指揮部所領導,與忠義救國軍、義勇軍及其他地方抗日武裝相互合作,並配合正規作戰的軍隊,協助抗戰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游擊作戰。

1937年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第三期作戰計劃》中即明確提出:「國軍在戰爭中應以持久抗戰為目標,廣泛發動游擊戰,以牽制、襲擾和破壞敵之後方,使游擊戰爭與正面戰場相呼應。」 1939年夏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制定了《建立全國游擊區方案》,在全國共劃分了12個游擊區,其中敵後8個。 國軍各游擊區都接受相應戰區的領導指揮,與正面戰場有良好的戰略與戰役配合。國軍在敵後戰場不僅打游擊戰,還打運動戰及陣地守備戰。國軍敵後游擊戰場鼎盛時期的兵力有近百萬人,一度成為日軍重點進攻的對象。

國軍敵後游擊區中的魯蘇、冀察游擊戰區堅持到抗戰後期撤銷,而晉西遊擊區、豫東游擊區、豫鄂皖游擊區、浙西遊擊區、海南遊擊區、幕阜山游擊區及一些零散小游擊區等則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

中國抗日游擊挺進軍不僅是獨立的游擊正規軍編制,也同樣有游擊兵隸屬於正規作戰部隊的編制當中。 中國抗日游擊挺進軍由若干個縱隊組成,總人數共約二十萬餘人,在各個中國抗日戰區接受游擊總指揮部所領導。 殉國於抗日敵後戰場的國軍將軍約佔抗戰殉國國軍將軍總數的十分之一。

八路軍(全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和新四軍(全稱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建制上分別歸國軍第二戰區和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領導。當時中國有10個戰區及魯蘇、冀察2個游擊戰區、40個集團軍。

在八年抗戰中,國軍游擊隊除配合正面戰場大型會戰和戰役外,還有一些比較典型的游擊作戰的戰例,如鄭氏祠伏擊戰、突襲南澳島、呂梁山圍殲戰、攻佔黃梅、鄂東反掃蕩、馬當夜襲戰等。 1938年5月,湖北省第二行政區專員兼保安司令程汝佳令游擊第5大隊、保安第8團的兩個營,配合第172師的兩個營,在鄭氏祠左右的高山佔領陣地,伏擊日軍。經過一天激戰,國軍游擊部隊最終殲敵400餘人,活捉6人,繳獲槍支彈藥若干。 同年7月15日,國軍第157師一部突襲粵東的南澳島,一度得手,然而戰至8月末,600餘突擊隊員僅剩20餘人生還,南澳縣長洪之政殉職。此役殲滅日軍200餘名。 1939年2月,日軍出動2萬餘兵力進攻呂梁山北部根據地,閻錫山令第61軍於黑龍關圍殲頑敵,第19軍向中陽、離石公路之敵發起襲擊。此役消滅日軍2000餘人。 5月初,日軍以飛機10多架、軍艦16艘、汽艇數十艘,配合陸軍向湖北大通一帶掃蕩。5月19日,第21軍軍長陳萬仞指揮部隊與敵激戰10餘天,將掃蕩之敵逼下長江。此役,擊沉汽艇20餘艘,斃敵900多人。 7月11日,鄂東游擊隊集中主力圍攻黃梅縣城,擊斃日軍140多名,並奪取了縣城。 1940年秋,國軍第21軍147師組織了6個突擊隊,夜襲馬當要塞,斃敵150多人,焚燬了彈藥庫,並將要塞內的日軍大炮掉過頭來,對準江中的日軍艦船開火,擊沉、擊傷敵艦船多艘。此次夜襲戰,147師部隊沒有一人傷亡,此為抗戰史上一大奇蹟。

抗日戰爭期間,國軍游擊軍傷亡大約40萬以上,27位將領犧牲。 下列27位國軍將軍都是在抗日敵後戰場上壯烈殉國的:

第3軍中將軍長唐淮源(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

第98軍中將軍長武士敏

第12師少將師長寸性奇(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第70師少將師長石作衡(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第70師第215旅少將旅長趙錫章(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第70師第205旅少將旅長徐積璋

新編第27師少將師長王竣(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新編第27師少將副師長梁希賢

新編第27師少將參謀長陳文杞

河北民軍總指揮部少將總參議兼參謀長劉克信(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東北挺進軍騎兵第6師少將師長劉桂五(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東北游擊隊中將總司令唐聚五

第5戰區高參兼第2路游擊司令劉震東(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魯蘇游擊戰區中將政治部主任周復

魯蘇游擊戰區第114師中將師長方叔洪

魯蘇游擊戰區第113師少將參謀長張少舫

魯蘇游擊戰區第1路少將游擊司令馬玉仁(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魯蘇游擊戰區暫編第30師少將師長朱世勤(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山東省第6區少將游擊司令范築先

山東魯北游擊軍少將總司令付忠貴

暫編第45師少將師長王風山(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第1戰區游擊第4總隊少將總隊長范廷蘭

蘇浙皖邊區游擊司令部少將司令謝升標(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皖北游擊少將副總指揮雷忠

豫南遊擊第5縱隊中將司令戴民權

魯蘇皖邊區游擊第4縱隊少將司令陳中柱(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山東省鐵道破壞總隊少將總隊長高道先

參考資料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老兵談抗戰:27位國軍將領殉國於敵後戰場

國軍抗戰游擊史

在敵後戰場作戰的國軍游擊隊

國民黨敵後游擊戰史綜述

不該被遺忘的國軍游擊隊

林輝:抗戰期間敵後方的國軍游擊隊

抗戰時期的國軍游擊隊 不容忘卻歷史

國民革命軍的敵後戰場論析

  • 國民黨敵後抗日根據地論析
  • 抗戰時期國民黨敵後游擊戰爭研究(1937-1945)
  • 《論抗戰期間國軍游擊隊與敵後戰場》
  • 《近代中國》第90期
  • 刊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
  • 《第三期作戰計劃》
  • 《建立全國游擊區方案》
  • 《民國二十六年度作戰計劃(甲案)》
  • 《告抗戰全體將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