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南北差异论述

来自维基学院
南部人越来越认同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但这些已被政治标签化。人心若是认同这种政治人物操弄的感情,消费、购买行为就会往那边偏移,所以民众开始拒绝往比较进化的消费行为前进,南部则刻意去保留旧时代的东西......所谓本土,应该跟著时代的推移进步,目前台湾社会自动选择停留在一个童年时代,如果按照这个方式继续下去,我想北部都市将节节败退,被乡村包围。
远见杂志》2004年5月1日 〈消费情感倒退二、三十年〉:180

以区隔选民种类所产生的「南北差异论述」肇因于中国国民党党内的省籍斗争。[1]

中国国民党党内,主要由“非台湾省人”组成的新国民党连线非主流派(国民党内的保守派[2]),为了淡化自身及支持者的外省特征,联合威权体制下的侍从报业等统派媒体,试图将本身与由台湾本省人组成之【国民党主流派】(国民党内的改革派[2])之间的“省籍差异”包装成“地域差异”,推出以“‘台北都会区中产阶级选民’ 对比 ‘台湾中南部乡村选民’”的划分方式取代“‘外省人’ 对比 ‘台湾本省人’”的论述。[1][2]

「南北差异论述」原本是基于中国国民党党内的政治斗争而出现,后来随著国民党、民进党两党的政党竞争,渐渐在各项选举中被强调。1980年代台湾产业开始转型、及2000年后,“北蓝南绿”说法的出现(即为外省人势力无法到达中南部[3]),再再使南部人与北部人的差异广泛被讨论、论述,甚至出现北部人及台北统派媒体发表对南部人的歧视性言论,[1]:125[4][注 1]加深未来台湾南北出现严重对立与族群冲突的可能。[1]:125

中国国民党来台后为确保能在台建立支持其政权的社会基础,长期透过两套分别针对台湾本省人及外省人的渗透机制来稳固其社会基础。[5],导致在外省人眼里,“本省人不看政见,易受派系‘操弄’”的印象俨然成形[5],而外省人看在本省人眼中,就是“一群不懂民间疾苦、不劳而获的高级权贵”[5]。这些“不能说的秘密”,深刻的影响未来数十年的台湾社会关系,成为当今台湾外省人与本省人存在隔阂的关键因素之一[5][6]并形塑出台北统派媒体建构的台湾南北差异论述中的地理想像,此等想像涉及族群文化的傲慢与偏见。

有论述指出,不少因中国国民党长期的重北轻南政策所导致结构性的不平等而必须北上谋职的中南部人,脑海中的观点英语point of view价值观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北台湾的环境“同化”,转而拥抱认同台北优势阶级的价值,把台北的视角与价值观看做绝对,反过来贬低自己的家乡,觉得家乡跟台北不一样就是粗俗落后。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府长期漠视台湾中南部的发展而且不尊重中南部的的习俗与文化,因而中南部有地方领袖在面临此等困境时地方呼吁台湾的中南部“走自己的路”。这样的现象与南北苏丹各自独立前的背景一致。

1990年代的南北差异论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Template:Expand section

早期台湾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化社会的过程中,陆续出现许多台北与中南部环境的描绘。而这些内容都是为了探讨社会变迁过程的总体变化以及个体老百姓如何适应这样的动态转型。罗大佑曾经在1982年发表《鹿港小镇》一曲,歌词提到“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故乡没有霓虹灯。”呈现出对于都市化的抗拒。[1]:126 在那纯朴的年代,人们关注的是“城乡差异”而且没有把“差异”本身赋予“南北”之分和“二元化的优劣歧视”。[1]:127

真正将这些现象投以各式价值判断的操作起于蒋经国逝世之后,也就是在西元1988年起,国民党内的外省人为了与国民党内的本省人争夺主导国民党的核心权力而想出的办法,并加上以联合报系为首的统派媒体等台湾威权政体下的“侍从报业”配合炒作宣传所成。[1][7]

中国国民党党内,主要由“非台湾省人”组成的新国民党连线(国民党内的保守派[2]),为了淡化自身及支持者的外省特征,而将外省人众多的台北都会区美化为“都会中产阶级”,而台湾本省人居多的中南部地区则无辜成为他们拿来操作的对象,用以攻击斗争李登辉等国民党内的本土派[1][2]

这些统派媒体的宣传策略可以下列方式归类:
候选人论述
中南部候选人 = 地方候选人= 金权金牛)、派系 = 不提政见或不谈公共议题
台北候选人 = 王建煊赵少康 = 中产阶级 = 社会正义、有政治理想、理性而稳健
南北鴻溝 兩屆立委選舉巡迴採法系列報導:台北掌聲響起 南部喝倒彩 4 版. 联合报. 1992-11-21. 
李晏甄. 台灣南北對立想像的興起. 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国立政治大学. 2011-01 [2017-12-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2) (中文). 
选民论述
中南部选民 = 地方/乡村民众 = 教育程度低、不重视公共议题及候选人政见 = 受到派系操控、不反对贿选 = 不关心国家认同问题不关心统独问题
台北选民 = 都会区民众 = 知识份子、受薪阶级、社会经济地位高、教育程度高 = 重视公共议题、重视候选人政见 = 具有独立思考的判断能力
南北鴻溝 兩屆立委選舉巡迴採法系列報導:台北掌聲響起 南部喝倒彩 4 版. 联合报. 1992-11-21. 
李晏甄. 台灣南北對立想像的興起. 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国立政治大学. 2011-01 [2017-12-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2) (中文). 
教授说法
台大政治系教授胡佛表示:“根据他多年的研究,台湾选民 投票对人不对事,大部分都不在乎政见,而且越往南部,看政见投票的比率越低。因此他认为,王建煊(为了1992年的土地增值税事件)的辞职,顶多只能在台北这个高知识水准地区发生影响。北部与中南部的选举结构南辕北辙,目前中南部的选票完全为派系操纵。”
李晏甄. 台灣南北對立想像的興起. 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国立政治大学. 2011-01 [2017-12-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2) (中文). 

而统派媒体以“金权派系”为描述的起点,原因在于中国国民党为确保能在台建立支持其政权的社会基础,长期透过两套分别针对台湾本省人及外省人的渗透机制来稳固其社会基础。[5]第一套渗透机制是成立“中国国民党特别党部”来讨好多数具有外省人身分的军公教人员、公营事业眷村,因为国民党知道他们刚来台,多无社会连结网络,无依无靠,是比较能控制与掌握的群体,所以国民党利用庞大的国家政治、经济资源“投资”这群人的工作与生活,而这群国民党认为最好掌握的人,也顺利成为国民党的“铁票部队”[5]。第二套渗透机制是成立“地方党部”来渗透广大的台湾本省人,手法为在全台各地广设“中国国民党地方党部”与“中国国民党基层代理人”,然而地方党部获得来自党中央的资源甚少,而所谓的基层代理人事实上既无被授予实权,亦无得到经济支援,无法像特别党部挟其“党国一体”的优势直接与台湾外省人建立主从的恩惠关系。在国民党不愿改变外省人与本省人的资源配置比例下,为了用最小的投资让台湾本省人也能顺从国民党,便选择与各地的地方派系合作,而过程中双方用尽心机,明争暗斗,导致彼此关系不稳定[注 2]且为人称之“黑金政治”、“金权政治[5]。“中国国民党特别党部”由国民党内的外省人掌握,而各地的“中国国民党地方党部”则由国民党内的本省人掌握。因此,统派媒体的策略即是利用嘲讽中南部人的方式,声东击西,抨击国民党内的本省人[1]:130。这个现象反映出国民党内为了争权而分裂的问题[1]:130。利用派系赢得中南部选民的基本支持后,国民党还善于推出“有助于其势力巩固的‘候选人’”[9][10]。这一切看在外省人眼里,“本省人不看政见,易受派系‘操弄’”的印象俨然成形[5],而外省人看在本省人眼中,就是“一群不懂民间疾苦、不劳而获的高级权贵”[5]。这些“不能说的秘密”,深刻的影响未来数十年的台湾社会关系,成为当今台湾外省人与本省人存在隔阂的关键因素之一[5][6]

《台湾南北对立想像的兴起》:
1990年代到2000年间统媒建构之台湾南北差异论述中的地理想像归纳[1]:160
地理区域 大台北都会区 中南部
区域特性 都会区、高知识水准地区 乡下农村、农业县、知识及生活水准较低的地方
人口组成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受薪阶级白领 劳工阶级、蓝领
媒体特性 台北统派媒体 南部地下电台
投票行为 独立判断,不受到派系控制 受到派系控制
投票特性 符合先进民主国家的投票行为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投票考量 重视公共议题、重视候选人的政见 不重视公共议题、不看候选人的政见
省籍意识 不受省籍情结影响 省籍意识形态强烈
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性高 政治理想不浓厚
政治态度 开放 保守不想变动
政治、经济资讯来源 多元 匮乏

至于统派媒体与国民党内外省族群操弄“台北都会/中南部乡下”一词的原因在于,1990年代的台湾社会,任何明显号召本省人或外省人的诉求,往往都会引起操弄“省籍身分”的批评,于是这些人便试图在省籍之外找出另一个不会让人立即发现他们操弄省籍的意图又可以如同外省、本省一样“区分”出选民籍贯的代名词[1]:130-134,然后他们发现能以外省人与本省人的分布地域作为替代方案,因为当初随著国民政府一起迁移来台的人多数居住在北台湾,其中又以台北为大本营。于是他们决定操弄“南北”一词来达到操弄省籍能获得的效果[1]:130-134。再者,他们在论述中提到的“都会区选民”设定的都是“台北都会区的选民”,并忽略台中市、台南市、与高雄市等本省人云集的都会区,以达到他们明确区分出外省人的目的。“乡下”一词被用来与“都会区”形塑出强烈的对比,以援用社会上对于都市的想像:进步、居民教育程度高、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对于乡下的想像:落后、没读书、教育程度低。然后利用一次又一次的宣传,将民众对都市的美好想像投射在他们身上;将民众对乡下的落后想像,投射到中南部的选民以及这群教育程度低的选民所选出的民意代表和依附的地方派系[1]:130-134。这一系列的策略乃为了打击以李登辉为首的国民党内本省人,并且在选举中将自己与其他参选人“做区隔”以期在外省人居多的台北获得最多的选票[1]:130-134

本省人与外省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Template:Expand section

土生土长于台湾的新任国民党主席李登辉其欲带领国民党深耕本土化台湾主体性)的政策受到国民党内外“非台湾本省籍”大老及台湾外省人(包含部分外省人第二代,例如:马英九)的强烈批判[1][11][12][13][14],认为李登辉带领国民党加强与“台湾本土(本省)文化”的连结根本是暗通民主进步党台湾独立诉求[15][11]

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以副总统的身分继任成为总统,不过因为李登辉是台湾本省人的身分所以与两蒋时代的国民党势力渊源不深,李登辉刚接任总统,就面临国民党外省势力的猜忌,李登辉便藉著落实台湾民主改革回应民意(包括废除国民党内外省大老严厉要求保留的黑名单、拒绝依循党内外省大老“立即与中共谈判”的强烈呼吁、[7][16]、接受民主进步党提议但是遭到国民党内外省人高声反弹的总统直选及弭平228事件的历史伤口等[16]),巩固自己在党内的地位。[1]:130[7][17][18]

蒋经国过世后,国民党内本省与外省两派对于国家立场定位的纷歧、政治权力斗争等因素一直僵持不下,最后双方终于走到摊牌时刻,1992年王建煊和赵少康纷纷辞官以“无党籍”身分参选1992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台北选区的立法委员且都打著“反金权”的口号并配合统派媒体的暗助。国民党茶壶里的风暴可见一斑[1]:131[7]

以台湾本省人视角为报导出发点的自由时报则在社论中挞伐国民党党内及党外外省人的政治操作,认为他们这些政治诉求与南北地域差异的宣传不过是幅掩人耳目的旗帜,藏在旗帜后方的其实是“少数族群、省籍与派系的危机感”[1]:131

后来选举结果出炉,诸位外省籍候选人都在台北的选举中赢得胜选,联合报系等立场偏向台湾外省人观点的媒体则持续以“南北地域差异”的角度解释他们胜选的原因[1]:131[7]

外省人分布与政府部门 (政策决定者)的资源分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台湾光复初期大量的外省人随著国民政府人员迁席来台,再加上国民政府对于外省人的特别优待,造成台湾公部门(军公教、公营事业人员)当中有高比例的外省人[19][20][21][22]。 外省人受惠于国民党政府对于公教人员的教育补贴(包括但不限于:教育补助金、各项减免等福利措施[23]),让他们得以降低教育的投资成本,使得外省人相较于台湾本省人来说,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及显著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20][19][24]

至于台湾的报章媒体,由于中国国民党为了维系其在台威权统治的正当性,因此国民党虽在国际上以受其统治下的台湾是自由中国自居,期盼获得美国的支持,然而实际上,国民党政权在台仅把象征“政府立案,合法经营”的【报证】核发给当时国民党政府那全由外省人组成的决策核心的成员[7],并且随后与那些台湾社会上“合法”而非地下报章(underground media)、地下电台的媒体建立了一种“主从关系”[7]:15。国民党政府透过党羽建立的报章媒体在社会上所宣传之意识形态来维系政权,而这些“合法”报业则借由国民党经济上的拢络,用政治资本来累积经济利益资本,壮大报社的规模。因此在台的外省人长年主导著台湾的媒体业及舆论[7]

随著时间拉长,台湾本省人与台湾外省人相比,在军公教媒体(传播媒体)系统之中渐渐不再显得如同西元2000年前那般非常弱势,然而这样的差距一直来到二十一世纪,仍然存在。[25] 至于在非军公教及媒体系统之中,台湾外省人的优势,则随著台湾的产业转型,加之政府在九零年代解除戒严,与台湾本省人的差距开始越来越不明显[25]

2000年后统派媒体操作的南北差异论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Template:Expand section

2004年五月,远见杂志制作了《向南走向北走:消费品味南北大差异》的专题报导,开场白即明确为北部人及南部人下定义。[1]:152 远见杂志通篇虽然没有明确界定何为北部和南部,却依然可以做出种种南北差异的论述。[1]:152 文献指出,《远见》的预设即为“北部人是一群紧跟著时代潮流,行事风格符合当代的‘理性’主流价值;南部人则‘较感情用事’”,因此北部人在总统的选择上是精挑细选的“采购”,相形之下,南部人则是不加思索的“打包”[1]:152

《台湾南北对立想像的兴起》:
2004年5月《远见杂志》〈向北走 向南走〉专题中所标举的南北差异[1]:152
北部 南部
形容词 都会菁英 乡土草莽乡亲
特质 个性独立、比较国际化 直率、热情、不服输
谈生意的方式 理性 先搏感情[注 3]再来谈生意
购物的准则 重视品质 俗搁大碗 [注 4]
讯息接收习惯 杂志、反复推敲的理性思考 广播、容易接收快速的传播
对品牌的想法 北部民众理性的求新求变 南部对大众品牌很“死忠”[注 5]
对产品的选择 自主意识强 重口耳相传
价格敏感度 精明北佬 豪气乡亲
饮食习惯 健康轻食 口味重咸

虽然《远见》记者是以客观且不带有价值判断的词汇来介绍北台湾和南台湾文化上的差异,不过一旦与当今的主流价值相对照,即可明了上述比较中隐含著优劣的价值区别[1]:153

北部人 = 理性 = 自主 = 獨立 = 精明 = 健康輕食。  
南部人 = 不服輸 = 死忠 = 豪氣 = 搏感情 = 喜歡俗擱大碗 = 不追求品質[1]:153

而“理性自主”乃当今社会崇尚的主流价值;相反的“人情、搏感情、口耳相传等”则非当今社会所崇尚的主流价值,虽然这不代表主流文化就完全不会出现“人情、搏感情、口耳相传”等言行举止。而随著健康知识日渐普及、人们逐渐追求养生之道,北部人被赋予的健康轻食特质显然较符合当代的正确资讯[1]:153

事实上,早在1990年代,诸如:《远见杂志》〈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已经认为南部有很多“问题”,例如:“过于保守”、“国际观匮乏”、“艺文水平不高”,而北部媒体认为问题的解决办法为“让北部的文明影响南部”[1]:153

综而言之,这些媒体往往都会有意无意的把北部人暗示为“跟得上时代趋势的”,南部人则是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时代[1]:153,并且以“发现”南部、南部“其实也”很强、很进步等口吻来介绍他们眼中的“南部”[1]:153-154

娱乐性质较强的电视节目,例如中天电视台的《大学生了没》曾经制播一系列探讨台湾南北大学生在等方面的差异。[1]:3[26][27]


《台湾南北对立想像的兴起》:
2000年至今统媒建构之台湾南北差异论述中的地理想像归纳[1]:160
地理区域 北部、中北部、北台湾 南部、中南部、南台湾
政党偏好 泛蓝 或无特定倾向(中间选民 泛绿深绿
选民所在地区 都会选民 农村、乡村、农业县选民
选民阶级 中产阶级 农工阶级
族群身分 无特定族群身分 闽南人
选民意识形态 不受任何意识形态影响 意识形态浓厚,族群意识强
反映的民意 主流意识 乡村价值
使用语言 国语 台语
文化特色 国际化 本土化
获得选民支持的方法 理性的公共政策主张 搏感情、听不懂公共政策,只在乎儿子结婚时,政治人物有没有来捧场。
政治资讯来源 电视 亲朋邻居、地下电台
投票行为 理性判断、不受政治人物操弄、敏锐而挑剔 重视关系及情感因素、会受到政治人物操弄
投票考量 政绩、表现、国家政策 人际网络:只问是不是同一国的人;不重视施政表现,民进党做得再烂,还是会投票给民进党。
政治型态 菁英政治、民主政治 派系政治、人情政治
对扁案的看法 对第一家庭的贪腐深恶痛绝 难以容忍对于陈水扁的攻击与挞伐、扁迷

本省人与外省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Template:Expand section

北蓝南绿”及“城乡差异”如果是代表两套价值体系,则民进党一方面已经与“都会中产阶级主流”渐行渐远,另一方面亦只是靠著愚民手法,蛊惑(祸)了“乡村基层”......倘若将支持民进党者的GDP与批判民进党的人的GDP做比较,一定会出现一个鲜明的对比......不能只谈民进党能赢得多少选票,而是应该看民进党赢得什么样 的选票?否则,即使民进党能胜选,社会价值仍将沉沦,国家仍将陷于绝望之中。
联合报》2006年10月19日

公共电视台的《南部开讲》节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000年起公共电视台开始制播《南部开讲》节目,旨在让“南部”的声音被北部听见,同时期望能扭转北部民众对于南部的刻板印象[1]:3。陈水扁政府曾进一步核定34.5亿元于高雄多功能经贸园区兴建公广集团台语台既南部营运中心(台语电视台),然而马英九政府上任后,中国国民党党内意见决定由时任新闻局局长史亚平要求公广集团重新考量公广集团台语台既南部营运中心的必要性,从而延宕。[28][29][30][31]

北漂族的自我认同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有论述指出,不少因中国国民党长期的重北轻南政策所导致结构性的不平等而必须北上谋职的中南部人,脑海中的观点英语point of view价值观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北台湾的环境“同化”,转而拥抱认同台北优势阶级的价值,把台北的视角与价值观看做绝对,反过来贬低自己的家乡,觉得家乡跟台北不一样就是粗俗落后。举例来说,有些LGBT为逃避原生家庭压力而到台北生活,其中有一些人会看不起自己的家乡,以至于国民党打压LGBT权益这些人会觉得没关系;但民进党为LGBT争取权益却被这些人瞧不起[32];当北上求学的中南部学子毕业后回到家乡发现故乡的生活环境没有台北那么便利,会感到难以适应;而在政治上,在台北生活,不太需要接触到议员跟立委,即便遇到事情往往也不需要寻求地方民意代表协助,但回到家乡则是因为公务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基础建设和相关资源不足,以至于碰到许多议题都得请政治人物帮忙,不然会事倍功半,从而认为“常常请政治人物帮忙”很“腐败”[33]

北台湾历经众多外省人及日本人的同化后,使得北部人的想法较回异于较少程度受到外来族群同化的中南部人[34][33][32]

中南部自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英国在殖民苏丹期间推动分化与限制南苏丹北苏丹交流的“南方政策”至今馀毒未解。许多苏丹南部的官员和百姓认为,苏丹的中央政府长期漠视苏丹南部的发展,导致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准原地踏步,加上中央政府一直以来不尊重苏丹南部的的习俗与文化,因此苏丹南部人不愿再当次等国民,要出头做自己的主人,准备举行独立公投。[35]

在台湾,则有地方领袖在地方遭受同样的对待下呼吁台湾的中南部“走自己的路”。[36]

民意的南北差异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经济日报的社论曾以《财政部长请辞,选举效应南辕北辙》为题,将北部人比喻为知识分子受薪阶级,并讽刺南部人为“未开化的偏乡地方”。[1]:128
    • 联合报也发表许多北台湾与台湾中南部的比较,将中南部的地方选举候选人归类为“金权派系”、不必提政见及公共政策;中南部的“乡村”选民的特质为:不重视公共议题、不看候选人提出的政见、投票意向深受地方派系操控、对贿选习以为常;北台湾、台北都会区的地方选举候选人则为负有社会正义及“政治理想”的人;北部的中产阶级、都会区选民则为社会经济地位崇高的知识分子、重视公共议题、重视候选人提出的政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1]:128
  2. 例如:国民党为了防止地方派系“功高震主”,于是在与某派系合作的时候,又暗中创立并壮大另一个派系,然后让派系彼此斗争,国民党坐收渔翁之利。常见的所谓“脱党参选”,其实只是彼此关系不稳定的表象[8]
  3. 搏感情乃套交情的意思
  4. 台语,价格便宜,料又多
  5. 台语,忠心耿耿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李晏甄. 指导教授:苗廷威. 台灣南北對立想像的興起 (PDF). 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2011-01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24) (中文). 
  2. 2.0 2.1 2.2 2.3 2.4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hen-Ji Wen-Ti’ in Taiwan, focusing on changes after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 In Chung-min Chen et al(eds.) Ethnicity in Taiwan,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93-150.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3. 叶淑兰. 說南談北:台灣南北比拚 求同存異 各有千秋. 文汇报. 201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5). 从历史上看,由于台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好,台湾南部是台湾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人们在台南从事各种贸易和生产活动...国民党把从大陆带来了大量的资金、科技力量、人力资源投放于以台北为中心的北部地方,这进一步加强了台湾经济重心的北移。国民党执政时期,长期“重北轻南”,致使南部地区各项建设落后于北部。国民党把石化、汽车、钢铁和造船等重工业设在南部。这种工业的轻重区分强化了台湾南北差距,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北部地方的工商业企业不断呈现上升趋势,而南部则呈下降趋势。 
  4. 姚人多. 名家專欄《姚人多專欄》弱智的台北媒體是高雄人的悲哀. 南方快报:全球第一份台湾立场的新闻评论网站. [2018-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5) (中文). 可以确定的是,今日的国民党正在为过去高度的重北轻南政策付出惨痛的代价。在国民党几十年的执政下,“南部”是作为一种颇带著“异国情调”的“异己”,呈现在那些自认为文明进步的中产阶级台北人的认知架构中。在平日台北的媒体上我们不时地会发现“南部人比较好骗”、“南部人的想法与台北人不同”等类似的言论。或者,用一位所谓台北的“资深媒体人”的说法,陈水扁政权是南部“高龄、低阶泛绿选民/农民”所支持下的产物。 
  5.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龚宜君. 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 稻乡. 2011/12/01. ISBN 9789579628266. 
  6. 6.0 6.1 國家圖書館 期刊文獻資訊網 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參考文獻列表. Apache Tomcat/4.1.31. [201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7) (中文). 
  7.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林丽云. 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 (PDF). 台湾产业研究: 89-148. 2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参数|journal=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website=) (帮助)
  8. 罗绍平、指导教授:孙本初. 台東縣地方派系競合對地方建設影響之研究 (PDF). 国立台东大学. 2007-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9). 
  9. 林佳龙.《国民党与民进党的群众基础:台湾选民政党支持的比较分析(1983-88)》,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
  10. Lin_Chia-lung《Paths to Democracy: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Ph.D. dissertation(博士论文),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1998。
  11. 11.0 11.1 陈明通. 《派系政治与台湾政治变迁》. 月旦出版. 1995年10月.
  12. 张慧英,《李登辉:1988~2000执政十二年》
  13. 薛化元. 總統直選, 條目撰稿人: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9-09-24 [2018-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14. 黄敬平. 李馬恩仇 力挺到逼宮. 苹果日报. 2008-03-23 [2018-10-25] (中文). 
  15. 王甫昌 (1998a) 台湾族群政治的形成与表现: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选举结果之分析。见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主编,民主、转型?台湾现象,页143-232。台北:桂冠。
  16. 16.0 16.1 朱云汉,1998。“从党国体制到支配性一党体制-国民党与台湾的民主转型”
  17. 张炎宪,《迈向台湾国家建构的推手:李登辉总统的历史定位》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2-16.
  18. Leng, Shao-chuan; Lin, Cheng-yi. Political Change on Taiwan: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The China Quarterl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36): 805–39. ISSN 0305-7410. JSTOR 655592. ; Shirley A. Kan,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Democratic Reforms in Taiwan: Issues for Congress (May 26, 2010); Taiwan's Electoral Politics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Riding the Third Wave (1996), eds. Charles Chi-Hsiang Chang & Hung-Mao Tien; Edward S. Steinfeld, Playing Our Game:Why China's Rise Doesn't Threaten the West (201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17–22.
  19. 19.0 19.1 李晏甄. 國民黨的統治策略-台灣社會發展史之戰後政治經濟. 2012-08-07 [2018-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0) (中文). 
  20. 20.0 20.1 吴乃德. 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 (PDF). 台湾社会学研究 (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 1997: 137-1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21. 林忠正、林鹤玲 (1993) 台湾地区各族群的经济差异,页101-160。见张茂桂主编,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页27-51。台北:业强。
  22. 蔡淑铃. 語言使用與職業階層化的關係:比較台灣男性的族群差異. 台湾社会学. 2001 / 06 / 01, (1): 65-111. doi:10.6676/TS.2001.1.65. 
  23. 谢亚恒.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39期,2004年05月15日. [2018-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30) (中文). 在教育成就上,因为外省族群较多任职于公共部门(军公教),相对的,对于子女教育的要求则会较高。另外,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外省人较多集中在城市,比其他乡、镇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对于学童在校的成绩表现或未来的升学竞争也较为有利;然而在语言使用上,“国语”是官方语言同时是做为升学筛选的一道媒介,语言的确造成了学习上的障碍与挫折,不利于学童在学业成就上的表现。(Chang,1992;杨莹,1994,1998;蔡淑铃和瞿海源,1992;Tsai & Chiu,1993;林忠正和林鹤玲,1993;蔡淑铃,2001)。 
  24. 龚宜君. 「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 稻乡. 2011/12/01. ISBN 9789579628266. 
  25. 25.0 25.1 苏国贤、喻维欣. 台灣族群不平等的再探討 (PDF). 台湾社会学刊. 2007-12, (39): 1-6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25). 
  26. 大学生了没 (cti.college). 11/25(二)大學生南北生活大不同. 随意窝 Xuite日志. 2008-11-25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6) (中文). 
  27. 大学生了没 (cti.college). 10/28(三)外地求學經,我真的好不習慣. 随意窝 Xuite日志. 2009-10-28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4) (中文). 
  28. 【分享】基進黨籲高雄市府積極爭取台語公共電視台 作者:基進黨(基進側翼) -六都春秋 LADO POST. 六都春秋 LADO POST. 2018-04-16 [2018-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9) (中文). 
  29. 爭設公廣南部台 基進青年:執政黨須兌現承諾. 芋传媒 TaroNews. 2018-04-16 [2018-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4) (中文). 
  30. 重新評估? 公廣南部台可能生變. 苦劳网. 2008-08-27 [2018-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9) (中文). 公广集团迄未在高雄建台,昨天先在南部新闻中心新建摄影棚因应节目录影,高雄市长陈菊、台南市长许添财期盼媒体更重视南方观点。立委管碧玲指新闻局并未编列公广南部设台预算,“设台可能生变”;公广总经理冯贤贤坦承新闻局长史亚平要求公广“重新评估设台政策”。冯贤贤说,史亚平已告知公广集团要重新评估是否有设台需要,抑或设制播中心即可,史亚平表示国家资源有限,要再评估。 
  31. takaogooday. 被扼殺的高雄電視台——公廣南部台之夢. 高雄好过日. 2017-09-01 [2018-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9) (中文). 在 2008 年马政府上台后,蓝营内部出现不同声音,尽管一开始表面上仍延续推动此政策,包含立委黄昭顺,行政院南服中心执行长罗世雄也都发言表示赞成推动,但却遭受新闻局打压。直到 2008 年 8 月,公广总经理冯贤贤才坦承当时新闻局长史亚平要求公广“重新评估设台政策”(实质上就是推翻过去政策),此案被打入冷宫。 
  32. 32.0 32.1 Yung-Chun Fang. 許多移往台北的青年,會內化台北的視角與價值觀,貶低自己的家鄉. 2010-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33. 33.0 33.1 王立. 這其實是一種透過教育機制,進行階級再複製的過程,進入台北都會區的學生,接受過大台北生活圈恩惠的,會把這種生活型態看做絕對,反過來貶低家鄉的落後與無能。. 王立第二战研所. 2018-10-30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0). 
  34. 庄万寿 长荣大学讲座教授. 破解「南北」、「藍綠」的迷思. 台南‧成大会馆. 2010-04-10. 外来统治民族来台湾,居台北,推行殖民地的语言文化,南部外来者人少,殖民文化浅,这是南北差异的主因,台北的日本人、中国人,先后都占有1/3 ~ 1/4的人口,1944年台北市人口40万,日人占12万多,已经是一个说日语的日本城。战后,中国蒋氏带来了一百多万人多居北部,同化力远超过日治时代。 
  35. 马超贤. 南部要獨立(馬超賢). 苹果日报. 2011-01-15 [2018-10-31] (中文). 
  36. 李怡欣. 南北失衡 許添財:中南部城市必須走自己的路 - 大紀元. 大纪元 www.epochtimes.com. 2017-12-01 [2018-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中文). 


延伸阅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