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灣南北差異論述

来自维基学院
南部人越來越認同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但這些已被政治標籤化。人心若是認同這種政治人物操弄的感情,消費、購買行為就會往那邊偏移,所以民眾開始拒絕往比較進化的消費行為前進,南部則刻意去保留舊時代的東西......所謂本土,應該跟著時代的推移進步,目前台灣社會自動選擇停留在一個童年時代,如果按照這個方式繼續下去,我想北部都市將節節敗退,被鄉村包圍。
遠見雜誌》2004年5月1日 〈消費情感倒退二、三十年〉:180

以區隔選民種類所產生的「南北差異論述」肇因於中國國民黨黨內的省籍鬥爭。[1]

中國國民黨黨內,主要由「非台灣省人」組成的新國民黨連線非主流派(國民黨內的保守派[2]),為了淡化自身及支持者的外省特徵,聯合威權體制下的侍從報業等統派媒體,試圖將本身與由臺灣本省人組成之【國民黨主流派】(國民黨內的改革派[2])之間的「省籍差異」包裝成「地域差異」,推出以「『台北都會區中產階級選民』 對比 『台灣中南部鄉村選民』」的劃分方式取代「『外省人』 對比 『台灣本省人』」的論述。[1][2]

「南北差異論述」原本是基於中國國民黨黨內的政治鬥爭而出現,後來隨著國民黨、民進黨兩黨的政黨競爭,漸漸在各項選舉中被強調。1980年代台灣產業開始轉型、及2000年後,「北藍南綠」說法的出現(即為外省人勢力無法到達中南部[3]),再再使南部人與北部人的差異廣泛被討論、論述,甚至出現北部人及台北統派媒體發表對南部人的歧視性言論,[1]:125[4][註 1]加深未來台灣南北出現嚴重對立與族群衝突的可能。[1]:125

中國國民黨來台後為確保能在台建立支持其政權的社會基礎,長期透過兩套分別針對台灣本省人及外省人的滲透機制來穩固其社會基礎。[5],導致在外省人眼裡,「本省人不看政見,易受派系『操弄』」的印象儼然成形[5],而外省人看在本省人眼中,就是「一群不懂民間疾苦、不勞而獲的高級權貴」[5]。這些「不能說的秘密」,深刻的影響未來數十年的台灣社會關係,成為當今臺灣外省人與本省人存在隔閡的關鍵因素之一[5][6]並形塑出台北統派媒體建構的台灣南北差異論述中的地理想像,此等想像涉及族群文化的傲慢與偏見。

有論述指出,不少因中國國民黨長期的重北輕南政策所導致結構性的不平等而必須北上謀職的中南部人,腦海中的觀點英语point of view價值觀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被北台灣的環境「同化」,轉而擁抱認同台北優勢階級的價值,把台北的視角與價值觀看做絕對,反過來貶低自己的家鄉,覺得家鄉跟台北不一樣就是粗俗落後。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府長期漠視台灣中南部的發展而且不尊重中南部的的習俗與文化,因而中南部有地方領袖在面臨此等困境時地方呼籲臺灣的中南部「走自己的路」。這樣的現象與南北蘇丹各自獨立前的背景一致。

1990年代的南北差異論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Template:Expand section

早期台灣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化社會的過程中,陸續出現許多台北與中南部環境的描繪。而這些內容都是為了探討社會變遷過程的總體變化以及個體老百姓如何適應這樣的動態轉型。羅大佑曾經在1982年發表《鹿港小鎮》一曲,歌詞提到「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故鄉沒有霓虹燈。」呈現出對於都市化的抗拒。[1]:126 在那純樸的年代,人們關注的是「城鄉差異」而且沒有把「差異」本身賦予「南北」之分和「二元化的優劣歧視」。[1]:127

真正將這些現象投以各式價值判斷的操作起於蔣經國逝世之後,也就是在西元1988年起,國民黨內的外省人為了與國民黨內的本省人爭奪主導國民黨的核心權力而想出的辦法,並加上以聯合報系為首的統派媒體等台灣威權政體下的「侍從報業」配合炒作宣傳所成。[1][7]

中國國民黨黨內,主要由「非台灣省人」組成的新國民黨連線(國民黨內的保守派[2]),為了淡化自身及支持者的外省特徵,而將外省人眾多的台北都會區美化為「都會中產階級」,而台灣本省人居多的中南部地區則無辜成為他們拿來操作的對象,用以攻擊鬥爭李登輝等國民黨內的本土派[1][2]

這些統派媒體的宣傳策略可以下列方式歸類:
候選人論述
中南部候選人 = 地方候選人= 金權金牛)、派系 = 不提政見或不談公共議題
台北候選人 = 王建煊趙少康 = 中產階級 = 社會正義、有政治理想、理性而穩健
南北鴻溝 兩屆立委選舉巡迴採法系列報導:台北掌聲響起 南部喝倒彩 4 版. 聯合報. 1992-11-21. 
李晏甄. 台灣南北對立想像的興起.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國立政治大學. 2011-01 [2017-12-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2) (中文). 
選民論述
中南部選民 = 地方/鄉村民眾 = 教育程度低、不重視公共議題及候選人政見 = 受到派系操控、不反對賄選 = 不關心國家認同問題不關心統獨問題
台北選民 = 都會區民眾 = 知識份子、受薪階級、社會經濟地位高、教育程度高 = 重視公共議題、重視候選人政見 = 具有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
南北鴻溝 兩屆立委選舉巡迴採法系列報導:台北掌聲響起 南部喝倒彩 4 版. 聯合報. 1992-11-21. 
李晏甄. 台灣南北對立想像的興起.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國立政治大學. 2011-01 [2017-12-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2) (中文). 
教授說法
台大政治系教授胡佛表示:「根據他多年的研究,臺灣選民 投票對人不對事,大部分都不在乎政見,而且越往南部,看政見投票的比率越低。因此他認為,王建煊(為了1992年的土地增值稅事件)的辭職,頂多只能在台北這個高知識水準地區發生影響。北部與中南部的選舉結構南轅北轍,目前中南部的選票完全為派系操縱。」
李晏甄. 台灣南北對立想像的興起.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國立政治大學. 2011-01 [2017-12-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2) (中文). 

而統派媒體以「金權派系」為描述的起點,原因在於中國國民黨為確保能在台建立支持其政權的社會基礎,長期透過兩套分別針對台灣本省人及外省人的滲透機制來穩固其社會基礎。[5]第一套滲透機制是成立「中國國民黨特別黨部」來討好多數具有外省人身分的軍公教人員、公營事業眷村,因為國民黨知道他們剛來台,多無社會連結網絡,無依無靠,是比較能控制與掌握的群體,所以國民黨利用龐大的國家政治、經濟資源「投資」這群人的工作與生活,而這群國民黨認為最好掌握的人,也順利成為國民黨的「鐵票部隊」[5]。第二套滲透機制是成立「地方黨部」來滲透廣大的台灣本省人,手法為在全台各地廣設「中國國民黨地方黨部」與「中國國民黨基層代理人」,然而地方黨部獲得來自黨中央的資源甚少,而所謂的基層代理人事實上既無被授予實權,亦無得到經濟支援,無法像特別黨部挾其「黨國一體」的優勢直接與臺灣外省人建立主從的恩惠關係。在國民黨不願改變外省人與本省人的資源配置比例下,為了用最小的投資讓台灣本省人也能順從國民黨,便選擇與各地的地方派系合作,而過程中雙方用盡心機,明爭暗鬥,導致彼此關係不穩定[註 2]且為人稱之「黑金政治」、「金權政治[5]。「中國國民黨特別黨部」由國民黨內的外省人掌握,而各地的「中國國民黨地方黨部」則由國民黨內的本省人掌握。因此,統派媒體的策略即是利用嘲諷中南部人的方式,聲東擊西,抨擊國民黨內的本省人[1]:130。這個現象反映出國民黨內為了爭權而分裂的問題[1]:130。利用派系贏得中南部選民的基本支持後,國民黨還善於推出「有助於其勢力鞏固的『候選人』」[9][10]。這一切看在外省人眼裡,「本省人不看政見,易受派系『操弄』」的印象儼然成形[5],而外省人看在本省人眼中,就是「一群不懂民間疾苦、不勞而獲的高級權貴」[5]。這些「不能說的秘密」,深刻的影響未來數十年的台灣社會關係,成為當今臺灣外省人與本省人存在隔閡的關鍵因素之一[5][6]

《台灣南北對立想像的興起》:
1990年代到2000年間統媒建構之台灣南北差異論述中的地理想像歸納[1]:160
地理區域 大台北都會區 中南部
區域特性 都會區、高知識水準地區 鄉下農村、農業縣、知識及生活水準較低的地方
人口組成 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受薪階級白領 勞工階級、藍領
媒體特性 台北統派媒體 南部地下電台
投票行為 獨立判斷,不受到派系控制 受到派系控制
投票特性 符合先進民主國家的投票行為 深受傳統文化影響
投票考量 重視公共議題、重視候選人的政見 不重視公共議題、不看候選人的政見
省籍意識 不受省籍情結影響 省籍意識形態強烈
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性高 政治理想不濃厚
政治態度 開放 保守不想變動
政治、經濟資訊來源 多元 匱乏

至於統派媒體與國民黨內外省族群操弄「台北都會/中南部鄉下」一詞的原因在於,1990年代的台灣社會,任何明顯號召本省人或外省人的訴求,往往都會引起操弄「省籍身分」的批評,於是這些人便試圖在省籍之外找出另一個不會讓人立即發現他們操弄省籍的意圖又可以如同外省、本省一樣「區分」出選民籍貫的代名詞[1]:130-134,然後他們發現能以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分布地域作為替代方案,因為當初隨著國民政府一起遷移來台的人多數居住在北台灣,其中又以台北為大本營。於是他們決定操弄「南北」一詞來達到操弄省籍能獲得的效果[1]:130-134。再者,他們在論述中提到的「都會區選民」設定的都是「台北都會區的選民」,並忽略台中市、台南市、與高雄市等本省人雲集的都會區,以達到他們明確區分出外省人的目的。「鄉下」一詞被用來與「都會區」形塑出強烈的對比,以援用社會上對於都市的想像:進步、居民教育程度高、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對於鄉下的想像:落後、沒讀書、教育程度低。然後利用一次又一次的宣傳,將民眾對都市的美好想像投射在他們身上;將民眾對鄉下的落後想像,投射到中南部的選民以及這群教育程度低的選民所選出的民意代表和依附的地方派系[1]:130-134。這一系列的策略乃為了打擊以李登輝為首的國民黨內本省人,並且在選舉中將自己與其他參選人「做區隔」以期在外省人居多的台北獲得最多的選票[1]:130-134

本省人與外省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Template:Expand section

土生土長於臺灣的新任國民黨主席李登輝其欲帶領國民黨深耕本土化臺灣主體性)的政策受到國民黨內外「非臺灣本省籍」大老及臺灣外省人(包含部分外省人第二代,例如:馬英九)的強烈批判[1][11][12][13][14],認為李登輝帶領國民黨加強與「台灣本土(本省)文化」的連結根本是暗通民主進步黨台灣獨立訴求[15][11]

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依照中華民國憲法以副總統的身分繼任成為總統,不過因為李登輝是臺灣本省人的身分所以與兩蔣時代的國民黨勢力淵源不深,李登輝剛接任總統,就面臨國民黨外省勢力的猜忌,李登輝便藉著落實臺灣民主改革回應民意(包括廢除國民黨內外省大老嚴厲要求保留的黑名單、拒絕依循黨內外省大老「立即與中共談判」的強烈呼籲、[7][16]、接受民主進步黨提議但是遭到國民黨內外省人高聲反彈的總統直選及弭平228事件的歷史傷口等[16]),鞏固自己在黨內的地位。[1]:130[7][17][18]

蔣經國過世後,國民黨內本省與外省兩派對於國家立場定位的紛歧、政治權力鬥爭等因素一直僵持不下,最後雙方終於走到攤牌時刻,1992年王建煊和趙少康紛紛辭官以「無黨籍」身分參選199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台北選區的立法委員且都打著「反金權」的口號並配合統派媒體的暗助。國民黨茶壺裡的風暴可見一斑[1]:131[7]

以台灣本省人視角為報導出發點的自由時報則在社論中撻伐國民黨黨內及黨外外省人的政治操作,認為他們這些政治訴求與南北地域差異的宣傳不過是幅掩人耳目的旗幟,藏在旗幟後方的其實是「少數族群、省籍與派系的危機感」[1]:131

後來選舉結果出爐,諸位外省籍候選人都在台北的選舉中贏得勝選,聯合報系等立場偏向臺灣外省人觀點的媒體則持續以「南北地域差異」的角度解釋他們勝選的原因[1]:131[7]

外省人分布與政府部門 (政策決定者)的資源分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臺灣光復初期大量的外省人隨著國民政府人員遷席來台,再加上國民政府對於外省人的特別優待,造成臺灣公部門(軍公教、公營事業人員)當中有高比例的外省人[19][20][21][22]。 外省人受惠於國民黨政府對於公教人員的教育補貼(包括但不限於:教育補助金、各項減免等福利措施[23]),讓他們得以降低教育的投資成本,使得外省人相較於台灣本省人來說,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及顯著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20][19][24]

至於台灣的報章媒體,由於中國國民黨為了維繫其在台威權統治的正當性,因此國民黨雖在國際上以受其統治下的台灣是自由中國自居,期盼獲得美國的支持,然而實際上,國民黨政權在台僅把象徵「政府立案,合法經營」的【報證】核發給當時國民黨政府那全由外省人組成的決策核心的成員[7],並且隨後與那些台灣社會上「合法」而非地下報章(underground media)、地下電台的媒體建立了一種「主從關係」[7]:15。國民黨政府透過黨羽建立的報章媒體在社會上所宣傳之意識形態來維繫政權,而這些「合法」報業則藉由國民黨經濟上的攏絡,用政治資本來累積經濟利益資本,壯大報社的規模。因此在台的外省人長年主導著台灣的媒體業及輿論[7]

隨著時間拉長,臺灣本省人與臺灣外省人相比,在軍公教媒體(傳播媒體)系統之中漸漸不再顯得如同西元2000年前那般非常弱勢,然而這樣的差距一直來到二十一世紀,仍然存在。[25] 至於在非軍公教及媒體系統之中,臺灣外省人的優勢,則隨著台灣的產業轉型,加之政府在九零年代解除戒嚴,與台灣本省人的差距開始越來越不明顯[25]

2000年後統派媒體操作的南北差異論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Template:Expand section

2004年五月,遠見雜誌製作了《向南走向北走:消費品味南北大差異》的專題報導,開場白即明確為北部人及南部人下定義。[1]:152 遠見雜誌通篇雖然沒有明確界定何為北部和南部,卻依然可以做出種種南北差異的論述。[1]:152 文獻指出,《遠見》的預設即為「北部人是一群緊跟著時代潮流,行事風格符合當代的『理性』主流價值;南部人則『較感情用事』」,因此北部人在總統的選擇上是精挑細選的「採購」,相形之下,南部人則是不加思索的「打包」[1]:152

《台灣南北對立想像的興起》:
2004年5月《遠見雜誌》〈向北走 向南走〉專題中所標舉的南北差異[1]:152
北部 南部
形容詞 都會菁英 鄉土草莽鄉親
特質 個性獨立、比較國際化 直率、熱情、不服輸
談生意的方式 理性 先搏感情[註 3]再來談生意
購物的準則 重視品質 俗擱大碗 [註 4]
訊息接收習慣 雜誌、反覆推敲的理性思考 廣播、容易接收快速的傳播
對品牌的想法 北部民眾理性的求新求變 南部對大眾品牌很「死忠」[註 5]
對產品的選擇 自主意識強 重口耳相傳
價格敏感度 精明北佬 豪氣鄉親
飲食習慣 健康輕食 口味重鹹

雖然《遠見》記者是以客觀且不帶有價值判斷的詞彙來介紹北台灣和南臺灣文化上的差異,不過一旦與當今的主流價值相對照,即可明瞭上述比較中隱含著優劣的價值區別[1]:153

北部人 = 理性 = 自主 = 獨立 = 精明 = 健康輕食。  
南部人 = 不服輸 = 死忠 = 豪氣 = 搏感情 = 喜歡俗擱大碗 = 不追求品質[1]:153

而「理性自主」乃當今社會崇尚的主流價值;相反的「人情、搏感情、口耳相傳等」則非當今社會所崇尚的主流價值,雖然這不代表主流文化就完全不會出現「人情、搏感情、口耳相傳」等言行舉止。而隨著健康知識日漸普及、人們逐漸追求養生之道,北部人被賦予的健康輕食特質顯然較符合當代的正確資訊[1]:153

事實上,早在1990年代,諸如:《遠見雜誌》〈在那遙遠的「地方」〉就已經認為南部有很多「問題」,例如:「過於保守」、「國際觀匱乏」、「藝文水平不高」,而北部媒體認為問題的解決辦法為「讓北部的文明影響南部」[1]:153

綜而言之,這些媒體往往都會有意無意的把北部人暗示為「跟得上時代趨勢的」,南部人則是停留在過去的傳統時代[1]:153,並且以「發現」南部、南部「其實也」很強、很進步等口吻來介紹他們眼中的「南部」[1]:153-154

娛樂性質較強的電視節目,例如中天電視台的《大學生了沒》曾經製播一系列探討台灣南北大學生在等方面的差異。[1]:3[26][27]


《台灣南北對立想像的興起》:
2000年至今統媒建構之台灣南北差異論述中的地理想像歸納[1]:160
地理區域 北部、中北部、北台灣 南部、中南部、南台灣
政黨偏好 泛藍 或無特定傾向(中間選民 泛綠深綠
選民所在地區 都會選民 農村、鄉村、農業縣選民
選民階級 中產階級 農工階級
族群身分 無特定族群身分 閩南人
選民意識形態 不受任何意識形態影響 意識形態濃厚,族群意識強
反映的民意 主流意識 鄉村價值
使用語言 國語 臺語
文化特色 國際化 本土化
獲得選民支持的方法 理性的公共政策主張 搏感情、聽不懂公共政策,只在乎兒子結婚時,政治人物有沒有來捧場。
政治資訊來源 電視 親朋鄰居、地下電台
投票行為 理性判斷、不受政治人物操弄、敏銳而挑剔 重視關係及情感因素、會受到政治人物操弄
投票考量 政績、表現、國家政策 人際網絡:只問是不是同一國的人;不重視施政表現,民進黨做得再爛,還是會投票給民進黨。
政治型態 菁英政治、民主政治 派系政治、人情政治
對扁案的看法 對第一家庭的貪腐深惡痛絕 難以容忍對於陳水扁的攻擊與撻伐、扁迷

本省人與外省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Template:Expand section

北藍南綠」及「城鄉差異」如果是代表兩套價值體系,則民進黨一方面已經與「都會中產階級主流」漸行漸遠,另一方面亦只是靠著愚民手法,蠱惑(禍)了「鄉村基層」......倘若將支持民進黨者的GDP與批判民進黨的人的GDP做比較,一定會出現一個鮮明的對比......不能只談民進黨能贏得多少選票,而是應該看民進黨贏得什麼樣 的選票?否則,即使民進黨能勝選,社會價值仍將沉淪,國家仍將陷於絕望之中。
聯合報》2006年10月19日

公共電視台的《南部開講》節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000年起公共電視台開始製播《南部開講》節目,旨在讓「南部」的聲音被北部聽見,同時期望能扭轉北部民眾對於南部的刻板印象[1]:3。陳水扁政府曾進一步核定34.5億元於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興建公廣集團台語台既南部營運中心(台語電視台),然而馬英九政府上任後,中國國民黨黨內意見決定由時任新聞局局長史亞平要求公廣集團重新考量公廣集團台語台既南部營運中心的必要性,從而延宕。[28][29][30][31]

北漂族的自我認同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有論述指出,不少因中國國民黨長期的重北輕南政策所導致結構性的不平等而必須北上謀職的中南部人,腦海中的觀點英语point of view價值觀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被北台灣的環境「同化」,轉而擁抱認同台北優勢階級的價值,把台北的視角與價值觀看做絕對,反過來貶低自己的家鄉,覺得家鄉跟台北不一樣就是粗俗落後。舉例來說,有些LGBT為逃避原生家庭壓力而到台北生活,其中有一些人會看不起自己的家鄉,以至於國民黨打壓LGBT權益這些人會覺得沒關係;但民進黨為LGBT爭取權益卻被這些人瞧不起[32];當北上求學的中南部學子畢業後回到家鄉發現故鄉的生活環境沒有台北那麼便利,會感到難以適應;而在政治上,在台北生活,不太需要接觸到議員跟立委,即便遇到事情往往也不需要尋求地方民意代表協助,但回到家鄉則是因為公務體系的不完善以及基礎建設和相關資源不足,以至於碰到許多議題都得請政治人物幫忙,不然會事倍功半,從而認為「常常請政治人物幫忙」很「腐敗」[33]

北台灣歷經眾多外省人及日本人的同化後,使得北部人的想法較迴異於較少程度受到外來族群同化的中南部人[34][33][32]

中南部自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英國在殖民蘇丹期間推動分化與限制南蘇丹北蘇丹交流的「南方政策」至今餘毒未解。許多蘇丹南部的官員和百姓認為,蘇丹的中央政府長期漠視蘇丹南部的發展,導致當地人民的生活水準原地踏步,加上中央政府一直以來不尊重蘇丹南部的的習俗與文化,因此蘇丹南部人不願再當次等國民,要出頭做自己的主人,準備舉行獨立公投。[35]

在臺灣,則有地方領袖在地方遭受同樣的對待下呼籲臺灣的中南部「走自己的路」。[36]

民意的南北差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經濟日報的社論曾以《財政部長請辭,選舉效應南轅北轍》為題,將北部人比喻為知識分子受薪階級,並諷刺南部人為「未開化的偏鄉地方」。[1]:128
    • 聯合報也發表許多北台灣與台灣中南部的比較,將中南部的地方選舉候選人歸類為「金權派系」、不必提政見及公共政策;中南部的「鄉村」選民的特質為:不重視公共議題、不看候選人提出的政見、投票意向深受地方派系操控、對賄選習以為常;北台灣、台北都會區的地方選舉候選人則為負有社會正義及「政治理想」的人;北部的中產階級、都會區選民則為社會經濟地位崇高的知識分子、重視公共議題、重視候選人提出的政見、具備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1]:128
  2. 例如:國民黨為了防止地方派系「功高震主」,於是在與某派系合作的時候,又暗中創立並壯大另一個派系,然後讓派系彼此鬥爭,國民黨坐收漁翁之利。常見的所謂「脫黨參選」,其實只是彼此關係不穩定的表象[8]
  3. 搏感情乃套交情的意思
  4. 台語,價格便宜,料又多
  5. 台語,忠心耿耿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李晏甄. 指導教授:苗廷威. 台灣南北對立想像的興起 (PDF).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011-01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24) (中文). 
  2. 2.0 2.1 2.2 2.3 2.4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hen-Ji Wen-Ti’ in Taiwan, focusing on changes after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 In Chung-min Chen et al(eds.) Ethnicity in Taiwan,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93-150.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3. 葉淑蘭. 說南談北:台灣南北比拚 求同存異 各有千秋. 文匯報. 201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5). 從歷史上看,由於台南地區的地理、氣候、物產等自然條件好,台灣南部是台灣經濟開發最早的地區,人們在台南從事各種貿易和生產活動...國民黨把從大陸帶來了大量的資金、科技力量、人力資源投放於以台北為中心的北部地方,這進一步加強了台灣經濟重心的北移。國民黨執政時期,長期「重北輕南」,致使南部地區各項建設落後於北部。國民黨把石化、汽車、鋼鐵和造船等重工業設在南部。這種工業的輕重區分強化了台灣南北差距,在國民黨統治期間,北部地方的工商業企業不斷呈現上升趨勢,而南部則呈下降趨勢。 
  4. 姚人多. 名家專欄《姚人多專欄》弱智的台北媒體是高雄人的悲哀. 南方快報:全球第一份台灣立場的新聞評論網站. [2018-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5) (中文). 可以確定的是,今日的國民黨正在為過去高度的重北輕南政策付出慘痛的代價。在國民黨幾十年的執政下,「南部」是作為一種頗帶著「異國情調」的「異己」,呈現在那些自認為文明進步的中產階級台北人的認知架構中。在平日台北的媒體上我們不時地會發現「南部人比較好騙」、「南部人的想法與台北人不同」等類似的言論。或者,用一位所謂台北的「資深媒體人」的說法,陳水扁政權是南部「高齡、低階泛綠選民/農民」所支持下的產物。 
  5.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龔宜君. 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 稻鄉. 2011/12/01. ISBN 9789579628266. 
  6. 6.0 6.1 國家圖書館 期刊文獻資訊網 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參考文獻列表. Apache Tomcat/4.1.31. [201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7) (中文). 
  7.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林麗雲. 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 (PDF). 台灣產業研究: 89-148. 2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参数|journal=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website=) (帮助)
  8. 羅紹平、指導教授:孫本初. 台東縣地方派系競合對地方建設影響之研究 (PDF). 國立台東大學. 2007-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9). 
  9. 林佳龍.《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1983-88)》,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10. Lin_Chia-lung《Paths to Democracy: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Ph.D. dissertation(博士論文),Yale University(耶魯大學),1998。
  11. 11.0 11.1 陳明通. 《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 月旦出版. 1995年10月.
  12. 張慧英,《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
  13. 薛化元. 總統直選, 條目撰稿人: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9-09-24 [2018-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14. 黃敬平. 李馬恩仇 力挺到逼宮. 蘋果日報. 2008-03-23 [2018-10-25] (中文). 
  15. 王甫昌 (1998a) 台灣族群政治的形成與表現: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選舉結果之分析。見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主編,民主、轉型?台灣現象,頁143-232。台北:桂冠。
  16. 16.0 16.1 朱雲漢,1998。「從黨國體制到支配性一黨體制-國民黨與台灣的民主轉型」
  17. 張炎憲,《邁向台灣國家建構的推手:李登輝總統的歷史定位》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2-16.
  18. Leng, Shao-chuan; Lin, Cheng-yi. Political Change on Taiwan: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The China Quarterl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36): 805–39. ISSN 0305-7410. JSTOR 655592. ; Shirley A. Kan,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Democratic Reforms in Taiwan: Issues for Congress (May 26, 2010); Taiwan's Electoral Politics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Riding the Third Wave (1996), eds. Charles Chi-Hsiang Chang & Hung-Mao Tien; Edward S. Steinfeld, Playing Our Game:Why China's Rise Doesn't Threaten the West (201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17–22.
  19. 19.0 19.1 李晏甄. 國民黨的統治策略-台灣社會發展史之戰後政治經濟. 2012-08-07 [2018-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0) (中文). 
  20. 20.0 20.1 吳乃德. 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 (PDF). 臺灣社會學研究 (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1997: 137-1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21. 林忠正、林鶴玲 (1993) 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頁101-160。見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27-51。台北:業強。
  22. 蔡淑鈴. 語言使用與職業階層化的關係:比較台灣男性的族群差異. 台灣社會學. 2001 / 06 / 01, (1): 65-111. doi:10.6676/TS.2001.1.65. 
  23. 謝亞恆.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39期,2004年05月15日. [2018-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30) (中文). 在教育成就上,因為外省族群較多任職於公共部門(軍公教),相對的,對於子女教育的要求則會較高。另外,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外省人較多集中在城市,比其他鄉、鎮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所以對於學童在校的成績表現或未來的升學競爭也較為有利;然而在語言使用上,「國語」是官方語言同時是做為升學篩選的一道媒介,語言的確造成了學習上的障礙與挫折,不利於學童在學業成就上的表現。(Chang,1992;楊瑩,1994,1998;蔡淑鈴和瞿海源,1992;Tsai & Chiu,1993;林忠正和林鶴玲,1993;蔡淑鈴,2001)。 
  24. 龔宜君. 「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 稻鄉. 2011/12/01. ISBN 9789579628266. 
  25. 25.0 25.1 蘇國賢、喻維欣. 台灣族群不平等的再探討 (PDF). 臺灣社會學刊. 2007-12, (39): 1-6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25). 
  26. 大學生了沒 (cti.college). 11/25(二)大學生南北生活大不同. 隨意窩 Xuite日誌. 2008-11-25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6) (中文). 
  27. 大學生了沒 (cti.college). 10/28(三)外地求學經,我真的好不習慣. 隨意窩 Xuite日誌. 2009-10-28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4) (中文). 
  28. 【分享】基進黨籲高雄市府積極爭取台語公共電視台 作者:基進黨(基進側翼) -六都春秋 LADO POST. 六都春秋 LADO POST. 2018-04-16 [2018-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9) (中文). 
  29. 爭設公廣南部台 基進青年:執政黨須兌現承諾. 芋傳媒 TaroNews. 2018-04-16 [2018-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4) (中文). 
  30. 重新評估? 公廣南部台可能生變. 苦勞網. 2008-08-27 [2018-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9) (中文). 公廣集團迄未在高雄建台,昨天先在南部新聞中心新建攝影棚因應節目錄影,高雄市長陳菊、台南市長許添財期盼媒體更重視南方觀點。立委管碧玲指新聞局並未編列公廣南部設台預算,「設台可能生變」;公廣總經理馮賢賢坦承新聞局長史亞平要求公廣「重新評估設台政策」。馮賢賢說,史亞平已告知公廣集團要重新評估是否有設台需要,抑或設製播中心即可,史亞平表示國家資源有限,要再評估。 
  31. takaogooday. 被扼殺的高雄電視台——公廣南部台之夢. 高雄好過日. 2017-09-01 [2018-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9) (中文). 在 2008 年馬政府上台後,藍營內部出現不同聲音,儘管一開始表面上仍延續推動此政策,包含立委黃昭順,行政院南服中心執行長羅世雄也都發言表示贊成推動,但卻遭受新聞局打壓。直到 2008 年 8 月,公廣總經理馮賢賢才坦承當時新聞局長史亞平要求公廣「重新評估設台政策」(實質上就是推翻過去政策),此案被打入冷宮。 
  32. 32.0 32.1 Yung-Chun Fang. 許多移往台北的青年,會內化台北的視角與價值觀,貶低自己的家鄉. 2010-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33. 33.0 33.1 王立. 這其實是一種透過教育機制,進行階級再複製的過程,進入台北都會區的學生,接受過大台北生活圈恩惠的,會把這種生活型態看做絕對,反過來貶低家鄉的落後與無能。. 王立第二戰研所. 2018-10-30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0). 
  34. 莊萬壽 長榮大學講座教授. 破解「南北」、「藍綠」的迷思. 台南‧成大會館. 2010-04-10. 外來統治民族來台灣,居台北,推行殖民地的語言文化,南部外來者人少,殖民文化淺,這是南北差異的主因,台北的日本人、中國人,先後都佔有1/3 ~ 1/4的人口,1944年台北市人口40萬,日人佔12萬多,已經是一個說日語的日本城。戰後,中國蔣氏帶來了一百多萬人多居北部,同化力遠超過日治時代。 
  35. 馬超賢. 南部要獨立(馬超賢). 蘋果日報. 2011-01-15 [2018-10-31] (中文). 
  36. 李怡欣. 南北失衡 許添財:中南部城市必須走自己的路 - 大紀元. 大紀元 www.epochtimes.com. 2017-12-01 [2018-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中文). 


延伸閱讀

[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