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教育专案参与者编辑历程分析

来自维基学院
  • 作者 Author/孟佳怡 Chia-yi, Meng[注 1], 王则文 Tze-wen, Wang[注 2]

Summary

Education program have been pointed as a priority following by 2030 knowledge equity movement.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aim to confirm objectives of Wikipedia teaching programs, develop students' further editing interest, review the design of Wikipedia student training progress and current achievements. Moreover, this research would like to explore how Wikipedia teaching program impact students via face to face interview. Especially focus on how they understand Wikipedia editing principles, how to increase their editing confidence, and developing their further editing interests during Wikipedia teaching progress. As soon as this research done, Wikimedia Taiwan would like to set up 2019 education program strategy which following by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This research had 4 research hypothesis.
First, Taiwanese students have similar situations which like 11 findings in New Editor Experience research[1]. Second, the design of the Taiwan Wikipedia class introduction and edit principles page could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Wikipedia edit principles efficiently. Third, students will ask class assistant when they looking for help during editing. Fourth, the period which they are actually working on editing will be 3-4 weeks before deadline.
Those results of 11 findings from New Editor Experience Research[1] are mostly fit in those Taiwanese students who joined this interview, except few points. One finding was more related to Wikipedia community but not students, another was if article style will match encyclopedia, and students were used to searching basic information on Wikipedia so it will not cause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students use to used the Taiwan Wikipedia class introduction and edit principles page as an instruction manual, but searched for more helpful information online and sometimes students need direct response channel when they face problems during editing. And when they need some help, they were looking for classmates first, then senior students, class assistant will be the last option.
This research offers an opportunity which can directly get feedback from students and understand how editing Wikipedia experience has impacted them. The main finding from the interviews shows that connections in specific commun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which bases on how instantly and closely of those connections. Those supports were from senior students, classmates or class assistant. There are few things Wikimedia Taiwan can work on in the future. Firstly, we could figure out what elements can encourage students keep editing Wikipedia. For example, design a certification which can help students apply a higher degree school or a job offer. Secondly, we could create an active atmosphere and select a leader, because group discussion could help students get support easier. Moreover, we can offer more options to students, then they could get involve easily and fit their own interests. Last but not least, Wikimedia Taiwan could post more Wikipedian experience on Facebook group, and keep communicating and the followups of participated students.

研究动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教育专案在维基媒体运动中一直是推动重点,台湾维基媒体协会自2012年起,每年也透过与学校课程合作或其他的形式,与教育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提升维基媒体计画的内容。在推动2030前达成知识平权愿景[2]的脉络下,并为了规划未来的教育专案策略,本研究欲回顾在台湾现行的维基百科课程设计,由回顾现行教学成果、确立教学目标、进一步以访谈研究了解维基百科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特别是在了解编辑方针、增加编辑信心,和发展日后编辑兴趣三方面,在来年的教学设计上更进一步改善。

目前以中文和英文在Google学术搜寻引擎上讨论维基百科与教育相关的研究,中文搜寻的重点参考主要是根据如何将维基百科应用在课程上为主,硕博士论文网资料库中明显相关的文章是一将维基百科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的例子[注 3];而英文搜寻找到的资料大多是以学术单位的观点切入,并且多半将学生视为维基百科的读者。因此讨论主题聚焦于“学生应不应该使用维基百科做研究”,还有“维基百科的可信度是否足以应用在学术研究”这类议题。本研究系从维基社群组织者的观点著手,除了视角的不同,由于研究对象学生均是参与了维基百科教育专案的相关课程,应课程的要求编写了维基百科上的条目,研究对象的身份也不再是读者,而是作者、贡献者。希望从这个全新的方向,了解学生对维基课程的印象,以及影响学生编写品质与参与度的原因。从而协助台湾维基百科教育专案的组织者和合作对象,都能了解现有教学的长处以及可以强化的地方,并依教育专案目标(提升编写中文维基百科的人数和中文维基百科内容的品质)做出维基百科教学相应调整。

研究方法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研究使用2018年柏林维基媒体会议中,议程39“如何设计研究以计画未来的专案或活动[3]”上所提出的“新编辑者经验报告[1]”作为研究基础。借用该报告中的人物角色编辑历程模组的设计及研究目标,设计好问题之后对学生进行深入访谈。访谈的结果先制作成编辑历程模型,再加以分析内容,以找出目前维基百科教学痛点和未来的因应方法。

研究假设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新编辑者经验报告的11点主要发现在台湾教育专案中有相似的情况。
  2. 教学页面[注 4]设计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维基百科编写规则。
  3. 面临问题时往往会求助于助教。
  4. 实际编写时间会落在期限前的3-4周。

访谈设计方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依据新编辑者经验报告,了解受访者选择、尝试、交集、观点[注 5]的编辑历程。
  2. 进一步了解受访者编辑经验,和编辑时遭遇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3. 最后聚焦在维基百科教学课程,了解教学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和未来可以增加或修正的地方。

研究结果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模型建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赖同学,慈济大学附属中学,国三生。[注 6]

赖同学编辑历程
选择 尝试 交集 观点
国小报告 293T Sessility
使用Wikipedia找资料、作报

告。

任务条目:生物专有名词293T,

一开始内容不多,近期内又被删

除部份内容。

消歧异页面:内容很短,很快就

翻译完了。主要是解释英文上不

同意思,但最后被删除,救不回

来。平常心对待,因为知道不会

每次都完美。

不确定未来是否会再编辑,一

是因为课业繁忙,二是因为编

辑维基百科的工作和成果,和

目前课纲关系不大,对未来申

请学校没有显见帮助。

2. 曾同学,政治大学世界民族志,大四生。

曾同学编辑历程
选择 尝试 交集 观点
高中报告 塞芒人 肯纳威克人
高中做报告,查关键字。印象中

老师不建议使用维基百科。

刚开始尝试的时候觉得有压力,

因为做不好也会让其他人看到。

因为自我要求高,遇到问题会

自行尝试解决,比如说资料有

限的时候会去查找关键字,针

对马来西亚、泰国、东南亚,

和少数民族进行延伸搜索。也

会看别人写的程式码,需要的

时候也会自己绘图。喜欢尝试

新的内容,看会不会被删除,

测试维基百科底线。

因为使用翻译,没有引注资料来

源。收到讯息提醒。警告: 没有

足够信息来源,之后有把资料来

源补上。

最近完成的条目是玛纳斯史诗

,加入重要角色名字来源。从

接触维基百科至今,觉得自己

的角色从受益者变成贡献者。

目前在班上当助教,协助同学

解决编辑维基时遇到的问题。

因为家族很多人从事教职,未来

也想当老师,有机会想把维基

应用在教学上。

3. 张同学,政治大学世界民族志,大二生。

张同学编辑历程
选择 尝试 交集 观点
国中报告 拉贾斯坦人 贾格兰
国中查报告(科学家的生平、化

学小知识。),还不知道维基是

人人可以编写的。

最难是一开始程式语言的问题。

会在线上找想要的模板,然后

从其他维基百科上直接拷背。

因为写上去的东西是要给大家

看的,会比较谨慎。小组讨论

时,有时会出现资料有所出入

的状况,需要整合。

在维基共享资源上有找到相应图

片。

写完维基语法后,发现自己可以

尝试、学习写程式。引发对写程

式的兴趣,用语言完成。网页设

计。也进一步启发自己对数位艺

术的兴趣。一开始觉得找资料困

难,也是使用校内ERAF资料库。

完成后没有那么排斥写维基百科

,也对资料来源更加重视。

4. 谢同学,台湾大学植物分类学,大三生。

谢同学编辑历程
选择 尝试 交集 观点
国高中报告 剑叶凤尾蕨
作报告时可以快速查找资料的工

具,会留意文献引用来源和条目

不适当时,可以修改的功能。

编写剑叶凤尾蕨的原因是刚好有

拍到本条目的植物照片。

同学之间讨论如何用维基语法呈

现作业内容,习惯先把内容打成

Word,完成后再上传。

作业结束之后没有再次回顾,不

知道那条条目现在变得怎么样了

?也没有收到回馈。比较像是一

次性的编辑经验。最近查的条目

Tween20,是某种化学试剂。

感受正面,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

后来没有继续编辑的原因是因为

要花很多时间准备,而且要确保

内容的正确性。课业之外没有特

别对维基产生编辑兴趣。觉得自

己所学的知识还不足以完整的表

达出一个条目。

5. 王同学,台湾大学植物分类学,大三生。

王同学编辑历程
选择 尝试 交集 观点
国中报告 神武小蘗
国中查资料,感觉满复杂的,不

会想特别去编。

是之前修树木学的博士班助教发

表的新种。觉得程式语言困难,

会去其他条目找相关的模版来用。

作业页面可以找到其他同学编写

进度平常心看待,偏正向。因为

尝试做一件之前没有做过的事,

也尝试编修,过程算有趣。

资料都是自己上网找,或是哪

些书里有。唯一找助教的时候

是问图片。资料库名中研院台

湾生命大百科。不小心把条目

放到正式条目,没有几分钟就

收到留言说:先不要放在正式

条目。这个情况也不只我发生。

收到留言有点惊讶,因为很快

就收到留言。后来发现要从教

育专案的页面登入编修条目,

而不是一般的维基页面。

最近一次查的条目是月相变化

图,因为要写作业。认识星空

,要查每个月相的专有条目。

对维基的评价正面,因为还没

有发现过大错误。

6. 洪同学,台湾大学东南亚史,大四生。

洪同学编辑历程
选择 尝试 交集 观点
牛车水事件
国高中作报告觉得维基百科好用

,可以得到足够多的资讯,

Google搜寻时会在前几位。这

个时期以为知识是客观而固定的

,后来开始思考何谓真假的时候

,才认知道资讯是流动,而没有

标准答案的。

唯一的编辑经验是牛车水事件。

看到自己编的东西最后呈现在

维基百科上觉得很有趣。有在

Word上编辑后再上传的习惯。

分组讨论时,有一名组员对语法

有经验,也会绘制地图,和他同

一组让人觉得安心。但如果之后

要独立编辑,没有信心也能作出

像这次一样的成果。

对于自己的研究可以呈现在人人

都可以阅读的维基百科上,觉得

是对自己研究的一个交待和段落。

曾经想把“南洋引进美国烟草广

告形像分析”也放到维基百科上

,但不确定是否适合成为维基百

科的一个条目。(编按:或许比较

适合放在维基学院里。)未来有机

会不排除再次编辑维基百科的可

能性。还是时常会使用维基百科

进行查询,最近查的一个条目是

奥古斯丁

资料分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此次的访谈结果首先会针对台湾学生编辑历程、经验,和对维基百科编辑教学课程提供的回馈,比照新编辑者经验报告[1]内容,从访谈内容中验证台湾学生面临的挑战及需求。接著回顾访谈内容,分析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假设。了解对学生重要和有帮助的工具为何?学生遇到困难时的求助管道为何?以及学生平均会花多少时间完成老师出的编辑维基百科作业。

本研究的主要受访者为就学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科系、城市、不同兴趣和技能,年龄介于国三到大四。求学阶段的编辑者共同点是完成作业或任务条目是编辑维基百科的主要动机,或是考虑对未来学业有帮助而作出是否编辑的决定。借由了解学生编辑者的背景、编辑动机、面临的挑战,和编辑经历,台湾维基媒体协会在2019年可以拟定对应的策略、资源、支援、培养助教,以吸引更多不同专业领域的同学加入编辑中文维基百科的行列,进一步达到2030维基运动的愿景。

与新编辑者经历报告发现多数相似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新编辑者经历报告[1]的11点主要发现在台湾教育专案中有相似的情况,关于此报告的说明,请参阅附录2。

  1. 有相似的情况。报告中提到“人们编辑维基的原因百百种,大多都不是以服务为目的编辑维基百科。”因为此次访谈对象为学生,所以明显不是以服务为目的编辑维基百科。同学们主要符合新编辑者报告中的任务完成者类型,此类型编辑维基百科是为了满足一个外在奖励或目标,除了案例1是参加慈大附中维基社后,开始编辑维基百科外,其馀的同学都是为了完成学校作业开始编辑的工作。根据报告提供的机会,未来协会可以思考什么方法会让同学从维基经验中获益。根据访谈内容,同学有以维基编辑经验是否符合课纲?是否可以应用到未来工作?编写维基百科的工作可以造成的影响力,和是否可以成为未来申请学校的经历等因素,作为继续编辑与否的考量。
  2. 有相似的情况。在报告中第二点主要发现是“维基百科的高知名度,对新编辑者来说,同时是绝大的优点与致命的缺点。”在此次受访中明显感受到这一点。除了案例1外,其馀同学都有提到因为编辑维基的工作主要的压力来自于维基百科是人人可以看的到的,所以在编辑时会更加谨慎,避免错误。报告中提到的机会提及,我们首先可以提醒编辑者(同学)避免用真实姓名以减轻压力。我认为也可以在未来的教学课程中,强调维基百科社群的开放性(欢迎新手和不同背景的编辑者加入)及友善原则(以善意出发提供建议与沟通),欢迎学生编辑者加入成为贡献知识的一份子。
  3. 有相似的情况。第三点是“鼓舞人心、值得信赖、善于和人沟通的社群组织者在招募和支持新编辑者上,扮演关键角色。”报告中有提到:善于沟通的社群组织者在招募与支持新编辑上,扮演关键角色。类似情况在学生社群上也明显存在,案例1与案例6具体提到社群组织者发挥的影响力。案例1的同学在编辑活动上遇到专有名词时,会直接询问学长姐,得到立即的帮助。案例6则是在小组中,有一位较有经验的维基编辑者,和他一起编辑讨论的时候,较有信心产出好的条目。有经验的组员会自己绘图上传,进一步丰富条目的内容。
  4. 无相似的情况,因为学生在编辑时,不会优先考虑到社群规模的问题。第四点的报告发现是“作为读者,有些编辑觉得韩国和捷克的维基百科有其局限,是一个进入全面深入的补充资讯的跳板。”既有编辑者不太想要对韩国和捷克维基百科做出贡献,因为需要补充的内容太多。这种看法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阻碍中型社群扩大成长。学生编辑和社群不同,做出贡献主要是为了完成作业,对于维基社群的概念比较不明确。针对需要补充的内容,只有一位受访同学提到分组讨论时,曾经就划定该条目应该提及的范围进行讨论,内容延伸出其他条目时,会期待后面有人继续丰富相关条目内容,此点偏向条目范围而非社群规模。
  5. 有相似的情况。第五点和学生对维基的理解有关。“维基百科产出过程和背后的社群间的复杂和各自为政的,使得将读者转换为编辑、以及将新编辑转换为经验丰富的编辑者变得困难。”在访谈时发现,同学对教育以外,协会正在进行的专案不清楚。报告中的机会是,向编辑者拉开维基百科是如何运作的帷幕,增进编辑者对维基百科的理解。我认为实作层面上可以在未来进行维基教学的同时,花一点时间让同学知道其他的维基计画,同学可以选择加入自己有兴趣的项目。例:女性编辑松、维基爱地球、爱古迹摄影比赛等活动。让维基不只是一个要完成的作业项目,而是一个可以结合兴趣的生活体验的选项。
  6. 有相似的情况。关于第六点提到的信心,在实际访问的过程中,我发现信心因素不单只存在于内容知识,也和程式语言、呈现方式(模组、图片)有关。报告中提到“人们须对他们的内容知识有信心才能编辑维基百科。”访谈中案例3、案例4,和案例6的同学有提及对目前所学知识掌握程度还不足,所以没有足够信心持续对维基百科做出贡献。报告中也提到,在新进者编辑的过程中,如果指导者可以对优秀的贡献进展或成果,加入鼓励机制。我认为鼓励机制在学生身上也能得到不错的效果。未来如果由协会分享更多资深维基人的编辑历程,可以让同学初接触时对编辑维基这件事有更多认识,强化同学编辑维基百科的信心。
  7. 有相似的情况。第七点和编辑时的使用习惯有关,此次受访的同学在编辑时也养成先使用Word或沙盒进行编辑的习惯。报告中提到“有经验的的编辑者比较喜欢在沙盒,或其他私人空间反复练习编辑的技巧。”除了案例5的同学会先在沙盒中进行编辑外,其他五位同学都提到有在Word中先编辑再上传的习惯。案例5的同学并提到,学生编辑有时会不清楚作业上传路径,而上传到正式条目路径。我认为在未来的教学页面上可以增加这部份内容,或在教学中提醒同学两者的不同。
  8. 无相似的情况,或较少的关连。第八点和内容呈现的方式和维基方针有关。报告中说到“新编辑者最大的挑战比较偏向概念性,而非技术性。困难之处在于了解维基百科的政策和写出更“维基百科的”内容。”我认为写出"维基百科的内容"对同学来说不是问题。大部份的受访同学有在维基百科上查找资料作报告的经验,大致可以掌握维基百科式的内容,加上在维基百科教学课上,指导老师都会提及维基方针。
  9. 有相似的情况。报告中说“编辑过程和支持机制(例如与其他编辑的讨论页,帮助页面)不够直觉,这使新编辑难以学习和成长。”报告中的发现九是学生遭遇问题时的支持机制,此次受访的学生在编辑过程中遭遇主要挑战时,偏好和同学讨论或主动上网搜寻答案。但遭遇一般像是模组或方针类形的基本问题时,也会自行参考其他维基百科上的语法。案例2的同学习惯自己搜寻答案,以及尝试维基百科可以接受的可能性,像是自形绘图、编辑模组,编辑程式码等等技巧。
  10. 有相似的情况。第10点的个人化支援往往是决定同学是否持续主动编辑或跟进维基工作的关键因素。报告中说“新进的编辑者喜欢跑到维基百科以外的地方发问,因为他们喜欢更针对问题或更个人化的支援。”从同学的反馈中,发现社群的支持力量很重要!(我将此处的社群定义为同侪、学长姐,或是助教,而非一般的维基人社群。)我认为当受访学生可以从同侪、学长姐、助教身上,得到立即且有用的帮助,这也强化了同学和维基的连结性。在未来工作策略中,可以思考和学校开源社团合作或寻求成立维基社团的更多机会。
  11. 有相似的情况。报告发现的11点,也是最后一点是关于作业完成后的后续追踪。报告中提到“回馈对新编辑者很重要,可能会鼓励他们继续编,或让他们不再进行更多编辑。”案例4的同学提到编辑维基百科对他来说是一次性的工作,没有跟进条目后续的发展。我认为如果提供数据,让同学在编辑后还能持续了解,有多少人看过自己贡献的条目,或是否有人修改或编辑条目,会增加编辑工作的成就感和信心。案例6的同学则认为此次的访谈让她得以回顾编辑维基百科的经历,让维基工作的经历有完成一个段落的感觉。

教学页面设计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维基百科编写规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研究假设教学页面设计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维基百科编写规则,访谈结果符合此假设。教学页面提供一个关于编写方针,可供依循的架构,有达到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维基百科编写规则的预设目标。台大植物分类学的助教让同学使用教学页面签到功能以熟悉操作页面、案例5的同学会使用教学页面上了解其他同学的编写内容和进度,或参考教学页面上的条目范本以改善自己编写的条目。根据受访内容,除教学页面提供的基本资讯外,在可取得支援层面,案例5的同学反应更需要的是在课堂上更多实际操作如何使用程式码编辑维基百科的时间,案例4的同学则是反应需要一个在遭遇问题时可以迅速得到回复的支援管道。

面临问题时往往先自己找答案或求助同侪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研究假设同学面临问题时往往会求助于助教,研究结果不支持。同学在编辑维基百科时,遭遇到的问题有很多。访谈中同学提及最多的三项挑战,一是不熟悉维基百科编辑程式码和呈现所需模版的程式语言、其次是如何找到可靠的资料来源并符合维基方针,再者是担心因为自己的学识有限,不足以呈现具备公信力的知识。根据访谈内容,编写同学通常会先自己搜寻网上资讯寻求解答,再来会和同学讨论,助教往往是最后一个询问的对象。而资料来源除了授课老师会告知学校可使用的资料库资源外,学生往往会询问系上的学长姊,取得支援和帮助。而对自己编辑内容公信度的焦虑,往往随著编写的进程会逐渐减少。

编写时间会受到课堂形式影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研究假设实际编写时间会落在期限前的3-4周,研究结果不符合假设,实际编写范围的时间更广。依据每堂课形式(个人或小组)、课程需要(条目数)、和可编写的内容资讯量不同,编写时间也有差异。慈中附中主要是翻译条目为主的社团,同学以或独自、或分组的方式完成条目翻译。政大的两位受访者编辑习惯不同,一位是较早开始找资料、作准备。案例3的同学集中在期限前的两到三周完成作业。台大的两位植物分类同学,共通点是先自己拍到植物照片或系上学长有编写条目相关资料著手,掌握资讯后,可以较快完成条目。而东南亚史的同学则是在期中报告后,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条目。主要依据课程性质和编辑者习惯,实际编写时间从2-8周不等。

结果与讨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新编辑者研究中大部份的情况都适用在学生编辑身上。除了教学页面在课程中的功能和需要增加的地方外,此次面对面的访谈提供我一个机会,了解编辑维基百科的经验对学生的影响。从访谈中显示,社群关系在支援上扮演重要角色,基于其立即性和关系的紧密度。支援有来自学长姐、来自同学间的讨论,或助教的协助。归纳出以下几点协会可以著力的方向,一是找出编辑维基百科工作可以为未来求学或求职履历加分的元素,像是编写条目达到标准颁发贡献证书。二是营造出小组讨论的气氛和选择一个领导者,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是社团、可以是学长姐、可以是系上同学之间的讨论,而领导者可以让新加入者较快上手。再来是提供同学们多元化参与维基活动的选择,让同学在编辑工作结束之后,还可以持续保持和维基媒体协会的关系。接下来想运用脸书社团,借由访问维基人或同学分享编辑经验,让编辑维基这件事成为更亲切而容易入门的工作。最后则是后续追踪,在说明如何编辑维基百科的同时,也让同学知道在条目完成后,怎么查询有多少人阅读或修改自己编写的条目。或是台湾教育专案编写成果在全球的比重,或是设计一份问卷,在课程结束后,了解学生对编辑维基百科的回馈意见等等。

结论与建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探讨现有维基百科教学带给学生什么效益?在访谈中问到在维基百科教学课程日后在完成维基工作对同学有所助益的地方。有同学提到五大支柱、视觉化编辑、程式码、超连结、如何上传图片等对他们在实际编写上有所帮助,特别是关于编辑维基百科编辑的程式语言和条目模组。藉访问尝试分析影响学生编写品质与参与度的原因?决定受访同学主要是依据其编辑成果或参与维基社团的经验。此次访谈中发现,产出较佳成果的编辑者,较多人有和学长姐请教或和同学讨论的习惯,自己发现问题、搜寻答案、解决问题的同学占少数。所以社群是一个可以凝聚同学参加维基工作的元素。访谈中协助台湾维基媒体协会了解现有教学的长处以及可以强化的地方?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收到学生反馈后,依教育专案目标(提升编写中文维基百科的人数和中文维基百科内容的品质)做出维基百科教学相应调整,一是推广让更多学生了解编辑维基百科的工作,降低加入门槛。再者当班级数较大时,增加讲师或助教人数。或是在教学内容里增加实际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遭遇入门时,可以即时的知道解决的方法。这一次主要针对六位同学作访谈,样本数有限。预计明年会作两份量化问卷。进一步搜集更多数据,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维基可以提供的服务。

  1. 社团法人台湾维基媒体协会会务专员
  2. 社团法人台湾维基媒体协会秘书
  3. 硕博士论文网-连结主义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以学生共同编辑维基百科西亚词条为例
  4. 自2014年政大世界民族志课程起,台湾教育专案为大部分合作课程开设的页面,内容包括简易的教学内容。可参见中文维基百科上的“WP:NCCUEth103-2”页面
  5. 此处的“选择、尝试、交集、观点”指涉的经验,请参见附录中的问题设计。
  6. 同学身份为受访时身份,非参与教育专案课程时,唯两者仅有年级上之差异。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1.0 1.1 1.2 1.3 1.4 New Editor Experiences
  2. Knowledge Version as Wikimedia Strategy by 2030
  3. Wikimedia Conference 2018, 39. How to use design research to plan your next program or event

附录1:访谈题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请你简单的聊聊自己的背景。像是姓名、哪里人、几岁、目前就读科系、兴趣等等基本资讯。
  2. 请问你平日有哪些兴趣?下课以后会从事什么活动?喜欢的音乐或阅读类型?
  3. 新编辑者历程中分出选择、尝试、交集、观点。
    1. 选择:你第一次接触选择维基百科的时间点是什么?有什么感受?
    2. 尝试:你第一次尝试编辑的时机是什么?写了哪个条目?有使用到哪些功能?面临到什么挑战?
    3. 交集:你第一次因维基工作和他者产生的交集是什么?同侪、老师、社群都算。那时发生了什么事?带给你什么感受?
    4. 观点:整体编辑经验带给你的感受如何?最近一次编辑或查询的条目是什么?
  4. 课程结束后,还有编辑过其他条目吗?如果有,是哪一条?如果没有,是为什么呢?
  5. 一个好条目需具备什么元素?
  6. 选修还是必修?那时候上维基教学课程的时间?
  7. 维基教学课程上哪些对你后来的编辑工作是有用的?
  8. 你希望维基教学课程增加的部份?
  9. 编辑维基的工作对你的意义和收获?
  10. 编辑维基前后对维基有不一样的理解或改变吗?
  11. 未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附录2:新编辑者历程11点发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a. 挑战:人们编辑维基的原因百百种,大多都不是以服务为目的编辑维基百科。
    b. 机会:找到方法让新编辑者从维基经验中获益,而不只是新编辑者能为维基百科带来什么。
  2. a. 挑战:维基百科的高知名度,对新编辑者来说,同时是绝大的优点与致命的缺点。
    b. 机会:将编辑变成一件更平易近人的事。
  3. a. 挑战:鼓舞人心、值得信赖、善于和人沟通的社群组织者在招募和支持新编辑者上,扮演关键角色。
    b. 机会:聚焦在同时拥有很多功能的社群组织者。可以吸引、可以教学,同时激发新编辑者编辑维基百科的千百种动机。
  4. a. 挑战:作为读者,有些编辑觉得韩国和捷克的维基百科有其局限,是一个进入全面深入的补充资讯的跳板。既有编辑者不太想要对韩国和捷克维基百科做出贡 献,因为需要补充的内容太多。这种看法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阻碍中型社群扩大成长。
    b. 机会:鼓励读者补充捷克/韩国维基百科不足的地方,就像他们补足自身的资讯落差一样。
  5. a. 挑战:维基百科产出过程和背后的社群间的复杂和各自为政的,使得将读者转换为编辑、以及将新编辑转换为经验丰富的编辑者变得困难。
    b. 机会:拉开 “维基百科是如何运作的” 帷幕,让编辑这件事变得更直观而没有障碍。
  6. a. 挑战:人们须对他们的内容知识有信心才能编辑维基百科。
    b. 机会:鼓励业馀专家编辑。
  7. a. 挑战:有经验的的编辑者比较喜欢在沙盒,或其他私人空间反复练习编辑的技巧。
    b. 机会:提供新编辑者各种训练和协助连结,降低编辑者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了解编辑维基百科是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
  8. a. 挑战:新编辑者最大的挑战比较偏向概念性,而非技术性。困难之处在于了解维基百科的政策和写出更“维基百科的”内容。
    b. 机会:明确定义政策和要求,让编辑者更容易上手。
  9. a. 编辑过程和支持机制(例如与其他编辑的讨论页,帮助页面)不够直觉,这使新编辑难以学习和成长。
    b. 机会一:根据他们想要完成的工作项目,提供新编辑者即时指导。
    c. 机会二:依人们通讯的习惯,发送通知。(邮件、通讯或社群软体等等)。
  10. a. 挑战:新进的编辑者喜欢跑到维基百科以外的地方发问,因为他们喜欢更针对问题或更个人化的支援。
    b. 机会一:针对新编辑者的即时问题,让协助页面和讨论页更容易被发现。
    c. 机会二:针对新编辑者,创造出更多一对一支援的机会。
  11. a. 挑战:回馈对新编辑者很重要,可能会鼓励他们继续编,或让他们不再进行更多编辑。
    b. 机会:建立规范让回馈意见更有建设性和个人化,而非纯技术性的建议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