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英文名:Inflation,简称“通胀”)指整体价格或物价水准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当整体物价水准上涨,人们的购买力就会减少。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
通胀和一般物价上涨是有本质区别的:后者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因为供求失衡而造成物价上涨,其上涨是局部、暂时、可逆的,不会造成货币贬值;通胀则是能够造成一国货币贬值,其国内主要商品物价上涨是普遍的、持续的、不可逆的。
衡量通货膨胀最常见的指标叫做CPI(消费者物价指数)。[1]举个例子,以2021年为基准的话,台湾2021年CPI为100,2023年6月CPI为105.2,上升了5.2%。也就是说2021年花100元能买到的东西,2023年要105.2元才能买到。
产生通胀的原因:主流经济学家对于通货膨胀起因的看法可大略分为两派,“货币主义者”相信货币是通胀率数值最主要的影响,“凯因斯主义者”相信货币、利率和产出间的相互作用才是最主要的影响,凯因斯主义者也倾向除了一般标准消费性商品物价通胀外再另附上生产性商品(资本)通胀。其他理论,例如奥地利经济学派,相信通膨是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导致。简单地说,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货币便会贬値,而物价因而上升。[2]
通胀始终受到宏观政策研究、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在对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的分析体系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货币政策的走向也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旨在降低通货膨胀的一系列反通胀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取决于通货膨胀的起因。如果经济过热,央行如果其宣称要稳定物价可以实行紧缩政策,以控制总需求,通常的做法是提高利率。一些央行选择通过固定汇率来实施货币调控,即将本币与另一种货币挂钩,因而将其货币政策和相应国家的货币政策相联系。这种措施的成功率各有不同。然而,当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来自全球而非国内因素时,这些政策可能就派不上用场了。2008年,随着粮食和石油价格高企,通货膨胀席卷全球,很多国家允许全球的高物价传导到国内经济中。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可以直接制定价格(正如2008年某些国家为遏制高粮食和石油价格对其经济产生影响而所采取的措施)。而这样的行政定价措施通常会导致政府进行大量的补贴,以弥补生产者由此所遭受的收入损失。央行行长们日益依赖于其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能力,以此作为降低通货膨胀的工具。决策者宣称其有意暂时保持经济活动的低水平,以降低通货膨胀,他们希望由此影响预期以及合同中的通货膨胀构成因素。央行越是有信誉,其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就会越大。[3]
通货膨胀能对经济及社会产生严重的短期及长期影响。
1. 购买力下降
通货膨胀通常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下降。随着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家庭和个人的实际收入(即扣除物价上涨后的收入)减少,生活成本增加。这可能导致贫困群体和低收入家庭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
2. 收入分配不均
通货膨胀可能会加剧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不平等。高收入群体通常拥有更多的资产(如股票、房地产等),这些资产的价值可能会随着通货膨胀而上升。而低收入群体主要依赖工资收入,他们的工资增长通常跟不上物价上涨,从而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4]
3. 储蓄贬值
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储蓄的实际价值会逐渐缩水。这可能促使个人和家庭更多地将资金投入到股市、房地产等能跑赢通货膨胀的资产中,但这也可能增加社会的财务风险。
4. 失业率上升
通货膨胀可能促使企业在寻找劳动力时更加注重成本控制,甚至可能通过减少薪资增幅或裁员来降低运营成本。这对低薪工作者和没有保障的劳动者影响尤为严重,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和贫困增加。
5. 社会动荡
在某些情况下,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社会的不满情绪,特别是当物价上涨超过工资增长时。长期的高通货膨胀可能引发民众的抗议和示威,甚至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例如,历史上多次由于物价暴涨而引发社会动乱。
津巴布韦
2006年的津巴布韦是恶性通货膨胀最典型的例子之一,由于政府超支,战争和过度印刷钞票等一系列行为,当地的经济被完全破坏,这导致了当地的粮食短缺和暴乱,恶性的通货膨胀完全威胁到了国家的稳定。
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之后,凡尔赛条约让德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这种负担让当时的德国政府印刷了越来越多的货币,到了1923年10月,德国的月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惊人的29500%。在目前很多艺术作品之中,也认为当时德国的通货膨胀是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
委内瑞拉
截至2020年,委内瑞拉的经济已经连续七年下滑,这是恶性通货膨胀的最新例子之一,政府过度印刷钞票让委内瑞拉在2014年的时候通胀率已经接近69%,在这其中食品和饮料的价格涨幅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