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学科:东南亚识读

来自维基学院
 >东南亚 >东南亚识读

以学语言、读书、交朋友这三个办法,可以总称为“东南亚识读”。修了“东南亚识读”,了解东南亚的人就是和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体认台湾和东南亚诸国同样在国际强权之间讨生活求生存,这算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功,可以“南向”了。

先列出三项可以立即执行的办法。三项办法要又分成个人版与政府版。

在个人版方面,首先,随便找一个有缘份的东南亚语言来学吧!你刚好要去哪一国,或者你刚好身边有哪一国的朋友,抑或你看哪一国的字比较顺眼听哪一国的语言比较顺耳,就选那一国。教材也不必多讲究,读完一整本再说。师资也无妨,修行在个人。

别说难。东南亚各国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比起图画一般的中文汉字,简单得多。而且也不必说得多标准,不必成为专家,只要先学一句“你好”、一句“吃饭”、一句“谢谢”,就比其他人多跨出了一步。

就政府来说,则是多管齐下推广东南亚语文。看是要把东南亚语文增列为公务员聘任标准之一,或者在各级学校各类机关开设课程,都行。如此一来,未来派驻东南亚的官员也比较有能力走出警卫森严的使馆,不再只仰赖华侨当中间人,真正与当地人民打交道、接地气。而即将于107学年度在小学母语课程时段新增的“新住民语文”(不是增加时数,而是让小学生多一个可以选择的课程),也麻烦尽早做好相关配套。

其次,多看几本和东南亚相关的书籍吧 如果我们真的要“南向”,不能只认识那些英文流利的当地菁英,更应该要知道一般人民的日子,才不会做出错误判断。而在还没学会当地语言之前,起码可以看看已经翻译成中文的相关书籍。

如果学术研究政治财经的书会让你打瞌睡,就找当地的小说来看。这个倒是颇难。例如连锁大书店里“亚洲文学”的书架上,有几本“日本文学”以外的文学?我找过好几次,几乎没有。 毕竟还是有的。例如畅销的印尼小说《天虹战队小学》,例如菲律宾作家卜娄衫短篇小说集《老爸的笑声》,例如泰国的经典小说《判决》,或者在台移民工的作品集《流:移动的生命力,浪潮中的台湾》。  再来,近年来不少有东南亚经验的台湾朋友,将见闻与思考转化为平易近人的文字,也很值得参考。例如洪德青的《你一定要认识的越南》、阿泼的《忧郁的边界》。 而政府该做什么?就帮忙多翻译几本东南亚当地的小说吧!

最珍贵的,是钱买不到的  

最后,请正眼看待在台湾的东南亚移工、婚姻移民吧!这是“就地国际化”。 我们老是嚷嚷国际化、说要“走出去”,却没有看见身边已经有几十万人自境外“走进来”。真该去眼科诊所挂号。尤其是相较于可能会领到身份证的婚姻移民(外配),人数更多但通常不会成为台湾公民的移工(外籍劳工),更是被漠视的一群。 这几年接触了许多公私部门的计画,都明文刻意排除移工,只因为他们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成为“我们”。呜呼哀哉,如果对于他人的关心或者好奇,是一张薄薄的身份证就能阻挡,那也太没诚意了。

个人版的“就地国际化”,就是和身边来自东南亚的人交个朋友,问问她/他真正的名字(真正的名字 ),聊聊她/他的故事,向她/他们学习几句东南亚语言。不用担心沟通,她/他们在台湾多年,基本的中文都通,端看你有没有胆子。如果连这个胆子都没有,怎么好意思去打工度假?   政府方面,除了努力稳住、不要让移工政策倒向声音比较大的仲介与雇主之外,也不要在计画里、在标案里,刻意排除东南亚移工。他们是人,不是工具。他们是一同建设台湾的帮手,不是用完即丢的免洗餐具。我们如果善尽做为地主的基本义务,有朝一日移工回国,就是帮台湾说话的外交官。最珍贵的,永远是钱所买不到的。

识读阅本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要了解一个国家何其困难,要了解整个东南亚当然更不简单。在这里,让我们从文化、食物、运动、时事、信仰等入手,以不同主题单点切入的方式,看看与东亚诸国亲密却又陌生的东南亚各国,在我们刻板印象下的真实样貌。

外部连结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Main Author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张正(Trương Chính Hakim)
无特定信仰,但相信有很多理性无法言说、 科学无法解释、以及自己终其一身也不会知道的事。
长期关心东南亚来台之新住民与外籍劳工相关议题。尽人事、听天命,为打造一个公平多元的社会尽一点点心力。
曾担任四方报总编辑、一起梦想公益协会秘书长,目前经营的灿烂时光东南亚主题书店不赚钱,但是赚了很多别的。
喜爱的名言佳句是“每个人都有义务成为暗夜中的火光。”

本文经原作者同意以CC BY SA授权引用作为维基学院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