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東南亞識讀
以學語言、讀書、交朋友這三個辦法,可以總稱為「東南亞識讀」。修了「東南亞識讀」,了解東南亞的人就是和我們一樣活生生的人,體認台灣和東南亞諸國同樣在國際強權之間討生活求生存,這算是有了「以人為本」的基本功,可以「南向」了。
先列出三項可以立即執行的辦法。三項辦法要又分成個人版與政府版。
在個人版方面,首先,隨便找一個有緣份的東南亞語言來學吧!你剛好要去哪一國,或者你剛好身邊有哪一國的朋友,抑或你看哪一國的字比較順眼聽哪一國的語言比較順耳,就選那一國。教材也不必多講究,讀完一整本再說。師資也無妨,修行在個人。
別說難。東南亞各國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比起圖畫一般的中文漢字,簡單得多。而且也不必說得多標準,不必成為專家,只要先學一句「你好」、一句「吃飯」、一句「謝謝」,就比其他人多跨出了一步。
就政府來說,則是多管齊下推廣東南亞語文。看是要把東南亞語文增列為公務員聘任標準之一,或者在各級學校各類機關開設課程,都行。如此一來,未來派駐東南亞的官員也比較有能力走出警衛森嚴的使館,不再只仰賴華僑當中間人,真正與當地人民打交道、接地氣。而即將於107學年度在小學母語課程時段新增的「新住民語文」(不是增加時數,而是讓小學生多一個可以選擇的課程),也麻煩盡早做好相關配套。
其次,多看幾本和東南亞相關的書籍吧 如果我們真的要「南向」,不能只認識那些英文流利的當地菁英,更應該要知道一般人民的日子,才不會做出錯誤判斷。而在還沒學會當地語言之前,起碼可以看看已經翻譯成中文的相關書籍。
如果學術研究政治財經的書會讓你打瞌睡,就找當地的小說來看。這個倒是頗難。例如連鎖大書店裡「亞洲文學」的書架上,有幾本「日本文學」以外的文學?我找過好幾次,幾乎沒有。 畢竟還是有的。例如暢銷的印尼小說《天虹戰隊小學》,例如菲律賓作家卜婁衫短篇小說集《老爸的笑聲》,例如泰國的經典小說《判決》,或者在台移民工的作品集《流:移動的生命力,浪潮中的台灣》。 再來,近年來不少有東南亞經驗的台灣朋友,將見聞與思考轉化為平易近人的文字,也很值得參考。例如洪德青的《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阿潑的《憂鬱的邊界》。 而政府該做什麼?就幫忙多翻譯幾本東南亞當地的小說吧!
- 最珍貴的,是錢買不到的
最後,請正眼看待在台灣的東南亞移工、婚姻移民吧!這是「就地國際化」。 我們老是嚷嚷國際化、說要「走出去」,卻沒有看見身邊已經有幾十萬人自境外「走進來」。真該去眼科診所掛號。尤其是相較於可能會領到身份證的婚姻移民(外配),人數更多但通常不會成為台灣公民的移工(外籍勞工),更是被漠視的一群。 這幾年接觸了許多公私部門的計畫,都明文刻意排除移工,只因為他們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會成為「我們」。嗚呼哀哉,如果對於他人的關心或者好奇,是一張薄薄的身份證就能阻擋,那也太沒誠意了。
個人版的「就地國際化」,就是和身邊來自東南亞的人交個朋友,問問她/他真正的名字(真正的名字 ),聊聊她/他的故事,向她/他們學習幾句東南亞語言。不用擔心溝通,她/他們在台灣多年,基本的中文都通,端看你有沒有膽子。如果連這個膽子都沒有,怎麼好意思去打工度假? 政府方面,除了努力穩住、不要讓移工政策倒向聲音比較大的仲介與雇主之外,也不要在計畫裡、在標案裡,刻意排除東南亞移工。他們是人,不是工具。他們是一同建設台灣的幫手,不是用完即丟的免洗餐具。我們如果善盡做為地主的基本義務,有朝一日移工回國,就是幫台灣說話的外交官。最珍貴的,永遠是錢所買不到的。
要了解一個國家何其困難,要了解整個東南亞當然更不簡單。在這裡,讓我們從文化、食物、運動、時事、信仰等入手,以不同主題單點切入的方式,看看與東亞諸國親密卻又陌生的東南亞各國,在我們刻板印象下的真實樣貌。
- 一曲啦莎莎揚,半世紀恩怨情仇:本研究探討印尼和馬來西亞剪不斷理還亂的兩國關係
- 柏威夏寺的泰柬邊界爭議:本研究探討泰國與柬埔寨這兩個東南亞佛教國家的邊界爭議
- 泰皇是國家之魂:本研究探討泰國的泰皇在泰國的代表地位起伏
- 點燃民主火把的女子:本研究探討帶領緬甸民主運動的翁山蘇姬
張正(Trương Chính Hakim)
無特定信仰,但相信有很多理性無法言說、 科學無法解釋、以及自己終其一身也不會知道的事。
長期關心東南亞來台之新住民與外籍勞工相關議題。盡人事、聽天命,為打造一個公平多元的社會盡一點點心力。
曾擔任四方報總編輯、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秘書長,目前經營的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不賺錢,但是賺了很多別的。
喜愛的名言佳句是「每個人都有義務成為暗夜中的火光。」
本文經原作者同意以CC BY SA授權引用作為維基學院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