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ject:華製新漢語及中文固有語/嚴譯及部定詞等/部定詞/心理學

來自維基學院
 >School:中國語言文學 >Subject:華製新漢語及中文固有語 >華製新漢語及中文固有語/嚴譯及部定詞等/部定詞/心理學

《心理學名詞中英對照表》(凡二百五十一詞)[編輯原始碼]

引:

正名之事難矣,而在今日則尤難。世界大通,學術灌輸,見前人未見之事物焉,發前人未發之道理焉。即前人已見之事物、已知之道理,或因學術進步而古今之解釋不同,或因地勢懸隔而東西之視點各異。於是,古人之語用諸今日,或以此土之語施諸彼土,如方圓之形不能相掩、缾罍之水不能相傾。此在形下且然,而況於形上者乎?顧鯨鯢獸類而謂之海大魚,磁針北向而謂之指南針,名雖未協,而實則無虧,蓋有物之可徵,斯稱名而易曉。若夫反觀之,所得方寸之所呈,迎之不見其首,從之不見其尾。其來也易逝,其去也莫徵。故有一物而賦以數名,或一名而施諸數物,雖復兩人生於一國,二書著於同時,人自為名,不相統一,古今一轍,東西皆然。蓋有象者易舉,而無形者難窺,故正名之難極於今日,而正今日之名尤極於心理諸學。況以他國之語翻諸此國,欲求其意義相符、不差纍黍、範圍適合、無愆分寸,其道無由。故元奘有五不翻之說、儀徵有窣堵坡之喻,昔人有言非欺我也。

心理學之成一科學,在歐洲近數十年間,顧其為學問也雖新,而其為事實也甚古。人類肇生,虛靈畢具,有生不能無欲,有欲不能無求,官物相接而有知覺,利害相感而生憂娛。近取諸身,皆可觀察百代,文學多載其事,實三古哲人或闡其理論;周秦經典、印度律論,具窮心性之微,不乏參稽之料。然古人之言大抵有為而發,或傳哲學之色彩,或帶宗教之臭味,或因一人而施教,或因一時而立言,與近世科學區以別矣。以例言之,如Reason一語,以儒家之語譯之,則當為理;Sensation一語,以佛家之語譯之,則當為塵。今覽理字不無崇敬之情,覩塵字便有鄙夷之意。然二者皆心中之事實,無美惡之可言,望文生義,差以千里,舉此一端,餘可三反。然使務去陳言,悉資新造,則東西言語本異淵源,彼此範圍各有廣狹,上文所論,已盡其概。故在今日有可攻之學,而無盡善之名,蓋可識矣。

竊願今之為學者,毋以其名為也,求其實焉可矣,夫名者,實之賓也;表者,衷之旗也。茍徇名而遺其實,得表而棄其衷,則雖有盡善之名、極精之表,祇虛車耳,曷足貴乎?若能內觀靈府之奧,外察同類之情,精研人羣之現象,周知四國之典籍,則得魚有忘筌之樂,扣槃無捫日之疑。實既了然,名斯無惑。以此為學,則學日新;以此定名,則名日善。此則學者之責矣。

例言:

一、心理學名詞,半出入於哲學知識論、名學、倫理學、美學,半出入於生理學、社會學。其關於名學、倫理學、生理學者,本館別有專書;其關於哲學知識論者,又在奏定本館編訂名詞之程度範圍外,故皆闕之。又此編所訂以關於心之現象者為限,其涉此學之理論者,亦屬哲學,而不屬科學之心理學,故亦從闕。

一、此編所訂名詞限於心理現象之最著者,及各家心理學書所最多見者,為一二人所獨用者亦闕之。

一、倫理學名詞如父子兄弟等名,世所習用,不容更定,故不復列。其意義稍繁複,如國家、人羣等名,本館所編法律名詞表有之,故亦不贅。至倫理名詞之關於哲學者,尤費斟酌,且在奏定範圍之外,將來哲學名詞必需別為一書,故亦從闕如。

【心理學】psychology、〔希臘語psyche本訓靈魂,即訓心,而logos訓學,故直譯之當云心學,然易與中國舊理學中之心學混,故從日本譯名作心理學。舊譯心靈學,若作人心之靈解,則靈字為贅旒;若作靈魂解,則近世心理學已廢靈魂之說,故從今名。理字雖贅,然得對物理學言之。〕

【心】mind、

【內主】subject、〔日譯主觀,然與形容詞之subjective不易別,故易此名。下外物一名倣此。〕

【主觀】subjective、

【外物】object、

【客觀】objective、

【我】ego、

【非我】non-ego、

【心之現象】mental or psychical phenomena、

【心之事變】mental or psychical events、

【心之事實】mental or psychical facts、

【心之狀態】mental or psychical states、

【心之行程】mental or psychical processes、

【心之操作】mental or psychical operation、

【心之生活】mental or psychical life、

【心之功用】mental or psychical function、

【心之能力】mental or psychical faculties、

【心之原質】mental or psychical elements、

【心之撰結】mental or psychical elaboration、

【心之常態】normal states of mind、

【心之非常態】abnormal states of mind、

【羣心】collective or social mind、

【羣覺】social consciousness、

【覺】consciousness、〔舊譯意識,然識義頗深。consciousness之義足以該識,而識不足以該consciousness,故譯覺。〕

【陰覺】subconsciousness、

【無覺】unconsciousness、

【自覺】self-consciousness、

【覺閾】threshold of consciousness、

【反觀】introspection、

【主觀觀察】subjective observation、

【反省】reflection、

【自省】self-observation、

【間接觀察】indirect observation、

【外界觀察】external observation、

【客觀觀察】objective observation、

【幼兒心理學】infant psychology、

【心病學】mental pathology、

【民族心理學】folk psychology、

【動物心理學】animal psychology、

【比較心理學】comparative psychology、

【主觀分析法】subjective analysis、

【內籀法】inductive method、〔日譯歸納法,然induct一語出於拉丁語之inducire,in訓內而ducire則訓導,故從上譯下。外籀法倣此。〕

【綜合法】synthesis、

【生成法】genetic method、

【外籀法】deductive method、

【生理學法】physiological method、

【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精神物理學】psycho-physics、

【氣質】temparament、

【浮性】sanguine temparament、

【冷性】phlegmatic temparament、

【熱性】choleric temparament、

【鬱性】melancholic temparament、

【知】cognition、

【知性】intellect、

【覺度】sensibility、

【覺性】sensibility、

【官覺】sensation、〔舊譯感覺,今譯官覺,似與物覺perception較易區別。〕

【官覺之強度】intensity of sensation、

【官覺之品德】quality of sensation、

【官覺之廣度】extensity of sensation、

【官覺之位置】local distinction of sensation、

【官覺之久度】duration of sensation、

【一般官覺】general sensation、

【特別官覺】special sensation、

【體覺】organic sensation、

【味覺】sensation of taste、

【嗅覺】sensation of smell、

【觸覺】tactual sensation、

【膚覺】skin sensation、

【溫覺】thermal sensation、

【聽覺】auditory sensation、

【視覺】visual sensation、

【光覺】light sensation、

【色覺】colour sensation、

【腠理覺】muscular sensation、

【受動官覺】passive sensation、

【自動官覺】active sensation、

【會覺】sensation-complex、

【部位記號】local sign、

【刺激物】stimulus、

【刺激】stimulation、

【激動】excitation、

【專注】attention、

【疏忽】inattention、

【不自由專注】involuntary attention、

【自由專注】voluntary attention、

【豫期專注】expectant attention、

【興味】interest、

【宿留】retention、

【微別】differentiation、

【辨別】discrimination、

【類化】assimilation、

【積合】integration、

【合觀】apperception、

【識認】recognition、

【引合】association、

【起念】reproduction、

【呈象】presentation、

【印象】impression、

【複象】representation、

【物覺】perception、

【物覺象】percept、

【象】image、

【後象】after-image、

【積極後象】positive after-image、

【消極後象】negative after-image、

【記憶象】memory-image、

【記憶後象】memory-after-image、

【夢象】dream-image、

【官病】halucination、

【妄塵】illusion、

【觀念】idea、

【造念】ideation、

【純念】simple idea、

【複念】complex idea、

【箇念】individual idea、

【察念】concrete idea、

【觀念相引】association of ideas、

【接近例】law of contiguity、

【相似例】law of similarity、

【反對例】law of contrarity、

【因果例】law of causality、

【微及】suggestion、

【單簡之微及】simple suggestion、

【複雜之微及】complex suggestion、

【分張之微及】divergent suggestion、

【匯萃之微及】convergent suggestion、

【記憶】menory、

【期望】expectation、

【囘憶】recollection、

【自由記憶】voluntary menory、

【不自由記憶】involuntary menory、

【遺忘】obliviscence、

【想像】imagination、

【復起想像】reproductive imagination、

【自造想像】productive imagination、

【搆設想像】contructive imagination、

【自動想像】active imagination、

【受動想像】passive imagination、

【接受想像】receptive imagination、

【創造想像】creative imagination、

【知力上之想像】intellectual imagination、

【實踐上之想像】practical imagination、

【計略】contrivance、

【美術上之想像】aesthetic imagination、

【思惟】thinking、

【思想】thought、

【懸想】Abstraction、

【比較】comparison、

【概念】general idea or concept、

【懸念、𢆯念】Abstract idea、

【總念】notion、

【通觀】conception、

【判斷】judgment、

【接知】intuition、

【謨知】inference、

【推論】reasoning、

【信】belief、

【感情】feeling、

【中立感情】neutral feeling、

【樂】pleasure、

【苦】pain、

【所合】agreement、

【所不合】disagreement、

【疲勞】fatigue、

【陳壹】monotony、

【厭倦】tedium or ennui、

【頑頓】dulled feeling、(原作頏頓,有誤,準《官話》改為頑頓。)

【變化例】law of change、

【對待例】law of relativity、

【官感】sense-feeling、

【心感】emotion、

【感受】affection、

【深情】passion、

【喜悅】joy、

【悲哀】grief or sorrow、

【希望】hope、

【恐怖】fear、

【空乏之感】feeling of want、

【滿志】gratification、

【失望】disappointment、

【愛】love、

【眷戀】attachment、

【憎惡】hate or hatred、

【嫉妬】envy、

【忿怒】anger、

【羞恥】shame、

【尤悔】remorse、

【矜情】pride、

【同情】sympathy、

【反情】antipathy、

【神情】sentiment、

【利己之情】egoistic feeling、

【利人之情】altruistic feeling、

【友誼】fellow feeling、

【博愛】feeling of humanity、

【智情】intellectual feeling、

【駭怪】surprise or wonder、

【疑惑】doubt、

【好奇、好事】curiosity、

【美情】aesthetic feeling、

【美感】feeling of beauty、

【壯感】feeling of sublime、

【滑稽之情】feeling of ludicrous、

【裁趣】taste、

【德情】moral sentiment、

【良心】conscience、

【自動覺力】active consciousness、

【作意】volition、

【努力】conation、

【意志】will、

【興動】impulse、

【體欲】apetite、

【運動】movement、

【自發運動】automatic movement、

【無定運動】randam movement、

【奮興運動】impulsive movement、

【感應運動】sensori-motor movement、

【有覺反射】conscious reflex、

【反射運動】reflex movement、

【本能運動】instinctive movement、

【自由運動】voluntary movement、

【不自由運動】involuntary movement

【本能】instinct、

【肇意】initiation、

【執行】performance、

【嗜欲】desire、

【動機】motive、

【動機觀念】motive idea、

【嫌忌】avertion、

【權力之覺】consciousness of power、

【習慣】habit、

【正鵠、蘄嚮】end、

【塗術】means、

【動作】action、

【行為】conduct、

【禁制】inhibition、

【斟酌】delibration、

【選擇】choice、

【決擇】decision、

【斷行】resolution、

【品性】character、

【品質】disposition、

【反射時間】reflex time、

【生理時間】physiological time、

【辨別時間】discrimination time、

【物覺時間】perception time、

【記憶時間】memory time、

【引合時間】association time、

【意志時間】will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