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的現狀與未來

來自維基學院

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及潛藏的危機,假設中國政府以其國族國民為最優先考慮的前提下,分析中國的路向

發展成就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歷經32年的血汗發展,中國大陸在2010年終於在名義GDP上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筆者認同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將會超越美國,但考慮到少子老齡化的影響,這種超越不會是長期的,美國亦會追趕上來,最終取決於中共能否減緩少子老齡化的惡化或令生育率上升並長期儘可能維持在2.1左右,考慮到同樣少子老齡化的台灣和韓國的經濟表現[1][2][3],大陸在經濟上也不必然會患上如日本般嚴重的日本病,2022年有美國學者甚至預測至公元2100年,中國大陸的名義GDP能夠兩倍於美國,佔全世界諸國總和的27%[4],雖然不免存在製造中國「威脅」美國的「未來」來影響美國輿論的意圖,但能被美國妖魔化為威脅,顯然美國仍然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2021年中國大陸名義GDP佔全世界諸國總和的17%,已經稍稍勝過2021年歐盟一絲絲[5],與2021年美國僅相差一個日本的距離[6]

內部缺陷與改革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取得輝煌的成就,但內部亦充斥種種問題,有的甚至可以追溯至中共建政以至建黨之時,大致可以分為人口構、意識形態、腐敗等方面。

人口與族群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首先是人口,人毫無疑問是一切的根本,缺少足夠的人口是不可能成為大國、強國,即使任何工業國家都出現少子老齡化現象,但就中國的情況而言,中共曾經實施了三十多年的一孩化政策顯然加速了這一進程,在美國軍事重壓就在國境邊上的局勢下,這不是一個好的變化,中共統治階層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撥亂改正,出台更多令中國夫妻受惠的生育優惠政策(催生),大幅度減輕生養負擔,以令中國生育率重回2.1,一來是對過去受惡政所害的國民的補償,二來是為了未來一旦與美國發生高強度衝突時,國內能有充足的人力資源支持。

有人認為人才更重要,從而得出人口的質比量更重要,但是,人才也是從眾多的人口上挑選出來的,如果人口的數量低,人才的數量只會更少,沒有量又何來質?1個愛因斯坦勝於100個普通人,但100個愛因斯坦勝於1個愛因斯坦!100個普通人勝於1個普通人!雖然近年來中共己放鬆了嚴謹的限生政策並出台了扶助生育的政策,不過筆者認為僅此仍然難以令總和生育率重回2.1,為了增加更多年輕人口,筆者認為應該盡快實行代孕合法化,不止令不育夫婦能夠有自己的下一代[7],也令單身人士,特別是基於生理結構而難以實現生育權的男性單身人士及男同性戀人士,也可以擁有選擇生育下一代的權利[註 1],即使如此,令中國社會總和生育率重回2.1的機率也不高,但總和生育率下跌不是單一問題導致的,所以應該多管齊下催升總和生育率,即使不能重回2.1,只要能夠提升數個零點百分點也是值得的。

日本與韓國這兩個美國在亞太地區對付中國而必需的僕從國亦正深陷更嚴重的人口危機,在未來也不會擁有歐洲之於羅斯國的人口優勢,可以說是不幸中之大幸[9][10],如果兩國決策者有足夠理性,就不會將一個少子老齡化的國家捲入一場與本國不相關的戰爭中。

至於美國,基於開放的吸納移民政策,大大減緩了少子老齡化的程度,但越來越高度多元化的種族及價值觀不相容的社會,正不斷撕裂美國人民分化,合眾國的分裂不是單純幻想[11][12][13][14],所以中國雖然有少子老齡化問題,但美國解決少子老齡化的方法又加劇原有的國內族群矛盾,大大縮小了美國在未來人口方面對中國的優勢,將國內矛盾外銷是政客一貫的伎倆,當美國社會內的矛盾越來越難以調和時,美國在亞太區的言行很可能會較現下變得更強硬及挑釁。

要人口達至可持續發展,性毫無疑問是重中之重,一如其他哺乳類動物[註 2],人類的下一代是由一男一女使用其生殖器官孕育出來,而一男一女之所以願意共同孕育下一代,則要先經過求偶階段的成功,人類社會的求偶絕大多數都是由男性向女性發起的, 也就是說,人類的繁殖,首先是由單身男性向單身女性發起求偶行為,但求偶不一定成功,只有求偶成功,女性願意與男性共同組織家庭後,才會考慮生育下一代與否,所以人口政策的第一步是要確保社會中處於生育年齡的男女雙方數量正好相等,在生育政策上需要更鼓勵生女嬰,當然如果代孕普及化或存在其他不需一男一女結合也可以孕育下一代人類的方法顯然更理想,不過在可見的未來,人類的下一代主要還是需要一男一女結合孕育出來,基於生育主體是十月懷孕的女性,只有擁護將生育視為女性應追求的美德的價值觀的社會,才能得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當然,基於種種生育成本,社會向願意生育的女性作出種種支援及優待是必不可少的,在這方面,中國需要做得較日本更好[15],另外,目前中國存在不少剩男剩女,剩男被動剩,剩女主動剩,基於人類社會男追女的主流求偶原則,筆者認為中國政府應當向貧困兼有生育意願的剩男作出政策傾斜以脫貧[註 3],達至有車有樓,增加其求偶資源,這需要中國政府設立定善的社會服務機構,大體而言,婚前向男性傾斜助其求偶,婚後向女性傾斜助其育兒,當然,這並不能保證所有剩男剩女脫單,但即使僅能令少量剩男剩女脫單亦己經有意義,婚姻與生育看似純屬私人事務,但眾多的個人選擇加起來仍然引起未來全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影響社會未來的方方面面,所以不能將婚姻與生育,特別是後者視作私人事務,為了避免或紓緩少子老齡化的未來,筆者認為政府有必要強力干預——需要較日本政府更有力的措施,以長期奬勵或懲罰來影響全國適育年齡人士的選擇,所有鼓勵生育、支援生育等一切方法包括代孕合法化在內都值得中國政府嘗試,特別是曾經長期受到強制一孩化政策影響的族群或地區,更需要鼓勵生育、支援生育,如果中國政府真是憂國憂民兼有遠見,而丁克稅也是一個選項,筆者認為可用以專門向有生育能力兼富有但明確拒絕生育的適婚人士徵收少量稅額,至於沒有生育能力或因經濟因素而不得已放棄生育的人士不是征稅目標,因為此稅的目的不在於稅項收入有多少,而是在社會上製造生育對社會發展很重要的榮辱氛圍

筆者認為政策需要在「生」方面大力支援懷孕十月的女性,解決其後顧之憂,至於「育」則以照顧者為支援對象,畢竟世上不全是家庭主婦,也有家庭主夫,筆者也認為應大規摸推行社會化撫養,即設立公營機構以分擔家庭養育兒女的壓力,如有必要,可以推行完全的絕對的社會化撫養,即生命從出生到學習到生育到養老到墳墓全都由政府機構負責,只是原生父母需要放棄監護權利不得再干涉兒女,簡單地說就是各位從此以後可以管生不管養,雖然有些極端,但為了族群的存續,不能排除任何極端方案,完全絕對的社會化撫養可以作為保持生育率在2.1的備用方案

達至兩性適育人群數量平衡只是人口政策,更深一層就是須確保人口增長、生育率上升的受惠族群是華裔,如果是美洲巴西、加拿大等國家,達到生育率上升就足夠,甚至只需要吸引移民來填充人口就可以,但中國歷來都不是由異質多元移民組成的國家,如同少子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韓國也不會從其他地區招收大量非韓裔、非和裔移民或難民來填充本國人口一樣,除非是精英專才——比如半導體——或巨額投資者才會少量吸收,中國亦一樣,何況中共三十多年的一孩政策欠帳需要向中國人民還債,任何一個有着族群認同的人士都不希望自己所屬的族群未來被其他差異巨大的外來族群或種族逐漸同化或更換,即不能接受鴆占鵲巢,畢竟人類,至少大多數人類小至家庭或個人單位也會希望下一代、下下一代乃至持續的下一代都是自己這一代的血脈,縱使由異質多元移民組成的美國亦不會不加選擇接受全球移民或難民,鼓吹民主自由開放的歐洲國家亦同樣選擇性接受移民或難民[17][18][19][20][21][22][23][24],所以其他不100%遵從西方價值觀的國家更有權依據自身而作出包括100%拒絕異種族移民或難民在內的任何選項。

筆者認為,平等不應成為中國考慮接納非華裔移民或難民與否的最高原則或原則之一,即不應無視非華裔移民或難民背景及身份的差異,按國族社會內部的利害所需決定接納與否及接納多少與否才是最高原則,甚至是唯一的原則,比如考慮非華裔移民持有的才能及資金是否中國社會所缺少?其接納的總人口包括預測未來數十年後的總人口應限制在全國人口的佔比多少?這才是一個向本國國民負責任的中國政府,所以中國社會不需要滿足非華裔移民或難民的訴求,但中國政府應提供交通工具以便幫助非華裔移民或難民前往其他民主自由的國家,比如美國、加拿大、印度、澳洲、新西蘭等等

至於入籍中國的非華裔人士,筆者認為應承認其在來源國時的民族身份,亦即中國人口會存在希臘族、塞爾維亞族、德意志族、高棉族、庫爾德族等佔總人口比例極低的非華裔族群,但這些族群不能被歸類為中華國族之一,法律上不享有以族群為單位的集體權利,即中華國族永遠只包含56個民族並以血緣因素嚴格限制非華裔族群入籍56民族任一民族,非華裔族群不會擁有民族自治地方及其他法定集體待遇,除此之外,上述中籍非華裔人士與中籍華裔人士享有同等的個體權利,如果該中籍非華裔人才真是非常有利中國科學技術發展,亦不妨酌量給予其個人或其家庭一代至二代人較其他國民更多的福利,以吸引人才。

另外,跨國婚姻亦有可能影響人口的族群結構,雖然政府不能因此剝削國民的配偶選擇權,但可以為了某個目標、某個理想或避免某個未來出現而在政策上透過鼓勵或設立障礙來左右國民作出的選擇,如非社會所需的人才或投資者,即使以伴侶中國籍為由申請中國籍,亦應要求該外籍非華裔人士滿足某個數目的投資額才准授予完整國籍,以確保移民的質素及對移入國社會有貢獻,如此一來亦凸顯中國國籍的珍貴,不能濫發,考慮到中國社會少子老齡化現象以及女性是生育小孩的主體,所以對於非華裔女性應實施豁免,即入籍中國的非華裔女性不必符合人才或滿足投資額等條件

一如地球上的物種之所以存在於當世,最重要就是成功的繁殖策略令族群可以生生不息長存在世上,一個家庭之所以辛苦工作拼命上游增加收入,除了改善生活亦是為了下一代的生活質素,人生苦短,若沒有後代,這一代人又何必辛苦?上一代人亦何必辛苦?不如大舉移民美國甚至將中國併入美國,成為美國的一個州,立即成為先進發達國家兼多種族社會,中國何必辛苦自力更生?每一個生物的存在除了追求美好生活就是繁殖,物種集體改善生活環境而長存不滅,中華國族相當於一個物種,中國的人口政策應在提振生育率以維持人口年齡層比例及男女比例結構,確保人口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亦應同樣保持華裔人口——不含混血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在90%以上乃至95%以上,如同家族企業將大部分股份控制在家族成員手上才能確保企業永遠為家族持有,族群比例亦是極之重要的因素,而這一點亦是美國社會不會接受的價值觀,所以中國無論是獨裁或民主都必需亦只能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而不是成為美國的一部分,而不認同這種價值觀的部分中國人可以入籍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得償所願,同樣,堅持華裔控股的中國人可以在自己的國家打造一個與美國社會主流部分價值觀不相容的國家,縱使西式民主體制的國家亦不必完全依從美國主流價值觀,比如以色列,比如土耳其,比如印度,哪怕是落後國家,其意識形態也並非完全沒有可取之處,亦有值得大陸社會學習的地方。

意識形態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共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建構同樣存在巨大的缺陷,這種缺陷甚至可以追溯至建黨建國之際

對外方向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國際背景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顯然,中國大陸還需要進行多項改革消除隱疾才能在未來繼續並更加強大,雖然民主是重要,但考慮到中國外有強敵壓境、內有強烈的極端民族分離主義力量,貿貿然實行一人一票的民主只能步向前蘇聯的下場,世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接受分裂,反而汲汲於統一,例如美國內戰、兩德統一、執着於頓巴斯的烏克蘭等等,既然民主與強大不能同時達到,就應該先強大起來,然後才進行民主改革,所謂強大,即是大陸在亞太區的軍事實力及影響能達至美國之於美洲的高度,而且在軟實力方面能令絕大多數國民團結起來拒絕有毒的西方價值觀、擺脫種族自卑感,再加上確立永恆不變的天條(類同憲法或較憲法地位更高)以避免民主制度走上歪道,這是中國實行民主的必要前提,應該說,不論是獨裁或是民主也要遵守的至高原則。

下述是筆者作為外行人對中國未來戰略方向的一些看法。

在現今這個星球上,美國是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不僅在軍事、經濟方面最強,在地理方面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雖然美國位居北美洲大陸之上,但整個美洲大陸都不存在足以抗衡美國的國家,而美洲兩邊的大西洋及大平洋皆在美國的軍事控制之下,相當於令整個美洲大陸成為美國的勢力範圍,即使有不滿的國家亦永遠只能口頭抗議,而分佈在大西洋及大平洋的美國軍事力量足以阻止任何區外強權對美洲的滲入,可以說,美國是一個以美洲——至少整個北美洲——為根本的巨型島嶼帝國,何況,美國軍事力量不僅於控制大西洋及大平洋的海域,還控制大西洋及大平洋對岸歐亞大陸的部分地區,在西部,自從前蘇聯瓦解後,北約這一個以美國為首領的軍事同盟乘勢東擴,華沙公約成員國盡數加入北約,幾乎整個歐洲都屬於美國的勢力範圍,即使羅斯國能攻取烏克蘭全境,羅斯、白羅斯、烏克蘭三國合計的軍事、經濟以及人口的力量亦遠遠不如歐洲諸國強大,在2021年,羅斯、白羅斯、烏克蘭三國的總人口只有約一億九千萬左右,但單是歐洲30國的人口就超過六億,經濟上,三國更只有前者規模的9%,所以算上核力量亦僅能在北約的威脅下自保,單憑羅斯國是永遠不可能動搖美國在歐洲以至在全球的霸權。

而在東部,美國陣營的優勢則相對小得多,中國人口多於北約32國的總人口,而位於亞太區的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以及中國內戰的遺產台灣[註 4]的總人口只有中國的16%,總經濟規模亦只有中國的一半,未來的佔比只會更低,相比起羅斯國,中國更有希望打碎美國的亞太枷鎖,將台海兩岸納入同一政權管轄之下,問題在於全球霸主美國會不會直接介入中國內戰?當然,一個全球性擁核強國與一個同級量的區域性擁核強國開戰肯定生靈塗炭,可以不戰便不戰,只是戰爭主動權在美國手上,即是戰與和的選擇權是在美國手上,如果美國選擇和平,世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國家是不會主動攻打美軍,如果能對戰爭施以一定的約束,這也能避免災難的發生:

  1. 戰爭當事方或擁核國之間不得使用核武器
  2. 戰爭範圍局限在爭議地區,不得對爭議地區以外的任何區域發動攻擊行動,比如中日之間因釣魚台列嶼發生戰爭,就得將戰爭局限在釣魚台列嶼一帶海域,區外如上海、福州或那霸、熊本等人口密集區不應因此受到任何攻擊

但美國從奧巴馬時代以來就與其亞太僕展視咄咄逼人的態度,聲言「亞太再平衡」——其實美國軍力才需要被平衡——及種種軍事舉措[25][26][27][28][29][30][31][32][33][34][35][36],甚至不惜用核威脅[37],多半會採取促使衝突擴大的言行,加上只要中共不在美國的壓力下服軟(腰骨變硬),引發緊張衝突是必然會發生的事,而且西方陣營在其國內長年累月對中國的仇恨教育令仇恨言論能任意公開發表[38][39],必然會出現西方國家為什麼要與西方輿論中的「妖魔」協商談判的反對,從而實現戰爭的自我預言,綜觀美國對中國大陸作出的一連串指控,其實這些指控根本是美國的作風:

  • 所謂供應鏈安全,美國政府的晶片禁令威脅中國的供應鏈安全,當然也是對自由貿易的扭曲,中國較美國更需要確保本國的供應鏈安全;
  • 所謂中國軍事擴張,從地理上看,夏威夷至沖繩列島的距離明顯長於沖繩列島至上海市的距離,當美軍部署在別國家門前,別國擴充軍力應對美軍威脅也是正常舉動,其實美國西海岸地區的人口及經濟重要性才有資格與長三角地區這個中國地區相提並論,所以中國軍事前線離美國就更遠,如果雙方向對方發動空襲或投射高超音速武器,在相同技術水平下,顯然中國的預警及攔截時間肯定較美國少很多,升級武器及擴充軍力來對沖威脅是任何國家執政者都會作出的必然選擇

筆者預計導致亞太區未來的和平並不樂觀,但大陸仍然有必要與美國就核武進行談判,一來儘可能避免戰爭爆發後會升級為核戰,二來佔據道德高地兼左右議題走向,所以應該談,筆者認為中國在核談判中應堅守兩條底線,中、美兩國的核武數量相同及美國不得向非核武國轉移核技術或部署核武器,此前,中國應強化擴充核武庫以追趕美國,如果中國至2035年才能擁有1500枚核武[40],實在太少,至少有5000枚核武及其強大的載具,中國才能具備阻嚇美國的核訛詐及擁有與美國討價還價的本錢

世界核武庫存數量
2021年1月
政權 核武量
美利堅合眾國 5550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225
法蘭西共和國 290
以色列國 90
中華人民共和國 350
羅斯聯邦 6255
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 40~50
印度共和國 156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165

無論如何,中國大陸應該作出對最壞可能性發生的準備,目前應繼續發展經濟與技術,畢竟北約32國、台灣、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的總經濟規模三倍於中國,同時繼續為軍事武備升級換代,收窄與美國的距離,只有擁有更為強大、足以與美國比肩的軍力,才能降低美國強行介入另一國家內戰的意願,中-羅抗美失敗就逃不過被美國肢解的下場,只有烏克蘭這類不會有能力對美國說不的國家的領土完整才會得到美國的支持,如果中俄倒下,位於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印度洋就是美國的下一個目標,摧毀任何有潛力能抗衡美國的國家。

與美國陣營不同,抗美同盟內部差異極大,東正教的羅斯、回教的敍利亞、無神論的馬列中國等,唯一令這些國家站在一起的原因就是來自美國的欺壓,如果美國肯向其中任一國家表達和平的善意,該國必然立即出現親美或弱化抗美的立場,比如羅斯國就曾經想加入北約[41][42],朝鮮亦曾經與美國進行和談,中國亦如是,在1971年季辛吉訪華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次年更是轉投美國陣營,在蘇聯這個共同的敵人瓦解後聯盟自然不存在,所以抗美同盟不是鐵板一塊,各國各有盤算,不像華盛頓軸心,美國可以強烈左右他國的外交取向,比如美國可以在韓國駐軍並把持戰時指揮權,但中國就不可以在朝鮮駐軍,而且韓國每年都要向美國上交數億美元駐軍費,還連年上漲,2021年的駐軍費就支付了約10億美元[43],而同一年度日本的駐軍費較韓國略高,約13億美元[44][45]

基於美國是中美衝突的進攻方,所以中國的外交政策應該是促使鄰國確立及嚴守中立,甚至不需要站在中國一邊,只要中立不站在美國一邊不為美軍所用,中立國越多,中國的國防就越安全,而與美國有軍事同盟關係的日韓兩國是不可能會有中立,只要日本不進行挑釁行徑就已經是為和平出一分力,可以預見從三八線至巴士海峽一線將是中國大陸長期壓力源,美強中弱的態勢將會維持一段長時間,而大陸遲早會追趕上美國,長期來看,軍事技術也會在強敵環繞的壓力下加快發展,所以筆者推測中國未來至最低限度在經濟和科技上也可以發展為與美國同等級量的強國,中共統治下的中國大陸最快在21世紀中葉,大約到2050年左右才具備在美軍威脅下統一台灣的軍力,最晚也不會晚到22世紀,目前的福建號航空母艦仍然較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略遜一籌,恐怕要待至006或007航空母艦才能追平美國最先進的航空母艦

筆者認為,中國的戰略目標最高限度應如下:

  • 在中國、中南半島諸國、菲律賓、日本、韓國、朝鮮所組成的區域內實現中國版門羅主義,即區域內不應存在來自區域外的軍事力量,中國應與區內諸國組成軍事同盟,一如美國與歐洲諸國在北大西洋公約內的關係

筆者認為,上述既然是以中國為核心的同盟,可以將此假想的同盟簡稱為「中盟」,而北大西洋公約為首的諸國軍事陣營以美國為核心,可以簡稱為「美陣」。 中國的最低戰略目標顯然是兩岸統一,即使中國的最高目標也不是取代美國在全球的霸權,而僅是將美國霸權逐出亞太區,如此中國才能得到有利無害、不受外部干預的民主,美國亦然[46],而中盟是中國潛力所能達到的最高限度

筆者認為即使中盟成真,其實力仍然略遜於美陣,因此需要擁有反美陣兼親華的強權來分擔來自美陣的壓力,所謂反美陣,準確來說不是與美國有巨大利益矛盾就是價值觀不容於美陣的強國,羅斯國顯然是一個這樣的盟國,羅斯國對中國最重要的不是其經濟力、軍力或技術,而是因為北約與中國之間只被羅斯國隔開,一旦羅斯國滅亡或全面倒向美陣,北大西洋公約肯定會變成北半球公約,整個北冰洋成為美陣的內海,中亞諸國、印度、蒙古及菲律賓必然會倒向美陣,中國將會陷入全面的地緣劣勢,從南海逆時針至中亞都會成美陣施壓乃至部署軍力對付中國的場域,所以羅斯國是不可缺少的盟國,其存在能將北約遠遠隔離,令中國能專注於三八線至南海一帶的壓力源,但僅中-羅聯合仍然是難以抗衡美陣,在美陣強大的陰影下,中-羅並沒有行動自由,因為任何軍事行動都可能引發與美陣的戰爭,反之美國入侵阿富汗、入侵伊拉克則不受譴責或制裁,筆者認為,至少需要第三強國加入中-羅的抗美同盟才能勉強全面抗衡美陣,如果是第三強國加入中盟-羅斯國同盟,就可以在抗衡美陣中略佔上風,如果第三強國是美洲拉丁語國家才是最優解,因為一個在拉丁美洲的強國天然就會與另一美洲強國產生矛盾,一如歐亞大陸數個強國之間的矛盾,唯其如此歐亞大陸的各強國才能抵消美國在歐亞大陸各強國之間合縱連橫所享有的不對稱優勢。

從全球層面來看,雖然美國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地球上所有發達國家都由其控制,但美國要維持全球霸業,對中東區與歐洲區的控制是不可缺少的,甚至較亞太區更重要,確保當地存在強大的反美勢力才能牽制美國的資源軍力,才能減少大陸在亞太區所受到的美國軍事壓力

朝鮮半島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半島無核化是一條極之重要的原則,當美強中弱的態勢被逆轉,美國可能會主動收縮——雖然可能性極小——勢力範圍,退出韓國、日本,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顯然不可能任由中國填補勢力真空,反而會扶持韓、日成為軍事強國會對付中國,甚至可能容許韓日擁核,在地理位置上看,韓日特別是日本阻斷了中國影響力深入西太平洋的路徑,一旦中國與兩國或彼此之間發生衝突都有演變為核戰的風險,而且韓日擁核也可能促使越南、印尼等國追求擁核,朝鮮擁核亦如是,試想一下,如果墨西哥、古巴、委內瑞拉等國都擁核,會對美國在美洲的影響力造成什麼影響?所以筆者認為半島無核化極為重要,朝鮮擁核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因為可能會發生骨牌效應,其他亞太國家追求核武,比如2023年1月11日韓國總統就流露此意向[47],但在朝鮮受到華盛頓陣營的欺壓下,中共沒有必要亦不應站在華盛頓一邊,反而作為調解人替朝鮮化解部分來自華盛頓陣營的壓力,確保朝鮮不會被壓跨並促使其繼續留在抗美同盟內,同時保留部分來自華盛頓陣營的壓力以牽制朝鮮避免在核武路上走太遠,當中的平衡點顯然考驗中共領導人的政治手段,長遠來看,如果可能,將中-朝關係打造為類似美-韓關係才符合中國的利益,朝鮮可以享有中國的核保護傘,而華軍亦可以進駐朝鮮少量據點協防以抵禦美-韓的威脅,不過最大的難關恐怕是來自大朝鮮族主義的自尊感,但在美韓重壓之下,朝鮮不會有太多外援可以選擇,而且中國亦可以協助朝鮮發展經濟,相比依靠美-韓,依靠中國的朝鮮至少不會有被滲透顏色暴動致令改朝換代的危機。

理想的情況下,以援助朝鮮經濟發展為契機,增加中國在朝鮮的影響力,深化兩國關係,支援朝鮮頂住美-韓的壓力,最後發展為類似美-韓的中-朝關係,如果朝鮮在中國的援助下得到發展,不僅有利於朝鮮人民改善生活質素,朝鮮的軍事實力可以得到提升,中國得到一個足以與韓國抗衡的盟友,還可以透過朝鮮東海岸向日本海投射軍事影響力,畢竟朝鮮半島近在咫尺,能促成此事的個人或組織肯定有資格得到諾貝爾和平獎,所以中國無論如何也應該對半島施加影響左右局勢走向,何況中國與朝鮮之間有盟約[48][49],一旦朝鮮受到美-韓聯軍入侵[50],如果中國不出兵介入就是背盟,而美-韓聯軍必然會兵臨鴨綠江,所以必需對朝鮮加以影響或控制,確保只有當中國已作好萬全的準備時,半島戰爭才可以爆發,如果半島需要統一,該半島統一政權亦只能是中國的盟國[註 5],半島政權需為駐韓華軍付出的代價肯定不會較駐韓美軍要更高[43][52]

大洋洲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大洋洲地區距離中國過於遙遠,相隔着菲律賓和印尼,連家門口的兩岸、南海及東海矛盾也尚未解決,中國根本不可能越過上述地區在所羅門群島部署軍隊,所以西方國家對中國與所羅門群島合作的言論純屬炒作[53],反而對澳洲在斐濟[54]、瓦努阿圖[55]、巴布亞新幾內亞[56]等國家擴張勢力的舉動不置批評,顯然易見只是不能容許非美陣國家部署軍隊,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只是一個謊言

相關列表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經濟數據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盎格魯-撒克遜信仰集團與反抗勢力
華盛頓軍事軸心及其僕從國(美陣)
政權 人口 公元2100年人口(中預測) 名義GDP(美元)

聯合國[57]/世界銀行[58]

備注
北大西洋公約成員國 美利堅合眾國 3,3144,9281(2020年) 3,9404,1000 20,8937,4600,0000(2020年)
20,8937,4383,3000(2020年)

22,9961,0000,0000(2021年)

加拿大 3515,1728(2016年) 5390,4000 1,6440,3728,6481(2020年)
1,6454,2340,7568(2020年)
1,9907,6160,9665(2021年)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6708,1234(2020年) 7048,5000 2,7641,9765,3965(2020年)
2,7569,0021,4107(2020年)
3,1868,5973,9185(2021年)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8021,9695(2011年) 6893,6000 3,8464,1392,8654(2020年)
3,8464,1392,8653(2020年)
4,2231,1620,5968(2021年)
法蘭西共和國 6307,0344(2011年) 6085,2000 2,6303,1773,1455(2020年)
2,6303,1773,1455(2020年)
2,9374,7275,7953(2021年)
意大利共和國 5943,3744(2011年) 3687,4000 1,8887,0944,3687(2020年)
1,8925,7406,4222(2020年)
2,0998,8019,8258(2021年)
西班牙王國 4681,5916(2011年) 3088,1000 1,2814,8464,0044(2020年)
1,2814,8464,0043(2020年)
1,4252,7658,6282(2021年)
波蘭共和國 3804,4565(2011年) 2308,2000 5966,1798,1106(2020年)
5966,2435,5719(2020年)
6740,4826,6397(2021年)
匈牙利 993,7628(2011年) 693,0000 1558,0843,6238(2020年)
1567,4313,4666(2020年)
1822,8051,7581(2021年)
葡萄牙共和國 1056,1614(2011年) 688,5000 2285,3924,5045(2020年)
2285,3924,5045(2020年)
2498,8646,4354(2021年)
捷克共和國 1043,6560(2011年) 1117,2000 2453,4948,9988(2020年)
2453,3932,2066(2020年)
2823,4084,9856(2021年)
斯洛伐克共和國 539,7036(2011年) 385,4000 1051,7256,4492(2020年)
1051,7256,4491(2020年)
1148,7070,6410(2021年)
拉脫維亞共和國 207,0371(2011年) 95,4000 337,0732,0816(2020年)
336,4546,0617(2020年)
388,7254,6228(2021年)
立陶宛共和國 304,3629(2011年) 150,3000 565,4695,7475(2020年)
565,4695,7475(2020年)
655,0384,9704(2021年)
愛沙尼亞共和國 129,4445(2011年) 83,6000 306,5028,5472(2020年)
306,5028,5471(2020年)
362,6292,4353(2021年)
挪威王國 497,9955(2011年) 722,0000 3625,2234,7110(2020年)
3621,9831,8435(2020年)
4824,3701,9790(2021年)
芬蘭共和國 537,5276(2011年) 502,4000 2697,5131,2854(2020年)
2718,3696,2949(2020年)
2991,5523,7589(2021年)
瑞典王國 1089,3567(2011年) 1318,8000 5410,6360,4340(2020年)
5414,8715,1474(2020年)
6274,3789,8887(2021年)
丹麥王國 556,0628(2011年) 709,4000 3560,8486,7686(2020年)
3560,8486,7685(2020年)
3971,0434,3478(2021年)
尼德蘭 1665,5799(2011年) 1658,0000 9138,6539,5790(2020年)
9138,6539,5789(2020年)
1,0180,0705,6949(2021年)
比利時王國 1100,0638(2011年) 1152,1000 5218,6129,2587(2020年)
5216,7694,2134(2020年)
5998,7902,5377(2021年)
盧森堡大公國 51,2353(2011年) 87,9000 733,5313,2794(2020年)
733,5313,2793(2020年)
867,1080,3337(2021年)
冰島 31,5556(2011年) 36,8000 217,1807,5725(2020年)
217,1807,5725(2020年)
254,5893,3915(2021年)
斯洛文尼亞共和國 205,0189(2011年) 166,6000 535,8960,9581(2020年)
535,8960,9580(2020年)
615,2633,1889(2021年)
羅馬尼亞 2012,1641(2011年) 1310,5000 2487,1603,9735(2020年)
2495,1133,3647(2020年)
2840,8756,3695(2021年)
保加利亞共和國 736,4570(2011年) 294,4000 698,8799,7669(2020年)
698,8934,7433(2020年)
802,7111,9426(2021年)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287,6591(2011年) 109,7000 149,0961,9335(2020年)
151,3186,6270(2020年)
182,6004,3499(2021年)
克羅地亞共和國 428,4889(2011年) 211,4000 572,0378,3669(2020年)
572,0378,3203(2020年)
678,3778,8543(2021年)
黑山 62,0029(2011年) 42,9000 47,8945,6724(2020年)
47,8072,2121(2020年)
58,0917,0961(2021年)
北馬其頓共和國 202,2547(2011年) 121,0000 122,6369,9877(2020年)
121,1698,1815(2020年)
138,7926,9151(2021年)
希臘共和國 1081,6286(2011年) 638,1000 1888,3520,1626(2020年)
1888,3520,1625(2020年)
2162,4058,9485(2021年)
土耳其共和國 8468,0273(2021年) 8254,9000 7200,9808,0536(2020年)
7199,5482,1683(2020年)
8152,7175,1724(2021年)
合計 北約32國 10,0000,0000[註 6] 9,4455,8000 40,8318,1248,2556(2020年)
45,6029,0716,9889(2021年)
澳洲聯邦 2541,7978(2021年) 3808,9000 1,4234,7270,2121(2020年)
1,3278,3617,1068(2020年)
1,5426,5989,9992(2021年)
新西蘭 469,9755(2018年) 606,9000 2120,4385,9128(2020年)
2117,3453,2308(2020年)
2499,9151,2236(2021年)
日本國 1,2622,6568(2020年) 7364,4000 5,0577,5895,8707(2020年)
5,0401,0775,4084(2020年)
4,9374,2188,0461(2021年)
大韓民國 5157,8178(2022年6月)[59] 2410,3000 1,6378,9575,6535(2020年)
1,6378,9580,2792(2020年)
1,7985,3391,5091(2021年)
非主權國家 台灣 2356,1236(2020年) 1524,2000 6693,2400,0000(2020年)[60]
7749,4200,0000(2021年)[60]
合計 4國1島 2,4000,0000[註 7] 1,5714,7000 9,0004,9527,6491(2020年)[註 8]
9,3035,4920,7780(2021年)[註 9]
以色列國 945,0000(2021年)[61] 1841,0000 4071,0085,4535(2020年)
4071,0073,6594(2020年)
4815,9126,6133(2021年)
格魯吉亞 372,8600(2021年)[62] 236,7000 158,9160,3714(2020年)
158,4292,2532(2020年)
187,0024,1392(2021年)
抗美同盟(抗盟)
政權 人口 公元2100年人口(中預測) 名義GDP(美元)

聯合國[57]/世界銀行[58]

備注
中華人民共和國 14,1993,6142(2020年)[註 10] 7,7255,6000[註 11] 15,0965,7826,0837(2020年)
15,0581,4140,4463(2020年)
18,1321,0708,3223(2021年)[註 10]
羅斯聯邦 1,4285,6536(2010年) 1,1206,9000 1,4834,9764,4259(2020年)
1,4883,2187,5489(2020年)
1,7757,9991,9352(2021年)
白羅斯共和國 934,9645(2021年) 646,9000 602,5885,6563(2020年)
614,8958,8894(2020年)
682,1881,6484(2021年)
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 2405,2231(2008年) 2047,4000 158,4737,1620(2020年)
敍利亞阿拉伯共和國 1750,0658(2020年) 4347,3000 155,7235,2320(2020年)
合計 5國 16,1369,5212 9,5504,1000 16,6717,5448,5599(2020年)
20,0075,4554,2999(2021年)[註 12]
非主權國家 阿布哈茲共和國 24,5246(2018年)[63]
南奧塞梯共和國 5,1547(2013年)[64]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 34,7251(2022年)[65]



中立陣營
政權 人口 公元2100年人口(中預測) 名義GDP(美元)

聯合國[57]/世界銀行[58]

印度共和國 13,8000,4385(2020年) 15,2985,0000 2,6647,4874,8048(2020年)
2,6676,8795,1796(2020年)
3,1733,9759,0816(2021年)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2,2089,2340(2020年) 4,8701,7000 2578,2918,3030(2020年)
3003,0633,1697(2020年)
3463,4317,0486(2021年)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8399,2949(2020年) 7990,6000 9393,1623,6394(2020年)
2315,4757,1240(2020年)
巴西聯邦共和國 2,1255,9417(2020年) 1,8454,8000 1,4447,3321,0425(2020年)
1,4485,6593,6739(2020年)
1,6089,8122,0812(2021年)
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2843,5940(2020年) 3535,3000 1063,5858,6984(2020年)
阿根廷共和國 4519,5774(2020年) 4756,2000 3830,6715,8673(2020年)
3895,9103,5520(2021年)
4914,9270,0657(2021年)
泰王國 6979,9978(2020年) 4457,1000 5017,9539,1454(2020年)
4996,8175,7030(2020年)
5059,8165,5622(2021年)
新加坡共和國 585,0342(2020年) 544,6000 3399,8821,0353(2020年)
3452,9593,3898(2020年)
3969,8689,9888(2021年)
菲律賓共和國 1,0958,1078(2020年) 1,8014,8000 3614,8935,4350(2020年)
3617,5111,6292(2020年)
3940,8641,9343(2021年)
蒙古國 327,8290(2020年) 525,7000 131,3712,8495(2020年)
133,1298,1594(2020年)
150,9802,2828(2021年)
柬埔寨王國 1671,8965(2020年) 1911,9000 252,9125,1310(2020年)
258,7279,8012(2020年)
269,6106,1119(2021年)
古巴共和國 1132,6616(2020年) 647,8000 1073,5200,0000(2020年)
1073,5200,0000(2020年)
南非共和國 5930,8690(2020年) 7456,6000 3021,4124,3647(2020年)
3354,4210,1366(2020年)
4199,4642,8126(2021年)
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 2,0613,9589(2020年) 5,4609,2000 4298,9876,5802(2020年)
4322,9377,6262(2020年)
4407,7697,1536(2021年)
埃及阿拉伯共和國 1,0233,4404(2020年) 2,0522,5000 3693,0872,1389(2020年)
3652,5265,1278(2020年)
4041,4276,6093(2021年)
塞爾維亞共和國 696,6711(2020年) 326,6000 533,3502,0734(2020年)
533,3501,6425(2020年)
630,6813,4601(2021年)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57]

人口數據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2022年至2100年主要國家的0歲人口預測[66]



​​


中國大陸地區出生人口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2015年以來歷年出生人口(不分民族)
年份 出生人口 一孩 二孩 三孩及以上 總和生育率 備注
2015年 1655,0000[67][68] 879,0000 (45%) 不適用
2016年 1846,0000[69]/1786,0000[70][68] 973,0000[70] (45%)[71] 1.7% 不適用
2017年 1758,0000[69]/1723,0000[70][68] 724,0000[70] 883,0000(51.2%)[70] 117,0000 不適用
2018年 1523,0000[69][68] 629,0000 760,0000(50%) 134,0000 不適用
2019年 1465,0000[69][68] 593,0000 (59.5%) 不適用
2020年 1200,0000[69] (57.1%)
2021年 1062,0000[69][68] (41.4%) (14.5%) 不適用
2022年 956,0000[68] 不適用
  1. 當然,代孕這一製造生命的新興方式受到部分人的質疑,最嚴重的是認為代孕將物化女性之類的指控,但細想,社會上其他工種對當時人而言何嘗不是一種物化,比如某些厭惡性或危險的工作,只要設立完善的法律監管保障包括代母在內代孕各方的權益,就應該容許代孕合法化,而且沒有足夠的下一代,人類社群在未來只會步上萎縮滅絕的一途,相比起族群存亡的考量,這些由非代孕當事方的焦慮根本不值一提,所以這類指控是不成立的。也有人認為以收養代替代孕,但筆者認為,生物繁衍自己的血緣後代是一種本能,非親生不能取代親生,誠然有人道德情操高尚,但不能道德綁架,禁止其他人選擇生育血緣後代的權利是非常殘忍及無恥的手段,任何人天生都享有追求實現繁衍本能的權利,特別是在少子老齡化的當下,堅持生育下一代的國民尤為可貴,提供更多生殖技術渠道和養育支援才是社會應盡的責任,國民有權要求生育的是血親後代,所以不能容許出現比如在美國發生的錯誤[8]
  2. 其實所謂男性凝視、性化、固等「概念」、「批評」本身就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只要求偶仍然是男追女、好色是人類,特別是男性的天性,周樹人曾經以誇張嘲諷的語氣稱「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其實人類之所以能夠存在至今,是由一代代人不間斷繁殖而來的,繁殖就是性,由好色、淫穢的天性所驅動,所以每一個人都是之前每一代男(父)女(母)進行交配活動的產物,如果沒有「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這些淫穢的、色情的想法情緒驅動人類進行交配的繁殖行為,現在看着這篇文章的你就不會存在於世上,周樹人這種歧視人類繁殖本能的說法,某程度上也算是反人類,試想,如果人類失去了好色的天性而不再進行淫穢的繁殖行為,又何來下一代?畢竟人類不能長生不死,只有兩性交配才能產下下一代來保持物種的存在,即使現代科學發明了代孕、試管嬰兒等其他生殖方法,但至今仍然不能普及化替代原始的如動物一般的性交生殖,世上的嬰兒有多少不是靠性行為製造出來?是以色情這些自然現象存在是理所當然,甚至可以説正是如此的古代人孕育出現代的我們,不應該將這些(電影、電子游戲等的異性形象)視覺審美(現象)視為消滅的對象,如果動物可以劃畫描述異性,相信同樣也會刻劃(建構)符合自己理想的異性形象,只要生物是透過兩性性行為而繁衍,就不能不出現重視異性性器官(窺視)的情感需求,當然,如果影響真實人類必然需要禁止,但僅限於虛構敍事中就不需,在電視電影動漫遊戲裏面,即使出現殺人放火戰爭滅世都不大驚小怪,何況只是個別異性形象建構,其實這類批評是刻意令一部分大眾成為思想犯,審查並消滅不同審美觀思想。
    但並不代表應該放任色情,需要在某些方面設立禁制,比如將色情元素武器化,即用在粗言穢語中攻擊他人或用以對某些群體作出褒貶形成刻板印象,這些都是需要立法加以禁止的。
  3. 如同女性因生理特殊需要而作出傾斜[16],男性並非每方面皆強於女性或強勢方,令剩男擁有求偶建立家庭的財力,配偶(剩女)自然亦受惠於此傾斜政策。
  4. 「中共」指中國共產黨,是實際上統治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及法理上統治全中國的唯一政府,基於中華民國實際上已被台獨掏空——仇恨中華民國兼歧視華人族群與文化——僅餘外皮,如果不是中共在2005年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相信在沒有外力的壓制下,中華民國這片皮早就被台獨撕下,所以筆者不以中華民國稱之而僅稱「台彎」,而「華軍」是指中國軍隊,與外國軍隊相區別,「解放軍」與「共軍」雖可互換,但考慮改革開放的轉向及共產主義革命的失敗,加以聯合國席位的轉移及國民黨失敗後的台獨勢力高漲,筆者認為應將九十年代以前為「共軍」、九十年代以來為「解放軍」來作為內戰另一方的稱呼,以作區分,至於「中國」則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版圖為界的社會。如果當初共產黨奪權後不是另立政權而是直接成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現在中共要論證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絕對較論證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簡單多。曾經的中共政權毀棄中華文化而台灣國民黨政權支持中華文化,現今的中共政權卻局部支持中華文化(正常化)而台灣民進黨政權就歧視華人認同中華文化;美陣國家支持烏克蘭消滅頓巴斯分離主義勢力實現統一,但卻支持台獨;日本軍國主義被美國毀滅,然後又在美國的支持下重整軍備。不得不言確是弔詭,最為謊誕的是青天白日旗竟成某些人眼中的台獨符號。
  5. 根據維基解密在2010年的説法,中共曾經準備放棄朝鮮,接受甚至歡迎韓國統一半島[51],如果這是真的,只能代表中共領導人極為天真又愚蠢,因為韓國是美國的盟國,鴨綠江以南的軍事存在將全由美-韓說了算,至於美-韓的任何承諾不足為憑,美國亦曾經承諾北約不東擴,何況,即令美軍撒出半島,難保日後半島統一政權不會再要求美軍進駐,一旦既成事實,中國還能派兵強行進駐半島或驅遂美軍?所以如果將要出現半島統一政權,為中國國防安全計,中共政權必須要確保這個統一政權必定會與美國一刀兩斷並且成為中國的盟國,否則就應該阻止半島統一,哪怕金氏政權倒台,朝鮮也不能任由韓國吞併。
  6. 32國人口合計9,5413,8577人,但考慮到人口數據年份不一,多是在2011年,筆者暫以十億人口為2021年北約成員國的總人口。
  7. 4國人口合計2,0792,2479人,加上1島共計為2,3148,3715,但考慮到人口數據年份不一,筆者暫以2,4000,0000人為2021年4國的總人口。
  8. 聯合國2020年的名義GDP數據加上台灣2020年的名義GDP數據合計。
  9. 世界銀行2021年的名義GDP數據加上台灣2021年的名義GDP數據合計。
  10. 10.0 10.1 中國2020年人口數目包含香港和澳門地區的人口;聯合國的中國2020年名義GDP由大陸地區14,7228,0052,8253,加上香港3494,4471,3010以及澳門243,3301,9574合計;世界銀行的中國2020年名義GDP由大陸地區14,6876,7389,2882,加上香港3448,8140,0505以及澳門255,8611,1076合計。中國2021年名義GDP由大陸地區17,7340,6264,5371,加上香港3681,3924,7671以及澳門299,0519,0181合計。
  11. 中國2100年人口數目包含香港和澳門地區的人口;由大陸地區7,6667,3000,加上香港485,2000以及澳門103,1000合計。
  12. 世界銀行2021年中國、羅斯、白羅斯三國的名義GDP加上聯合國2020年的朝鮮名義GDP以及敍利亞名義GDP的總和。

參考來源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 不只台日,韓國也「生不如死」!首爾人口30年後估減25%
  2. 回顧過去30年韓日經濟和競爭力的變化
  3. 李天國:日韓經濟實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4. The US is a waning economic superpower. When will policymakers realize it?
  5. 前三季度,中國GDP超過歐盟27國同期總和
  6. 大陸GDP追趕美國 佔比升至77%
  7. 人口計生法修改:委員建議拿掉「禁止代孕」條款
  8. 不育亞裔父母人工受孕「生錯仔」 告加州診所
  9. 馬斯克:日本若不改善出生率 最終可能不復存在…
  10. 韓國人愈來愈少
  11. 德州揚言推獨立 分裂序幕悄拉開
  12. 「美利堅分眾國」已經上路│張麟徵
  13. 「內戰」成為美媒熱門詞 海外網友悲觀預測美國未來
  14. 超過40%美國人認為未來10年內會爆發內戰
  15. 物價漲加重負擔 育兒成本每月增2500日圓
  16. 深圳女僱員享生理假惹熱議 可休1至2天
  17. 深喉|同人不同命? 烏克蘭撤離難民時歧視外國族裔
  18. 邊境撤離「烏人優先」 印度非洲留學生遭歧視暴打
  19. 白俄斥立將移民屍體棄邊境
  20. 歐揚言制裁促控制難民 白俄威脅關天然氣管道
  21. 非烏難民不是人? 聯合國籲請波蘭停止對難民雙重標準
  22. 國際觀察:雙標 浮標 無標——俄烏衝突暴露西方多重醜態
  23. 法國國民要求政府 從嚴處理移民問題
  24. 柏斐文稱低技術移民過多 不利英經濟增長
  25. 美部署55戰艦 圍堵中國
  26. 美六成戰艦駐亞太 強勢制華
  27. 石原又放厥詞促美關注 「購釣島緊要過選首相」
  28. 美撐日吞釣島 派軍機協防
  29. 美日韓組聯盟 明對付北韓暗抗中國
  30. 野田稱洽購釣島到最後階段
  31. 美潛艇伏軍港外(目及)住中國艦隊
  32. 日拉攏英國 海上軍演制華
  33. 美駐澳陸戰隊 擬增近四倍
  34. 美澳日APEC聯合聲明 針對中國
  35. 美軍司令撐日艦闖華軍演區
  36. 魯仲連美國扮 冤大頭中國做
  37. 美阻嚇華戰略攻擊 核武政策拒保守化
  38. 頻短兵相接 美軍頭:解放軍侵略性增
  39. 被指對華軟弱 辛偉誠揚言關閉全英孔子學院
  40. 美軍預測2035年 華擁1500枚核彈頭
  41. Soviets tried to join Nato in 1954
  42. Ex-Nato head says Putin wanted to join alliance early on in his rule
  43. 43.0 43.1 韓美達成駐韓美軍費用分攤協議 南韓今年將多支付13.9%
  44. 駐日美軍經費日方負擔額的變遷
  45. 揭秘美國天價「保護費」用在哪
  46. 國民警衞軍支援14州網絡安全 FBI設選舉安全指揮部
  47. 尹錫悅:倘朝核問題惡化 韓或需擁核
  48.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第二條:締約雙方保證共同採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國家對締約雙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一旦締約一方受到任何一個國家的或者幾個國家聯合的武裝進攻,因而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另一方應立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
  49. 2021年7月12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
    日本NHK記者:「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恩昨天就《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60周年互致賀電。今年是該條約每20周年的續簽期。中方是否能確認已與朝方續簽該條約?」
    趙立堅:「我可以告訴你的是,根據《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規定,該條約在未經雙方就修改或終止問題達成協議以前,將一直有效。」
  50. 南韓強調韓美確認若北韓發動核攻擊將致金正恩政權終結
  51. 維基解密:中國準備放棄北韓 接受兩韓統一
  52. 駐韓美軍每年犯罪400多起 韓國教授:不嚴懲,美軍會瞧不起我們
  53. 澳洲在南太平洋的霸權思維該結束了
  54. 澳洲斐濟簽協議 互允軍隊部署和行動
  55. 澳洲與瓦努阿圖簽協議 內容涵蓋國防
  56. 澳洲與巴新敲定新防務協議 6月正式簽署
  57. 57.0 57.1 57.2 57.3 Basic data selection
  58. 58.0 58.1 58.2 世界銀行
  59. 성별 인구수
  60. 60.0 60.1 國民所得及經濟成長統計資料庫
  61. Israel's population at nearly 9.5 million as it enters 2022
  62. Population and Demography
  63. Официальная статистика
  64. РЕСПУБЛИКА ЮЖНАЯ ОСЕТИЯ
  65. 2022 Guvernul Republicii Moldova
  66.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預測)
  67. 2017年1月22日《衛生計生委就2017年1月全面兩孩政策工作進展答記者問》
  68.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6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2016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020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70. 70.0 70.1 70.2 70.3 70.4 李希如:2017年我國「全面兩孩」政策效果繼續顯現
  71. 衛計委:2016年新出生嬰兒1846萬 總生育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