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
《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詩歌,同時被白居易創作的《新樂府五十首》收錄。主要通過描寫唐代腐敗的官員搶奪窮苦的賣炭的老翁的炭的場景,從而體現了作者對唐代中期宮市的諷刺和百姓生活的不易的同情。[1]
有一位賣炭的老翁,為了自己的生計在南山里砍柴燒炭。
老翁臉上遍佈灰塵,顯露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和不易的神態,老翁的兩鬢也已經變得灰白,手指更是被熏得愈發的黑。
老翁賣炭的利潤幹什麼?只能勉強滿足口中之食和身穿之衣。
老翁身上單薄的衣服令他感到寒冷,但希望天氣更寒冷促進炭的銷量。
夜裏下了大雪,在城牆外淤積又一尺厚,又是一個清晨,老翁駕着裝有炭的車,碾着無數車輪印趕去集市。
老翁和老牛都身心俱疲,但現在已經日出東方,於是就在泥濘的集市門口歇息。
那騎着數匹馬翩翩而來的人是誰啊?原來是政府的太監和他的爪牙。
它們高傲的拿着文書,讀着皇帝的命令,理直氣壯的把炭車向皇宮拉去。
一車千餘斤的炭,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着走,老翁是何等的無奈。
那些人只留了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本詩通過描寫唐代底層百姓生活的慘狀來體現宮使制度對社會的影響。諷刺了唐代中期的政治制度,表達了對當時底層百姓的同情。
「南山」指終南山。出自王維「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環境惡劣。據記載,該地豺狼出沒,荒無人煙,體現了環境的惡劣。這句詩利用的終南山的自然環境特點側面體現了老翁勞動艱辛的現狀。這句話對談的描述體現了每個炭都凝聚着老翁的心血和希望,為後文的轉折做鋪墊。
這句話描繪出老翁的肖像,通過「兩鬢蒼蒼」體現他的老態,反映出唐朝勞動年齡極長。通過「十指黑」反映出老翁勞動的辛苦。
使用設問的形式,活潑了文章的句式,擴展了老翁的疾苦。表達了這位勞動者經濟來源單一,消費水平低,全指望着這些炭能賣個好價錢。在作者交代老翁的經濟狀況是,老翁沒有田地的事實和盤托出。如果有田地,「賣炭」這一工作便是補貼家用。但是老翁並未分到田地,因此賣炭便成了他唯一的經濟收入。因此體現了「賣炭得錢」的重要性。
描寫了老翁的矛盾心理,體現了老翁在天氣寒冷的情況下,不懼自己的寒冷,更加盼着天氣更寒冷從而使炭漲價。側面反映了老翁的疾苦。
牛是老翁的寫照,牛困人飢不僅體現了老翁作為底層人民難以解決溫飽問題。但是老翁在此地休息盼望着開市賣炭賺錢,心裏不由得生出了希望。這裏的希望和後文的絕望形成強烈反差,使讀者愈發同情賣碳翁。
「翩翩」兩字充分體現了宮使趾高氣昂和目中無人。千斤炭就如此被宮使拿走,體現了中唐政治的腐敗、社會的頹廢和經濟的衰退。絲綢製品(紅紗)雖然在古代中國較為貴重,但是半匹紅紗的價值依然遠不足於一車炭。後文寫道宮使只留下了半匹紅紗,體現了唐朝政府對民生的不重視。
- ↑ Wen, Rumin (編). Yu wen: ba nian ji xia ce. Yi wu jiao yu jiao ke shu 2017年12月第1版, 2019年13月第3次印刷. Bei jing. 2017. ISBN 978-7-107-32361-4.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