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教育專案對台灣學生的參與誘因

來自維基學院
  • 作者 Author/王則文 Tze-wen, Wang[註 1], 孟佳怡 Chia-yi, Meng[註 2]

Summa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what incentives WMTW can provide to make Taiwanese students interested in Wikipedia Education Programs. This study us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questionnaire was set up for students who are currently studying in a Taiwanese school or who have just graduated.
807 responses were collected. The infomations found in this survey are as follows:
  1. 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students who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the Wikipedia Education Programs, it's must to make them feel that their personal abilities were increased by editing Wikipedia and they have the right to decide what articles they want to write.
  2. We should let students easy to know how to get good grade, to make sure the students who interested in Wikipedia Education Programs will joined the course .
  3. There is a certain deman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wiki club in schools. However, we need more knowledge about how to plan the contents of club activities because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imaginations about the community's vision.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se messages, the Taiwan branch's future development education project should do the following:
  1. To increase incentives in the design of lesson plans, including clearly showing what lesson plans can do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ies, and letting students writing for himself/herself.
  2. Under the premise of not affecting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content, make students to get good grades easier. This includes communicating with teachers to publish clear and objective scoring standards, and providing sufficient assistance to make it easier for students to write passing articles.
  3. Try to develop more Wikimedia club in the school,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each clubs, and research out relevant know-how about organizing student Wikimedia clubs.

緒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研究動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台灣維基媒體與動與教育機構的合作源遠流長。自2014年台灣維基媒體協會(時稱: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下略稱台灣分會)開始以全職人力運作會務以來,教育專案一直是重要的會務工作項目。2018年起,教育專案正式列為台灣分會年度計劃之一,並增聘職員處理相關業務。至2019年,台灣分會逐步完成台灣教育專案推廣的基礎建設,包括設計了維基百科上的課程頁面,翻譯及出版給師生的教材,以及開發泛用型的簡報檔案。與此同時,合作對象也遍及全台公私立大學及高級中學,跨不同的學術領域。「如何在學校的課程中融入維基百科的編輯」在此刻已經大致探索完成,以推廣者的角度而言,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是從被動等待課程邀約並協助完成課程,轉向策略性地經營特定方向,使維基媒體計劃與教育的合作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為了擬定出中長期維基教育專案在台灣的發展策略,台灣分會首先需要了解維基百科教育專案對學生而言,可能的誘因在何處。

研究方法[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問卷對象設定為正在台灣學校就讀,或是剛畢業的學生。問卷採網絡主動填寫的方式蒐集,透過中文維基百科置頂公告、社群網站的方式進行宣傳,也發信給過去合作的教師、學生邀請協助宣傳或填寫。問卷設計依序分為三個部分:

  1. 調查使用者的基本資料,以做為分析的依據。
  2. 調查使用者對維基百科教育專案的看法。學生會依據有無曾參與過台灣分會所協助的教育專案課程,分別回答不同的題組。針對有參與過的學生,題目設計將以經驗感受為主;無參與過的學生,則調查其理想的、有興趣的方式為主。
  3. 調查使用者的維基參與情況。此部分有助於使我們了解維基媒體計劃本身的形象,對於教育專案的推廣是否有所關係。

研究結果[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台灣教育專案現況[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台灣維基媒體協會與教育機構合作有長遠的歷史。2007年協會草創之初,即有核心成員在台大舉行校園導覽與寫作的活動。2018年,台灣分會將教育專案列為簡易年度補助計劃三大重點年度工作之一,投入相當的資源,並擴編人力專職處理相關工作。在此同時,與學校的合作也更加的頻繁。

目前台灣的維基教育專案多以訓練學生撰寫維基百科為主要的活動內容,主要對象集中於大學和高中。分為與課程合作或是舉辦短期編輯營兩種類型,也有少部分的專案是以學生社團的型式執行。這三種型式的執行方式分述如下:

課程
課程形式的合作主要是由台灣分會或社群與特定課程的老師共同合作,以該課程主題做為學生選舉撰寫目標的依據。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分會或社群並不會參與每次上課。維基人會在學期之初去進行1-3小時的教學,說明維基百科的基本方針、編寫格式與介面操作;而後由學校老師以作業形式,要求學生寫作。通常為了便於管理,維基人會利用 Wikipedia 名字空間開設一個課程專頁,並以專頁的子頁面做為學生編輯的草稿頁面。學生的成果在獲得授課老師與維基志工審核通過後,才轉移至條目空間中。
編輯營隊
編輯營隊多半利用暑假期間或周末進行,通常也會配合學校教學的需求,指定一特定的編寫主題,並設計流程或說明文件,讓參與學生依據範本編輯,或者直接選擇英文維基百科的相關條目進行翻譯。寫作成果在活動結束前,都會放入主條目名字空間。
學生社團
目前與台灣分會教育專案保有聯繫的學校社團有兩處:台大與慈濟附中。慈濟附中的社團類似課程式,社員會選擇翻譯目標,利用社課時間翻譯至中文維基。台大維基社則視當屆社長的安排,會有討論維基文化的課程,也會在台大校內的維基教育專案中扮演維基指導的工作。

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為推廣教育專案,也陸續建立相關的教學資源。目前主要的資源有:

  1. 建立公版的教育專案課程頁面,大多數教育專案都沿用類似的架構。
  2. 在中文維基百科建有「Wikipedia:台灣教育專案」專頁,以集中蒐集相關資源。
  3. 將《如何編輯編輯百科》、《如何妝點維基百科》、《如何分辨維基百科》以及《如何應用維基百科做為教學工具》譯為中文,並出版為合刊本。

過往研究探討[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台灣分會針對教育專案曾做過兩份研究報告,皆發佈於維基媒體所屬平臺。

  1. 台灣的維基百科社群與大學的合作 (2017)
    本報告描繪了四所大學的合作經驗,包括執行方式、組織者的角色、成果,同時也對合作中的優點和缺點做了初步檢討。[1]
  2. 台灣教育專案參與者編輯歷程分析 (2018)
    本研究針對六位參與過教育專案的學生進行訪談,並建立他們的編輯歷程模型,與維基媒體基金會發佈的《新編輯者經歷報告》進行比對。除確認台灣的教育專案參與者編輯歷程大致與國際研究吻合之外,也初步總結出他們參與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助力與阻力。[2]

這兩份研究報告都屬於質性分析,以針對少數使用者進行深度訪談的方式,了解他們參與的實際經驗,並從中推論專案執行上的優缺點,做為執行技術的改善。然而,這兩份報告缺乏量化研究的依據,同時也只針對已參與的人做出訪問,因此沒有辦法形成策略性的指導依據,仍需補足量化的問卷形式加以調查,並了解未參與過教育專案者對本專案的想像、期待與可能的誤解,以做為擬定計劃的參考。

問卷結果與分析[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誘因與推力[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本次調查問卷主要目的,是希望協助台灣維基分會擬定教育專案推廣策略,因此先就未曾參與過的填答者數據做觀察。就誘因而言,可以發現前三項最多人填答者,洽好分屬於三個不同的面向:最多人填答的「想要了解維基百科的運作模式」係「維基百科」本身帶來的誘因,其次「這樣的作業有助於增加專業科目的知識」則與學習成效相關,第三名的「同學(或學長姊、學弟妹)的推薦」則是同儕間的人際因素。至於推力的部分,769人中有464人、即60.34%都選擇了「編輯介面不好學」的選項,非常顯着地高出第二名「不會提升能力素養」的278人、36.15%,以及第三名「作業方式很枯燥」的229人、29.78%。可以看出編輯介面仍然是未參與過維基百科編輯的同學中,最擔心的部分。

將這個答案與實際參與過的學生做比對。實際參與過的學生當中,選擇要編維基的課程的原因最高的三名分別是:「覺得這樣的作業會比其他種形式更容易取得高分、預期作業成果會大量被人閱讀、希望對維基百科的內容有所貢獻」。顯然地,當我們實際推出課程讓學生選擇時,比較務實的成績考量就會放在最前面。其次則是維基百科本身帶來的成就感,包括高擴散力帶來的外在成就,以及對內容貢獻感受到的內在榮譽感。至於學習成效與人際因素,反而不是他們選課時的主要考量。至於推力的部分,「編輯後沒有獲得反饋」得到最多的票數,是第二名的1.5倍;「覺得評分方式不公平」與「維基百科上討論介面不好用」並列第二,與第三的「擔心自己的學識,不足以提供維基百科高品質的內容」僅有些微差距。得不到回應才是他們最感到失望的事情,至於選課時考量的成績或對維基百科的貢獻雖然仍有一定影響,但並不是每個人心中都特別在意。

由以上簡單的比對可以得知,台灣學生對於維基編輯想像中的誘因與實際選課參與時的考量之間,其實有着一定的差距。滿足想像中的誘因可以使得提案合作的機會增加,但是必須對實質的課程執行將況提出保證,比較容易吸引學生真正地選擇參與課程。

課程設計細節[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本問卷也針對課程設計的細節進行調查。在已經參與過相關課程的學生提供的資訊中,有兩項與其最在意的成績相關:即給分的方式(第5、6題)與配分的比重(第7、8題)。在給分方式上,學生比較希望以「文字的可讀性」為第一優先,其次為「所引用參考文獻的可靠度」,這兩項與其他選項之間具有明顯的落差;其中也可以觀察到儘管學生對於過程中間的討論感到一定的興趣,但是在論及評分時,大多數並不希望將討論的過程(即「編輯過程中與他人討論互動的情形」和「分組編輯時,參與組織工作的多寡」二項)做為評分的依據。參考推力中,許多參與者反應認為「維基百科的討論機制不好用」會使其感到挫折,同時也認為評分不公平將使其編輯意願降低,是否因為討論過程難以在維基呈現,進而不希望以此可能不公平的方式做為評分標準,未來若有需要,或許可以嘗試釐清。至於成績佔比方面,多數學生仍希望成績的計算能夠來自較多元的來源,接近六成認為維基百科編輯成績在學習成績佔比中應在25%左右。

而在實際作業耗費的時間方面,有65.5%的學生認為每調約耗費一個半天以內(1-4小時)撰寫作業會比較有學習的效果,不過希望花費這樣時間的學生下降到58.3%,下降的比例較多轉移到一小時以內。這樣的落差可能使參與者對於自己的學習效果感到失望,並對於維基百科教育專案的成效產生整體的負面評價,未來也可能需要理解原因並予以協助。

針對未曾參與過教育專案的學生,課程設計細節部分的題目着重在調查其對於作業形式的想像。從結果看來,學生對於具有自己主導權的作業較感到興趣,因此作業方式傾向自己作業勝過小組合作,對於寫作目標傾向自選,對於作業的形式首重自行尋找資料編寫而非翻譯。不過目前大多數教育專案都會由老師指定寫作的目標;或者如政大民族系「世界民族誌」2019年課程以一條小組作業的指定條目為必寫、一條自選題作為加分題。過去採取指定題目為主作業方式,是因為這樣授課老師可以在選題時先掌握目前維基百科上條目情況、文獻尋找的難易、與課程的相關性,同時可以讓所有同學作業都是類似段落結構,比較能維持評分的公正性。因此,未來如何符合學生的期待,但是又兼顧教學和評量的其他需求,需要再探尋更多的做法。

社團式參與的意願與想像[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除了課程式的教育專案,本調查也針對學生校內社團式的維基參與進行了調查,從數據來看,大多數接受調查者都對於這樣的社團感到興趣。特別是有參與過課程者,對於參與社團的意願高出了近18個百分點,可以推論目前課程的執行方式,有一定程度消減了學生對於維基百科的疑慮,促使他們有更高的興趣加入。然而目前全台只有台大維基社是一般性的學生社團,另外慈濟附中維基社則比較接近以學生社團的名義,進行課程式的翻譯工作。換言之,社團式的運作在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可能還有很大的落差。

如果有意推廣維基社團的成立,依據本次問卷調查了對於社團活動的主要內容的想像。曾經參與過課程的同學最期待的形式前三名為:「推廣維基百科的編輯」、「翻譯其他語言維基百科,新增或豐富中文條目內容」、「編輯維基百科,新增或豐富條目內容」;而未曾參與過的同學前三名則是:「針對維基百科上特定的知識主題作研究」、「討論維基百科社群文化」和「翻譯其他語言維基百科,新增或豐富中文條目內容」。其中翻譯是兩者共同的交集,相對於課堂作業形式中較喜歡自行寫作,在社團活動中翻譯反而比較被接受。是否因為無成績壓力的情況下,學生較不強調寫作上的自主性,也許值得做更進一步了解。其他選項的差別可能來自於上過課的同學已經了解維基百科的運作,因此比較希望有更多的寫作或推廣;未增接觸的同學自然會對寫作較無信心,而傾向閱讀與了解社群文化。社團的活動要優先滿足哪一類學生的需求、又或者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設計?是未來若要推廣社團式教育專案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結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本次調查發現到的重要訊息如下:

  1. 若要吸引更多的學生有意願加入維基百科教育專案,在課程的設計上必須使他們感覺到對個人的能力有所提升,而且有權力掌控自己要編寫的條目。
  2. 讓學生認為成績容易取得,才能把他們對教育專案的興趣,轉換成實際參與課程的行動。
  3. 初步看來在學校成立維基社團有一定的市場,但是學生對社團活動的期待不一,如何規劃社團活動內容需要更好的想法。

為了回應這些訊息,台灣分會未來發展教育專案上應該做到以下的事情:

  1. 在教案設計上提高誘因,使更多學生有意嘗試教育專案。這包括明確顯示教案能夠對學生能力帶來的提升是什麼,以及賦予學生更多自主的寫作空間。
  2. 學生對於成績的期待,我們需要在不影響條目品質要求的前提下給予回應。包括與老師溝通公佈明確客觀的評分標準,同時提供足夠的協助使學生更容易寫出達標的作業。
  3. 嘗試發展更多校內維基社團,促成各校社團多元的發展,從中研究出組織學生維基社團的相關知識。

除了以上的發現與結論之外,本次獲得的資料尚可進一步進行地域、性別的交叉分析,確認台灣學生是否會因為其他因素而對維基百科教育專案有不同的需求,進而擬定更具彈性的策略。這部分的研究可以在日後進行,做為補充。而從研究結論帶出來的問題包括:維基百科教育專案可以促進學生哪些能力的增加?如果觀察到或評量這樣的增加?怎樣的成績評量方式對於激勵學生的編輯表現最有效果?台灣分會在協助學生維基社團成立時該扮演什麼角色?有哪些資源必須提供?學生社團在台灣發展的願景為何?都是未來可以進一步探究的目標。

附錄:問卷題目及原始數據[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題號 題目 選項 結果
1 請問您的年紀?(單選)
  1. <18
  2. 18-25
  3. 26-30
  4. 31-35
  5. >35
2 請問您的性別?(單選)
  1. 不透露
3 請問您的主要就學地點?(單選)
  1. 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
  2. 桃園市
  3. 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
  4. 台中市
  5. 彰化縣、南投縣
  6. 花蓮縣、台東縣
  7. 宜蘭縣
  8. 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
  9. 台南市、台南縣
  10. 高雄市
  11. 屏東縣
  12. 外島(金門、馬祖、澎湖)
  13. 函授、線上或其他遠端學習
4 請問您目前就學的階段?(單選)
  1. 國中及以下
  2. 高中職
  3. 大學/專科
  4. 碩士以上
5 請問您是否有參與過以「編輯維基百科」作為教學內容或作業的課程?(單選)
  1. 有 (請到第二頁繼續作答)[註 3]
  2. 沒有 (請到第三頁繼續作答) [註 4]

第二之一部分:參與者回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題號 題目 選項 結果
1 在課堂上,您習慣使用何種介面編輯維基百科?(單選)
  1. 原始碼編輯
  2. 視覺化編輯
  3. 混用
  4. 課堂中並未操作到編輯介面
2 以下敘述中,哪些因素會讓您想要嘗試需要編輯維基百科的課程?(最多三項) (複選)
  1. 希望對維基百科的內容有所貢獻
  2. 預期作業成果會大量被人閱讀
  3. 對維基百科的品牌認同
  4. 預期可以對未來升學或就業時加分
  5. 覺得作業登上維基是對個人學識能力的證明
  6. 同學(或學長姊、學弟妹)的推薦
  7. 覺得這樣的課程會比其他形式(如聽講、實作)輕鬆有趣
  8. 覺得這樣的作業會比其他種形式(如筆試、報告)更容易取得高分
  9. 這樣的作業有助於培養個人能力素養(例如資料彙整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10. 對社團或課程的領導者感到認同
  11. 想要了解維基百科的運作模式
  12. 這樣的作業有助於增加專業科目的知識
  13. 其他:
3 以下敘述中的哪些因素,在課程進行時,有提升您編輯維基百科的意願?(最多三項) (複選)
  1. 編輯介面操作簡單
  2. 比起其他作業形式,獲得老師較好的評價
  3. 對自己的編輯內容感到滿意
  4. 有實際的人可提供支援協助(線上或面對面)
  5. 能和同課程的同學討論交流
  6. 維基百科上討論介面(如:討論頁、互助客棧)很方便
  7. 有感受個人能力素養提升
  8. 有感受知識的增加
  9. 其他人對您的作業感到興趣或敬佩
  10. 編輯時或編輯完成後有獲得回饋
  11. 上課的方式如預期有趣
  12. 其他:
4 哪些因素會減低您的編輯意願?(最多三項)(可複選)
  1. 覺得評分方式不公平
  2. 碰到困難時沒有人可以詢問
  3. 維基百科上討論介面(如:討論頁、互助客棧)不好用
  4. 覺得沒有提升任何能力素養
  5. 對自己編輯的內容感到不滿意
  6. 份量太多、花費太多時間
  7. 編輯後沒有獲得反饋
  8. 不喜歡作業成果被他人修改
  9. 擔心自己的學識,不足以提供維基百科高品質的內容
  10. 編輯介面太複雜
  11. 覺得作業方式枯燥
  12. 比起其他的作業形式,難以獲得老師好評
  13. 覺得沒學到專業知識
  14. 不信任維基百科
  15. 其他:
5 您認為以下哪些項目可列入維基百科編輯成果的評分指標?(最多三項) *(可複選)
  1. 編輯所修改(包括新增、刪除或調整)的文字篇幅大小
  2. 編輯時所新增的圖片、圖表的數量與品質
  3. 編輯內容文字的可讀性
  4. 所引用參考文獻的可靠度
  5. 引用資料來源取得難易度
  6. 編輯過程中與他人討論互動的情形
  7. 分組編輯時,參與組織工作(例如催稿、協調會議時間、主持討論等)的多寡
  8. 編輯心得報告的內容
  9. 其他:
6 承上題,請將您認為可列入評分的項目,依配分比重由多到排列,至多三項。(ex. c>d>g) (文字填答)
7 如果以編輯維基百科作為課堂作業,您希望這份作業佔學期成績比重為何? (單選)
  1. 10%以下 (僅作參考)
  2. 約25%上下 (與期考、出席率等共同配比)
  3. 約50%上下 (與期考共同配比)
  4. 約75%上下 (與出席率共同配比)
  5. 100% (只以本項作業作為成績)
8 承上題,您參與的課程中,編輯維基百科的成績在實際學期成績比重為多少百分比?(請省略百分比符號,例如10%請填入「10」。不知道比例請填入101) (文字填答)
9 如果以編輯維基百科作為課堂作業,您希望花多少時間完成這份作業? (單選)
  1. 每週1小時以下(含1小時)
  2. 每週超過1小時、4小時以內(約半天)
  3. 每週超過4小時、8小時以內(約一天)
  4. 每週超過8小時
10 如果以編輯維基百科作為課堂作業,您認為花多少時間會有學習效果?(單選)
  1. 每週1小時以下(含1小時)
  2. 每週超過1小時、4小時以內(約半天)
  3. 每週超過4小時、8小時以內(約一天)
  4. 每週超過8小時
11 未來是否有興趣再次參與以編輯維基百科作為教學內容或作業的課程?(單選)
  1. 否(請在其他處註明原因)
  2. 其他:
12 如果學校有維基社,是否有意願參加?(單選)
  1. 否(請在其他處註明原因)
  2. 其他:
13 如果學校有維基社,您希望從社團主要的活動內容為何?(最多三項)(可複選)
  1. 在校內推廣維基百科的編輯
  2. 翻譯他語言維基百科,新增或豐富中文條目內容
  3. 討論維基百科社群文化
  4. 研究與維基百科相關的主題(例如資料結構、管理規則、運作哲學等)
  5. 編輯維基百科,新增或豐富條目內容
  6. 針對維基百科上特定的知識主題作研究
  7. 出外參訪知識相關設施
  8. 其他:
14 就您參與過和維基百科相關的課程有無建議?(有建議者請註明)(文字填答)

第二之二部分[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題號 題目 選項 結果
1 如果有以編輯維基百科作為教學內容或作業的課程,是否願意參與?(單選)
2 根據您想像中的形式,哪些因素會增加您參與以維基百科作為教學內容或作業課程的意願?(最多三項)(可複選)
  1. 這樣的作業有助於增加專業科目的知識
  2. 想要了解維基百科的運作模式
  3. 預期作業成果會大量被人閱讀
  4. 希望對維基百科的內容有所貢獻
  5. 對維基百科的品牌認同
  6. 預期可以對未來升學或就業時加分
  7. 對社團或課程的領導者感到認同
  8. 同學(或學長姊、學弟妹)的推薦
  9. 這樣的作業有助於培養個人能力素養(例如資料彙整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10. 覺得作業登上維基是對個人學識能力的證明
  11. 覺得這樣的課程會比其他形式(如聽講、實作)輕鬆有趣
  12. 覺得這樣的作業會比其他種形式(如筆試、報告)更容易取得高分
  13. 其他:
3 根據您想像中的形式,哪些因素會減低您參與以維基百科作為教學內容或作業課程的意願?(最多三項)(複選)
  1. 預計作業完成需要花費太多時間
  2. 擔心自己的學識,不足以提供維基百科高品質的內容
  3. 覺得這樣的課程學不到專業知識
  4. 電腦程度不好,擔心編輯介面不好學
  5. 這樣的作業方式評分難以公平
  6. 覺得這樣的課程不會提升能力素養
  7. 覺得這樣的作業方式很枯燥
  8. 不喜歡作業成果被他人修改
  9. 不信任維基百科
  10. 其他:
4 依據您的個人習慣,您偏好怎麼樣完成課堂作業或報告?(單選)
  1. 獨自完成
  2. 協力完成
  3. 兩者皆可
5 如果要求您編輯維基百科,您會優先想要做哪一類工作?(單選)
  1. 自行找資料建立或擴充條目內容
  2. 翻譯他語言維基百科到中文維基百科
  3. 拍攝或製作條目中會使用的照片、圖片
  4. 整理維基百科條目的體例和分類
  5. 其他:
6 承上題,依據您的個人習慣,您偏好的決定編輯主題的形式為何?(單選)
  1. 由老師指定主題
  2. 由自己決定主題
  3. 以小組討論方式共同決定主題
  4. 抽籤決定
  5. 其他:
7 如果學校有維基社,是否有意願參加?(單選)
  1. 其他:
8 如果學校有維基社,您希望社團主要的調性為何?(最多三項)(可複選)
  1. 針對維基百科上特定的知識主題作研究
  2. 編輯維基百科,新增或豐富條目內容
  3. 出外參訪知識相關設施
  4. 研究與維基百科相關的主題(例如資料結構、管理規則、運作哲學等)
  5. 討論維基百科社群文化
  6. 在校內推廣維基百科的編輯
  7. 翻譯他語言維基百科,新增或豐富中文條目內容
  8. 其他:
9 您希望維基百科在課程中有什麼內容?(文字填答)

第三部分:網絡與維基使用情況[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題號 題目 選項 結果
1 請問過去一年平均閱讀維基百科的頻率?(單選)
  1. 一天好幾次
  2. 每天一次
  3. 一週至少一次
  4. 一個月至少一次
  5. 一個月用不到一次
  6. 沒有使用
2 您最常查詢維基百科的目的是?(最多三項)(複選)
  1. 工作或學業需要(如做簡報、交報告)
  2. 查詢生活資訊(如查詢電影情節、遊戲資訊、觀光景點資訊)
  3. 查詢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4. 研究維基百科上的內容
  5. 沒有目的,純打發時間
3 依據您閱讀維基百科的經驗,您覺得維基百科的可信賴度為?(單選)
  1. 非常值得信賴
  2. 值得信賴
  3. 持平
  4. 不值得信賴
  5. 非常不值得信賴
4 依據您閱讀維基百科的經驗,您覺得維基百科內容的深度如何? (單選)
  1. 達專業水準
  2. 超過一般需求,略低於專業水準
  3. 一般水準
  4. 稍淺顥,僅適合初學者
  5. 太淺,無法滿足基本學習需求
5 除了維基百科以外,您最習慣查詢資料的來源為何?(若為搜尋引擎,請選擇搜尋引擎結果中,您最優先選擇點閱的) (單選)
  1. 傳統媒體(報紙、電視、廣播,含其網站版本)
  2. 電子商業媒體(電子報、新聞性質的網站)
  3. 紙本圖書
  4. 部落格
  5. 社群網站(臉書/推特/噗浪/PTT/DCard,或其他類似性質網站)
  6. 向親友師長諮詢
  7. 其他:
6 承上題,若維基百科與您其他最習慣查詢資料的來源相較,您較信賴何者?(單選)
  1. 維基百科
  2. 其他來源
  3. 都信賴
  4. 都不信賴
7 承上題,請簡述原因 (文字作答)
8 除了維基百科之外,您還使用過哪些維基媒體計劃項目?(複選)
  1. 維基共享資源
  2. 維基數據
  3. 維基詞典
  4. 維基學院
  5. 維基教科書
  6. 維基語錄
  7. 維基導遊
  8. 維基物種
  9. 維基文庫
  10. 維基新聞
  11. 以上都沒聽過
9 感謝您的填寫,如果您願意參加【填問卷、抽禮券】活動,請留下您的電子信箱。
10 研究成果出爐時,如需我們寄送通知給您,請勾選本題(需在前一題中留下電子信箱)

註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 社團法人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祕書
  2. 社團法人台灣維基媒體協會會務專員
  3. 列於第二之一部分
  4. 列於第二之二部分

參考文獻[編輯 | 編輯原始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