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學部:社會科學/實時更新

來自維基學院
學術快訊
12月1-2日,第三屆世界古代史研究青年論壇「晚期青銅時代文明世界的崩潰」
11月17-18日,「古代中國國家研究的新探索」工作坊
11月17-18日,嶽麓考古青年學者工作坊
11月16-18日,第三屆《史記》研究論壇
11月10日,鄧小南於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主講宋史研究及宋代信息渠道與制度文化
11月9-12日,第十七屆中國社會史學會年會於安徽蕪湖舉行
更多信息

2018/12存檔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2月15-16日,第一屆「中國西北區域史研究」論壇

時值蘭州大學110周年校慶,第一屆「中國西北區域史研究」論壇為校慶學術活動中的一項。

12月1-2日,第三屆世界古代史研究青年論壇「晚期青銅時代文明世界的崩潰」

此次會議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副教授王歡、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賈妍和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戴鑫博士共同召集,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主辦。參與此次會議的學者包括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任、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理事長黃洋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秘書長劉健等。

第一場研討由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戴鑫博士主持。浙江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劉昌玉副教授嘗試根據文獻材料,重構「烏爾第三王朝的賦稅制度」。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黃薇博士討論了「青銅時代晚期巴勒斯坦地區的宗教文化」,強調了物質文化遺存和文獻記載的連續性反映出這一時期巴勒斯坦社會結構更多的是一種重組而非一種與之後鐵器時代之間的斷裂。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王歡副教授通過對學術史的梳理,認為傳統上「埃赫那吞改革是人類最早的建立一神教的嘗試」這一觀點確實對基督教背景甚至是猶太教背景的人群有意義,但對古埃及文明來說並非意義重大;回到古代埃及宗教史的框架和語境中,埃赫那吞的改革強調了來世觀念中重視此岸世界的一面,這對於阿瑪爾那時代之後的古代埃及宗教觀念和實踐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二場研討由西南大學歷史學院的郭濤博士主持。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黃慶嬌博士通過對古埃及烏納斯金字塔的圖像、銘文與復活儀式空間表達的分析,認為《金字塔銘文》作為宗教知識系統逐漸傳播,裝飾內容出現在後世的貴族墓葬和神廟內,是古埃及文明「文化記憶」傳承與演進的方面之一。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賈妍嘗試從阿卡德時代遺存的一件模具殘片上的圖像入手,探討阿卡德時代疆域國家觀念的生成,以及古代兩河文明的整體語境中對於「帝國」空間的圖像想像。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李永斌副教授通過分析腓尼基、希臘與阿爾米納的個案,討論了古風時代早期希臘與東方的文明交流圖景。

第三場研討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賈妍研究員主持。曲靖師範學院中國銅商文化研究院陳艷麗博士根據相關王室檔案文獻,梳理了古巴比倫時期馬瑞王室婦女在國家各類公共事務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地位。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蔣家瑜博士討論了「赫梯安塔赫舒節日中的『帝后之爭』」,從宗教節日的角度展示了國家政治生活甚至是外交往來的廣闊歷史畫卷。南通大學歷史學院徐昊博士討論了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外族人的「埃及化」問題,認為這一時期外族人與埃及人更突出的是文化層面上的混合與互動,而非單向度的埃及化。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戴鑫博士作了題為「希臘化時代埃及的族群重構與文化選擇」的發言,認為托勒密王朝官方劃分族群的政策使得越來越多的埃及居民根據各自現實需要選擇族群身份和文化認同,地方精英逐漸超越族群身份和文化障礙進入核心統治集團,並在這一過程中保留了埃及和希臘文化的雙重認同。

2018/11存檔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1月17-18日,「古代中國國家研究的新探索」工作坊

11月17日至18日,於清華大學文北樓309教室內,將有侯旭東、游逸飛、仇鹿鳴、阿部幸信等教授參與此次工作坊。

11月17-18日,嶽麓考古青年學者工作坊

首屆嶽麓考古青年學者工作坊會議由湖南大學主辦,主題為「動」話中國-東周秦漢時期的文化互動與社會行動。會議主題報告如下:

甘肅寧縣石家墓地、遇村遺址考古新發現(報告人:王永安)
漢越交融——藍山五里坪越式陶器墓的發現與認識(報告人:陳斌)
東漢帝陵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報告人:張鴻亮)
東周時期秦與西戎關係的考古學研究(報告人:張寅)
東周時期吳越文化對齊地的影響及相關問題——以青銅句鑃與釉陶罍為例(報告人:郎劍鋒)
中原地區戰國時期洞室墓的年代及相關問題(報告人:張亮)
嵩山兩翼地區東周、漢代的城市分佈與城市體系(報告人:陳博)
先秦墓道方位制度研究(報告人:鄧國軍)
曾侯乙墓的青銅禮器制度(報告人:張聞捷)
東周秦漢時期巴蜀文化銅戈組合制度初探(報告人:向明文)
西漢長沙國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報告人:石榮傳)
關於區域性漢墓研究的幾點思考——以三河地區為例(報告人:朱津)
中外無異,上下有別——也論漢代雕刻和圖像中的獅子(報告人:王煜)
跽坐胡人俑銅燈初探(報告人:韋偉燕)

11月16-18日,第三屆《史記》研究論壇

陝西師範大學與北京大學聯合舉辦第三屆史記研究論壇,會議地點為陝西師範大學長安校區文匯樓A段111報告廳。

11月10日,鄧小南於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主講宋史研究及宋代信息渠道與制度文化

11月10日,北京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長鄧小南教授於華中科技大學主講「漫談宋史研究」講座,上午十點開講;晚七點,鄧教授於武漢大學主講「信息渠道與制度文化:以宋代為例」講座。

11月9-12日,第十七屆中國社會史學會年會於安徽蕪湖舉行

11月4-5日,復旦大學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

11月4-5日,復旦大學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石窟寺保護論壇由復旦大學主辦,報告安排如下:

王旭東:「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敦煌石窟保護
黎方銀:搶救性保護與保護理念的價值取向—大足石刻保護及研究
李崇峰:印度石窟寺的中國化
張焯:雲岡石窟保護研究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王金華:中國石窟寺保護深層次問題及解決途徑探析
黃繼忠:「十三五」南方石窟寺保護關鍵技術研究
嚴紹軍:中國石窟寺保護學科建設研究
李天銘:麥積山石窟保護利用工作策略
餘江寧:龍門石窟研究與保護
黃克忠:中國石窟寺保護工作的作用及影響
馬家郁:石窟寺保護科技工作回顧及建議
蘇伯民:石窟寺保護工作狀況及發展思考
曲永新:石窟寺保護的學術研究思考
蘭立志:石窟寺保護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研究
方云:石窟寺滲水病害防治研究
雷玉華:石窟寺研究與保護融合與學科建設

11月3-4日,中國藏學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11月3-4日,由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主辦第二屆中國藏學研究青年學者論壇。會議內容如下:

張雙智:辛亥革命前後的達賴喇嘛從國家認同到地方民族主義
梁俊艷:亞東海關的相關問題研究
劉軍君:藏族著名山神婚姻神話敘事與「象徵主義」解讀
康欣平:駐藏大臣溫宗堯籌藏試探
何文華:再鑄「寶藏銀」:聯豫在清末西藏新政中的貨幣政策分析
鄒敏:以教翼政: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之傳昭布施
徐百永:民國時期有關西藏宗教的文本表述與認知
朱曉舟:劉贊廷及其《懶兵日記》《波密日記》研究
明琦楓:主義與王道:黃慕松藏地書寫分析
魏少輝:改革開放以來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研究
劉瑞云:19世紀中葉巴黎外方傳教會進藏路線之籌謀
馬睿:英國官員台克滿與1917—1918年第二次康藏糾紛
柴建華:十三世達賴喇嘛「教政昌興」遺囑與西藏政教合一制
王含章:迭部藏族的民俗宗教「垛」及其文化內涵分析
喬旦加布:同仁六月會的象徵人類學研究
唐茜:藏傳佛教尼寺的社會交際網路-以夏河縣王府尼姑寺為例
扎西卓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中的藏族神鼓舞探究-以青海省循化縣甯巴村神鼓舞為例
劉凡:藏傳佛教出家女性的醫療實踐-基於甘南寧瑪派曲宗覺姆寺的田野調查
紅星央宗:動力的形塑:新龍益西寺苯教羌姆的空間生成及其邏輯
才讓卓瑪:人類學視野中的藏族盟友制度—以甘南州迭部為例
桑傑:度炯節的源流與現狀-以阿壩盤曲龍哇寨為例
唐均:藏文所見成吉思汗名號及其反映的民族文化特質:以西夏文和緬甸文相關名號為參照
李宗俊:唐蕃道部分地名疏證
增太加:根敦群培之「地理大發現」-論《智游佛國漫記》中的幾種地名考
旦正才讓:藏族歷史文獻中的「唐太宗」一詞的不同翻譯法研究
仁青才讓:吐蕃墀德祖贊時期的唐蕃使者研究
李正元:苯教與羌族社會文化變遷
柔金措毛:藏族民間禁忌文化的產生、發展及其文化特點研究
鄭媛之:藏獒文化影視表述危機與「深描式」民族藝術影像
陳昱彤:西藏異地扶貧搬遷工作調查報告-以拉薩市城關區為例
楊亞東:衝突與融合:明清漢族移民入滇與雲南藏區社會變遷
王惠敏:戰爭與干隆朝兩金川人口變遷-以清代檔案文獻為基礎
韓騰:金川戰役與嘉絨宗教格局研究
羅宏:明王朝在木氏土司擴張中的態度探析
朱衛:20世紀上半葉拉達克口岸的藏鹽貿易
周加克:論《懺悔過犯》與《百拜懺悔經》的幾個問題
張雷雷:「一帶一路」戰略下西藏發展國門教育的思考
裴儒弟:新中國成立後藏軍改編研究
葉拉太:凡人之事奉塵剎,菩提之心懷天下-多元社會重溫喜饒嘉措大師
謝光典:20世紀初外蒙古中南部佛寺醫學院的儀軌與章程-羅布桑達木丁與曲音斡色林寺曼巴扎倉

2018/10存檔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0月25日,「因彼之名:漢獻帝時代的歷史書寫變奏」講座

10月25日,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徐沖先生於政治大學百年樓演講廳主講「因彼之名:漢獻帝時代的歷史書寫變奏」。

10月19-21日,紀念徐中舒先生誕辰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10月19日,「夏文化探索:態度、證據與方法」講座

10月19日19點30分,北京大學孫慶偉教授將於鳳翔勝利酒店二樓多功能廳主講考據夏文化的態度、證據與方法。

10月12-14日,第五屆洛迦史學博士論壇

10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史學講堂第七十四期「宋代母/後政治位置的社會思考」由包偉民教授主持、劉靜貞教授主講

10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史學講堂第七十四期「宋代母/後政治位置的社會思考」由包偉民教授主持、劉靜貞教授主講,第七十五期「移民、婚俗和漢族遺傳同質性」由包偉民教授主持、伊佩霞女史主講

10月11日,涼州文化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於甘肅武威舉行

10月7-9日,「對話古代中國——《晏子春秋》及新時期先秦諸子研究」 國際學術會議於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舉行

10月6-7日,「環南海華人商業網絡與嶺南歷史地理」學術研討會於暨南大學舉行

此次研討會主持人為吳宏岐、郭聲波及黃忠鑫先生,會議中共有華商網絡、城市地理、政區地理、地圖與政治、農業與聚落、文化與民族、貿易與社會及僑鄉與僑務八個主題。

10月6-7日,日本中國學會第70屆大會將於東京大學舉行

10月3日,著名藝術、文化史學家方聞先生逝世,他曾為推廣中國藝術及文化做出極大的貢獻

方聞,1930年生,知名藝術史、文化史學者、文物鑑賞家、教育家,曾擔任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主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繪畫部特別顧問等,於2018年10月3日辭世,享年88歲。

2018/09存檔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9月29-30日,「旁觀者:歷史、文學、考古等視野中的圖像」學術研討會於浙江大學舉行

9月28-29日,鉅鹿宋城發現100周年專家學術研討會於鉅鹿縣舉行

9月27-28日,「中西交通與絲路文明」論壇舉辦於暨南大學

9月26-28日,首屆中國宗教青年論壇舉辦於中山大學

9月25日,首屆絲路藏學學術研討會於蘭州大學舉行

9月22日,群經統類的文獻整理與宋明儒學研究學術研討會於杭州師範大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