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社会科学/实时更新

来自维基学院
学术快讯
12月1-2日,第三届世界古代史研究青年论坛“晚期青铜时代文明世界的崩溃”
11月17-18日,“古代中国国家研究的新探索”工作坊
11月17-18日,岳麓考古青年学者工作坊
11月16-18日,第三届《史记》研究论坛
11月10日,邓小南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主讲宋史研究及宋代信息渠道与制度文化
11月9-12日,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于安徽芜湖举行
更多信息

2018/12存档[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2月15-16日,第一届“中国西北区域史研究”论坛

时值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第一届“中国西北区域史研究”论坛为校庆学术活动中的一项。

12月1-2日,第三届世界古代史研究青年论坛“晚期青铜时代文明世界的崩溃”

此次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副教授王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贾妍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戴鑫博士共同召集,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主办。参与此次会议的学者包括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长黄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秘书长刘健等。

第一场研讨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戴鑫博士主持。浙江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刘昌玉副教授尝试根据文献材料,重构“乌尔第三王朝的赋税制度”。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黄薇博士讨论了“青铜时代晚期巴勒斯坦地区的宗教文化”,强调了物质文化遗存和文献记载的连续性反映出这一时期巴勒斯坦社会结构更多的是一种重组而非一种与之后铁器时代之间的断裂。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王欢副教授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认为传统上“埃赫那吞改革是人类最早的建立一神教的尝试”这一观点确实对基督教背景甚至是犹太教背景的人群有意义,但对古埃及文明来说并非意义重大;回到古代埃及宗教史的框架和语境中,埃赫那吞的改革强调了来世观念中重视此岸世界的一面,这对于阿玛尔那时代之后的古代埃及宗教观念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场研讨由西南大学历史学院的郭涛博士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黄庆娇博士通过对古埃及乌纳斯金字塔的图像、铭文与复活仪式空间表达的分析,认为《金字塔铭文》作为宗教知识系统逐渐传播,装饰内容出现在后世的贵族墓葬和神庙内,是古埃及文明“文化记忆”传承与演进的方面之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贾妍尝试从阿卡德时代遗存的一件模具残片上的图像入手,探讨阿卡德时代疆域国家观念的生成,以及古代两河文明的整体语境中对于“帝国”空间的图像想象。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永斌副教授通过分析腓尼基、希腊与阿尔米纳的个案,讨论了古风时代早期希腊与东方的文明交流图景。

第三场研讨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贾妍研究员主持。曲靖师范学院中国铜商文化研究院陈艳丽博士根据相关王室档案文献,梳理了古巴比伦时期马瑞王室妇女在国家各类公共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地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蒋家瑜博士讨论了“赫梯安塔赫舒节日中的‘帝后之争’”,从宗教节日的角度展示了国家政治生活甚至是外交往来的广阔历史画卷。南通大学历史学院徐昊博士讨论了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外族人的“埃及化”问题,认为这一时期外族人与埃及人更突出的是文化层面上的混合与互动,而非单向度的埃及化。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戴鑫博士作了题为“希腊化时代埃及的族群重构与文化选择”的发言,认为托勒密王朝官方划分族群的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埃及居民根据各自现实需要选择族群身份和文化认同,地方精英逐渐超越族群身份和文化障碍进入核心统治集团,并在这一过程中保留了埃及和希腊文化的双重认同。

2018/11存档[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1月17-18日,“古代中国国家研究的新探索”工作坊

11月17日至18日,于清华大学文北楼309教室内,将有侯旭东、游逸飞、仇鹿鸣、阿部幸信等教授参与此次工作坊。

11月17-18日,岳麓考古青年学者工作坊

首届岳麓考古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由湖南大学主办,主题为“动”话中国-东周秦汉时期的文化互动与社会行动。会议主题报告如下: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遇村遗址考古新发现(报告人:王永安)
汉越交融——蓝山五里坪越式陶器墓的发现与认识(报告人:陈斌)
东汉帝陵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报告人:张鸿亮)
东周时期秦与西戎关系的考古学研究(报告人:张寅)
东周时期吴越文化对齐地的影响及相关问题——以青铜句鑃与釉陶罍为例(报告人:郎剑锋)
中原地区战国时期洞室墓的年代及相关问题(报告人:张亮)
嵩山两翼地区东周、汉代的城市分布与城市体系(报告人:陈博)
先秦墓道方位制度研究(报告人:邓国军)
曾侯乙墓的青铜礼器制度(报告人:张闻捷)
东周秦汉时期巴蜀文化铜戈组合制度初探(报告人:向明文)
西汉长沙国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报告人:石荣传)
关于区域性汉墓研究的几点思考——以三河地区为例(报告人:朱津)
中外无异,上下有别——也论汉代雕刻和图像中的狮子(报告人:王煜)
跽坐胡人俑铜灯初探(报告人:韦伟燕)

11月16-18日,第三届《史记》研究论坛

陕西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第三届史记研究论坛,会议地点为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111报告厅。

11月10日,邓小南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主讲宋史研究及宋代信息渠道与制度文化

11月10日,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邓小南教授于华中科技大学主讲“漫谈宋史研究”讲座,上午十点开讲;晚七点,邓教授于武汉大学主讲“信息渠道与制度文化:以宋代为例”讲座。

11月9-12日,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于安徽芜湖举行

11月4-5日,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

11月4-5日,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石窟寺保护论坛由复旦大学主办,报告安排如下:

王旭东:“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敦煌石窟保护
黎方银:抢救性保护与保护理念的价值取向—大足石刻保护及研究
李崇峰:印度石窟寺的中国化
张焯:云冈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王金华:中国石窟寺保护深层次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
黄继忠:“十三五”南方石窟寺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严绍军:中国石窟寺保护学科建设研究
李天铭:麦积山石窟保护利用工作策略
余江宁:龙门石窟研究与保护
黄克忠:中国石窟寺保护工作的作用及影响
马家郁:石窟寺保护科技工作回顾及建议
苏伯民:石窟寺保护工作状况及发展思考
曲永新:石窟寺保护的学术研究思考
兰立志:石窟寺保护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方云:石窟寺渗水病害防治研究
雷玉华:石窟寺研究与保护融合与学科建设

11月3-4日,中国藏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11月3-4日,由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主办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会议内容如下:

张双智:辛亥革命前后的达赖喇嘛从国家认同到地方民族主义
梁俊艳:亚东海关的相关问题研究
刘军君:藏族著名山神婚姻神话叙事与“象征主义”解读
康欣平:驻藏大臣温宗尧筹藏试探
何文华:再铸“宝藏银”:联豫在清末西藏新政中的货币政策分析
邹敏:以教翼政: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之传昭布施
徐百永:民国时期有关西藏宗教的文本表述与认知
朱晓舟:刘赞廷及其《懒兵日记》《波密日记》研究
明琦枫:主义与王道:黄慕松藏地书写分析
魏少辉:改革开放以来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
刘瑞云:19世纪中叶巴黎外方传教会进藏路线之筹谋
马睿:英国官员台克满与1917—1918年第二次康藏纠纷
柴建华:十三世达赖喇嘛“教政昌兴”遗嘱与西藏政教合一制
王含章:迭部藏族的民俗宗教“垛”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乔旦加布:同仁六月会的象征人类学研究
唐茜:藏传佛教尼寺的社会交际网路-以夏河县王府尼姑寺为例
扎西卓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藏族神鼓舞探究-以青海省循化县甯巴村神鼓舞为例
刘凡: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的医疗实践-基于甘南宁玛派曲宗觉姆寺的田野调查
红星央宗:动力的形塑:新龙益西寺苯教羌姆的空间生成及其逻辑
才让卓玛:人类学视野中的藏族盟友制度—以甘南州迭部为例
桑杰:度炯节的源流与现状-以阿坝盘曲龙哇寨为例
唐均:藏文所见成吉思汗名号及其反映的民族文化特质:以西夏文和缅甸文相关名号为参照
李宗俊:唐蕃道部分地名疏证
增太加:根敦群培之“地理大发现”-论《智游佛国漫记》中的几种地名考
旦正才让:藏族历史文献中的“唐太宗”一词的不同翻译法研究
仁青才让:吐蕃墀德祖赞时期的唐蕃使者研究
李正元:苯教与羌族社会文化变迁
柔金措毛:藏族民间禁忌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文化特点研究
郑媛之:藏獒文化影视表述危机与“深描式”民族艺术影像
陈昱彤:西藏异地扶贫搬迁工作调查报告-以拉萨市城关区为例
杨亚东:冲突与融合:明清汉族移民入滇与云南藏区社会变迁
王惠敏:战争与干隆朝两金川人口变迁-以清代档案文献为基础
韩腾:金川战役与嘉绒宗教格局研究
罗宏:明王朝在木氏土司扩张中的态度探析
朱卫:20世纪上半叶拉达克口岸的藏盐贸易
周加克:论《忏悔过犯》与《百拜忏悔经》的几个问题
张雷雷:“一带一路”战略下西藏发展国门教育的思考
裴儒弟:新中国成立后藏军改编研究
叶拉太:凡人之事奉尘刹,菩提之心怀天下-多元社会重温喜饶嘉措大师
谢光典:20世纪初外蒙古中南部佛寺医学院的仪轨与章程-罗布桑达木丁与曲音斡色林寺曼巴扎仓

2018/10存档[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0月25日,“因彼之名:汉献帝时代的历史书写变奏”讲座

10月25日,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徐冲先生于政治大学百年楼演讲厅主讲“因彼之名:汉献帝时代的历史书写变奏”。

10月19-21日,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10月19日,“夏文化探索:态度、证据与方法”讲座

10月19日19点30分,北京大学孙庆伟教授将于凤翔胜利酒店二楼多功能厅主讲考据夏文化的态度、证据与方法。

10月12-14日,第五届洛迦史学博士论坛

10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史学讲堂第七十四期“宋代母/后政治位置的社会思考”由包伟民教授主持、刘静贞教授主讲

10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史学讲堂第七十四期“宋代母/后政治位置的社会思考”由包伟民教授主持、刘静贞教授主讲,第七十五期“移民、婚俗和汉族遗传同质性”由包伟民教授主持、伊佩霞女史主讲

10月11日,凉州文化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甘肃武威举行

10月7-9日,“对话古代中国——《晏子春秋》及新时期先秦诸子研究” 国际学术会议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行

10月6-7日,“环南海华人商业网络与岭南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于暨南大学举行

此次研讨会主持人为吴宏岐、郭声波及黄忠鑫先生,会议中共有华商网络、城市地理、政区地理、地图与政治、农业与聚落、文化与民族、贸易与社会及侨乡与侨务八个主题。

10月6-7日,日本中国学会第70届大会将于东京大学举行

10月3日,著名艺术、文化史学家方闻先生逝世,他曾为推广中国艺术及文化做出极大的贡献

方闻,1930年生,知名艺术史、文化史学者、文物鉴赏家、教育家,曾担任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绘画部特别顾问等,于2018年10月3日辞世,享年88岁。

2018/09存档[编辑 | 编辑源代码]

9月29-30日,“旁观者:历史、文学、考古等视野中的图像”学术研讨会于浙江大学举行

9月28-29日,钜鹿宋城发现100周年专家学术研讨会于钜鹿县举行

9月27-28日,“中西交通与丝路文明”论坛举办于暨南大学

9月26-28日,首届中国宗教青年论坛举办于中山大学

9月25日,首届丝路藏学学术研讨会于兰州大学举行

9月22日,群经统类的文献整理与宋明儒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于杭州师范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