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工作制

来自维基学院

定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996工作制”是中文互联网的网络流行语,被评为“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代表了当今中国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法定工作时间被恶意延长的情况。它指的是是一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延长法定工作时长的工作制度,意味着工作日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中午和晚上各休息一个小时(或不到),总计工作十小时(或以上),并且一周工作六天的工作制度。这在中国的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中比较常见,是一种“加班文化”[1]

形成原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016年10月,中国互联网公司58同城被曝出实行全员“996”工作制度,公司CEO也因此受到员工声讨。彼时,58同城所提出的“996”工作制,是指工作时间从早9点到晚9点,一周上6天班,且没有补贴或者加班费,也不允许请假。此后,58方面回应称,所谓“996”只是常规性动员,并非强制性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应对9、10月业务量较大的工作需求 [2]

相关事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019年3月27日,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在GitHub上传开。程序员们揭露“996.ICU”互联网公司,抵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度 [3]。4月11日,人民日报针对“996工作制”发表评论员文章《强制加班不应成为企业文化》[4] ;4月12日,阿里巴巴公司通过其官方微信号上分享了马云支持996的观点 [5]。当天下午马云回应称“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 [6]

这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7] 的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工作制度。2021年3月,针对“加班文化”,有媒体表示,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44小时。不管是996,还是007,都是违法行为 [8]  。8月,最高人民法院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超时加班典型案例,明确规定996工作制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应认定为无效 [9]  。

相关讨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社会评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相关的中国媒体的评论如下:

对996有争议,并不是不想奋斗、不要劳动。没有人不懂“不劳无获”的道理。但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委托—代理”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从企业家和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10](人民日报评)

在媒体的质疑声中,有些企业辩称这是一种企业文化,“提倡”员工加班、“鼓励”员工全情投入、高效产出。在法律上,这样的做法得不到支持。劳动法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而“996工作制”的加班时间远远超过了这一规定。[11](人民日报评)

后续影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资料来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参考资料[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