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風格
繪畫是一個捕捉、記錄及表現不同創意目的的形式,它及其參與者的數量同樣地為數眾多。繪畫的本質可以是自然及具像派的(如靜物畫或風景畫)、影像繪畫(photographic painting)、抽象畫、有敘事性質的、象徵主義、情感的或政治性質的。歷史上有一大部分的繪畫被靈性主題及概念所主導,這些繪畫形式由陶器上的神話角色到西絲汀教堂的內壁及天花板上的聖經故事場景都有,它們會透過人類身體本身去表達靈性的主題。
繪畫風格,也簡稱為畫風,是指藝術家在創作畫面時採用的風格。
繪畫風格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年。當時xx提出了xx。(占位)
以下按照時間順序列出各年代誕生的繪畫風格。除另有標註外,內容取自中文維基百科對應條目。
名稱 | 例圖 | 誕生年代 | 代表作者 | 風格描述 | 來源 |
---|---|---|---|---|---|
羅馬式繪畫 | 公元前1000年 | ? | 彩飾書稿
A number of regional schools converged in the early Romanesque illuminated manuscript: the "Channel school" of England and Northern France was heavily influenced by late Anglo-Saxon art, whereas in Southern France the style depended more on Iberian influence, and in Germany and the Low Countries, Ottonian styles continued to develop, and also, along with Byzantine styles, influenced Italy. 壁畫 A classic scheme for the full painted decoration of a church, derived from earlier examples often in mosaic, had, as its focal point in the semi-dome of the apse, Christ in Majesty or Christ the Redeemer enthroned within a mandorla and framed by the four winged beasts, symbols of the Four Evangelists, comparing directly with examples from the gilt covers or the illuminations of Gospel Books of the period. |
[1] | |
哥德式 | 13世紀 | 羅伯特·坎平 | 暗色調為主,充斥著鮮血、死亡、絕望、詭異的氣息。繪畫人物通常臉色蒼白帶血,姿勢扭曲、詭異、驚悚。經常作用殘缺的翅膀、羽毛、鎖鏈等元素。而建築則多為教堂,等具有宗教神秘性的事物。 | ||
浙派 | 14世紀早期,明代 | 戴進、吳偉、藍瑛、呂紀 | 浙派繪畫注重題材的生活意義,用放逸水墨描寫樹石坡渚襯托精筆刻畫的動物形姿。 | ||
國際哥德式 | 14世紀晚期 | 羅伯特·坎平 | 哥德式藝術的一個發展階段。其繪畫作品側重表現人物的優雅,人物身材修長、線條流暢,繪圖用色豐富。此外對構圖透視等技巧也有了更實質的應用。 | ||
吳門畫派 | 明代末期 | 董其昌、陳繼儒、周天球、莫是龍、李日華、項聖謨、卞文瑜 | 吳門畫派簡稱吳派,常作為文人畫的代稱,與浙派相對。吳門畫派以元代繪畫為載體,並不局限於當時明代流行的各門戶,而是鼓勵畫家之間互相交流,從而發展得「集大成」。 | [2]
| |
印象派 | 1885年 | 克勞德·莫奈、愛德華·馬奈、愛德加·竇加、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 筆觸未經修飾而顯見,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為描繪對象。 | ||
象徵主義 | 1860年代 | 奧迪隆·雷東、居斯塔夫·莫羅、皮耶·皮維斯·德·夏凡納、古斯塔夫·克林姆、費爾南·諾普夫、揚·托羅普 | 象徵主義摒棄客觀性,偏愛主觀性,背棄對現實的直接再現,偏愛現實的多方面的綜合,旨在通過多義的、但卻是強而有力的象徵來暗示各種思想。象徵主義把宗教神秘主義與反正常和色情的興趣結合起來,把對所謂「原始性」的興趣與複雜微妙的頹廢崇拜結合起來。 | ||
達達主義 | 馬塞爾·杜尚、Hugo Ball、Emmy Hennings、讓·阿爾普、蘇菲·陶柏·阿爾普、Raoul Hausmann、Hannah Höch、Johannes Baader、卓斯坦·查拉、弗朗西斯·畢卡比亞、Huelsenbeck、George Grosz、John Heartfield、曼·雷、Beatrice Wood、Kurt Schwitters、Hans Richter (artist)、馬克斯·恩斯特、Elsa von Freytag-Loringhoven | 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興而做的境界等等。無論現行的藝術標準是什麼,達達主義都與之針鋒相對。達達主義運動影響了後來的一些文藝流派,包括超現實主義和激浪派。 | |||
極簡主義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 唐納德·賈德、艾格尼絲·馬丁 | 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於觀者面前為表現方式,意圖消彌作者借著作品對觀者意識的壓迫性,極少化作品作為文本或符號形式出現時的暴力感,開放作品自身在藝術概念上的意像空間,讓觀者自主參與對作品的建構,最終成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
| |
照相寫實主義 | 1960年代末70年代初 | 查克·克洛斯、郝文 | 受電視和電影等的刺激是感官延伸,依賴照相術,是都市生活形態的產物,呈現的是「人工的自然」。照相寫實主義是基於相機和照相來採集視覺信息並依此創作畫作的一派現實主義畫風。 | ||
超級寫實主義 | 2000年代 | 杜安·漢森 | 超級寫實主義的繪畫和雕塑通過微妙的燈光和陰影效果,創造出有形固態和實際存在感覺。超級寫實主義作品更多地關注細節和對象。其繪畫和雕塑作品並不是照片的嚴格詮釋,也不是某一個場景或主題的文字插圖。相反,它們利用其他的,往往是微妙的繪畫元素來創造實際上不存在或者人的眼睛不能看到的現實幻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