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ject:華製新漢語及中文固有語/其他用詞/早期天文學術語

來自維基學院
 >School:中國語言文學 >Subject:華製新漢語及中文固有語 >華製新漢語及中文固有語/其他用詞/早期天文學術語

早期漢譯西書之天文學術語[編輯原始碼]

【靜星】恆星、

【侍星】衛星、

【度時錶】計時錶、計時儀、

【合點】消減點、

【腦筋衣】視網膜、

【明角罩】角膜、

【實雙星】物理雙星、

【環繞器】迴轉儀、

【回光遠鏡】反射望遠鏡、

【光差遠鏡】折射望遠鏡、

【雙星氣】雙重星雲、

【行星氣】行星狀星雲、

【橢圓星氣】橢圓星雲、

【多合星】聚星、

【倚度】傾角、

【光射之倚度】入射角、

【回光之倚度】反射角、

【視徑】視直徑、

【歷家、天學家】天文學家、

【天學】天文學、

【測望】觀測、

【氣】大氣、

【秋分】秋分點、

【徑】直徑、

【距】距離、

【地】地球、

【二分經圈】二分圈、

【分點】二分點、

【差】誤差、

【時度】時角、

【午線】子午線、子午圈、

【太陰、月】月球、

【道】軌道、

【天赤緯圈】赤緯圈、

【照相法】攝影術、

【赤經度】赤經、

【四時】季節、

【恆星鐘錶】恆星鐘、

【日光射】太陽輻射、

【二至經圈】二至圈、

【日入】日沒、

【時】時間、

【晝長圈】北回歸線、

【晝短圈】南回歸線、

【真位】真位置、

【帶】地帶、

【中距】平均距離、

【天河】銀河、

【高度】地平緯度、

【改】改正、校正、

【切力】切向力、

【黃緯餘度】餘緯度、餘黃緯、

【黃經餘度】餘經度、餘黃經、

【無暈色】消色差、

【卑年點】近年點、

【視行】視運動、

【南寒帶圈】南極圈、

【北寒帶圈】北極圈、

【最高點】遠日點、遠地點、

【借平地】假平地、

【正交點】升交點、

【小星】小行星、

【地平經度】方位角、

【通書】曆法、

【水漏】漏壺、漏刻、

【視軸準】瞄準儀、

【會終】週、

【綜合線】坐標、

【中交點】降交點、

【地面界深度】地平俯角、

【正行】順行、

【受攝動體】受攝體、

【發攝動體】攝動體、

【天體左旋】週日運動、

【行橢圓道】橢圓運動、

【離日度】距角、大距、

【元】曆元、

【光道差】光行時差、

【均數】中心差、

【次擺線】外擺線、

【相動】平衡、

【薄氣】以太、

【兩心差】偏心率、偏心距、

【明條】光斑、

【聚光點】焦點、

【天河大圈】銀道圈、

【天河】銀河系、

【地半徑差】地心視差、

【黃道半徑差】日心視差、

【量日鏡】太陽儀、

【視軸】視準線、

【磁氣大搖】磁暴、

【月】太陰月、

【平經度】平經、

【太陽平日】平太陽日、

【子午圈】子午環、

【云學】氣象學、

【分微尺】測微計、

【體積】質量、

【分微術】測微法、

【多合星】聚星、

【墻環】墻儀、

【合朔】朔、

【法力】法向力、正交力、

【中體】核子、核、中心、

【黃斜度、黃赤大距】黃赤交角、

【簡平儀法】正射投影、

【赤道等距圈】黃緯圈、

【外虛】半影、

【最卑點】近地點、近日點、

【短差】週期變化、

【測光器】光度計、

【距極度】極距、

【垂線準】鉛垂線、

【歧光之理】極光、偏極、

【方位分微尺】方位測微計、方位測微器、

【距日九十度】方照、

【回光】反射、

【蒙氣差】折光、折射、

【月】衛星、

【長差】長期變化、

【太陽會】太陽活動周、

【光圖鏡】分光鏡、

【簧】春季、

【渾蓋通憲法】透視投影法、

【交終】會合週、

【太陽週】會合週期、

【寒暑氣】溫度、

【地平尺】經緯儀、

【過】中天、凌日、

【子午儀】中星儀、

【朦朧】黎明、

【闇虛】本影、

【天圖學】天體學、

【佛逆】游標、游標尺、

【垂圈】地平經圈、

【輕重】重量、重力、

【天頂尺】天頂扇片輪、

【王立公會】皇家學會、

【雲星】雲霧狀恆星、

【晝長晝短圈】回歸線、

【光分】亮度、明度、

【行度速率】角向運動、

【量星器】天體測量儀、

【較大率】增大、

【有等數者】通約、

【歧點】月角、尖點、

【較】差、差分、

【伏】掩始、

【成雙象】雙折射、

【感動】受迫振動、

【帶徑】矢徑、

【變】根數變值法、

【地平經角】方位角、

【天空地平界】天球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