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張文珍

来自维基学院
位於恆春北門張家古厝後方山丘

張文珍(1847年5月12日—1920年3月11日)享壽七十三歲,屏東縣恆春鎮頭溝人,為恆春清河堂原吉公派下張氏第五房第六代子孫[1],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新安里山舖堡坪塘鄉,客裔,可能屬於平和馬堂文通公派下的一支[2];活躍於咸豐初年至日治中期的瑯嶠(今日恆春半島)地區,幼年成長於頭溝,青年於新街經商,經歷牡丹社事件,妻子遭日兵調戲,引發日清之間的外交事件,戰後隨著新街沒落,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聘請澎湖匠師興建一廳五間瓦厝於恆春縣城北門外遷居。

出生於現今恆春鎮頭溝派出所後方張家古厝,位置在頂頭溝張家古厝正南方九百公尺,張光進次子。

清同治七年六月二十四日(西元1868年西曆8月12日)與射寮人楊店仔結婚,後於新街開設米店「順興商號」。

牡丹社事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瑯嶠灣、射寮、新街、統補、保力的相對位置

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日本薩摩軍乘艦征伐瑯嶠(今恆春地區)原住民,爆發「牡丹社事件」,並直接導致台灣設省、開山撫番等措施,時27歲,育有四子:阿棉、張龍、張忠、花掌。

中曆二月十日(西曆3月27日),日本海軍少佐樺山資紀與翻譯員水野尊南下瑯嶠偵查,聘用新街頭人張光清擔任嚮導,並寄宿在張光清家,可能張光清引薦其認識張文珍[3]

中曆五月二十八日(西曆7月11日)下午,張文珍外出,五、六名日兵在車城調戲楊店仔,叔叔張來生看見,向前阻止,被日本士兵持刀砍成重傷,十數名街坊鄰居見事不平,丟石頭吶喊要把日本人抓起來,其中一名士兵,被石頭打傷額頭,回到軍營糾集五、六十人再回庄裡面尋殺,幸好帶頭日人阻止,才沒有釀成更大的衝突[4][5]

中曆五月二十九日(西曆7月12日),新街、柴城居民各自禁止不到日本軍營做生意[6]

中曆六月五日(西曆7月18日),潘霨照會西鄉,表示枋寮巡檢周有基親驗張來生傷勢,下令醫治,另照會西鄉從道查辦[7]

張來生逐漸康復,然而日軍對於清國照會公文一直沒有回覆[8]

中曆七月四日(西曆8月11日),申報報導,因為7月11日發生調戲楊店仔[9]、砍傷張來生事件,日軍為此由香港請來外籍教官,赴台訓練日兵[10]

中曆七月八日(西曆8月15日),申報報導,休戰期間,日兵無所事事,衣衫不整的四處亂逛,引起當地人抗議。。[11]

西曆8月,西鄉從道回覆照會,派會計官大崎長寬等五人前往投文,表示新街張文珍事件是因為語言不通導致的糾紛,不是日軍蓄意搗亂,請清國不要焦慮,西鄉從道知道這件事情後,派兵帶張來生至日營診治痊癒,並按照軍紀懲罰惹事日兵[12]

張來生傷勢最終康復[13]

遷居北門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光緒七年中曆十一月二十七日(西元1882年西曆1月26日),父親張光進欲購買白家位於猴洞社大石東畔土地,與白天善針對猴洞社土地典當契約附加協議,但是為白德富爭搶,藏匿地契不給,以至於張光進告官[14],最終取得所有權,並過繼給張文珍。

恆春北門張家古厝

爾後張文珍聘請澎湖匠師將原休憩草寮重建為一廳五間之瓦厝[15],圍上刺竹塹,遷居恆春縣城北門外歸隱,信奉觀士音菩薩,該厝民國105年6月登錄為屏東縣歷史建築[16],是台灣唯一取得文化資產身分的「恆春厝」[17],見證恆春設縣建城前具有防禦性質的傳統民居形式[18],因附屬設施被劃入恆春僑勇自辦市地重劃範圍,民國106年9月27日遭到土地開發商強拆[19],導致竹塹毀損,無法恢復。

依照恆春清河堂原吉公派下頂頭溝張氏族譜記載,張文珍共有八子一女。

  • 長子:張阿綿(生卒不詳),妻盧齊,有子張傳、張泉、張呆(早歿)及一女。
  • 次子:張龍仔(一八七零年生),妻林丁仔,有子張貴春、張改元、養子張添丁及十一女。
  • 三子:張忠仔(一八七一年生),妻陳密,有子張才仔、張進仔、張明通及一女。
  • 四子:張花掌(一八七三年生),妻吳孟,有子張連(早歿)、張順東(順來)、張順興(早歿)及六女。
  • 五子:張知高(一八八一年生),妻陳菊仔,有子張天枝(有清)、張有龍、張有來(早歿)、張鑾仔(有鑾;早歿)、張合仔(早歿)及五女。
  • 六子:張金水(一八八五年生),妻趙紅織,有子張春生(萬生)、張萬號及七女。
  • 七子:張丁讚(一八八九年生),妻尤惷婆,有子張華仔、張順和、張清順、張清月及二女。
  • 養子:張安仔(一八八四年生)[20],妻龔毛柿,有子張明端、張碧仔、張順福;張安仔住恆春白沙,馬卡道平埔族原住民;根據白沙張仁合等人口述,張文珍與白沙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未孕,領養一名男孩取名:張安。
  • 養女:張知母 (一九一三年生)[21],水泉人,生父陳惡,過繼給張文珍。

參考資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恆春清河堂原吉公派下張氏族譜
  2. 張洧齊. 恆春張家,解開祖籍之謎!. 說說恆春的人與事. [2016/12/06]. 
  3. 【南台灣偵查日誌】樺山資紀:「…今晚訪問幾家商號,探查地方狀況。…」
  4. 《甲戌公牘鈔存》清,王元稚;欽差大臣沈葆楨等上奏:「五月二十八日,有倭兵五人在柴城調戲民婦張楊氏,其族人張來生前往阻止,為倭奴刀戮,身受重傷數處。鄉鄰擲石喊捕,一倭兵頭額被傷,乃歸率五、六十人尋殺,經其魁遏之始息。」
  5. 《甲戌公牘鈔存》清,王元稚;委員周有基探報:「二十八日下午,有日兵五、六人,在新街順興商店調戲張文珍之妻楊氏。因文珍外出,伊叔張來生見之,向前阻止,被日兵刀斬,身受重傷。街坊見事不平,擲石喊打。內有一兵,被石打傷頭額。該兵等回糾五、六十人再至尋殺。幸其押隊迫回。」
  6. 《甲戌公牘鈔存》清,王元稚;委員周有基探報:「二十九日,新街柴城自禁各人不到日營買賣。」
  7. 【処蕃類纂】支局ヨリ都督差越照会文回付来柬:「貴國兵丁五、六人,在新街調戲張文珍之妻,張文珍之叔張來生,,向前阻止,被叉傷甚重等因,素聞…除扎縣丞周有基親驗張來生傷痕,飭令妥為醫治外,為此照會。」
  8. 《甲戌公牘鈔存》清,王元稚;欽差大臣沈葆楨等上奏:「臣等一面委員驗明張來生傷痕,一面照會倭將查辦。據委員報稱,張來生傷已漸瘥,而倭將於臣等照會仍置之不覆。...」
  9. 【武士刀下的牡丹花-征臺紀事】,愛德華豪士,第272頁
  10. 申報8月11日載:「...駐札香港之日本領事,特出重聘延西士八人前赴台灣,誠未知與商何事也?大抵日本之軍器近雖仿效泰西,而士卒於營中往往跳蕩拍張,漫無紀律;故將請西人以訓習之耳。...」。
  11. 申報8月15日載:「...故各武士在琅𤩝於無事時每裸身而行,徘徊於廛市之間。華人及熟番以有婦女咸在,殊不雅觀,故甚疾之。於是遍處居民,遂聯名具稟於中將,懇即飭知兵士毋得赤身游行;即生番中人,聞亦有所礙目。...」
  12. 【処蕃類纂】支局ヨリ都督差越照会文回付来柬:「內關我兵丁與新街張來生及他土人十數名喧嘩鬪,各被創痕等語…,本中將聞新街鬪歇之事,直派員携張來生到營驗其傷痕,飭令軍醫為治療,已屬全癒,兵丁亦被傷,為醫治全癒之後,查明如其調戲張文珍之妻云云,不必然,自言語不通,遂滋事耳,雖然不得不按律懲辦也,不足以煩。」
  13. 《甲戌公牘鈔存》清,王元稚;臺灣道稟省憲:「...張來生傷已平復,滋事倭兵業已由其懲辦。…」
  14. 【台灣私法物權編】第二九胎借字:「田由白天善承管,白德富不得混爭。白德富匿收老契,日後執出無用;惟此契須查明四至,呈請踏勘可也。」
  15. 張洧齊. 北門外的一抹紅唇-恆春張家古厝. 說說恆春的人與事. [2015/07/08]. 
  16. 恆春北門張家古厝. 國家文化資產網. 
  17. 張洧齊. 嚴選-為落山風而建的「恆春厝」. 2020/05/20. 
  18. 蕭文杰; 張洧齊. 留不住的文化景觀:恆春最後一間防禦型民宅,見證漢原衝突歷史的竹塹即將被剷除. 2017/07/29. 
  19. Abby Huang. 「他們叫我不要吵,去報警」恆春百年竹塹被拆光光. 關鍵評論. [2017/09/28]. 
  20. 恆春鎮日本時代戶籍謄本
  21. 恆春戶政資料,戶籍登記簿編號:10013040-0048,顯示生父陳惡為水泉人;恆春鎮日本時代戶籍謄本;戶長編號:81;戶籍登記簿編號:10013040-0048;民國104年1月15日張洧齊紀錄;次女;網紗張文珍養女

外部連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