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词汇的含义

来自维基学院

中国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很多时侯“中国”一词比较含糊而不明确,可以同时带有政治文化、地理、民族等多重含义,以下是可以肯定带有或偏向政治文化、地理、民族任一概念的“中国”。

政治文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国”一词最早是指周“王之姻亲”[1]、“诸姬”[2],即是王室集团及其属民的共同称谓。

从汉王朝开始“中国”一词的政治含意开始指代汉族王朝,在公元4世纪五胡祸华开始,占据中原地区的外族政权亦模仿汉族王朝以“中国”自居,令“中国”一词的歧义丛生,“中国”出现一个与特定民族(汉族)属性脱离的政治含义,而退守汉洲南部的汉族政权亦继续以“中国”自居[3][4][5][6][7][8][9][10][11][12][13][14]

地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地理层面,“中国”这一概念主要有两个意思,分别是中原及九州(汉洲),另外“中国”一词亦有指都城的意思。

中原[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指中原,如范雎向秦王说“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即指韩国和魏国所在的位置是中原地区[15][16],宋国也处于中原地区[17],《史记》部分“中国”的记载是指中原地区[18][19][20],以“中国”为中原地区的称呼长期流传[21][22]​。

另外,中原又别称“中州”[23][24][25]、“中土”[26][27]、“中夏”[28]

九州(汉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指九州,由九州组成的“中国”,又名“赤县神州”,简称“神州”[29],传说由大禹所划分,传世文献中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接近传世文献的上限,当时九州地理范围较中原更大,囊括长江中下游流域(荆州及扬州)[30][31],但九州边界尚未明确,可称之为小九州或小神州,至迟在东汉时代,河西走廊[32]、福建以及广东[33][34]己成为九州的一部分,自此九州(汉洲)范围才稳定形成,相对于小九州可称之为大九州或大神州,是地理意义上的“华夏”[35],因其与古代汉族聚居地高度重叠,是汉民族的传统领域[36][37][38],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洲

比如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都是九州的一部分[39])的孙吴就曾经企图以“九州伯”之名来宣示理想中的统治范围[40][41],末代皇帝孙皓将“楚九州渚,吴九州都”的谣言视为吴国将统治九州全境(吴国成为九州的中心)的预兆[42][43]

人群[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战国时代,秦国[31]、楚国[44]、齐国[30]等地[45]出现以九州——虽然对具体划分有差异——为共同地域的广泛认同,秦、楚、燕、齐、赵、魏、韩等七国人群皆属“夏”共同体[注 1],稍后,这个诸夏九州共同体的人民自称为“中国人”[49][50],他称“秦人”[51][52][53],与此同时,“汉”作为族称出现[54][55][56][57][58],在汉王朝灭亡后,“汉”仍为族称之一[注 2],可见己成为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类似游牧民族因蒙古帝国而形成“蒙古”族、日本列岛土著因大和王权而形成“和”族。

自公元前一世纪的汉代开始,“中国人”一词有二义:

  1. 因为“中国”具有指中原地区的含义,“中国人”用来称呼中原人,“中国人”此义使用较多。
  2. 因为汉族王朝自称“中国”,使“中国”及“中国人”成为对汉族的称呼[92][93][94][38],“中国人”此义使用较少。

国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国,分别是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国的简称,持有上述国籍的人皆可以被称之为“中国人”,但“XX人”这类称呼带有种族含意,比如所谓的“XX国人血统”,但国籍的持有与何种血统之间并非必然,所以为“中国籍”——因护照而得名——才是准确的称呼。

华夏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华夏,又可称为“诸夏”、“诸华”。

政治文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华夏一词最早为周王朝的自我称谓[95],如周武王自称“华夏”[96]、周穆王自称“诸夏”[97],当时“华夏”最核心的部分是由周“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组成[98],如邢、卫、陈、郑等诸候国[99][100]

地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地理层面,“华夏”这一概念可指中原地区[101],也可指九州(汉洲)[35][37][102],后者依方位还有“东夏”、“南夏”[102][103]、“西夏”[104][105]之分。

其中南夏含有两个不同的意思:

  1. 指华夏(汉洲)南部,例如江东[102]、湖南[106][107][108]、湖北[109]、广东[110][108]等地,即九州内的荆、扬二州区域。
  2. 塞北游牧民族对南方华夏(汉洲)的称呼,从鲜卑人的角度看,华夏(汉洲)地区位于鲜卑人居地以南,所以称相邻的中原为“南夏”[111][112][113]

另外,“西夏”在地理上亦有两个不同的含义

  1. 是关陇地区[104]、巴蜀地区[105]以及河西走廊地区[114]的合称,相当于九州中的雍、梁二州[115][116]
  2. 指位于南朝首都建康所在的江东以西的长江中游地区[117],此用法较罕有。

民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自汉朝以后,“华夏”开始具有代指汉族的含义[118],通常取“华夏”一词内的“华”或“夏”一字来称呼汉族[注 3],例如: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又称夏人,代指汉族,一般与代指外族的“夷”共同使用,如夷、夏。[119][115][120][121][122][123][124]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又称华人,汉族的古称[125][126][127][128][129][130][131],其族语名为“华言(汉语)”[132][133][79]、“华语(汉语)”[134][135]

汉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要含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汉”在古代历史上基本只有两种含义[注 4]

古代政权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汉(政权):指以“汉”为国号的政权,如汉族建立的汉王朝、南汉国,匈奴人挛鞮渊建立的汉赵,沙陀人建立的后汉、北汉等政权,均可称为“汉国”,其国统治下的人民可称为“汉人”,意即以“汉”为国号的国家及其人民,以“汉”为国号的政权的领土亦可称为“汉地”、“汉土”[注 5]

古今民族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汉(单一民族):指汉族,如“汉人”[注 6][59][61][66][68][144][69][145][75][146]、“汉民”[147][148][149][150][151][141][注 8],汉族建立的政权可称为“汉国”,意即汉族国家[201][202][203][63],汉族的原居地有“汉土”[204]、“汉疆”[66]、“汉地”[205][206][207][208][209][210][211]、“汉境”[205][212]等称呼。

汉族相关概念[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因为古来对于汉族人、汉族政权、汉族地区的称呼不一,而且这些名称(比如“中国”)本身又有多种不同的歧义,以致对名称的内涵各有各理解,产生混乱,所以笔者尽可能以一个名称对应一种含义,亦以新名词命名旧有概念或事物。

汉洲(汉族原居地):汉族诞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当时汉族主要聚居地(起源地)即为汉族原居地,因为汉族传统称本族所居之地为赤县神州(九州)[37][213],所以九州与汉洲只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汉区:即汉族自治地方。

汉政权:指古代所有以“汉”为国号的政权,既包含汉族建立以“汉”为国号的政权,也涵盖非汉族群建立以“汉”为国号的政权,具体可以族称区分,如前者称为“汉族汉政权”,后者如“南匈奴汉政权”,两者可以复数并存,至于不以“汉”为国号的汉族政权,则直接称“汉族政权”,也可以复数存在,复数的汉族政权可以合称“诸汉”。

汉国:指汉族国家,含义与汉族政权相近,差别在于汉国是指古代汉洲境内曾经——已统一其他汉族政权——的汉族政权。

汉服:仅指汉族传统服饰[注 9],包含现代以汉族文化元素所作的创新服装以与其他民族服装区别[注 10],但不包含被征服时期的外来影响[注 11]

汉化:“汉化”一词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文化上的汉化[注 13],此重含义是指对汉族文化的采用,二是血缘上的汉化,即是非汉族群在血统上混有汉族血统,这是民族认同转换的大前提,但不一定会导致民族认同的改变。
需要强调的是,其他民族在血统及文化上受到来自汉族的影响并不是一种特殊现象,任何民族之间的交流都会出现这种影响,例如藏化、蒙古化、维吾尔化、朝鲜化、波斯化、壮化、阿拉伯化等等现象亦皆有之,“族称+化”是一种普世现象。

汉奸:顾名意义,是指出卖或作出任何违反汉族利益的言行的汉族叛徒,涵盖甘心受外族或外国侵略者驱使的汉族叛徒[注 14]

汉历:汉族的传统历法(农历)[219][220],采用汉历过日子即是过汉年。

汉字:顾名思义,是汉族发明并使用的文字,也可称为汉文。[221][222][223]

汉医:旧称中医,是起源自汉民族的医学,与藏医、蒙医等同属于传统医学的范畴[224][225][226]

汉语:汉族的族语[注 15],与蒙古语、希腊语、朝鲜语等各语言是同级兼平行的关系。

蛮夷戎狄等词汇的含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先秦时代的“华夏”、“中国”主要是由周“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等“王之姻亲”组成,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就是蛮夷戎狄、非“王之姻亲”就是“四夷”,可见蛮夷戎狄、四夷等词与华夏一样,最初并不具有民族含义[98][1][注 16],北狄、南蛮、西戎、东夷并非族群称谓,只是华夏(周王室集团及其部民)对他者(其他政治集团)称呼,为与后来汉族的别称华夏区别,周代的华夏可称为“周华夏”、中国可称为“先秦中国”,这个周华夏虽然由“王之支子母弟甥舅”部众组成,但异姓的姻亲诸侯国属周华夏外围,而最核心的部分则是周王室同姓诸侯国[注 17],即是“兄弟之国”[231],直至战国末年,“华夏”、“中国”才开始演化为超越“王之姻亲”的概念,成为九州地区原住民的共同称呼,而蛮夷戎狄等词则开始转为用来指称——主要居于九州边缘(主要位于长江以南、湘江以西的西南地区)及以外[36]——匈奴、夜郎、朝鲜、乌孙等非汉族群[232][233]

不过同名异类,容易令史家混淆长城地带的先秦蛮夷戎狄与汉代蛮夷戎狄的差异,误以为后者是前者发展而来的,其实前者是政治区分,后者才是族群区分,先秦“华夏”亦同,并非相同概念,但时常被后世误混为一。

蛮夷戎狄等词汇在历史上有四种指向,分别如下:

  1. 周王室集团及其部民对他者(其他政治集团及其人群[234])称呼,所谓“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白狄”[注 18]、“百越”[注 19]等称谓皆如此类,并非民族概念。
  2. 指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如匈奴、夜郎、朝鲜、乌孙等等。
  3. 汉族内部分裂时期各势力互相指责眨义词[注 20]
  4. 征服中原的外族政权用以否定退守南夏的汉族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的眨义词。

中华等词汇的含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华(中原):指中原地区。

华人(中华民族):从二十世纪开始,“华人”一词的内涵从单指汉民族,变成被扩大为包含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国族(Nation)称呼,是“中华民族”这一国族的简称,国族简称“华人”的华取自“中华民族”而非取自“华夏”。“中华民族”是由中华民国所确立的国身份认同,最初由维吾尔、藏、汉、满、蒙古等五个主要民族组成,最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确定由56个民族组成 [注 21]

民族相关概念的含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民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民族,是基于共同的血缘因素而产生身份认同的族群共同体,是同一种族内部最大的血缘单位[注 22],所以很多民族都有将民族的起源追溯至一个或少数人群身上的传说,这些起源传说反映民族共同体是由血缘纽带所联系起来,即使是少数外来成员,当这些外来成员与民族其他成员通婚的下一代就享有民族血统,从而顺利成为民族的一员。

假设:少数B族人移居A族聚居地,并与A族成员通婚,那下一代就同时具有A族和B族的血统,这种身处A族聚居地的兼具A族和B族血统的成员显然会以A族为身份认同,但如果B族人在A族聚居地是强势存在,社会地位高于A族人,那兼具A族和B族血统的成员就会以B族为身份认同。无论这批兼具A族和B族血统的成员是成为A族一员还是B族一员,A族/B族的民族成员身上仍然流有共同血统[注 23],从这个角度看,即使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有过交流,也不代表民族不能以血统为民族身份的认同。

古代人对祖先的记载,比如家族源自哪里,本身就是民族身份认同的反映,但单凭这些并不足以在日常中区分我族与他族,于是传统服饰、礼节等文化风俗就成为区分我族与他族的表征,所以文化与血缘本身只是硬币(民族)两面,两者并不矛盾,只是到了近代,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令很多民族都趋近或遵从欧美的衣着和意识形态,只剩下血缘作为我族认同,以及与他族区分[注 24]

既然民族是一个包含血缘因素在内的身份认同,那当出现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族称)以区分我族和他者,而且这种区分是稳定存在的——不因政权转变而消亡——就可以确认某一民族存在(民族意识),这也意味着必须要古代留下文字纪录,所以民族共同体不能追溯至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以民族的定义而言,汉族最早在公元前1世纪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藏族(bod pa)、蒙古族亦分别最早在公元7世纪吐蕃(bod chen po)帝国、公元13世纪蒙古帝国时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注 25]

民族主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民族[注 3]主义是指在认同本民族文化、传统、利益等基础上,以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兴盛为目的的追求,对外认为本民族拥有自我治理的主权(自治),与其他民族拥有同等的权利,也不应受其他民族干涉,对内追求民族内部的平等,相当于“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概念,是合理诉求,因其对本民族的关怀与热爱,可以称之为爱族主义

大致上只要具备民族意识——不论意识强弱——区分我族和他者,在此基础上作出以我族利益为中心的诉求就已经是民族主义,为了与近代西方思潮的民族主义区别,可以将近代以前的民族主义称为“原始民族主义”或“古代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差异在于古代民族主义更多只是一种民族感情或利害的诉求,并没有严密的理论,也不主张或追求将低下阶层与统治阶层视为平等的同胞对待,所以相比近代民族主义能不分阶级动员全民族,古代民族主义是不成熟的,受到教派、阶级的分化影响,尚处于民族主义的初级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民族主义不是极端民族主义,两者差异在于后者涉及征服奴役其他民族,强制干预其他民族的“内部事务”,而前者只限于“本民族内部事务”,当然,无论是民族主义还是极端民族主义,其存在的前提是先有民族的存在,没有民族共同体,无论是民族主义还是极端民族主义都是不能单独存在。

虽然有人声称民族主义是糟糕的事物,但这只是价值观角度的差异,有人看到杯中只有半杯水,有人看到杯中还有半杯水,有人放弃民族认同,但如从维持一个族群永续生存为目的来看,民族主义维系民族认同,如有缺点皆微乎其微,一个族群要身份认同不致丧失就必然需要区分何为族人、何为非族人,也即排他是维持身份认同的必需,所以任何国家的族籍身份——如阿伊努人、藏族、太鲁阁族等等——都不可能任由任何人自由加入,一个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加入的族群与人类这个身份概念没有任何分别,缺少与其他族群稳定的不同(稳定的排他)的族群最终只会丧失独有的身份认同而消亡,特别是如果同时其他族群有着强烈的身份认同。所谓糟糕的极端民族主义只在和平时期糟糕,在战争时期就不算糟糕,好与坏是相对的,欧美世界认为是坏是错的事物,在欧美以外不一定是坏是错,反之亦然。

民族平权(平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民族平权,是指不同民族身份的个人或群体在同一国家内皆享有同等的法定待遇,不因民族身份而受到较优或较差的待遇[注 26]

民族地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顾名思义,民族地区是指某一连续或不连续的地域与某一民族相关,大致可分为两类:

民族传统地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民族传统地区,又名民族传统领域,是指某一民族的传统思想或文化认定某一连续或不连续的地域是本民族的固有领土或传统领域土地,可以具有排他性,但不需要本民族在该地域有人口分布,犹太民族与应许之地的关系是民族传统地区的典范例子。

民族聚居地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民族聚居地区,是指某一民族在某一连续或不连续的地域上的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是指该民族在某地域上的总人口中占有最高的比例;有时是以该民族的分布状况而归类为该民族聚居地区,即该民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某地域,但并非该地各民族人口中总人口比例最高的民族。

因为民族分布的状况随人口流动而不断改变,民族聚居地区范围亦随之改变,其范围可以与民族传统地区范围完全重合、部分重合,或完全不重合,与民族传统地区不同,某地区必须有某一民族的较高比例分布,才可以视为某一民族聚居地区。

民族散居地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民族散居地区,是指某一民族在某一连续或不连续的地域上的人口中仅占有极低比例的少量分布。


族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是指主要起源自民族内部发展而来的语言,如朝鲜族的朝鲜语、汉族的汉语、藏族的藏语等等,基于民族形成的源流,本族语可以与其他民族族语存在或疏或近的亲缘关系,但并非所有民族皆有族语,比如回族没有本族语。但族语不一定是族人的母语,比如美国亚裔不同族群——如朝鲜族、和族等——可以以英语为母语。

族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族类的含义有两种:

  1. 同/异姓氏族[259][260][261][262]
  2. 同/异民族[263][264]

民族国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笔者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古今中外曾经有人口100%由单一民族组成的独立国家,所以要求人口100%由单一民族组成的才可以归类为“单一民族国家”是谎谬的,同样,既然不存在人口100%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单一民族国家,那所谓“多民族国家”的概念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笔者认为“民族国家”的定义应是围绕某单一民族为核心的国家,由此可以将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民族国家分为以下:

民族国家(主体多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民族国家(主体多数):在被统治阶层(被剥削)和最高统治阶层(剥削)属同一民族的前提下,国内只存在一个民族或超过50%人口为单一民族的国家。

古今民族国家(主体多数)列表
族属 政权
朝鲜族 金氏新罗[注 27]
高丽王朝
李氏朝鲜
琉球族 第一尚氏王朝
汉族 汉王朝
晋王朝
隋王朝
唐王朝[265][266]
宋王朝
明王朝
犹太族 以色列统一王国
马加比(Maccabees)王朝
以色列国
蒙古族 博克多汗国
蒙古人民共和国
蒙古国
土耳其族 土耳其共和国
民族国家(主体少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民族国家(主体少数):在被统治阶层(被剥削)和最高统治阶层(剥削)分属不同民族且统治民族人口占比少于50%,以统治民族利益高于被统治民族利益的国家。以D族和Z族类比,十万人的Z族统治一千万人的D族,Z族全体相对D族为统治阶级(因剥削而受益),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阶级边界不一定与D族和Z族的民族边界重叠,因为Z族可以为稳定统治而吸纳少数D族人进入统治阶级,只是大部分D族成员与此无缘;虽然Z族内部也有阶级之分,但来自最高统治者的剥削少于D族受到的剥削,相对D族,最高统治者更为关心Z族群体;统治阶层(Z族)强行干预D族内部事务,“限制和剥夺D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践踏D民族的风俗习惯,强迫D民族改变服饰,实行强迫同化;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压迫和剥削D民族,直至武装镇压”。

历史上民族国家(主体少数)列表[注 28]
族属 政权
蒙古族 大蒙古国
女真族 金帝国
满族 大清国
亚述人 亚述帝国
希腊族 托勒密王朝
阿拉伯族 后倭玛亚王朝
土耳其人 鄂图曼帝国
藏族 吐蕃帝国

地理概念[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笔者以山脉、河流为主,人文为辅的地理划分

亚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亚洲是地球上各大洲中陆地面积最大的洲,西边以乌拉尔山脉、地中海与欧洲分隔,以苏伊士运河、红海、亚丁湾与非洲分隔,向东至国际换日线,与白令海、东太平洋相接,此线以西的岛屿都属亚洲地区,但马里亚纳群岛以南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摩鹿加群岛以东的新几内亚岛都属于大洋洲

大洋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新几内亚岛及其以东、赤道以南的区域属于大洋洲,包括澳洲、纽西兰,以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波利尼西亚、赤道以北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

其他词汇的含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另外,有些词汇的定义不太明确或有争议,笔者略为诠释以便对有关词汇的理解更为明确,也有的词汇歧义太多或有的现象未被命名,笔者则以他词代替表达。

帝国[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帝国,一般被视为版图庞大、民族多元,笔者认为“帝国”的定义如下:

  1. 民族或种族领土多元,国内至少有两个不同的民族或种族,而被统治的民族或种族占国内总人口不应少于50%,而被统治的民族或种族的人口增加是由被帝国领土扩张而得,并非来自移民或生育,或帝国的被统治民族或种族的聚居地占帝国领土不少于50%,而被统治民族或种族的聚居地出现并非来自移民或生育,而是被帝国领土扩张所得。
  2. 主体主导,帝国的统治主要依靠某一个单一族群(民族)、种族或文化思想(比如宗教)来作为肯定和助力。
  3. 版图庞大,意即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才可以称为“帝国”,领土面积没有绝对值,但不应该与周边国家差距太大,比如邻国领土面积是百万平方公里,那帝国的领土就不能少于百万平方公里,不过俄罗斯是一个特殊例子。

上述三点中,又以第一点最为重要,只有后两点并不一定是“帝国”,但满足第一点的一般也府合后两点。 因为第一点是以被统治民族或种族与统治民族或种族作区别,所以明确奉行民族及种族平等的国家不在其中。 另外,在数大强国的互相制衡及人们观念改变下,自50年代开始各国都不再追求以攻并别国为目的的领土扩张,加上工业化最终会造成少子老龄化,无须再为人口争夺更多的生存空间,所以现代“帝国”的定义改变如下:

  • 能够不受或阻止别国武装干顶而任意攻打属于联合国成员国的国家,特别是跨洲发动战争。

显然易见,自二战结束的短暂混乱后,只有苏联和美国才能配得上“帝国”的冠冕。

帝国主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帝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夺取或控制其他国家的领土和奴役其人民以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奴役”是相对的,只有征服地人民的待遇——来自制度规定——差于本国人民才是“奴役”,如果征服地人民的待遇同于或好于本国人民的待遇,就不是“奴役”。

值得留意的是,发动民族统一战争的国家不属于帝国主义,比如秦汉王朝的神州统一战争、新罗王国的半岛统一战争、马其顿对希腊城邦国家的征战、大和王权在诸岛上的征战、蒙古国对草原地区的征战、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各邦国等等,如果算入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在人类历史上就更加普遍,似乎有将帝国主义泛滥化的顷向,亦不符合帝国的定义。

殖民[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殖民,是指在移民与土著居民之间的不平等待遇权利的前提下,移民消灭或同化土著居民并增殖本族人口的过程。

殖民主义,是指以殖民为目的,采用战争方式寻求或取得另外土地及其人民的政策,以及支持此政策的思潮。

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或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但行政管理上与宗主国本土地区分离处置的地区;宗主国移民的权利地位高于土著居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移民与他们或他们祖先的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获得对殖民地领土其他居民的重大特权,世世代代不变。

殖民的定义如下,缺一不可:

  • 殖民者与被殖民者是传统文化或血缘上的异质人群,即异民族或异种族人群。
  • 领有殖民地,殖民地是指在行政管理上与宗主国本土地区分开管理且待遇低于本土的地区,受到本土在经济上的白白剥削。
  • 在殖民地,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社会地位权利——特别是政治地位权利——不平等,殖民者的社会地位权利高于被殖民者,或税务负担等经济被剥削程度低于被殖民者,而这种不平等依据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民族/种族身份而存在并由政府维持。
  • 殖民者对被殖民者实行消灭或强迫同化[注 12],这种行为由政府主导执行。

民族/种族歧视不等同殖民,而殖民必然含有民族/种族歧视,不过作为一个负面标签,殖民却有泛滥化的趋势[注 29],基本上任何不平等的地方或仇恨的对象都可以贴上殖民的标签,甚至出现内部殖民的概念,还不如用民族歧视、阶级压迫、经济/资源剥削、强迫同化等概念取代殖民一词,避免殖民概念泛化,应将“殖民”局限在15世纪后的英、法、德、意、俄等欧洲列强帝国,可以称之为殖民国家[注 30]

族内歧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顾名思义,是仅发生在同一民族或种族内部的歧视行为,包含否定或贬低以及暴力行为,笔者认为族内歧视主要有两种情况:

  1. 同一民族或种族内部的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歧视,比如不同出生地之间的歧视、阶级之间的歧视(富人歧视穷人、贵族歧视平民)。
  2. 同一民族或种族全体受到内部的一群人歧视,例如有某些人主张黑人较黄种人更优秀,但却对黄种人较黑人更优秀的主张视为种族歧视,可谓贼喊捉贼。

反同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反同化,是指一个族群在本地抵制来自另一个族群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有形的服饰、用具或无形的文化、制度等价值观,也可以是血统上的同化,比如透过跨种族通婚而令下一代的外貌向另一种族外貌趋同。

歧视与偏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歧现:是指某一群人被建构出一个负面想像而被合理化加以剥削或贬低,但也可以正面刻板印象而忽视某群人的需求。

偏见:是指某一群人中的部分污点或陋习被夸大为整体的特质(即以偏概全)而被合理化加以剥削或贬低。

对亚裔的歧视,来自白人的歧视众所周知,然而来自黑人的歧视却被人忽略:

有报道的对亚裔歧视事件[注 31]
事发日期 地点 经过 备注
2010年1月24日 美国旧金山市湾景区 一名83岁的华裔老人陈焕无故遭到六名黑人青少年殴打,导致他因伤重于同年3月19日在旧金山总医院死亡[269][270] 不适用
2012年5月25日 美国纽约市 两名年近七十的华裔老翁晚饭后在街上散步时,因为是华裔而突然遭受三名不到20岁的非裔青少年殴打[271][272] 不适用
2017年8月25日 美国纽约市 一名24岁台湾女子在美国旅行时,在街上无端被一名黑人男子揍了一拳,导致右眼瘀青红肿[273][274] 不适用
2020年3月 韩国 加纳国籍男星Sam Okyere对匿名网民针对朴恩惠(亚裔女性)发表“Cute once you go black, you never go back.”的言论表示赞同。[275][276] 不适用
2020年9月13日 中国上海市 一名美国籍黑人男子用英语辱骂中国女收银员近20分钟,同时做出吐口水的举动[277] 不适用
2020年9月18日 中国 一名效力于福建SBS球队的美国籍黑人男子劳森(Ty Lawson)在社交媒体上写上“Chinese woman Got cakes on the low.... might switch up my stance soon lol!”含有种族歧视的文字并附上一张带有性暗示的照片,数天后,福建SBS球队所属福建浔兴篮球俱乐部与劳森解约[278] 不适用
2021年3月16日 美国西雅图 51岁的黑人男子哈姆纳(Christopher Hamner)对一名带着两个孩子开车的华裔妈妈发表侮辱性的脏话及表示威胁的动作[279] 不适用
2021年3月19日 哈姆纳向两名亚裔女性发表侮辱性言论并抛掷塑胶硬物攻击[280] 不适用
2021年4月23日 美国纽约市 一名美国61岁华裔新移民马耀潘在街上拾荒时突然遭受一名49岁黑人男子男子鲍威尔(Jarrod Powell)的攻击,导致马耀潘昏迷并在8个月后的12月31日死亡[281] 不适用
2021年11月17日 美国费城 四名美国13至16岁的黑人女孩在地铁攻击三名亚裔少年,一名华裔女孩克里斯蒂娜(Christina Lu)站出来阻止,亦被黑人女孩暴打[282][283][284] 不适用
2022年3月11日 美国纽约州威彻斯特郡(Westchester)扬克斯市(Yonkers) 一名67岁的菲律宾裔妇人被一各42岁的黑人埃斯科(Tammel Esco)在自家门口痛殴125拳及脚踢7下,期间更说出带有种族仇恨的辱骂字句。[285] 不适用

需要明确的是,只有涉及语文侮辱、暴力伤人、毁坏或强迫财产转移的歧视才需要公权力介入,如果只是偏好某一种族(例如偏好个人所属的种族或只与某些种族交流而不与另一些种族交流)或拒绝涉及利害相关的种族政策(例如拒绝难民)则不属歧视,而属个人意志自由选择的范围,是人类自由的一部分

边缘欧亚[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边缘欧亚,简称边亚,与中央欧亚(所谓内亚)相对,是指欧亚大陆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兼定居的族群的聚居地,东起朝鲜半岛,经辽河中下游地区,西接戈壁沙漠,再接天山山脉,然后南下兴都库什山脉直插印度洋,此线以南的塔里木盆地诸绿洲王国、西藏、汉洲、印度次大陆等区域皆属于边缘欧亚地区,另外,美索不达米亚、希腊、中欧及其以西等地亦属于边缘欧亚地区,如以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高低、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指标来评价文明程度,边缘欧亚是欧亚大陆以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相对地,内亚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更多表现为破坏性力量,掠夺边亚的粮食及金银珠宝等财富、发动战争杀害边亚的平民,可谓罄竹难书,以历史上游牧民族对非游牧民族的待遇来看,游牧民族绝不是某些观点口中所谓被边亚“歧视”的无辜者,其实是游牧民族过往对边亚社会的伤害才令边亚社会生出对游牧社会的“歧视”,相比起欧美列强殖民世界,虽有烧杀掳掠,然亦传播了来自欧洲的先进思想及生产技术,而内亚帝国却只有烧杀掳掠而没有先进思想及生产技术,显然更等而下之。

祖灵[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祖灵,是指族群祖先的灵魂,族群相信在人死后灵魂不灭,祖灵能对现实施加影响且对族群后裔具有关爱与护佑,冥冥中不断照顾着子孙,所以族群有著祈祷祖先保佑及纪念祖先等各种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同一族群可以并存多个祖灵。

游牧[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游牧是生产方式的一种,一年内牧民与其牲畜在不同的牧区之间多次迁移,随季节变迁而迁移,迁移路线不固定,迁移牧区位置不固定,牧民没有固定的永久性居所。

定牧[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定牧是生产方式的一种,有时算入农业的一种,牧民与其牲畜可以在同一的牧区内永久性畜牧,不需迁移,牧民有固定的永久性居所;即需迁移,其迁移牧区位置固定,迁移路线固定,当地亦有永久性居所,后者又称为“移牧”[286]。汉族社会的畜牧业传统上是定牧方式,比如楚怀王熊心就曾经替人牧羊[287],至现代,定牧繁荣的国家有阿根廷,2014年就有超过五千万头牛,较四千三百万人口更多[288];澳大利亚,2012年人口约二千二百三十万,羊和牛合计近二亿头;新西兰,2012年人口约四百一十万,羊和牛合计近五千万头[289]

原住民[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指某一地区现存族群中最初居住当地的族群,但依据不同主张,原住民可以是多个族群,也可以涵盖较晚时代才移居当地的族群,需要明确的是,“原住民”此概念本身并不赋予其任何高于后来族群的权利。

黑人中心主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每事以黑人为中心的一种观念,正面的如认为黑种人体质或其他方面较其他种族更优越的黑人至上主义,负面的认为黑人是受害者,从而要求其他种族必须予以“补偿”(碰瓷),黑人得到其他种族所没有的关注或优待,比如受害者或利益受损者是黑人就会被视为种族歧视,得到极大的过敏关注,韩国金在焕的“我(naege)”风波[290]、中国一个将黑人洗成东亚裔黄人的洗衣珠广告被攻击[注 32]就是这种过敏症发作的例子,与此相反,一旦受害者不是黑人,就比较难以被视为种族歧视也得不到同等程度的关注[注 33],这种因种族身份而得的优于其他种族的关怀或待遇可称为“黑人特权”。

历史及媒体亦是这种种族歧视泛滥的灾区,比如将历史上的人物种族胡乱篡改为其他种族,Netflix制作的历史纪录片《埃及妖后》以黑种人来扮演克莉奥佩特拉而不是采用阿拉伯族或希腊族扮演[293][294][295][296],就是种族歧视一例,试想反过来用白人来扮演沙巴卡、曼萨·穆萨一世、桑尼·阿里、曼德拉或其他非洲历史人物并宣称是纪录片会否被抵制被谴责被禁播?尊重黑种人但不应该以歧视否定其他种族来达成,黑人种族的历史形象建构不能以挪用篡改其他种族历史人物为手段达成,不然只是白人至上主义的黑人版本(黑人至上主义),世上的种族不是非白即黑,肤色不够白人白但又较黑人肤色浅淡很多的种族不需要因为白人压迫黑人的不光彩历史而为自己的浅色肤色自卑,浅肤色种族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他们的历史不能由白人或黑人代表,值得担忧的是,这种对历史人物种族的胡乱篡改挪用等种族歧视行径很可能得到西方文化强权的背书,笔者相信埃及族群不会是唯一或最后的受害者[注 34]

有毒的西方思想[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对世界贡献良多,比如各种政治主义、科学技术等等的传播,但并非所有西方思想都适宜于非西方社会,部分西方思想在非西方社会的渗透引发矛盾甚至冲突,可称之为“有毒的西方思想/有毒的西方价值观”,而各个不同文化或价值观的非西方社会,西方思想的有毒部位也各不相同,笔者在此要表达的是,非西方社会有权选择性吸收西方思想或将吸收的西方思想作本土化修改,不须接收全盘西方思想或依从西方设立的正统标准[注 35]

精X[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精日和哈日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需要明确区分,笔者认为精日的定义当为对日本和族的热爱程度超过对本族本国的热爱,认为日本的一切都较本国族优越,甚至认为本国族一切都不足道,精X即S国人认为X国的一切都较S国族优越,甚至认为S国族的一切都是低劣

哈X[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哈日是指对日本和族的热爱程度少于对本族本国的热爱或不超过对本族本国的热爱,日本与本国族各有优劣,无分高下,哈X即S国人虽然热爱X国的一切,但至多仅认为X国的一切与S国族各有优劣,双方无分高下,如果S国与X国是邻国,史上曾存在矛盾,就更有必要区分精X和哈X,除了中国与日本外,法国与德国、波兰与德国、土耳其与亚美尼亚、土耳其与希腊、韩国与日本等等都在史上曾长期存在矛盾,哈X是兴趣范畴,精X是病态,对待本国族的取态是精X和哈X的根本差异

违法达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意指现行某些法律是恶法或妨碍实现正义,为达到正义目的而不得不违反相关法律,例如因为帮助患者而违法走私药物[300][301][302]

备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比如楚、燕、齐、赵、魏、韩六国皆是“诸夏”[46],属十二州(中国) 的一部分[47],其民自是“诸夏”,秦国法令更明确将秦国属国的人离开秦国属国的行为称之为“去夏”,属国因为是秦国的臣属而被视为“夏”的一部分,秦国法令又将母亲是秦人的儿女称之为“夏子”,虽然简文不载,但考虑到当时统治者皆为父死子继,儿女亦继承父亲遗产的习惯,既然母亲是秦人的儿女是“夏子”则父亲是秦人的儿女亦必然是“夏子”,可见秦即夏,秦人——原来周朝统治下的关中民众在秦国统治下的称谓——即是夏人[48],而且依据亲代血缘来判断是否夏。
  2. 在晋代[59][60]、南北朝[61][62]、唐代[63][64][65][66][67]、宋代[68][69][70][71][72][73][74][75][76][77][78][79]、明代[80][81][82][83][84][85][86][87][88][89][90]等历代皆有此族称,早期曾经以“朝代名+人”来指称汉族,如“晋人”[91]、“魏人”。
  3. 3.0 3.1 笔者所称的“民族”相当于Ethnic Group,而Nation则相当于“国族”,两者主要分别在于前者具有血缘连系,有共同起源的传说,而后者则不必有血线认同,没有共同起源的传说,只是对国境内所有民族成份的统称。
  4. 蒙元帝国的“汉人”与之前及之后的“汉人”不同,只是一种出自蒙古人角度的分类,除了蒙古人自己外,其他“色目人”、“汉人”、“南人”的三种分类边界都不与原有民族重叠,“色目人”是由外来的西方各个不同民族组成,而本土人口最多的汉民族则被分开为“汉人”、“南人”两类,这种分法有利于蒙古人统治非蒙古地区,蒙古人全部被归入“蒙古人”类别,有利于凝聚民族认同,西方各个不同民族在汉洲的人数太少,即使合计起来也是少数派,将西方各族合并同令分类,可以令“色目人”在异乡中产生认同感,类似亚裔群体在美国,只不是亚裔是被歧视的群体,而“色目人”则是地位高于涵盖多数汉洲土著的“汉人”、“南人”,这样就可以令“色目人”不会勾结“汉人”、“南人”威胁“蒙古人”的统治,如果“色目人”不想丧失高于“汉人”、“南人”的地位,就得站在“蒙古人”一边,毕竟无论是女真金国还是汉族南宋,“色目人”都没有高于当地民族的地位,只有“蒙古人”征服成功后,“色目人”才有如此地位,所以蒙元帝国四等法的前两种分法有助于蒙古人对汉洲的统治,至于“汉人”、“南人”的分法,很明显是蒙古人针对汉族的分化,因为“汉人”、“南人”类别的各个民族中,只有汉族群体被两个类别分开,虽然汉族南北因纬度、外族征服等影响而有所差异——民族内部有差异不是汉族才有的,南北蒙古、京族、南北韩、德意志、古埃及等族群内部亦有南北差异,日本和族则有东日本西日本[136]、藏人亦有安多康巴卫藏的差异——但被制度固化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蒙古人显然不希望治下人口众多的汉族共享同一个身份,将汉族划分成两个类别可以分化汉族的民族认同,固化南北差异,“汉人”和“南人”不同的政治地位,方便蒙古人从中制造矛盾,令其不能联合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而且“汉人”和“南人”这种命名,又可以将其与金元以前的“汉人”、“南人”概念混同,其实过往的“南人”只是方位称呼,是指南方人,也有“北人”的称呼,是指北方人————这种方位称呼可指南北汉族,如相对于江南人(汉),中原人是北人(汉)[137][138];或仅以相对的地区方位来称呼该方向地区上的人群,如相对于中原人(汉),代地之人(代人,当地汉、鲜卑与诸胡的共称)是北人[139];也可指草原地区的族群,如相对于身居代地的代人,草原人是北人(胡)[140]————方位称呼与蒙元帝国的阶级分类性质完全不同,蒙古人将南部汉族排斥出“汉人”,又将女真、契丹等原金国治下民族归入“汉人”,可以混淆汉族人的民族身份认同,另外,将部分非汉民族分类入“汉人”和“南人”之中,可以令“汉人”和“南人”都不会只由汉族组成,这种“渗沙子”的手法令“汉人”和“南人”内部保持多民族性质,避免内部能够统一起来与蒙古人抗衡,比如当时女真人和契丹人不止各自有着民族认同,与“汉人”中的汉族有所区别[141],彼此间亦有深仇大恨。这种强化自己、拉拢少数、分化多数打压多数,这种族群操弄手法非常高明,可以说远胜所有汉族统治者,当然,会玩分化的不止蒙古统治者,契丹统治者和女真统治者亦然,一般只将境内治下的汉族称为“汉人”,避免与宋朝统治下的汉族等同,而这种“汉人”概念是由外族统治者强加于汉的,其政权覆亡后,这种“汉人”概念亦随之而消失,所以笔者并不将这种带有误导混淆的源自蒙古统治者的概念列入;另外,《元史》中所谓“同蒙古人”、“同汉人”并非指蒙古人将色目人视为“蒙古人”的一部分或将女直人视为“汉人”的一部分,“同”仅是指官职待遇相同,是指在部分情况下,契丹人、女直人的官职待遇与蒙古人相同,而在另一部分情况下,契丹人、女直人的官职待遇与汉人相同[142][143],又,文中将汉人与女直、契丹并行称呼,似乎此处汉人是涵盖南北汉族的称谓,并非蒙古人的分类“汉人”。
  5. 既然不是汉族建立的政权,却称之为“汉国”、“汉人”、“汉地”、“汉土”等,容易将国号“汉”与族称“汉”混淆,很可能发生指鹿为马的误导,笔者认为有必然要作出区分,“汉国”、“汉人”、“汉地”、“汉土”等词仅用以代表汉族国家、汉族人、汉族地区,而后来非汉族群所建立以“汉”为政权称号及其衍生的概念则需要加上其族称,例如“匈奴汉政权”、“匈奴汉政权的人民”、“匈奴汉政权的辖地”,以便与汉族政权区别。
  6. 汉王朝的“汉人”虽然具有汉政权治下人民的含义,但从“汉人”与“韩人”、大宛王国以及汉王朝统治下“外夷”、“月氏”、“蛮夷”族群相提并论的例子来看,汉王朝的“汉人”一词也具有族群自称的含义[54][55][56][57][58]
  7. 直至汉王朝末年,政府统计的主要郡国户口人员都是汉族,另有少部分汉族人口及“蛮夷戎狄居汉地者”——比如浑邪王向汉朝投降带来的四万匈奴男女或南匈奴单于国的人口——不在统计之列[191][192],根据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汉国国内汉族人口为5959,4978人,据《汉书地理志》所列十三州部一百三个郡国的汉族人口共计为5767,1391人,姑取此数值较保守的汉族5700,0000人口数据。
    最接近后期治世的人口数据在章和二年,约4335,6367人[193],而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汉国十三州部九十五郡治理(不含属国)的汉族人口合计4525,4916人。
    与汉朝一样,西晋时代的人口统计数据亦只包括汉族人口,江统指出“且关中之人百馀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194],即关中地区的汉族与非汉族群的人口合计百馀万口,汉族与非汉族群各占一半,而太康年间的雍州部七郡共计9,9500户,秦州部六郡共计3,2100户,合计13,1600户,以一户六人算约78,9600人,不到百万,如只计关中地区所在的雍州部则只有59,7000人[195],所以西晋的全国人口统计数据仅限汉族,至少汉族人口与非汉族群人口并不混合计算,在太康元年汉国统一后的全国十九州部汉族人口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大约240,0000户及1600,0000人左右。
  8. 其实“民”一词的用法,从与“夷”、“羌胡”并称,可见带有指代汉族平民的用法[152][153][154][155],同理,“百姓”一词亦具有指代汉族平民的含义[156][157][158][159][160][161][115][162][163][164][165][166][167],即使五胡祸华以来有不同民族的移民进入汉洲,但相对于当时汉族仍然只是人口少数,汉族直至今日仍占汉洲地区的人口多数,所以在汉洲,“百姓”所指主要还是汉族[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在蒙古帝国[178][179][180]、满清帝国统治时期[181][182][183][184][185],“百姓”一词仍多指汉族平民,清朝也以“民人”一词指其治下的汉族平民[186]
    另外,“士女”一词依其背景,可以是指汉族,比如“中原士女”[187]、“中州士女”[188],在汉洲的士女自然只能是汉族[189][190],考虑到汉晋年间的统计户口皆属汉族[注 7],当时“士女”显然皆属汉族,即使五胡祸华以来很多不同民族的移民进入汉洲,但相对于当时汉族仍然只是人口少数,汉族直至今日仍占汉洲地区的人口多数,所以汉晋以后“士女”一词在汉洲所指主要是汉族[196][197][198][199][200]
  9. 有观点认为汉服是指汉族人穿的服装,但藏服、满服、和服、苗服均不存在仅以藏/满/和/苗族人穿的服装来定义,而且这种含义模糊,如果A族人穿的服装即为A服,那B族人穿A服,A族人穿B服,A族人所穿的B服岂非也可归类为A服?按此观点,在汉族人穿藏服、藏族人穿和服的情境下,藏服可以被归类为汉服,所以此观点十分荒谬,容易引起混乱,荒谬在于是不是汉服居然全取决于穿的人的族属而非服饰特色本身,按此观点,满人说的一定是满语、维吾尔人穿的一定是维吾尔服……,故此有必要明确定义;有的称汉服为“古装”,其含义为古代人的服装→古代人才穿的服装=现代人不穿=穿的不是现代人,具有嘲笑贬低以否定民族文化的歧视含义,但又不是否定所有民族服饰,而是针对汉族的民族歧视,所以才能对满大街的满服、蒙古服、和服、藏服、纱丽朝鲜服以及一群台湾南岛人服饰等古装等的“奇装异服”不置一词;至于应否以“汉服”命名,当与其他民族传统服饰的称呼划一,如藏族传统服饰叫“藏袍”、满族传统服饰叫“满袍”等等,则汉族传统服饰应名为“汉袍”,如此类推,笔者认为应成立一个维护、促进汉族权益的官方社会机构,能为汉族历史与文化去污名化,统一对汉族文化相关事物的命名与定义,这也是对汉族过去近一个世纪以来所受到妖魔化、歧视等等的纠正与补偿,必然能大大推进民族平等团结。
  10. 比如台湾岛撒奇莱雅族的民族服饰就是在公元2007年后才被发明创造出来,即便大陆地区的“少数民族”,其现代民族服饰与一百多年前完全不同[214],所以以汉族文化元素应以独立自主的、不受别的民族统治的朝代的汉族服饰来代表,或以汉族文化元素重新设计确立现代汉族的民族特色服饰来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才能体现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平等,各有各特色。
  11. 基于汉族曾经被其他民族特别是蒙古人、满人的征服,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所以在这种时代受到的外来影响就带有民族歧视的含义,对于这些影响视若无睹就是纵容歧视,后世有责任将之从汉族文化中清除出来,即使民族受到外来影响的时期是独立自主的、不受别的民族统治,后世同样也有选择性去除外来影响,比如日韩的废除汉字、21世纪满语满文的使用,何况是被其他民族征服所导致的影响,既然15世纪末的哥伦布也被批评,没有理由忽视17世纪征服时期对被征服民族的影响,汉族传统服饰应由汉族独立自主的、不受别的民族统治的朝代来代表
    今又有人以“华服”一词代指汉服,然则华是汉的别称,华人即汉族!如果华是指由56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则蒙古服、藏服、朝鲜服等皆属华服,华服是分母,蒙古服、汉服、藏服、朝鲜服等是分子,又怎能以华服专指汉服?这无非是恐汉症发作,刻意回避族称“汉”,与很多时侯——除了用大汉族主义等负面词汇叙事的时侯——以中华民族代替汉族一样,潜意识裹认为汉族不配得上是一个民族,没有资格与满、蒙古、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相提并论,汉族文化所遭受的刁难超过其他55民族文化所遭受的刁难,甚至在众多民族中时时被单独挑出来针对,令汉族文化需要较其他民族文化作出大量额外辩护,这本身就是严重民族歧视象的反映。
  12. 12.0 12.1 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自然同化,前者是本族采用强硬的暴力威吓或差别待遇来迫逼其他族群接受本族全部或部分文化;自然同化是指本族自愿接受其他族群的全部或部分文化,比如契丹人、满人、朝鲜人、京族采用汉族文化价值观,美国文化(如荷里活)对亚洲的影响,日本动漫文化对亚太地区的影响,本地化(居于其他民族地区的少数族群,为了更好发展而学习当地民族语并放弃本族文化而采用他族文化)亦属自然同化。
  13. 反汉主义者主张中共汉化维藏蒙,然而所谓“汉化”的证据却是当地的经济发展城镇化(汉族也一样)、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汉族文化也遭殃)、藏人出现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这些藏人眼中的中国人身份包含藏人身份)等诸如此类与汉族传统文化无涉的事物,只要藏族文化的影响受到损害就一概将汉族汉文化视作原因(代罪羔羊),很多“汉化”指控都是子虚乌有[215],以西藏为例,中共政策从来没有以汉族文化取替藏族文化,中共在西藏推行的是现代化,一如在其他非西方地区,现代化必然会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汉族可谓无辜被抹黑;也有的指控藏区汉族与回族人口增加是汉化阴谋,如此类推,2000年~2010年间少数民族人口增长6.92%,而2010年~2020年间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同期汉族人口增长率不止低于少数民族,还出现下跌,要说有阴谋也是排汉反汉阴谋更符合现实;虽然中共在西藏推行汉语文教育,但一个人可以同时习得多种语文,汉语文与藏语文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且中国经济社会的用语是汉语文,早在吐蕃帝国出现之前汉族社会就已经是亚太地区最大经济体,假如藏人不识汉语文又如何在社会取得个人成就?其他汉族就业人员要识藏语文来迁就藏族就业人员?在德国、法国、日本等国会不会如此来迁就不识当地族语的社会人员吗?如果藏族就业人员因为不识汉语文而在社会碰壁,反汉主义者肯定又会觉得藏人被歧视,无论如何做,反汉主义者也绝不会满意,所谓汉语文的强势最多只是自然同化[注 12],而藏人采用汉语文的同时亦不需要放弃藏语文,严格来说并不存在同化现象;中共又没有禁止藏语文,藏人热爱藏语文大可以自己学习自己推广,难道藏语文没有政府推广就会自行灭绝?如果中共真是存在所谓汉化政策,即使不立法强制汉化亦没有必要立法保障少数民族文化[215][216],完全可以任其自生自灭,既然唯一涉及汉族文化的汉语文不是用来取代藏语文,那所谓中共汉化政策只是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受害妄想和美国为将中国纳入霸权秩序下的籍口。
  14. 有观点认为“汉奸”一词在清朝康熙时才出现,其含义是背叛或违反满清王朝的汉族败类,但其实汉奸一词至迟在崇祯十年的杨嗣昌《酌采水西善后疏》[217]及稍后朱燮元的《水西夷汉各目投诚措置事宜疏》[218]已出现,不排除具有“汉族的败类,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汉族或汉族王朝利益的叛徒”的含义,又,该观点认为清朝“汉奸”不特指汉族的败类,甚至还指满族的败类,违反汉族及满族利益,但这显然己远远超出“汉奸”的字面意思,如果包含满族在内,应该叫“满汉奸”或“汉满奸”才能正确表达其含义,这种字面上不能反映出的隐藏含义,应该是满清政府塞入“汉奸”的私货,令“汉奸”一词背负谴责违反满清帝国(含满族利益)的含义,这种含义忽视了一旦汉族利益与满清帝国或满族利益有冲突的情况,也就是说作出符合汉族利益但却违反满清帝国或满族利益的言行都会被指责为“汉奸”(这种情况下叫“满奸”更适合),所以这种含义不利于捍卫汉族利益,甚至可能成为作出违反汉族集体利益的支持,而且这种含义容易引起混乱,如果“汉奸”一词可以包含对违反满族利益的谴责,那“满奸”同样可以包含对违反汉族利益的谴责、“藏奸”同样可以包含对违反汉族利益的谴责、“蒙奸”同样可以包含对违反汉族利益的谴责等等,为名实相符,避免混乱,故此笔者以“出卖或作出任何违反汉族利益的叛徒”为汉奸一词的唯一含义,令汉族利益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主体存在,而不必依附于其他民族利益才能存在;一如“奴隶制”、“原始公社”、“游牧民族”、“封建社会”、“丝绸之路”等近代才诞生的名词可以用来指代在古代乃至上古时代的一些事物,故此“汉奸”也不必被限定在近代才可使用,只要存在符合定义的现象即可以后出的名词称呼;又有说法认为过往没有“汉奸”一词代表“汉”尚未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笔者认为“朝鲜”是不是民族共同体难道取决“朝鲜奸”/“韩奸”之有没有?例如朝鲜人并没有“朝奸”一词,只有“卖国奴(maegugno)”或“里切者”,蒙古人也没有“蒙奸”一词,只有“olsaan Hodaldagqi(卖国贼)”或“olbagqi”(叛徒)”,那其他如“藏”、“维吾尔”等是不是民族共同体亦取决于“族称+奸”一词之有没有?如非,则这种说法纯属伪命题;笔者认为,“汉奸”指控如同“种族灭绝”这类指控,可以约束人们的极端言行,增加人们作出极端言行的成本,是现代文明、尊重、包容等这些普世价值所需,当然也要看到“汉奸”指控只能约束汉族人而不能用来约束其他民族,这是其局限;又有说法认为“汉奸”一词是“怪胎”,笔者认为正正是因为在满清这个多民族帝国的长期统治下,才需要存在这种区分民族的概念——“汉”本身就具有种族民族意义,以此来命名就代表被命名的事物带有种族民族意义,反而单一民族国家没有这种“族称+奸”的区别需要,说明“族称+奸”必需具备民族征服或歧视背景下才有可能存在的词,所以“汉奸”一词是满清帝国时代必然频用的自然产物,反倒是“大汉族主义”这个专门针对汉民族的指控才是怪胎现象,这种指控无所不包,任何支持汉族或对汉族有正面评价的汉族群众往往被“你一定是大汉族主义”这种带强烈威吓性有罪推定,这是对特定单一族群的集体规训和惩罚,大大违背了现代文明、包容、和平等这些普世价值!该说法又认为国人对不应该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所表现出来的愤怒是因为国人政治认同最终归结在民族而不是国家,但笔者需要指出,除非国家政策歧视民族,否则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不存在矛盾,两者可以并存,不应该非此即彼,另外,国人表现出来的愤怒其实只是民族感情受到伤害的反映,设使主张不应称成吉思汗、侬智高、李舜臣等为民族英雄,某些国人同样会表现出愤怒,在某些人看来又是否近代民族主义造成的、是政治认同最终归结在民族而不是国家?如果存在“国人政治认同最终归结在民族而不是国家”,笔者认为最能体现出此存在之一的显然是一糸列排斥汉族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这种设置的命名只能强化各自的民族意识,每一次在地图上或官方文件上出现民族自治地方全称都是对该民族意识的强化,是在多民族国家的母体上,人工强制在多民族地区催生一个单一民族地区——单一民族国家版图的备胎——时出现的怪胎,相比之下,所谓“汉奸话语”最多只能勉强避免削弱本来就是弱势的汉族民族意识。
  15. 汉语内部的各个分支名命十分混乱,比如粤方言又叫粤“语”,同是方言的官话却以“话”为后缀,而这种混乱亦可能反汉主义用来分化汉族,所以有统一命名的必要,特别是汉语作为本族语,其内部各分支方言不适宜以“语”为后缀命名[227][228],例如粤方言不应叫粤语,应正名为粤话,与官话同是“话”,以示同是汉语内的一级方言,如粤话、官话等内部再细分,则是二级方言,如此类推,以便能令汉语各方言的关系一目了然,比如所谓台湾话,应正名为台湾音,分类属汉语闽话闽南片漳泉腔台湾音,所谓香港话也即汉语粤话广州片香港腔,明确关系。
  16. 至于先秦的楚语只是汉语的方言,从有关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楚国汉语有差异,并非是不同的语言[229],应该正名为楚方言更合理。
  17. 吴国虽然是姬姓,但自称为王,不守周礼而“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建国早于武王伐纣,是古公亶父后嗣而非周文王或周武王后嗣,所以吴国长期被分类为“夷狄”,但因为彼此具有血缘关系,在来往时也被视为姬周王室的“兄弟”、“伯父”[230]
  18. 比如先秦时代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大同盆地、燕山山脉等长城地带的北狄属于东亚蒙古人种,而后来被汉人称为“北狄”的匈奴、东胡等分布在鄂尔浑河、大兴安岭一带的族群属于北亚蒙古人种[235][236],虽然二者被称为北狄,但其实分属不同的蒙古人种,不能将北狄视为东胡、匈奴的前身,考虑到先秦北狄与黄河中游流域的土著同属东亚人种,在后来更与之共融形成汉民族,比如分布在陕北高原及吕梁山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峁文化人群的线粒体遗传成份(mtDNA)与现代中国北部汉族最密切,其次为南部汉族,与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以及南方少数民族最远[237],所以应将先秦部分北狄部落视为汉人部落的一支
  19. 所谓百越,很多时今人称为百越族、古越族,但百越本身就不符合民族的定义,从分布在杭州湾两岸直至红河三角洲的古越人都不存在将全部古越人视为一个有共同起源的共同体的概念,以京族、壮族、黎族这三个民族起源与古越人密切的民族为例,京族以雄王为祖先、壮族以布洛陀为祖先、黎族以密洛陀为祖先,祖先就各有不同,可见分布在今天海南岛、广西区及越南北部的古越人是没有共同起源的传说、没有视彼此为同一共同体的民族意识,先秦时代连中原“华夏”也不是民族,更何况分布在长江以南、汉洲荆扬二州的古越人,现代一些将古越人视为“民族”仅是先入为主的偏见,不止对于百越,部分现代人对于先秦“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等都喜好用“族”或“民族”作后缪,这些都创造及强化汉族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反汉主义者蔑称其为“杂种”)的观念,这种观念又会引发两种歧视性的观念,分别是:既然汉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这就没有资格拒绝其他民族来“融合”,哪怕这个“融合过程”带有暴力和歧视,简单说就是汉族的民族内部事务权利被剥削,此其一;另一个就认为汉族由多民族融合即是有多个民族被汉族同化,主张将汉族肢解为多个民族,当然,按这种逻辑,汉族作为一个民族的种种权利——如蒙古族、藏族等作为单一民族享有的权利——同样被剥削,极端民族主义不只不再为汉族人口而“恐惧”,还能煽动汉族内斗消耗,很巧妙地,只有与汉族先民有关的古人群体才被加上“族”或“民族”作后缪,而其他民族族源相关的古人群体较少被加上“族”或“民族”作后缪,比如乃蛮、克烈、塔塔儿、羊同、苏毗等就多被称“部”或“部落”。其实先秦这些以“族”或“民族”作后缪的称谓只是今人的想像,当时不存在民族共同体,宣称汉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纯属民族偏见,即使退万步来说,汉族是由多民族融合形成,也不能剥夺汉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应有的权利,不然维吾尔族等位于新疆中亚的各个由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民族[238]又凭什么各自作为一个民族被尊重对待?虽然汉族——特别是南部汉族[239]——是由古中原人(黄河流域土著)与古越人(长江中下游-珠江中下游流域土著)这二大原住民融合(现代南部汉族来自古中原的父系及母系遗传比例,父系是60%~96%,母系是6%~90%)而形成的[239],甚至疍家人也不例外[240],但由弥生人和绳文人融合而成的和族、由黄种人和印欧人种融合而成的维吾尔族[241]何尝不是如此。
  20. 以唯一的“中国”自居,排斥其他汉族政权在“中国”之外,如曹魏以“中国”自居,贬低孙吴与蜀汉为“吴蜀二虏”、“西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孙吴亦贬称公孙渊为“东夷小丑”,长期的分裂割据容易令单一民族内部的地方意识抬头[242],造成裂痕撕裂族群的集体认同,如同东德与西德、朝鲜与韩国[243]等例子。
    另外,一些染有地方特殊风俗的汉族群体虽然会被精英阶层(士大夫)贬低,但其实亦是汉族,比如公元2世纪中叶的宣城县长抗徐曾经“悉移深林远薮椎髻鸟语之人置于县下,由是境内无复盗贼”,需要注意的是“椎髻”亦是中原地区民众的风俗[244][245][246],在此所谓“岛语”就如张角的言论被士大夫批评为“鸟声”[247]相同,仅代表其地方汉音是与首都洛阳汉音有差异的汉语方言,显然是脱离政府掌控的汉族民众逃入“深林远薮”山区后成为盗贼再受招安,全世界同一族群内的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都存在文化差异,例如日本古代的贵族有姓氏而平民基本无姓氏[248];又如所谓“山越”之人实与汉族人无异,主要是自汉朝桓灵二帝统治以来为避徭役赋税及战乱的汉民,逃入山区脱离了政府的控制剥削,即所谓“幽邃民人”、“逋亡宿恶”[249],所以“山越”又称为“山民”[250][251][252]、“山寇”[253][254]、“山贼”[255][256][254],所谓“越”是因为当地昔为越国所治,一如昔为齐国所治则呼为“齐人”,至于“寇”、“贼”,是指不受政府法律限制、破坏社会治安而言,因而受到统治者等精英阶层的篾视,“民”者因其本源自汉民,当地地势“山谷万重”,故以“山”名,正因为山越本为汉民,后来孙吴以武力轻易将数以万计的山民纳入为吴国军队的同时又不会因民族矛盾而发生叛变,因为不存在民族矛盾,只是脱离了政府控制的汉族人口重新被政府控制[257][252][254][258]
  21. 中华民族56族定义所涵盖的族群边界有二个模糊之处,例如境外的蒙古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朝鲜族、泰族、京族等拥有以该民族为多数的独立国家,笔者认为上述民族其实不适宜列入中华民族,因为身处的不同国家的当地族群不存在对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有着自己国家的国族认同,也会引起相关国家误以为中国对其国土抱有野心,所以中国大陆地区的中华民族族群单元应降至50族
    另一个模糊之处是未识别民族,其总人口不到70万,不到中华民族总人口的0.1%,影响极微,但这些模糊争议之处的族群人口只占全中华民族人口的少数,所以中华民族从其诞生后不到一百年间已经定形为稳定的共同体,既然中华民族是超过99%人口由固定56个民族组成的复合体,可以称为民族复合体,即是一个由固定民族数目组成的国族共同体,简称“华人”。
    当然,因为现代世界各国人口之间的迁移,中国境内也会有中华民族以外的族群存在,与人口上占绝大多数的华人族群杂居
  22. 美国2015年Rachel Dolezal及2020年Jessica Krug就因祖上几乎没有黑人血统但自称黑人而被评击,种族是比民族更大更高一层次的血缘单位,前者可以涵盖后者而后者不能涵盖前者;较民族更小的血缘单位有民系(分支)、部落、氏族等等,最小的血缘单位是家庭,主要由一对夫妻的上一代及下一代组成,有时包括再下一代(孙)及再上一代(祖父母)。
  23. 当然,基因上本身并不存在任何民族身份的标签,差异只在于某些基因在某些民族中高频分布,而在另外一些民族中低频分布,所以如果要量度“纯度”,笔者认为只能透过对比不同时代的同一民族的血统找出,假设K族有1000年历史,将K族成为民族共同体之初的血统视为100%纯血,在1000年间K族经过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战争、商贸、通婚等交流,经过1000年的时间,K族的血统必然与1000年前出现差异(纯度下降),如果血统纯度可以量化,只能透过对比不同时代的同一民族的血统,除非一直孤立发展不与其他民族来往,否则世上所有民族都是K族,不可能100%纯血,虽然,是K族而不是其他民族继承最多1000年前的K族血统,1000年前的K族与1000年后的K族仍然带有相同的血缘成份,所以1000年前的K族与1000年后的K族仍然属同一个民族共同体。
  24. 比如中国大陆《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台湾《原住民身分法》都是以父母族属——至少也是养父母或继父母——为前提确定,另外,2020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沃伦(Elizabeth Warren)声称自己有印第安人血统,并为此与总统特朗普打赌,不过基因测试却发现沃伦只有0.09%印第安人血统,这件事本身就代表参与各方都有着将血统成份视为确定民族身份的必要前提的观念,显然单凭文化并不足以确定族属的依据。如果穿上与达赖喇嘛相同的衣着(文化),是不是成为藏族?取一个犹太名(文化),是不是成为犹太人?比如沈从文,父系汉族、母亲土家族、祖母苗族,最终沈从文以苗族为身份认同,但沈从文可不可以土家族、汉族、苗族以外的民族为身份认同?比如维吾尔族——即便祖先没有任何一人是维吾尔族?
  25. 当然,全世界各个民族形成的条件或认同可能千差万别,不同地城各有不同,笔者这个定义能涵盖中韩日朝蒙五国以及中南半岛主要民族,但未必适合涵盖全世界所有民族,因为未必存在一个能适合概括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定义。
  26. 有观点认为某些民族的经济及教育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即所谓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所以有必要在政策法规上加以倾斜(赋以特权)。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乍看之下似乎很有道理,但这种观点忽视了政策法规上对某些民族实施的倾斜是牺牲了国内其他民族权益,而且是未曾与因倾斜政策而权益受损的民族群众协商取得同意后才实施,所以这种令国内其他民族权益受损的倾斜政策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种族歧视政策,这种歧视性质不会因为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借口(比如主张这种倾斜政策令经济及教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民族受惠巨大)而改变,因为这种借口实际上隐含了只要令经济及教育较差的民族受惠,就可以不理会经济及教育较好的民族的意愿而牺牲其权益,所以这种单方面的强制性歧视政策本身就是破坏族群关系、挑起族群矛盾的计时炸弹。
    一国之内的本国籍个人所享有法定权益不应因民族身份不同而有所差异,援助国内的经济及教育弱势的群体本无可厚非,但这种支援不应以损害国内其他群体权益为前提,而且既然是经济及教育弱势,那就应该以个人的经济及教育水平为标准,根本不应该以民族身份作为受益与否的标准,因为经济及教育水平的高低与民族身份并不会完全重叠,如果以个人的经济及教育水平作为受益与否的标准,就能更加精确援助真正的弱势群体,比方一个民族99%人口是弱势群体,那该民族的99%的人口会受益,另一个民族的1%人口是弱势群体,那该民族的1%的人口亦会受益,那为什么非要以民族身份为标准划界而且坚持不改?这种标准与坚持其实就是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在作怪,妒忌其他民族靠才智与汗水等合法非暴力而累积起来的资源,将本民族内的种种不如意怪罪在其他民族身上,而政府为了安抚这种不满而采取牺牲其他民族权益的政策以缓靖之,而反对者受制于必须支持少数族群等政治正确的主流舆论而遭受灭声,从而令极端民族主义更加气焰衅张,令无论在感情还是权益方面都在累积族群矛盾。
    笔者认为,如果非要实施以民族身份作为倾斜政策(特权)的标准,也应该受到以下原则的约束,避免成为世袭特权及取得国内其他民族的谅解:
    一、在实施以特定民族身份为受益对象的特权政策前,需要取得可能受到该政策负面影响的民族平民一致同意后才可以实施。
    二、特权政策必须要有一个可明确量化的目标或结束时间。
    三、特权政策每隔一段时间后需要检讨一次,包含是不是要继续维持该政策,可能受到该政策负面影响的民族平民对此检讨具有否决权,即重复原则一,因为共识是可以改变的。
    如特权政策遵从上述原则,则任何人哪怕是最高统治者也不能单方面制定有损国内其他民族的特权政策,即使自以为很有道理也不能越过异议者的反对而强行上马,只有经过大家坐下来协商后一致同意且不时检讨的,才可以叫支援、倾斜,未经过协商或取得一致同意的,叫抢劫,就像摧毁农夫辛辛苦苦耕作成果的蝗虫一样。
  27. 民族共同体已形成及民族聚居地大部分已纳入统治且民族人口占比超过50%的政权才列入表中,所以汉王朝之前、统一新罗之前、南韩、北韩等政权不列入表中;明确以“平等的多民族国家”定位的政权亦不列入表中。
  28. 被统治阶层(被剥削)和最高统治阶层(剥削)分属不同民族且统治民族人口占比少于50%的国家,亦不代表少数统治民族必然会与多数被统治民族出现冲突,比如近代欧洲各国王室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显然与统治者更替都是以和平手段达成有关,与亚洲的统治者更替都是以暴力手段达成不同。
  29. 比如将商周秦汉贴上殖民的标签,如按此标准,殖民就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普遍现象,大和王国的征战、新罗的半岛攻略、蒙古的草原征服、突厥西征、诸多征服印度的国家以至塞尔柱帝国、甚至印加帝国本身也是殖民帝国,其实只是将所有征服压迫以至阶级不平等现象都视作“殖民”;至如所谓汉族殖民维蒙藏的论述就更谎谬,非汉族群得到大量政策法规的优待[267],在教育、生育、殡葬、文化方等方面都因民族身份而得到较汉族身份更好的待遇,一如网传“一等洋人二等官三等少民四等汉”的社会调侃,汉族身份并不能为其带来较其他民族身份更多的好处,所谓汉族殖民不过是欲加之罪,迎合反汉情绪的想象,多一个借口用来歧视汉族;如果非要指控中共殖民,那被殖民者的角色由汉族来扮演较其他55个民族来扮演更适合[215]
  30. 至于希腊城邦的“殖民地”改称为移民地更适合,因为古希腊人在新地区建立的城邦并不受母国统治,有时甚至与母国产生冲突,笔者认为在15世纪以前所有国家的版图变化最多只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殖民与被殖民。
  31. 美国黑人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举世皆知,但要说黑人也持有种族歧视观念及作出歧视行为就少为人知,而且相比起某些人所宣称华人或亚裔对黑人的歧视,黑人对亚裔的歧视更多体现在行为特别是暴力行为上,但总是被某些人刻意忽略,甚至将指出问题所在的举动当作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来逼使异见噤声,倒过来将亚裔或华人的“歧视”言论当作问题原因,不然就是拿黑人曾经受种族歧视来开脱,仿佛悲剧的发生是情有可原,笔者认为即使黑人曾经受到种族歧视,也不应该成为侮辱歧视及伤害其他种族的借口。黑人内部其实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但黑人只对黑人遭遇的歧视有敏感反应,对亚裔就无同样的敏感反应[268],只有承认问题存在,社会才能反省及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至于中国,虽然在中国的差别待遇是出自中共政府的,但作为一等洋人的非华裔留学生,如果心安理得接受特权优惠而不出声反对中共政府的差别待遇,其实己经是不平等待遇政策的共谋者,招来中国民众厌恶就不能说自己是无辜受歧视的,另外,某些人对其口中所谓反黑人情绪大加批评,但忽视了在华黑人自身的质素高低、中共高层崇洋媚外而赋予外国人的特权、部分华人对种族同化的担忧等重要原因,从而令批评话语成为助纣为虐的共谋者。
  32. 该广告被大肆攻击为种族歧视,但与此同时,2006年意大利一个将白人洗成黑人的广告却免遭种族歧视的批评,如果容许后者,又何必对前者苦苦刁难,如果不容忍前者就应该以同等力度批评后者,两者待遇不一显然又是双重标准所致[291],可以进一步反思,如果2016年洗衣珠广告是将黄人洗成黑人,还会被攻击为种族歧视?
  33. 比如2021年9月18日在广州就发生警察跪压一名电动车驾驶员事件[292],事件毫无影响,如果该名电动车驾驶员是黑人或是某一少数民族,又或是穆斯林,早就被西方媒体妙作起来,然而两者都不是,当然不会得到西方媒体的关心。
  34. 比如汉族史上的西晋惠后贾南风被形容为“丑而短黑”、“短形青黑色”,但肤色被形容为黑并不代表血缘上与来自非洲的黑种人有任何关连,以今为例,陈建州外号“黑人”、古天乐的肤色亦被形容为“黑”[297],然而两人外貌明显不属黑种人,所以汉文古籍形容肤色“黑”仅是指其人肤色相比普通人较为深色,与远在非洲的尼格罗人种无涉。
    笔者认为除非有不可辩驳的证据指出古代人物的种族肤色,不然应以当地住民的种族肤色为准,任何人士皆不能径行篡改历史人物的种族肤色,避免对当地种族的蔑视及冒犯
  35. 比如美国一些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美国种族多元文化多元的国情,比如传闻超人已有黑人版[298],前已有白人版超人,何时才能出现东亚裔黄人版超人?美国是异质种族构成的国家,其屏幕上出现不同的种族是正常的,但美国不是只有白人及黑人这两个种族,政治正确本身不是问题,但不应该只有部分种族人群受到政治正确的庇护,笔者认为有白人版本及黑人版本不是问题,但只限白人版本及黑人版本就是问题,另外,其他国家没有责任必须跟从美国的政治正确,特别是一些会损害本国族群利益的政治正确,何况美国不尊重甚至反对——即使损害他国亦然——其他一些国家的政治正确;例如2022年10月22日,新加坡内政部部长尚穆根(K Shanmugam)就认为任何西方人无权将西方的价值观强加在其他社会之上[299]

参考来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1.0 1.1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于是始起南阳,阳樊不服,围之,苍葛呼曰:“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2. 《左传昭公九年》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晋梁丙、张趯率阴戎伐颍。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迩封之有?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废队是为,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先王居梼杌于四裔以御螭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使偪我诸姬,入我郊甸,则戎焉取之,戎有中国,谁之咎也?后稷封殖天下,今戎制之,不亦难乎?伯父图之。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叔向谓宣子曰:“文之伯也,岂能改物?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自文以来,世有衰德,而暴灭宗周,以宣示其侈,诸侯之贰,不亦宜乎?且王辞直,子其图之。”宣子说,王有姻丧,使赵成如周吊,且致阎田与襚,反颍俘,王亦使宾滑执甘大夫襄以说于晋,晋人礼而归之。
  3. 《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三十七柳元景》元景轻骑晨至,虏兵之面缚者多河内人,元景诘之曰:“汝等怨王泽不浃,请命无所,今并为虏尽力,便是本无善心。顺附者存拯,从恶者诛灭,欲知王师正如此尔。”皆曰:“虐虏见驱,后出赤族,以骑蹙步,未战先死,此亲将军所见,非敢背中国也。”诸将欲尽杀之,元景以为不可,曰:“今王旗北扫,当令仁声先路。”乃悉释而遣之,家在关里者,符守关诸军听出,皆称万岁而去。
  4. 《宋书卷九十七列传第五十七夷蛮》元嘉十二年,丹阳尹萧摩之奏曰:“佛化被于中国,已历四代,形像塔寺,所在千数,进可以击心,退足以招劝。而自顷以来,情敬浮末,不以精诚为至,更以奢竞为重。旧宇颓弛,曾莫之修,而各务造新,以相姱尚。甲第显宅,于兹殆尽,材竹铜彩,糜损无极,无关神祗,有累人事。建中越制,宜加裁检,不为之防,流道未息。请自今以后,有欲铸铜像者,悉诣台自闻;兴造塔寺精舍,皆先诣在所二千石通辞,郡依事列言本州;须许报,然后就功。其有辄造寺舍者,皆依不承用诏书律,铜宅林苑,悉没入官。”诏可。
  5. 《南齐书卷五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南夷》永明二年,朅耶跋摩遣天竺道人释那伽仙上表称扶南国王臣侨陈如朅耶跋摩叩头启曰:“…………臣前遣使赍杂物行广州货易,天竺道人释那伽仙于广州因附臣舶欲来扶南,海中风漂到林邑,国王夺臣货易,并那伽仙私财。具陈其从中国来此,仰序陛下圣德仁冶,详议风化。佛法兴显,从僧殷集,法事日盛,王威严整,朝望国轨,慈愍苍生,八方六合,莫不归伏。…………”
  6. 《南齐书卷九志第一礼上》永明十一年,兼祠部郎何佟之议:“…………窃以皇齐改物,礼乐惟新,中国之神,莫贵于社,若遂仍前谬,惧亏盛典。…………”
  7. 《梁书卷第五十四列传第四十八乾陀利国》天监元年,其王瞿昙脩跋陀罗以四月八日梦见一僧,谓之曰:“中国今有圣主,十年之后,佛法大兴。汝若遣使贡奉敬礼,则土地豊乐,商旅百倍;若不信我,则境土不得自安。”脩跋陀罗初未能信,既而又梦此僧曰:“汝若不信我,当与汝往观之。”乃于梦中来至中国,拜觐天子。
  8. 《陈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上》九月辛丑……策曰:“……既而天未悔祸,夷丑荐臻,南夏崩腾,西京荡覆,群胡孔炽,藉乱乘间,推纳籓枝,盗假神器,冢司昏摐,旁引寇仇,既见贬于桐宫,方谋危于汉阁。皇运已殆,何殊赘旒,中国摇然,非徒如线。公赫然投袂,匡救本朝,复莒齐都,平戎王室。朕所以还膺宝历,重履辰居,挹建武之风猷,歌宣王之雅颂。此又公之再造于皇家者也。……”梁帝禅位于陈……又玺书曰:“……二后英圣,相仍在天,六夷贪狡,争侵中国,县王都帝,人怀干纪,一民尺土,皆非梁地。……”
  9. 《陈书卷四本纪第四废帝》慈训太后集群臣于朝堂,令曰:“……昔梁运季末,海内沸腾,天下苍生,殆无遗噍。高祖武皇帝拨乱反正,膺图御箓,重悬三象,还补二仪;世祖文皇帝克嗣洪基,光宣宝业,惠养中国,绥宁外荒;并战战兢兢,劬劳缔构,庶几鼎运,方隆殷、夏。……”
  10.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范成大》疏言:“吐蕃、青羌两犯黎州,而奴儿结、蕃列等尤桀黠,轻视中国。臣当教阅将兵,外修堡砦,仍讲明教阅团结之法,使人自为战,三者非财不可。”
  11.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六王十朋》金将渝盟,十朋轮对,言:“自建炎至今,金未尝不内相残贼,然一主毙,一主生,曷尝为中国利?要在自备如何。……”
  12.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八李椿》小吏持南丹州莫酋表,求自宜州市马者,因签书张说以闻。椿谓:“邕远宜近,故迁之,岂无意?今莫氏方横,奈何道之以中国地里之近?小吏妄作,将启边衅,请论如法。”
  13.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刘光祖》光祖奏:“女直乃吾不共戴天之仇,天亡此仇,送死于汴。陛下为天之子,不知所以图之,天与不取,是谓弃天,未有弃天而天不我怒也。青、郓、蔺、会求通弗纳,陛下为中国衣冠之主,人归而我绝之,是谓弃人,未有弃人而人不我怨也。且金人舍其巢穴,污我汴京,尚可使吾使人拜之于祖宗昔日朝会之廷乎?”
  14.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九汪大猷》故事蕃商与人争斗,非伤折罪,皆以牛赎,大猷曰:“安有中国用岛夷俗者,茍在吾境,当用吾法。”
  15. 《韩非子存韩》
  16. 《吴子料敌》三晋者,中国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战,习于兵,轻其将,薄其禄,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击此之道,阻陈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此其势也。
  17. 《战国策·燕策二·客谓燕王》……谓齐王曰:“齐南破楚,西屈秦,用韩、魏之兵,燕、赵之众,犹鞭策也。臣闻当世之举王,必诛暴正乱,举无道,攻不义。今宋王射天笞地,铸诸侯之象,使侍屏偃,展其臂,弹其鼻,此天下之无道不义,而王不伐,王名终不成。且夫宋,中国膏腴之地,邻民之所处也,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法认真,名则义,实则利,王何为弗为?”齐王曰:“善。”遂与兵伐宋,三覆宋,宋遂举。……
  18. 《史记秦本纪》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中原)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19.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力,与句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中原),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20. 《吴太伯世家》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中原)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
  21. 《晋书志第十八五行中》武帝太康三年平吴后,江南童谣曰:“局缩肉,数横目,中国(中原)当败吴当复。”
  22. ​《演山集·卷五十》
    ​ 先王之政在中国者详于九州,在九州者详于四海夷蛮戎狄,人民财用六牲九榖之数知其利害而已,故略于九州,九州之政各有诸侯制节谨度同其贯利而已,故略于中国。
  23. 《三国志孙邻传》时太常潘濬掌荆州事,重安长陈留舒燮有罪下狱,濬尝失燮,欲致之于法。论者多为有言,濬犹不释。邻谓濬曰:“舒伯膺兄弟争死,海内义之,以为美谭,仲膺又有奉国旧意。今君杀其子弟,若天下一统,青盖北巡,中州士人必问仲膺继嗣,荅者云潘承明杀燮,于事何如?”濬意即解,燮用得济。
  24. 张辅《名士优劣论》曰:“世人见魏武皇帝处有中土,莫不谓胜刘玄德也。余以玄德为胜,夫拨乱之主,先以能收相获将为本,一身善战,不足恃也。…………若令玄德据有中州,将与周室比隆,岂徒三杰而已哉。
  25. 《晋书志第四地理上》惠皇不虞,中州尽弃,永嘉南度,纶行建邺,九分天下而有二焉。
  26. 《新语怀虑》鲁庄公据中土之地,承圣人之后,不脩周公之业,继先人之体,尚权杖威,有万人之力,怀兼人之强,不能存立子紏,国侵地夺,以洙、泗为境。
  27.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闲,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蛮夷之俗,畏壮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
  28. 陆机《辨亡论》下篇曰:“昔三方之王也,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扬而奄交、广。”
  29. 《隋书卷十五志第十音乐下》神州奏𫍯夏辞:迎送神、登歌,与方丘同四海之内,一和之壤。地曰神州,物赖生长。咸池既降,泰折斯飨。牲牷尚黑,珪玉实两。九宇载宁,神功克广。
  30. 30.0 30.1 《孟子荀卿列传》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
  31. 31.0 31.1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32. 《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并郡,复禹贡之九州。冀州得魏郡、安平、钜鹿、河闲、清河、博陵、常山、赵国、勃海、甘陵、平原、太原、上党、西河、定襄、雁门、云中、五原、朔方、河东、河内、涿郡、渔阳、广阳、右北平、上谷、代郡、辽东、辽东属国、辽西、玄菟、乐浪,凡三十二郡;省司隶校尉,以司隶部分属豫州、冀州、雍州;省凉州刺史,以并雍州部,郡得弘农、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上郡、安定、陇西、汉阳、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张掖、张掖属国、酒泉、敦煌、西海、汉兴、永阳、东安南,凡二十二郡;省交州,以其郡属荆州,荆州得交州之苍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与其旧所部南阳、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凡十三郡;益州本部郡有广汉、汉中、巴郡、犍为、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为属国、蜀郡属国、广汉属国,今并得交州之郁林、合浦,凡十四郡;豫州部郡本有颍川、陈国、汝南、沛国、梁国、鲁国,今并得河南、荥阳都尉,凡八郡;徐州部郡得下邳、广陵、彭城、东海、琅邪、利城、城阳、东莞,凡八郡;青州得齐国、北海、东莱、济南、乐安,凡五郡。”
  33. 《史记南越列传》:“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集解张晏曰:“杨州之南越也。”索隐案:战国策云吴起为楚收杨越。正义夏禹九州本属杨州,故云杨越。
  34.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秦并天下,略定扬粤,置桂林、南海、象郡,以适徙民与粤杂处。”师古曰:“本扬州之分,故云扬粤。”
  35. 35.0 35.1 《肘后备急方》序余既穷览坟索,以著述馀暇,兼综术数,省仲景、元化、刘戴〈秘要〉〈金匮绿秩〉〈黄素方〉近将千卷。患其混杂烦重,有求难得,故周流华夏九州之中,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而集之,便种类殊,分缓急易简,凡为百卷,名曰玉函。
  36. 36.0 36.1 《后汉书西羌传》昔先王疆理九土,判别畿荒,知夷貊殊性,难以道御,故斥远诸华,薄其贡职,唯与辞要而已。
  37. 37.0 37.1 37.2 《旧唐书骠国传》史臣曰:“禹画九州,周分六服,断长补短,止方七千,国赋之所均,王教之所备,此谓华夏者也。以圆盖方舆之广,广谷大川之多,民生其间,胡可胜道,此谓蕃国者也。西南之蛮夷不少矣,虽言语不通,嗜欲不同,亦能候律瞻风,远修职贡。但患己之不德,不患人之不来。何以验之?贞观、开元之盛,来朝者多也。”
  38. 38.0 38.1 太平天国《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39. 《三国志诸葛恪传》临淮臧均表乞收葬恪曰:“……伏念故太傅诸葛恪得承祖考风流之烈,伯叔诸父遭汉祚尽,九州鼎立,分托三方,并履忠勤,熙隆世业。……
  40. 《江表传》曰:“权群臣议,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受魏封。权曰:‘九州伯,于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拜为汉王,此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
  41. 《三国志鲁肃传》(鲁肃)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
  42. 《三国志孙皓传》鄱阳言历阳山石文理成字,凡二十,云“楚九州渚,吴九州都,扬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
  43. 《江表传》曰:“历阳县有石山临水,高百丈,其三十丈所,有七穿骈罗,穿中色黄赤,不与本体相似,俗相传谓之石印。又云,石印封发,天下当太平。下有祠屋,巫祝言石印神有三郎。时历阳长表上言石印发,皓遣使以太牢祭历山。巫言,石印三郎说‘天下方太平’。使者作高梯,上看印文,诈以朱书石作二十字,还以启皓。皓大喜曰:‘吴当为九州作都、渚乎!从大皇帝逮孤四世矣,太平之主,非孤复谁?’重遣使,以印绶拜三郎为王,又刻石立铭,褒赞灵德,以荅休祥。”
  44. 《容成氏》禹亲执朸耜,以陂明都之泽,决九河之阻,于是乎夹州、徐州始可处。禹通淮与沂,东注之海,于是乎竞州、莒州始可处也。禹乃通蒌与氵易,东注之海,于是乎蓏州始可处也。禹乃通三江五湖,东注之海,于是乎荆州、扬州始可处也。禹乃通伊、洛,并瀍、涧,东注之河,于是乎豫州始可处也。禹乃通泾与渭,北注之河,于是乎州始可处也。禹乃从汉以南为名谷五百,从汉以北名谷五百。
  45. 《逸周书职方解》
  46.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彊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作六国年表第三。
  47.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48. 《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臣邦人不安其主长而欲去夏者,勿许。”何谓夏?欲去秦属是谓夏。“真臣邦君公有罪,致耐罪以上,令赎。”何谓真?臣邦父产子及产它邦而是谓真。何谓夏子?臣邦父、秦母谓也。……
  49. 《汉书匈奴传下》乃造设四条:“中国人亡入匈奴者;乌孙亡降匈奴者;西域诸国佩中国印绶降匈奴者;乌桓降匈奴者,皆不得受。”遣中郎将王骏、王昌、副校尉甄阜、王寻使匈奴,班四条与单于,杂函封,付单于,令奉行,因收故宣帝所为约束封函还。
  50.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轲比能本小种鲜卑,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
  51. 《史记大宛列传》贰师与赵始成、李哆等计:“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所为来,诛首恶者毋寡。毋寡头已至,如此而不许解兵,则坚守,而康居候汉罢而来救宛,破汉军必矣。”军吏皆以为然,许宛之约。
  52. 《汉书匈奴传上》引颜师古曰:“秦时有人亡入匈奴者,今其子孙尚号秦人。”
  53. 《汉书西域传下》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师古曰:“谓中国人为秦人,习故言也。匄,乞与也。若,汝也。乞音气。”,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师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
  54. 54.0 54.1 《汉书李广利传》是时,康居候视汉兵尚盛,不敢进。贰师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计以为来诛首恶者毋寡,毋寡头已至,如此不许,则坚守,而康居候汉兵罢来救宛,破汉军必矣。军吏皆以为然,许宛之约。
  55. 55.0 55.1 《后汉书卷八十七南蛮西南夷列传》莋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莋都县。其人皆被发左衽,言语多好譬类,居处略与汶山夷同。土出长年神药,仙人山图所居焉。元鼎六年,以为沈黎郡。至天汉四年,并蜀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
  56. 56.0 56.1 《后汉书西羌传》月氏王为匈奴冒顿所杀,馀种分散,西逾冈领。其羸弱者南入山阻,依诸羌居止,遂与共婚姻。及骠骑将军霍去病破匈奴,取西河地,开湟中,于是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虽依附县官,而首施两端。其从汉兵战斗,随埶强弱。
  57. 57.0 57.1 《后汉书列传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南蛮》顺帝永和元年,武陵太守上书,以蛮夷率服,可比汉人,增其租赋。议者皆以为可。
  58. 58.0 58.1 《魏略》曰:初,右渠未破时,朝鲜相历谿卿以谏右渠不用,东之辰国,时民随出居者二千馀户,亦与朝鲜贡蕃不相往来。至王莽地皇时,廉斯鑡为辰韩右渠帅,闻乐浪土地美,人民饶乐,亡欲来降。出其邑落,见田中驱雀男子一人,其语非韩人。问之,男子曰:‘我等汉人,名户来,我等辈千五百人伐材木,为韩所击得,皆断发为奴,积三年矣。’鑡曰:‘我当降汉乐浪,汝欲去不?’户来曰:‘可。’鑡因将户来出诣含资县,县言郡,郡即以鑡为译,从芩中乘大船入辰韩,逆取户来。降伴辈尚得千人,其五百人已死。鑡时晓谓辰韩:‘汝还五百人。若不者,乐浪当遣万兵乘船来击汝。’辰韩曰:‘五百人已死,我当出赎直耳。’乃出辰韩万五千人、弁韩布万五千匹,鑡收取直还。郡表鑡功义,赐冠帻、田宅,子孙数世,至安帝延光四年时,故受复除。
  59. 59.0 59.1 《晋书‧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日南郡象林县》“自此南有四国,其人皆云汉人子孙。今有铜柱,亦是汉置此为界。贡金供税也。”王隐《晋书‧卷二》“日南郡象林南有四国,皆称汉人,贡金供税。”
  60. 法显《佛国记》……得至鄯鄯国。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地同。但以毡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馀僧悉小乘学。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精粗。从此西行所经诸国类皆如是。唯国国胡语不同。然出家人皆习天竺书天竺语。……安居已山行二十五日到竭叉国,与慧景等合。值其国王作般遮越师,般遮越师,言五年大会也。会时请四方沙门。……自葱岭已前草木果实皆异。唯竹及安石榴甘蔗三物与地同耳。……有国名竺刹尸罗,竺刹尸罗言截头也。……彼众僧出问显道言:“汝从何国来?”答云:“从地来。”彼众僧叹曰:“善哉,边国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以来未见道人来到此也。”……精舍北二三里有尸磨赊那,尸磨赊那者言弃死人墓田。……法显于舶上安居,东北行趣广州。一月馀日夜鼓二时遇黑风暴雨,商人贾客皆悉惶怖,法显尔时亦一心念观世音及地众僧,蒙威神佑。得至天晓,晓已诸婆罗门议言:“坐载此沙门,使我不利遭此大苦,当下比丘置海岛边,不可为一人令我等危险。”法显檀越言:“汝若下此比丘亦并下我,不尔便当杀我。如其下此沙门,吾到地当向国王言汝也。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诸商人踌躇不敢便下。于时天多连阴海师相望僻误。遂经七十馀日,粮食水浆欲尽,取海咸水作食,分好水人可得二升,遂便欲尽。商人议言:“常行时政可五十日便到广州,今已过期多日将无僻耶?”即便西北行求岸,昼夜十二日到长广郡界牢山南岸,便得好水菜。但经涉险难忧惧积日,忽得至此岸见藜藿菜依然,知是地,然不见人民及行迹,未知是何许。或言未至广州或言已过,莫知所定,即乘小舶入浦觅人欲问其处,得两猎人,即将归,令法显译语问之,法显先安慰之,徐问:“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佛弟子。”又问:“汝入山何所求。”其便诡言明当七月十五日,欲取桃腊佛。又问:“此是何国?”答言:“此青州长广郡界,统属晋家。”闻已商人欢喜,即乞其财物遣人往长广郡,太守李嶷敬信佛法,闻有沙门持经像乘舶泛海而至,即将人从来至海边迎接经像,归至郡治,商人于是还向扬州……
  61. 61.0 61.1 《南齐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三十八魏虏》……诸曹府有仓库,悉置比官,皆使通虏、语,以为传驿。……初,佛狸母是汉人,为木末所杀,佛狸以乳母为太后。自此以来,太子立,辄诛其母。
  62. 《元和郡县图志·卷四·灵武节度使·灵州》……保静县,本汉富平县地,后魏立弘静镇,徙关东人以充屯田,俗谓之城,隋改置弘静县,神龙元年改为安静,至德元年改为保静。……
  63. 63.0 63.1 《唐蕃会盟碑》:“文武孝德皇帝与圣神赞普猎赞陛下二圣舅甥濬哲鸿被,晓今永之屯亨,矜愍之情,恩覆其无内外,商议叶同,务令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喜,再续慈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好矣。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本界,以东悉为大唐国疆,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讫,给以衣粮放归。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谊,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往一来,悉遵曩昔旧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祇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于万代,称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蕃于蕃国受安,汉亦汉国受乐,兹乃合其大业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然三宝及诸贤圣日月星辰请为知证。如此盟约,各自契陈,刑牲为盟,设此大约。倘不依此誓,蕃、汉君臣任何一方先为祸也,仍须仇报及为阴谋者,不在破盟之限。蕃、汉君臣并稽告立誓,周细为文,二君之验证以官印登坛之臣亲署姓名,如斯誓文藏于玉府焉。”
  64. 《旧唐书卷十六穆宗纪第十六》(长庆二年)……陇山有异兽如猴,腰尾皆长,色青赤而猛鸷,见蕃人则跃而食之,遇汉人则否。……
  65.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吐蕃上》(开元十七年)……赞普等欣然请和,尽出贞观以来前后敕书以示惟明等,令其重臣名悉猎随惟明等入朝,上表曰: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中间为张玄表、李知古等东西两处先动兵马,侵抄吐蕃,边将所以互相征讨,迄至今日,遂成衅隙。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识尊卑,岂敢失礼。又缘年小,枉被边将谗构鬬乱,令舅致怪。伏乞垂察追留,死将万足。前数度使人入朝,皆被边将不许,所以不敢自奏。去冬公主遣使人娄众失力将状专往,蒙降使看公主来,外甥不胜喜荷。谨遣论名悉猎及副使押衙将军浪些纥夜悉猎入朝,奏取进止。两国事意,悉猎所知。外甥蕃中已处分边将,不许抄掠,若有汉人来投,便令却送。伏望皇帝舅远察赤心,许依旧好,长令百姓快乐。如蒙圣恩,千年万岁,外甥终不敢先违盟誓。谨奉金胡瓶一、金盘一、金椀一、马脑杯一、零羊衫段一,谨充微国之礼。
  66. 66.0 66.1 66.2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吐蕃下》十七年七月,吐蕃寇盐州,又陷麟州,杀刺史郭锋,毁城隍,大掠居人,驱党项部落而去。次盐州西九十里横槽烽顿军,呼延州僧延素辈七人,称徐舍人召。其火队吐蕃没勒遽引延素等疾趋至帐前,皆马革梏手,毛绳缧颈。见一吐蕃年少,身长六尺馀,赤髭大目,乃徐舍人也。命解缚,坐帐中,曰:“师勿惧。余本汉人,司空英国公五代孙也。属武后斵丧王室,高祖建义中泯,子孙流播绝域,今三代矣。虽代居职位,世掌兵要,思本之心无涯,顾血族无由自拔耳。此蕃、汉交境也,复九十里至安乐州,师无由归东矣。”延素曰:“僧身孤亲老,恳祈全活。”悲不自胜。又曰:“余奉命率师备边,因求资食,遂涉汉疆,展转东进至麟州。城既无备,援兵又绝,是以拔之。知郭使君是勋臣子孙,必将活之,不幸为乱兵所害。”适有飞鸟使至,飞鸟,犹中国驿骑也,云:“术者上变,召军亟还。”遂归之。
  67.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下吐蕃下》……明年,沙州首领张义潮奉瓜、沙、伊、肃、甘等十一州地图以献。始义潮阴结豪英归唐,一日,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缮甲兵,耕且战,悉复馀州。以部校十辈皆操挺,内表其中,东北走天德城,防御使李丕以闻。帝嘉其忠,命使者赍诏收慰,擢义潮沙州防御使,俄号归义军,遂为节度使。……
  68. 68.0 68.1 《新五代史卷七十三四夷附录第二契丹下》初,德光之击晋也,述律常非之,曰:“吾国用一汉人为主可乎?”德光曰:“不可也。”述律曰:“然则汝得中国不能有,后必有祸,悔无及矣。”德光死,载其尸归,述律不哭而抚其尸曰:“待我国中人畜如故,然后葬汝。”已而,兀欲囚之,后死于木叶山。……初,萧翰闻德光死,北归,有同州郃阳县令胡峤为翰掌书记,随入契丹。而翰妻争妒,告翰谋反,翰见杀,峤无所依,居虏中七年。当周广顺三年,亡归中国,略能道其所见。……契丹谓峤曰:“夷狄之人岂能胜中国?然晋所以败者,主暗而臣不忠。”因具道诸国事,曰:“子归悉以语汉人,使汉人努力事其主,无为夷狄所虏,吾国非人境也。”峤归,录以为《陷虏记》云
  69. 69.0 69.1 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出山》燕疆不过古北阙,连山渐少多平田。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橐驼羊马散川谷,草枯水尽时一迁。汉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力耕分获世为客,赋役稀少聊偷安。奚单弱契丹横,目视汉使心凄然。石瑭窃位不传子,遗患燕蓟逾百年。仰头呼天问何罪。自恨远祖従禄山此皆燕人语也
  70.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四·咸平六年》环州虎翼军士魏琼等四人,前为李继迁所掠,至是遁归,且言:“继迁在灵州东三十里东关镇,树栅居之,所部人骑约三万。去岁伤旱,禾麦不登,又引河水溉田,功毕而防决。凡执役者,有小过则系头投于河,令人就下流接视,蕃人则援以出,汉人则否。银、夏州民衣食稍丰者,并西徙。蕃落数年荐饥,道殣相望,下多咨怨。”诏赐琼等袍带、缗钱,第补小校、队长。
  7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六·庆历五年》(欧阳)修尝奏疏言:“……且北敌虽以战射为国,而耶律氏自幼承其父祖与中国通和之后,未尝躬战阵、遭勍敌,谋臣旧将又皆老死,今其臣下如贯宁者无三两人。宁材不及中人,已是彼之杰者,所以君臣计事,动多不臧。当初对梁适遣使河西,使与中国通好,及议和垂就,不能小忍,以邀中国厚利,乃与元昊争夹山小族,遂至交兵。而累战累败,亡失人马,国内疮痍,诛敛山前,汉人怨怒。往时北人杀汉人者罚,汉人杀北人者死。近闻反此二法,欲悦汉人,汉人未能收其心,而北人亦以怒矣。又闻今春女真、渤海之类,所在离叛攻劫,近才稍定。方且招缉败亡,修治器甲,内恐国中之复叛,外有西夏之为虞,心自怀疑,忧我乘虚而北袭。故于界上勉强虚张,囚我巡兵,侵我地界,盖其实弱而示强尔。实弱而示强者,用兵之诡计也。故臣谓苟能察其强弱,知其情伪,则无不争之理,何必惧其不足惧哉?……”
  7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三·熙宁八年》知黔州、内殿崇班张克明言,领思、费、夷、播四州,又新籍蛮人部族不少,语言不通,习俗各异,若一概以敕律治之,恐必致惊扰,乞别为法。下详定一司敕所,请黔南獠与汉人相犯,论如常法;同类相犯,杀人者罚钱自五十千,伤人折二支已下罚自二十千至六十千;窃盗视所盗数罚两倍,强盗视所盗数罚两倍;其罚钱听以畜产器甲等物计价准当。从之。
  73.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引封有功《编年》曰:政和五年岁次乙未,春三月辛未朔二日壬申,大辽李良嗣密遣人来雄州投蜡弹云:“天庆五年三月四日,辽国光禄卿李诬蔑发嗣谨对天日斋沐裁书拜上安抚大师足下,良嗣族本汉人,素居燕京霍阴,自远祖已来悉登仕路,虽披裘食禄不绝如线,然未尝少忘尧风欲褫左衽而莫遂其志,比者国君嗣位以来排斥忠良引用群小,女真侵陵官兵奔北盗贼蜂起,攻陷州县边报日闻,民罹涂炭宗社倾危指日可待,迩又天祚下诏亲征女真,军民闻之无不惶骇,揣其军情无有斗志,良嗣虽愚赣无知,度其事势辽国必亡,良嗣日夜筹思偷生无地,因省易系有云:‘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语不云乎:‘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良嗣久服先王之教敢佩斯言,欲举家贪生南归圣域,得复汉家衣裳以酬素志,伏望察良嗣忱诚不妄悯恤辙鱼,代奏朝廷速俾向化,傥蒙睿旨允其愚恳,预叱会期俯伏前去,不胜万幸。”和诜具其事闻奏,上令太师蔡京、太尉童贯共议可否。十日庚辰,京与贯奏云:“自古招徕,国之盛德,又况辽国用兵军民不附,良嗣归明故当收留。”乞敕和诜密谕会期,后诜令良嗣会期以四月一日夜入境。夏四月庚子朔,良嗣等夜分越界河,初九日戊申,良嗣入雄州庭参上谒诜,诜使人掖上厅各具礼赆,是日诜奏朝廷有旨令良嗣赴阙,十八日丁巳,良嗣见于延庆殿,上亲临轩慰劳礼优异,上问所来之,因即奏曰:“臣国主天祚皇帝耽酒嗜音禽色俱荒斥逐忠良任用群小,远近生灵悉被苛政,比年以来有女真阿骨打者知天祚失德用兵累年攻陷州县,加之溃卒寻为内患,万民罹苦辽国必亡,愿陛下念旧民遭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顺伐逆,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愿陛下速行薄伐,脱或后时恐为女真得志,盖先动则制人后动则制于人。”上嘉纳之,遂赐姓赵,授朝请大夫秘阁待诏。
  74.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宣和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丙寅,马政至女真。政等至女真授以国书及出事目示之,阿骨打不认所许西京之语,且言平滦营三州不系燕京所管。政不知元传言之详及平州元系燕地,但对以唯唯,遂留虏帐前月馀,议论不决,虏人以朝廷欲全还山前山后故地故民,意皆怀疑各以为“南朝无兵戎之备,止以已与契丹银绢坐邀汉地,且北朝所以雄盛过古者缘得燕地汉人也,今一旦割还南朝,不惟国势微削兼退守五关之北以临制南方,坐受其弊。若我将来灭契丹尽有其地,则南朝何敢不奉我币帛不厚我欢盟!设若我欲南拓土疆,彼以何力拒我!又何必跨海讲好,在我俟平契丹仍据燕地与宋为邻,至时以兵厌境更展提封,有何不可?徐议未迟。”惟粘罕云:“南朝四面被边。若无兵力安能立国强大如此,未可轻之,当且良图,少留人使不妨。”
  75. 75.0 75.1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四月二十三日辛亥,童贯驻军高阳关,宣抚司揭榜示众,榜曰:“幽燕一方本为吾境,一旦陷没几二百年,比者汉、蕃离心,内外变乱,旧主未灭,新君纂攘,哀此良民重罹涂炭,当司遵奉睿旨统率重兵巳次近边,奉辞问罪务在救民不专杀戮,尔等各宜奋身早图归计,有官者复还旧次;有田者复业如初;若能身率豪杰别立功效即当优与官职厚赐金帛;如能以一州一县来归者即以其州县任之;如有豪杰以燕京来献,不拘军兵百姓,虽未命官便与节度使、给钱十万贯、大宅一区。惟在勉力同心背虏归,永保安荣之乐,契丹诸蕃归顺亦与汉人一等。已戒将士不得杀戮,一夫傥或昏迷不恭,当议别有措置应,契丹自来一切横敛悉皆除去,虽大兵入界,凡所须粮草及车牛脚价并不令燕人出备,仍免二年税赋。”
  76.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宣和四年》引封氏《编年》曰:知易州高凤与通守王悰共议云:“天祚播迁燕王厌世,女主初立谋迁汉人,或闻欲行诛戮,汉人被害,吾辈安得奠枕!今者南国宣抚被旨吊伐,汉人往往南归,今萧干林牙见在燕京,可密遣人归款南朝,使南兵来此内外相应尽杀契丹,我辈可免日后之苦。”悰遂谨诺,得僧明赞令来宣司,赞具说:“汉人朝暮延颈颙望,日俟天兵欲归王化积有岁时,今者伏闻朝廷诏词宽厚檄榜,丁甯又闻宣抚司日收归明不下千百,今日知易州高太师、通守王少卿专遣明赞来见宣抚,欲乞择起兵月日来抵易州,当以内应诛戮契丹,伏候钧旨。”贯既察来情。又使刘延庆审问真实,密令明赞先归,期以二十日约天兵前到城下,贯许以事济■赏之以官先次,厚劳令归。
  77.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六靖康元年》引《靖康遗录》曰:贼之来虽有少钞掠而不杀害人民,比去所过皆残破,其所得汉人并削发使控马荷担,得妇女好者掠去、老丑者杀之,自京师至黄河数百里间井里萧然,无复烟爨,尸骸之属不可胜数。
  78.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三》引《节要》曰:.......又闻粘罕初围太原,有保正石竧起寨于西山保聚村民,人甚众且强悍多豪侠,每朔望告戒必以忠孝为主,由是户多可恃人尽知方,金人攻之往往为竧败,金贼屡屡遁去及多邀金人出掠者,由是粘罕遣大军破而擒之,皆粘罕怒使之也,当破之日,竧已保守八月矣。粘罕既得竧,命钉之于车,剚刃于股将欲支解之,竧颇节义,自持皇恩素感忠赤,昂藏之概傲慢之态磊磊落落,绝无顾虑之念生死鼎镬之惧,铁石忠贞不是过也,粘罕虽腥膻部落,不觉惊异,徐谓竧曰:“尔若降我,当命尔以官。”竧嫚骂曰:“爷是汉人,甘死不降番狗,你识爷么!姓石,石上钉橛更无移改!”竟为贼所害。
  79. 79.0 79.1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九边防二庚子五部落之变》“五部落居黎之西,去州百馀里,限以飞越岭。有姓郝、赵、王、刘、杨五族,因以得名,即唐史所谓两面羌也,其居叠石为碉人积糗粮器甲于上,族无豪长,惟老宿之听。往来汉地,熟悉能华言,故比诸蕃尤奸黠…………蕃贼自西镇村长驱而来,及奉龙镇富庄头,居民二百年生业及官军糗粮器甲俱被掳掠,蕃贼见所得甚夥,驱汉人负载以归,由是不及近郊,西边惊移之民奔入城中,郡始仓皇失措,福谦因得中风病,又有巡检王价者,守州西北马鞍山之隘,闻兵败欲遁归,倡言蕃贼入城无数,城中居民惊扰,后诘之,乃知其诈。”
  80. 《明实录太祖卷九十二洪武七年八月》甲辰,遣故元官赵元佑、张进、沙德成赍诏并织金文绮赐元左丞阿里,仍遣夹失伯里等同还,因赍诏谕大理曰:“始因有元失驭海内云扰华夷无主,朕自洪武元年戊申秋八月群雄尽平,复我汉人故国统一中夏,于今七年四夷诸蕃皆已称臣入贡,惟尔大理未尝遣使,近稽载籍大理在唐宋时受封王爵,至元削去国名止称土官,今其国乃元君遗泒梁王者主之,未复故封,朕命臣僚议准唐宋故事,封尔段氏为大理国王,故特遣使先谕朕意,使回当发印诰,令尔王臣开国理民,同享承平之福,尔其审之。”
  81. 《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三十一年(1449)八月》通事金自安到辽东,先遣人驰报云:“臣见东宁卫人朴镇问声息,答云:‘达达围广宁三日不拔,解围退屯于十里之地。’又东宁卫指挥高洪镇旅顺口子,闻达达声息,即率所领军,驰入辽东城,守门者误以为达达兵来,顚倒闭门。初,达达来毁广宁等处长墙四十馀里,守埤者走报,监军摠兵官等皆曰:‘妄也。’杖其人而囚之,再报亦如之,又至再三,皆不信,略不守备,达达果突入掳人畜,不可胜计。达达执高丽及女真人则曰:‘汝等,本皆予种也。’使辫发,令效其衣冠;若执汉人,皆割鼻耳。东宁卫人曰:‘我辈本是高丽人,中国之乱如此,欲投义州,但不识许入否。’”
  82. 《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三景泰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壬申,敕哈密忠顺王倒瓦荅失里,曰:“累闻迤北走回人言‘汉人男女有先被达贼抢去’,有转卖与尔哈密地方者、有自逃回尔地方濳住者、有经过尔处被尔部下拘留不发者,前后约有三千馀人,中间被尔部下卖与撒马儿罕地面去者约一千馀人,其馀尚有二千馀人,朕以尔自祖父以来世受朝廷爵禄赏,尔亦自称与朝廷守把后门,岂可以求微利致失尔之信义!敕至尔即以朕言宣谕部言下,但有拘留人口者尽数遣人送还,朝廷自有赏赐,决不吝惜,尔其体朕至怀。”
  83. 《明实录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成化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己丑,恊守偏头雁门等关山西按察司副使蔡麟,奉敕言备边事:“偏头关僻在穷荒,三面受敌而镇西、岢岚等处军民畜牧布野,招寇召衅,臣欲相度地里择其高阜险隘,或十里二十里筑立团堡凿堑置桥,一闻有警驱人畜入堡,虏虽来寇将无所掠,此不战而胜之之道也;又胡虏技艺虽便于骑射而谋略终下于汉人,莫若以计破之,昼则望其尘夜则望其火,迨其入寇,清野以待而设伏要路,多张疑兵使彼恍惚莫知所之,或安静以老之,或示弱以骄之,然后揜其不备𢭏其虚懈,马步并进首尾夹击,所谓贱战贵谋者也;又北虏入寇必以中国被虏之人为乡导,临敌之际必令当先,我军杀伤多中国之人,宜于胡人经行要路立牌晓谕,若有汉人被虏能弃甲来归,或斩首来献,或密报虏情者,重加官赏亦足以疑其心而分其势矣。”兵部具拟以闻,诏可。
  84. 《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二十二年(1491)八月》圣节使朴崇质回到辽东驰启曰:“臣本月十五日朝,遣通事金孟敬诣摠兵官罗雄,请护送军,雄问:‘汝国边境有何事乎?’孟敬答云:‘闻有声息,故今请护送军。’雄曰:‘建州卫达子卜花秃等,九十月、十一二月间,欲犯汝国边境,汝国礼义之地,与中国似一家,摠兵官使兵护送于八站,则虽达子何畏。’又云:‘野人事报牒到此,明日更来抄去。’,十六日朝,孟敬抄来,其文曰:‘钦差分守开原等处右参将都指挥使崔胜为传报夷情事,据开原备御都指挥使裵震呈,弘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据通事百户白洪呈,审得海西葛林卫女直指挥答罕出等五名,到市报说“今年六月二十八日,有黑龙江野人头儿主孔革,领著二、三百人马,说称要来开原地方上偸抢,又怕尔海西山场并松花江三寨的人,先去开原报道,怕他人马赶杀不得抢时,我每说抢尔三寨幷山场的人回去。”又说“七月初一日,我每都督都里吉马牛的百姓马忽等三十多人马,诈说辽河打鱼,要来汉人地上偸抢行间。”又有海西钦真河卫女直哈荅亦报“七月初三日,有建州头儿都督卜花秃来我本寨雇马,他说‘我每先去高丽后门抢了两遭回来了,如今又来雇马,还要去抢高丽。’ 又与我每说‘南朝的人马,要到秋间,征伐尔海西一带的人。’我每听得这话害怕,就来开原马法,每上报得知道。”据报备呈到来会同。钦差分守开原等处,太监蓝看得所报,前请除行属,严谨堤备外,合用手本,烦请知会,须至手本者。弘治四年七月初十日,右参将都指挥使崔胜钦差分守开原等处,右参将都指挥使崔胜为传报事,据开原备御都指挥使裴震呈,据通事白洪呈,审得海西葛林卫女直指挥答罕出报说:“建州头儿卜花秃亲来租我海西头儿兀加的靑马,有兀加不肯与,他歇了一夜,问他:‘尔租马要做甚麿?’ 卜花秃回说:‘五、六月船上过江,抢了高丽家三遭,如今租好马,多收拾人马,还要去抢。’”不知高丽后门,不知汉人地方上去抢有这等事。我亲来见开原马法们报得知道。弘治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85. 《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十五年(1484)九月》更议唐女处置事。郑昌孙议:“世宗敎云:‘被掳唐人逃来,其主若细知寻踪而来,则宜从权还给。’此于事大,虽似未稳,权宜之策,不得不尔。”沈浍、李克培议:“三者之来,李暹初不许接,宜矣,今既许接,越在我境。若不解送而还给,其夫,后日若逃还本土,说此意,则前日事大之意,一朝扫如矣。解送为便。”尹弼商议:“三者之事,臣反复思之,彼虽称汉女,未可的知。假令是实,以事势计之,兵家之法,有奇有正,制事之宜,亦有经权。今当从奇从权,务弭边衅而已,不可慕虚名,而取实祸也。臣意以谓‘还给其夫,甚合事体。’”洪应、卢思愼议:“前此唐人为野人所掳,而逃来我国者非一,野人追踪而来请者亦多。皆云:‘此非汝土之人,原系汉人,本国事大以诚,例皆解送,汝等所知。’以此答之,已成格例,彼亦无怨言矣。当初不纳则已矣,今已受而纳之矣,若又还与,则非惟大义不可,后有唐人逃来,彼据此例,以请之,将何辞而拒之?解送为便。”传于承政院曰:“于佥意何如?”承旨等启曰:“唐人解送,已有前例,今若还给,则非徒有亏事大之义,后有逃来者,亦援例以请曰:‘前日已还愁升应巨之妻,今何独不然?’则将何辞而答之?”传曰:“以大义言之,则固当解送。然解送,则边衅立生,今姑下谕监司,语三者曰:‘汝虽称唐女,岂信汝言乎?当以野人待之。’又谕节度使,愁升应巨来寻与否,令即驰启。”
  86. 《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三十年(1597)四月注》咨意大略:“……开城、平壤二处,开府立镇,练兵、屯田,西接鸭绿、旅顺之师,东为王京、鸟岭之援。须得实心练事,才力兼全者,为巡抚司道,而专任之,听其便宜行事,选其才能者数十辈,分署各处,为之长帅,就朝鲜之人,杂之以汉人,齐之以法,敎之以汉战。因而务农劝织,通商惠工,即山铸钱,以资军兴,如火药、利器,或供其所乏,而不必一一尽仰于朝廷。直待夷氛悉净,然后,议撤鸟岭以南,相机进止,毋得浪战损威,鸟岭以北,还定安集,不许尺寸有失。又当通登、莱入辽之海路,从此转饷,以资军兴,从此渡军,以讲水战,使往来之人,不疲于陆”云云。
  87. 《朝鲜王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太白山本七年(1615)闰八月注》(许)筠所买书籍,间有所自作,又有《林居漫录》一卷草本,言王奸兄位次,嗣位不正,故王不自奏,使臣僚呈文辨正。盖筠之隶属玄应旻,多材能语,出入市井,换贸如汉人,故能以赝书混其中,华人莫能辨。
  88. 《朝鲜王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太白山本十一年(1619)三月》贼悉众合围,士卒知必死,愤慨欲战,贼乃招我国胡译河瑞国,语以通和解兵之意。金景瑞先往虏营,结约贼将而还,景瑞又要弘立俱盟。天朝败兵数百,屯据原阜,贼呼我军中曰:‘汉人之在尔军者,悉出之。’又呼曰:‘鲜人之在汉阵者,皆归之。’时乔游击来投我军,以为庇身之所,见我国与奴连和情态即异,书小纸,付其家丁,以传其子之在辽东者,即以弓弦系项,我国将官救之,乃挺身堕崖而死。弘立等尽搜天兵,送于虏阵,贼纵击尽之。
  89. 《朝鲜王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太白山本十四年(1622)正月》平安监司朴烨驰启:“顷日贼犯三郡时,汉人男女被杀五百七十八人,尸身皆令收拾埋瘗矣。”
  90. 《朝鲜王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太白山本十四年(1622)三月》义州府尹驰启“贼兵二三十馀骑,出没江边,搜杀避乱汉人”事。
  91. 《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八段灼》……古人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况有养人以惠,使人以义,而可以不信行之哉!臣前为西郡太守,被州所下己未诏书:“羌胡道远,其但募取乐行,不乐勿强。”臣被诏书,辄宣恩广募,示以赏信,所得人名即条言征西。其晋人自可差简丁强,如法调取;至于,非恩意告谕,则无欲度金城、河西者也。自往每兴军渡河,未曾有变,故刺史郭绥劝帅有方,深加奖厉,要许重报。是以所募感恩利赏,遂立绩效,功在第一。今州郡督将,并已受封,羌胡健儿,或王或侯,不蒙论叙也。……
  92. 《南齐书·列传第三十八》伪征北将军恒州刺史钜鹿公伏鹿孤贺鹿浑守桑干,宏从叔平阳王安寿戍怀栅,在桑乾西北。浑非宏任用中国人,与伪定州刺史冯翊公目邻、安乐公托跋阿干儿谋立安寿,分据河北。期久不遂,安寿惧,告宏。杀浑等数百人,任安寿如故。
  93.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契丹》贞观二年,其君摩会率其部落来降。突厥颉利遣使请以梁师都易契丹,太宗谓曰:“契丹、突厥,本是别类,今来降我,何故索之?师都本中国人,据我州城,以为盗窃,突厥无故容纳之,我师往讨,便来救援。计不久自当擒灭,纵其不得,终不以契丹易之。”
  94. 《明实录·英宗·卷一百三·正统八年四月》 锦衣卫指挥佥事吴良,奏:“臣奉命使海西,见女直野人家多中国人驱使耕作,询之有为虏去者、有避差操罪犯逃窜者,久陷胡地无不怀乡,为其关防严密不得出,或畏罪责不敢还,情深可悯,今海西各卫累受陞赏皆知感激,请给榜开原及境外,于野人女直则谕以理,使无拘禁,于逃叛则宥其罪俾之来归。”上可其奏,仍敕辽东总兵官禁约守边官旗自今有军馀逃叛者,俱重罪之。
  95.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皥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成风为之言于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祸也。若封须句,是崇皥济而脩祀纾祸也。”
  96. 《尚书周书武成》王若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97. 《穆天子传卷三》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䧙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98. 98.0 98.1 《国语郑语》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若克二邑,邬、弊、补、舟、衣、柔、历、华,君之土也。若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
  99. 《左传‧闵公元年》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
  100. 《左传‧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晋侯曰:“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曰:“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戎禽兽也。获戎失。无乃不可乎?夏训有之曰‘有穷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脩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尨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于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取告仆夫’,虞箴如是,可不惩乎!”
  101. 《三国志卷十荀彧传》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
  102. 102.0 102.1 102.2 《汉晋春秋》载晋文王与皓书曰:“圣人称有君臣然后有上下礼义,是故大必字小,小必事大,然后上下安服,群生获所。逮至末涂,纯德既毁,剿民之命,以争彊于天下,违礼顺之至理,则仁者弗由也。方今主上圣明,覆焘无外,仆备位宰辅,属当国重。唯华夏乖殊,方隅圮裂,六十馀载,金革亟动,无年不战,暴骸丧元,困悴罔定,每用悼心,坐以待旦。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故分命偏师,平定蜀汉,役未经年,全军独克。于时猛将谋夫,朝臣庶士,咸以奉天时之宜,就既征之军,藉吞敌之势,宜遂回旗东指,以临吴境。舟师汎江,顺流而下,陆军南辕,取径四郡,兼成都之械,漕巴汉之粟,然后以中军整旅,三方云会,未及浃辰,可使江表厎平,南夏顺轨。然国朝深惟伐蜀之举,虽有静难之功,亦悼蜀民独罹其害,战于绵竹者,自元帅以下并受斩戮,伏尸蔽地,血流丹野。一之于前,犹追恨不忍,况重之于后乎?是故旋师案甲,思与南邦共全百姓之命。夫料力忖势,度资量险,远考古昔废兴之理,近鉴西蜀安危之效,隆德保祚,去危即顺,屈己以宁四海者,仁哲之高致也;履危偷安,陨德覆祚,而不称于后世者,非智者之所居也。今朝廷遣徐绍、孙彧献书喻怀,若书御于前,必少留意,回虑革筭,结欢弭兵,共为一家,惠矜吴会,施及中土,岂不泰哉!此昭心之大愿也,敢不承受。若不获命,则普天率土,期于大同,虽重干戈,固不获已也。”
  103. 《三国志贺邵传》邵上疏谏曰:“……昔大皇帝勤身苦体,创基南夏,割据江山,拓土万里,虽承天赞,实由人力也。……”
  104. 104.0 104.1 《太平御览兵部七十五剑下》引辛氏《三秦记》曰:“三月三日,秦昭王置酒河曲,有神人自泉而出,捧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
  105. 105.0 105.1 《三国志钟会传》诏曰:“会所向摧弊,前无彊敌,缄制众城,罔罗迸逸。蜀之豪帅,靣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凡所降诛,动以万计,全胜独克,有征无战。拓平西夏,方隅清晏。其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封子二人亭侯,邑各千户。”
  106. 《晋书列传第七谯闵王司马承》诏曰:“夫王者体天理物,非群才不足济其务。外建贤哲,以树风声,内睦亲亲,以广籓屏。是以太公封齐,伯禽居鲁,此先王之令典,古今之通义也。我晋开基,列国相望,乃授琅邪武王,镇统东夏;汝南文成,总一淮许;扶风、梁王,迭据关右;爰暨东嬴,作司并州。今公族虽寡,不逮曩时,岂得替旧章乎!散骑常侍、左将军、谯王承贞素款亮,志存忠恪,便蕃左右,恭肃弥著。今以承监湘州诸军事、南中郎将、湘州刺史。”……初,安南将军甘卓与承书,劝使固守,当以兵出沔口,断敦归路,则湘围自解。承答书曰:“季思足下:劳于王事。天纲暂圮,中原丘墟。四海义士,方谋克复,中兴江左,草创始尔,岂图恶逆萌自宠臣。吾以暗短,托宗皇属。仰豫密命,作镇南夏,亲奉中诏,成规在心。伯仁诸贤,扼腕歧路,至止尚浅,凡百茫然。豺狼易惊,遂肆丑毒,闻知骇踊,神气冲越。子来之义,人思自百,不命而至,众过数千。诚足以决一旦之机。摅山海之愤矣。…………”
  107. 《晋书列传第五十九忠义虞悝传》虞悝,长沙人也。弟望,字子都。……谯王承临州,知其名,檄悝为长史。未到,遭母丧。会王敦作逆,承往吊悝,因留与语曰:“……卿兄弟南夏之翘俊,而智勇远闻,古人墨绖即戎,况今鲸鲵塞路,王室危急,安得遂罔极之情,忘忠义之节乎!……”
  108. 108.0 108.1 《东轩笔录》佚文:“寇准拜中书侍郎平章事,丁谓参知政事,尝会食于中书,有羹污准须,谓与拂之,准曰:“君为参预大臣,而与官长拂须耶?”谓顾左右,大愧恨之。章圣既倦政,而丁谓曲意迎合太后之意,有临朝之谋。准便殿请对,言:“太子叡德天纵,足以任天下之事,陛下胡不协天人系望,讲社稷之丕谋,引望大明,敷照重霄?若丁谓恃才而挟奸,曹利用恃权而使气,皆不可辅幼主,恐乱陛下家事。”因俯伏呜咽流涕,真宗命中人扶起,慰谕之。明日,谓之党以急变闻,飞不轨之语以中准,坐是罢相。乾兴元年二月,贬雷州司户参军,皆谓所为也。赴雷州时,道出公安,剪竹插于神祠之前,而祝曰:“准之心若有负朝廷,此竹必不生。若不负国家,此枯竹当再生。”其竹果生。后范仲淹作药石诗,言准无辜被诬。天圣元年闰九月,移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祭酒、衡州司马。盖上知其无辜,将复其位。其月死于贬所,年六十三。寻复官爵,谥忠湣。及上即位,北使至,赐宴,唯两府预焉。北使历视坐中,问译者曰:“谁是无宅起楼台相公?”坐中无答,丁谓令译者谓曰:“朝廷初即位,南方须大臣镇抚,寇公抚南夏,非久即还。”
  109. 《后汉书》赞曰:绍姿弘雅,表亦长者。称雄河外,擅强南夏。
  110. 苗恭《交广记》曰:“汉武帝元鼎中,开拓土境,北开朔方,南置交阯刺史,建安二年,南阳张津为刺史,交阯太守土燮表言:‘伏见十二州皆称曰州,而交独为交阯刺史,何天恩不平乎?若普天之下可为十二州者,独不可为十三州?’诏报听许,拜津交州牧,加以九锡,彤弓彤矢,礼乐征伐,威震南夏,与中州方伯齐同,自津始也。”
  111. 《晋书载记第二十七慕容德》垂临终,敕其子宝以邺城委德。宝既嗣位,以德为使持节、都督冀、兖、青、徐、荆、豫六州诸军事、特进、车骑大将军、冀州牧、领南蛮校尉,镇邺,罢留台,以都督专总南夏。……寻而宝以德为丞相、领冀州牧,承制南夏。
  112. 《魏书帝纪第一序纪》始祖闻帝归,大悦,使诸部大人诣阴馆迎之。酒酣,帝仰视飞鸟,谓诸大人曰:“我为汝曹取之。”援弹飞丸,应弦而落。时国俗无弹,众咸大惊,乃相谓曰:“太子风彩被服,同于南夏,兼奇术绝世,若继国统,变易旧俗,吾等必不得志,不若在国诸子,习本淳朴。”
  113. 《魏书志第二十释老十》魏先建国于玄朔,风俗淳一,无为以自守,与西域殊绝,莫能往来。故浮图之教,未之得闻,或闻而未信也。及神元与魏、晋通聘,文帝又在洛阳,昭成又至襄国,乃备究南夏佛法之事。
  114. 《晋书列传第五十六张寔》轨卒,州人推寔摄父位。愍帝因下策书曰:“维乃父武公,著勋西夏。顷胡贼狡猾。侵逼近甸,义兵锐卒,万里相寻,方贡远珍,府无虚岁。方委专征,荡清九域,昊天不吊,凋馀籓后,朕用悼厥心。维尔隽劭英毅,宜世表西海。今授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西中郎将、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西平公。往钦哉!其阐弘先绪,俾屏王室。”
  115. 115.0 115.1 115.2 《晋书列传第十贾充》及氐羌反叛,时帝深以为虑,恺因进说,请充镇关中。乃下诏曰:“秦凉二境,比年屡败,胡虏纵暴,百姓荼毒。遂使异类扇动,害及中州。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诚由所任不足以内抚夷、夏,外镇丑逆,轻用其众而不能尽其力。非得腹心之重,推毂委成,大匡其弊,恐为患未已。每虑斯难,忘寝与食。侍中、守尚书令、车骑将军贾充,雅量弘高,达见明远,武有折冲之威,文怀经国之虑,信结人心,名震域外。使权统方任,绥静西夏,则吾无西顾之念,而远近获安矣。其以充为使持节、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侍中、车骑将军如故,假羽葆、鼓吹,给第一驸马。”
  116. 《晋书载记第二十六孤秃发傉檀》傉檀宴群僚于宣德堂,仰视而叹曰:“古人言作者不居,居者不作,信矣。”孟祎进曰:“张文王筑城苑,缮宗庙,为贻厥之资,万世之业,秦师济河,漼然瓦解。梁熙据全州之地,拥十万之众,军败于酒泉,身死于彭济。吕氏以排山之势,王有西夏,率土崩离,衔璧秦、雍。宽饶有言:‘富贵无常,忽辄易人。’此堂之建,年垂百载,十有二主,唯信顺可以久安,仁义可以永固,愿大王勉之。”
  117. 《世说新语文学》桓玄初并西夏,领荆、江二州,二府一国。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五版并入。玄在听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不相揉杂。
  118. 《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新罗传》新罗国,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之地,或称斯罗。魏将毌丘俭讨高丽,破之,奔沃沮。其后复归故国,留者遂为新罗焉。故其人杂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獩之地。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
  119. 《三国志·魏书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民来附,于是分巴郡,以胡为巴东太守,濩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天子命公承制封拜诸侯守相。孔衍《汉魏春秋》曰:天子以公典任于外,临事之赏,或宜速疾,乃命公得承制封拜诸侯守相,诏曰:“夫军之大事,在兹赏罚,劝善惩恶,宜不旋时,故司马法曰‘赏不逾日’者,欲民速睹为善之利也。昔在中兴,邓禹入关,承制拜军祭酒李文为河东太守,来歙又承制拜高峻为通路将军,察其本传,皆非先请,明临事刻印也,斯则世祖神明,权达损益,盖所用速示威怀而著鸿勋也。其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专命之事,苟所以利社稷安国家而已。况君秉任二伯,师尹九有,实征夷、,军行藩甸之外,失得在于斯须之间,停赏俟诏以滞世务,固非朕之所图也。自今已后,临事所甄,当加宠号者,其便刻印章假授,咸使忠义得相奖励,勿有疑焉。”
  120. 《晋书·卷一百二十九·载记第二十九·沮渠蒙逊》……蒙逊率步骑三万伐秃发傉檀,次于西郡。大风从西北来,气有五色,俄而昼昏。至显美,徙数千户而还。傉檀追及蒙逊于穷泉,蒙逊将击之。诸将皆曰:“贼已安营,弗可犯也。”蒙逊曰:“傉檀谓吾远来疲弊,必轻而无备,及其垒壁未成,可以一鼓而灭。”进击,败之,乘胜至于姑臧,夷、降者万数千户。傉檀惧,请和,许之而归。……
  121. 《梁书卷第四本纪第四简文帝》史臣曰:“太宗幼年聪睿,令问夙标,天才纵逸,冠于今古。文则时以轻华为累,君子所不取焉。及养德东朝,声被夷、,洎乎继统,实有人君之懿矣。方符文、景,运钟《屯》、《剥》,受制贼臣,弗展所蕴,终罹怀、愍之酷,哀哉!”
  122. 顾欢《夷夏论》
  123. 《魏书李韶传》时陇右新经师旅之后,百姓多不安业,韶善抚纳,甚得夷、之心。
  124. 《魏书列传第八十九氐传》苻坚之败,关右扰乱,定尽力于坚。坚死,乃率众奔陇右。徙治历城,去他池百二十里,置仓储于百顷。招夷、,得千馀家,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称籓于晋,孝武即以其自号假之,后以为秦州刺史。
  125. 《晋书列传第八十九高昌传》晋以其地为高昌郡,张轨、吕光、沮渠蒙逊据河西,皆置太守以统之。去敦煌十三日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
  126. 俞益期《与韩康伯笺》……马文渊立两铜柱于林邑岸北,有遗兵十馀家不反,居寿泠岸南而对铜柱。悉姓马,自婚姻,今有二百户。交州以其流寓,号曰马流。言语饮食,尚与同。山川移易,铜柱今复在海中,正赖此民以识故处也。……
  127. 《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九食货》及文宣受禅,多所创革。六坊之内徙者,更加简练,每一人必当百人,任其临阵必死,然后取之,谓之百保鲜卑;又简华人之勇力绝伦者,谓之勇士,以备边要。
  128.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八吐蕃传》安禄山之乱,肃宗在灵武,悉召河西戍卒收复两京,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开成时,朝廷尝遣使至西域,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吐蕃之人见唐使者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吐蕃生灵否?”其人皆天宝中陷吐蕃者子孙,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
  129. 《滋溪文稿卷第十二元故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赠集贤直学士韩公神道碑铭》……武昌之民兄弟畜一猎犬,省臣将籍其家,公言:“国制华人畜鹰犬猎者没入家赀,今当以不应畜犬坐之,且万无弟兄俱坐理。”众是公言,止坐其弟。……
  130. 《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二十四年(1442)六月》皇甫仁等使义禁府副镇抚金连枝将仇赤罗之言启曰:“此人将发还上国,则并问汉人情由,如其不还,勿问为便。先定区处,然后推问,何如?”上曰:“姑勿问。”仍命注书辛永孙,往黄喜、申槪、河演、崔士康、李叔畤之第议之。喜、演、士康、叔畤曰:“忘家根脚,尚且未知,处置为难,又发仇赤罗之事尤难。今姑佯若不知,不问根由,待忘家毕推后更议。”槪曰:“仇赤罗之言,固未可信。其称本名仇所时沙,亦是野人之名,似非华人。且转卖,尤不可信其为汉人 ,不问汉人与否,实告为限,拘留为便。”上从喜等议,令义禁府不问汉人根由。
  131. 《明实录·穆宗·卷六十六·隆庆六年二月二日》巡抚陜西侍郎张瀚言:“兰河二州近海通虏,又番夷出没难防,而分守副总兵张杰、参将张翼皆谙晓夷情、善抚士卒,宜久任以责成功,今虏既通市得中国币帛,万一虏中奸细仿华人冠服真伪尤难辨,宜申严盘诘之令以防不虞,沿边城堡敌台敌楼火器矢石率多圯缺,宜查阅增置以固城守。”兵部覆奏,上允行之。
  132. 《北齐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三高昂传》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昂。高祖每申令三军,常鲜卑语,昂若在列,则为华言。昂尝诣相府,掌门者不纳,昂怒,引弓射之。高祖知而不责。
  133. 《宋史卷四百九十一列传第二百五十外国七日本国》景德元年,其国僧寂照等八人来朝,寂照不晓华言,而识文字,缮写甚妙。凡问答并以笔札。诏号圆通大师,赐紫方袍。
  134. 《隋书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经籍一孝经》又云魏氏迁洛,未达华语,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谓之国语孝经。
  135. 《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十一年(1480)五月》(李)德崇启曰:“黄中,本业女真语,不习汉语,而超陞二品,甚不可。请改正。”上曰:“黄中虽初习女真语,今则能专华语,可擢用也。”
  136. 日本关东、关西文化大不同!饮食、生活习惯差异一次分析!
  137. ​《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二十五·杜坦》太祖元嘉中,任遇甚厚,历后军将军,龙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南平王铄右将军司马。晚渡北人,朝廷常以伧荒遇之,虽复人才可施,每为清涂所隔,坦以此慨然。尝与太祖言及史籍,上曰:“金日䃅忠孝淳深,汉朝莫及,恨今世无复如此辈人。”坦曰:“日䃅之美,诚如圣诏。假使生乎今世,养马不暇,岂办见知。”上变色曰:“卿何量朝廷之薄也。”坦曰:“请以臣言之。臣本中华高族,亡曾祖晋氏丧乱,播迁凉土,世叶相承,不殒其旧。直以南度不早,便以荒伧赐隔。日䃅胡人,身为牧圉,便超入内侍,齿列名贤。圣朝虽复拔才,臣恐未必能也。”上默然。
  138. 《夷坚志·丁志·卷九·陕西刘生》绍兴初,河南为伪齐所据,枢密院遣使臣李忠往间谍。李本晋人,气豪,好交结,人多识之。至京师,遇旧友田庠。庠,亡赖子也,知其南来,法当死,捕告之赏甚重,辄持之曰:“尔昔贷我钱三百贯,可见还。”李忿怒曰:“安有是?吾宁死耳。”陕西人刘生者闻其事,为李言:“极知庠不义,然君在此如落阱中,奈何可较曲直?身与货孰多?且败大事,盍随宜饵之。”李犹疑其为庠游说,然亦不得已,与其半,刘曰:“勿介意,会当复归君。”李佯应曰:“幸甚。”庠得钱买物,将如晋绛,刘曰:“我亦欲到彼,偕行可乎?”即同行,过河中府,少憩于河滩,两人各携一担仆共坐沙上,四顾无人,刘问庠乡里年甲,具答之。刘曰:“然则汝乃中国民,尝食宋朝水土矣。”庠曰:“固然。”刘曰:“我亦宋遗民,不幸沦没伪土,常恨无以自效。朝廷每遣人探事,多采道听涂说,不得实。幸有诚悫如李三者,吾曹当出力助成之,奈何反挟持以取其货?”庠讳曰:“是固负我。”刘曰:“吾素知此,且询访备至,甚得其详。吾与汝无怨恶,但恐南方士大夫谓我北人皆似汝,败伤我忠义之风耳。”遂运斤杀之,仆亦杀其仆,投尸于河,并其物复回京师,尽以付李,乃告之故。李欲奉半直以谢,刘笑曰:“我岂杀人以规利乎?”长揖而别。李南还说此,而失刘之名,为可惜也。
  139. 《魏书·卷十九中·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中·任城王拓跋澄》后高祖外示南讨,意在谋迁,斋于明堂左个,诏太常卿王谌,亲令龟卜,易筮南伐之事,其兆遇革。高祖曰:“此是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莫敢言。澄进曰:“易言革者更也。将欲应天顺人,革君臣之命,汤武得之为吉。阶下帝有天下,重光累叶。今曰卜征,乃可伐叛,不得云革命。此非君人之卦,未可全为吉也。”高祖厉声曰:“象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也!”澄曰:“陛下龙兴既久,岂可方同虎变!”高祖勃然作色曰:“社稷我社稷,任城而欲沮众也!”澄曰:“社稷诚知陛下之社稷,然臣是社稷之臣子,豫参顾问,敢尽愚衷。”高祖既锐意必行,恶澄此对,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亦复何伤。”车驾还宫,便召澄,未及昇阶,遥谓曰:“向者之革卦,今更欲论之。明堂之忿,惧众人竞言,阻我大计,故厉色怖文武耳,想解朕意也。”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高祖曰:“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澄曰:“此既非常之事,当非常人所知,唯须决之圣怀,此辈亦何能为也。”高祖曰:“任城便是我之子房。”加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又兼尚书左仆射。及驾幸洛阳,定迁都之策,高祖诏曰:“迁移之旨,必须访众。当遣任城驰驿向代,问彼百司,论择可否。近日论革,今真所谓革也,王其勉之。”既至代都,众闻迁诏,莫不惊骇。澄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澄遂南驰还报,会车驾于滑台。高祖大悦曰:“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从幸邺宫,除吏部尚书。
  140. 《魏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九十一·蠕蠕》……(普通二年)七月,阿那瓌启云:“投化蠕蠕元退社、浑河旃等二人以今月二十六日到镇,云国土大乱,姓姓别住,迭相抄掠,当今北人鹄望待拯。今乞依前恩,赐给精兵一万,还令督率送臣碛北,抚定荒人,脱蒙所请,事必克济。”诏付尚书、门下博议。八月,诏兼散骑常侍王遵业驰驿宣旨慰阿那瓌,并申赐赉。
  141. 141.0 141.1 《秋涧集卷八十四论中都丧祭礼薄事状》窃惟送终人子之大事,今见中都风俗薄恶于丧祭之礼有急当纠正者,如父母之丧例皆焚烧以为当然,习既成风恬不知痛,败俗伤化无重于此,契勘系契丹遗风,其在汉民断不可训,理合禁止以厚薄俗外,据除该无问贵贱多破钱物市一切纸作房室侍从车马等仪物不惟生者虚费,于死者实无所益,亦乞一就禁止,据此合行具呈。
  142. 《元史·本纪第十三·世祖十》定拟军官格例,以河西、回回、畏吾儿等依各官品充万户府达鲁花赤,同蒙古人,女直、契丹同汉人。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
  143. 《元史·志第三十二·选举二》五年,诏:“凡投下官,必须有蒙古人员。”六年,以随路见任并各投下创差达鲁花赤内,多女直、契丹、汉人,除回回、畏吾儿、乃蛮、唐兀同蒙古例许叙用,其馀拟合革罢,曾历仕者,于管民官内叙用。
  144. 《皇朝类苑·卷五十五》狄青初延州指使, 与西贼大小二十五战,每战带铜面具,被发出入行阵间,凡八中箭。累至泾原路招讨副使,上未识其面,欲召见之。会戎寇边急,上令图其形以进。其后为枢密使。是时予为谏官,人有相侵,夜吟‘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只在汾河川子畔’,以为青汾河人,面有刺字,不肯灭去。又姓狄,为汉人,此歌为是人作也,为不疑矣,欲予言,予应之曰:“此唐太宗杀李君羡事,上安忍为?适以启君臣疑心耳。”
  145. 范仲淹《太子右卫率府率田公墓志铭》
    …………
    公讳绍方,其先雁门人。曾、高家于冀。自耶律氏炽,得石晋山后八郡,又岁侵两河间。王考讳某,被迁于卢龙,署之以官,复治产云中,而货殖焉。考讳某,能干父之蛊,其家益显,娶王氏而生公。
    公少称才武,抱气重诺,有燕赵之风。义事耶律,得亲信左右,常从而南牧。帐下多掠获汉家士民,俾公尸之,公默计之曰:“汉人,吾曹也。驱之如犬羊,非有罪辜,将孥戮于虏中。”乃纵之,夜亡者千计。此德于人多矣!公亦自负,谓:“大丈夫胡能老于异域哉!考妣既葬,吾其归欤!”乃匿身草莽,会夜则负斗而奔。既达朝廷,真宗悯然嘉之,补职于三班。以其勇果,屡委军甲,捕外方寇,所谓巡检者。至则盗息,民得按堵。
    …………
  146. 《大明律集解附例·附真犯死罪充军为民例万历十三年奏定并新续题》
    永远充军
    …………
    一、川广云贵陕西等处,但有汉人交结夷人互相买卖借贷诓骗财物引惹边衅及潜住苗寨教诱为乱贻害地方者。
    …………
    边卫充军
    …………
    一、汉人诈冒番人者。
    …………
    一、汉人投入土夷地方,冒顶夷人亲属、头目名色,代为奏告报雠占骗财产者。
    …………
  147.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缚戎人》:“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老者傥尽少者壮,生长蕃中似蕃悖。不知祖父皆汉民,便恐为蕃心矻矻。”
  148. 《宋太宗实录卷七十八》庚戍,司天中官正韩显符言荧惑犯舆鬼秦雍之分,国家当有兵在西北,冬官正赵昭益言犯舆鬼中积尸,秦分野有兵人民灾害之象,上语宰相等曰:“天文谪见如此,秦地民罹其灾,五星凌犯朕常候之,未尝无其应,朕旦夕念之不遑宁处,李继隆等兵马巳到环庆,贼闻王师之至固巳破胆,其如灵州救援未及,万一不守,城中皆汉民,必尽为此贼所屠戮,自闭垒来居人乏食饥死者必众。”上因嗟叹。
  149. 《宋会要辑稿·兵一五》(绍兴)五年二月五日,拱卫大夫、淮西宣抚使司亲兵副统制马钦上言:“祖系汉民,幼承父母遗训,复归汉土已久,今来尚以虏界为户,欲望特赐钦中原祖贯。”诏马钦特赐凤翔府扶风县为贯。
  150. 《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四时事感懐》壮心如铁气填膺,万里中原尚塞尘,一枕西风两行泪,封疆谁是死绥人,羽书昨夜下长安,铁骑骎骎犯蜀闗,愁杀闺中年少妇,朝朝空望戍夫还,襄州蹀血荆州乱,千里金汤狐兔慿,未定樊城闗已死,汉民何日见中兴?蜀又交侵淮又危,江湖风浪拂潢池,连朝云气浓于墨,想是英雄血战时。
  151. 曹彦约《昌谷集卷五》……昔者河南之民被祖宗德泽,不忍使其子弟终于左衽,父诏兄语朝思夕念望恢复之期念,须臾无死则以中国之仁厚有以胜其惨刻、中国之礼义有以别其放荡也,是以临边而语则自谓汉民,交锋而战则常主倒戈,每敌有长驱之心则未尝无后顾之患,若使结怨境上不能息肩中原遗黎,自为勍敌对境之闲,岌岌乎不可以朝夕先是故不安河北不足以服河南,不服河南不足以制强敌,陛下念力困而未明惠养之方,则必明诏大臣讲求边政博询群臣选求边吏以版筑储峙为急务,以诛乱禁暴为初政。……
  152. 《三国志·郭淮传》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夷,此非国之利也。”
  153. 《三国志·邓艾传》艾上言曰:“戎狄兽心,不以义亲,彊则侵暴,弱则内附,故周宣有𤞤狁之寇,汉祖有平城之困。每匈奴一盛,为前代重患。自单于在外,莫能牵制长卑。诱而致之,使来入侍。由是羌夷失统,合散无主。以单于在内,万里顺轨。今单于之尊日疏,外土之威寖重,则胡虏不可不深备也。闻刘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为二国,以分其势。去卑功显前朝,而子不继业,宜加其子显号,使居雁门。离国弱寇,追录旧勋,此御边长计也。”又陈:“羌、胡与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
  154. 《隋书·裴矩传》其冬,帝至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令都下大戏。征四方奇技异艺,陈于端门街,衣锦绮、珥金翠者,以十数万。又勒百官及士女列坐棚阁而纵观焉。皆被服鲜丽,终月乃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列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贸易,所至之处,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
  155. 《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鲁恭》……万民者,天之所生。天爱其所生,犹父母爱其子。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则天气为之舛错,况于人乎?故爱人者必有天报。昔太王重人命而去邠,故获上天之祐;夫戎狄者,四方之异气也。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别。若杂居中国,则错乱天气,污辱善人,是以圣王之制,羁縻不绝而已。……
  156. 《后汉书·窦融列传》帝见钧欢甚,礼飨毕,乃遣令还,赐融玺书曰:“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属国都尉:劳镇守边五郡,兵马精彊,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外则折挫羌胡,内则百姓蒙福。威德流闻,虚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长史所奉书献马悉至,深知厚意。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以此言之,欲相厚岂有量哉!诸事具长史所见,将军所知。王者迭兴,千载一会。欲遂立桓、文,辅微国,当勉卒功业;欲三分鼎足,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天下未并,吾与尔绝域,非相吞之国。今之议者,必有任嚣效尉佗制七郡之计。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己事而已。今以黄金二百斤赐将军,便宜辄言。”因授融为凉州牧。
  157. 《后汉书·马援列传》诸曹时白外事,援辄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傍县尝有报仇者,吏民惊言羌反,百姓奔入城郭。狄道长诣门,请闭城发兵。援时与宾客饮,大笑曰:“烧虏何敢复犯我。晓狄道长归守寺舍,良怖急者,可床下伏。”后稍定,郡中服之。
  158. 《后汉书·陈龟列传》会羌胡寇边,杀长吏,驱略百姓。桓帝以龟世谙边俗,拜为度辽将军。
  159. 《后汉书·段颎列传》颎复上言:“……昔先零作寇,赵充国徙令居内,煎当乱边,马援迁之三辅,始服终叛,至今为鲠。故远识之士,以为深忧。今傍郡户口单少,数为羌所创毒,而欲令降徒与之杂居,是犹种枳棘于良田,养虺蛇于室内也。故臣奉大汉之威,建长久之策,欲绝其本根,不使能殖。……”二年,诏遣谒者冯禅说降汉阳散羌。颎以春农,百姓布野,羌虽暂降,而县官无廪,必当复为盗贼,不如乘虚放兵,埶必殄灭。
  160. 《后汉书·西羌传》于是滇零等自称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种,众遂大盛,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钞三辅,断陇道。湟中诸县粟石万钱,百姓死亡不可胜数。
  161. 《晋书·志第十七·五行上》泰始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太康中,又以毡为絈头及络带裤口。百姓相戏曰:“中国必为胡所破。夫毡毳产于胡,而天下以为絈头、带身、裤口,胡既三制之矣,能无败乎?”至元康中,氐羌互反,永嘉后,刘、石遂篡中都,自后四夷迭据华土,是服妖之应也。
  162. 《晋书·列传第二十二·阮种》又问戎蛮猾夏。对曰:“戎蛮猾夏,侵败王略,虽古盛世,犹有此虞。故诗称‘猃狁孔炽’,书叹‘蛮夷帅服’。自魏氏以来,夷虏内附,鲜有桀悍侵渔之患。由是边守遂怠,鄣塞不设。而今丑虏内居,与百姓杂处,边吏扰习,人又忘战。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赏啖利,妄加讨戮。夫以微羁而御悍马,又乃操以烦策,其不制者,固其理也。是以群丑荡骇,缘间而动。虽三州覆败,牧守不反,此非胡虏之甚劲,盖用之者过也。臣闻王者之伐,有征无战,怀远以德,不闻以兵。夫兵凶器,而战危事也。兵兴则伤农,众集则费积;农伤则人匮,积费则国虚。昔汉武之世,承文帝之业,资海内之富,役其材臣,以甘心匈奴,竞战胜之功,贪攻取之利,良将劲卒,屈于沙漠,胜败相若,克不过当,夭百姓之命,填饿狼之口。及其以众制寡,令匈奴远迹,收功祁连,饮马瀚海,天下之耗,已过太半矣。夫虚中国以事夷狄,诚非计之得者也。是以盗贼蜂起,山东不振。暨宣元之时,赵充国征西零,冯奉世征南羌,皆兵不血刃,摧抑彊暴,擒其首恶,此则折冲厌难,胜败相辨,中世之明效也。”
  163. 《贞观政要·卷十·安边第三十六》因谓侍臣曰:“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徵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164.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张焘》……和议成,范如圭请遣使朝八陵,遂命判大宗正士㒟与焘偕行,且命修奉,令荆湖帅臣岳飞济其役。焘与士㒟道武昌,出蔡、颖,河南百姓欢迎夹道,以喜以泣曰:“久隔王化,不图今日复为宋民。”九年五月,至永安诸陵,朝谒如礼。……
  165.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陈橐》……时秦桧力主和议,橐疏谓:“金人多诈,和不可信。且二圣远狩沙漠,百姓肝脑涂地,天下痛心疾首。今天意既回,兵势渐集,宜乘时扫清,以雪国耻;否亦当按兵严备,审势而动。舍此不为,乃遽讲和,何以系中原之望!”……
  166. 《金史·卷九·本纪第九·章宗一》……(大定二十九年十二月)壬辰,谕有司,女直人及百姓不得用网捕野物,及不得放群雕枉害物命,亦恐女直人废射也。……
  167. 《金史·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三·仪卫下·内外官傔从》……婆速公使、从己人力,于附近东京澄州招募汉人百姓投充。……
  168.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三十七·苏安恒》……于是魏元忠为张易之克弟所构,狱方急,安恒独申救曰:王者有容天下之量,故济其心;能进天下之善,故除其恶。不然,则神鬼冯怒,阴阳纷舛。陛下始革命,勤秉政枢,博逮谋猷,天下以为明主。暮年厌怠,谗佞炽结,水火相灾,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天下以为暗君。邪正糅进,狱讼冤剧。何昔是而今非邪?居安忘危之失也。窃见元忠廉直有名,位宰相,履忠正,邪佞之徒嫉之若仇。易之兄弟无功无德,但以冯附,不阅数期,位势隆极,指马献蒲,先害善良。自元忠下狱,人人偶语,谓易之交乱,且及四国。烈士抚髀,忠臣钳口,惧易之之权,恐先谏受戮,虚死无名。况贼虏方强,赋敛重困,而自纵谗慝,摇变遐迩。臣恐四夷低目窥觇为边鄙患,百姓托义以清君侧逐鹿之人叩关而至,陛卫左右,从中以应,争锋朱雀之门,问鼎大明之宫,陛下何以谢之?臣今计者,莫若收雷电之威,解恢恢之网,复爵还位,君臣如初,则天下幸甚。陛下纵不能斩佞臣,塞人望,且当抑夺荣宠,翦其羽翅,无使骄横为社稷之忧。”……
  169.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三十二·刘祎之》……仪凤中,吐蕃寇边,帝访侍臣所以置之、讨之之宜,人人异谋,示之独劝帝:“夷狄犹禽兽,虽被冯陵,不足校,愿戢威,纾百姓之急。”帝内其言。……
  170.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九十九·牛僧儒》……会中人王守澄引纤人窃议朝政,它日延英召见宰相曰:“公等有意于太平乎?何道以致之?”僧孺曰:“臣待罪宰相,不能康济,然太平亦无象。今四夷不内扰,百姓安生业,私室无强家,上不壅蔽,下不怨讟,虽未及至盛,亦足为治矣。而更求太平,非臣所及。”退谓它宰相曰:“上责成如是,吾可久处此耶?”固请罢,乃检校尚书左仆射平章事,为淮南节度副大使。……
  171. 《宋史·列传第九十七·苏轼》……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172. 《辽史·卷四·本纪第四·太宗下》……(大同元年夏四月)乙丑,济黎阳渡,顾谓侍臣曰:“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诸节度还镇,三也。”皇太弟遣使问军前事,上报曰:“初以兵二十万降杜重威、张彦泽,下镇州。及入汴,视其官属具员者省之,当其才者任之。司属虽存,官吏废堕,犹雏飞之后,徒有空巢。久经离乱,一至于北。所在盗贼屯结,土功不息,馈饷非时,民不堪命。河东尚未归命,西路酋帅亦相党附,夙夜以思制之之术,惟推心庶僚、和协军情、抚绥百姓三者而已。今所归顺凡七十六处,得户一百九万百一十八。非汴州炎热,水土难居,止得一年,太平可指掌而致。且改镇州为中京,巡幸。欲伐河东,姑俟别图。其概如此。”戊辰,次高邑,不豫。……
  173. 《辽史·卷三十·本纪第三十·天祚皇帝四》……保大二年,天祚入夹山,奚王加礅保、林牙耶律大石等引唐灵武故事,议欲立淳。淳不从,官属劝进曰:“主上蒙尘,中原扰攘,若不王,百姓何归?宜熟计之。”遂即位。……
  174. 《辽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十·萧朴》……开泰初,补牌印郎君,为南院承旨,权知转运事,寻改南面林牙。帝问以政,朴具陈百姓疾苦,国用丰耗,帝悦曰:“吾得人矣!”……
  175. 《明实录·太宗卷二十五·永乐元年十一月25日》……命仪封县知县许誉复职,誉居官有守政,不苛刻百姓,安之,秩满至京,县耆民诣乞留,上从之,谓吏部臣曰:“守令民休戚所系,欲知其贤否但观民心之向背,今民不忍其去,此必尝有及人之德。”即令复任,遂赐钞二十锭文绮衣一袭。……
  176. 《明实录·神宗卷三百八十八·万历三十一年九月11日》……兵科给事中孙继善为中州盗起乞罢矿税上言:“陛下勿恃东倭西夏以次削平,迅扫夜郎不烦再举,以为天下方安于覆盂,区区小丑何能为害,不知闾阎之叛与夷狄之叛不同,夷狄之叛,百姓与陛下同雠故所向皆胜,闾阎之叛,百姓与陛下为雠,又谁与为敌?臣愚以为欲觧散贼党莫若收拾人心,欲收拾人心莫若罢止矿税。”……
  177. 《明实录·神宗卷四百八十·万历三十九年二月14日》……巡按四川监察御史朱万春极言增兵助黔事谓必自有馀而后可以问人之不足,又必无兵患而后可以恤邻国之患,黔不足制苗,借资于蜀,蜀不能制苗,更借资于谁?腴黔而疲蜀,惟日见其困耳。抚臣云非抚无以安苗,非剿无以成抚,部臣云纵苗以残百姓不可,诛苗而敝中国尤不可,两议并得制苗之长策而有最肯綮处,惟责土司以制苗人,用明法以绳土司,似为经久可行,若竭土腴之征取不毛之地,非计之得也,伏乞赐免所增黔中兵饷,全蜀幸甚。下所司议。……
  178. 《元史·卷八·本纪第八·忽必烈五》……(至元十二年五月)庚辰,诏谕参知政事高达曰:“昔我国家出征,所获城邑,即委而去之,未尝置兵戍守,以此连年征伐不息。夫争国家者,取其土地人民而已,虽得其地而无民,其谁与居?今欲保守新附城壁,使百姓安业力农,蒙古人未之知也。尔熟知其事,宜加勉旃。湖南州郡皆汝旧部曲,未归附者何以招怀,生民何以安业,听汝为之。”……
  179. 《元史·卷十·本纪第十·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十二月)丁酉,八里灰贡海青。回回等所过供食,羊非自杀者不食,百姓苦之。帝曰:“彼吾奴也,饮食敢不随我朝乎?”诏禁之。……
  180. 《元史·卷十五·本纪第十五·忽必烈十二》……(至元二十六年十二月)绍兴路总管府判官白洁矩言:“宋赵氏族人散居江南,百姓敬之不衰,久而非便,宜悉徙京师。”桑哥以闻,请擢洁矩为尚书省舍人,从之。……
  181. 《清实录·圣祖卷之二百六·康煕四十年十二月20日》……谕大学士等:“广东提督殷化行前疏言连山猺人常出扰害百姓,请亲率军进剿,今又奏称率兵进剿之韶州副将林芳为猺人所杀,官兵亦被伤残,因回省城,与总督会剿等语,观此,殷化行明系怯敌奔回,副将亦系管兵大员,既为猺人所杀,若不行征剿则附近人民不获安处。尔等将原疏与九卿共阅,确议具奏。”寻九卿等议:“应调湖广、广东、广西附近官兵,遣大臣一员为将军率兵进剿。”得旨:“著都统嵩祝、副都统达尔占、侍郎傅继祖带八旗前锋四十名、子母炮八位前去,著都统嵩祝为将军,总理事务。达尔占、傅继祖及总督石琳俱为参赞,湖广提督林本直、广东提督殷化行、广西提督张旺等各派本省总兵官一员,带绿旗兵四五千,广州亦派旗下兵一千前去。广东将军卢崇耀见著来京,嵩祝可即用广东将军印兼理广东将军事。”……
  182. 《清实录·圣祖卷之二百五十·康煕五十一年五月20日》……又谕曰:“山东民人往来口外垦地者多至十万馀,伊等皆朕黎庶,既到口外种田生理,若不容留令伊等何往?但不互相对阅查明将来俱为蒙古矣。嗣后山东民人有到口外种田者,该抚查明年貌姓名籍贯造册移送稽察,由口外回山东去者,亦查明造册移送该抚对阅稽查,则百姓不得任意往返而事亦得清釐矣。”……
  183. 《清实录·睿皇帝卷之二十三·嘉庆二年十月21日》……谕军机大臣等:“昨明亮等奏黑龙江官兵暂留竹谿之保丰场驻扎。固为豫防贼匪折回起见,但此项劲旅,不以之打仗杀贼,转在后路间驻,究属非策,著乌尔图纳逊等即带领迅往军营剿贼,至所称贼匪现窜路径皆系崇山小道骑马官兵恐易疲乏一语,尤属非是,黑龙江官兵皆生长山野能耐劳苦,登陟是其所长,况该处原有之兵与贼匪同系川楚百姓,何以贼能来去自如而兵丁一遇险阻,遂不能追蹑,无此情理,即或带兵大员不肯率先试险,岂有兵丁等亦不能奋力先登,明亮、德楞泰等先设此语,以为尾追地步,大非属望之意,务须摅发天良倍加振作,鼓励官兵直前奋击,不可以此借口又复迟延,收此各谕令知之。”……
  184. 《清实录·睿皇帝卷之九十·嘉庆六年十一月10日》……癸未,谕军机大臣等:“熊枚奏查勘武清、香河、宝坻三县赈务情形一折,览奏俱悉,武清县朱杰前此办理抚恤急赈,既深得民心而于现在放赈章程亦井井有条,是该县系实心任事之员,自当加以奖励,著交陈大文存记,俟赈务完竣,果能始终如一,即据实保奏,候朕酌量加恩。至宝坻县赈务,经熊枚派令随带司员查出该县圈子庄乡保刘大用有混冒领赈情事,现交同知方其畇等严行审办,该县王铠本有疏漏,以致不应领赈之人朦混冒领,其办理无能已可概见,熊枚现派同知方其畇、知县朱杰帮同经理,所办甚是,务当飭令该同知等认真详查,按名散给,勿再遗漏冒滥,至宝坻县圈子庄既查有乡保刘大用冒赈之事,该县村庄不止此数,恐他处乡保不免此毙,熊枚务当一律严查随时惩办,再宝坻县例不给赈民户及业经领赈贫民,于熊枚入境时纷纷求赈,经熊枚亲自复查,其丁壮男民均各躲匿,耸令妇女等杂沓拥挤求赏赈票,是该处百姓不知感戴朝廷赈济之恩,转思挟诈逞刁希图冒领,此风亦不可长,并著陈大文明白出示,饬属严行禁止为要将此传谕知之。”……
  185. 《清实录·成皇帝卷之二百八十八·道光十六年九月8日》……又谕:“有人奏福建省城本年六月二十九日,津门楼地方民人面馆内突有驻防兵丁数人乘醉肆闹,因讹诈不遂,将家伙全行毁碎,痛打而去,该兵丁等回转旗界又率十馀人持械继至,该民人揪住兵丁一人送县,该兵丁又纠集数十百人手持刀枪蜂拥而来,将邻近店伙捆缚掳去,当时人心畏惧,上至仙塔街,下至法海寺,西至柏姬庙,东至高节里,铺户全行罢市,居民避匿,路绝行人。闽县知县遽将所送兵丁开释,该驻防始将所掳无辜民人放出,次日百姓仍不敢开铺,经该县再三劝谕,始得照常开设等语。省会重地,文武衙门星罗碁布,果能随时防范,何至有械斗重案?且津门楼地方与巡抚衙门最近,又与将军都统各署相去咫尺,何以白昼之间驻防兵丁三次纠众持械,该管各官既不能严行弹压,又将所送之人不问曲直互相释放。傥实有其事殊属不成事体。钟祥甫经到任自无所用其回护,著即亲提此案人证卷宗,确切查明秉公究办,如果该署将军张仙保于兵丁私出旗界骚扰铺民之案有心袒护,不肯认真查究,闽县知县意存畏葸含混了事,巡抚魏元烺于兵民互斗重情不能严拏惩治,一味姑容,著即据实分别参奏,毋稍讳饰,将此谕令知之。”寻奏:“讯系驻防步甲来保住与开设面店之民人口角争殴,并无械斗及居民罢市等事,张仙保、魏元烺先后闻知,均经饬查究办,现将来保住等按律问拟杖枷。”下部议,从之。……
  186. 彭洪俊《“民”与“汉”:清代“民户”的划分及其实质》清代的户类划分一般具有职业与民族并重的双重标准,其中“民户”在与各少数民族人口并列时常简称为“民”或“民人”,所指称的是与各少数民族人口相对的汉族人群。在清代人口分类语境下,“民”或“民人”明显具有“汉”或“汉人”的内涵。.……宋朝对西南山区和沿边地区的非汉民族实行羁縻统治,其人口并未经国家绕统计,“甚至在宋朝州县的管辖范围,汉族和非汉族交错杂居的地区,也有一些非汉民族未列入主客户的统计范围”。可见宋朝的编户齐民其身份不仅有职业的标准,在一定意义上还有了民族的区分。……云南地区承担赋役的人丁只是汉族人口。虽然明代人口分类中的“民”除职业的分野外,在羁縻土司地区还有了汉族这一民族成份特征,但在国家制度上没有显示出来。……清代人口分类中“民“的民族成份处于和夷、苗等少数民族相对待们地位,很多情况下民都具有“汉“的民族身份特征。……通过对清代文献中“民“字涵义的考察,可知在人口分类语境下的“民“具有“汉“的民族性质。……清代不对少数民族人口实行人丁编审,在云南文献中便常见夷人例不编丁或“原系夷方,例不编丁“的记载;少数民族人口的夷田、夷地也免于清丈。因此,清代人丁编审及田地清丈的对象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户,民户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财赋之所出。……
  187. 《晋书·载记第二十三·慕容垂》……(符)坚报曰:“朕以不德,忝承灵命,君临万邦,三十年矣。……念卿垂老,老而为贼,生为叛臣,死为逆鬼,侏张幽显,布毒存亡,中原士女,何痛如之!朕之历运兴丧,岂复由卿!……”
  188.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导》……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
  189. 《晋画·载记第二·刘聪》……麹特等围长安,刘曜连战败绩,乃驱掠士女八万馀口退还平阳,因攻司徒傅祗于三渚,使其右将军刘参攻郭默于怀城。……
  190. 《晋书·列传第三十二·祖逖》……(祖逖)俄卒于雍丘,时年五十六。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
  191. 《后汉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丁鸿》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会议。鸿与司空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帝从之。
  192. 《后汉书·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九·仲长统》损益篇:“........向者,天下户过千万,除其老弱,但户一丁壮,则千万人也。遗漏既多,又蛮夷戎狄居汉地者尚不在焉。丁壮十人之中,必有堪为其什伍之长,推什长已上,则百万人也。........”
  193. 《后汉书·郡国五》注……伏无忌所记,每帝崩,辄最户口及垦田大数,今列于后,以见滋减之差焉。光武中元二年,户四百二十七万九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明帝永平十八年,户五百八十六万五百七十三,口三千四百一十二万五千二十一。章帝章和二年,户七百四十五万六千七百八十四,口四千三百三十五万六千三百六十七。和帝永兴元年,户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六千二百二十九,垦田七百三十二万一百七十顷八十亩百四十步。安帝延光四年,户九百六十四万七千八百三十八,口四千八百六十九万七百八十九,垦田六百九十四万二千八百九十二顷一十三亩八十五步。顺帝建康元年,户九百九十四万六千九百一十九,口四千九百七十三万五百五十,垦田六百八十九万六千二百七十一顷五十六亩一百九十四步。冲帝永嘉元年,户九百九十三万七千六百八十,口四千九百五十二万四千一百八十三,垦田六百九十五万七千六百七十六顷二十亩百八步。质帝本初元年,户九百三十四万八千二百二十七,口四千七百五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二,垦田六百九十三万一百二十三顷三十八亩。
  194. 《晋书·卷五十六·列传第二十六·江统》
  195.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196. 《魏书·列传第四十七·萧宝夤》……永安三年,都督尔朱天光遣贺拔岳等破丑奴于安定,追擒丑奴、宝夤,并送京师。诏置阊阖门外都街之中,京师士女,聚共观视,凡经三日。……
  197.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杜元颖》……太和三年,南诏蛮攻陷戎、巂等州,径犯成都。兵及城下,一无备拟,方率左右固牙城而已。蛮兵大掠蜀城玉帛、子女、工巧之具而去。是时,蛮三道而来,东道攻梓州,郭钊御之而退。时元颖几陷,赖郭钊击败其众,方还。蛮驱蜀人至大渡河,谓之曰;“此南吾境,放尔哭别乡国。”数万士女,一时恸哭,风日为之惨凄。哭已,赴水而死者千馀。怨毒之声,累年不息。……
  198.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玉·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回纥》……初,回纥至东京,以贼平,恣行残忍,士女惧之,皆登圣善寺及白马寺二阁以避之。回纥纵火焚二阁,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
  199. 《新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车服·其他》……开元中,初有线鞋,侍儿则著履,奴婢服襕衫,而士女衣胡服,其后安禄山反,当时以为服妖之应。……
  200. 《听杜山人弹胡笳》……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回鹘数年收洛阳,洛阳士女皆驱将。岂无父母与兄弟,闻此哀情皆断肠。……
  201. 《广明集卷十三》案法苑传高僧传永初记等云宋何承天与智严慧观法师,共争边中,法师云:“中天竺地夏至之日,日正中时竖晷无影,汉国影台至期去表犹馀阴在。”依算经,天上一寸地下千里,何乃悟焉,中边始定。约事为论,中天竺国则地之中心,方别巨海五万馀里。
  202. 《法苑珠林卷四十二》故梁武帝时汉国大德英儒,共请西域三藏,纂集圣僧法用,翻出五卷。
  203. 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又迦叶弥罗国西北,隔山七日程,至小勃律国,此属汉国所管,衣著人风,饮食言音与大勃律相似。……又从此胡国已北,北至北海,西至西海,东至汉国,已北总是突厥所住境界。……又胡蜜国北山里有九个识匿国,九个王各领兵马而住,有一个王属胡蜜王,自外各并自住,不属馀国。近有两窟王,来投于汉国使命安西。往来绝,唯王首领衣著叠布皮裘,自馀百姓唯是皮裘毡衫,土地极寒,为居雪山,不同馀国,亦有羊马牛驴,言音各别,不同诸国。彼王常遣三二百人于大播蜜川,劫彼与胡及于使命,纵劫得绢,积在库中,听从坏烂,亦不解作衣著也,此识匿等国无有佛法也;又从胡蜜国东行十五日,过播蜜川,即至葱岭镇,此即属汉,兵马见今镇押,此即旧日王裴星国境,为王背叛,走投土蕃,然今国界无有百姓。外国人呼云渴饭檀国,汉名葱岭;又从葱岭步入一月,至疏勒,外国自呼名伽师祇离国,此亦汉军马守促,有寺有僧,行小乘法,吃肉及葱韭等,土人著叠布衣也;又从疏勒东行一月,至龟兹国,即是安西大都护府,汉国兵马大都集处。此龟兹国,足寺足僧,行小乘法,食肉及葱韭等也,汉僧行大乘法,又安西南去于阗国二千里,亦足汉军马领押,足寺足僧,行大乘法,不食肉也,从此已东,并是大唐境界,诸人共知,不言可悉。……
  204. 《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没蕃被囚思汉土,归汉被劫为蕃虏。……
  205. 205.0 205.1 《太平广记·异僧三·鸠摩罗什》什初在龟兹,从卑摩罗叉律师受律。卑摩后入关中,什闻至欣然,师敬尽礼。卑摩未知被逼之事,因问什曰:“汝于汉地,大有重缘,受法弟子,可有几人。”什答云:“汉境经律未备,新经及诸论等,多是什所传出。三千徒众。皆从什受法。但什累业障深,故不受师敬耳。”
  206. 《梁简文帝庆洛阳平启》曰:自函洛榛旷,獯猃荐食,久绝正朔之风,不睹𬨎轩之使,乘此战心,负斯戎足,每兴燔燧之惊,常劳守障之民,自非圣略弘宣,天网遐顿,岂能使汉地尽收,名王争入,方令九服大同,万邦齐轨,亭塞寝兵,关候罢柝,臣诚兼家国,倍深欢庆。
  207. 《北史卷二十一列传第九崔浩》帝曰:“卿谓先帝如何?”浩曰:“太祖用漠北淳朴之人,南入汉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舜、禹齐烈,臣岂能仰名。”
  208. 《送婆罗门归本国》刹利王孙字迦摄,竹锥横写叱萝叶。遥知汉地未有经,手牵白马绕天行。
  209. 《新五代史卷七十三四夷附录第二》世宗自乾宁军御龙舟,艛船战舰,首尾数十里,至益津关,降其守将,而河路渐狭,舟不能进,乃舍舟陆行。瓦桥淤口关、瀛莫州守将,皆迎降。方下令进攻幽州,世宗遇疾,乃置雄州于瓦桥关、霸州于益津关而还。周师下三关、瀛、莫,兵不血刃。述律闻之,谓其国人曰:“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
  210.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留正》乾道初,羌酋奴儿结越大渡河,据安静砦,侵汉地几百里。正密授诸将方略,擒奴儿结以归,尽俘其党,羌平。进敷文阁学士,寻诏赴行在。正在蜀以简素化民,归装仅书数簏,人服其清。
  211. 《金史卷二本纪第二》宋使登州防御使马政以国书来,其略曰:“日出之分,实生圣人。窃闻征辽,屡破勍敌。若克辽之后,五代时陷入契丹汉地,愿畀下邑。”
  212. 《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于阗·元丰六年》(五月)四日,诏于阗国大首领画到《达靼诸国距汉境远近图》,降付李宪。尝有朝旨委宪遣人假道董毡使达靼故也。
  213.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录第一》夷狄种号多矣,其大者自以名通中国,其次小远者附见,又其次微不足录者,不可胜数。其地环列九州之外,而西北常彊,为中国患。
  214. 近代各民族传统服饰
  215. 215.0 215.1 215.2 据1999年9月《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目前中国用17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近百种报纸,用11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73种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台用16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广播,地、州、县电台或广播站使用当地语言广播的达20多种。用少数民族语言摄制的故事片达3410部(集)、译制各类影片达10430部(集)。到1998年,全国36家民族类出版社用23种民族文字出版各类图书4100多种,印数达5300多万册。…………西藏人均寿命由1959年民主改革时的36岁,增加到目前的65岁,婴儿死亡率由四十年前的43%下降到1998年的3.7%。……国家财政从1955年起就设立“民族地区补助费”,1964年又设立“民族地区机动金”,并采取提高民族地区财政预备费的设置比例等优惠财政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据统计,仅上述三项优惠政策,到1998年国家就对少数民族地区累计补助达168亿元。1980年,中央财政又对五个民族自治区及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实行定额补助制度,上述三项优惠政策也计入定额补助中继续予以保留。从1980年到1998年,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获中央财政定额补助1400多亿元。1980年,国家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少数民族地区。1986年,国家设扶贫贴息贷款和以工代赈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少数民族地区。1994年,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原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补助和专项拨款政策全都保持下来。国家在1995年开始实行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中,对西藏等五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以及其他省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专门增设了政策性转移支付内容,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政策性倾斜,政策性转移支付额随国家财力的增长不断增加。1998年,中央对五个民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贵州、云南、青海省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额近29亿元,占全国转移支付总额的48%。……其生育政策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一般规定,少数民族家庭可以生育两个或三个孩子;边境地区和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人口特别稀少的少数民族可以生育三个以上的孩子;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农牧民可以不受限制地生育子女。这使得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大、中城市,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专门经营牛羊肉的批发部门或零售机构,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各有不同,有火葬、土葬、水葬、天葬等不同的葬法。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对回族、维吾尔族等一些习惯土葬的少数民族,国家划拨专用土地,建立公墓,并设立专门为这些少数民族服务的殡葬服务部门。现在,全国凡有回族等习惯实行土葬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大、中、小城市,都建有公墓。同样,对藏族实行的天葬、土葬、水葬,国家也给予保护和尊重。……截至1998年,已搜集少数民族古籍12万余种,整理11万余种,出版古籍书籍5000余种。国家组织3000多名专家学者,完成了关于少数民族的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简史、少数民族语言简志、民族自治地方概况等丛书400多种,9000多万字。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各自有了一部文字记载的简史。……八十年代初,中国政府又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搜集整理各民族民间文艺资料,编纂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等包括各民族文学、音乐、舞蹈诸门类的十大文艺集成,共计整理出版310卷,全部出齐约450卷,总计约4.5亿字。……曾经濒于灭绝的维吾尔族巨大音乐经典套曲“十二木卡姆”,由四十年代末仅有两三个高龄艺人能够较完整地演唱发展到成立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木卡姆研究室,广泛演唱,得到发扬光大。……”
    据2009年9月《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了保障一些少数民族饮食清真食品的习惯,北京、江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州、昆明、成都等多个中心城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其他地方在综合性的法规中也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进行了规范。为了保障少数民族欢度本民族节日的权利,国家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有关少数民族的习惯制定放假办法;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为了防止发生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问题,国家法律法规对新闻、出版、文艺、学术研究等有关单位和从业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刑法专门设有“非法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对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追究。……60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对民族地区实行“统收统支、不足补助”、提高预备费的设置比例(比一般地区高2个百分点)等优惠财政政策。1980年至1988年,中央财政对5个自治区和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贵州、云南、青海等省实行年递增10%的定额补助制度。1994年,国家进行分税制改革,对民族地区实行政策性转移支付。2000年起,除按照相关规定拨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外,还设立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据统计,1978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20889.40亿元,年均增长15.6%。其中,2008年为4253亿元,占全国转移支付总额的23.8%。据不完全统计,从实行民主改革的1959年到2008年,中央给予西藏的财政补助累计达2019亿元,年均增长近12%;从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到2008年,中央给予新疆的财政补助累计达3752.02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2008年达685.6亿元。……国家大力组织实施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1979年,国家确定由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1996年,国务院确定由15个东部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动员中央各部门对口帮扶贫困地区。为促进西藏的发展,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逐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据统计,1994年以来,国家先后安排6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全国18个省(直辖市)和17个中央企业对口支援西藏,截至2008年底,累计投入对口援藏资金达111.28亿元,安排6050个对口援藏项目。……2008年,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3062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9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3170元,增长了30多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389元,增长了19倍。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连续7年居全国之首,新疆经济发展速度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西藏生产总值达到395.91亿元,比1959年增长65倍。……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有13个少数民族的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71.40岁的平均水平,7个高于汉族73.34岁的平均水平。赫哲族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00多人增加到4000多人。新疆被国际自然医学会列为世界上4个长寿地区之一,每百万人口百岁老人数居全国之冠。西藏人均预期寿命由1951年和平解放时的35.5岁增加到67岁,有80岁至99岁的老人13581人,有百岁以上老人62人,成为中国人均百岁老人最多的省区之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朝鲜、满、蒙古、哈萨克等14个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大学生,维吾尔、回、朝鲜、纳西等十几个少数民族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大学生人数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据2019年9月《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55个少数民族均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38名,占14.7%。近年来全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少数民族考生的比例保持在13%以上,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8.49%的比例。……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中有21项与少数民族相关;中国前四批共计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少数民族相关的有492项,占36%;在五批306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传承人有862名,约占28%……”
  216. 2004年5月《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2002年,在西藏的自治区、地(市)、县、乡(镇)四级换届选举中,全区有93.09%的选民参加了县级直接选举,有些地方选民参选率达到100%。在选举出的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所占的比例,在自治区和地市两级达80%以上,在县、乡(镇)两级达90%以上。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成为西藏自治区干部的主体,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西藏自治区实际情况的,自治区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如,1981年,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从西藏少数民族历史婚俗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将《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龄分别降低两岁,并规定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的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予维持。……在税收方面,全国只有西藏一直执行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且对农牧民一直免收各种税费;在金融方面,西藏一直实行比全国低两个百分点的优惠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政策。此外,还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医疗,农牧民子女上学实行免费吃住等政策。……目前西藏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05个,病床床位6216张,卫生技术人员8287人,每千人病床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的健康保障显著提高。婴儿死亡率由1959年前的43%下降到3.1%;人口平均寿命从35.5岁提高到了现在的67岁。西藏人口由1951年的114.09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70.1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从1964年的120.87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250.72万人,占总人口的92%以上。……目前,西藏自治区的广播、电视台专门开设有藏语频道。全区现有14种藏文杂志、10种藏文报纸。《西藏日报》藏文版每天出版,并使用计算机藏文编辑排版的先进系统。近年来每年出版的藏文图书都在100种以上,发行数十万册。”
  217. 《酌采水西善后疏》:“……前件看得遐荒万里,未沾圣化,易动难静,自其恒态,而又有汉奸拨之,则鹿骇豕突,便为难端。……”
  218. 《水西夷汉各目投诚措置事宜疏》:“……水西故疆既巳分裂,亦无大强寇,但恐夷目各有仇隙不能安帖而邻近土司有利其土地者,因机构隙,迩年来所以屡屡见告尚遗庙堂之忧也,令善后者惟宜于疏节阔目之中寓锄强存弱之计,使其和或閗而我皆操其柄则得矣,夷地深险,步步羊肠,犬羊之性一日数变,汉奸拨之,其狡百出,势不得不需兵力,一面合力版筑,一面剿除顽梗,庶可建威消萌,计垂长久。……”
  219. 刘宝银《关于汉历藏历的对译问题》…………那么,汉历(即汉族的农历或阴历)年号究竟怎样翻译成藏历年号,藏历年号又怎样翻译成汉历年号呢?…………〈2〉夏历:夏历是我国旧时通用的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塔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我国在历法方面具有辉煌的成就,远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废弃了阴历,创制出兼顾月亮和太阳的农历。所以,也有人把农历称作夏历或旧历,亦称汉历。……
  220. 《大连晚报》:大家都在12日过节我们过错日子了?
  221. 汉字文化
  222. 张子平《上古陶器刻划符号与汉字起源》……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发明在中国历史上起了重大的作用,汉字的产生,使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知识,得以更加广泛传播。目前汉字真正有据可查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它是商代王室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大部分是有关占卜的,所以它又叫做“卜辞”。又因为是用刀刻写的,所以又被叫做“刻划辞”、“刻文”。根据统计,从殷墟地下发掘出来的甲骨文单字共有四千五百多个,其中己经辨识出了一千五百多个。汉学的几种形体结构和应用方法,即所谓的“六书”,在甲骨文中都具有了,其中又以象形字、会意字为主,形声字只占少数,假借现象则很普遍。每个字有一个形体,有它的读音,还有它固定的意义,即具备形、音、义,它己经是能够完整记录汉语的成熟的汉字了。这样看来,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在它之前汉字一定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一般认为汉字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图画,二是契刻符号。契刻就是在木片、竹片或兽骨之类的物体上刻划一定的记号,用来记数或记录事件,是文字产生之前的一种常见的记事方式,与文字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仰韶文化遗址的刻划符号有固定的刻写方法,大都是用尖状的工具刻划在陶器外口沿的黑宽带上,而且一个陶器只刻写一个符号,同一符号重复出现的频率很高。从符号的构形特征看,它们以简单线条的排列穿插组合为主,象形的意味较少,它们中的有些结体己形似于商周古文的某些字形。……良渚文化遗址中有些符号属于简单的几何形刻划,而有些符号则很规整,在结构和书写特征上都接近于古汉字的风格,这类符号甚至还多次出现连续刻划的例子,其在功能上也非常接近古汉字的性质。……二里头文化陶器刻划符号大都各自独立成形,看上去有文字的感觉。在构形上任意性的刻划比史前陶器符号己明显减少,其中形式简单的几何刻划,在各批史前符号中都能经常见到,表明它们在远古时代最容易发明和使用,而且在商代文字系统中被固定用于记数字的也是这类几何形符号。……
    我国民族众多,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由于多种原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刻木记事这种原始的记事方法在许多少数民族中长期使用。……从木刻的功能看,这些木刻可以记时间、数字,作为信函通知、债约凭证等,甚至记录了一个事件,已经传递了信息,表达了一定的意义,似乎己经具备了文字的功能,这些功能和汉文典籍中记载的契刻记事的功能有相同的地方,上古汉民族契刻记事的实物我们今天见不到,从少数民族记事木刻可以推测其情况也大致如此。但是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必须要具有固定的含义,具有全体大众所共识别的读音。这些木刻符号或代表人,或代表时间、数目,有时可指一头猪、一头牛,甚至是一个小孩,含义不确定,它是由当事人双方临时约定的,同一片木刻,不同的人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木刻代表的真正含义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同时这些木刻更谈不上有音,制作木刻的当事人可以根据木刻讲出含义,但是读不出音,所以木刻符号的含义仅仅只是帮助人们记忆、提示事件,并不是记录语言,还不是文字。……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远古陶文,有较强的连贯性,数千年来相延应用,而且大部分陶文具有指事性质,后来出现了合文和左右不同的图纹组成的象形陶文,与殷商甲骨文可以说是前后相继。长江中游地区远古文化的符号也有一定的连续性,既有指事符号,又有象形符号,与黄河流域文化符号共性明显。从后来汉字的结构看,大部分汉字具有图画的痕迹,但也有一些指事字,特别是表数目的字,很明显具有刻划的痕迹。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从贾湖遗址→仰韶遗址→马家窑遗址→大汶口遗址→良渚遗址,这条线具有承继性、系统性和延续性。……虽然现有的考古材料并没有发现这些刻划符号用来记成组成句的语词的例证,但这些符号的系统性,延续性,显示了它们不是偶然的,随意的刻划符号,极有可能反映的就是汉字初创时期的状况。……殷墟甲骨文产生在商代后期,约为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纪。这时的汉字己经是可以较好地纪录汉语的文字系统。……我们可以看出从小屯遗址到二里头遗址的陶器的陶器刻划符号同样具有承继性和系统性,并且可以和前一系统相连接。小屯遗址陶器符号可以与甲骨文相对应,小屯陶片又可上推到二里头,而商代陶器符号系统可以上接前一系统,这也就是说明这些早期陶器符号大致就是汉字的早期面貌。由商周文字系统推导夏商文字的关系,可以看出“夏商文字一系说”是有根据的。商汤在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偃师建都的同时,在文化上也融合和延续了夏文化,也就自然而然的传承和发展了夏文字。我们推断汉字形成体系应该是在夏代末期。……严格的说,文字也是一种符号,但是与其它符号不同的是,文字有读音,有特定的意义,是能够表达语言的书写符号。反之,就不能算是文字,我们目前发现的二里头以前的刻划符号,是否有读音现在难以考证,但有记事的功能。目前我们还不能确认它们是文字,但是它们己经具备文字的一些特征,我们认为它们是汉字的萌芽。……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贾湖遗址时期,经过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夏代末期形成汉字体系。……
  223. 王晖《从蚌埠双墩遗址陶符看史前陶器刻划符号的性质》双墩遗址陶符中象形类的刻划符号以及"文字画"类陶符,可以证明文字性的图形或符号产生于裴李岗、青莲岗与仰韶文化时期,虽还不是成熟的汉字,但这些与后来汉字形体结构一脉相承,应该就是汉字的源头和孕育期,可称之为"文字性符号"和"文字画"。……总之,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字性的刻划符号和"文字画"是孕育汉字的母胎,也就是说后来的汉与是从新石器时代文字性符号和"文字画"的母体中诞生出来的。……
  224. 陈晖《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方的扩张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时空范围及相关概念说明
    ……江汉地区石家河文化发展轨迹被打破而崩溃后,所谓“后石家河文化”开始兴起的时间点是本文的研究之始,而商文化强势扩张,势力范围在南部达到顶峰时是本文研究时间之止。……绝对年代方面,孟华平将“后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定在距今4200~4000年左右。韩建业和前者一致,认为公元前2200年长江中游地区进入龙山后期,王湾三期文化向南强烈扩张,张雪莲也将公元前2200年作为龙山晚期的开端。白云认为“煤山文化的变体”存在的时间约从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900年或稍晚。最近也有学者“后石家河文化”时间段划在公元前2000~1700年。本文涉及的起始时间,目前有公元前2300、公元前2200和公元前2000年三种主要的观点,根据淅川下寨遗址最新的测年数据,年代上限约在公元前2285年左右,靠近公元前2300年左右。二里冈文化扩张的终止点基本都划定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故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大约为公元前2300——前1400年。……本文所讨论的“南方地区”和传统意义上秦岭——淮河一线所标示的南北分野并不完全契合,而是根据不同时段文化分布范围有所变动。例如在龙山时代晚期,在长江以南的石首走马岭遗址和华容车牯山遗址等均发现有中原王湾三期文化风格的器物;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典型的中原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及汉水流域;二里冈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再次急剧扩张,中原文化分布的南界再次推进到长江以南地区。……要讨论中原文化向南的进入,即向中原文化核心区的南部边缘地带的进入,首先就需要界定本文研究范围的北界。在龙山时代晚期之前,江汉地区主要是石家河文化的分布范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中原文化的南进打破了石家河文化发展道路,那么本文便可以以石家河文化分布的北界代表本文研究范围的北界。……韩建业研究了豫东南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以后认为驻马店杨庄、遂平唐岗、马台寺、汝南詹庄等应基本属于石家河文化系统,而遂平、汝南以北的西平、上蔡(以十里铺遗址为例)地区只是受到石家河文化的影响,性质则属中原龙山文化系统,故石家河文化的东北界在遂平、汝南、平舆、新蔡、淮滨一线。本文也大致采用这一线作为研究范围的北界。在龙山时代晚期,在澧县孙家岗、华容车牯山等遗址可以见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样在二里冈时期,在岳阳铜鼓山、石门宝塔、樟树吴城等遗址可以见到商文化的强烈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从龙山晚期到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扩张之南界,从而界定了本文研究范围的南部边界。龙山时代晚期,峡江地区的白庙遗址可见典型的王湾三期文化陶器,而偏西的秭归官庄坪则峡江本地文化渐浓。以白庙为代表的遗址大致可视为中原文化扩张的西界。在二里冈时期,巢湖以东以大城墩遗址为代表,被学术界认为属于商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而更往东则属于地方特色浓厚的点将台——湖熟文化体系。由此可界定中原文化在南方地区扩张的东界。……下文将南方地区分为以下七个区域。
    1.江汉东部地区
    ……江汉东部地区位于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幕阜山以北,大洪山西缘以东。……
    2.江汉西部地区
    江汉平原西侧靠近二级阶梯东部边缘,西邻山脉主要有武当山、大巴山及巫山。东部以大洪山南麓为界。此区域沿汉水而上一方面可达鄂西北山地并可及汉中盆地,另一方面通过汉水及其支流唐河、白河等与整个南阳盆地联系起来。南部与洞庭湖平原相接,可便捷沟通澧水流域。……
    3.汉水中游地区
    汉水中游地区位于伏牛山以南,武当山以北。区域主要水系有汉水及其支流丹江、唐河、白河等。东部区域主要地貌为南阳盆地,西部进入山地。该区域交通较为使利,通过唐河、白河可及中原地区颍、汝河流域;经汉水上游可至汉中盆地;顺汉水而下为江汉西部;通过丹江可沟通关中地区。……
    4.淮河上游地区
    该区域位于桐柏山、大别山以北,淮河支流洪河以南,伏牛山以东。东部大致包含河南固始地区。……
    5.江淮西部地区
    安徽中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丘陵、平原地带属于文化地理单元中的江淮西部。该区西部、南部有大别山和霍山。该区域水系主要有长江、淮河及其支流。通过长江可至鄱阳湖水系及江汉东部地区。……
    6.环鄱阳湖地区
    环鄱阳湖地区较为闭塞,其西部为九岭山,南部为丘陵、山地,东部怀玉山、武夷山。通过赣江水系及鄱阳湖可以向北连通长江水系,从而与江汉地区及江淮地区取得联系。……
    7.环洞庭湖地区
    该区域位于武陵山以东,幕阜山以西,长江以南。……
    ……韩建业将王湾三期文化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相当于郝家台一、二期阶段,可称作“郝家台类型”;后期相当于郝家台三、四、五期及王城岗三、四、五期,可分为郑洛区的“王湾类型”和颍汝区的“煤山类型”。本文所指的龙山时代晚期相当于韩建业所分的王湾三期文化晚期阶段。……龙山时代晚期,中原地区主要为王湾三期文化,分布在中原核心区。如上文所见,目前其晚期阶段主要分为“王湾类型”和“煤山类型”。也有学者认为分处于嵩山西北和东南的两个类型差异大到足以划分两大考古学文化的程度,故“煤山类型”可称煤山文化。从南方地区龙山时代晚期遗存看,其中原因素主要来源于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本文暂称其为王湾三期文化。豫东地区以永城王油坊、造律台,鹿邑栾台,杞县鹿台岗等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时代晚期遗存被称为“王油坊类文化遗存”。这类遗存对安徽淮北地区产生了影响,南部越过淮河达江淮之间,目前相关材料还比较薄弱。二里头文化时期,二里头遗址面积高达300万平方米,成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此阶段中原文化指以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文化遗存。同样,进入二里冈阶段,中原文化特指以二里冈为代表的遗存……
    第三节 中原文化南下之前南方地区的文化背景
    ……石家河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江汉平原中部为中心的地区,其北界在南阳盆地北部边缘,东北界在遂平、汝南、平舆、新蔡、淮滨、商城一带,东至于麻城、黄冈和大冶一线,东南以幕阜山和九宫山为界,南到洞庭湖地区,西抵西陵峡西口。……
    第二章 分期与年代
    ……从龙山时代晚期到二里岗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扩张的过程并不是连续不断的,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存在三个主要的阶段,即龙山时代晚期到二里头文化早期、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和二里岗文化时期……
    第一节 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与年代
    表2.9 南方地区分期及其与中原对应的年代
    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与年代
    表2.19 南方地区分期及其与中原对应的年代
    第三节 二里冈期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与年代
    表2.27 南方地区分期及其与中原对应的年代
    第三章 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煤山一期之前,广大的江汉地区主要为石家河文化的分布区。其分布北抵桐柏山北侧,南达洞庭湖地区,东到麻城、黄冈、大冶一线,东南以九宫山、幕阜山为界。……大约煤山一期时,原石家河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均可见中原文化因素,而长江中游地区本地文化因素多数消失不见,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南方地区的强势扩张态势,打断了石家河文化发展进程,使这一区域无论是物质遗存还是墓葬习俗等都发生了巨变。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煤山二期,江汉地区各遗址均在煤山一期的基础上有所延续和发展。豫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也通过江淮地区一直影响到长江下游地区。新砦期到二里头二期早段,中原文化对南方地区骸响势微,仅仅在汉水流域有少部分龙山晚期遗存延续至此时。同时,通过淮河上游地区对江淮西部产生了局部影响。……煤山二期与典型的二里头文化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目前己是学术界共识。作为过渡阶段的“新砦期”,其遗存和“二里头一期”遗存既不同于龙山文化又不同于典型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嵩山北侧的伊洛平原嵩山南侧的北汝河、颍河上游一带。随着中原地区王湾三期文化向“过渡期”遗存转变,中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力大为削减。江汉东部地区基本不见此期遗存;江汉西部仅见少许遗址,为上一个阶段的延续;汉水中游地区遗址数量急剧减少,地方特征明显加强,仅见少量中原文化因素的持续影响;淮可上游地区在延续上一阶段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又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因素;江淮西部地区则显示出与淮河上游地区的紧密关系。……
    第四章 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之前,其影响刀仅及驻马店以北地区的西平附近。到二里头二期晚段时,二里头文化开始明显向南方扩张,中部经驻马店到达鄂东大悟一带;西部则及南阳盆地西南缘的邓州一带;东部江淮西部间二里头文化因素也明显增强。二里头文化三期之时,二里头文化继续向南扩张,江汉东部地区到达长江一线;江汉西部长江沿线的荆南寺遗址也发现有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存;汉水中游地区在二里头二期晚段的基础上继续向西扩张,在郧县、淅川等地均发现有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原文化进一步由南阳盆地扩张到西部山地;江淮西部地区继续延续上一期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种文化杂糅的格局。约相当于二里头四期早段时,二里头文化向南的扩张的势头消退,南方地区仅少量遗址延续至本期。
    第一节 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二里头二期晚段时,中原文化己经向南扩张到澴水上游地区。……二里头二期晚段时,豫东南地区的淮河上游己经纳入二里头文化体系之中,并且以此为节点继续向南扩张到圜水上游地区的大悟一带……
    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三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二里头文化三期时,中原文化在二期晚段的基础上继续向南强势扩张,其在南方势力范围达到顶峰。在江汉地区抵达长江一线,东部的武汉盘龙寺遗址,西部的荆州荆南寺遗址均发现有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汉水中游地区则突破原先的南阳盆地西南缘分布界限,沿汉水及其支流谷地向山地纵深分布。淮河上游地区遗址点明显增多,除驻马店地区外,南部信阳地区也发现有二里头文化遗址。江淮西部地区继续延续上一期格局,呈现地方文化因素、二里头文化因素、岳石文化因素共存局面。……进入二里头文化三期,中原文化在汉水中游的扩张态势在上一期的基础上明显增强,在郧县李营、郧县龚家村、丹江口熊家庄、邓州穰东、淅川下王岗等遗址均发现了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原文化分布范围从南阳盆地西南边缘向西进入山区谷地,控制范围明显增强,人类活动更加频繁。……
    第三节 二里头文化四期早段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二里头文化四期早段时,中原文化在南方的势力范围明显减少,江汉东部和江汉西部均不见典型的二里头四期早段遗存。汉水流域多个遗址可延续至本期,该区域仍然较繁荣。……汉水中游地区延续了二里头文化三期的格局,在李营、熊家庄、穰东、八里桥、下王岗等多个遗址中均发现有晚至二里头四期早段的遗存。虽然二里头文化势力在以盘龙城遗址代表的江汉东部地区和以荆南寺为代表的江汉西部地区均表现出撒退的迹象,但在汉水中游地区仍然较为兴盛。……
    第四节 小结
    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时,开始向南方大幅度扩张,文化分布范围突破淮河上游地区,西南达南阳盆地,南部越过桐柏山到大悟一带。至二里头三期时,其扩张达到顶峰。西南部汉水谷地及丹江流域新出现多个遗址,包括李营、下王岗、熊家庄等,文化面貌基本与中原无异。南部达长江一线,以盘龙城和荆南寺遗址为代表,出土盆形鼎、花边口沿罐等具有典型的二里头文化特征。江淮地区则受到二里头文化因素相对较弱,偏西的淮河一线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因素并存,岳石文化因素较强。……师姑墩遗址则深入长江以南,文化面貌写江淮西部相比,与中原关系更为密切。经历了二里头三期的扩张高峰后,到二里头四期早段时,二里头文化在南方的分布范围大大向北收缩,在汉水中游地区此阶段遗存还较为丰富,暗示该地区与中原的密切关系。……
    第五章 二里冈文化时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第一节 二里头向二里冈过渡阶段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二里头文化经历了第三期时的强势扩张文后盛极而衰,至四期早段,江汉地区长江沿线的盘龙城、荆南寺等遗址不见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势力范围北撒到淮河上游地区。二里头向二里冈文化过渡阶段,豫北冀南的下七垣文化强势南下,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土崩瓦解,对南方地区也就相应失去控制力。下七垣文化达到中原后以郑州为跳板继续南下,在江汉地区到达盘龙城一带……总之,薛家岗这批遗存年代大致相当于二里头四期晚段向二里冈文化过渡阶段,文化面貌基本上与盘龙城一致,带有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应为下七垣文化到达郑州后整合再次南下至盘龙城再顺江而至,其中包含的少量二里头文化因素也符合盘龙城的文化面貌,乃少量的郑州地区二里头文化随下七垣文化南下所致。……除了上述江汉东部及江淮地区出土的与下七垣文化关系密切的陶器等日常用品外,在江淮地区的肥西大墩孜、环鄱阳湖地区的新余珠珊、澧阳平原的石门桅岗零星发现有玉戈、玉璋、玉圭、铜斝及铜铃等高等级器物。在二里头遗址中,这些器物一般都来自于随葬品较多的高等级墓中……南方地区零星发现的这些铜器和玉器器形和装饰基本和二里头墓葬出土物保持一致,例如远在澧阳平原的石门桅岗M1出土的玉圭上纹饰为平行弦纹间夹菱形纹,与二里头M7七孔玉刀纹饰几无差别,表明少量高等级的中原人群到达了南方偏远地区。二里头文化第三期时最为强盛,南部版图达到最大,但这些区域并未有典型的二里头遗址分布,环巢湖地区也仅有少量的二里头文化因素,本地文化占有相当比重。而当二里头文化扩张势头退去之后,在南方零星出现的高等级遗存暗示了特定政治事件的发生,那就是二里头四期晚段时,商代夏,少量夏人贵族南迁。己有部分学者将江淮间二里头文化因素与“桀奔南巢”联系起来,并将南巢地望推定为“北起六安、合肥一带,南抵江岸,东至巢湖(括有湖东部分地方),西界大别山麓,西南可能跨据鄂东之一隅”。江淮之间的二里头时期文化存在早晚之别,较早的遗存中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应属于二里头文化强势时扩张所致,而晚期的高等级文化遗存则暗含了高等级人群的达到,这与“成汤放桀与南巢”相符。南方这些零星的高等级遗存周围并未发现与其等级相匹配的普通遗址,侧面反映了高等级人群非主动扩张而至而是被动南逃,延续时间也较短。夏人遗族南逃后江淮间可能是集中的一个点,但也存在少量贵族到达环鄱阳湖、澧阳平原等地。而达到澧阳平原的路线则是通过南阳盆地——汉水——江汉西部——澧阳平原买现的。……
    第二节 二里冈文化下层时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二里冈文化下层一期至下层二期(相当于郑州商城C1H9至C1H17阶段)时,江汉东部、江汉西部、江淮地区、环鄱阳湖地区、环洞庭湖地均可见典型的商文化因素,显示出中原文化在下七垣文化的基础上对南方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二里冈文化下层一期时,江汉东部以盘龙城遗址为代表,遗址范围迅速扩大,人类活动变得更加频繁,一些典型的中原文化因素的加入显示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同时,盘龙城在南方地区中心地位开始逐步确立,其辐射力西达荆南寺,东达意生寺,盘龙城周边开始出现其影响下的次级聚落。环鄱阳湖地区的龙王岭遗址更多表现出与先商文化漳河型的密切关系,暗示出与盘龙城相异的来源线路和背景。到二里岗下层二期时,盘龙城的作为南方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加强,高等级建筑及墓葬开始出现,其辐射力进一步向南触及洞庭湖东北岸,在铜鼓山发现了和盘龙城文化面貌一致的遗存。江淮地区此阶段中原文化因素仍显薄弱,长丰三江坝发现的中原式陶鬲说明了商文化在江淮地区开始形成局部影响。
    ……“过渡时期”由中原南下的文化发展成为了盘龙城二里冈下层一期时的主体,并逐步衍生为盘龙城特色器群。一些典型的二里冈文化因素持续输入并和盘龙城“本地化”陶器结合创生出新的器形。……除盘龙城外,江汉东部地区此阶段还有位于大别山南麓的长江北岸的黄梅意生寺遗址。……由于其与盘龙城关系密切,又具有诸多地方性特征,有学者称文为“意生寺类型”,作为盘龙城类型之下的一个地方类型。意生寺文化面貌上表现出与盘龙城紧密联系,其聚落等级相较盘龙城明显较低,未见高等级遗存,属于盘龙城影响下的次级聚落。……
    第三节 二里冈文化上层时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至二里冈上层时期,中原文化扩张势头进一步加强,江汉东部地区的盘龙城遗址迎来全盛时期……在此种背景下,意生寺、铜鼓山等遗址处于盘龙城控制下并保持了同步发展。盘龙城在江汉西部地区则不同于上一阶段,带盘龙城特征的鬲等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典型二里冈陶器及铜器墓葬。汉水中游地区也发现了多个二里冈阶段的遗址,文化面貌与郑州地区趋同。淮河上游地区可见典型的二里冈上层二期陶鬲。……二里冈上层阶段,中原文化在南方的势力达到顶峰,南方广大区域内发现了较多中原文化或受中原文化强烈影响的遗址点,并且这些遗址点的中原文化体现了较高的同质性。……环洞庭湖地区本阶段遗存可以分为两个区域。以铜鼓山第二、三组为代表,陶质陶色及器类都表现出与盘龙城的紧密联系。洞庭湖西北部澧阳平原乃至以北的长江南岸以皂市、宝塔、汪家嘴为代表,文化面貌与洞庭湖东岸有显著差异,皂市遗址中可见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宝塔和汪家嘴则基本本土器物。显示出该区域较为复杂的文化格局。……反映出铜鼓山是中原文化向南拓展过长江最边缘的据点,其扼守长江南岸和洞庭湖东北岸,且遗址本身也位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出土铜镞较多,侧面暗示出具有较重要的军事意义。澧阳平原及其以北的长江南岸文化面貌写铜鼓山差异显著。皂市第一、二组约相当于二里冈上层一、二期。反映出中原文化的影响己南跨长江,深入到澧水流域。不过此种扩张态势与洞庭湖东岸的铜鼓山不同,皂市遗址地域特色浓厚,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处于一种交错杂糅的状态,中原文化并未占主导地位。……中原文化在边缘地区随着距离增加影响逐渐趋于弱势的状态。在江汉西部至澧水流域区域,并未采取全面占领的策略,而是对一些重要节点施加影响,或者有中原背景的人群直接生活于此。……
    第六章 中原文化向南方的扩张过程
    第一节 王湾三期文化向南方的扩张
    王湾三期文化前期阶段时,江汉地区广大区域为石家河文化分布区,并且其向北影响己达中原腹地的颍汝区。中原地区王湾三期文化一些因素也出现在南部的石家河文化遗址中。此阶段王湾三期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处于互有影响、势均力敌的态势。随着王湾三期文化由早期向晚期转变,颍汝区生成了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并大举向南方扩张,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随之土崩瓦解。对南方地区器物组合、墓葬习俗乃至精神信仰都造成强力冲击,从此开启了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扩张的步伐,南方地区开始纳入中原文明一体化进程。……与之对应的是王湾三期文化分布范围向南部大扩展,其影响力甚至南达洞庭湖北岸及澧水流域区。……王湾三期文化晚期,煤山类型强力向南方扩张,在与石家河文化、中坝文化、客省庄文化、鄂西地区釜文化互动博弈的过程中形成了带有浓厚中原因素但是又存在较大差别的区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文化或类型。
    图6.5 龙山时代晚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Ⅰ区:肖家屋脊文化。其主要分布在原石家河文化的腹心地带,南部的澧水流域和洞庭湖北岸可能也属于其分布区。……总体而言,肖家屋脊文化受到王湾三期文化压力有向澧水流域及洞庭湖北岸发展的趋势。南方地区主要受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向南扩张而生成,各区域与周边文化交流互动中又各具地域特色。可以看成煤山类型的次级类型。主要有Ⅱ、Ⅲ、Ⅴ、Ⅵ、Ⅶ五个地域类型。
    Ⅱ区:西花园类型。西花园曾被归入“王湾三期文化杨庄二期类型”。……
    Ⅲ区:杨庄二期类型。……
    Ⅴ区:乱石滩类型。主要包含汉水中游的干流区域及支流丹江流域。……可以称作煤山类型的次级类型——乱石滩类型。
    Ⅵ区:白庙类型。主要分布在峡江地区偏东区域。……
    Ⅶ区:石板巷子类型。主要分布在清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江汉地区西南部。……
    除肖家屋脊文化及煤山类型的五个次级类型之外,南方地区在南阳盆地发掘遗址不多,但是在白河流域调查发现了多处龙山晚期遗址。以八里岗遗址为代表,其所出器物皆为中原典型器,不见其他文化因素。故唐河、白河流域所在的南阳盆地可视为典型的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王湾三期文化采取扩张模式是对南方地区的全面占领,而非据点式。根据目前材料尚难分出其扩张的阶段性,似乎是短时间内便达成了对石家河文化的取代。遗址分布有明显的对原石家河文化的腹心地区后续文化肖家屋脊文化的钳制。肖家屋脊西部有石板巷子、白庙类型;北部、西北部有西花园类型、乱石滩类型及南阳盆地典型的煤山类型;东北有杨庄类型,并通过其影响至江汉东部地区。此种文化分布格局也是导致肖家屋脊文化向环洞庭湖区拓展的原因。……根据遗址分布态势及所呈现出的文化面貌,中原文化向南扩张的路线可以分为东西两条线路。西线通过王湾三期文化核心区域颍汝区南下至方城垭口建立大型环壕据点,进而扩展至整个南阳盆地。至南阳盆地后分为三线。西部至汉水和丹江流域,形成石板巷子类型;中部通过汉水南下至江汉西南部形成石板巷子类型。通过石板巷子类型还进而影响峡区及澧水流域。澧水流域少`量的侧扁足鼎等可能来自石板巷子。东线进入到随枣走廊地区,同时乱石滩类型也对随枣走廊产生一定影响,如盆形鼎等可能来自汉水流域。此区域形成了西花园类型。……东线主要通过淮河支流颍可扩张至淮河干流区域,形成杨庄二期类型,再通过涢水及长江南北向支流到达随枣走廊及江汉东部地区。……
    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扩张
    ……经历了龙山时代晚期中原文化的强势扩张之后,至大约新砦期时,南方地区文化萧条,遗址点急剧减少,广大的长江中游地区己难觅此时期遗址。……新砦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南方地区表现出萧条的文化景观。中原文化对南方地区影响有限,仅对汉水中游保持有微弱影响。……
    图6.7 新砦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南方地区遗址分布图
    ……约相当于二里头二期晚段时,二里头文化开始向南扩张,开始由淮河支流颍河一带扩张至南阳盆地、江汉东部偏北及江淮西部地区。此阶段扩张路线大致可以推测为三线。西线通过南阳盆地以北的蒲城店等遗址扩展至南阳盆地的邓州穰东遗址。中线通过颍河流域的郾城皇寓向南扩张至驻马店杨庄,再以此为跳板越过桐柏山至长江以北的一悟一带。皇寓遗址出土遗存相当于二里头二、三期,与杨庄遗址有较多共同点。……
    图6.8 二里头二期早段南方地区遗址分布及扩张路线图
    ……二里头文化三期时,二里头文化在南方地区遗址点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为二里头文化扩张全盛期。其格局是奠定在二里头二期晚段三线扩张基础之上的。西线经过南阳盆地的穰东、陈营等遗址为跳板深入至汉水谷地和丹江流域,通过汉水谷地顺汉水南下至江汉西部的钟祥乱葬岗遗址。在下王岗、李营、熊家庄等遗址发现有深腹罐、圆腹罐、罐形鼎、盆形鼎、敛口瓮、蘑菇钮器盖、缸等典型的二里头文化器物,不见其他周边文化器物。穰东M2出土陶鬶、爵、豆、盆等与二里头遗址墓葬随葬品并无二致,反映出中原人群的直接南下。……
    图6.9 二里头三期南方地区遗址分布及扩张路线图
    ……中线由杨庄向南越过桐柏山到还长江北岸的盘龙城遗址,荆南寺出土的盆形鼎、花边口沿罐与杨庄有密切联系,可能通过盘龙城沿长江而至。……此时,二里头文化势力己南达长江一线,杨庄周边及南部信阳地区新出现了较多遗址,如党楼、朱庄、三里店、南山咀、姚台子寄。环壕己无存在的必要。东线继续延续上一阶段格局并有所扩大。……师姑墩遗址己越过长江靠近皖南山地丘陵地区。文化面貌与江淮西部地区相比和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更为接近,并非通过巢湖以东南传而至。由于材料所限,其具体南传路线暂不明朗。
    图6.11 二里头四期早段南方地区遗址分布及扩张路线图
    ……至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早段,南方地区遗址点剧减,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大幅度向北收缩。此阶段可视作二里头文化扩张的衰退期或向北撒退期。西线为此期二里头文化经营的重点区域。方城八里桥遗址为本期新出现的遗址,石钺的出土显示其具备一定等级,或许是二里头文化南下新建立的据点,遗存连通南阳盆地和汉水、丹江流域。……南方地区龙山晚期以后处于文化大萧条时期。南方地区没有能与中原二里头集团对抗的族群和文化存在,在南方地区无需设城防御,这从南方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普遍未发现异文化因素相底。……二里头文化的铜礼器基本都出自二里头遗址,体现了统治阶级对青铜器礼器生产和分配的垄断,以此构建其统治秩序。这与后面的二里冈模式截然相反。二里头文仪核心区对陶礼器控制不如青铜器。陶爵、鬶等在南方有少量发现,如穰东M2。陶礼器在二里头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在意识形态的构建和身份认同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
    第三节 二里冈文化向南方的扩张
    二里头四期早段时,二里头文化在南方的分布范围己经开始明显向北收缩,至四期晚段时,南方地区不见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陶器。随之而来的是带有浓厚下七垣文化特色的遗存在南方地区短暂存在并以此开启了二里冈扩张的步伐。……
    图6.15 二里头向二里冈过渡时期南方地区遗址分布图
    南方地区此阶段还存在少量与上述性质不同而与二里头关系密切的遗存。这些遗址点分布分散,包括石门桅岗、新余珠珊、肥西大墩孜。出土遗物多具备墓葬背景,包括有玉戈、玉圭、铜铃、铜斝等。杜金鹏将大墩孜出土铜器解释为“桀奔南巢”所带来的遗物应具有一定合理性。这类遗物为二里头文化的礼制象征物,为贵族集团所独享,在二里头向南扩张的鼎盛时期,南方遗址中并无出土。而此阶段这些遗址点多分布在南方偏远地区,如二里头扩张鼎盛时也未及澧水及赣江中游地区。遗物出土周边也末有能与其匹配的高规格聚落。凡此种种表明二里头末期随着伊洛地区被商人占据,少量二里头贵族向南迁徙。……根据二里冈文化时期南方地区的遗址分布状况和遗存特征,可以将二里冈文化向南的扩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二里冈下层一期至二期偏早,为扩张初始期;第二阶段为二里岗下层二期偏晚至上层一期,为扩张的全盛期;第三阶段为二里冈上层二期,为扩张的崩溃期。……大约相当于二里冈下层一期至二期偏早时期,南方地区形成盘龙寺、荆南寺、铜鼓山、意生寺、龙王岭等多个与中原文化关系密切但具备地方特色的遗址。……鄱阳湖西岸的龙王岭遗址出土有属于二里冈下层一期的陶鬲,但并未见盘龙城式的联裆鬲,表明其并非通过盘龙城传播而至。部分卷沿分裆锥足鬲还保留有鹿台岗漳河型鬲的特征,可能为豫东他区的先商文化在商人西进以后南下建立的据点。
    图6.16 二里冈下层一期至二期偏早南方地区遗址分布图
    二里岗下层二期偏晚至上层一期,随着盘龙城城市的发展,中原文化向南方的扩张达到顶峰。……
    图6.17 二里冈下层二期偏晚至上层一期南方地区遗址分布图
    江汉西部的荆南寺遗址此阶段明显的变化是开始有数量较多典型中原陶器出现,同时盘龙城的联裆鬲逐渐消失不见,表明其并非通过盘龙城传播而至。目前在荆南寺以北的江汉西部及汉水中游地区发现典型的二里冈上层一期陶器较少,但是唐河县曾有相关线索,或表明此阶段中原文化己通过南阳盆地传播至江汉西部地区。以荆南寺为支点,中原文化此阶段己触及澧水流域。……江淮西部地区此阶段发现遗存相对较少,离中原稍近的台家寺发现有典型的二里冈上层一期陶器,偏南的六安青铜器的发现似表明此地也存在具有一定等级的中原背景人群。……二里冈上层二期偏早时,南交地区基本维持了二里冈上层一期的格局。……到本期偏晚时,随着不远处小双桥遗址的兴起,郑州商城逐步废弃。到本期偏晚时,包含府城商城、垣曲商城、望京楼在内的二里冈城址纷纷废弃。远在南部的盘龙城也受到冲击,到本期较晚时,城垣及城内F1、F2及李家嘴贵族墓葬区均被废弃,聚落中心开始转移到北侧的杨家湾地区,城市在衰败中延续。
    图6.18 二里冈上层二期时南方地区遗址分布图
    二里冈文化扩张与二里头扩张模式存在较大区别。二里冈扩张并非从北向南分阶段实现的。其最初占领了南部战略要地盘龙城,并以此为基础向周边辐射。随后在盘龙城建立城市,成为南方地区的中心,具有跨区域整合各项资源的能力。……二里冈文化在南方地区的高等级遗存如城垣、大型建筑、贵族墓葬、青铜器、玉器等与中原地区基本同质化,体现的是来自中原的贵族集团复制故他文化。二里冈在南方的扩张不仅体现于物质文化,也体现在精神、信仰及制度的输出。通过地方城邑商王朝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政治、经济控制系统,能够快速将二里冈物质文化和精神信仰向周边扩散。但随着中原对地方的控制力的减弱,也潜藏着巨大的统治危机。……
    第七章 结语
    以长江中游为支点,西至峡江地区,东过江淮西部地区,北及淮河支流洪河,南过长江至洞庭湖周边区域的广博地理范围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冈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二里头时期遗存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到二里头四期早段,在江汉地区的盘龙城、荆南寺、李营、下王岗等多个遗址都有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出现,体现了二里头文化强盛时期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态势,但并未发展出中心性聚落或城邑体现出了据点式的移民模式。二里头四期晚段,以盘龙城、薛家岗遗址为代表,下七垣文化的进入替代了原有的二里头文化,而江淮地区、环洞庭湖地区出现了少量二里头四期晚段特征玉器、铜器或反映了夏商之变后部分二里头文化贵族的南迁。本文将南方地区二里冈时期遗存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相当于二里冈下层阶段,一方面典型的中原文化开始分波次进入南方地区,体现了南方地区与中原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文化面貌表现出多种文化因素共存的局面,以盘龙城为例,可见在下七垣文化南下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化商文化,二里头文化因素,少量岳石文化和本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留因素。第二阶段相当于二里冈上层阶段,是中原文化在南方地区影响、控制的顶峰。整体上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在南方地区展现出了强势的影响态势,但是不同区域文化和社会形态又展现出诸多差异,反映出中原文化对南方的控制和影响存在不同模式。以盘龙城为中心的江汉东部地区,中原文化在此区域以城址为中心沿长江沿线向周边辐射,但其对江汉西部的影响力与上一阶段相比明显衰退。江汉地区西部,中原文化并未如江汉东部那样完全控制占据主导地位,中原因素与地方因素杂糅共处,其影响可能是通过贸易据点的方式实现。江淮地区在二里冈上层二期之前中原文化不强势,地方特征明显,可能与商代早期“商夷关系”有关,豫东长期为岳石文化所占据,江淮地区与中原联通通道不畅。至二里冈上层二期时,在商文化的东方战略下,豫东及江淮地区开始出现典型的中原文化特征陶器。中原文化在南方的中心开始逐步转移至江淮地区。……
  225. 方宣钧《中医,是糟粕还是瑰宝?》……合理的翻译“中医”、“中药”、“中草药”,建议用“汉医学”替代人们习以为常的“中医(学)”,并将其与藏民族传统医学(Chinese Tibetan Medicine,CTM)、蒙古民族传统医学(Mongolian Traditional Medicine)、维吾尔民族传统医学(Chinese Uigur Medicine)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一起,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将中国传统医学与日本汉方医学(Japanese Kanpō medicine), 越南东医学(Vietnamese Đông medicine), 朝鲜高丽医学(Korean Koryo medicine”, 亚洲阿拉伯民族医学(Asian Arabic medicine)等民族的传统医学一起,统称称为“亚洲传统医学(Asian Traditional Medicine)”。…………所谓中医,即中国人的传统医学,可分为广义的中医和狭义的中医。广义的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总称,主要包括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传统医学。而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的是汉族医学,因为汉族人口最多,文字产生最早,历史文化流传也最完整。因此,狭义的中医是指汉民族传统医学。19世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并逐渐普及,汉民族的传统医学从此被称为“中医”,与西方近现代医学之“西医”相区别。所谓“西医”,它的完整名称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的学者摒弃了古代西方国家的传统医学,并逐渐发展形成西方近现代医学。由于它起源于西方国家,因此我们习惯称为“西医”。在过去的中国,人们将其与旧医(中医)相对立,曾称“西医”为“新医”。…………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无论是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东西方都有几千年的原始医学史。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自特色的传统医学,也许不列颠人的传统医学称为不列颠医,日耳曼人的传统医学称为日耳曼医,诸如美洲印第安医、印度医、阿拉伯医,斯拉夫医等等,都是相同的概念。…………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是指多种医疗药物知识体系。在现代医学之前,就已经独立发展起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使用植物、动物、矿物药物、精神疗法、物理疗法和一种或多种实践方法来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或保持健康的医学。……现代医学发端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随后经历了16~17世纪的奠基,18世纪的系统分类和19世纪的大发展,逐渐形成所谓的近代医学。20世纪,近代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紧密结合,发展为现代医学。…………汉医术,英文翻译为Chinese Han remedy,主要由汉医师为病人进行诊疗的诊断术和治疗术组成。在没有任何现代物理仪器的时代,传统医学的诊断术,医生诊断疾病只能通过患者自述和医生的患者的观察。中国传统医学的诊断术可归结为四个字,即问、切、望、闻。…………
    中国传统医学,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TM
    是指中国汉民族医学(Chinese Han Medicine,CHM),藏民族传统医学(Chinese Tibetan Medicine,CTM)、蒙古民族传统医学(Mongolian Traditional Medicine)、维吾尔民族传统医学(Chinese Uigur Medicine)等民族传统医学的统称。
    亚洲传统医学,Asian Traditional Medicine,ATM
    是中国传统医学,日本汉方医学(Japanese Kanpō medicine), 越南东医学(Vietnamese Đông medicine), 朝鲜高丽医学(Korean Koryo medicine”, 亚洲阿拉伯民族医学(Asian Arabic medicine)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的统称。……
  226. 中医规则要由中国人来定
  227. 杨祯海《粤语真是汉语族群中的独立语言么?》……饶秉才先生在《广州话造词法研究(之一)——词法学造词法》,对广州话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从造词法的整体来看,它与汉民族共同语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有它本身的许多特点”……至于通话与否,不能作为界分“方言”的标准。通话是语言行为的正效应,指交谈中能彼此听懂对方的话。交谈,是受说话者的地域背景、社会背景、话题、语境,表达手段、方式、风格,以及个人文化水平、心理素质及身体条件等所制约的,难以得出一个恰当的参照对象或参照系,因而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一般地说,只要是汉语的变体,就如李荣先生说的,:“无论好懂不好懂,都是汉语方言,汉语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标准音。”有了统一的文字,就有统一的书面语言。那么,不管是哪一种方言,用书面语言对话,不会存在很大困难。……
  228. 毛元晶、李建慧《古汉语与粤方言音系浅析》
  229. 胡海琼《从出土文献看上古楚语的性质》
  230. 《国语吴语》晋乃命董褐复命曰:“寡君未敢观兵身见,使褐复命曰:‘曩君之言,周室既卑,诸侯失礼于天子,请贞于阳卜,收文、武之诸侯。孤以下密迩于天子,无所逃罪,讯让日至,曰:昔吴伯父不失,春秋必率诸侯以顾在余一人。今伯父有蛮、荆之虞,礼世不续,用命孤礼佐周公,以见我一二兄弟之国,以休君忧。今君掩王东海,以淫名闻于天子,君有短垣,而自逾,况蛮、荆则何有于周室?夫命圭有命,固曰吴伯,不曰吴王。诸侯是以敢辞。夫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君若无卑天子,以干其不祥,而曰吴公,孤敢不顺从君命长弟!’许诺。”……吴王夫差既退于黄池,乃使王孙茍告劳于周,曰:“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其国,遂至于郢。王总其百执事,以奉其社稷之祭。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概王作乱,是以复归于吴。今齐侯壬不鉴于楚。又不承共王命,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夫差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遵汶伐博,簦笠相望于艾陵。天舍其衷,齐师还。夫差岂敢自多,文、武实舍其衷。归不稔于岁,余沿江溯淮,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以彻于兄弟之国。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茍告于下执事。”周王答曰:“茍,伯父令女来,明绍享余一人,若余嘉之。昔周室逢天之降祸,遭民之不祥,余心岂忘忧恤,不唯下土之不康靖。今伯父曰:‘戮力同德。’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伯父多历年以没元身,伯父秉德已侈大哉!”
  231. 《左传昭公十三年》八月,辛未,治兵,建而不旆,壬申,复旆之,诸侯畏之,邾人、莒人愬于晋曰:“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晋侯不见公,使叔向来辞曰:“诸侯将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请君无勤。”子服惠伯对曰:“君信蛮夷之诉,以绝兄弟之国,弃周公之后,亦惟君,寡君闻命矣。”叔向曰:“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牛虽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南蒯子仲之忧,其庸可弃乎?若奉晋之众,用诸侯之师,因邾莒杞鄫之怒,以讨鲁罪,间其二忧,何求而弗克。”鲁人惧听命。
  232. 《史记西南夷列传》
  233.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昆莫起拜赐,其他如故。
  234. 张其贤《春秋时期族群概念新探》……第一,在春秋史料中,“诸夏”并不是一种族群(ethnic group)或文化社群(cultural community)之概念,而是一种政治集团(political alliance)概念。但这种我群概念还没有发展成族群意识(ethnic consciousness)。第二,春秋史料中的“蛮”、“夷”、“戎”、“狄”,其主要意涵是“外人”而不是“文化落后之人”。……根据笔者的上述看法,则“诸夏”和“蛮”、“夷”、“戎”、“狄”的关系,主要是政治集团意义上的“我群”和“外人”的关系。“诸夏”和“蛮”、“夷”、“戎”、“狄”如果有对抗,那也是政治集团意义上的“我群”和“外人”的对抗,是一个政治集团为维护自身政治利益而对抗这个集团以外的政治势力入侵……
  235.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指出“司马迁的匈奴列传是综合了大量先秦时代有关北方长城地带的文献记载写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他和当时许多汉族的知识分子一样,认为先秦文献中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戎狄,与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属于同一族群。从而造成了两个相互关连的历史误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的前身,二、北方长城地带自古以来被游牧民族占居,后来才被中原农业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挤到更北的地区。…… 结合环境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献中的戎、狄,和战国才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胡、匈奴并非同一族群。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基本上是农业地带,它之变为游牧人往来驰骋的地带,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过程。”
  236. 陈靓、郭小宁、洪秀媛、王炜林《陕西神木木柱柱梁新石器遗址人骨研究》……从3例头骨上反映出木柱柱梁遗址居民的种族特征可概括为:中颅或接近中颅的长颅、高颅结合狭颅,中等的面宽,中等偏低的眶形,中等的鼻形,中等的鼻根突度,水平方向上中等扁平的上面度,矢状方向较为扁平的面部,中等高宽的颧骨。从小的区域特征看,他们比较接近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综合考察,木柱柱梁头骨与庙子沟居民测量特征较接近。“庙子沟文化的形成是由于中原仰韶文化繁荣时期,部分仰韶时代居民沿著黄河河谷北上垦田,与河套地区原住民融合共存的结果”。……从头骨的非测量性特征的观察和测量项目的数据分析看,木柱柱梁头骨种族特征较为一致,接近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
  237. Jiayang Xue、Wenjun Wang、Jing Shao、Xiangming Dai、Zhouyong Sun、Jacob D. Gardner、Liang Chen、Xiaoning Guo、Nan Di、Xuesong Pei、Xiaohong Wu、Ganyu Zhang、Can Cui、Peng Cao、Feng Liu、Qingyan Dai、Xiaotian Feng、Ruowei Yang、Wanjing Ping、Lizhao Zhang、Nu He and Qiaomei Fu《Ancient Mitogenomes Reveal the Origins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Neolithic Shimao Population in Northern China》
    …………“To explor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imao-related populations and present-day humans, we compared their genetic affinities including the ethnic minorities (such as Daur, Mongolia, Dai, Miao, etc.), Han populations (“NChina_Han” and “SChina_Han”), and the populations in Tibet and Taiwan of China. Among these present-day populations in China, the Han populations carried both the NEA dominating haplogroups A (5.95–6.46%), C (1.79–5.94%), D (19.05–25.84%), and G (1.19–5.94%) and SEA dominating haplogroups B (11.37–14.88%, B4′5), F (13.69–13.95%), and M (18.60–24.40%), and showe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haplogroup D (19.05%–25.84%), consistent with the Shimao-related populations. The genetic distance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the Shimao-related populations were closer to Han populations (F ST < 0.03, p > 0.06 in NChina_Han; F ST < 0.04, p > 0.06 in SChina_Han) than other present-day minority populations, including those in Tibet and Taiwan. The haplogroup shar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himao-related populations shared higher proportions of haplotypes with the Han (NChina_Han, 6.04%; SChina_Han, 4.70%) than with the other present-day populations (0.00–3.65%).”…………
    …………“Finally, we found that the LN Longshan Shimao-related populations in northern Shaanxi were closer to the present-day Han Chinese (especially the northern Han Chinese population) than to the minorities in China.”…………
  238. 张宁《哈萨克斯坦构建国家认同的经验》……15世纪,在原住的欧罗巴人种和外来的蒙古人种这两大人种持续数百年的复杂互动的基础上,哈萨克族及其族群疆域基本形成……
  239. 239.0 239.1 金力《汉族的遗传结构:文化传播伴随人口扩张》
  240. Guanglin He, Yunhe Zhang, Lan-Hai Wei, Mengge Wang, Xiaomin Yang, Jianxin Guo, Rong Hu, Chuan-Chao Wang, Xian-Qing Zhang《The genomic formation of Tanka people, an isolated “Gypsies in water”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Southeast China》​ …………“​Besides, f4-statistics, qpAdm, qpGraph and FineSTRUCTURE results further revealed that Tanka not only harbore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modern southern Han Chinese but also had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ancient Yellow River Basin farmers, as well as southern Late Neolithic to Iron Age Hanben, which can be modeled as the result of major northern East Asian ancestry related to millet farmers and minor southern East Asian ancestry related to Hanben. Our genomic evidence supported the ‘admixture hypothesis’ with one source related to the northern East Asians and the other related to the southern indigenes.”…………“Results from the affinity-f4 statistics showed Tanka people shared more alleles with Han Chinese populations compared with southern Chinese minority populations. ”…………“Shared genetic drift revealed from the outgroup-f3-statistic and admixture-f3-statistics further not only showed a stronger Han Chinese affinity but also displayed the marginal admixture signatures from the sources from southern and northern China, in which Tanka people could be modeled as the major ancestry related to the northern East Asian and minor ancestry related to Tai-Kadai-related populations. Thus, our results from the genome-wide data supported that Tanka people gave rise from the admixture between southward migration Han Chinese and southern indigenous people.”
  241. 王斌、杨圣敏《新疆维吾尔族肤色和发色多态性研究》……现代维吾尔族是多源的,但主要是由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北亚蒙古人种)和塔里木盆地的土著居民(由不同的人种组成,有欧罗巴种的胡人,也有蒙古种的羌人、汉人,以深目高鼻的胡人为主)融合而成。这两部分人大规模合流的时间是16世纪初,标志是1513年叶尔羌汗国赛依德汗统一塔里木盆地,伊斯兰教在整个南疆地区取得统治地位……近现代维吾尔族的人种是多源的,主要表现为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和生物遗传特性,同时掺入一定比例的欧罗巴人种成分,这种掺入从西部到东部逐渐减弱。沿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从东到西,现代维吾尔族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和生物遗传特性逐渐减弱,而欧罗巴人种的体质特征和生物遗传特性逐渐增强。
  242. 张齐明《地域、门第之别抑或华夷之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人”、“南人”与“北人”》……曹魏至西晋时期“吴人”是政权鼎立之下基于对孙吴政权政治效忠而形成的地域性群体,他们以“中州”、“中国”称呼中原住民,虽然相互歧视与攻讦,但并不互相视为异族。政权分立,长期的南北对峙是“吴人”族群认同形成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而江东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逐渐取得了可以与中原地区相抗衡的地位,则是“吴人”族群认同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东晋时期,中州士人南下,相对于原来的“吴人”,他们被视为“北人”,而“吴人”也因此被称为“南人”,“南人”、“北人”之间的争夺是东晋政权内的一种权力、门第之争。此时,北方正经历战乱,尚未出现稳定的统一政权,因此,偏宏江南的东晋政权,以“中国”自居,其内部的“南人”、“北人”族群,正处于不断的斗争和融合之中……归结而言,东晋时期的“南人”、“北人”之争,不是基于地域而论,而多表现为门第、士庶权力之争。
    ……东晋后期,刘裕集团开始崛起,并于420年进行了禅代,建立了刘宋政权。与此同时,北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也逐渐控制了中原地区,形成了新的南北对抗局面,此时,东晋时期的“南人”、“北人”有了新的含义。北方异族政权多称南朝人士为“南人”,有时也称“吴人”,甚至以歧视性的“岛夷”称之。江东则称居住于中原地区的魏人为“北人”,但多以歧视性的“索虏”呼之。“南人”与“北人”,已经不再是华夏内部的群体区分,而演化为南北政权之间相互对立的异族,包含了“华夷之分”和政治上的“正统之争”。……总而言之,此时南北之争,大约皆为正统之争,还隐含著华夷之分。……
  243. 敬爱的金正恩同志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最高人民会议第十次会议上发表纲领性施政演说. 朝鲜中央通讯社. 2024-01-16 [2024-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7). 
  244. 彭年《“束发椎髻”非南越之俗——兼论“束发之俗”的起源及其他》
  245. 《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梁鸿》……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荅。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246. 《后汉书·传七·马廖》……马廖上疏长乐宫曰:“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长安语曰‘城中好高,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过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疋帛。’”……
  247. 《后汉书卷五十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刘陶》……时钜鹿张角伪托大道,妖惑小民,陶与奉车都尉乐松、议郎袁贡连名上疏言之,曰:“圣王以天下耳目为视听,故能无不闻见。今张角支党不可胜计。前司徒杨赐奏下诏书,切敕州郡,护送流民,会赐去位,不复捕录。唯会赦令,而谋不解散。四方私言,云角等窃入京师,觇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
  248. 李晓霞《日本姓氏文化考》
  249. 《三国志·诸葛恪传》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馀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众议咸以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闲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皆以为难。…………恪到府,乃移书四郡属城长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入,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臼阳长胡伉得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伉缚送诸府。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以状表上。民闻伉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馀分给诸将。
  250. 《吴录》曰:是岁蜀主又遣邓芝来聘,重结盟好。权谓芝曰:“山民作乱,江边守兵多彻,虑曹丕乘空弄态,而反求和。议者以为内有不暇,幸来求和,于我有利,宜当与通,以自辨定。恐西州不能明孤赤心,用致嫌疑。孤土地边外,闲隙万端,而长江巨海,皆当防守。丕观衅而动,惟不见便,宁得忘此,复有他图。”
  251. 《三国志·虞翻传》翻出为富春长。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姧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因留制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
  252. 252.0 252.1 《三国志·全琮传》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因开募召,得精兵万馀人,出屯牛渚,稍迁偏将军。…………是时丹杨、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权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琮领太守。至,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馀人。权召琮还牛渚,罢东安郡。
  253. 《三国志·张承传》权为骠骑将军,辟西曹掾,出为长沙西部都尉。讨平山寇,得精兵万五千人。
  254. 254.0 254.1 254.2 《三国志·陆逊传》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馀人。…………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棋跱,豺狼窥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彊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255. 《三国志·周泰传》策讨六县山贼,权住宣城,使士自卫,不能千人,意尚忽略,不治围落,而山贼数千人卒至。权始得上马,而贼锋刃已交于左右,或斫中马鞍,众莫能自定。惟泰奋激,投身卫权,胆气倍人,左右由泰并能就战。贼既解散,身被十二创,良久乃苏。是日无泰,权几危殆。
  256. 《三国志·朱桓传》后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攻没城郭,杀略长吏,处处屯聚。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
  257. 《三国志·顾承传》后为吴郡西部都尉,与诸葛恪等共平山越,别得精兵八千人,还屯军章坑,拜昭义中郎将,入为侍中。
  258. 《三国志·朱治传》是时丹杨深地,频有姧叛,亦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镇抚山越。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
  259. 《春秋左传正义‧成公四年》秋,公至自晋,欲求成于楚而叛晋,季文子曰:“不可,晋虽无道,未可叛也,国大臣睦而迩于我迩,近也,诸侯听焉听,服也,未可以贰,史佚之志有之周文王大史。大音泰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与鲁异姓,其肯字我乎字,爱也?”公乃止。
  260. 《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隗嚣》嚣既立,遣使聘请平陵人方望,以为军师。望至,说嚣曰:“足下欲承天顺民,辅汉而起,今立者乃在南阳,王莽尚据长安,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将何以见信于众乎?宜急立高庙,称臣奉祠,所谓‘神道设教’,求助人神者也。且礼有损益,质文无常。削地开兆,茅茨土阶,以致其肃敬。虽未备物,神明其舍诸。”嚣从其言,遂立庙邑东,祀高祖、太宗、世宗。嚣等皆称臣执事,史奉璧而告。祝毕,有司穿坎于庭,牵马操刀,奉盘错鍉,遂割牲而盟。曰:“凡我同盟三十一将,十有六姓,允承天道,兴辅刘宗。如怀奸虑,明神殛之。高祖、文皇、武皇,俾坠厥命,厥宗受兵,族类灭亡。”有司奉血鍉进,护军举手揖诸将军曰:“鍉不濡血,歃不入口,是欺神明也,厥罚如盟。”既而薶血加书,一如古礼。
  261. 《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袁谭》引《魏书》曰:乌丸者,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馀类保乌丸山,因以为号焉。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皆东向。日弋猎禽兽,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贵少贱老,其性悍骜,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己为种,无复报者故也。……
  262. 《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八‧段灼》……昔在汉世,诸吕自疑,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有诸侯九国之强,故不敢动摇。于今之宜,诸侯强大,是为太山之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魏法禁锢诸王,亲戚隔绝,不祥莫大焉。间者无故又瓜分天下,立五等诸侯。上不象贤,下不议功,而是非杂糅,例受茅士。似权时之宜,非经久之制,将遂不改,此亦烦扰之人,渐乱之阶也。夫国之兴也,由于九族亲睦,黎庶协和;其衰也,在于骨肉疏绝,百姓离心。故夏邦不安,伊尹归殷;殷邦不和,吕氏入周。殷监在于夏后,去事之诫,诚来事之鉴也。……
  263. 《后汉书‧卷七十四下‧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袁谭》……刘表以书谏谭曰:“天降灾害,祸难殷流,初交殊族,卒成同盟,使王室震荡,彝伦攸斁。是以智达之士,莫不痛心入骨,伤时人不能相忍也。然孤与太公,志同愿等,虽楚魏绝邈,山河迥远,戮力乃心,共奖王室,使非族不干吾盟,异类不绝吾好,此孤与太公无贰之所致也。功绩未卒,太公殂陨,贤胤承统,以继洪业。宣奕世之德,履丕显之祚,摧严敌于邺都,扬休烈于朔土,顾定疆宇,虎视河外,凡我同盟,莫不景附。何悟青蝇飞于竿旌,无忌游于二垒,使股肱分成二体,匈膂绝为异身。初闻此问,尚谓不然,定闻信来,乃知阏伯、实沈之忿已成,弃亲即仇之计已决,旃斾交于中原,暴尸累于城下。闻之哽咽,若存若亡。昔三王、五伯,下及战国,君臣相弑,父子相杀,兄弟相残,亲戚相灭,盖时有之。然或欲以成王业,或欲以定霸功,皆所谓逆取顺守,而徼富强于一世也。未有弃亲即异,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昔齐襄公报九世之仇,士匄卒荀偃之事,是故春秋美其义,君子称其信。夫伯游之恨于齐,未若太公之忿于曹也;宣子之臣承业,未若仁君之继统也。且君子违难不适仇国,交绝不出恶声,况忘先人之仇,弃亲戚之好,而为万世之戒,遗同盟之耻哉!蛮夷戎狄将有诮让之言,况我族类,而不痛心邪!夫欲立竹帛于当时,全宗祀于一世,岂宜同生分谤,争校得失乎?若冀州有不弟之慠,无惭顺之节,仁君当降志辱身,以济事为务。事定之后,使天下平其曲直,不亦为高义邪?今仁君见憎于夫人,未若郑庄之于姜氏;昆弟之嫌,未若重华之于象敖。然庄公卒崇大隧之乐,象敖终受有鼻之封。愿捐弃百痾,追摄旧义,复为母子昆弟如初。今整勒士马,瞻望鹄立。”又与尚书谏之,并不从。……
  264. 《旧唐书‧卷一百四‧列传第五十四‧哥舒翰》翰素与禄山、思顺不协,上每和解之为兄弟。其冬,禄山、思顺、翰并来朝,上使内侍高力士及中贵人于京城东驸马崔惠童池亭宴会。翰母尉迟氏,于阗之族也。禄山以思顺恶翰,尝衔之,至是忽谓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同,何不相亲乎?”翰应之曰:“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尽心焉!”禄山以为讥其胡也,大怒,骂翰曰:“突厥敢如此耶!”翰欲应之,高力士目翰,翰遂止。
  265. 陈戍国《唐代宗法观念与传承制度——兼论李唐皇室氏族问题》
  266. 吴宗国. 说不尽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3. ISBN 978-7301-31146-2. ……北周实际的创建者宇文泰的四世祖宇文陵,由鲜卑迁武川。杨坚五世祖杨元寿、李渊三世祖李熙,亦家于武川。其中宇文陵是鲜卑族,杨元寿、李煕都是汉族。……这样,杨忠就以一个汉族将领成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在杨坚掌权和平定三方叛乱中,支持者多为关陇集团中的汉人官僚。……大定元年(581)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令宇文泰时改为鲜卑姓氏的汉人文武大臣恢复原来汉族的姓氏,以表明自己是汉族正统的代表者。…… 
  267. 见各地所谓《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民族工作条例》,如1990年通过的《山东省民族工作条例》、1991年通过的《河北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1994年通过的《河南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1995年《四川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1996年通过的《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长春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1998年通过的《北京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哈尔滨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1999年通过的《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武汉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2000年通过的《重庆市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2001年通过的《江西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陕西省民族工作条例》《吉林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2002年通过的《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2003年《上海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2004年通过的《辽宁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2013通过的《天津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规定》、2016年通过的《海南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规定》等等,这林林总总条例的共同点就是少数民族优先,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要得到专有援助,而且还有比汉族更优先的照顾,在政治还要有配额,但数量有下限没有上限,而且明确单方面禁止“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伤害民族感情”,意味著如果汉族和少数民族有争吵,汉族身份的人要小心言词以避免犯法,而少数民族身份的人则可无所顾忌攻击侮辱。至于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还有1984年通过的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3年通过的所谓《民族乡镇工作条例》以及《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加上各个自治州县的条例,可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拥有少数民族身份的个人或群体都会在政府得到比汉族更好的待遇。
  268. 黑人议员称“华人不需要钱” 遭美网友炮轰种族主义
  269. 美华裔接连遭非裔少年攻击 83岁老翁惨被殴死
  270. 旧金山华裔烛光集会抗议暴力 不分种族齐发声
  271. 美非裔少年无故殴打华裔老翁 称打人只因"是华人"
  272. 美非裔少年无故殴打华裔老翁 称只因“是华人”
  273. 台湾女子在美街头无故遭非裔拳击 右眼瘀青红肿
  274. 台女游纽约 当街无故遭黑人揍脸
  275. 曾公然打量崔汝珍身材 加纳男星涉性骚扰朴恩惠捱轰
  276. 外籍艺人控诉韩国种族歧视,却被爆料曾性骚扰女演员这反转
  277. 因有商品未付款被查,美国男子上海商场辱骂中国人:我是美国人骂你怎么了
  278. 职业生涯告终?Ty Lawson夜店调戏中国女性还发文辱骂 CBA祭出终生禁赛极刑...
  279. 西雅图“黑命贵”成员被控反亚裔仇恨罪
  280. 撑黑人平权非裔汉 涉袭亚裔妇被控仇恨罪
  281. 才移民美3年 华裔厨师路边拾荒遭暴踩头惨死
  282. 华裔学生美国地铁遇4非裔少女群殴 见义勇为的福建籍女生妈妈发声
  283. 费城华裔女生母亲:亚裔的命也重要
  284. 美国华人家门口遭3名黑人持枪抢劫开枪回击打死1人击伤2人
  285. 黑人汉痛殴亚裔妇逾百下 被控仇恨犯罪
  286. 西班牙马德里:移牧节
  287.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288. 阿根廷重点/特色产业
  289. 澳大利亚、新西兰畜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290. 金在焕@Wanna One节目Rap被质疑贬低黑人
  291. 内地洗衣珠广告“漂白黑人”被轰种族歧视
  292. 快新闻/“我不能呼吸”中国版!广州警察“膝压”制伏电动车驾驶
  293. 黑人演“埃及妖后”︱Netflix惹众怒 8.5万人联署抗议+控告
  294. 黑人演“埃及妖后”︱Netflix惹众怒8.5万人联署抗议+控告
  295. 查埃及妖后族谱 证血统为白人
  296. 妖后变黑人!? 内地埃及女网红:中国人也要小心Netflix
  297. 黑皮肤消失!古天乐变白竟回春20岁
  298. 黑人版超人非重启 设定跟《JOKER小丑》《蝙蝠侠》独立于DCEU
  299. 回应死刑打击毒贩批评 星政府邀维珍航空创办人电视辩论
  300. 患儿亲属直邮管制药品被侦办 于法于情不妨从宽
  301. 印度靠立法变身“世界药房”
  302. 为保命就可以违法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