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歷史上的老國音注音方案

來自維基學院
 >School:中國語言文學 >Subject:老國音 >歷史上的老國音注音方案

本課題只對照歷史上曾用作老國音注音的方案。

注音符號,是民國初期用來標註老國音的,現在用來標註新國音。但注音符號本身有缺陷,比如在趙元任的《國音新詩韻》中提到注音符號對具體語音及其變化關係體現不清,當時改用國語羅馬字的呼聲也很大,對大陸地區而言也不如拉丁字母使用方便。需注意入聲和輕聲,注音符號都是用一個「·」表示,入聲標在後面,作「-・」;輕聲標在前面,作「˙-」,以為區別。而不標聲調的陰平。或者在豎式書寫中,以左下「.」表陰平,以左下「,」表陽平。

國語羅馬字,是一套漢字拉丁化方案,曾是中華民國國家標準。它使用複雜的拼寫規則來標示聲調,不像其他方案要用到調號或數字,如:iou幽、you由、yeou有、yow佑。在表示老國音的時候,v(ㄪ)、ng(ㄫ)、gn(ㄬ)三個濁音的變調方式與m、n、l、r相同。而短促入聲,是在韻尾加上-q,例如:貼tieq、鹿luq。兒化音則把韻尾之i、n 省去,如:孩兒hair-erl寫作harl,扇兒shann-erl寫作shall,味兒wey-erl寫作well;y、i、iu等韻要加el,其餘加l,例如:絲兒sy-erl作syel、今兒jin-erl 作jiel、魚兒yu-erl作yuel;明兒ming-erl作mingl、後兒how-erl作howl。

威妥瑪拼音,是用來拼寫官話的,但一些早期的國音字典中也有標註,當時威妥瑪拼音的流行程度遠遠高於國語羅馬字。與其它系統不同,威妥瑪拼音能準確的標示出空韻,舌尖為ŭ,捲舌ih。再者就是,標準的威妥瑪拼音使用上標數字來表示聲調。

例句:「實際只有趙元任一個人兒會說!」

  • 注音符號:ㄕ・ ㄗㄧˋ ㄓˇ ㄧㄡˇ ㄓㄠˋ ㄩㄢˊ ㄖㄣˋ ㄧ・ ˙ㄍㄜ ㄖㄦˊ ㄏㄨㄟˋ ㄕㄨㄛ・
  • 音位音標:/ʂʅʔ5 t͡si41 ʈ͡ʂʅ214 iəu214 ʈ͡ʂau41 yan35 ɻən415 kə ɻɚ35 xuəi41 ʂuoʔ5/
  • 國語羅馬字:Shyq tzih jyy yeou Jaw Yuanrenn iq ge rerl huey shuoq
  • 威妥瑪拼音:Shih5 tsi4 chih3 yu3 Chao4 Yüan2jên4 yi5 ko0 jêrh2 hui4 shuo5

聲母對照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聲母
注音符號 國語羅馬字 威妥瑪拼音
b p
p p'
m m
f f
v v
d t
t t'
n n
l l
g k
k k'
ng ng
h h
ji chi
ch ch'i
gn (ni)
shi hsi
j ch
ch ch'
sh sh
r j
tz ts(後接空韻變tz)
ts ts'(後接空韻變tz')
s s(後接空韻變ss)

介母對照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介母
注音符號 國語羅馬字 威妥瑪拼音
i、yi、ii或yii、ih或yih、iq i或y或yi
u、wu、uu或wuu、uh或wuh、uq u或w
iu、yu、eu或yeu、iuh或yuh、iuq ü或yü

韻母對照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韻母
注音符號 國語羅馬字 威妥瑪拼音
a、ar、aa、ah、aq a
o、or、oo、oh、oq o
e、er、ee、eh、eq ê
e、er、ee、eh、eq eh
ai、air、ae、ay ai
ei、eir、eei、ey ei
au、aur、ao、aw ao
ou、our、oou、ow ou
an、arn、aan、ann an
en、ern、een、enn ên
ang、arng、aang、anq ang
eng、erng、eeng、enq êng
el、erl、eel、ell êrh
ㄧㄚ ia、ya、ea或yea、iah或yah、iaq ia或ya
ㄧㄛ io、yo、eo或yeo、ioh或yoh、ioq io或yo
ㄧㄝ ie、ye、iee或yee、ieh或yeh、ieq ieh或yeh
ㄧㄞ iai、yai、eai或yeai、iay或yay iai或yai
ㄧㄠ iau、yau、eau或yeau、iaw或yaw iao或yao
ㄧㄡ iou、you、eou或yeou、iow或yow iu或yu
ㄧㄢ ian、yan、ean或yean、iann或yann ien或yen
ㄧㄣ in、yn、iin或yiin、inn或yinn in或yin
ㄧㄤ iang、yang、eang或yeang、ianq或yanq iang或yang
ㄧㄥ ing、yng、iing或yiing、inq或yinq ing或ying
ㄨㄚ ua、wa、oa或woa、uah或wah、uaq ua或wa
ㄨㄛ uo、wo、uoo或woo、uoh或woh、uoq uo或wo
ㄨㄞ uai、wai、oai或woai、uay或way uai或wai
ㄨㄟ uei、wei、oei或woei、uey或wey ui或wei
ㄨㄢ uan、wan、oan或woan、uann或wann uan或wan
ㄨㄣ uen、wen、oen或woen、uenn或wenn un或wen
ㄨㄤ uang、wang、oang或woang、uanq或wanq uang或wang
ㄨㄥ ong或ueng、orng或weng、oong或woeng、onq或wenq ung或wêng
ㄩㄛ iuo、yuo、euo或yeuo、iuoh或yuoh、iuoq üo或yüo
ㄩㄝ iue、yue、eue或yeue、iueh或yueh、iueq üeh或yüeh
ㄩㄢ iuan、yuan、euan或yeuan、iuann或yuann üan或yüan
ㄩㄣ iun、yun、eun或yeun、iunn或yunn ün或yün
ㄩㄥ iong、yong、eong或yeong、ionq或yonq iung或yung
y、yr、yy、yh、yq ŭ(ts、tsʻ、s後)、ih(ch、chʻ、sh、j後)

其他符號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聲調
注音符號 國語羅馬字 威妥瑪拼音
陰平 (無) (拼寫原式,濁音聲母m、n、l、r、v、ng、gn則在聲母後加 h) -1(右上標,下同)
陽平 (改變拼寫,濁音聲母m、n、l、r、v、ng、gn使用拼寫原式) -2
上聲 (改變拼寫) -3
去聲 (改變拼寫) -4
入聲 -・ -q -5
輕聲 ˙- (形式同陰平,或在音節前加點) -0

同時期其他拼寫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拉丁化新文字,是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在中共控制區和蘇聯影響區向中國人推行的一種漢語拼音文字,是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的重要方案之一,1944年後被廢止。方案特點為:不標記聲調,部分漢語的入聲由加塞音字母韻尾的韻母表達;不寫出舌尖元音;分尖團音;用清音字母標記送氣清塞音,用濁音字母標記不送氣清塞音;對於部分漢語中的濁塞音則用濁音字母加h標記。因為提倡者將聲調視為漢語應當去除的元素,主張用其他詞語替代會需要聲調分辨意義的單詞,所以無法用來標註老國音。

法國遠東學院拼音,是二十世紀中期以前法語中最常用的中文羅馬字拼法,是法國遠東學院的漢學家顧賽芬神父於1902年制定的。該拼法標註的不是新國音,也存在尖團音的區別,但不知道是否用於老國音。

德國式拼音,是德國人佛狄南·烈辛和歐特曼等制定的基於德語式拼法的中文羅馬拼音系統。1909年,歐特曼、尉禮賢和烈辛等人為德屬膠澳的德國商人們開設了中文課程。在教學中,他們沒有使用英國人制定的威妥瑪拼音,而是根據德語的拼寫習慣制定了一種新的拼法。1911年,青島的德國教師們會商確定了這種新的拼音系統。直至1930年代,烈辛和歐特曼的中文課程教材在德語使用者中是最流行的。暫不知道此拼法是否用於老國音。

郵政式拼音,是一個以拉丁字母拼寫中國地名的系統。此系統對中國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寫法進行統一和規範。1906年帝國郵電聯席會議決定,基本上以1892年翟理斯所編《華英字典》中的拉丁字母拼寫法為依據,實際為威妥瑪拼音,不過採用一些已經普及化的地名拼法。此外,一些地方使用當地方言或古音來拼寫其地名。此拼音與老國音無關。

黎錦熙轉寫,是按照英文的讀法標註羅馬字母,而並不完全相同,譬如b、d、g本為濁音,但在國音中為清音。原文見黎錦熙《國語講壇》,民國十年三月發行。

參考鏈接

[編輯 | 編輯原始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