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赵元任标准的老国音
外观
研究者:勝爲士、綺檐淸露
- 回到 > Subject:老国音
非赵元任标准的老国音,是指国音五声及其个别声、韵与赵元任不同的读法。“国音京调”原则确立以前,五声调值的标准未定,《国音字典》也未予标明,当时的人各用其乡调读国音,造成了许多不南不北、亦南亦北的“蓝青官话”。后来“京国之争”起,因国音、京音相差极有限,遂准照北京的声调套入国音中读。而由赵元任、王璞各自录制的留声机片,也均经教育部审定发行。
兹总结赵元任读法如下: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声 | 入声 | |
---|---|---|---|---|---|
转写 | -1 | -2 | -3 | -4 | -5 |
调值 | /55/(˥˥) | /35/(˧˥) | /214/(˨˩˦) | /41/(˦˩) | /ʔ5/(˥) |
音长 | 最长 | 长 | 次长 | 短 | 最短 |
特征 | 高 | 扬 | 起 | 降 | 促 |
音准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南京 |
- 赵元任的读法中,入声按南京标准“短促、收藏”,和阴平音高一样,但音长只有其一半或三分之一。
据王璞《中华国音留声机片》: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声 | 入声 | |
---|---|---|---|---|---|
转写 | -1 | -2 | -3 | -4 | -5 |
调值 | /443/ | /455/ | /313/ | /41/ | /41/ |
音长 | 长 | 长 | 长 | 长 | 短 |
特征 | 中 | 高 | 起 | 降 | 降 |
音准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 据说王璞把入声读为“短去声”。
据高元《高元国音学》: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声 | 入声 | |
---|---|---|---|---|---|
转写 | -1 | -2 | -3 | -4 | -5 |
调值 | /5/ | /25/ | /114/ | /531/ | /ʔ5/ |
音长 | 1/2 | 1 | 1 | 3/4 | 1/4 |
特征 | 高 | 扬 | 起 | 降 | 促 |
音准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南京 |
- 高元的音准与赵元任基本相同,但所载调值及音长却与赵氏不一样。
据廖宇春《请速定国音国语之标准案》: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声 | 入声 | |
---|---|---|---|---|---|
转写 | -1 | -2 | -3 | -4 | -5 |
调值 | /11/ | /35/ | /214/ | /51/ | /ʔ5/ |
音长 | - | - | - | - | 短 |
特征 | 低 | 扬 | 起 | 降 | 急 |
音准 | 天津 | 北京 | 北京 | 北京 | 江北 |
- 廖宇春的五声读法只见于提案,阴平准天津为低音,入声则准江北且促且急,是其特色。
据陆衣言《国语发音学大意》: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声 | 入声 | |
---|---|---|---|---|---|
转写 | -1 | -2 | -3 | -4 | -5 |
调值 | /5/ | /35/ | /14/ | /51/ | /5/ |
音长 | - | - | - | - | - |
特征 | - | - | - | - | - |
音准 | - | - | - | - | - |
《国语发音学》
-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