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国治世

来自维基学院

定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汉国,意为汉族的民族国家,一般是指汉洲地区内的各地汉族割据势力已为汉族政权统一的国家[注 1],正是在第一次治世时代,赤县神州的土著住民开始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自称为“中国人”[注 2],他称“秦人”[注 3],与此同时,“汉”作为族称出现[注 4],汉王朝成为第一个统一的汉族国家,即使在汉王朝灭亡后,“汉”仍为族称之一[注 5],可见汉族已成为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注 6],类似游牧诸民族因蒙古帝国而形成“蒙古”族、日本列岛土著诸族因大和王权而形成“和”族、雪域高原的诸族居民因吐蕃(bod chen po)帝国而形成藏族(bod pa)。

治世,即政权内部的社会秩序大致稳定和平,没有大规模的动乱,而外部,至少邻国在名义上亦不存在与汉国抗衡或威胁汉国的国家。

上述两项标准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符合后者标准的多半满足前者标准。

古有罗马治世、蒙古治世,近有不列颠治世,但汉国治世与上述治世有两个根本不同,汉国国家的劳动生产阶级(人口多数)与统治剥削阶级属同一民族,蒙元帝国则与此相反,而罗马帝国与大英帝国位于两者之间,另外,罗马帝国、蒙元帝国、大英帝国的财富能透过征服他国、剥削被征服地区而得,所以帝国的征服扩张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业,汉国就相反,无论对匈奴帝国、吐蕃帝国等政权的征战,成功与否都不能扩充帝国财富,反而劳民伤财,因为汉国对外征战主要是围绕国防安全与否,战争并不能获利,反而成为国家财政支出的无底黑洞,但如果不主动出击,敌军又会侵掠边境以至深入中原地区烧杀掳掠,同样令汉国人命财产损失惨重。

前无古人的治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前期治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春,匈奴帝国的统治者降低傲慢的头,呼韩邪单于挛鞮稽侯狦与郅支骨都侯单于挛鞮呼屠吾斯分别派遣右屠耆王挛鞮铢娄渠堂与右大将挛鞮驹于利受入朝南方的汉国,至此,与汉国连兵八十载后,匈奴单于以派使向汉廷、向皇帝刘询称臣入朝的政治姿态,在名义上成为汉国主导的亚太秩序的一分子,汉国[注 7]的周边地区再没有任何国家与汉国敌对或抗衡,亚太地区这个和平秩序总共维持了六十三年,直至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因匈奴帝国破坏和平,与汉国再度开战而破灭。

因为匈奴帝国是汉国邻国中唯一能抗衡以至威胁汉国的国家,所以汉国治世始终维系于汉国能否压服匈奴帝国。

汉洲地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六十三年的前期治世期间,汉国国力达到历史上第一个高峰,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国治下直接控制的汉族人口约有五千七百万人[注 8];汉国间接控制的人口主要是非汉族群,比如西域都护府辖下诸王国的总人口就有1282121,而滇王、夜郎王、钩町王等治下人口及槃弧蛮、廪君蛮、板楯蛮等人口亦数以十万计[注 9],还有历年投附汉国而被安置在十一边郡的属国地区[注 10]的包含匈奴人在内的十余万胡人。

汉国在前期治世时代的首都是长安城,人口约二十四万[60],面积约34km²(34392202m²)[61],加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这五座合称为“五都”的城市,是当时汉国,也是汉洲最大的六座城市[注 11]

汉国以汉洲(即本部)为直辖领土,而塔里木盆地的数十个王国、以色楞格河流域为核心的匈奴帝国、汉江以南的半岛诸国、日本百多个王国、阿尔泰山脉与卡拉套山脉之间的地带皆在汉国的间接控制或威慑之下,自濑户内海西至卡拉套山脉、自中圻北至贝加尔湖畔区,其间所有区域均属汉国的势力范围。

北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自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帝国的虚闾权渠单于南侵失败后,汉国的长城防线——从敦煌郡至辽东郡——有长达七十年的时间再没有发生过战争,这段期间,鲜卑人仍然被匈奴人所统治,与汉国并没有任何来往,而乌桓人自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脱匈独立后,一直由汉国设立的护乌桓校尉管理。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春,草原的失败者呼韩邪单于挛鞮稽侯狦亲自入朝,在与汉国皇帝刘询[注 12]会晤后,得到汉国的种种援助,比如派兵“留卫单于,助诛不服,又转边谷米糒,前后三万四千斛,给赡其食”,呼韩邪单于率领南下的部众得以在长城防线以北背靠汉国来获得休养生息,呼韩邪单于显然不会放弃经营草原地区,特别是在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郅支骨都侯单于挛鞮呼屠吾斯率众西迁后更是如此。

直至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控制草原地区的呼韩邪单于率众北迁重返单于庭,汉-匈两国的和平秩序亦得到继续[82],其后半个世纪内都不曾发生过战争,在呼韩邪单于之后,匈奴单于曾两度亲身入朝汉国,皆得到汉国的巨量馈赠,可见汉国的霸权与匈奴帝国在公元前二世纪的霸权与不同,不会透过剥削或伤害他国人民来维系[82]

这段和平的岁月,据后人追忆:

不过,匈奴帝国的臣服并非基于汉军的直接打击,这就令前期治世存在一些瑕疵,汉廷也因此而给予匈奴单于“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的礼遇,设使“匈奴后嗣卒有鸟窜鼠伏,阙于朝享,不为畔臣”[83],虽然汉廷认识到汉国对匈奴帝国的影响力微弱,预期单于有朝一日会成为“畔臣”才安排“客礼”的待遇,但汉廷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战争的主动权不完全掌握在汉国手上,一旦匈奴单于“鸟窜鼠伏,阙于朝享”就代表两国随时进入战争状态,所以匈奴单于是必为“畔臣”,除非匈奴单于不追求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否则入侵烧杀掳掠是必然的,匈奴单于会不会成为“畔臣”不取决于汉廷对匈奴单于的待遇,而是取决于汉廷有没有一支强大的汉军以及将战火烧到草原核心地区(色楞格河流域)的意愿。

元始二年(公元2年),车师后王姑句、婼羌王唐兜分别与戊己校尉、西域都护产生摩擦,遂先后逃亡匈奴帝国,但在汉国的要求下,匈奴单于遣使拘捕二王并在恶都奴移交二王给汉使,同时汉廷在恶都奴大会西域诸王,即将二王在恶都奴处决,又颁布四禁,规定匈奴帝国不得接受来自汉国、乌孙帝国、西域诸王国以及乌桓诸国(部)的流亡者,单于表示奉行四禁,但同时,匈奴帝国却因为乌桓人停止向匈奴交纳皮布税,遣使要求乌桓人上贡皮布税,受到乌桓人的拒绝后就派军入乌桓人的地界上烧杀掳掠,劫持一千多妇孺而去,当妇孺的亲属去赎回亲人时被匈奴帝国扣留[82]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位后,遣使匈奴帝国,更换前朝赐给单于的印绂,因为改印文“匈奴单于玺”为“新匈奴单于章”,引起单于的不满,但是为了“多得赂遗”,单于并不愿以此为借口生事,于是遣使陪同汉使入朝,上书表达恢复旧印文,不过,汉使在回国途中,却发现数年前被匈奴帝国劫持的乌桓人口,遂向匈奴使节表达要求单于遵守四禁,单于接受释放乌桓人的要求,但却是遣骑万余护送乌桓人至塞外,乘机在朔方郡边塞下炫耀武力而回[82],这种挑衅举动显然代表匈奴人已做好与汉国开战的准备。

到了第二年(公元10年),再次出现车师后王投奔匈奴帝国的事件,虽然西域都护当机立断将车师后王须置离处决,但须置离之弟狐兰支随后即率众二千余流亡匈奴帝国,单于旋以狐兰支为向导,遣军攻入车师后王国,与当地汉国驻军发交火后而退,汉-匈两国重燃战火,同年,戊己校尉被部下杀害,其部众汉族男女2000多人被部下胁持投奔匈奴帝国,单于将这批汉族人口安置在余吾水(今土拉河)流域一带屯田[82]

整个前期治世期间,匈奴帝国不止结束内乱,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还从汉国手上得到丰厚的馈赠,匈奴单于五度入朝汉廷所得的黄金总量就有一百六十斤,而且繁荣的边境贸易容易令匈奴人觊觎,加以长期的和平令汉国上下丧失危机感,当汉国统治权由刘氏转移入王氏之初,匈奴帝国即乘新政权初生未稳之隙与汉国决裂,发动入侵,战火重燃。

东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自辽东郡、乐浪郡向南渡大海,直至南海一带为汉国东边,在陆路、海路分别与不同的国家相邻,在陆路上,汉国分别与夫余王国、高句丽王国以及沃沮人、濊人、韩人各邦国族群相接。

匈奴帝国东接夫余王国,与匈奴帝国不同,是一个定居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国家,是汉国的臣属国之一[注 13],其东邻的异族挹娄人长期被夫余人统治[18]

自汉朝[注 7]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攻并卫氏朝鲜王国后,于其地设立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与朝鲜王国相邻的沃沮人、濊人及韩人诸国皆成为汉朝的从属国[18],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时汉国将临屯、真番两郡地区并入乐浪郡,而后来雄霸长白山东西的高句丽王国是在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于卒本川地区(中国辽宁省桓仁县)建国[85],在当时只是弱小政权,“立国日浅,民孱兵弱”[85],负有听从汉国征调兵员助战的责任[84],可见高句丽是汉国的仆从国之一[注 13]

乐浪郡在单单大岭(朝鲜大峰山脉至阿虎飞岭山脉一线)以西大同江流域的平壤平原是汉族在半岛的主要聚居地[86],单单大岭以东至日本海岸是濊人的主要聚居地,韩人则主要居于乐浪郡以南的半岛地区,分为数十个国家,可分为马韩、弁韩、辰韩三个不同的文化区域,其中存在两个值得一提的国家,第一个是位于辰韩的徐那伐国,传说是在五凤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公元前57年6月6日)建立,以金城为王都(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一带),公元七世纪的半岛地区将统一在此国之下,但在第一次治世时期尚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国,前期治世时汉国曾分别于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元始四年(公元4年)遣军攻打徐那伐国,元始四年的汉军更一度将金城重重围困,可见前期治世的汉国也将半岛东南部纳入本国势力范围之内[87],另一个是位于马韩的百济国,传说在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建立,以慰礼城为王都(韩国首尔市风纳洞土城遗址),同样是无足轻重的小国,在元寿二年(公元前2年)时百济国曾与汉国发生战争,慰礼城亦因此战而一度被烧毁[88],韩人诸国既为汉国从属[18],徐那伐与百济两国亦不会例外,两国可能因违反从属秩序而引起汉国的打击,依结果而言,前期治世的半岛地区仍然是汉国的势力范围。

在海路上,日本列岛上的诸王国是汉国的主要交通对象,自元封三年后,日本列岛上的100多个王国就向汉朝在朝鲜半岛上的地方机构——乐浪郡——表示臣属,至前期治世时代亦如此[89]

大体而言,当时汉国以玄菟郡负责夫余王国、高句丽王国的外交事务;乐浪郡分别负责韩人、沃沮人、倭人诸王国的外交事务[18],终前期治世,汉国在东邻的势力范围稳固如初。

西南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湘江-广州湾以西、长江以南为西南地区,呈现Ⴑ形包围汉洲梁州地区,这片土地向西深入康区-缅北、向南至泰北,横跨今中国与中南半岛四国的国界,是西南诸族群的主要聚居地,也有少量分布在长江以北,例如巴郡中东部一带是板楯蛮的主要聚居地,由可以不向汉廷交纳赋税的七大姓族自治;廪君蛮在巫县亦有少量聚居,但主要分布在南郡长江以南的清江流域;槃弧蛮则主要分布在武陵郡及长沙郡的湘西地区[注 14]
在槃瓠蛮以南主要有西瓯人、骆人分布,西瓯人主要聚居于郁林郡、交趾郡;骆人诸族主要分布于北部湾沿岸各郡[注 15]
在槃弧蛮、骆人以西的南中地区则有夜郎、且兰、滇、劳深等不同的国族分布。[注 16]

汉族部落自战国晚期开始移入西南,至前期治世,整个西南地区的汉族人口已有五百万之众[注 8],虽然汉廷只能控制当地的汉族人口,但仅凭剥削当地汉族人口就足以在经济及军事方面维持汉国在当地的统治[103],并不需要亦没有剥削西南地区其他先住民族群[104],而当地众多王国政权势力仍然强大,其他土著族群全由当地的诸王国所控制。

汉国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全面建立,可追溯至元鼎五年秋汉朝对南越国的统一战争,当时兵分五路南攻,位于最西边的一路兵马由驰义候何遗率领自巴蜀南下途经西南地区,沿珠江而下番禺,并调遣夜郎、且兰、邛都(今中国西昌市一带)、莋都等国家出兵助战,不过且兰、邛都和莋都担心如果听令出兵,会令国内空虚,“旁国虏其老弱”,于是直接发兵与汉朝对抗,适逢汉朝已攻并南越国(公元前111年),何遗军遂改变目标,讨伐且兰、邛都、莋都,灭亡三国,在且兰设立牂柯郡,在邛都设立越巂郡,在筰都设立沈犁郡,汉王朝的统治深入西南地区,引发西南诸族诸王的恐慌,冉駹人遣使汉廷,请求在当地设郡,于是汉廷在冉駹设立汶山郡,又在白马人的居地设立武都郡,夜郎国君亲自入朝,受到汉廷承认为王[105]

同年,汉廷要求西南地区最大的国家——滇王国的国王亲身入朝,不过入朝的要求受到滇王国与周边的劳深、靡莫两国共同抗拒,直至汉朝军队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攻灭劳深王国与靡莫王国,滇王才“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朝在滇王国设立益州郡,而西南地区东部的湘西在战国时代已为楚有,南部的广西、海南岛、越南地区在并南越国后已设郡治理,至此,汉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全面确立[105],当地的汉族官吏主要负责“察动静,有变乃以闻”,保障西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

进入前期治世年代,西南地区的局势基本稳定,但也有小的叛乱,在海南岛上的珠崖郡,当汉族官吏企图开始以对汉族平民的剥削力度来对当地族群实施剥削,容易激起不惯被剥削的当地族群的对抗,珠崖郡在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一度叛乱,至初元元年再度叛乱,此后连年不息,耗费巨大,至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汉皇帝在反战派大臣的劝说下决定废除珠崖郡,至于当地汉族民众则“有慕义欲内属,便处之;不欲,勿彊”。

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夜郎、钩町、漏卧等三王国爆发混战,汉廷遣使要求三王国停战,然而三王却“刻木象汉吏,立道旁射之”,于是汉廷派陈立为牂柯郡太守,再次要求三王停战和解,但三王仍然顽固不从,陈立在兴国且同亭召见夜郎王及其部属小王时,当机立断将夜郎王斩杀[注 17],夜郎王国诸首领当即向陈立表示“将军诛亡状,为民除害,愿出晓士众”,夜郎兵马见到夜郎王头后“皆释兵降”,钩町王、漏卧王闻讯后立即停战和解,还上贡“粟千斛、牛羊”以劳慰当地汉军[106]

虽然当地社会恢复和平,但夜郎王的儿子邪务邪务的外祖父翁指不甘于就此而算,不过不是发兵攻打钩町、漏卧,而是发兵反汉,在取得夜郎王国的部分军队支持下,逼使夜郎王国的22座城邑共同起兵反汉,同年冬,汉军攻入夜郎王国,将邪务翁指领导的夜郎军围困起来,断其粮道、水源,又派人策反夜郎军将领,于是邪务翁指被部下斩杀向汉军投降,夜郎王国灭亡,夜郎叛乱就此弥平,此后西南地区再没有动乱,直至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被王莽眨为侯的原钩町王因不满而被杀后,西南地区才烽烟四起[注 16]

西南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西南沿海地区,即北部湾周边地区存在一条从徐闻、合浦或日南郡出航,沿中南半岛沿岸进入印度洋的海上贸易路线,沿岸有都元、邑卢没、谌离、夫甘都卢、皮宗、黄支、已程不等诸王国。

西边与西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汉国西邻,主要聚居着不同种类的羌人,中原人与羌人首次大规模冲突发生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九月,当时匈奴帝国乘着汉廷发兵攻南越国的时机,唆使羌人东侵中原,围攻陇西郡的安故、枹罕两地,不过到了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十月即被汉兵讨平,前后不过两个月时间。

到了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在匈奴帝国的暗中唆使下,互相攻伐仇怨累年的诸羌种出现联合的倾向,先零种、罕种、开种互相联合,第二年(公元前61年)春,先零种起兵暴动,一边劫略人口较少的羌人族群,另一边入侵汉国本部边塞,“攻城邑,杀长吏”,又击败汉军于浩亹,但罕种和开种并不打算与先零种一起攻汉,在先零种起兵前夕就派人至金城,将先零种反汉的企图通知汉官,夏季,汉国派汉族名将赵充国率军攻伐叛羌,在罕种和开种的反正下,汉军顺利于秋季击败先零种,至次年(公元前60年)秋季,先零种首领被部下杀害降汉,汉国设置金城属国以管理降羌,于是横跨三个年头的羌乱被平定。

进入前期治世,羌人的唯一一次叛乱发生在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如同元康年间的羌乱,并非所有羌人族群都站在汉国的对立面,上一次叛乱的主力是先零种,这一次叛乱的主力是彡姐旁种,彡姐旁种在秋七月起兵叛,东掠陇西郡汉边,“侵边境,杀吏民”,汉军的平叛行动初战失利,直至同年十一月,增兵六万的汉军夷平彡姐旁种,“斩捕首虏八千余级,卤马牛羊以万数”,彡姐旁种“亡出塞”,再也不能威胁汉国。

元始四年(公元4年),在王莽的银弹攻势下,部分羌人向汉国献地及称臣,所献之地“皆与汉民”定居,汉国在当地设立西海郡,可以说是汉国向当地羌人买地开疆,既然是新得之地,自然需要迁移汉族实边,即“徙天下犯禁者处之”,之后两年间,汉民“徙者以千万数”[107]。虽然羌人收钱卖地,但很快就反悔,居摄元年(公元6年),西海郡受到羌人的侵扰,不过在如日中天的汉国面前,这种侵扰旋即消灭,直至后来汉国内乱,王莽政权败亡(公元23年)后,羌人才得以征服西海郡,当地数以万计的汉民不是东返中原就是融入羌人,成为羌人或羌化汉族[108],至更始年间(公元23年~公元25年),羌人进而在金城、陇西二郡烧杀掳掠,直至汉国重新统一后才稍稍收敛。

西北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西域,北以天山山脉与乌孙帝国、匈奴帝国分隔,东接汉洲,西止帕米尔高原,南以昆仑山脉与青藏高原相隔,约相当于今塔里木盆地区域。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帝国陷入内哄,负责西域地区事务的日逐王挛鞮先贤掸叛降汉国,汉-匈两国在西域地区争霸了四十多年后,以汉国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为结果,开启了汉国独霸塔里木盆地的时代。

同年,乌孙帝国昆莫翁归靡死,翁归靡生前约定以汉国公主刘解忧之子元贵靡继任昆莫,但乌孙权贵却违反翁归靡的意愿,改立翁归靡之兄军须靡的儿子泥靡为昆莫,因为乌孙帝国的违约行为,汉国遣使远赴乌孙怪责,但并没有进一步的举行,同时新昆莫泥靡亦收继叔母刘解忧,不过两人关系并不好。

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挛鞮稽侯狦在草原斗争失败降附汉国的同一年,泥靡与刘解忧的关系愈见恶劣,适逢汉使魏和意、任昌至乌孙,刘解忧与魏和意、任昌谋杀泥靡,不过政变显然出了差错,泥靡被伤不死而逃亡,泥靡之子细沈瘦发兵包围首都赤谷城,刘解忧、魏和意与任昌被围困数月,直至西域都护府发兵来援才解围,同时,翁归靡的另外一个儿子乌就屠在政变发生时逃亡北境,宣称母系匈奴挛鞮家将发兵干预,由是发展自己的势力,当汉国遣使医治泥靡并收系魏和意与任昌下罪处死不久后[注 18]乌就屠即攻杀泥靡,自立为昆莫,汉国闻讯即计划遣军攻打乌就屠

其后在刘解忧的侍女兼乌孙右大将之妻冯嫽的外交努力下,汉皇帝和乌就屠达成协议,同意以乌就屠为乌孙小昆莫,而刘解忧之子元贵靡出任乌孙大昆莫,汉国遣军屯驻乌孙帝国首都赤谷城,负责监管大昆莫与小昆莫对乌孙帝国的地界、人口的划分,最后乌孙帝国约十一万户总人口中,大昆莫元贵靡得六万多户,小昆莫乌就屠得四万多户,其中赤谷城由元贵靡分得,在匈奴帝国陷入内乱的同时,第二大游牧帝国一分为二,对于以汉国这类以定居农业为生、曾经长期受游牧民族侵扰的国家来说,一个“民刚恶,贪狠无信,多寇盗”的游牧帝国被削弱是一个好消息[109]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刘解忧返回汉洲定居养老,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郅支骨都侯单于挛鞮呼屠吾斯西迁,与乌孙小昆莫乌就屠产生冲突,匈奴军连年入寇乌孙,次年(公元前48年),汉国在车师旧地设立戍己校尉率军屯田,之后数年,呼韩邪单于挛鞮稽侯狦在汉国的帮助下日渐强大,加之发生郅支骨都侯单于杀害汉使谷吉一事,适逢康居王国在与乌孙帝国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于是来一个驱虎吞狼的计划,遣使坚昆(郅支骨都侯单于的单于庭所在地),向郅支骨都侯单于传达联合攻灭乌孙王国的图谋,并以康居王国与乌孙王国接壤的康居东部地区给予郅支骨都侯单于驻扎,约定消灭乌孙王国后,乌孙旧地由郅支骨都侯单于统治,这个方案正好与郅支骨都侯单于的西迁计划一拍即合,于是乌孙帝国两个敌人结成同盟[82]

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郅支骨都侯单于率众西徙康居王国,不过西徙路上遭受雪灾,“中寒道死”,抵康居王国之时,郅支骨都侯单于部众仅余下约3000人,不过康居王仍然看重郅支骨都侯单于,将女儿下嫁予郅支骨都侯单于,同时郅支骨都侯单于亦以其女儿嫁予康居王,结成姻亲同盟[82]

在郅支骨都侯单于的3000兵马与康居军的联合进攻下,乌孙帝国败仗连连,联军东进至乌孙国都赤谷城下,“杀略民人,驱畜产去”,在联军的蹂躏下,赤谷城以西的乌孙国土被杀光、烧光、抢光,以致“空虚不居”,成为无政府状态[82]

郅支骨都侯单于正在中亚混得风生水起之际,呼韩邪单于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控制了被郅支骨都侯单于放弃的草原,随后于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离开长城防线的光禄塞下,北归单于庭,尽据今蒙古草原之地[82]

接着七年,郅支骨都侯单于的势力日渐坐大,直接反客为主控制康居王国,康居王国的统治阶层被郅支骨都侯单于清洗一空,不止康居王被杀,连康居王女也被其夫郅支骨都侯单于杀害,支解其尸体丢弃入都赖水中,除了康居王国外,西至奄蔡王国、南至大宛王国,赤谷城以西者皆服属郅支骨都侯单于,岁贡不竭,“不敢不予”。另外,郅支骨都侯单于还劳役当地民众,在都赖水旁用了2年时修筑了一座城市作为自己的驻所,俗称郅支城(今哈萨克共和国塔拉兹一带)[110],虽然如此,但并没有影响西域都护府对塔里木盆地诸王国的管辖。

汉国为了谷吉一事,三次遣使郅支骨都侯单于,要求归还谷吉遗体,然而汉使反受郅支骨都侯单于“困辱”,郅支骨都侯单于又向汉国西域都护上书自称:“居困厄,愿归计彊汉,遣子入侍。”显然易见,郅支骨都侯单于认汉国遥远,鞭长莫及,才能得了便宜还卖乖,不料来自汉国的攻击来得如此迅速[110]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汉国西域都护府的骑都尉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矫诏发动戊己校尉和西城各仆从国的兵马,汉兵与各国胡兵合共四万人,兵分两路进攻郅支城,一路西越葱岭,经大宛王国北上,另一路是主力,由陈汤率领,直接经温宿王国向北跨天山山脉,直抵赤谷城,正好一支康居军在赤谷城一带劫掠,遂被联军所灭,随即西向入康居王国地界,陈汤命令部队禁止抄寇,又与康居权贵接触,策反康居权贵倒戈,在当地向导下,联军直至离郅支城三十汉里,郅支骨都侯单于才得到联军到来的消息,郅支骨都侯单于曾经一度想弃城逃亡,在强敌临境前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就似伊稚斜单于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躲猫猫之旅,发挥游牧民族的长处,如果郅支骨都侯单于真是弃城而逃,他日或能东山再死,不过郅支骨都侯单于觉得“汉兵远来,不能久攻”,企图侥幸过关[110]

汉-胡联军遂围攻郅支城,经过一番激战后,郅支骨都侯单于被箭射中鼻子毁相,某一日晚上,郅支外城被攻破,守军退守内城,康居权贵亦发兵万骑围城,至日出,联军攻破内城,郅支骨都侯单于被汉兵杜勋阵斩,联军斩首1518级、生俘145人、逼降1000多人,郅支骨都侯单于西迁康居时的部众只有三千余人,可以说此战后,郅支骨都侯单于的势力被扫平[110]

西域都护府攻灭郅支骨都侯单于挛鞮呼屠吾斯一事,促使呼韩邪单于挛鞮稽侯狦在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亲身入朝,可见影响之大。

虽然匈奴帝国内战的事情解决,但乌孙——当是小昆莫一派——却与西域都护府产生冲突,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乌孙军围困乌垒城,后被击退,阳朔四年(公元前21年),乌孙小昆莫出现内乱,乌就屠的两个儿子——拊离日贰——争夺小昆莫之位,日贰拊离,随后汉廷遣使立拊离之子安日为小昆莫,结束乌就屠一派的争端,而日贰流亡康居王国,被小昆莫安日派人刺杀,汉廷对小昆莫势力的干预强化了汉国对当地局势的影响力[109]

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乌孙小昆莫势力再度出现内乱,安日被杀,于是汉廷遣使立安日的弟弟末振将为小昆莫,不料末振将新上位后,却与弟弟卑爰疐计划派人刺杀大昆莫雌栗靡雌栗靡被害后,汉廷不得已,遣使立刘解忧的另一名孙子伊秩靡为大昆莫,大昆莫伊秩靡登位后,又派人杀害小昆莫末振将,小昆莫之位转入安日之子安犂靡手上,而卑爰疐则拥众八万依附康居王国,企图吞并两昆莫势力,在卑爰疐势力的威胁下,乌孙两昆莫不得不更为倚靠汉国“亲倚都护”以自立[109]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卑爰疐与匈奴帝国发生冲突,冲突以匈奴军的胜利告终,卑爰疐派其子趋逯入匈奴为人质,但汉国得此消息后,担心卑爰疐会得到匈奴单于的支持而坐大,吞并乌孙两昆莫[111],于是遣使要求乌珠留若鞮单于挛鞮囊知牙斯放还趋逯,彼时汉国对匈奴单于还有一定的威慑力,令匈奴单于按汉廷的命令行事[82]

虽然乌孙帝国的内部冲突牵扯汉国相当多的关注,但整个前期治世,西域地区(塔里木盆地)诸王国都在汉国西域都护府的管辖下得到超过半个世纪的和平。

元始二年(公元2年),车师后王姑句因为道路问题而被戊己校尉扣留,后来姑句找机会逃亡,投奔匈奴帝国,同一年,婼羌王唐兜埋怨西域都护在婼羌与赤水羌的战争中不帮助婼羌,遂率众千余投奔匈奴帝国,时任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挛鞮囊知牙斯遣使向汉廷说明情况,汉国权臣王莽认为西域诸王国是汉国的臣属,所以匈奴帝国不应接受来自西域诸王国的流亡者,要求单于拘捕车师后王姑句、婼羌王唐兜并将二王在恶都奴地方移送给汉使,单于按照汉廷要求行事,同时,王莽召集西域诸王在恶都奴大会,在匈奴移交二王后,即在恶都奴处决二王及颁布四禁,禁止匈奴帝国接受来自汉国、乌孙帝国、西域诸王国及乌桓诸国的流亡者,在单于表达遵守四禁后,一场政治风波就此平息[82][109]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因为汉帝王莽遣使西域的消息,车师后王须置离以担忧不能供应汉使所需为由,谋划逃亡匈奴帝国,但走漏风声,被西域都护派人拘捕,当证实存在逃亡匈奴的计划,须置离即被处决,不过须置离之弟狐兰支闻讯后率众二千余逃亡匈奴帝国,乌珠留若鞮单于挛鞮囊知牙斯狐兰支为向导,遣军入寇车师后王国,与当地的汉国驻军交战而回,遂令汉-匈两国战火重燃[82][109]

后期治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自汉国在前期治世之后陷入内乱,乌桓人即与匈奴人联合南犯汉洲,即使鲜卑人在公元一世纪三十年代脱匈独立后,亦与匈奴人、乌桓人联手南侵,直至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乌桓人与匈奴帝国决裂,向匈奴帝国发动攻击,令匈奴帝国“北徙千里”、“漠南地空”,汉国乘机拉拢乌桓人,至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乌桓人全部转向汉国阵营,汉廷于是重设护乌桓校尉,屯驻在上谷郡宁城,负责有关乌桓人及鲜卑人的事务并“岁时互市”进行边境贸易,不过后来赤山乌桓人的首领歆志贲起兵叛汉,多次入掠上谷郡,毕竟南接汉边,与其工作经商赚钱还不如直接抢劫杀人,汉廷为此而“设购赏”,但一直没有取得效果[112]

而鲜卑人与匈奴帝国的联合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在匈奴帝国分裂后,匈-鲜联盟不久即行中止,鲜卑人转而与汉国联合起来对付北匈奴帝国,建武二十五年,匈奴帝国正式分裂的第二年,鲜卑人即与汉国进行外交来往[112][113],其中偏何统领的一部(国)[注 19]迅速倒向汉国,并攻击北匈奴帝国,取得斩2000多级的战绩,因为鲜卑人根据在对北匈奴帝国战争中的斩首级数来向汉国换取财物,这极大提高了鲜卑人攻打北匈奴帝国积极性,相当于汉国用财物买北匈奴人的人头,鲜卑人则扮演汉国雇佣兵的角色,至永平元年(公元58),在辽东郡太守祭肜的鼓励下,偏何领兵打败多次入掠上谷郡的赤山乌桓人并斩杀其首领歆志贲,得到大批“购赏”,自此鲜卑人全都由亲匈奴转向亲汉,成为北匈奴帝国的敌人,直至永元元年(公元89年),汉国每年都给鲜卑人二亿七千万钱,以作为借力(鲜卑)制衡(北匈奴)的代价[112]

章和元年(公元87年)春,汉国对鲜卑人近四十年的投资生效,鲜卑人在与北匈奴帝国的一次战争中斩杀北匈奴优留单于,随之鼓舞南匈奴单于国北灭北匈奴帝国以并为一国的信念,碰巧当时窦氏是汉国皇室的外戚,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因为卷入刺杀地方诸侯的风波,主动请求北征北匈奴帝国以“赎死”,加上南匈奴单于向汉廷的请求,于是在章和二年十月,汉国准备以窦宪为主帅,率领汉军及南匈奴军北征北匈奴帝国。

次年(公元89年)六月,汉国与南匈奴单于国联军在汉将窦宪的领导下北征,联军在稽洛山大破北匈奴单于率领的大军,联军乘胜追击,斩杀13000多级、俘获马牛羊骆驼等牲畜超过一百万只,兵临私渠比鞮海,七月,联军兵至燕然山,窦宪在山上留下著名的封燕然山汉铭后就退兵回国,同时遣使当时逃至西海(今蒙古国哈尔湖Xap Hyyp)地区的北匈奴单于,逼使北匈奴单于向汉国称臣,周边再没有国家足以抗衡汉国,汉国进入后期治世时代,直至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被叛羌暴乱结束这个和平年代。

汉洲地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后期治世的十七年期间,汉国国力是继第一个高峰后的小高峰,章和二年(公元88年)时汉国治下直接控制的汉族人口约有四千三百万人[注 8],另外还有内迁至汉洲雍州一带的羌人及属国地区安置的其他族群[注 10],而间接控制的人口主要是非汉族群,由各仆从国控制,比如原滇国、原夜郎国、槃弧蛮、廪君蛮、板楯蛮、乌浒蛮、俚人等西南地区族群的各酋长,以及哀牢、白狼、槃木、唐菆等百余国,另外,历年投附汉国的包含匈奴人在内的胡人由寄居在汉洲北边的南匈奴单于国控制,西域都护府失去了对乌孙王国的控制,都护府辖下诸王国的人口相比前期治世时代有所减少。

汉国在后期治世的首都是洛阳城,人口约三十万[注 20],面积约9.5km²[61]

后期治世的汉国以汉洲(即本部)为直辖领土,而塔里木盆地的数十个王国、以大湖盆地为核心的北匈奴帝国、汉江以南的半岛、倭人三十多个国家等不同的地区皆在汉国的间接控制或威慑之下,自对马海峡西至葱岭、自中圻北至哈尔湖畔区,其间所有区域均属汉国的势力范围,相比前期治世,后期治世的汉国势力范围略有收缩,对边缘地区的控制力亦有所下降。

北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永元二年(公元90年),汉国遣军击败在伊吾卢地的北匈奴军,夺回被北匈奴帝国控制了十三年的伊吾卢地,同年,南匈奴单于国又遣军北征,在西海地区再次大败北匈奴单于而退。

永元三年(公元91年)春,北匈奴帝国被南匈奴打败的消息,促使汉国再度遣军北征,汉军自居延塞出发,围困北匈奴单于于金微山一带,击败北匈奴军,北匈奴权贵5000多人被斩首,不过北匈奴单于杀出重围逃亡,不知所踪,一度流亡乌孙帝国。

汉军回师后,北匈奴单于之弟挛鞮於除鞬自立为单于,拥众二万多人移屯至蒲类海地区,又遣使向汉国称臣,在窦宪的支持下,汉廷承认挛鞮於除鞬为北匈奴单于并准备重返草原,于是无论南北匈奴都成为汉国的藩属国,同年底,汉廷以班超为西域都护,重设西域都护府,但次年六月,汉国发生宫廷政变,外戚窦氏一党被排除出权力中心,窦宪被迫自杀,窦氏失势,汉国宫廷政变令北匈奴单于挛鞮於除鞬失去来自汉国的支持,第二年(公元93年),挛鞮於除鞬决定自行北迁,与汉国产生矛盾,“自畔还北”,最终被汉军诛灭,北匈奴帝国又一次遭受汉军的沉重打击。

而鲜卑人在斩杀北匈奴优留单于后,即逐渐渗入草原,同化当地的匈奴人,实力遂得到进一步扩张,滋长野心[112],同时北匈奴帝国因为衰落而退出草原,令鲜卑人失去来自汉国每年二亿七千万钱的金援,于是富裕繁荣的汉国在数年后成为鲜卑人“发穷恶”的受害者,不过汉国仍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卫边境,加上鲜卑人尚未统一为一个强国,所以鲜卑人还未能成为汉国的威胁。

北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北匈奴帝国遭受重打击后,南匈奴单于国却爆发了一场内乱,南匈奴单于挛鞮安国发兵攻打功高震主的左谷蠡王挛鞮师子,并将其围困在五原郡柏曼县城,直至汉廷派兵平叛的消息传来,挛鞮安国即被部下杀害投降,汉廷于是扶持挛鞮师子为新单于,然而南匈奴单于国并未完全安定下来,次年(公元94年)发生一场叛乱,南匈奴部分胡人拥立挛鞮逢侯为新单于,杀略“吏人,燔烧邮亭庐帐”并围攻单于挛鞮师子,汉廷再次派兵平叛,迫使挛鞮逢侯解围北奔草原,然而不久,挛鞮逢侯的余党右温禺犊王乌居战发起叛乱,只是旋起旋灭,在汉军的打击下,以乌居战投降告终,南匈奴单于国得到短暂的和平。

永元十年(公元98年),挛鞮师子死后单于位传至其堂兄弟挛鞮檀,在位其间频密派兵北上攻打挛鞮逢侯部众,虽然挛鞮檀占据上风但亦未能消灭挛鞮逢侯势力,后期治世时大漠南北南匈奴之间的相持之势不变。后来南单于挛鞮檀在永初三年(公元109年)乘着汉国陷入羌乱之机起兵反汉,并与自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起移居塞内汉洲的乌桓人、鲜卑人联手劫掠周边郡县汉民,直至次年,汉军才成功围困挛鞮檀,逼使挛鞮檀投降,亦不废其南单于之位,经此一役后,已移居塞内的乌桓人、鲜卑人被汉廷逐回塞外[18],而挛鞮逢侯在漠北遭受鲜卑人频频打压而不得不于元初五年(公元118年)率百余骑南下投降,南匈奴单于国再次得到短暂的和平。

东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自汉国辽东郡、乐浪郡向南渡大海,直至南海一带是汉国的东边,相邻的国家族群与前期治世时代相比并没有巨大的改变,然而高句骊王国已经趁汉国深陷内乱时摆脱仆从国地位,同时亦开始向周边进行吞并扩张,南扩至萨水(清川江),逼使沃沮人诸国向其称臣纳贡[18],甚至一度入侵乐浪郡,在东亚东北部地区甚为强势,只是名义上仍以汉国为宗主国,直至汉国重新统一才令高句骊王国的扩张停止[115],不过对于单单大岭以东的濊人诸国,汉廷不再派遣汉官治理,仅“封其渠帅为侯”予其自治。

后期治世的百济同样是无足轻重的小国,而徐伐那改国号为鸡林[87],与前期治世相比亦没有变化,韩人诸国在后期治世时较大的改变是出现了一股新势力,传说在建武十八年三月四日(公元42年4月12日),驾洛国(又名金官国)在对马海峡北岸的弁韩地区诞生[116],驾洛国在建国初期可能有自汉洲渡海而来的汉族群体参与[117],随后周边亦分别建立阿罗伽倻(韩国庆尚南道咸安郡)、古宁伽倻(韩国庆尚北道尚州市)、大伽倻(韩国庆尚北道高灵郡)、星山伽倻(韩国庆尚北道星州郡)、小伽倻(韩国庆尚南道固城郡及泗川市)等五个国家[118],并与驾洛国共同组成以驾洛国为中心的六伽耶国家联盟,但联盟的成员国组成并不固定[119]

另外,韩人诸国可能在公元一世纪形成以马韩地区月支国为诸国联盟共主(辰王)的政治认同,后来乘着汉国遭受永初羌乱的打击,辰王在建光元年底(公元121年)派马韩诸国兵与高句骊王国及秽人、貊人兵马联合入侵玄菟郡,汉国在夫余王国派兵支援下在次年初将其击退[120],辰王在韩人诸国的共主地位延续至正始六年(公元245年)被曹魏政权派兵打击后才衰落。

日本地区的百余个国家经过互相吞并,后期治世时缩减为三十余国[89][67],后期治世期间的夫余王国与前期治世时一样继续以汉国为宗主国。

西南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后期治世的西南边区的槃瓠蛮、廪君蛮、板楯蛮等主要族群分布与前期治世时大致相同,曾发生数次小规模的叛乱事件,然而皆旋起旋灭,影响微弱。

聚居在武陵郡澧水中游及溇水中游地区的槃瓠蛮人在潭戎的率领下,于永元四年(公元92年)发起暴乱,“燔烧邮亭,杀略吏民”,很快被武陵郡汉军消灭,西南地区重归和平,九年后的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十二月,聚居于巫县地区的廪君蛮人首领许圣起兵叛乱,荆州各郡汉军开展平叛行动,次年四月,叛乱因许圣投降而消除,俘虏被移置于江夏郡境内,成为后来“江夏蛮”、“沔中蛮”的一部分。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蜀郡属国三襄种与国外的污衍种联兵3000多人反汉,“杀长吏”,一度围攻蚕陵县城,这场叛乱结果失载,但从三襄种及污衍种其后不见记载来看,叛乱不是被平定就是三襄种及污衍种大肆劫掠后逃出国外。

而在更为遥远的日南郡象林县,汉国亦展示了不逊于在武陵、巫县的平叛能力,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夏,当地2000多蛮人发起暴乱,“寇掠百姓,燔烧官寺”,郡县驻军快速平定了暴乱。

值得一提的是,在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国遣使向汉国奉表称臣,汉廷趁势在哀牢建置哀牢县及博南县,并将两县与邻近汉国领有的6个县合并为永昌郡[注 21],汉国领土遂深入横断山脉以西区域;永元十二年,蜀郡属国旄牛族群以西的白狼、貗薄诸种17,0000人向汉国奉表称臣,逐令康区成为汉国的势力范围;永初元年,汉国九真郡境外的蛮人部落向汉国奉表称臣,同年,永昌郡境外的僬侥种族群3000多人亦向汉国奉表称臣,代表九真郡境外“千八百四十里”及永昌郡境外的中南半岛西北部地区成为汉国的势力范围[95]

西南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公元一世纪,离汉国日南郡西南三千多汉里,汉国势力范围以外的中南半岛南部湄公河下游流域地区,来自徼国的混填坐上乌文国的船至扶南,以武力征服扶南人后与当地女王柳叶联姻建立扶南王国,之后向四方扩张,“以诈力间诸邑,令相疑阻,因举兵攻并之”,成为泰国湾北岸的强国[121][122][123]

西边与西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自汉国内乱,聚居在汉洲西邻的羌人(西羌)势力趁机攻陷西海郡后向东扩张,直至被恢复统一的汉国接连击败才止住东扩势头,然而汉廷却将战败投降的羌人东移汉洲西边安置,由此种下了在公元二世纪初叶汉洲北部(中原)发生大规模羌乱暴动的祸因,汉国统治阶层在这方面目光短浅的选择,最终不止自食恶果,还连累汉族民众遭殃,令汉洲北部遭受近300年的民族混战和征服[注 24],但这个错误并不会立即造成恶果,因为恶果是由连续多年一次又一次的错误累积导致,并非一次迁移就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所以后期治世尚能保持西边的稳定并对西邻羌人实施反击。

后期治世的羌人强国烧当种由滇良家族所统治,烧当种原居于大允谷,建武年间在滇良的领导下击败先零种及卑湳种并夺其居地大榆中(中国青海省贵德县),实现烧当种的崛起,至中元二年(公元57年)秋,滇良之子滇吾与其弟滇岸率兵5000入侵陇西郡,败汉军于允街,其他羌人乘势入寇,令西边形势恶化,直至永平元年(公元58年),汉廷派汉兵与羌、胡兵联合共四万人攻击正在抄掠陇西郡的以烧当种为首的羌人,将其逐出汉洲,于西邯击溃滇吾军队,之后滇吾滇岸滇吾之子东吾相继投降,西邻局势才得到暂时粗安局面,然而滇岸之弟迷吾号吾继续领导烧当种余众,为和平埋下隐患,之后西边的数次羌乱也有迷吾号吾的身影,迷吾在建初羌乱兵败投降,号吾在元和羌乱被汉军俘虏,在号吾答应不入侵汉边后,汉官放还迷吾号吾以止息边患,但未能达至目的,章和元年(公元87年),汉军攻打烧当种,兵败于三兜谷,西边形势再次恶化,同年汉军在木乘谷击败烧当种,再逼降迷吾,西边形势才得到改善,汉官不信任降而后叛的迷吾,于是将其毒杀并诛杀烧当种相关人士1200多,不过却遗漏了迷吾之子迷唐,烧当种在迷唐领导下与烧何种、当煎种、当阗种等羌人诸国结盟反汉并勾结属国月氏胡人东掠汉洲,幸运的是,迷唐的入侵行动失败,号吾向汉国投降,而迷唐被汉军威逼以至率烧当种离开大小榆中徒居颇岩谷,令汉洲西边的形势在后期治世前夕再次得到安全。

永元四年(公元92年),汉官派使与迷唐讲和,并容许迷唐重返大小榆中,当迷唐入居大小榆中后,派遣其祖母卑缺回访,汉官派田汜等五人护送卑缺回烧当种,当和平可期之际却生变故,迷唐将田汜等人肢解杀害,并和其他羌族种(国)结盟共同侵汉,于是金城郡边塞立即遭殃,次年,与烧当种结盟的羌族诸种(国)在汉国“诱以财货”的银弹攻势下,纷纷与烧当种割席断交,汉军亦出国攻陷大小榆中,于当地筑城坞、造河桥,并计划沿黄河逆流而上追击逃亡的迷唐,而迷唐带领烧当种一路迁徒至赐支河曲(中国青海省龙羊峡水库周边地区)安居,汉军于是中止追击计划。

永元八年(公元96年),汉国派遣羌胡兵进入安多地区追击迷唐,但兵败而回,迷唐乘势再次东进,次年秋季,迷唐率兵8000攻入陇西郡,深入汉洲并煽动迁居当地的羌人起事劫掠,“共为寇盗”,迷唐兵力逐扩充至三万,击败陇西郡汉兵,劫掠大夏县,而汉廷亦发各郡汉兵、边郡羌胡兵,合共三万联军对抗迷唐,在联军进逼之下,迷唐未战先怯,经临洮县退出汉洲,联军出洲追击,击败迷唐,然而联军伤亡亦多,于是退还汉洲。

永元十年,烧当种穷困交迫,人口少于2000,迷唐不得不向派使向汉国投降,得汉国准予入金城郡暂居,后来汉廷要求烧当种返回大小榆中,但迷唐认为汉兵在大小榆中有据点,担心如发生冲突随时都会被汉兵攻陷,“不可复居”,于是以烧当种人饥饿为辞拒绝返乡,汉官逐赠送迷唐大量金帛以便购买所需的粮食及牲畜,不过这善意之举却令烧当种“更怀猜惊”,隔年(公元100年),迷唐再次起兵反汉,并与湟水中游的胡人联合“寇钞而去”,次年,烧当种再次返回赐支河曲,同年秋,迷唐率兵东向逼近汉边,汉廷派遣凉州部各郡汉兵与属国月氏胡兵、牢姐种羌兵联军三万反击迷唐,联军于允川与烧当军交战,击溃迷唐,烧当种的人口受到此战大幅削弱以至“不满千人”,迷唐不得不率残种远迁至赐支河首(中国青海省玛多县),依附当地的发羌族群才得以安定下来,不久,迷唐病死于赐支河首。

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定居在安定郡的烧何种与其他羌人种数百人起兵叛乱,旋即被安定郡汉兵所灭,此后数年,西边及西邻皆太平无事。

自从永元十三年烧当种在允川兵败后,青海湖周边及“大、小榆谷左右无复羌寇”,当年烧当种因为占据此地才得以强大起来频频抄掠汉洲,汉廷于是决定在当地建立三十四部屯田,计划重新设立西海郡,遗憾的是在将要成功之际却爆发长达十余年的永初羌乱而被迫放弃建设[124],直至500年后,汉国才再次达到永元年间的成就。

西北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自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戊己校尉被部下所害,其汉族部众被胁入匈奴帝国零吾水流域安居后,汉国在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开始遭受挑战,汉国与匈奴帝国陷入长期战争,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汉国任命新戊己校尉入驻西域时,焉耆、姑墨、尉犁、危须等国突然发起叛乱攻击汉军,戊己校尉率兵退还汉洲,西域都护收聚残兵退守龟兹国,西域都护府瓦解,直至王莽政权覆亡后,西域都护卒于龟兹,西域都护府才完全瓦解,西域地区陷入诸国混战的时代。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汉兵与羌、胡、南匈奴兵等联合北征,大败北匈奴军,汉国攻取伊吾卢地,派汉族人班超等出使西域诸王国,说服鄯善、于阗等国重新向汉国奉表称臣,次年,班超又说服疏勒国重投汉国,而汉廷亦遗军征服车师前、后二王国,随即重设西域都护等统治机构,以车师前国柳中城、车师后国金蒲城为据点,然而次年,北匈奴帝国发兵重新征服车师前、后二王国,围攻柳中城、金蒲城,焉耆、龟兹诸国亦派兵杀害西域都护,适逢汉国皇位更替,汉廷反应迟缓,同年底才派汉兵及鄯善兵救援,但北匈奴攻陷金蒲城,援军只得接应柳中城内汉兵撒退,汉国宣布召回所有驻西域的汉官回国,不过班超却留在疏勒国,继续在西域诸王国间合纵连横。

经过班超的奋斗,至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已将疏勒、拘弥、于阗等国团结旗下,同时向汉廷上疏要求支援,隔年,汉廷派遗汉兵及义从胡兵合共1000人支援班超,但在元和元年(公元84年),疏勒王据乌即城叛,班超率兵围攻乌即城,康居王国派兵援助疏勒王,直至班超外交捭阖,透过贵霜帝国说明康居护疏勒王退兵回国,班超才攻陷乌即城,元和三年,疏勒王向康居借兵入据桢中城,向班超诈降企图卷土重来,但被班超识破,疏勒王被诛杀,其兵被击溃,第二年(公元87年),班超击败龟兹与莎车联军,逼降莎车,“威震西域”,进入后期治世时代,班超的势力在西域地区内部已无有力挑战者。

永元二年(公元90年),贵霜帝国派兵攻打班超,但相持不下,贵霜军谋图联合龟兹国的计划亦被班超挫败,遂不得不与班超讲和退兵,同年,汉兵北征,击溃北匈奴军,重夺伊吾卢地,车师前后两国闻讯即改投汉国阵营,次年,龟兹、姑墨、温缩等国家归附班超,西域地区内仅余下焉耆、危须、尉犁、山国等四国不附,同年,汉廷以班超为西域都护,屯驻龟兹国它乾城[125][126]

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统率汉兵1400及辖下诸王国兵马七万扫平焉耆、危须、尉犁、山国四国,斩杀焉耆王及尉犁王,另择他人扶上四国王位,至此除了乌孙王国外,前期治世的西域诸王国重新成为汉国间接管治的地区,于是次年,汉廷封班超为定远侯。

永元八年(公元96年),车师后王因私人恩怨而攻打车师前王,击溃车师前王国,汉廷派凉州部各郡汉兵及羌胡兵平乱,永元九年(公元97年),联军击溃车师后王国,车师后王在逃亡北匈奴帝国的途中被联军捕获斩杀,扶车师后王之弟为新王,同一年,西域都护班超派甘英出使安敦尼乌斯王朝(Nervan-Antonian dynasty),然而汉使仅至帕提亚帝国(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而还,但亦是汉国官方使节史上所达到最西的地区,汉国声望在汉洲以西的地区再次达至高峰。

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班超卸任西域都护,回归汉洲原乡,西域都护由戊己校尉出任,第二年,帕提亚帝国派遣使节至汉国,首次实现东亚国家与西亚国家的官方往来,而班超至次年七月抵达洛阳,九月去世。

然而和平年代不长,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冬,西域诸王国发起叛乱,围攻西域都护于它乾城,但屡攻不克,反被击退,围城之际,汉廷派遣羌胡兵5000救援,后来龟兹、温宿、姑墨诸国发兵数万再围它乾城,亦被西域都护府统率的驻军与援军击破,“斩首万余级,获生口数千人、骆驼畜产数万头,龟兹乃定”,解除危机,然而汉廷却以“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为由,在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六月取消西域都护府等汉国在西域地区的管治机构,主动将军事力量从西域地区撤出,退守敦煌[125],同月,居于汉国境内的先零种、锺种发起叛乱,“郡县畏懦不能制”,叛乱的规模逐渐扩大,持续至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才平定,治世终结。

隐疾重重的治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汉国自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陷入近一个世纪的内乱及割据局面,汉族刘氏在此其间失去统治权,统治权传入汉族曹氏,朝号由“汉”变成“魏”(曹魏),统治权再传至汉族司马氏手上,朝号又由“魏”变成“晋”(晋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晋朝攻灭割据南夏荆州和扬州[127][128]的汉族孙氏政权(孙吴),令晋朝成为汉洲境内唯一的汉族政权(汉国),彼时河套地区等汉洲地区虽然已不在汉国直接统治区,然而汉国周边不存在威胁汉国安全的外族势力,并且在名义上臣属于汉国,所以汉国实现内部统一后即进入治世年代,直至永康二年(公元301年)正月,诸侯赵王司马伦因为篡位称帝而引发六王之乱的内战,终结近二十一年的第二次治世,而六王之乱的后果亦导致汉洲陷入长达288年的各民族仇杀、混战时代

汉洲地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约二十一年的第二次治世期间,汉国国力达到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其治下直接控制的汉族人口在太康年间约有一千六百万[注 8][129][130],还有寄居在汉洲的南匈奴单于国以及历年投附汉国而被安置在并州部、雍州部、凉州部的羌人诸胡人等包含匈奴人在内的各族群近2000000人,加上槃瓠蛮、廪君蛮、板楯蛮、乌浒蛮、俚人等西南方诸蛮族群,数量亦与此相当[注 25][注 26]

汉国在第二次治世时代的首都是洛阳城,人口约三十二万[注 20],面积约9.5km²[61],“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144],经济有所发展但社会上贫富悬殊现象亦开始恶化[145]

汉国以汉洲(即本部)为直辖领土,而河套平原被鲜卑人所占据,盘据大漠南北及燕山北麓至辽西北部的鲜卑人、塔里木盆地的数十个王国、汉江以南的半岛诸国、以邪马台王国为核心的倭人诸国、高句骊王国、沃沮人及濊人诸国、夫余王国、林邑王国等地带皆至少在名义上以汉国为共主,自濑户内海西至葱岭、自中圻北至大漠,其间所有区域均属汉国第二次治世时代的势力范围,但相比第一次治世时代,第二次治世时代汉国的势力范围有所收缩。

北邻与北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匈奴帝国自公元48年分裂以来,对汉国的威胁逐渐降低,直至檀石槐率领鲜卑人征服草原,才再次出现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然而檀石槐所建立的鲜卑帝国不如冒顿单于所建立的匈奴帝国来得稳固,檀石槐一死,鲜卑帝国即逐渐土崩瓦解,统治阶层的内战更是加速瓦解趋势,鲜卑帝国的各地封建领主自为一国并乘着汉国内乱分裂而向南扩张,其中轲比能一支借由吸收汉族流人而崛起[注 27],青龙元年(公元233年),轲比能杀害檀石槐的孙辈步度根,将其部众吸收,变得更为强大,威胁汉洲,直至青龙三年(公元235年)被曹魏政权派人刺杀,其势力才分崩离析。

建安年间,乌丸单于蹋顿成功统一乌丸各部(国),但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蹋顿被汉国权臣曹操率军一战斩杀于白狼山,鲜卑人亦乘势摆脱蹋顿的影响,乌丸人自此一蹶不振,遂成为汉国的附庸势力,曹魏先后解决统一乌丸的蹋顿及新崛起的轲比能集团这两股新兴游牧强权,才令游牧人“彊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直至第二次治世时代北邻形势仍然如此,不过相比后期治世时代,第二次治世时代汉国对北邻的影响更为软弱。

自乌丸人衰落后,鲜卑人逐渐反客为主占据乌丸故地,成为慕容部(国),檀石槐的帝国消失后,匈奴人宇文部(国)自立为一国,宇文国弱而慕容国强,彼此互有恩怨,同时慕容国亦威胁汉国昌黎、辽西、辽东三郡边境安全,但慕容国两次南侵皆被晋军击败,于是慕容国转而东攻夫余王国,一战攻陷夫余,逼使夫余王室退保沃沮人地区,直至太康七年(公元286年)汉国出手干预,大破慕容军,才成功帮助夫余人收复失地,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慕容国单于弈洛瓌向汉国奉表称臣,并与宇文国和解,汉国三郡边境遂得安全,同年弈洛瓌以大青山(中国北票市牤牛河以东)为慕容国首府,元康四年(公元294年)又建都于大棘城,在弈洛瓌统治下,慕容国全面模仿汉制[注 27]

其中大同盆地及前套平原、后套平原、西套平原在汉国内乱后,被各支南迁鲜卑人逐渐占领,轲比能败亡后,大同盆地及前套平原、后套平原被南迁的鲜卑拓跋国(部)所占领,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在拓跋国主力微的默许之下,其子沙漠汗被杀,晋朝派卫瓘施以非武力手段促使拓跋国发生内乱,同年力微去世,拓跋国陷入衰弱的局面,令并州部边境的安全威胁消于无形[150],至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拓跋国自东至西分别由力微之子禄官沙漠汗两子猗㐌猗卢三分统治,正因拓跋国长期衰弱与分裂,慕容国单于弈洛瓌之兄吐谷浑才得以率领1700落西迁至阴山脚下[151],元康六年拓跋国三主改葬沙漠汗时,汉国诸侯东嬴公司马腾、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皆派使拓跋国吊丧。

而西套平原在汉国陷入内乱后,大漠以北有斯引、出连、叱卢、乞伏四部(国)联合南下迁至阴山,时三国并入乞伏一国,而在晋朝安定郡以北的高平川(清水河)流域一带被鹿结领导的70000多落部众所盘据,泰始年间,乞伏国主祐邻举国5000多落南迁夏缘(苦水河)一带,并击溃鹿结,吞并鹿结部众及地盘[152]

在乞伏国以西,与拓跋国统治者系出同源的匹孤所统率的一支鲜卑人亦乘乱迁入河西走廊,匹孤之子寿阗成为部众首领后为自己起姓“秃发”,纵使后来汉廷重新统一河西走廊亦没有驱除内迁之鲜卑人,遂成为汉国境内的一支鲜卑势力,并与当地赀虏诸胡成为凉州部治安不稳的乱源,“或降来或遁去,常为西州道路患也”[18]。咸宁年间,秃发国主树机能与当地羌胡诸族联合共100000男女[注 28]攻掠汉国凉州部,成为汉国西边的最大威胁,经过多年的战争,至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二月,晋将马隆以三千五百汉兵为晋军主力,率军夷平树机能势力,秃发国被大幅削弱,为凉州部取得和平[154][155]

自东至西分布的鲜卑诸国主要有慕容、拓跋、乞伏、秃发等四国,其中秃发国乘汉国内乱迁入河西走廊,其他三国皆位于汉国境外,第二次治世前夕,汉国平定秃发国叛乱并使拓跋国陷入分裂,至第二次治世时代又逼使慕容国降服,四国已制其三,可以断言汉国若继续维持统一,晋军是有能力敉平鲜卑人在边境的威胁。

至于寄居汉国境内的南匈奴单于国虽然在汉国内乱时抄掠周边汉民,然而在曹操统一汉洲北部(中原)后,重新将南匈奴人置于掌控中,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将南匈奴人分为左右南北中等五部,五部主要分居在兹氏县、祁县、蒲子县、新兴县、大陵县等五县,并以汉族人为各部司马以监察,至第二次治世年代,匈奴总人口增至29000多落[151],内迁汉国境内的非汉族群所引发的民族矛盾冲突的危险性,得到江统、郭钦等少数知识分子的警觉并向汉廷提醒[注 29],遗憾的是汉廷不止没有亡羊补牢外迁非汉族群,反而各派势力为了争权夺利而爆发连年内战,如果汉国没有再三发生内战,匈奴、鲜卑、羯等族群是绝不会有机会反客为主征服汉族社会在汉族传统领域建立帝国。

东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自汉国辽东郡、乐浪郡等诸郡向南渡大海,直至南海一带是汉国的东边,其相邻的国家族群与后期治世时代相比并没有巨大的改变,但在汉国陷入第二次内乱时代,汉族军阀公孙度自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起割据辽东郡,亦将周边的玄菟郡、乐浪郡、辽东属国等政区收入麾下,自封为辽东侯兼平州牧[158],同时与周边邻国族群和好,例如与夫余王国、百济国联姻[159],显然,百济国可以借力公孙氏来抗衡韩人共主辰王的约束,由此开始逐渐发展为公元4世纪的强大王国。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公孙度之子公孙康继位,公孙氏开始扩张其势力,向东攻略高句骊王国,一举攻陷高句骊王都国内城(通沟河下游),高句骊王伊夷模被逼向北迁都于丸都山(通沟河上游山区),而伊夷模之兄拔奇率领30000余男女向公孙康投降,居于沸流水(富尔江)地区,成为公孙氏在高句骊王国内的附庸势力,公孙康亦向南扩张降服韩人诸国,并在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负责韩人诸国、邪马台王国的外交事务,公孙氏的势力达到顶峰,但传至公孙康之子公孙渊统治时,高句骊王国自太和七年(公元233年)开始再次与公孙氏交恶。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魏平定公孙氏,原来臣属于公孙氏的邻国诸族群多改为向曹魏臣服,然而高句骊王国又开始入寇汉边,正始三年(公元242年),伊夷模之子高句骊王位宫派兵侵掠西安平县,曹魏逐谋发兵攻打高句骊,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魏派汉兵多路进攻高句骊王国,幽州刺史毋丘俭一战大破高句骊军,乘胜攻陷丸都,逼使位宫东逃沃沮人之地,次年,乐浪郡太守刘茂与带方郡太守弓遵亦率军越过单单大岭攻略臣属于高句骊的濊人诸国,以不耐国为首的濊人诸国改为归附曹魏,在魏军于高句骊势力范围内如入无人之境之际,韩人诸国的共主辰王突然发兵入侵带方郡崎离营,于是刘茂与弓遵转而率兵南征,以弓遵战死为代价,魏军攻陷辰王所在的月支国,正始七年(公元246年),毋丘俭率军追击逃亡的位宫而进入沃沮人地区直抵日本海海岸,但最终未能俘掳位宫而退兵[160]。经过曹魏的征伐,正始七年,汉族政权在半岛地区以至日本海西岸的势力达到历代汉族王朝的最高峰。

邪马台王国是当时列岛上最强大的倭人国家,自半岛地区的狗邪韩国至列岛上的奴国等29个国家皆臣属邪马台王国,但公元2世纪末陷入内乱,为了协调各派势力,在公元3世纪曾经先后以卑弥呼、壹与为邪马台女王,另有狗奴王国位于邪马台王国以南,其势力足以与邪马台王国抗衡。

割据汉洲扬州、荆州二州的孙吴政权曾经在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派遣卫温、诸葛直率水军舰队出海探索传闻中的亶洲及夷洲,孙吴水军未能成功到达亶洲,只到达夷洲,俘掳当地人数千男女而回,次年,卫温与诸葛直两人被“下狱诛”,孙吴统治者孙权显然对探索结果失望,而面对陌生环境水土不服的夷洲数千男女应当只有少数人才能幸存下来,这也是汉族政权史上极罕有由官方领导向未知海洋的探索行动[132]

至第二次治世时代,晋朝承袭曹魏的权威,高句骊王国、沃沮人诸国、濊人诸国、韩人诸国组成的这片地区的秩序仍然为汉国所主宰,其中高句骊王国在公元三世纪上半叶经过公孙氏及曹魏两次巨大的打击后,只能在汉国秩序下小心翼翼发展,至公元四世纪汉国爆发五胡祸华后才有机会再次对外扩张;而作为韩人诸国共主的辰王被毁灭,显然令三韩特别是马韩地区的百济国得到更自由的发展[注 30];以邪马台王国为代表的倭人诸国自泰始年间后,因不明原因与汉洲政权失去来往联络。

西南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后期治世后,汉国陷入衰弱,廪君蛮亦势弱,所以没有起兵叛乱,但板楯诸蛮七大姓族势力乘汉国内乱之机投靠张鲁割据巴郡部分地区,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逼降张鲁后,板楯诸蛮亦顺势投附代表汉国中央的曹操,然而汉中郡及巴郡旋为刘备所取,曹操在退出两郡前将两郡汉族及板楯诸蛮人口尽量徙往在其控制下的关陇地区。[注 14]

槃瓠诸蛮各势力亦开始频频挑战汉国的地方统治机构并进入汉区抄掠,在武陵、长沙、零陵三郡叛乱频烦,甚至参与汉族军阀之间的内战,直至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孙吴政权派五万汉兵讨伐武陵郡槃瓠诸蛮,历经三年才成功令“群蛮衰弱,一方宁静”。[注 14]

在槃瓠诸蛮聚居地以南的是以乌浒人、俚人为首的诸蛮族群,分布于交趾、九真、日南、郁林、苍梧、合浦六郡地区,公元二世纪末叶,一个汉族家族士氏在交州部兴起,交趾郡太守士燮乘汉国中央陷入混乱时遂渐扩张影响力,将其三个弟弟分别推上合浦、九真及南海三郡太守,士氏一家控制交州部七郡中的四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割据江东地区的孙权势力进入岭南,士燮即向孙权称臣,至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士燮去世后,孙权才派兵接管交州部并清除士氏在当地的势力,三年后(公元229年),孙权建立朝号“吴”(孙吴)政权,据有汉洲之扬、荆二州之地。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攻灭蜀汉,孙吴交趾郡遂与曹魏接壤,同年,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一同投附曹魏,由此开始八年的三郡争夺战,咸熙二年末(公元266年),曹魏权臣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朝号“晋”,曹魏与孙吴的争夺变为晋朝与孙吴的争夺,至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孙吴才收复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九年后的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朝平定孙吴,统一扬、荆二州。[注 15]

南中地区位于交趾等六郡以西,分为四郡一属国五个行政区[注 16],自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廷以刘氏宗室刘焉为益州部州牧,在刘焉及其子刘璋控制下,南中地区的汉族及诸夷族群社会在汉国陷入第二次内乱时仍然保持稳定,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取代刘璋对梁州的统治,设立庲降都督,屯驻南昌县(中国云南省镇雄县)负责管理南中事务。
建安二十五年,汉国权臣曹丕逼献帝刘协禅让而得以称帝,更朝号“魏”(曹魏),第二年(公元221年)初刘备亦称帝继续汉朝的统治(蜀汉),旋即率兵沿长江东进攻打孙权,但次年刘备因为兵败猇亭而不得不退回梁州,刘备在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后即逝,其子刘禅继位,然而新生的蜀汉政权刚才经历猇亭之败,值统治者新旧交替之际,南中地区出现不稳,越嶲郡、牂牁郡、益州郡的汉族及诸夷势力发起叛乱据郡自立,南中只有朱提郡及永昌郡尚属于蜀汉[174]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春,蜀汉权臣诸葛亮率兵南征南中,至同年秋,蜀军先后平定牂牁郡、越嶲郡、益州郡,事后将益州郡易名建宁郡,并在五郡内再分划出云南郡及兴古郡,加上原有五郡,共计七郡组成南中地区。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汉,继承曹魏的晋朝于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将建宁、云南、兴古、永昌四郡分立为宁州部。

太康元年,晋朝平定孙吴,汉国结束分裂,进入第二次治世时代,廪君蛮、槃瓠蛮、板楯蛮皆没有挑战汉国的羁縻管治,当地秩序大致稳定,其南,交州部七郡一属国在交州刺史陶璜的治理下安定和平,而郁林、桂林、始安、苍梧、临贺、高凉六郡亦然。
南中地区的朱提、牂牁、越嶲三郡仍属益州部,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宁州部被并入益州部,设南夷府,以李毅为南夷校尉负责四郡事务,之后在数任南夷校尉的治理下,南夷四郡在整个第二次治世时代皆安定无事,朱提、牂牁、越嶲三郡亦然。

西南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初平年间汉国内乱,日南郡象林县人区逵[注 31]趁机起兵叛乱,杀害象林县令,割据象林县并自立为王,而汉国内乱愈演愈烈,最后分为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汉族割据政权,区逵因之得以建立林邑王国脱离汉国管治,乘着汉国分裂,林邑得以在正始九年(公元248年)侵吞孙吴日南郡寿泠县,以寿泠水为林邑北界[176],之后亦频频侵扰孙吴日南郡,“数攻百姓”、“数作寇逆,攻破郡县,杀害长吏”,经当时的交州刺史陶璜“前后征讨,翦其魁桀”[167]的措施后,在汉国统一的第二次治世期间才有所收敛。

林邑南邻扶南王国,扶南公元3世纪在经历四次改朝换代,在动荡之间亦继续对外扩张政策,“攻屈都昆、九稚、典孙等十余国,开地五六千里”,其国王自称为“扶南大王”,成为泰国湾沿岸的霸主[121][123]

中南半岛上还有都昆、金陈、林阳、奴后等诸王国,奴后国境与汉国永昌郡相邻,优钹国、横趺国等国则分布在孟加拉湾周边地区。

民族光复的治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相关列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汉民族原乡[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汉洲内部的二级行政区划
汉洲核心区[注 32]
汉王朝 晋王朝 备注 备注
京兆尹 京兆郡 不适用
左冯翊 冯翊郡
北地郡
右扶风 扶风国
始平国
新平郡
弘农郡 弘农郡
上洛郡
河东郡 河东郡
平阳郡
太原郡 太原郡
新兴郡
雁门郡
上党郡 上党郡
乐平国
河内郡 河内郡
汲郡
河南郡 河南尹
荥阳郡
东郡 濮阳郡
济北国
陈留郡 陈留郡
颍川郡 颍川郡
襄城郡
汝南郡 汝南国
汝阴郡
戈阳郡
南阳郡 南阳国
南乡郡
义阳国
南郡 南郡
襄阳郡
南平郡
宜都郡
建平郡
江夏郡 江夏郡
武昌郡
卢江郡 卢江郡
九江郡 淮南郡
山阳郡 高平国
济阴郡 济阴郡
沛郡 沛国
谯国
魏郡 魏郡
顿丘郡
阳平郡
钜鹿郡 钜鹿国
常山郡 赵国
常山郡
真定国
清河郡 清河国
涿郡 范阳国
高阳国
博陵国
渤海郡 渤海郡
章武国
平原郡 平原国
乐陵郡
千乘郡 乐安国
济南郡 济南郡
泰山郡 泰山郡
齐郡 齐国
北海郡 北海郡
胶东国
东莱郡 东莱郡
高密国 城阳郡
城阳国
琅邪郡
长广郡
东莞郡
甾川国
东海郡 东海郡
琅邪国
下邳国
泗水国
临淮郡 临淮国
会稽郡 会稽郡
吴郡
吴兴郡
毗陵郡
东阳郡
临海郡
建安郡(晋安郡)
丹扬郡 丹扬郡
宣城郡
新安郡
豫章郡 豫章郡
鄱阳郡
临川郡
卢陵郡(南康郡)
安成郡
汉中郡 魏兴郡
上庸郡
新城郡
蜀郡 蜀郡
汉嘉郡
汶山郡
广汉郡 广汉郡
新都国
梓潼郡
阴平郡
西河郡 西河国
安定郡 安定郡
渔阳郡 燕国
广阳国
右北平郡 北平郡
赵国 广平郡
中山国 中山国
信都郡 安平国
河间国 河间国
淮阳国 梁国
梁国
东平国 东平国
任城国
鲁国 鲁国
楚国 彭城国
广陵国 广陵郡
六安国 安丰郡
汉洲边缘区
汉王朝 晋王朝 备注 备注
南海郡 南海郡
陇西郡 陇西国
天水郡 天水郡
略阳郡
南安郡
桂阳郡 桂阳郡
始兴郡
长沙国 长沙郡
衡阳郡
湘东郡
邵陵郡
武陵郡 武陵郡
天门郡
零陵郡 零陵郡
始安郡
犍为郡 犍为郡
江阳郡
朱提郡
越嶲郡 越嶲郡
益州郡 建宁郡
云南郡
兴古郡
牂柯郡 牂柯郡
武都郡 武都郡
金城郡 金城郡
西平郡
武威郡 武威郡
张掖郡 张掖郡
西郡
酒泉郡 酒泉郡
敦煌郡 敦煌郡
代郡 代郡
上谷郡 上谷郡
广宁郡
辽西郡 辽西郡
昌黎郡
辽东郡 辽东国
玄菟郡
郁林郡 郁林郡
桂林郡
苍梧郡 苍梧郡
临贺郡
合浦郡 合浦郡
高凉郡
交趾郡 交趾郡
武平郡
新兴郡
巴郡 巴郡
巴西郡
巴东郡
涪陵郡
乐浪郡 乐浪郡
带方郡
朔方郡 不适用
五原郡 不适用
云中郡 不适用
定襄郡 不适用
雁门郡 不适用
西河郡 不适用
北地郡 不适用
上郡 不适用
玄菟郡 不适用
不适用 永昌郡

汉国治世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汉国第一次治世时代的北邻关系
前期治世
邻国 年份 事件 备注
匈奴帝国
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 呼韩邪单于挛鞮稽侯狦[注 12]与郅支骨都侯单于挛鞮呼屠吾斯各自遣使汉国,正式结束与汉国的长期战争[82][165] 在长期的战争后,匈奴帝国唯二单于皆不愿与汉国为敌,希望与汉国和平共处,不再要求恢复冒顿条约,也不敢南侵劫掠汉族民众,前期治世开始。
甘露二年 呼韩邪单于挛鞮稽侯狦率众南迁并遣使汉国表达明年正月亲自入朝的意愿 不适用
甘露三年 正月,呼韩邪单于挛鞮稽侯狦入朝汉国[165] 呼韩邪单于成为汉国国际秩序的成员,得到汉国皇帝刘询赠予的“冠带衣裳、黄金玺盭绶、玉具剑、佩刀、弓一张、矢四发、谧戟十、安车一乘、鞍勒一具、马十五匹、黄金二十斤、钱二十万、衣被七十七袭、锦锈绮縠杂帛八千匹、絮六千斤”等物资,又得到汉国同意,呼韩邪单于屯驻在汉国“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汉国甚至遣军替呼韩邪单于“助诛不服,又转边谷米糒,前后三万四千斛,给赡其食”,稳定呼韩邪单于对匈奴部众的统治[82]
二月,汉国遣军护送呼韩邪单于出塞。
甘露四年 呼韩邪单于挛鞮稽侯狦与郅支骨都侯单于挛鞮呼屠吾斯再次各自遣使汉国。 不适用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 正月,呼韩邪单于挛鞮稽侯狦第二次入朝汉国。 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得到汉国皇帝刘询馈赠,得到冠带衣裳、黄金玺盭绶、玉具剑、佩刀、弓一张、矢四发、谧戟十、安车一乘、鞍勒一具、马十五匹、黄金二十斤、钱二十万、衣被一百一十袭、锦锈绮縠杂帛九千匹、絮八千斤等物资[82]
二月,呼韩邪单于返回塞外。
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 呼韩邪单于向汉皇帝请求援助,得到汉国馈赠二万斛谷物支援 呼韩邪单于得到来自汉国的二万斛谷物[82]
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 呼韩邪单于率众北返草原。 草原地区重被呼韩邪单于统一。
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 呼韩邪单于得到郅支骨都侯单于灭亡的消息后,向汉国表达明年正月亲身入朝的意愿。 不适用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 正月,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朝汉国,娶王嫱为宁胡阏氏。 呼韩邪单于得到冠带衣裳、黄金玺盭绶、玉具剑、佩刀、弓二张、矢八发、谧戟二十、安车二乘、鞍勒二具、马三十匹、黄金四十斤、钱四十万、衣被二百二十袭、锦锈绮縠杂帛一万八千匹、絮一万六斤等来自汉国的馈赠,“皆倍于黄龙时”[82]
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 正月,复株絫若鞮单于挛鞮雕陶莫皋派遣右皋林王伊邪莫演为使节入朝汉国。 伊邪莫演一度向汉国表达投附,但被汉国拒绝后,即表示投附之意是“我病狂妄言耳。”[82]
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 复株絫若鞮单于挛鞮雕陶莫皋上书向汉国表达隔年正月亲身入朝的意愿。 不适用
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 正月,复株絫若鞮单于挛鞮雕陶莫皋亲自入朝汉国[177] 复株絫若鞮单于得到冠带衣裳、黄金玺盭绶、玉具剑、佩刀、弓二张、矢八发、谧戟二十、安车二乘、鞍勒二具、马三十匹、黄金四十斤、钱四十万、衣被二百二十袭、锦锈绮縠杂帛二万匹、絮二万斤等来自汉国的馈赠。[82]
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 搜谐若鞮单于挛鞮且麋胥计划在明年亲身入朝汉国,但不幸病逝。 不适用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 匈奴帝国出现单于位更替,汉国遣使匈奴,汉使向新单于挛鞮囊知牙斯索求与汉国张掖郡接壤的匈奴温偶𬳿王领地,最后被单于拒绝。 不适用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 乌孙军阀卑爰疐与匈奴帝国发生边界战争,结果以卑爰疐遣儿子趋逯入匈奴为人质而停战,但汉国闻讯后,遣使命令乌珠留若鞮单于挛鞮囊知牙斯放还趋逯回国,单于听从命令[82] 汉皇帝以一纸诏命改变匈奴单于的政治决策,可见汉国在草原地区尚有威慑力。
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 乌珠留若鞮单于挛鞮囊知牙斯上书向汉国表达明年正月亲身入朝的意愿,后来单于患病,将入朝日期顺延一年。 汉廷为应否接受匈奴单于入朝发生争议,汉皇帝最后接受扬雄的谏言,容许匈奴单于入朝。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 正月,乌珠留若鞮单于挛鞮囊知牙斯亲自入朝汉国[178] 乌珠留若鞮单于得到冠带衣裳、黄金玺盭绶、玉具剑、佩刀、弓二张、矢八发、谧戟二十、安车二乘、鞍勒二具、马三十匹、黄金四十斤、钱四十万、衣被三百七十袭、锦锈绮縠杂帛三万匹、絮三万斤等来自汉国的馈赠。[82]
元始二年(公元2年) 车师后王国国王姑句、婼羌王国国王唐兜与汉国西域都护府发生矛盾,各自率众投附匈奴帝国,汉国随后遣使匈奴帝国,要求乌珠留若鞮单于交出两王,单于听从命令交出两王,在西域地区的恶都奴谷交接,同时汉国召集西域诸王在当地,公开处决姑句唐兜,以震慑西域诸王,又立法四条以约束匈奴帝国[82] 四禁,是指中国人亡入匈奴者、乌孙亡降匈奴者、西域诸国佩中国印绶降匈奴者、乌桓降匈奴者,匈奴帝国皆不得接受上述四种人的投附[82],乌珠留若鞮单于遣军劫掠乌桓人可能是对四禁的试探。
匈奴帝国与乌桓人产生矛盾,发兵侵掠乌桓,乌桓人“或走上山,或东保塞。匈奴颇杀人民,驱妇女弱小且千人去”,匈奴宣称乌桓人可“持马畜皮布来赎之”,但当乌桓人带着赎金去赎回被掳人口时,却被匈奴连人带货扣留,不过匈奴帝国与乌桓人的冲突事件并未为汉国侦知[82]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 王莽篡帝位改朝号“新”后,即遣使邻国以更换汉朝发给其国首领的印绂,匈奴帝国亦是其中之一[82] 不适用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 乌珠留若鞮单于不满王氏汉国的印绂,但为了“多得赂遗”,只要求换回旧印;汉使在回国的途中,发现八年前被匈奴帝国掳掠的乌桓人口,遂要求单于遵守四禁,放还乌桓人,单于于是遣军万骑,以送还乌桓人为名南下,一度兵临王氏汉国朔方郡塞下而去[82] 自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后,匈奴帝国再次攻击汉兵及接纳“中国人亡入匈奴者”,违反四禁,前期治世终结。
车师后王须置离计划投奔匈奴帝国,事泄被西域都护斩杀,须置离之兄狐兰支率众二千多人逃亡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收纳狐兰支一党,旋即遣军与狐兰支入侵车师后王国,大掠而还,其间与当地汉兵交战。
汉国戊己校尉被部下所杀,其部众汉民二千多人被劫入匈奴帝国,乌珠留若鞮单于遣军迎接。
诸乌桓 年份 事件 备注
自冒顿单于在公元前三世纪末叶征服乌桓人,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乌桓人才乘漠北之战后匈奴帝国战败之机脱匈独立,随后受到汉国护乌桓校尉的约束,整个前期治世时代皆为汉国的从属。
诸鲜卑 年份 事件 备注
自冒顿单于在公元前三世纪末叶征服鲜卑人后,鲜卑人一直被匈奴人统治,直至前期治世时代依然如故,未曾与汉国有任何来往。
后期治世
邻国 年份 事件 备注
北匈奴帝国
永元元年(公元89年) 六月,汉国与南匈奴单于国联军在汉将窦宪的领导下北征,联军在稽洛山大破北匈奴单于率领的大军,联军乘胜追击,斩杀13000多级、俘获马牛羊骆驼等牲畜超过一百万只,兵临私渠比鞮海 此战后,周边再没有国家足以抗衡或威胁汉国,汉国进入后期治世时代
七月,联军兵至燕然山,窦宪在山上留下著名的封燕然山汉铭后就退兵回国,同时遣使当时逃至西海(今蒙古国哈尔湖Xap Hyyp)地区的北匈奴单于,逼使北匈奴单于向汉国称臣
诸鲜卑 年份 事件 备注
永元九年(公元97年) 八月,鲜卑人入侵汉国辽西郡肥如县而去[179] 汉民人命财产损亡失载。
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 冬季,鲜卑人入侵汉国,抄略右北平郡,至渔阳郡被汉军击破[179]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 四月,鲜卑人入侵汉国,抄略渔阳郡而去[179]


汉国第一次治世时代的东边郡与东邻国
汉国边郡管辖
诸王国诸族群 宗主国 分布地 备注
高句骊 不适用 高句骊县 前期治事时为汉国玄菟郡管辖,后期治世时成为以汉国为宗主的独立王国
邻国
诸王国诸族群 宗主 分布地 备注
徐那伐国 汉族王朝 韩国庆州市 韩人诸国皆以汉国为宗主
百济国 韩国首尔特别市
驾洛国 韩国庆尚南道金海市
夫余王国
倭人 日本国西海道 前期治世时倭人诸国有百余国,经互相吞并,后期治世时倭人诸国仅有三十余国


汉国第一次治世时代的西南边郡与邻国
汉国边郡管辖
诸王国诸族群[注 33] 法定税收形式 分布地 备注
槃瓠蛮 地方领袖(大人)每年“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虽时为寇盗,而不足为郡国患。”[95] 武陵郡;零陵郡 不适用
板楯蛮 板楯人每户每年交税40钱。 阆中县、朐忍县、宕渠县 不适用
廪君蛮 首领巴氏每年交税2016钱,每三年另交1800钱;廪君人每户“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𬭤。”[95] 涪陵县;巫县潳山 不适用
夜郎王国 没有 牂柯郡 夜郎在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灭亡
钩町王国 钩町县(中国广西区西林县一带) 不适用
漏卧王国 漏卧县(中国云南省罗平县一带) 不适用
且兰王国 且兰县(中国贵州省黄平县一带) 三国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亡。
莋王国 沈犁郡(中国汉源县一带)
邛王国 越嶲郡(中国西昌市一带)
滇王国 益州郡
昆明夷
劳深王国 劳深、靡莫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灭亡。
靡莫王国
楪榆夷 楪榆县(中国云南省大理市一带) 不适用
哀牢王国 地方领袖每年上贡“布贯头衣二领,盐一斛,以为常赋。”[95] 哀牢县(中国保山市一带)及博南县(中国大理市永平县一带) 不适用
鹿茤人 没有 不适用
乌浒人 交阯郡;合浦郡;日南郡;郁林郡;象林郡;九真郡 不适用
白马王国 武都郡 不适用
冉国 汶山郡 不适用
駹国 不适用
僰人 僰道县[180] 不适用
邻国
诸王国诸族群 关系 分布地 备注
都元王国 没有官方外交来往 今马来西亚登嘉楼州龙运县一带 不适用
邑卢没王国 不适用
谌离王国 不适用
夫甘都卢王国 不适用
皮宗王国 今马来西亚柔佛州笨珍县一带 不适用
已程不王国 今斯里兰卡[181] 不适用
狼牙修王国 不适用
扶南王国 不适用
黄支王国 有官方来往 不适用
掸王国 不适用
叶调王国 不适用


汉国第一次治世时代的西域都护府及其邻国
前期治世
西域都护府治所 总人口 兵力 备注
乌垒城 1200 300 不适用
渠犁城 1480 150 另有汉兵1500人驻守屯田[109]
轮台 不适用 汉兵数百人驻守屯田[182]
西域都护府辖下诸王国 总人口 兵力 备注
且未 1611 320
小宛 1050 200
精绝 3360 500
戎卢 1611 300
捍弥 20040 3540
渠勒 2170 300
于阗 19300 2400
皮山 3500 500
乌秅 2733 740
难兜 31000 8000
大宛 300000 60000
桃槐 5000 1000
莎车 16374 3049
疏勒 18647 2000
姑墨 24500 4500
龟兹 81317 21076
尉犁 9600 2000
危须 4900 2000
焉耆 32100 6000
乌贪訾离 231 57 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率众一千七百余人投附西城都护府,西城都护于是将车师后王国西部的乌贪訾离地给予兹力支定居建国[182]
卑陆 1387 422
卑陆后王国 1137 350
郁立师 1445 331
单桓 194 45
蒲类 2032 799
蒲类后王国 1070 334
西且弥 1926 738
东且弥 1948 572
500 115
狐胡 264 45
5000 1000
车师前王国 6050 1865 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汉国于此设立戊己校尉
车师后王国 4774 1890 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匈奴单于拥兜莫为车师王,率领部分车师民众东徙立国[68]
车师都尉国 333 84 位于车师前王国东部,是西域都护府的军事重地
车师后城长国 960 260 位于车师后王国东部,是西域都护府的军事重地
鄯善(楼兰) 14100 2912
婼羌 1750 500
西夜 4000 1000
休循 1030 480
捐毒 1100 500
尉头 2300 800
乌孙 630000 188800
温宿 8400 1500
蒲犁 5000 2000
依耐 670 350
无雷 7000 3000
邻国 总人口 兵力 备注
罽宾 不适用
乌戈山离 不适用
大月氏 400000 100000
康居 600000 120000
奄蔡 不适用
后期治世
西域都护府治所 总人口 兵力 备注
它乾城 不适用 不适用 位于龟兹王国境内,是西域都护的驻所
高昌壁 不适用 500汉兵 位于车师前王国境内,是戊己校尉的驻所
西域都护府辖下诸王国 总人口 兵力[126] 备注
且未 不适用
小宛 不适用
精绝 不适用
戎卢 不适用
捍弥 7251 1760
渠勒 不适用
于阗 83000 30000余 渠勒、皮山此二王国一度被于阗王国吞并
皮山 不适用
乌秅 不适用
难兜 不适用
桃槐 不适用
莎车 不适用
疏勒 不适用 3000余 汉国西域长史屯驻此国
姑墨 不适用
龟兹 不适用
尉犁 不适用
危须 不适用
焉耆 52000 20000余
乌贪訾离 不适用
卑陆 不适用 属于“车师六国”之一
卑陆后王国 不适用
郁立师 不适用
单桓 不适用
蒲类 2000余 700余 属于“车师六国”之一
蒲类后王国 不适用
西且弥 不适用
东且弥 5000余 2000余 属于“车师六国”之一
不适用
狐胡 不适用
不适用
车师前王国 4000余 2000 属于“车师六国”之一
车师后王国 15000余 3000余 属于“车师六国”之一,另有汉国戊部候屯驻此国
鄯善(楼兰) 不适用 且未、小宛、精绝、戎卢等四王国一度被鄯善王国吞并
婼羌 不适用
西夜 10000余 3000
休循 不适用
捐毒 不适用
尉头 不适用
温宿 不适用
蒲犁 不适用
依耐 不适用
无雷 不适用
移支 3000余 1000余 属于“车师六国”之一
子合 4000 1000
德若 670 350
邻国 总人口 兵力 备注
乌孙 不适用 100000 维持大昆莫、小昆莫分立的局面
大宛 不适用
罽宾 不适用
乌戈山离(排持) 不适用
大月氏 400000 100000余
康居 不适用
奄蔡(阿兰聊) 不适用

汉国治世Ⅱ[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汉国第二次治世时代的北边及北邻
北边
族群 年份 事件 备注
南匈奴单于国 元康四年(公元294年) 匈奴人郝散发起叛乱,杀掠上党郡谷远,流动作战,一路向西,至冯翊郡境内被晋军逼降,后被杀[183]
元康六年(公元296年) 元康六年,郝散之弟度元与马兰山羌族及卢水胡人共同发起叛乱,叛乱规模越来越大,在秦州部及雍州部的羌族及氐族全部参与叛乱,拥立氐人齐万年为帝,攻掠北地郡,汉廷派梁王司马肜坐镇好畤
七年,齐万年击败晋军于六陌
九年,晋将孟观击败齐万年于中亭,平定叛乱
元康七年(公元297年)
元康八年(公元298年)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
北邻
诸鲜卑 年份 事件 备注
太康二年(公元281年) 十月,鲜卑慕容国侵掠汉国昌黎郡[184] 汉民人命财产损亡失载。
十一月,鲜卑慕容国侵掠汉国辽西郡,被晋军击败。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 三月,晋军在昌黎郡击败慕容军,“杀伤数万”。
太康七年(公元286年) 五月,鲜卑慕容国侵掠汉国辽东郡而去。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 五月,慕容国遣使向汉国称臣。


汉国第二次治世时代的东邻
诸倭地区国家
国家 宗主国 位置 备注
邪马壹王国 汉族王朝(魏晋) 有争议
狗邪韩国 邪马壹王国 大韩民国金海市、釜山广域市一带
一大国 日本国壹岐岛
末卢国 日本国唐津市一带
伊都国 日本国糸岛市一带
奴国 有争议
不弥国
投马国
已百支国
伊邪国
都支国
弥奴国
好古都国
不呼国
姐奴国
对苏国
苏奴国
呼邑国
华奴苏奴国
鬼国
为吾国
鬼奴国
邪马国
躬臣国
巴利国
支惟国
乌奴国
奴国
狗奴王国
诸韩地区国家
国家 宗主国 位置 备注
月支国 汉族王朝(魏晋) 辰王治所,正始六年(公元245年)被曹魏派兵灭亡
伯济国 即百济王国
爰襄国
牟水国
桑外国
小石索国
大石索国
优休牟涿国
臣𣸣沽国
速卢不斯国
日华国
古诞者国
古离国
怒蓝国
咨离牟卢国
素谓干国
古爰国
莫卢国
卑离国
占离卑国
臣衅国
支侵国
狗卢国
卑弥国
监奚卑弥国
古蒲国
致利鞠国
冉路国
儿林国
驷卢国
内卑离国
感奚国
万卢国
辟卑离国
臼斯乌旦国
一离国
不弥国
支半国
狗素国
捷卢国
牟卢卑离国
臣苏涂国
莫卢国
古腊国
临素半国
臣云新国
如来卑离国
楚山涂卑离国
一难国
狗奚国
不云国
不斯𣸣邪国
爰池国
乾马国
楚离国
已柢国
不斯国
勤耆国
难弥离冻国
冉奚国
军弥国
如湛国
户路国
州鲜国
斯卢国 即新罗王国
优由国
马延国
弥离弥冻国
接涂国
古资弥冻国
古淳是国
半路国
乐奴国
弥乌邪国
甘路国
狗邪国
走漕马国
安邪国
渎卢国



汉国第二次治世时代的西南边郡与邻国
汉国边郡管辖
诸王国诸族群[注 33] 法定税收形式 分布地 备注
槃瓠蛮 地方领袖(大人)每年“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虽时为寇盗,而不足为郡国患。”[95] 武陵郡;零陵郡 不适用
板楯蛮 板楯人每户每年交税40钱。 阆中县、朐忍县、宕渠县 不适用
廪君蛮 首领巴氏每年交税2016钱,每三年另交1800钱;廪君人每户“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𬭤。”[95] 涪陵郡;宜都郡;建平郡;江夏郡;义阳国 不适用
莋人 没有 沈犁郡(中国汉源县一带)
邛人 越嶲郡(中国西昌市一带)
滇人 益州郡
昆明夷
哀牢人 地方领袖每年上贡“布贯头衣二领,盐一斛,以为常赋。”[95] 哀牢县(中国保山市一带)及博南县(中国大理市永平县一带) 不适用
獠人 没有 牂牁郡;兴古郡;交阯郡;合浦郡;日南郡;郁林郡;武平郡;新昌郡;九德郡;九真郡;九真属国 不适用
白马人 武都郡 不适用
冉人 汶山郡 不适用
駹人 不适用
僰人 僰道县[180] 不适用
邻国
诸王国诸族群 关系 分布地 备注
林邑王国 有官方外交来往 不适用
扶南王国 不适用 不适用
都昆王国 没有官方外交来往 不适用
金陈王国 泰国叻武里府 又名金邻国
林阳王国 不适用
奴后王国 不适用
优钹王国 不适用
横跋王国 不适用

诸国统治者世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世系失载宗法继承

草原诸帝国世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匈奴帝國
烏孫帝國

汉国世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刘氏汉国(含王氏)

刘太公
(1)高祖
刘邦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刘交
刘肥(2)孝惠帝
刘盈
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3)孝文帝
刘恒
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刘富
刘章少帝
佚名
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84年
少帝
刘弘
公元前184年~公元前180年
(4)孝景帝
刘启
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刘武刘辟强
刘喜刘发(5)孝武帝
刘彻
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
刘胜刘买刘德
刘延刘买刘据刘髆(6)孝昭帝
刘弗陵
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
刘贞刘襄刘安民
刘义刘熊渠刘外刘进废帝
刘贺
公元前74年
刘无伤刘庆忌
刘武刘利刘回王禁(7)孝宣帝
刘询
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
刘定国刘岑
刘顺刘子张刘钦王曼王政君(8)孝元帝
刘奭
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
刘嚣刘遂刘平
刘宪(14)皇帝
刘玄
公元23年~公元25年
(15)世祖
刘秀
公元25年~公元57年
(13)皇帝
王莽
公元9年~公元23年
(9)孝成帝
刘骜
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刘康刘兴刘勋刘嘉刘□
刘萌(16)孝明帝
刘庄
公元57年~公元75年
(10)孝哀帝
刘欣
公元前7年~公元前1年
(11)孝平帝
刘衎
公元1年~公元6年
刘显刘立刘景
皇帝
刘盆子
公元25年~公元27年
(17)孝章帝
刘炟
公元75年~公元88年
(12)皇帝
刘婴
公元6年~公元9年
刘永刘洽
刘伉刘庆(18)孝和帝
刘肇
公元88年~公元105年
刘寿刘开刘纡刘弘
刘宠(20)孝安帝
刘祜
公元106年~公元125年
(19)孝殇帝
刘隆
公元105年~公元106年
少帝
刘懿
公元125年
刘翼刘淑刘雄刘悝
刘鸿(21)孝顺帝
刘保
公元125年~公元144年
(24)孝桓帝
刘志
公元146年~公元168年
刘苌刘弘刘□
(23)孝质帝
刘缵
公元145年~公元146年
(22)孝冲帝
刘炳
公元144年~公元145年
(25)孝灵帝
刘宏
公元168年~公元189年
(27)昭烈帝
刘备
公元221年~公元223年
刘亮
少帝
刘辩
公元189年
(26)孝献帝
刘协
公元189年~公元220年
(28)后主
刘禅
公元223年~公元263年
刘膺
刘熙
刘旭孙
刘混
刘靖
刘翘
(1)宋武帝
刘裕
公元420年~公元422年
(2)宋少帝
刘义符
公元422年~公元424年
(3)宋文帝
刘义隆
公元424年~公元453年
皇帝
刘劭
公元453年
(4)宋孝武帝
刘骏
公元453年~公元464年
(6)宋明帝
刘彧
公元466年~公元472年
(5)宋前废帝
刘子业
公元464年~公元466年
皇帝
刘子勋
公元466年
(7)宋后废帝
刘昱
公元472年~公元477年
(8)宋顺帝
刘准
公元477年~公元479年

备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以“国内只存在一个民族或超过50%人口为单一民族的国家”的定义,如果族群聚居分布出现变化而在传统领域外出现聚居,比如盎格鲁人、蒙古人等亦在英格兰、蒙古草原以外地区出现聚居,所以汉族亦可能在汉洲以外的地区聚居,有可能在汉洲以外地区出现汉族人口占比超过50%的国家,因此有必要将汉国定义分为“一般”及“一般以外”,一般以外即是汉洲以外地区的汉族国家,而汉国治世这一概念,汉国是一般意义上的定义。
  2. 虽然“中国人”一词有时侯代指汉族 [1][2],但更多时侯仅指中原人。
  3. 因为秦始皇嬴政首次统一赤县神州(汉洲),加之北征大破匈奴人,影响所及,即令秦朝灭亡后,匈奴人亦长期以“秦”来称呼汉族,北亚及中亚诸国族群受匈奴帝国影响,以“秦”来称呼汉族[3][4][5],汉族传统领域(赤县神州)也被称为“秦”[6]
  4. 汉朝时代,“汉”带有本族与“莋都夷”[7]、“月氏”[8]、“槃瓠蛮”[7]、“韩人”等非汉族群区别的含义[9],汉亦是在外国大宛的族群之一[10],显见“汉”开始带有民族共同体(Ethnic、单一族群)的含义[11][12][13],曾经是周部落自称的“夏”“华”在当时亦开始成为汉族的自称[14][15][16][17],在汉王朝灭亡后,“汉”虽然以政权称谓为主但亦时有作为族称使用,“汉”不是唯一的族称,朝号“魏”、“晋”亦曾经相继成为汉族族称之一,在当时可用以将汉族与胡人各族区分的称呼[18][19][20],“汉”作为族称并没有随之消失,在南北朝时代继续作为汉族的族名之一使用[21][22][23][24],至唐代以汉为族称逐渐普遍[25][26][27][28],经宋代[29][30][31][32][33]、明代[34][35][36][37][38][39][40][41][42]至于今不变。
  5. 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汉作为族称之一不如华、夏等族称常见,但当时汉族人群就己经具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民族意识,比如孔坦在咸康元年(335)指出石勒养子石聪“出自名族,诞育洪胄。遭世多故,国倾家覆,生离亲属,假养异类。虽逼伪宠,将亦何赖!”的出身,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诚反族归正之秋,图义建功之日也”为由劝说石聪帮助代表“华”、“夏”我族的晋政权北伐中原,抗衡占据中原的异族羯人赵政权[43];天监四年(505),梁朝准备北伐中原之际,派丘迟劝说北魏将军陈伯之归降梁朝,说词中指北魏政权为“穹庐”、“异类”、“杂种”的他族代表,以梁政权为上承周汉王朝兼“不育异类”的我族代表,向对方诉以我族感情,最后陈伯之将军显然被说动[44];上元三年(676),薛元超与唐高宗李治就将既不是我族又手持武器的异族“诸蕃”酋长视为危险的威胁[45]
    洪武七年(1374),洪武帝朱元璋将大明政权的建立视为“汉人故国”的复国[34]
    我族认同是建基于血统认同之上,如汉姓可追源自传说中的炎黄二帝[46],即反映我族身份是建基于祖先(血缘)认同,正因如此,入主中原的五胡各民族才出现以我族重要历史人物为祖先特别是攀附炎黄二帝为祖,由此才能合理化对中原地区及对汉族的统治权来压制质疑外族统治的思想。
  6. 6.0 6.1 6.2 6.3 大体上,现代中原汉族与公元前10世纪的古中原住民的父系遗传结构不存在太大的差异[47],而现代南部汉族是由南迁的古中原人与土著古越人融合形成的[48][49],所以,虽然2000年来不同民族之间曾经贸易、战争、通婚等交流,有外来血统融入,但并没有反客为主,二十一世纪的汉族血统主要成分是公元前后的汉族血统遗传的延续,甚至公元前二十世纪的古中原土著对现代汉族血统仍然存有主要的影响[50][51],而藏族肤色较汉族稍深[52]
  7. 7.0 7.1 笔者以“汉国”为汉族国家的简称,因汉民族形成公元前一世纪,所以公元前一世纪以前的汉王朝称为“汉王朝”、“汉朝”,而进入公元前一世纪后,则可称为“汉国”。
  8. 8.0 8.1 8.2 8.3 8.4 8.5 直至汉王朝末年,政府统计的主要郡国户口人员都是汉族,另有少部分汉族人口及“蛮夷戎狄居汉地者”——比如浑邪王向汉朝投降带来的四万匈奴男女或南匈奴单于国的人口——不在统计之列[53][54],根据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汉国国内汉族人口为5959,4978人,据《汉书地理志》所列十三州部一百三个郡国的汉族人口共计为5767,1391人,姑取此数值较保守的汉族5700,0000人口数据。
    最接近后期治世的人口数据在章和二年,约4335,6367人[55],而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汉国十三州部九十五郡治理(不含属国)的汉族人口合计4525,4916人。
    与汉朝一样,西晋时代的人口统计数据亦只包括汉族人口,江统指出“且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56],即关中地区的汉族与非汉族群的人口合计百余万口,汉族与非汉族群各占一半,而太康年间的雍州部七郡共计9,9500户,秦州部六郡共计3,2100户,合计13,1600户,以一户六人算约78,9600人,不到百万,如只计关中地区所在的雍州部则只有59,7000人[57],所以西晋的全国人口统计数据仅限汉族,至少汉族人口与非汉族群人口并不混合计算,在太康元年汉国统一后的全国十九州部汉族人口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大约240,0000户及1600,0000人左右。
  9. 据唐蒙所云“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如以一户出一人,五人为一户计,则夜郎王国总人口将近六十万,而夜郎王国与滇王国同样作为“最大”,其人口数量应该相差不远,两国人口合共应超过一百万之数,至于“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应是指滇王直接统治的民众,笔者认为其他人口由滇王国的地方君长统治,封建国家的人口不可能全由最高封建主控制,其下的各级封建领主也会控制一部分人口,这些是西南地区非汉族群的主要人口,而东汉魏晋时代的獠人、乌浒人等族群在当时只是人口极少的族群,是附庸于夜郎、钩町等国家的族群,至东汉魏晋时代透过吸纳周边族群人口才有所上升。
  10. 10.0 10.1 西汉时五原郡、上郡、陇西郡、西河郡、金城郡、张掖郡、天水郡、安定郡、北地郡、云中郡、朔方郡等十一郡设有属国地区[58][59],东汉时安定、张掖、酒泉、上郡、西河、犍为、广汉、辽东、蜀郡、五原、涿郡、金城等十二郡的属国机构皆在“分郡离远县置之”。
  11. 当时的汉族自耕农一般是五口之家、“有田百亩”,亩产两石,百亩年产200大石,其副业主要有纺织、畜养、园圃三项,每家的副业正常年产值约2740文至5420文之间,以三十文一大石算,自耕农一家百亩的正常年收入约8740文至11420文[62],取其中间值,约10080文或336大石,如以七十文一大石算,则约15340文或219大石;如自耕农五口之家有田六十亩,则亩年产120大石,加上副业年产值约1370文至2710文之间,以平均七十文一大石算,正常年收入约10440文或149大石,扣除一年的自用口粮、生产资料、田租、口赋等各方面支出约124大石[63],则一家五口的自耕农一年可以存下25大石左右的余粮或1750文。而当时一匹布约300文,一匹绢约477文,一只鸡约70文。一如古今中外所有社会一样,存在贫富悬殊、阶级矛盾的问题,奴婢是因债务或犯罪而沦为社会最弱势的阶层,虽然存在阶级压迫,但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略高于罗马帝国的奴隶[64][65][66],夫余、倭人社会亦有奴婢存在[67],匈奴社会称奴婢为“赀”[68][18][69]。相比起游牧民族社会可以透过南侵抄掠甚至征服外族从而将内部的阶级矛盾阶级剥削部分向外转移,汉族社会则缺少这种选项,阶级矛盾不断累积以至爆发农民起义或内乱,难以实现同一民族内部的团结,所以游牧民族在多数时间都较汉族人持有更强烈的民族意识,只有在反抗外族征服时——如五胡祸华、女真征服、蒙古征服、晚明至清初、清末民初等时期——才激发出与游牧民族媲美的民族意识。
  12. 12.0 12.1 12.2 因为汉文史籍一般只提及出身自非汉族群的人物族属,而出身自汉族的人物族属则略而不谈,彷佛不言自明,判断汉文史籍有载的人物族属依据有二,一其姓名是否汉姓汉名,特别是汉姓氏在公元前后已成为汉族平民的普遍命名方式[70][71][72][73][74][75][76][77][78][79],因姓氏多至百数以上而称为“百姓”[80][81]、“万姓”[80],可以用以区分汉与非汉的族群标志,二是相关文献有否明确指出其人出身非汉族群或其人存在非汉族群的身份认同,古人可以人物族属是汉族而不提及,只有人物是少数民族才提及族属,但在21世纪而且又是多民族平等国家,只提少数民族人物族属而不提汉族人物族属的表述显然有违民族平等之义,所以提到汉族人物应明确指明其民族身份,考虑到本文描述的历史事实主要是汉族历史,汉族人物出场较多,为免冗长,汉人部落或汉族出身的人物其姓名正常写法,如刘询、赵充国、王莽等等,仅于不是汉族出身及可能不是汉族出身的人物在其姓名下加_,如挛鞮呼屠吾斯翁归靡檀石槐等等,以便区分是不是汉族。
  13. 13.0 13.1 根据王莽政权向汉朝的臣属国更改印缓[84],可见夫余王国与高句骊同是汉朝的从属国,而高句骊还时常从汉国“受朝服衣帻”,而且汉国有权调动高句骊兵,显然相比夫余王国,高句骊的从属性更强[18]
  14. 14.0 14.1 14.2 板楯蛮,别称賨人,聚居于汉代巴郡北部的阆中县、朐忍县及宕渠县一带,因为曾经派兵帮助汉高帝刘邦作战,其统治阶层朴、罗、昝、鄂、夕、龚、度七姓氏族得到永久免除租赋的权利,除了賨人每年输税40钱外,余得自治,截至前期治世时代仍为汉廷所羁縻,至后期治世,板楯蛮开始时常作为汉廷的雇佣兵作战,例如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白马羌入侵广汉郡属国,就由汉将率领賨兵击退,板楯蛮与汉国保持合作关系,东汉之世仅有两次叛乱事件,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因为当地汉官自行强征加派租赋徭役而起兵叛乱,至光和五年,汉廷另派汉官理賨并宣布赦免参与叛乱的賨人,即令賨人放弃叛乱,另一次是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因为黄巾军在巴郡起事,賨人亦乘势举兵“寇掠城邑”,但很快被汉廷平定。
    汉国陷入内乱以至军阀割据时,板楯诸蛮各势力亦乘机割据一方,割据益州部各郡的刘璋与割据汉中郡的张鲁决裂之际,板楯蛮人在七大姓族首领的领导下投靠张鲁,与其联手对抗刘璋,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逼降张鲁后,板楯诸蛮亦顺势投附代表汉国中央的曹操,然而曹操控制汉中郡及巴郡后不久,两郡旋为刘备所取[90][91],而曹操在退出两郡前即将两郡汉族及板楯诸蛮人口尽量徙往在其控制下的关陇地区。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蜀汉政权涪陵属国境内的汉、夷族群叛乱,被邓芝平定,这次叛乱是三国时代唯一涉及板楯蛮人的叛乱。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攻并蜀汉,顺利接收蜀汉各郡,统一梁州。
    廪君蛮聚居于汉代巴郡涪陵县境至南郡夷陵县境之间一带的夷水(清江)流域,由以巴氏为首,加上樊、瞫、相、郑四姓大族共同统治,最初起源于夷水下游,后逆流而上至盐阳(中国湖北省恩施市)并征服当地部落,巴氏统治者有廪君之称,在廪君蛮之中其威望大至廪君蛮以杀人祭祀去世的廪君,至公元前316年嬴秦攻灭巴国后,廪君蛮领地遂与秦国接壤,在秦、楚两大诸侯国之间,廪君选择向秦国称臣,于是嬴秦与廪君联姻,约定廪君作为廪君蛮的统治者每年租赋2016钱,每三年另有租赋1800钱,而蛮人每户每年“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𬭤”,彼此相安无事,截至前期治世时代仍为汉廷所羁縻,但天凤至建武年间的汉国内乱显然开始引起了廪君蛮人对汉区的觊觎,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南郡潳山地区的廪君蛮人叛乱,“寇掠百姓”,汉军很快平定叛乱并将当地廪君蛮人7000多尽数东迁至江夏郡,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的巫县廪君蛮叛乱被平定后,当地廪君蛮人亦被东迁江夏郡,这些迁移操作并未能解决叛乱,反而令江夏郡开始成为廪君蛮人叛乱的发生地,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廪君蛮人在江夏郡发动叛乱失败,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廪君蛮人在江夏郡再次发动叛乱,同时与来自卢江郡的汉族叛军首领黄穰联手,得到汉族叛乱势力的加入令这次叛乱规模达到“十余万人”,显然汉族人口占绝大部分,这次叛乱由卢江太守陆康率军彻底平定。
    建安年间汉国内乱,汉族及诸夷族群在柤中地区(中国湖北省南漳县境内)聚集生息,其间“梅敷兄弟三人”成为柤中的“夷王”,“部曲万余家”,即柤中地区汉族及诸夷族群人口合共计约50000多,夷王梅敷后来投附曹操,而柤中地区的人口在正始二年增至100000[92],青龙四年(公元236年)曹魏“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并帅支党”叛魏投吴,其中夷王梅颐可能是夷王梅敷的兄弟,从地理上看,廪君蛮的分布相较板楯蛮、槃瓠蛮更接近柤中,柤中诸夷族群应是源自廪君蛮乘汉国内乱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时迁入,而汉族则是来自柤中的先住民及因战乱而到此避难的移民。
    板楯蛮、廪君蛮的姓氏出现可能是因汉族移民流入影响所致,传说廪君蛮五姓中的樊、瞫、相、郑四姓出自“黑穴”而巴氏出自“赤穴”,两者起源明显不同,加之郑氏、樊氏、杜氏、袁氏[93][94]这些是较常见的汉姓,极可能是因为接受了汉族移民流入蛮中,而廪君蛮统治者巴氏“世尚秦女”[95],无疑混有汉族血统。这些姓氏记录不见于东汉时代以前,说明板楯蛮、廪君蛮的姓氏很可能是后起的。
    槃瓠蛮聚居于武陵郡、零陵郡及长沙郡西部的武陵山区,其核心聚居地在沅水(沅江)上游流域,因为当地有沅水的5条支流(五溪),故又称为五溪蛮,蛮内各支族群的统治者被称为“精夫”,因为精夫们以槃瓠为祖先,故称为槃瓠蛮,各精夫每年向汉国上贡“布一匹,小口二丈”以作为向汉国臣服的象征,在前期治世“虽时为寇盗而不足为郡国患”,汉国陷入内乱后就更为猖狂,当建武二十三年南郡潳山地区的廪君蛮人发动叛乱之际,槃瓠蛮精夫相单程亦趁机扩张势力,“大寇郡县”,光武帝刘秀派一万多汉兵南伐相单程,沿沅水逆流而上入武溪(武水),但因粮尽而全军覆没,次年相单程即乘胜顺流而下围攻武陵郡郡治临沅,汉兵不能解围,次年(公元49年)刘秀派马援率四万多汉兵南征,大破相单程于临乡,临沅解围,马援追击退入武陵山区的相单程,但马援不幸在三月左右病逝,监军宋均接掌军队,继续进攻相单程,成功逼降相单程诸蛮平定叛乱
    之后槃瓠诸蛮在东汉时代又先后发动9次叛乱,其中永和元年(公元136年)的蛮叛是因为汉廷将槃瓠蛮各精夫的贡布提高至与汉族平民租赋相同的水平,由此令澧水中游(澧中)及溇水中游(溇中)的槃瓠诸蛮相约起兵叛乱,攻打充县及夷道县,武陵太守李进迅速平定叛乱,叛乱令汉廷放弃提高各精夫贡赋的政策。
    始于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十一月的长沙郡槃瓠蛮人叛乱是历次槃瓠蛮乱中规模最大的,叛蛮向北进入益阳县境后即以此为据点,持续威胁益阳县地区,至延熹三年(公元160年),蛮叛扩大,武陵郡及零陵郡的槃瓠诸蛮等共10余万男女亦叛,武陵郡叛蛮北上围攻南郡郡治江陵并“寇掠江陵间”,而零陵郡叛蛮则进入长沙郡“攻烧城郭,杀伤长吏”,叛蛮总兵力2万余,声势浩大,但汉廷很快反应过来派汉兵平叛并雇佣汉民为兵以壮大军力,汉兵迅速逼降长沙、武陵、零陵三郡叛蛮,虽然槃瓠蛮乘汉兵退还后再次叛乱,先南下攻打桂阳郡再北上攻打武陵郡,但同年底被武陵太守陈奉平定,至此才平息波及荆州部四郡的槃瓠蛮乱。[95]
    当汉国再次陷入内乱后,槃瓠诸蛮各势力除了频频挑战汉国的地方统治机构并进入武陵、长沙、零陵三郡汉区抄掠外,甚至开始参与汉族军阀之间的内战,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割据梁州的蜀汉政权沿长江东攻割据荆州及扬州的孙权,蜀军兵临秭归时,武陵郡以五谿地区为首的槃瓠诸蛮皆派使改投蜀汉[90][96],槃瓠诸蛮的政治选择也影响武陵郡汉族县城的取向,甚至一度影响孙权对零陵、桂阳两郡的统治[97],至次年蜀汉兵败于猇亭而不得不退回梁州,武陵郡槃瓠诸蛮及汉族势力才再次臣属孙权。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孙吴政权派潘濬率五万汉兵讨伐武陵郡槃瓠诸蛮,历经三年后才能将其纳入孙吴的管治,“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98],当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政权攻并蜀汉后,曹魏遂与孙吴武陵郡接界,派兵屯于赤沙,又派使劝说槃瓠蛮各精夫及杂居当地的汉民叛吴投魏,令孙吴武陵郡的局势出现不稳,槃瓠诸蛮甚至派兵围攻酉阳县,孙吴武陵郡太守钟离牧率汉兵三千深入武陵山区,平定叛吴亲魏的槃瓠诸蛮势力及当地汉民势力,稳定武陵山区局势。[99]
    咸宁六年(公元280年),晋军在版桥之战击败吴军主力,吴末帝孙皓投降,孙吴各郡国被传檄而定,从此槃瓠蛮诸蛮改向晋王朝称臣。
    前期治世时,上述诸蛮居地涉及的南郡、巴郡、武陵、零陵、长沙、桂阳郡等六郡国有约411080户2144137汉族人口聚居,如巴郡有汉族七十万、武陵郡有汉族十八万,至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的六郡汉族人口增至1123100户4646919人,显然湘西诸郡不止有蛮区,亦有汉区,而巴郡是由汉、賨两族杂居,汉族与居地相邻的其他族群应有民间来往接触互相影响;汉朝六郡在第二次治世时代主要划分为巴郡、巴东、巴西、涪陵、建平、宜都、武陵、天门、衡阳、邵陵、零陵、湘东、桂阳等十三郡,经过近一百年分裂割据的乱世后,汉族人口降至155900户约七十八万。
    汉洲梁州汉区北接雍州,东北邻荆州,而自东南向南再向西则主要被板楯蛮、夜郎、滇、冉駹、白马等不同国族的Ⴑ形围绕分布的态势。
    传说李特家族源出自廪君蛮人,可能是移居宕渠县板楯蛮聚居地的廪君蛮人,李特曾祖父李庸因信仰张鲁所传之的五斗米道而北迁至汉中郡杨车阪,招聚民众——可能有汉族在内——至“五百余家”又“抄掠行旅”,被称之为杨车巴,至张鲁归降曹操后,李庸部众与巴郡板楯蛮人一同被曹操迁至汉阳郡(曹魏广魏郡),与迁入当地的氐族融合,被当地人称为“巴氐”[100],巴郡汉族民众的例子有赵𫷷家族[101]
    自光和年间江夏郡廪君蛮人叛乱被平定,此后百余年都没有再发生涉及廪君蛮人的叛乱,直至爆发六王内战后不久,廪君蛮人张昌在安陆县石岩山招聚流亡及逃避兵役的汉族民众,势力日盛,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江夏太守派兵攻张昌,反为其所败,退走滠口,同郡朱伺、郴宝、布兴等举兵攻张昌亦败退,张昌乘胜攻陷郡治安陆县,诸侯新野王司马歆派靳满进攻张昌,兵败于随国,张昌势力再次扩张,据有江夏郡,五月,张昌推举丘沈为圣人,并让其改姓易名为刘尼自称汉朝宗室之后,又拥丘沈为帝,建元神凤,张昌为相国,张昌这一举措令其争取到汉族民众的支持,“旬月之间,众至三万”,义阳国亦被张昌所控制。
    建国称帝后,张昌派兵四出攻略,遣黄林东攻弋阳、马武顺长江而下攻陷武昌,张昌率军向北攻陷宛城,又斩杀新野王司马歆于襄阳,又派兵南下攻略长沙、湘东、零陵等郡,七月,张昌派石冰顺长江而下攻略扬州部,至此,刘尼(丘沈)、张昌的势力臻至最盛,然而“但以劫掠为务,人情渐离”,晋军亦开始反攻,荆州刺史刘弘、豫州刺史刘乔分别派兵进攻张昌盘踞的江夏郡,“苦战累日”最终大破张昌,张昌与丘沈一党退入下儁山逃避晋军的追捕,其势力遂冰消瓦解。
    只有张昌派遣的石冰军却仍在攻城略地,同年九月石冰攻陷沿江郡县,封云乘乱起兵于淮南郡响应,自阜陵一路向北直至徐州一带劫掠,在石冰的威胁下,江东诸郡一时降服。十一月,以周玘、王矩等汉族士人招集义兵反抗石冰,义兵连战连胜,征东将军刘准与义兵联合,派陈敏率兵攻打石冰,石冰势衰,江东诸郡亦传檄而定,至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三月,石冰兵败投靠封云,四月,封云的部属张统见形势不利,斩杀石冰与封云向晋军投降,同年秋,张昌、丘沈等被擒获处决,才彻底平定张昌之乱[102]
    太安二年距廪君蛮人东迁已有200年,张昌曾为县吏,可能混有汉族血统,作为汉族占绝大多数的地区,张昌以丘沈为汉朝宗室后裔,将其拥立为帝作为旗号,加之当时汉廷腐败内战日失民心,张昌才得以争取大量汉民加入叛乱,即使当地廪君蛮人全都加入叛乱,张昌势力的主要部分亦是由汉族构成,不过光和三年与太安二年两次发起叛乱的失败势必令东迁蛮人社会造成沉重打击,此后当地汉区再无蛮人能发起如此大规模的叛乱事件。
  15. 15.0 15.1 自秦朝开始便“谪徙民与越杂处”,岭南地区的中原男性移民人口在秦代至少有30000,赵佗向秦始皇嬴政请求的15000女性移民,则秦代岭南地区的中原移民至少有45000人[163],加上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中原移民可能在50000人以上,正是南下的中原人(中县人)与当地越人——主要是扬州境内越人部落(扬越)——融合而形成汉民族[注 6]
    秦朝将领赵佗在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正式称王建立南越国,豁有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所设立的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这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国家,并将领土向西扩张,攻灭盘踞红河三角洲一带的安阳王国,当地被称为“雒将”的各个土著势力全部向南越王称臣受其羁縻,其地设立交趾郡及九真郡,赵佗又向南渡海将版图扩展至海南岛上,其成就令赵佗骄傲地认为若自己在中原起兵,所得的成就不会较刘邦低,但形势比人强,刘邦建立的西汉政权较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强大多,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五月,南越王赵佗向汉高帝刘邦称臣,唯吕后四年(公元前184年)至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间,赵佗因为与吕后交恶而自立为皇帝,至文帝刘恒登基后才令赵佗再度称臣。
    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赵陀逝世时其统治长达67年,王位经其孙赵胡、曾孙赵婴齐传承,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传入玄孙赵兴之手,但元鼎五年四月,南越国相吕嘉发动政变,杀害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樛氏,另立赵兴之兄赵建德为新王,掌控南越国政,导致西汉朝廷与南越国决裂,同年秋,汉孝武帝刘彻派兵进攻南越国,次年十月即平定南越国,设立十郡,属交阯刺史部,另外,南越国桂林郡“监居翁谕告瓯、骆四十余万口降”,但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郁林、合浦、苍梧三郡人口合计只有29,6302,不足40万,可见汉朝对这40万瓯人、骆人只是羁縻,不排除后来可能有部分瓯人、骆人与中原移民融合为汉民族[注 6],当时交阯刺史部各郡的统计人口无疑仅包含汉族人口[注 8][164]
    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儋耳郡被并入珠崖郡,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废除象郡以分属郁林郡及牂牁郡[165],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因以统治剥削汉族的方式对待珠崖郡先住民族群而产生连年矛盾,汉廷逐废除珠崖郡退出海南岛,交阯刺史部逐渐由十郡变为七郡,元始二年,交阯部七郡汉族人口约137,2290,王莽统治后期,交阯七郡由邓让负责管理,至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二月,邓让与七郡太守派使向汉光武帝刘秀归附,令东汉政权得以统一岭南汉洲。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二月,交趾郡麊泠县雒将之女征侧因为被交趾太守苏定“以法绳之”而忿怒,于是与妹妹征贰起兵叛乱,至建武十八年初,征侧攻陷交趾郡,又得到合浦、九真、日南三郡的诸蛮响应,令九真、日南二郡成为征侧的势力范围并将开始渗入合浦郡,征侧势力全盛时占有“六十五城,自立为王”,皇帝刘秀派马援、刘隆统率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四郡共计万余汉兵南下平叛,汉兵至合浦郡后即沿海西进,于浪泊一战击败征侧,再战禁谿,征侧再次战败,实力大损亡遁四散,汉兵迫击征侧残部并乘胜收复交趾郡,次年(公元43年)正月,征侧征贰战败被杀,马援继续追击,南下至九真郡居风县才完全平定征侧残部,收复九真、日南二郡并削弱各地雒将势力。此后日南、九真、交趾、苍梧、郁林、合浦六郡虽先后发生6次涉及诸蛮叛乱甚至元初三年(公元116年)、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永寿三年(公元157年)的叛乱有汉族参与[164],然而影响远小于征侧之乱,载至士燮控制交州部之时,东汉政权对北圻、中圻及岭南的统治基本稳定。
    考虑到汉代岭南诸蛮的叛乱一概发生在苍梧、郁林两郡及其以西地区而不及南海郡,南海郡应是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地区,而其以西各郡的汉族人口占比当少于一半,笔者认为偏远的郡有可能低至二成或三成,越向西则汉族的中原血统比例越少,其人口在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交阯部五郡(不计交趾及郁林)约有55,4891人,与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交阯部五郡(交趾及郁林人口失载)111,4444人口相比增加一倍,百余年间全国汉族人口在约五千万左右浮动,交州部增长的人口只能是来自五岭以北的黄河及长江流域的汉族移民[164],例如元初年间郁林郡及合浦郡“蛮、汉数千人”就曾响应苍梧郡蛮夷的叛乱;而王莽掌权时的士氏家族[166]、建安年间的薛综家族是有载的精英阶层移民,在士燮控制岭南时中原“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非精英阶层的移民只会更多,但经过黄巾起义后近百年的政治动荡,至实现统一的第二次治世时期,广州部十郡及交州部六郡户数合计68720户,只有永和五年交州部六郡270769户的25%左右,可见汉国中央对岭南地区人口的控制力大幅下降,数以十万计的汉民脱离官府的掌控,交州刺史陶璜曾言“广州南岸,周旋六千余里,不宾属者乃五万余户,及桂林不羁之辈,复当万户,至于服从官役,才五千余家”[167],流失严重,例如南海郡就由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的71477户降至9500户,郁林郡则由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12415户降至8000户,其中九德郡更是“无户”,流失的汉族人口应流入地方上的汉族豪强及周边乌浒人、俚人诸蛮势力,例如“高凉贼帅钱博”、“高凉渠帅黄吴”等叛乱势力首领皆汉姓汉名,不排除是受到了流入高凉郡的汉族移民影响,考虑到异族成分的叛军一般被称作“夷贼”或“胡贼”,但却如同中原地区的“陈留盗贼李坚”、“太山贼公孙举”、乐安国“渠帅张汉”、“檀乡渠帅董次仲”等仅称为“贼”或“渠帅”,如此一来黄吴、钱博及其部属——至少多数部属——很可能是汉族,是脱离官府控制的汉族平民,后来被当地乌浒人、俚人等诸蛮族群所同化,某程度上代表当时汉洲边缘地区的汉族民族认同的不稳定性。
    虽然汉晋史载的岭南户口主要是汉族,缺少非汉族群的人口记载,但也应在汉国的羁縻之下,避免各股非汉族群被整合为一支强大势力,否则如一旦叛乱就足以随时动摇乃至摧毁汉国在岭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如“灵帝建宁三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然而元始二年郁林郡就有12县12415户,至晋代郁林郡及桂林郡只有17县共8000户,显然汉廷对这十余万乌浒人只是加强名义上的控制(受冠带),并没有如同永和元年(公元136年)企图向槃瓠蛮收取与汉民相同的租赋般企图向乌浒人收取租赋[95],实际上仍仅是羁縻。
    建安二年,汉廷改交阯刺史部为交州刺史部,当时已为交趾郡太守的士燮以其弟士壹为合浦太守、士䵋为九真太守、士武为南海太守,四郡为士氏领有,随后汉廷任命士燮为绥南中郎将,管治交州部七郡,至此士氏家族在岭南、北折及中圻地区的权势达至顶峰,不久,军阀刘表亦将向交州部南扩,乘交州刺史张津之死,派赖恭南下出任交州刺史,又乘苍梧太守史璜之死,派吴巨为苍梧太守,不过赖恭和吴巨后来爆发冲突,赖恭被吴巨所逐,而士武早卒,士氏失去南海郡的控制,至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军阀孙权派步骘南下为交州刺史,次年,步骘斩杀拒附孙权的吴巨,控制苍梧郡,郁林与合浦两郡可能此时落入孙权手上,士氏则向孙权表示归顺,成为孙氏在交州部的代表,黄初六年(公元225年)蜀汉南中三郡叛乱时,在士燮的诱导下益州郡向孙权表示归顺,虽然叛乱在同年被诸葛亮平定。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士燮卒后,其子士徽自立为交趾郡太守,孙权即将交州部七郡中的南海、苍梧、郁林三郡分设为广州部,其他四郡继续隶属交州部,又以吕岱为广州刺史、戴良为交州刺史、陈时为交趾太守,统兵南下,在吕岱的诱骗下,士徽及其兄弟六人被杀,士壹、士䵋被废为平民,士氏自此衰落,事后孙权废除广州部,恢复原状,孙权统一交州部,但“交州虽名粗定,尚有高凉宿贼;其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界未绥,依作寇盗,专为亡叛逋逃之薮”,这类汉族流民的去向不是被地方上的汉族豪强就是被周边乌浒人、俚人诸蛮吸纳以壮大实力。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孙权建立朝号“吴”(孙吴)政权,据有汉洲之扬、荆二州,以统一汉洲为目标。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孙吴派兵征伐海南岛[132]。在曹魏并蜀汉之前,交州部在孙吴统治下除了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将领廖式之叛旋起旋灭外,交州部社会大致和平。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孙权从合浦郡分立高凉郡,自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废除珠崖郡以来266年后交州部七郡的郡数才首次出现变动,变为八郡;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孙权将合浦郡易名珠官郡,至吴少帝孙亮时期才恢复旧名;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孙吴从晋朝手中收复交趾郡后,从中分立出新昌郡、武平郡、九德郡;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孙吴从郁林郡分立桂林郡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攻灭蜀汉,孙吴交州部遂与曹魏接壤,同年,交趾郡官吏吕兴杀害交趾郡太守孙谞,控制交趾郡并派人说动九真、日南二郡一同投附曹魏,吕兴又派兵逼使合浦郡叛吴投魏,曹魏方面亦派兵支援,但在魏军来临前,吕兴就被部下李统所杀,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孙吴将不涉及战乱的南海、苍梧、郁林三郡再次合设为广州部,其余六郡仍为交州部。
    咸熙二年末(公元266年),曹魏权臣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朝号“晋”,魏军遂变为晋军,接收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孙吴派兵攻交趾郡,晋军亦进攻合浦郡,双方大战于合浦郡古城,吴军兵败,退保合浦县(中国广西区北海市合浦县),战况在合浦郡一线胶着,泰始五年十一月,孙吴再次派兵攻打交趾郡,以虞汜、薛珝、陶璜率汉兵七千多人沿陆路南下,李勗、徐存则从海路进军,然而次年,海路吴军航海迷途而返回,李勗与徐存因擅自撤军而被杀,而陆路吴军的进攻在分水失利,退回合浦郡,战况继续胶着,双方多年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负,直至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吴军在封谿大破晋军,进围攻陷交趾郡治所龙编,乘势收复九真、日南两郡,回复旧日的孙吴与蜀汉的边界,战后不久虞汜与薛珝先后去世,孙吴以陶璜为交州刺史,后陶璜征服交趾郡的夷獠,分设武平、新昌、九德三郡及九真属国,至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朝平定孙吴,扬、荆二州尽为晋有,陶璜亦成为晋朝的交州刺史。
    近百年内战特别是晋朝与孙吴的交州部争夺战,令统一后的地方对人口的控制力流失,广州部十郡有43120户、交州部六郡有25600户,合计有68720户,以一户五人算,即岭南、北圻、中圻地区的汉族总人口大约在三十五万左右。
    至于交州部各郡的诸蛮等族群经汉廷多年来“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闲”的政策显然令部分诸蛮“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95],但亦有部分诸蛮继续其原有文化方式,在交趾郡麊泠县及九真郡都庞县,当地蛮人“皆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为俗”,日南郡蛮人“男女倮体,不以为羞”[168],汉国一直以来仅能羁縻诸蛮而已,只有依靠控制当地汉族人口才能勉力维持统治[164]
  16. 16.0 16.1 16.2 位于荆州部及交州部以西的地区主要由东方的贵州高原、南方的云南高原以及西方的横断山区组成,上述地区后被合称为“南中”,因南中诸国族群位于梁州汉区以西以南而被称为“西南夷”,南中西邻接安多地区,在公元前二世纪初,贵州高原的国家主要有夜郎、且兰、漏卧等国族,云南高原的国家主要有滇国、靡莫、劳深、昆明等国族,横断山区的国家主要有邛国、莋国、斯榆等国族,国家族群数量高达三位数,其中滇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初的战国时代,楚倾襄王派由楚国王族出身的庄𫏋率领少数楚人(汉族部落)抵达云南高原征服滇人而建立的,但因为秦国攻取楚都郢,隔断了庄𫏋与楚国的联系,于是庄𫏋在当地建国称王并“变服从其俗”,来自江汉平原的少数汉族先民移民遂为土著滇人所同化,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际,秦朝亦向包含滇国在内的南中诸国“置吏”管理,也即仆从国,只是秦末民变才令云南高原诸国摆脱仆从地位重新独立。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西汉政权再次向南中地区渗透,在银弹政策下,贵州高原诸国同意向汉朝称臣及隶属犍为郡,同时汉朝亦派数万人企图打通由僰道县至北盘江的交通路线,但耗费巨大加之贵州高原诸国过桥抽板背叛汉朝,汉军与诸国互有攻伐,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汉朝决定放弃统治南中的努力,转而专注与匈奴帝国的战争。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发生政变,令汉朝与南越国发生战争,汉朝派遣使节要求南中诸国派兵助战,但且兰国以担心“旁国虏其老弱”为由发兵攻汉,杀害汉朝使节及犍为郡太守,南中诸国亦有“反者”,于是汉朝发兵攻打且兰国及邛都、莋国,次年即灭亡此三国,邻近的夜郎国王受此威摄,亲身入朝长安,冉、駹两国亦向汉朝奉表称臣,请求汉朝设郡管理,经此一战灭三国之威,汉朝得以开始在南中建立羁縻统治,设置汶山郡管理冉国、駹国,在且贵州高原设置牂牁郡,在邛国设置越嶲郡,在莋国设置沈犂郡,又在广汉郡以西的白马氐人地区设立武都郡,同时汉朝亦以此兵威要求滇王如同夜郎王一样亲身入朝长安,邻近的靡莫、劳深两国却劝阻滇王并“数犯使者吏卒”,站在汉朝的对立面,汉朝再次派兵远征南中。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军灭亡靡莫国、劳深国,兵锋直抵滇王国,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汉朝于是设置益州郡管理云南高原,至此,汉朝在南中主要地区设置犍为、牂牁、越嶲、益州四郡管理。
    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郡的廉头、姑缯夷、汉族群及牂牁郡的谈指、同并等24座城邑起兵叛乱,同年即被汉朝派兵平定,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益州郡的叶榆、姑缯夷族群起兵反汉,汉朝派兵平乱,但遭到失败,次年再派兵讨伐才成功平乱。
    前期治世时代,牂牁郡内的夜郎、漏卧、钩町三国互相发兵攻伐,在汉廷的要求下,漏卧、钩町两国停战,但夜郎不从,于是新任牂牁太守陈立当机立断斩杀夜郎王,并夷平随后的叛乱灭亡夜郎王国。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钩町王为钩町侯由此心怀怨恨,至始建国五年(公元12年)牂牁大尹(太守)周钦察觉钩町侯的谋叛意图而将杀害,之后的弟弟起兵攻杀周钦,牂牁郡汉兵的平叛战争并不顺利,战况胶着。天凤元年(公元14年),益州郡栋蚕、若豆诸蛮发起叛乱,杀害益州大尹程隆,王莽于是派冯茂率巴、蜀及犍为三郡汉兵南下牂牁郡、益州郡平叛,但直至天凤三年也未能平定,王莽以此处决冯茂,改派廉丹与史熊负责平叛,又增发天水、陇西、广汉、巴、蜀、犍为六郡十万汉兵南下,初战“斩首数千”,然而随后又陷入胶着,天凤六年(公元19年),王莽召还廉丹与史熊,改派郭兴负责平叛,然而未能平定南中诸国,廉丹后在地皇三年的成昌之战被赤眉军杀害,史熊在地皇四年兵败自杀。
    更始二年(公元24年),越嶲郡蛮人任贵乘机起兵叛乱,杀害越嶲太守枚根,控制越嶲郡并自立为邛谷王,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邛谷王任贵遣使向光武帝刘秀称臣,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刘秀以邛谷王任贵为越嶲太守,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邛谷王任贵起兵谋叛,被汉军攻灭,收复越嶲郡[169]
    随着刘秀遂渐统一汉洲,益州郡的叛乱在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平定,郭兴亦曾经地皇二年(公元21年)进攻钩町国,可能成功逼降钩町国,牂牁郡才能在“大姓龙、傅、尹、董氏与功曹谢暹保郡”的前提下向刘秀归降[170]
    永平元年(公元58年)越嶲郡姑复县夷的叛乱很快被平定,但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同郡遂久县的卷夷大牛种的叛乱难平,次年,蜀、永昌、益州三郡的诸夷共十余万男女皆起兵响应大牛种,叛夷“杀长吏,燔烧邑郭,剽略百姓,骸骨委积,千里无人”,虽然记载夸张,但明显对当地汉族社会伤害很大,益州部刺史张乔派兵在楪榆县摧毁叛夷军队,“斩首三万余级”后才逼使叛夷投降。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国向汉国奉表称臣,汉廷于是在哀牢当地设置哀牢县及博南县,并将益州郡西部六县与哀牢、博南两县合设为永昌郡后,南中之地自此除了犍为、越嶲、牂牁、益州四郡外,又增加永昌一郡共五个行政区。至建初元年(公元76年),哀牢王与驻当地汉官不和而忿怒发兵叛乱,攻打巂唐县及博南县,汉廷派越巂、益州、永昌三郡的夷兵汉兵共计9000人进攻哀牢王国,次年,邪龙县昆明夷与汉廷站在一起,亦发兵攻打哀牢王国,联军于博南县大破哀牢军,斩杀哀牢王,平定叛乱,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汉廷将犍为郡南部分设为犍为属国,南中地区遂分为牂牁、越嶲、益州、永昌[注 21]、犍为属国等四郡一属国五个行政区
    除了元初五年大牛种之乱外,延熹四年(公元161年)犍为属国夷“寇钞百姓”、熹平五年(公元176年)益州郡夷叛乱等南中诸蛮乱事旋起旋灭,东汉时期南中夷、汉族群社会秩序大致稳定,而移入南中地区定居的汉族居民又被称为“南人”[171],永和五年的牂牁、越嶲、益州三郡汉族人口合计约190679户1001473人,犍为属国地区的诸夷曾在延熹四年“寇钞百姓”[注 12],该属国地区37187人口也应是汉族,才被与其杂居的属国诸夷抄掠。
    中平五年,汉廷以刘氏宗室刘焉为益州部州牧,自此开始其割据梁州的事业,而隶属益州部的南中各郡官僚亦以刘焉为益州部最高长官,刘焉卒后其子刘璋继续割据事业。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璋迎刘备入梁州汉区,次年刘璋与刘备兵戎相见,刘备连战连胜,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成功取代刘璋对梁州的统治并以邓方为朱提郡太守兼庲降都督,屯驻南昌县(中国云南省镇雄县)负责管理南中事务。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逼降张鲁取汉中郡并派兵深入巴郡,旋被刘备击退,隔年,刘备率兵北攻汉中,经过近两年的对峙,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逼退曹操全据汉中,同年底,孙权派兵西攻刘备,吞并刘备在荆州的领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卒,其子曹丕继父业,不久即逼献帝刘协禅让而得以称帝,改朝号“魏”(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初,刘备亦称帝继续汉朝的统治(蜀汉),旋于同年率兵沿长江东进攻打孙权,邓方亦卒于同年,蜀汉政权以李恢为庲降都督并移治平夷县(中国贵州省仁怀市),次年刘备兵败猇亭而不得不退回梁州,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后即逝,其子刘禅继位
    当黄初四年刘备病逝后,南中五郡有三郡反叛,越嶲郡夷王高定、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豪强雍闿各自割据郡境叛乱,雍闿更派使交趾郡,透过士燮向孙权称臣。
    当蜀汉权臣诸葛亮能腾出手来南征三郡已经是黄初六年(公元225年)三月,庲降都督李恢亦随诸葛亮南征,蜀军兵分三路,诸葛亮进军越嶲郡、李恢进军益州郡、马忠进军牂牁郡,马忠非常顺利平定朱褒,而诸葛亮正进逼高定之际,雍闿却被高定所杀,雍闿部属孟获乘机上位取代雍闿地位,然而诸葛亮迅速消灭高定势力,李恢一路在昆明一度被围困,之后杀出重围,扫荡叛军,诸葛亮亦在五月南渡泸水(金沙江)南下益州郡进攻孟获,经过“七虏七赦”后降服孟获,彻底平定南中叛乱,之后诸葛亮改划南中政区,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将建宁郡及永昌郡的部分地区分立为云南郡、又将建宁郡及牂牁郡的部分地区分立为兴古郡,在五郡内再建置出二郡,加上原有五郡是为南中七郡,以李恢作为庲降都督兼建宁郡太守,同年十二月,诸葛亮处理完南中事务后返回蜀汉政权首都成都[172]
    然而诸葛亮降服的主要是以孟获为首的南中汉族势力,诸夷族群势力则仍有小叛,越嶲郡的乱事并未因高定之死的平息,龚禄、焦璜两任越嶲太守先后被夷人杀害,继任太守甚至不敢前往郡治邛都县就任,仅至安上县(中国四川省屏山县)就任,直至正始元年(公元240年) 蜀汉派张嶷为越嶲新太守,张嶷用了三年的时间透过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遂渐降服诸夷各派势力,甚至降服旄牛夷豪强狼路,成功恢复郡治邛都县,当张嶷离任时,“民、夷恋慕,扶毂泣涕”,得到当地汉、夷各族的爱戴。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李恢卒,张翼出任庲降都督,但张翼“持法严”而被汉、夷族群所怨,太和七年,夷人豪强刘胄起兵叛乱,蜀汉改以马忠为庲降都督,同年蜀军斩杀刘胄平乱,马忠将庲降都督的驻所从平夷县迁至味县(中国云南省曲靖市一带),马忠管治南中16年,受到南中汉族的爱戴,在马忠于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卒后为其“立祠,水旱祷之”,之后张表、阎宇相继出任庲降都督,庲降都督自甘露三年(公元258年)阎宇为右卫大将军后不见记载,可见阎宇离任后庲降都督一职被取消,此后未再在七郡行政机构之上再设都督机构。
    自诸葛亮南征后,终蜀汉之世,南中七郡唯朱提、建宁两郡无乱,除了越嶲郡乱事被张嶷平息外,牂牁、兴古二郡曾有獠人2000叛乱;云南太守吕凯在任内被叛夷杀害;甘露年间,永昌太守霍弋讨平“数为寇害”的“夷獠”之乱,均为旋起旋灭的小乱。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统一蜀汉后,以霍弋为南中都督负责管治南中事务,同年孙吴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投魏,曹魏派霍弋负责攻略交州部,期间曹魏禅司马晋,至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孙吴击败晋军,逼使晋朝退出三郡,同年晋朝将建宁、云南、兴古、永昌四郡分出益州部,合并为宁州部,进入第二次治世时代,宁州部在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被并入益州部,当时南中七郡的汉族人口有139600户。
    至太安元年(公元302年)秋,南中汉族豪强毛诜、李叡、李猛与建宁太守杜俊、朱提太守雍约的矛盾爆发,起兵驱逐杜俊、雍约,但李毅很快击溃叛军,杀毛诜,李叡投奔在五苓夷帅于承陵、李猛则向李毅投降,然被李毅处决,同年十一月十一日丙戌,汉廷重置宁州部,将建宁、朱提、益州、云南、兴古、牂牁、永昌七郡属宁州部,以李毅为宁州刺史-龙骧将军-成都县侯。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于承陵亲自向李毅请求赦免李叡,李毅答应其要求,然而当李叡人身自由被汉官控制后,李毅的部众却认为李叡叛乱罪大恶极,纷纷要求处决李叡,李毅见众怒难犯,遂将李叡杀害,于承陵及其他与汉族豪强毛诜、李猛有交情的诸夷族群夷帅纷纷起兵叛乱,奉建宁太守马恢为宁州刺史,大掠建宁郡,李毅闻讯后立即将马恢处决,虽然李毅发兵平叛,但适逢李毅病重,战事失利,叛夷势力日益,“破坏郡县,没吏、民”,甚至围攻州治滇池县城,在战区的汉民不是迁徙至邻近局势比较平静的交州部或永昌郡、牂牁郡,就是被叛夷统治,不过州治在李毅治下仍力保不失。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三月,坚持了4年的李毅逝世,当时中原及梁州皆陷入战乱,外救不至,其官属百余人推举李毅之女李秀为宁州刺史,继续领导对抗叛夷,“伺夷稍怠,辄出兵掩击破之”,如是者坚持3年后,李毅之子李钊到达宁州后接替李秀为宁州刺史,至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廷派王逊到宁州替代李钊出任宁州刺史-南夷校尉,王逊到任后数年间先整治建宁郡谋叛的汉官,“又诛豪右不奉法度者数十家。征伐诸夷,俘馘千计,获马及牛羊数万余,于是莫不振服,威行宁土”,而李钊则被任命为朱提太守,自太安元年开始的叛乱约在建兴年间平息,恢复南中地区的和平。
    王逊派使在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六月至建业上表劝晋王司马睿称帝,司马睿登基为帝后加授王逊为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假节,封为褒中县公,并接受王逊的建议,在牂牁郡分设平夷郡、在朱提郡分设南广郡、在建宁郡分设夜郎郡、在永昌郡分设梁水郡,又将益州郡更名为晋宁郡,南中七郡遂变为牂牁、平夷、朱提、南广、建宁、夜郎、永昌、梁水、晋宁等九郡[173]
  17. 笔者并不认同汉使在一个外交场合施行突袭攻击的手段,因为这样一来就会令外国领导人不信任汉使,加以猜忌,而且也会令外国人质疑汉使之所以行刺是因为汉军的实力不高,战场上不能取胜才会寄希望于刺杀,从而更加轻视汉国,所以笔者认为如果频频由汉使在外交场合下手杀害外国君王或官员,长远只会损害汉国的威信,即使有需要实施刺杀行动,也不应该由具有汉国官职的人实施,避免诸国诸王不信任汉官,但最重要的是,一支强大的汉军及敢于动武的决心,才是汉国统治西南诸王国的根本。
  18. 笔者认为汉国对魏和意、任昌的处置太过了,毕竟是泥靡“不与主和”、“暴恶失众”在先,潜藏与汉国交恶的可能,谋杀泥靡的决定不能说是错,如果有错,只能是行刺失败,不过汉廷处决魏和意、任昌的决定可能会会令西域以为国王与汉使发生冲突后,汉廷只会站在国王一方,从而令西域诸王国轻易汉使,所以笔者认为处决太过分,降职调用即可。另外,汉廷遣使收系魏和意与任昌时,使者之一的张翁在调查刘解忧的行刺计划时,居然一度“捽主(刘解忧)头骂詈”,相当于蒙古帝国的使者在王氏高丽向蒙古公主动粗,最后自然是张翁“坐死”,笔者认为张翁怪罪刘解忧的这种行径,可能代表了汉族传统思维中和其他民族相处中处处忍让以至没有原则的以和为贵的发端,这种思维不问是非曲直,一旦汉族平民与其他民族发生冲,总是要求汉族方单方面“反省”兼处处忍让,需要承担更高更严格的道德束缚,如果说儒家文化中有什么糟粕,这种对汉族方的道德绑架必然是最大——如果不是唯一——的思想糟粕,张翁可能因此而怪罪刘解忧,认为即使泥靡对待刘解忧再差劣,刘解忧也不应该与泥靡决裂,这种思想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示弱的表现,向泥靡示弱,说清楚就是怂了,相比起蒙古、女真等族群强盛时代的对外强硬态度,汉族强盛时代的对外态度可谓软弱,显然会令汉族汉国被其他民族看不起。
  19. 彼时鲜卑人及乌桓人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的状态,类似先秦时代汉族的政治状态,鲜卑人及乌桓人的诸部,相当于汉族的先秦诸侯国。
  20. 20.0 20.1 根据与东汉政权首都洛阳所在河南尹同属司隶部且相邻的河内、弘农、河东三郡人口数据[114],河内郡18城,人口801558,平均每城44531人,河东郡20城,人口570803,平均每城28540人,弘农郡9城,人口199113,平均每城22123人,三郡47城,人口1571474,平均每城33435人,而河南尹21城,1010827人,除却20城共668712人,则洛阳城约有342114人。
    根据与西晋政权首都洛阳所在河南郡同属司州部且相邻的荥阳、河内、河东、弘农、上洛五郡三十五县人口数据,五郡15,9500户,则79,7500人,一县平均约2,2785人,河南郡十二县11,4400户约57,2000人,则洛阳约32,1354人
  21. 21.0 21.1 哀牢王国位于永昌郡境内,因为在永平十二年(69)向汉国称臣而羁縻设郡之地,当时哀牢王国有户51890及553711人,此前的建武二十七年(51)亦有哀牢王率2770户17659人向汉国称臣,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永和五年(140)永昌郡有户208486及1010827人,人口较邻近的牂牁、越巂、益州三郡人口总和高出一大截,考虑永昌郡位于横断山脉以西,郡内辖有哀牢王国以及置郡仅71年,该郡异常高的人口数中多数应不属于汉族,如果建武二十七年和永平十二年的哀牢人口没有重复计算,则两年合计54660户571370人,占永和五年永昌郡的户26%及人口56%,经过71年间哀牢人口的繁衍,其占比当更高,是汉代各郡国人口[注 8]的唯一例外,至于永昌郡其余人口当以汉族为主,约十万户三十万~四十万人左右,加上益州郡的29036户110802人,汉族人口合计约十三万户近五十万人,经过二百余年的移民定居势必与先住族群通婚繁衍,但也有可能只是《后汉书郡国志》永昌郡的户口传写有误以致数字失真,另外,汉国与哀牢在建初元年(76)决裂后,即“募发越巂、益州、永昌夷、汉九千人讨之”[95],可见永昌郡建立后很快就有汉族移民聚居。
  22. 可能有人会提出豁免对移入民族的剥削来保持社会稳定,只是如此一来就对继续受到剥削的原有多数单一民族不公平,受到豁免的移入民族很可能会将豁免视为相对于原有多数单一民族的特权,一种永远不能取消的特权,造成民族隔屏,而一旦取消又会令移入民族产生受害者心态,从而出现民族冲突,所以豁免对移入民族的剥削是最糟的选择,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入乡随俗,入汉乡自然随汉俗,即使移入民族不适应移入地的生产方式或文化而需要豁免或迁就,豁免或迁就也应该设有明确的时限,不能永久,即使羌人是被汉廷迁移,也不构成给予永久性豁免或迁就的理由。如果需要豁免或迁就,笔者认为可以在一个特定的小区域实施豁免或迁就,而这个特定区域越接近移入民族的移出地就越好,让不愿意入乡随俗或需要豁免迁就的移入民族可以迁移入去,是一个为汉廷错误民族迁移政策亡羊补牢的方法。
  23. 笔者在这里的移入民族和原有多数单一民族的举例,是基于同一人种内不同民族而言,如果是不同种族,基于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外表特征,从外表识别不同种族是比较容易,而且因为外表特征不同,不同种族通婚的后代的外表特征必然偏离其中一方种族的外表特征,这就必定引起种族同化的担忧,不同于文化同化(可逆)或同种异族的血缘同化(比如朝鲜族与和族通婚的后代,仅凭外表难以识别族属),种族同化不可逆,而外表特征的同化又引起颜值同化问题,即与移入种族的混血会令下一代成员的外貌颜值偏离本土种族而更倾向移入种族的外貌颜值,剥夺回复原状的选择是一种邪恶,也招致对种族同化的反感,简单来说,就是种族多元较民族多元的矛盾问题更纠结难解,所以,统治阶层(无论是帝制、专制政府或民主政府)不应该在取得国内绝大多数本土种族的一致共识前,采取任何促进或放任种族多元化令其占比上升局面形成,任何有机会改变原有族群结构占比的政策应极需谨慎,何况不同族群的情况不同,如果某些移民群体极其保守排外不能接纳任何外来影响,甚至极为过敏将来自移入国的任何影响视为种族迫害或歧视,不惜诉诸暴力,缺少移入国所需的资金及人才的同时生育率极高,势必导致移入国出现种族矛盾,如果以普世价值、多元文化自居的欧美社会也存在问题,其他非西方国家更没有理由学习西方国家的移民政策,一个国家的国民辛辛苦苦朝出晚归工作数十年的付出才令社会略有成就,由落后步入发展中,这些财富应留给下一代而不是被鸠占鹊巢,否则当初就不必拼命工作,直接集体移民偷渡至发达国家学难民般躺平伸手要钱就好了。
  24. 自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冬开始,汉廷首次将战败的先零种近万男女分迁入汉洲西边的天水、陇西、扶风三郡,这种将羌人东移入汉洲的做法是后来羌乱暴动的远因,一个民族比较单一的地区转变为民族多元的地区,这种情况本身就蕴含民族冲突的诱因,因为民族多元不同于文化多元,有人就会有利益诉求,不同的人或群体就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当一个地区由民族比较单一转变为民族多元,民族结构的转变必然会导致该地在文化、经济以至政治方面产生不同的需要,如果原有民族比较单一时的上层政治建筑或统治方式没有相应的改变,很容易就会与下层民族多元的民众阶层产生矛盾以至冲突,当然,统治阶层及统治方式的改变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平的,说白了就是社会上的民族构成改变,社会资源及权力的大饼划分也不得不改动,只是这种改动对原有人口较多的单一民族有害无利,毕竟民族人口占比下降,分得的大饼只会减少,不会不变或增加,如果移入的民族人口占比上升,但其生产资源(财富)的贡献占比并没有同等上升或占比少于社会资源及权力的大饼划分占比,对于分饼占比下降的原多数单一民族亦是不公平,另外,多民族混居也涉及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当移入民族不适应原有民族的生活方式,比如原有民族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剥削方式和力度,汉国统治下的非汉族群叛乱,部分是因为野心与贪婪,部分是因为汉族统治阶层企图将对待汉族被统治阶层的剥削方式和剥削力度用于治下的外族被统治阶层身上——特别是移入民族比较保守和排外——就很容易引发暴力冲突,有说法以“难道单一民族社会就没有矛盾冲突”来质疑对异质移民政策的反对,的确,任何社会都有着自身的内部矛盾冲突,只是民族冲突不是必然,至少有两个势均力敌的民族存在是民族冲突产生的必要前提,虽然民族比较单一的地区也有着内部矛盾冲突,但没有必要变成民族多元地区,无故多一个潜在矛盾冲突,所以将民族比较单一的地区转变为民族多元地区其实是自造民族危机——目前比较和平也不代表永远和平,当初既然可以选择,保持民族成分单一是较民族成分多元更好的选择[注 22][注 23],虽然汉廷将羌人东迁汉洲中原的政策是错误,但这个错误并不会立即造成恶果,因为恶果是由连续多年的弊政累积导致,并非一次迁移就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而且,当移入族群的人口占比很低时,移入族群即使有着种种不满也不敢或尽量避免诉诸暴力,诉求也不会太强硬,但随着移入族群的人口占比上升,移入族群就会认为未来的人口优势在自己一边,其族群诉求也会随之强硬起来,不会太排斥以暴力宣泄不满,统治阶层肯定会担心人口众多的移入族群爆发暴力行为影响统治,为求和平,统治阶层就会尽量满足移入族群的诉求,而统治阶层的这种妥协亦也提高移入族群对诉求被满足的心理预期,一旦被拒绝,冲突爆发的机会是非常高,无论统治阶层愿不愿意满足移入族群的诉求,原有多数单一民族的平民也是最大受害者,以汉族的例子来看,幸亏汉族在亚太地区有着多数的人口占比,才能捱过近300年的民族混战和征服,继续保持在汉洲本土的人口优势,原来汉族社会就存在贫富悬殊的阶级矛盾,迁入的大量羌人人口——相对当地汉族人口仍然是少数但已较以往的大量增加——不适应汉国的剥削制度,与汉族平民有着文化价值观差异的隔膜,相对于世代受官僚系统管治的汉族平民,羌人移民有更高的凝聚力,更容易诉诸暴力,频频与他族接触必然促进羌人民族意识的产生,加上居于汉洲,自然知道汉洲较其故乡富裕多,滋生统治汉洲的野心,羌族对汉官的仇恨与对汉洲的贪婪,以及汉廷的腐败与畏怂,令汉族平民则受到民族冲突与阶级剥削的双重压力。
  25. 古越人部落除了与古中原人部落融合为汉族[注 6],另有一支古越人与西来之槃弧蛮人融合为畬族[131],可能是游离在汉族社会外的古越人与东迁之槃弧蛮人融合为畬族,亦可能是古越人先与中原人融合为汉族,再与东迁之槃弧蛮人融合转换为畬族,只有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槃弧蛮才能由湘西东迁至淅南闽北,可能不是一蹴而就,所以槃弧蛮的东迁最早不早于西汉与东汉之间内乱时代,即公元一世纪初。
    另外,居于孙吴临海郡安阳县及罗江县的所谓“安家之民”可能亦是古中原人与古越人融合演变的一方居民,从安阳县(罗阳县)出身的王表与江东地区汉族相比并无特殊之处,可以与当地人沟通[132],所以“安家之民”可能是一个带有不符合儒家价值观的地方风俗色彩——因此被士大夫贬为“夷”——的汉族支系,孙吴政权控制的汉族人口约二百三十余万,县有三百一十三,平均一县七千余人左右,考虑到各县人口不一,作为当时远离繁荣又非物产丰盛之地,安阳县及罗江县的人口应较低,合计人口约一万左右。“安家之民”当然也可能是古越人融合移民演变而来的一支新族群,但有汉姓王、语言可以与江东汉族通话及有俗语“宁自负人千石之粟,不愿负人猴头羹臛”等,纵使不是汉族群体亦是在血缘及文化上受到汉族移民——比如王表——影响的族群,虽然无人口数目的记载,但考虑到正史不载,“安家之民”的人口应相当稀少至可忽略不计。
  26. 所谓“山越”之人实与汉族人无异,只是一些自汉朝桓灵二帝统治以来为避徭役赋税及战乱的汉民,脱离了政府控制剥削,即所谓“幽邃民人”、“逋亡宿恶”[133],所以“山越”又称为“山民”[134][135][136]、“山寇”[137][138]、“山贼”[139][140][138],所谓“越”是因为当地昔为越国所治,一如昔为齐国所治则呼为“齐”[141],至于“寇”、“贼”,显然是指不受官府控制、破坏社会治安而言,因而受到统治者等精英阶层的篾视,“民”者因其本源自汉民,当地地势“山谷万重”,故以“山”名,所以遁入山谷之汉民才被官府称为山越,正因其本为汉民所以孙吴以武力轻易将数以万计的山民纳入为孙吴军队的同时亦不会因民族矛盾而发生叛变,因为不存在民族矛盾,只是脱离了政府控制的汉族人口重新被政府控制[142][136][138][143],从而令所谓山越波澜不惊就消失了。
  27. 27.0 27.1 游牧族群乘着汉国分裂内战而南扩,亦吸收汉族人口以壮大本国(部)的实力,例如辽西、上谷及右北平三郡的乌丸人就曾经“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11],鲜卑人轲比能曾在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及三年分别向曹魏遣还“魏人在鲜卑者五百余家,还居代郡”、“遣魏人千余家居上谷”[18],拓跋国至迟在元康五年(公元295年)三分统治时,其中猗㐌猗卢两位统治者就开始大力招徕汉族人,入拓跋国之汉族自然不免被鲜卑风俗同化[146][147],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拓跋国爆发内战时就有汉族人近三万因之南逃改附刘琨[148],见诸记载的流亡汉民多者数十万,少者数千,后来有的回归汉族政权,但回归者显然不可能是流亡汉民的全部,必然有部分流亡汉民在当时乌丸人、鲜卑人的聚居地落地生根被游牧民族所同化,如慕容国在太康七年派兵阻击晋军的将领孙丁,汉姓汉名,可能即鲜卑化汉族人,弈洛瓌在建都大棘城(中国北票市章吉营乡一带)后“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是慕容国吸收汉族流人以发展壮大的反映[149],在六王内战时由鲜卑人日陆眷所建立的段国盘踞辽西,亦是由汉族及鲜卑、乌丸各族合计三万家组成。
  28. 乞伏国吞并鹿结后,人口约75000落,一落5人,75000落约375000人。
    秃发国部众有20部,一部5000人即约100000人,树机能被称为“羌虏”,100000人中当有部分是羌族,马隆在武威郡讨伐树机能时,“虏大人猝跋韩且万能等率万余落归降,前后诛杀及降附者以万计。又率善戎没骨能等与树机能大战,斩之,凉州遂平”,万余落约70000多人,再加上“前后诛杀及降附者以万计”,秃发国至少失去80000人,所以树机能仅余下不到20000男女,败亡是必然,考虏到有“善戎没骨能”,凉州部各郡的羌胡诸族不是全部加入树机能一方,假设不加入树机能一方的羌胡诸族人口相同,则凉州部八郡共有羌胡诸族人口约200000人,而八郡汉族人口只有三万七百户,基于树机能曾经“攻陷凉州”,声势之大令晋武帝司马炎“为之旰食”,羌胡诸族应大多数加入强势的树机能一方,所以不加入树机能的羌胡诸族人数存在估计过高的可能。
    吉轲罗侯金多热冏等领导的200000男女,当中有部分是氐族,所以这200000人向司马骏投降后,司马骏被“以氐户在国界者增封”[153],这200000人口显然已在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徙戎论》“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计算之内,至于汉族,雍州部、秦州部及凉州部等三州部合计有汉户十六万一千三百二十。
  29. 按《孟子》云“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据《孟子注疏》解释孟子之所以说是舜是东夷人,是“以其地在东方,故曰东夷之人”,同样也是因为周文王“其地在西,故曰西夷之人........孟子言自舜帝所居终始之地与文王所居终始之地有千里以外之远,自舜所生之世文王所生之世相后有千二百歳之久,其皆得志行政于中国以致治如合其符节有周而无异,一为先圣于前一为后圣在后,其所揆度则一而无二也,以其同也揆度也。”即只是因为舜地处中原东部、周文王地处中原西部,才称其为东夷人(东方人)、西夷人(西方人)。故此“夷”并非少数民族的代名词,从传说来看,舜、周文王皆是黄帝后裔,当然不可能将舜及周文王指为非汉或非华夏人群,孟子之“东夷”、“西夷”,仅是指诸冯、负夏、鸣条以及岐周、毕郢这分别位于东方和西方的地区,将此处“东夷”、“西夷”视同非华夏人群或非汉族的代称只是后人的误解,所谓禹生于西戎或西羌亦是类似的误解,传闻中的“禹生石纽”是“禹生于石”的讹误,而“禹生于石”其实是“启生于石”的误传,从传说中禹的身世与事迹来看,禹是绝不可能生于西羌或兴于西羌[156],只有治水时“浮于积石”、“道河积石”涉及后世西羌人之地,除此以外,禹的事迹与西羌无涉,显然不能得出禹是羌人的结论,何况在一个重视血缘的氏族部落社会,没有血缘关系是绝不可能踏入统治阶层顶端。
    上述这些误解也成为刻意的误读,因为这些误解正好成为异民族征服汉族地区后寻求统治合法性的借口,何况,孟子言“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又言“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也”,舜与周文王取天下的主因是以德服人,而后世女真、蒙古、满人之征服汉洲的过程本质只是杀戮战争,不是透过道德高尚来感化汉洲,怎能用舜与周文王的例子来为暴力征战背书?先秦夏与蛮夷戎狄仅是周与非周之别,先秦“华夏”“中国”只是周王室及其姻亲集团的代称,只有遵周礼,特别是属于周天子“母弟甥舅”之诸侯邦国才能归类为华夏、中国,而不遵守周礼、不尊重周天子或非周天子“母弟甥舅”的诸侯邦国则被视为“蛮夷戎狄”,所以汉族部落或政治集团并非民族族群之别,何况将先秦蛮夷戎狄与五胡契丹女真蒙古满人等同也犯下刻舟求剑的错误!即使是汉族内部的冲突歧视也不能构成或合理化其他民族对汉族施加暴力歧视的理由。
    最早刻意误读来寻求统治合法性借口的是挛鞮渊,甚至误读为“文王生于东夷”,当然挛鞮渊也自知匈奴人起兵建国以少欺多是无德可言,才会焦虑“晋人未必同我”,遂以“冒姓刘氏”及建国号“汉”的认知战手段来分化及降低汉族人的反抗意识,达成“兴我邦族,复呼韩邪之业”于中原的实质,在汉洲中原鸠占鹊巢建立匈奴帝国的直接征服统治[157]
  30. 第一次治世时代的大同江下游流域即为汉族聚居区[86],即使自公元4世纪初叶起当地相继被百济与高句骊两大强权统治,汉区日渐缩小退至平壤以西地区,但汉族仍然顽强生存下来,经高句骊长期统治后,直至公元6世纪初叶才被高句骊完全同化而消亡[161][162]
  31. 林邑王区逵,或称区连,姓名似是汉姓汉名,加之其父出任象林县功曹,有可能是汉族人,至少也是混有汉族血统的当地诸夷人,但很明显已经夷化,后来建立林邑新王朝的范文,出身大概率是汉族人,少年久居汉族人口极之稀少的林邑王国,无可避免被先住民同化[175]
  32. 汉洲是指汉民族传统聚居地(传统领域),如同蒙古草原之于蒙古人、应许之地之于犹太民族、朝鲜半岛之于朝鲜民族,但亦不是只有蒙古草原、应许之地、朝鲜半岛才有蒙古人、犹太人、朝鲜人分布聚居,在此以外如日本、美国等地亦有蒙古人、犹太人、朝鲜人分布聚居,只是相对而言,“传统聚居地(传统领域)”带有原居地、初居地的含义。核心是指汉洲(赤县神州)内汉族人口占比高于50%或地理上不与汉洲边界接壤(即不与其他民族传统地区接壤)的地方;而边缘是指与其他民族传统地区接壤或汉族人口占比少于50%的地方;原居地是指在公元前一世纪己有汉族人口聚居的地方。汉洲边缘地区依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比如辽西与前后套在蒙古帝国征服后就出现蒙古化、红河三角洲被京族先民独立建国、鸭绿江与大同江流域在其他民族势力的攻击下被放弃、西套平原回族化,以至于今,这些地区可以称为“外边缘”,亦有一些稳定属于汉洲的边缘地区,比如珠江三角洲、河西走廊等等,这些地区可以称为“内边缘”,大体而言,辽东西、河套、河西走廊、河湟、云贵高原、湘西、岭南等地属于汉洲边缘,古今皆属汉洲的边缘地区是内边缘,有的甚至成为核心地区一部分,古属汉洲而今不属汉洲的边缘地区则是外边缘。
  33. 33.0 33.1 如同“武陵蛮”的称呼,“武陵”只是地名而非族名,汉文典籍有部分称呼显然是以“地名+夷”的形式,比如姑复夷、朱提夷之类,当时的汉族精英阶层很明显并不能清楚掌握西南族群的分类,因为不能明确是国名族名,故不列。

参考来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汉书匈奴传下》乃造设四条:“中国人亡入匈奴者;乌孙亡降匈奴者;西域诸国佩中国印绶降匈奴者;乌桓降匈奴者,皆不得受。”遣中郎将王骏、王昌、副校尉甄阜、王寻使匈奴,班四条与单于,杂函封,付单于,令奉行,因收故宣帝所为约束封函还。
  2.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轲比能本小种鲜卑,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
  3. 《史记大宛列传》贰师与赵始成、李哆等计:“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所为来,诛首恶者毋寡。毋寡头已至,如此而不许解兵,则坚守,而康居候汉罢而来救宛,破汉军必矣。”军吏皆以为然,许宛之约。
  4. 《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单于年少初立,母阏氏不正,国内乖离,常恐汉兵袭之,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师古曰:“秦时有人亡入匈奴者,今其子孙尚号秦人。”,汉兵至,无奈我何。”即穿井数百,伐材数千。或曰胡人不能守城,是遗汉粮也,卫律于是止,乃更谋归汉使不降者苏武、马宏等。
  5. 《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师古曰:“谓中国人为秦人,习故言也。匄,乞与也。若,汝也。乞音气。”,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师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
  6. 达磨罗察《佛说申日经》……申日有子,名旃罗法言月光童子,先世宿命学佛经道,有神猛志,志在大乘。白其父言:“佛者大圣神通已达,前知无穷却睹无极。蜎蜚蠕动心义所念,皆豫知之。莫用邪冥恶人之言受其重罪。”……佛告阿难:“我般涅槃千岁已后,经法且欲断绝,月光童子当出于国作圣君,受我经法兴隆道化,秦土及诸边国,鄯善、乌长、归兹、疏勒、大宛、于填及诸羌虏夷狄皆当奉佛尊法普作比丘,其有一切男子女人,闻申日经,前所作犯恶逆者皆得除尽。当知世尊之所应度如是,如是其有犯逆尚得度脱,何况至心学佛道者。”佛说经已,一切众会莫不欢喜,作礼而去。
  7. 7.0 7.1 《后汉书·卷八十七·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顺帝永和元年,武陵太守上书,以蛮夷率服,可比汉人,增其租赋。议者皆以为可。……莋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莋都县。其人皆被发左衽,言语多好譬类,居处略与汶山夷同。土出长年神药,仙人山图所居焉。元鼎六年,以为沈黎郡。至天汉四年,并蜀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
  8. 《后汉书西羌传》月氏王为匈奴冒顿所杀,余种分散,西逾冈领。其羸弱者南入山阻,依诸羌居止,遂与共婚姻。及骠骑将军霍去病破匈奴,取西河地,开湟中,于是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虽依附县官,而首施两端。其从汉兵战斗,随埶强弱。
  9. 《魏略》曰:初,右渠未破时,朝鲜相历谿卿以谏右渠不用,东之辰国,时民随出居者二千余户,亦与朝鲜贡蕃不相往来。至王莽地皇时,廉斯鑡为辰韩右渠帅,闻乐浪土地美,人民饶乐,亡欲来降。出其邑落,见田中驱雀男子一人,其语非韩人。问之,男子曰:‘我等汉人,名户来,我等辈千五百人伐材木,为韩所击得,皆断发为奴,积三年矣。’鑡曰:‘我当降汉乐浪,汝欲去不?’户来曰:‘可。’鑡因将户来出诣含资县,县言郡,郡即以鑡为译,从芩中乘大船入辰韩,逆取户来。降伴辈尚得千人,其五百人已死。鑡时晓谓辰韩:‘汝还五百人。若不者,乐浪当遣万兵乘船来击汝。’辰韩曰:‘五百人已死,我当出赎直耳。’乃出辰韩万五千人、弁韩布万五千匹,鑡收取直还。郡表鑡功义,赐冠帻、田宅,子孙数世,至安帝延光四年时,故受复除。
  10. 《汉书李广利传》是时,康居候视汉兵尚盛,不敢进。贰师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计以为来诛首恶者毋寡,毋寡头已至,如此不许,则坚守,而康居候汉兵罢来救宛,破汉军必矣。军吏皆以为然,许宛之约。
  11. 11.0 11.1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建安十一年)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辽西单于蹋顿尤彊,为绍所厚,故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公将征之,凿渠,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虏渠;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建安十二年)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降者二十余万口。……
  12. 《后汉书‧卷十九‧耿弇列传第九‧耿恭》 ……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
  13. 《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永初三年夏,汉人韩琮随南单于入朝,既还,说南单于云:“关东水潦,人民饥饿死尽,可击也。”单于信其言,遂起兵反畔,攻中郎将耿种于美稷。秋,王彪卒。冬,遣行车骑将军何熙、副中郎将庞雄击之。四年春,檀遣千余骑寇常山、中山,以西域校尉梁慬行度辽将军,与辽东太守耿夔击破之。事已具慬、夔传。单于见诸军并进,大恐怖,顾让韩琮曰:“汝言汉人死尽,今是何等人也?”乃遣使乞降,许之。单于脱帽徒跣,对庞雄等拜陈,道死罪。于是赦之,遇待如初,乃还所钞汉民男女及羌所略转卖入匈奴中者合万余人。 ……
  14. 《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援又为书与嚣将杨广,使晓劝于嚣,曰:“春卿无恙。前别冀南,寂无音驿。援闲还长安,因留上林。窃见四海已定,兆民同情,而季孟闭拒背畔,为天下表的。……今国家待春卿意深,宜使牛孺卿与诸耆老大人共说季孟,若计划不从,真可引领去矣。前披舆地图,见天下郡国百有六所,柰何欲以区区二邦以当诸百有四乎?春卿事季孟,外有君臣之义,内有朋友之道。言君臣邪,固当谏争;语朋友邪,应有切磋。……”
  15. 《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宗室·太原烈王瓌》……泰始二年就国。四年入朝,赐衮冕之服,迁东中郎将。十年薨,诏曰:“瓌乃心忠笃,智器雅亮。历位文武,有干事之绩。出临封土,夷、怀附,镇守许都,思谋可纪。不幸早薨,朕甚悼之。今安厝在近,其追赠前将军。”
  16.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湟中月氏胡》……羌虽外患,实深内疾,若攻之不根,是养疾疴于心腹也。惜哉寇敌略定矣,而汉祚亦衰焉。呜呼!昔先王疆理九土,判别畿荒,知夷貊殊性,难以道御,故斥远诸,薄其贡职,唯与辞要而已。若二汉御戎之方,失其本矣。何则?先零侵境,赵充国迁之内地;煎当作寇,马文渊徙之三辅。贪其暂安之埶,信其驯服之情,计日用之权宜,忘经世之远略,岂夫识微者之为乎?……
  17. 《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三十四·鲁爽》(鲁爽)奉辞于南平王铄曰:“爽、秀得罪晋朝,负衅三世,生长绝域,远身胡虏,兄弟阖门,沦点伪授,殒命不可,还国无因。近系南云,倾属东日,盖犹痿人思步,盲者愿明。嵩、霍咫尺,江、河匪远,夷庚壅塞,隔同天地,痛心疾首,昼慨宵悲。虏主猖狂,豺豕其志,虐遍、戎,怨结幽显。自盱眙旋军,亡殪过半,昏酣沈湎,恣性肆身。爽、秀等因民之愤,藉将旅之愿,齐契义奋,枭馘丑徒,冯恃皇威,肃清逋秽,牢、洛诸城,指期克定。规以涓尘,微雪夙负,方当束骸北阙,待戮司寇,懦节未申,伏心边表。明大王殿下以叡茂居蕃,文武兼姿,远迩钦倾,承风闻德,愿垂援拯,以慰虔望。老弱百口,先遣归庇。逼逼丹心,仰希怀远。谨遣同义颍川聂元初奉词陈闻。”
  18.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三国志魏书·卷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魏书》曰:……至匈奴壹衍鞮单于时,乌丸转彊,发掘匈奴单于冢,将以报冒顿所破之耻。壹衍鞮单于大怒,发二万骑以击乌丸。大将军霍光闻之,遣度辽将军范明友将三万骑出辽东追击匈奴。比明友兵至,匈奴已引去。乌丸新被匈奴兵,乘其衰弊,遂进击乌丸,斩首六千余级,获三王首还。后数复犯塞,明友辄征破之。至王莽末,并与匈奴为寇。光武定天下,遣伏波将军马援将三千骑,从五原关出塞征之,无利,而杀马千余匹。乌丸遂盛,钞击匈奴,匈奴转徙千里,漠南地空。建武二十五年,乌丸大人郝旦等九千余人率众诣阙,封其渠帅为侯王者八十余人,使居塞内,布列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界,招来种人,给其衣食,置校尉以领护之,遂为汉侦备,击匈奴、鲜卑。至永平中,渔阳乌丸大人钦志贲帅种人叛,鲜卑还为寇害,辽东太守祭肜募杀志贲,遂破其众。至安帝时,渔阳、右北平、雁门乌丸率众王无何等复与鲜卑、匈奴合,钞略代郡、上谷、涿郡、五原,乃以大司农何熙行车骑将军,左右羽林五营士,发缘边七郡黎阳营兵合二万人击之。匈奴降,鲜卑、乌丸各还塞外。是后,乌丸稍复亲附,拜其大人戎末廆为都尉。……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汉时赐鼓吹伎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溇。沟溇者,句丽名城也。……
    ……汉初,燕亡人卫满王朝鲜,时沃沮皆属焉。汉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沃沮还属乐浪。汉以土地广远,在单单大领之东,分置东部都尉,治不耐城,别主领东七县,时沃沮亦皆为县。……沃沮诸邑落渠帅,皆自称三老,则故县国之制也。国小,迫于大国之间,遂臣属句丽。句丽复置其中大人为使者,使相主领,又使大加统责其租税,貊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又送其美女以为婢妾,遇之如奴仆。……
    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自汉已来,臣属夫余,夫余责其租赋重,以黄初中叛之。夫余数伐之,其人众虽少,所在山险,邻国人畏其弓矢,卒不能服也。……
    濊南与辰韩,北与高句丽、沃沮接,东穷大海,今朝鲜之东皆其地也。……汉末更属句丽。……
    ……侯准既僭号称王,为燕亡人卫满所攻夺,将其左右宫人走入海,居韩地,自号韩王。其后绝灭,今韩人犹有奉其祭祀者。汉时属乐浪郡,四时朝谒。……
    ……卑弥呼以死,大作冢,径百余步,徇葬者奴婢百余人。更立男王,国中不服,更相诛杀,当时杀千余人。……
    《魏略西戎传》曰:……赀虏,本匈奴也,匈奴名奴婢为赀。始建武时,匈奴衰,分去其奴婢,亡匿在金城、武威、酒泉北黑水、西河东西,畜牧逐水草,抄盗凉州,部落稍多,有数万,不与东部鲜卑同也。其种非一,有大胡,有丁令,或颇有羌杂处,由本亡奴婢故也。……
  19. 《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八·段灼》……臣前为西郡太守,被州所下己未诏书:“羌胡道远,其但募取乐行,不乐勿强。”臣被诏书,辄宣恩广募,示以赏信,所得人名即条言征西。其晋人自可差简丁强,如法调取;至于羌胡,非恩意告谕,则无欲度金城、河西者也。自往每兴军渡河,未曾有变,故刺史郭绥劝帅有方,深加奖厉,要许重报。是以所募感恩利赏,遂立绩效,功在第一。……
  20. 《晋书·卷九十二·列传第六十二·庾阐》庾阐字仲初,颍川鄢陵人也。祖辉,安北长史。父东,以勇力闻。武帝时,有西域健胡趫捷无敌,晋人莫敢与校。帝募勇士,惟东应选,遂扑杀之,名震殊俗。……
  21. 《晋书‧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日南郡象林县》“自此南有四国,其人皆云汉人子孙。今有铜柱,亦是汉置此为界。贡金供税也。”
    王隐《晋书‧卷二》“日南郡象林南有四国,皆称汉人,贡金供税。”
  22. 《南齐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三十八·魏虏》……诸曹府有仓库,悉置比官,皆使通虏、语,以为传驿。……初,佛狸母是汉人,为木末所杀,佛狸以乳母为太后。自此以来,太子立,辄诛其母。
  23. 《南齐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芮芮虏》……宋世其国相希利垔解星筭数术,通胡、语,常言南方当有姓名齐者,其人当兴。昇明二年,太祖辅政,遣骁骑将军王洪范使芮芮,克期共伐魏虏。建元元年八月,芮芮主发三十万骑南侵,去平城七百里,魏虏拒守不敢战,芮芮主于燕然山下纵猎而归。上初践阼,不遑出师。
  24. 慧皎《高僧传‧卷十三‧经师第九‧释慧忍十一》……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
  25.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吐蕃下》十七年七月,吐蕃寇盐州,又陷麟州,杀刺史郭锋,毁城隍,大掠居人,驱党项部落而去。次盐州西九十里横槽烽顿军,呼延州僧延素辈七人,称徐舍人召。其火队吐蕃没勒遽引延素等疾趋至帐前,皆马革梏手,毛绳缧颈。见一吐蕃年少,身长六尺余,赤髭大目,乃徐舍人也。命解缚,坐帐中,曰:“师勿惧。余本汉人,司空英国公五代孙也。属武后斵丧王室,高祖建义中泯,子孙流播绝域,今三代矣。虽代居职位,世掌兵要,思本之心无涯,顾血族无由自拔耳。此蕃、汉交境也,复九十里至安乐州,师无由归东矣。”延素曰:“僧身孤亲老,恳祈全活。”悲不自胜。又曰:“余奉命率师备边,因求资食,遂涉汉疆,展转东进至麟州。城既无备,援兵又绝,是以拔之。知郭使君是勋臣子孙,必将活之,不幸为乱兵所害。”适有飞鸟使至,飞鸟,犹中国驿骑也,云:“术者上变,召军亟还。”遂归之。
  26.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龟兹国》则天临朝,长寿元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阿史那忠节大破吐蕃,克复龟兹、于阗等四镇,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兵三万人以镇之。既征发内地精兵,远逾沙碛。并资遣衣粮等,甚为百姓所苦。言事者多请弃之,则天竟不许。
  27. 张籍《张司业诗集·卷七拾遗乐府三十三首·陇头行》
    陇头路断人不行,胡骑巳入凉州城。
    汉兵处处格闘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邉人胡中去,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着毡裘学胡语。
    谁能还使李轻车,重取凉州属汉家。
  28. 《新五代史卷七十三四夷附录第二契丹下》初,萧翰闻德光死,北归,有同州郃阳县令胡峤为翰掌书记,随入契丹。而翰妻争妒,告翰谋反,翰见杀,峤无所依,居虏中七年。当周广顺三年,亡归中国,略能道其所见。……契丹谓峤曰:“夷狄之人岂能胜中国?然晋所以败者,主暗而臣不忠。”因具道诸国事,曰:“子归悉以语汉人,使汉人努力事其主,无为夷狄所虏,吾国非人境也。”峤归,录以为《陷虏记》云
  29. 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出山》
    燕疆不过古北阙,连山渐少多平田。
    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
    橐驼羊马散川谷,草枯水尽时一迁。
    汉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
    力耕分获世为客,赋役稀少聊偷安。
    奚单弱契丹横,目视汉使心凄然。
    石瑭窃位不传子,遗患燕蓟逾百年。
    仰头呼天问何罪。自恨远祖従禄山此皆燕人语也
  30. 范仲淹《太子右卫率府率田公墓志铭》
    …………
    公讳绍方,其先雁门人。曾、高家于冀。自耶律氏炽,得石晋山后八郡,又岁侵两河间。王考讳某,被迁于卢龙,署之以官,复治产云中,而货殖焉。考讳某,能干父之蛊,其家益显,娶王氏而生公。
    公少称才武,抱气重诺,有燕赵之风。义事耶律,得亲信左右,常从而南牧。帐下多掠获汉家士民,俾公尸之,公默计之曰:“汉人,吾曹也。驱之如犬羊,非有罪辜,将孥戮于虏中。”乃纵之,夜亡者千计。此德于人多矣!公亦自负,谓:“大丈夫胡能老于异域哉!考妣既葬,吾其归欤!”乃匿身草莽,会夜则负斗而奔。既达朝廷,真宗悯然嘉之,补职于三班。以其勇果,屡委军甲,捕外方寇,所谓巡检者。至则盗息,民得按堵。
    …………
  31.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四月二十三日辛亥,童贯驻军高阳关,宣抚司揭榜示众,榜曰:“幽燕一方本为吾境,一旦陷没几二百年,比者汉、蕃离心,内外变乱,旧主未灭,新君纂攘,哀此良民重罹涂炭,当司遵奉睿旨统率重兵巳次近边,奉辞问罪务在救民不专杀戮,尔等各宜奋身早图归计,有官者复还旧次;有田者复业如初;若能身率豪杰别立功效即当优与官职厚赐金帛;如能以一州一县来归者即以其州县任之;如有豪杰以燕京来献,不拘军兵百姓,虽未命官便与节度使、给钱十万贯、大宅一区。惟在勉力同心背虏归,永保安荣之乐,契丹诸蕃归顺亦与汉人一等。已戒将士不得杀戮,一夫傥或昏迷不恭,当议别有措置应,契丹自来一切横敛悉皆除去,虽大兵入界,凡所须粮草及车牛脚价并不令燕人出备,仍免二年税赋。”
  32.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三》引《节要》曰:.......又闻粘罕初围太原,有保正石竧起寨于西山保聚村民,人甚众且强悍多豪侠,每朔望告戒必以忠孝为主,由是户多可恃人尽知方,金人攻之往往为竧败,金贼屡屡遁去及多邀金人出掠者,由是粘罕遣大军破而擒之,皆粘罕怒使之也,当破之日,竧已保守八月矣。粘罕既得竧,命钉之于车,剚刃于股将欲支解之,竧颇节义,自持皇恩素感忠赤,昂藏之概傲慢之态磊磊落落,绝无顾虑之念生死鼎镬之惧,铁石忠贞不是过也,粘罕虽腥膻部落,不觉惊异,徐谓竧曰:“尔若降我,当命尔以官。”竧嫚骂曰:“爷是汉人,甘死不降番狗,你识爷么!姓石,石上钉橛更无移改!”竟为贼所害。
  33.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九边防二庚子五部落之变》“五部落居黎之西,去州百余里,限以飞越岭。有姓郝、赵、王、刘、杨五族,因以得名,即唐史所谓两面羌也,其居叠石为碉人积糗粮器甲于上,族无豪长,惟老宿之听。往来汉地,熟悉能华言,故比诸蕃尤奸黠…………蕃贼自西镇村长驱而来,及奉龙镇富庄头,居民二百年生业及官军糗粮器甲俱被掳掠,蕃贼见所得甚夥,驱汉人负载以归,由是不及近郊,西边惊移之民奔入城中,郡始仓皇失措,福谦因得中风病,又有巡检王价者,守州西北马鞍山之隘,闻兵败欲遁归,倡言蕃贼入城无数,城中居民惊扰,后诘之,乃知其诈。”
  34. 34.0 34.1 《明实录太祖卷九十二洪武七年八月》甲辰,遣故元官赵元佑、张进、沙德成赍诏并织金文绮赐元左丞阿里,仍遣夹失伯里等同还,因赍诏谕大理曰:“始因有元失驭海内云扰华夷无主,朕自洪武元年戊申秋八月群雄尽平,复我汉人故国统一中夏,于今七年,四夷诸蕃皆已称臣入贡,惟尔大理未尝遣使,近稽载籍大理在唐宋时受封王爵,至元削去国名止称土官,今其国乃元君遗泒梁王者主之,未复故封,朕命臣僚议准唐宋故事,封尔段氏为大理国王,故特遣使先谕朕意,使回当发印诰,令尔王臣开国理民,同享承平之福,尔其审之。”
  35. 《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三十一年(1449)八月》通事金自安到辽东,先遣人驰报云:“臣见东宁卫人朴镇问声息,答云:‘达达围广宁三日不拔,解围退屯于十里之地。’又东宁卫指挥高洪镇旅顺口子,闻达达声息,即率所领军,驰入辽东城,守门者误以为达达兵来,顚倒闭门。初,达达来毁广宁等处长墙四十余里,守埤者走报,监军摠兵官等皆曰:‘妄也。’杖其人而囚之,再报亦如之,又至再三,皆不信,略不守备,达达果突入掳人畜,不可胜计。达达执高丽及女真人则曰:‘汝等,本皆予种也。’使辫发,令效其衣冠;若执汉人,皆割鼻耳。东宁卫人曰:‘我辈本是高丽人,中国之乱如此,欲投义州,但不识许入否。’”
  36. 《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二十二年(1491)八月》圣节使朴崇质回到辽东驰启曰:“臣本月十五日朝,遣通事金孟敬诣摠兵官罗雄,请护送军,雄问:‘汝国边境有何事乎?’孟敬答云:‘闻有声息,故今请护送军。’雄曰:‘建州卫达子卜花秃等,九十月、十一二月间,欲犯汝国边境,汝国礼义之地,与中国似一家,摠兵官使兵护送于八站,则虽达子何畏。’又云:‘野人事报牒到此,明日更来抄去。’,十六日朝,孟敬抄来,其文曰:‘钦差分守开原等处右参将都指挥使崔胜为传报夷情事,据开原备御都指挥使裵震呈,弘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据通事百户白洪呈,审得海西葛林卫女直指挥答罕出等五名,到市报说“今年六月二十八日,有黑龙江野人头儿主孔革,领着二、三百人马,说称要来开原地方上偸抢,又怕尔海西山场并松花江三寨的人,先去开原报道,怕他人马赶杀不得抢时,我每说抢尔三寨幷山场的人回去。”又说“七月初一日,我每都督都里吉马牛的百姓马忽等三十多人马,诈说辽河打鱼,要来汉人地上偸抢行间。”又有海西钦真河卫女直哈荅亦报“七月初三日,有建州头儿都督卜花秃来我本寨雇马,他说‘我每先去高丽后门抢了两遭回来了,如今又来雇马,还要去抢高丽。’ 又与我每说‘南朝的人马,要到秋间,征伐尔海西一带的人。’我每听得这话害怕,就来开原马法,每上报得知道。”据报备呈到来会同。钦差分守开原等处,太监蓝看得所报,前请除行属,严谨堤备外,合用手本,烦请知会,须至手本者。弘治四年七月初十日,右参将都指挥使崔胜钦差分守开原等处,右参将都指挥使崔胜为传报事,据开原备御都指挥使裴震呈,据通事白洪呈,审得海西葛林卫女直指挥答罕出报说:“建州头儿卜花秃亲来租我海西头儿兀加的靑马,有兀加不肯与,他歇了一夜,问他:‘尔租马要做甚麿?’ 卜花秃回说:‘五、六月船上过江,抢了高丽家三遭,如今租好马,多收拾人马,还要去抢。’”不知高丽后门,不知汉人地方上去抢有这等事。我亲来见开原马法们报得知道。弘治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37. 《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十五年(1484)九月》更议唐女处置事。郑昌孙议:“世宗敎云:‘被掳唐人逃来,其主若细知寻踪而来,则宜从权还给。’此于事大,虽似未稳,权宜之策,不得不尔。”沈浍、李克培议:“三者之来,李暹初不许接,宜矣,今既许接,越在我境。若不解送而还给,其夫,后日若逃还本土,说此意,则前日事大之意,一朝扫如矣。解送为便。”尹弼商议:“三者之事,臣反复思之,彼虽称汉女,未可的知。假令是实,以事势计之,兵家之法,有奇有正,制事之宜,亦有经权。今当从奇从权,务弭边衅而已,不可慕虚名,而取实祸也。臣意以谓‘还给其夫,甚合事体。’”洪应、卢思愼议:“前此唐人为野人所掳,而逃来我国者非一,野人追踪而来请者亦多。皆云:‘此非汝土之人,原系汉人,本国事大以诚,例皆解送,汝等所知。’以此答之,已成格例,彼亦无怨言矣。当初不纳则已矣,今已受而纳之矣,若又还与,则非惟大义不可,后有唐人逃来,彼据此例,以请之,将何辞而拒之?解送为便。”传于承政院曰:“于佥意何如?”承旨等启曰:“唐人解送,已有前例,今若还给,则非徒有亏事大之义,后有逃来者,亦援例以请曰:‘前日已还愁升应巨之妻,今何独不然?’则将何辞而答之?”传曰:“以大义言之,则固当解送。然解送,则边衅立生,今姑下谕监司,语三者曰:‘汝虽称唐女,岂信汝言乎?当以野人待之。’又谕节度使,愁升应巨来寻与否,令即驰启。”
  38. 《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三十年(1597)四月注》咨意大略:“……开城、平壤二处,开府立镇,练兵、屯田,西接鸭绿、旅顺之师,东为王京、鸟岭之援。须得实心练事,才力兼全者,为巡抚司道,而专任之,听其便宜行事,选其才能者数十辈,分署各处,为之长帅,就朝鲜之人,杂之以汉人,齐之以法,敎之以汉战。因而务农劝织,通商惠工,即山铸钱,以资军兴,如火药、利器,或供其所乏,而不必一一尽仰于朝廷。直待夷氛悉净,然后,议撤鸟岭以南,相机进止,毋得浪战损威,鸟岭以北,还定安集,不许尺寸有失。又当通登、莱入辽之海路,从此转饷,以资军兴,从此渡军,以讲水战,使往来之人,不疲于陆”云云。
  39. 《朝鲜王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太白山本七年(1615)闰八月注》(许)筠所买书籍,间有所自作,又有《林居漫录》一卷草本,言王奸兄位次,嗣位不正,故王不自奏,使臣僚呈文辨正。盖筠之隶属玄应旻,多材能语,出入市井,换贸如汉人,故能以赝书混其中,华人莫能辨。
  40. 《朝鲜王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太白山本十一年(1619)三月》贼悉众合围,士卒知必死,愤慨欲战,贼乃招我国胡译河瑞国,语以通和解兵之意。金景瑞先往虏营,结约贼将而还,景瑞又要弘立俱盟。天朝败兵数百,屯据原阜,贼呼我军中曰:‘汉人之在尔军者,悉出之。’又呼曰:‘鲜人之在汉阵者,皆归之。’时乔游击来投我军,以为庇身之所,见我国与奴连和情态即异,书小纸,付其家丁,以传其子之在辽东者,即以弓弦系项,我国将官救之,乃挺身堕崖而死。弘立等尽搜天兵,送于虏阵,贼纵击尽之。
  41. 《朝鲜王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太白山本十四年(1622)正月》平安监司朴烨驰启:“顷日贼犯三郡时,汉人男女被杀五百七十八人,尸身皆令收拾埋瘗矣。”
  42. 《朝鲜王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太白山本十四年(1622)三月》义州府尹驰启“贼兵二三十余骑,出没江边,搜杀避乱汉人”事。
  43. 《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四十八·孔坦》咸康元年,石聪寇历阳,王导为大司马,讨之,请坦为司马。会石勒新死,季龙专恣,石聪及谯郡太守彭彪等各遣使请降。坦与聪书曰:“华狄道乖,南北迥邈,瞻河企宋,每怀饥渴。数会阳九,天祸晋国,奸凶猾夏,乘衅肆虐。我德虽衰,天命未改。乾符启再集之庆,中兴应灵期之会,百六之艰既过,惟新之美日隆。而神州振荡,遗氓波散,誓命戎狄之手,跼蹐豺狼之穴,朝廷每临寐永叹,痛心疾首。天罚既集,罪人斯陨,王旅未加,自相鱼肉。岂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灾!兰艾同焚,贤愚所叹,哀矜勿喜,我后之仁,大赦旷廓,唯季龙是讨。彭谯使至,粗具动静,知将军忿疾丑类,翻然同举。承问欣豫,庆若在己。何知几之先觉,砎石之易悟哉!引领来仪,怪无声息。将军出自名族,诞育洪胄。遭世多故,国倾家覆,生离亲属,假养异类。虽逼伪宠,将亦何赖!闻之者犹或有悼,况身婴之,能不愤慨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诚反族归正之秋,图义建功之日也。若将军喻纳往言,宣之同盟,率关右之众,辅河南之卒,申威赵魏,为国前驱,虽窦融之保西河,黥布之去项羽,比诸古今,未足为喻。圣上宽明,宰辅弘纳,虽射钩之隙,赏之故行,雍齿之恨,侯之列国。况二三子无曩人之嫌,而遇天启之会,当如影响,有何迟疑!今六军诫严,水陆齐举,熊罴踊跃,龁噬争先,锋镝一交,玉石同碎,虽复后悔,何嗟及矣!仆以不才,世荷国宠,虽实不敏,诚为行李之主,区区之情,还信所具。夫机事不先,鲜不后悔,自求多福,唯将军图之。”朝廷遂不果北伐,人皆怀恨。
  44. 《​梁书·卷二十·列传第十四·陈伯之》天监四年,诏太尉、临川王宏率众军北讨,宏命记室丘迟私与伯之书曰:“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䴏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逢明主,立功立事,开国承家,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耶?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蹷,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论功,弃瑕录用,收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非假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倳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涂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述。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怀黄佩紫,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䩄颜借命,驱驰异域,宁不哀哉!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恨。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图,自求多福。”伯之乃于寿阳拥众八千归。
  45. 《旧唐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二十三·薛元超》三年,迁中书侍郎,寻同中书门下三品。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46.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列传第五十·张说》后尝问:“诸儒言氏族皆本炎、黄之裔,则上古乃无百姓乎?若为朕言之。”说曰:“古未有姓,若夷狄然。自炎帝之姜、黄帝之姬,始因所生地而为之姓。其后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黄帝二十五子而得姓者十四,德同者姓同,德异者姓殊,其后或以官,或以国,或以王父之字,始为赐族,久乃为姓。降唐、虞,抵战国,姓族渐广。周衰,列国既灭,其民各以旧国为之氏,下及两汉,人皆有姓。故姓之以国者,韩、陈、许、郑、鲁、卫、赵、魏为多。”后曰:“善。”
  47. 《Ancient DNA reveals that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Han Chinese was shaped prior to 3,000 years ago》
  48. 金力《汉族的遗传结构:文化传播伴随人口扩张》
  49. 张凤环、李辉、黄立群、胡盛平《中原汉族是潮汕汉族父系遗传成分的主要贡献者》……中原汉族男性是潮汕汉族父系遗传成分的主要贡献者;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潮汕汉族大体上与南方汉族聚类,但在南方汉中更接近闽南、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汉族人群;遗传树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中国人群倾向于按照其语系分组聚类,而非按照其地理分布,显示父系遗传与语言的紧密关联。这些分析显示父系遗传方面,南方和北方人群的界线并不明显。……总体上,潮汕汉族与南方汉族聚在一起,但相对于其他南方汉族人群,潮汕汉族更接近于闽南、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汉族。潮汕汉族和这4个人群的遗传距离D值分别是0.000006,0.000008,0.000008和0.00001。……在北方汉族中,河南汉族与南方汉族的距离(D=0.000009),是潮汕汉族与各北方汉族的遗传距离中的最小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中原汉和南方汉的亲密关系。……
    表3 潮汕人群的融合分析
    ……本研究的结果再次证实之前报导的潮汕人的中原起源,而且显示中原汉族是潮汕父系遗传成分的主要贡献者,说明潮汕汉族和中原汉族有着高度相似的父系遗传成分。……总之,本研究中我们首次分析了潮汕汉族的父系遗传结构及与其他中国人群的关系。我们的结果再次验证了潮汕汉族的父系遗传成分主要来自中原汉族,而仅一小部分来自南方土著。而且,在父系遗传方面,中国人群倾向于按照语系进行聚类而非按照地理分布聚类。另外,从Y染色体遗传标记分析观察到,南北和北方人群的界线并不明显。
  50. 李添娇《中原仰韶至龙山时期古代人群基因组学研究》……全基因组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河南仰韶和龙山文化人群与中国现代的汉族人群聚类在一起。在F3分析中仰韶和龙山古人群与中国的汉族、畲族、土家族、苗族人群共享较多的等位基因。以上分析说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仰韶与龙山人群遗传组分高度相似,对现代的汉族、畲族、土家族等人群有着遗传贡献。……全基因组数据分析表明,仰韶和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农耕人群二者的遗传组成极其相似但却有着略微的不同,即龙山人群相较于仰韶人群携带有较多的南方成分。在现代汉族人群在早期的形成阶段,中原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人群提供了重要的遗传框架。汉族人群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有不同的来源,尤其是东亚南部人群的加入,丰富了人群的遗传成分的多样性但并未改变遗传的主体框架。
  51. 崔银秋、方燕明、宁超、李添娇《河南禹州瓦店遗址龙山时期古代居民DNA分析》:“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对黄河流域龙山文化晚期的禹州瓦店人群进行的全基因组的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单亲遗传标记的单倍型类群的分布还是全基因组的PCA以及f3分析都表明古代瓦店人群在遗传上与现代汉族遗传距离最近,因此我们推测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己经形成了现代汉族遗传结构的早期框架,在以后的民族形成过程中,中原群体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外来的基因对汉族遗传结构没有造成根本的改变。”
  52. 王红、吴红、刘维达、金力《汉族和藏族人群肤色的测定》……中国汉族和藏族人群之间皮肤反射系数差异有显著性,同时发现藏族人的肤色深于汉族人。……
  53. 《后汉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丁鸿》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会议。鸿与司空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帝从之。
  54. 《后汉书·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九·仲长统》损益篇:“........向者,天下户过千万,除其老弱,但户一丁壮,则千万人也。遗漏既多,又蛮夷戎狄居汉地者尚不在焉。丁壮十人之中,必有堪为其什伍之长,推什长已上,则百万人也。........”
  55. 《后汉书·郡国五》注……伏无忌所记,每帝崩,辄最户口及垦田大数,今列于后,以见滋减之差焉。光武中元二年,户四百二十七万九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明帝永平十八年,户五百八十六万五百七十三,口三千四百一十二万五千二十一。章帝章和二年,户七百四十五万六千七百八十四,口四千三百三十五万六千三百六十七。和帝永兴元年,户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六千二百二十九,垦田七百三十二万一百七十顷八十亩百四十步。安帝延光四年,户九百六十四万七千八百三十八,口四千八百六十九万七百八十九,垦田六百九十四万二千八百九十二顷一十三亩八十五步。顺帝建康元年,户九百九十四万六千九百一十九,口四千九百七十三万五百五十,垦田六百八十九万六千二百七十一顷五十六亩一百九十四步。冲帝永嘉元年,户九百九十三万七千六百八十,口四千九百五十二万四千一百八十三,垦田六百九十五万七千六百七十六顷二十亩百八步。质帝本初元年,户九百三十四万八千二百二十七,口四千七百五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二,垦田六百九十三万一百二十三顷三十八亩。
  56. 《晋书·卷五十六·列传第二十六·江统》
  57.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58.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正义五郡谓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并是故塞外,又在北海西南。,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正义以降来之民徙置五郡,各依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言“属国”也。
  59. 《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师古曰:“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
  60. 《汉书·地理志上》
  61. 61.0 61.1 61.2 孙红飞《两汉都城规划布局探析》
  62. 张庆捷《汉代自耕农副业产值试探》……汉代自耕农有两大生产,一是粮食生产,二是副业生产。两大生产同步并进,互相补充……汉代最低粮价为三十文,五十石就是一千五百文……在正常年景下,“有田百亩”的自耕农的副业产值大约是在二千七百四十文至五千四百二十文之间。这是一笔很大的的产值,有了这笔收入,自耕农在正常年景下就不会入不敷出了。……
  63. 柳春藩《汉代自耕农经济试析》……就拥有土地的平均数来说,《汉书地理志》关于平帝时户口垦田数的记载是:“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由此可以看出一户人口平均约为4.9人,一户拥有耕地平均约为六十八亩,如果考虑到地主拥有更多的土地和国家直接经营的一些土地等情况,自耕农一户平均拥有的土地,还要少些,当为六十亩左右。……三小石为大石一石八斗,四小石为大石二石四斗。因此,我们判断西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平均亩产量约为粟二大石……汉简中关于粮价的记载很多,基本上都属于通常情况,大致在三十五钱到一百四十钱之间浮动……西北地区寒冷,产量偏低,我们取其中间偏下数做为中原地区的平均粮价,即七十钱一石。……用耕种六十亩土地收入的一百二十石减去支出的一百二十四石,尚不足四石,这可由副业收入来补充。……
  64. 石卫国、张庆捷《从考古资料看汉代社会经济形态》
  65. 翟麦玲《从法律角度看汉代奴婢的社会地位》
  66. 刘春雨《告缗没入奴婢人数蠡测》
  67. 67.0 67.1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夫余)其俗用刑严急,被诛者皆没其家人为奴婢。盗一责十二。男女淫皆杀之,尤治恶妒妇,既杀,复尸于山上。……(高句骊)无牢狱,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乐浪郡徼,去其国万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韩国七千余里。……
  68. 68.0 68.1 《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其送死,有棺椁金银衣裳,而无封树丧服;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十百人。举事常随月,盛壮以攻战,月亏则退兵。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故其战,人人自为趋利,善为诱兵以包敌。故其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瓦解云散矣。……其明年,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得其王及人众而去。单于复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东徙,不敢居故地。
  69. 《华阳国志·卷十上·先贤士女总赞》孟由至孝。遐叶睎风。禽坚,字孟由,成都人也。父信,为县使越嶲,为夷所得,传卖历十一种。去时坚方妊六月,生,母更嫁。坚壮,乃知父湮没。鬻力佣赁,得碧珠以求父,一至南中, 三出徼外,周旋万里,经时六年四月,突瘴毒狼虎,乃至夷中得父。父相见悲感,夷徼哀之,即将父归,迎母致养。州郡嘉其孝,召功曹,辟从事,列上东观。太守王商追赠孝廉,令李苾为立碑铭,迄今祠之。
  70. 朱泽坤《略论先秦时期庶人姓氏之有无》
  71. 《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孝文窦皇后》……窦后兄长君。弟广国字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处。传十余家至宜阳,为其主人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厌杀卧者,少君独脱不死。自卜,数日当为侯。从其家之长安,闻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少,识其县名及,又尝与其姊采桑,堕,用为符信,上书自陈。皇后言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复问其所识,曰:“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传舍中,匄沐沐我,已,饭我,乃去。”于是窦皇后持之而泣,侍御左右皆悲。乃厚赐之,家于长安。……
  72. 《汉书·卷九十二·游侠传第六十二·陈遵》……居长安中,列侯近臣贵戚皆重贵之。牧守当之官,及郡国豪桀至京师者,莫不相因到遵门。……时列侯有与遵同姓字者,每至人门,曰陈孟公,坐中莫不震动,既至而非,因号其人曰陈惊坐云。……
  73. 《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王兴者,故城门令史。王盛者,卖饼 。莽按符命求得此姓名十余人,两人容貌应卜相,径从布衣登用,以视神焉。余皆拜为郎。……
  74.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建和三年)十一月甲申,诏曰:“朕摄政失中,灾眚连仍,三光不明,阴阳错序。监寐寤叹,疢如疾首。今京师厮舍,死者相枕,郡县阡陌,处处有之,甚违周文掩胔之义。其有家属而贫无以葬者,给直,人三千,丧主布三匹;若无亲属,可于官壖地葬之,表识姓名,为设祠祭。又徒在作部,疾病致医药,死亡厚埋藏。民有不能自振及流移者,禀谷如科。州郡检察,务崇恩施,以康我民。”……
  75. 《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锺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第五伦》……伦后为乡啬夫,平傜赋,理怨结,得人欢心。自以为久宦不达,遂将家属客河东,变名姓,自称王伯齐 ,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故人莫知其处。……
  76. 《潜夫论·救边》往者羌虏背叛,始自凉、并,延及司隶,东祸赵、魏,西钞蜀、汉,五州残破,六郡削迹,周回千里,野无孑遗,寇钞祸害,昼夜不止,百姓灭没,日月焦尽。而内郡之士不被殃者,咸云当且放纵,以待天时。用意若此,岂人心也哉!……
  77. 《潜夫论·实边》前羌始叛,草创新起,器械未备,虏或持铜镜以象兵,或负板案以类楯,惶惧扰攘,未能相持。一城易制尔,郡县皆大炽。及百姓暴被殃祸,亡失财货,人哀奋怒,各欲报仇,而将帅皆怯劣软弱,不敢讨击,但坐调文书,以欺朝廷。…………
  78. 《论衡·诘术》………夫人之有姓者,用禀于天。天得五行之气为姓邪?以口张歙、声外内为姓也?如以本所禀于天者为姓,若五谷万物禀气矣,何故用张口歙、声内外定正之乎?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苡而生,则姓苡氏;商吞燕子而生,则姓为子氏,周履大人迹,则姬氏。其立名也,以信、以义、以像、以假、以类。………匈奴之俗,有名无姓字,无与相调谐,自以寿命终,祸福何在?………
  79. 《风俗通义·过誉》…江夏太守河内赵仲让,举司隶茂材,为高唐令,密乘轝车,径至高唐,变易名姓,止都亭中十余日。……
  80. 80.0 80.1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诏曰:“盖闻贤圣在位,阴阳和,风雨时,日月光,星辰静,黎庶康宁,考终厥命。今朕恭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烛,德不能绥,灾异并臻,连年不息。乃二月戊午,地震于陇西郡,毁落太上皇庙殿壁木饰,坏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治有大亏,咎至于斯。夙夜兢兢,不通大变,深惟郁悼,未知其序。间者岁数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朕甚闵之。郡国被地动灾甚者无出租赋。赦天下。有可蠲除减省以便万姓者,条奏,毋有所讳。丞相、御史、中二千石举茂材异等直言极谏之士,朕将亲览焉。”………(永光)二年春二月,诏曰:“盖闻唐虞象刑而民不犯,殷周法行而奸轨服。今朕获承高祖之洪业,托位公侯之上,夙夜战栗,永惟百姓 之急,未尝有忘焉。然而阴阳未调,三光晻昧。元元大困,流散道路,盗贼并兴。有司又长残贼,失牧民之术。是皆朕之不明,政有所亏。咎至于此,朕甚自耻。为民父母,若是之薄,谓百姓何!其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三老、孝弟力田帛。”………
  81. 《白虎通德论·卷八·姓名》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为重人伦也。姓生也,人所禀天气所以生者也。《诗》云:“天生烝民。”《尚书》曰:“平章百姓。”姓所以有百者何?以为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纪其族。人含五常而生,声有五音,宫、商、角、征、羽,转而相杂,五五二十五,转生四时,故百而异也。气殊音悉备,故殊百也。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所以勉人为善也。或氏王父字何?所以别诸侯之后,为兴灭国、继绝世也。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各以其王父字为氏。故鲁有仲孙、季,楚有昭、屈原,齐有高国、崔立氏三,以知其为子孙也。王者之后二称王子,兄弟立而皆封也。或曰王孙上称王孙也。尧知命,表稷、契,赐生子、姓,皋陶典刑不表姓,言天任德远刑。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生也。
  82. 82.00 82.01 82.02 82.03 82.04 82.05 82.06 82.07 82.08 82.09 82.10 82.11 82.12 82.13 82.14 82.15 82.16 82.17 82.18 82.19 82.20 82.21 82.22 82.23 82.24 82.25 82.26 《汉书·匈奴传下》
  83. 《汉书·萧望之传》
  84. 84.0 84.1 《汉书·王莽传中》五威将奉符命,赍印绶,王侯以下及吏官名更者,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蛮夷,皆即授新室印绶,因收故汉印绶。…………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骊、夫余;南出者,隃徼外,历益州,贬句町王为侯;西出者,至西域,尽改其王为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单于印,改汉印文,去“玺”曰“章”。……莽发高句骊兵,当伐胡,不欲行,郡强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寇。
  85. 85.0 85.1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一》
  86. 86.0 86.1 王培新《西北朝鲜地区木椁墓研究》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流行于西北朝鲜的木椁墓同这一地区社会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据中国文献记载:公元前108年,汉朝于朝鲜半岛北部设立四郡,其中的乐浪郡一直存在到4世纪初。木椁墓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西北朝鲜的木椁墓,无论木椁形制还是主要随葬品都与中国内地汉墓高度趋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西北朝鲜木椁墓的文化渊源来自中国内地的辽宁、京津冀及山东、苏北地区,木椁墓墓主人身份为乐浪郡汉民。
    …………木椁墓主要分布在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平壤市、平安南道、南浦市、黄海南道、黄海北道一带。木椁墓多以群集的形式修建于大同江下游地区和载宁江流域的低矮丘陵或河岸台地的顶部,墓葬一般按自然地势分群埋葬。平壤市大同江南岸乐浪土城遗址的南部,是木椁墓的最大分布区。据朝鲜学者的统计,在这一区域内共发掘木椁墓1000余座。此外,平安南道南部、南浦市以及黄海南道、黄海北道北部也分布着相当多数量的木椁墓。……………………西北朝鲜地区的木椁墓,无论木椁形制还是主要陶器器形,都和与其毗邻的辽宁、京津冀及山东、苏北地区汉墓高度近同,木椁墓的文化渊源应来自中国内地。
    ……自战国晚期以来,中国内地居民就不断移住朝鲜半岛北部,秦汉之际移民人数剧增。《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由于大批中国内地居民的移居,西北朝鲜地区从战国晚期开始,中国文化因素不断增强,并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半岛其他地方的独特考古学文化区。考古资料表明,西北朝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在乐浪郡设立后,逐渐与内地文化趋同,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汉文化特征并保持了一定地方特色的乐浪文化。.…………乐浪土城出土封泥中所见人物姓名,也都是汉民姓氏。据《后汉书·王景传》记载:“王景字仲通,乐浪冉邯人也。八世祖仲,本琅邪不其人。好道术,明天文。诸吕作乱,齐哀王襄谋发兵,而数问于仲。及齐北王兴居反,欲委兵师仲,仲惧祸及,乃浮海东奔乐浪山中,因而家焉。父闳,为郡三老。更始败,土人王调杀郡守刘宪,自称大将军、乐浪太守。建武六年,光武遣太守王遵将兵击之。至辽东,闳与郡决曹史杨邑等共杀调迎遵,皆封为列侯,闳独让爵。”据此记载可知,王景出身乐浪郡冉邯县,祖先王仲原为琅邪郡不其县人,避难至乐浪,其父王闳曾为郡三老。表明王闳一族在乐浪地区有着相当大的势力。“土人王调”从其姓氏及其篡权后自称“大将军、乐浪太守”等职的事实推断,也应与王闳同样,为乐浪本地汉民豪族。……
  87. 87.0 87.1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一》始祖,姓朴氏,讳赫居世。前汉孝宣帝五凤元年甲子四月丙辰一曰正月十五日即位,号居西干,时年十三。国号徐那伐。先是,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为六村,一曰阏川杨山村,二曰突山高墟村,三曰觜山珍支村或云干珍村,四曰茂山大树村,五曰金山加利村,六曰明活山高耶村,是为辰韩六部。高墟村长苏伐公望杨山麓萝井傍林间有马跪而嘶,则往观之,忽不见马,只有大卵。剖之,有婴儿出焉,则收而养之。及年十余岁,岐嶷然夙成。六部人以其生神异,推尊之,至是立为君焉。辰人谓瓠为朴,以初大卵如瓠,故以朴为姓。居西干,辰言王或云呼贵人之称。………三十年夏四月己亥晦,日有食之。乐浪人将兵来侵,见邉人夜户不扄,露积被野,相谓曰:“此方民不相盗,可谓有道之国。吾侪潜师而袭之,无异于盗,得不愧乎?”乃引还。……(南觧次次雄)元年秋七月,乐浪兵至,围金城数重。王谓左右曰:“二圣弃国,孤以国人推戴,谬居于位,危惧若涉川水。今邻国来侵,是孤之不德也,为之若何?”左右对曰:“贼幸我有丧,妄以兵来,天必不祐,不足畏也。”贼俄而果退。……(脱觧尼师今)九年春三月,王夜闻金城西始林树间有鸡鸣声。迟明,遣瓠公视之,有金色小椟挂树枝,白鸡鸣于其下。瓠公还告。王使人取椟开之,有小男儿在其中,姿容奇伟。上喜,谓左右曰:“此岂非天遗我以令胤乎!”乃收养之。及长,聦明多智略,乃名阏智。以其出于金椟,姓金氏。改始林名鸡林,因以为国号。……
  88. 《三国史记·百济本纪第一》……温祚都河南慰礼城,以十臣为辅翼,国号十济,是前汉成帝鸿嘉三年也。……十七年春,乐浪来侵,焚慰礼城。……
  89. 89.0 89.1 《汉书·地理志下》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90. 90.0 90.1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建安)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 。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山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91.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张飞》……曹公破张鲁,留夏侯渊、张郃守汉川。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
  92. 干宝《晋纪》曰: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五万人围樊城,诸葛瑾、步骘寇柤中 ;琮已破走而樊围急。宣王曰:“ 柤中民、夷十万,隔在水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历月不解,此危事也,请自讨之。”议者咸言:“贼远围樊城不可拔,挫于坚城之下,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之。”宣王曰:“军志有之:将能而御之,此为縻军;不能而任之,此为覆军。今疆埸骚动,民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
  93.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建安二十年)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民来附,于是分巴郡,以胡为巴东太守,濩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天子命公承制封拜诸侯守相。……
  94. 《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至刘焉子璋为牧时,鲁益骄恣,璋怒。建安五年,杀鲁母、弟。鲁率巴夷杜濩、朴胡、袁约等叛为仇敌。鲁时使使汉朝,亦慢㤭。帝室以乱,不能征,就拜镇民中郎将、汉宁太守。不置长吏,皆以祭酒治民。璋数遣庞羲、李思等讨之,不能克。而巴夷日叛,乃以羲为巴西太守御鲁,又遣杨怀、高沛守关头。请刘先主讨鲁。先主更袭取璋。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托杜濩、朴胡委质,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时先主东取江州,巴人稽服。魏武以巴夷王杜濩、朴胡、袁约为三巴太守;留征西将军夏侯渊及张郃、益州刺史赵颙等守汉中,迁其民于关陇。……
  95. 95.00 95.01 95.02 95.03 95.04 95.05 95.06 95.07 95.08 95.09 95.10 95.11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96.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马良》……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于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
  97. 《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步骘》……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黄武二年,迁右将军左护军,改封临湘侯。……
  98. 《三国志·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濬陆凯传第十六·潘濬》
  99. 《三国志·卷六十·吴书十五·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锺离牧》……永安六年,蜀并于魏,武陵五谿夷与蜀接界,时论惧其叛乱,乃以牧为平魏将军,领武陵太守,往之郡。魏遣汉葭县长郭纯试守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蜀迁陵界,屯于赤沙,诱致诸夷邑君,或起应纯,又进攻酉阳县,郡中震惧。牧问朝吏曰:“西蜀倾覆,边境见侵,何以御之?”皆对曰:“今二县山险,诸夷阻兵,不可以军惊扰,惊扰则诸夷盘结。宜以渐安,可遣恩信吏宣教慰劳。”牧曰:“不然。外境内侵,诳诱人民,当及其根柢未深而扑取之,此救火贵速之势也。”敕外趣严,掾史沮议者便行军法。抚夷将军高尚说牧曰:“昔潘太常督兵五万,然后以讨五谿夷耳。是时刘氏连和,诸夷率化,今既无往日之援,而郭纯已据迁陵,而明府以三千兵深入,尚未见其利也。”牧曰:“非常之事,何得循旧?”即率所领,晨夜进道,缘山险行,垂二千里,从塞上,斩恶民怀异心者魁帅百余人及其支党凡千余级,纯等散,五谿平。迁公安督、扬武将军,封都乡侯,徙濡须督。……
  100. 《晋书‧卷一百二十‧载记第二十‧李特》
  101. 《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赵)𫷷字和叔,本巴西安汉人也。祖世随张鲁内移,家赵。赵王伦器之。历长安令,天门、武陵太守,来临州。……
  102. 《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张昌》
  103. 杨勇《再论个旧黑蚂井墓地所葬人群的族属及身份》黑蚂井墓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东南部的卡房镇,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共进行了4次发掘,清理汉代墓葬40余座。……该墓地所葬人群的主体其实就是汉人。…………
  104. 颜建华《汉武帝对贵州的管理经营》……为了改变西南夷道路阻绝、割据闭塞的上状态,汉王朝需要通往西南民族地区的交通干线;为了能较快传递王朝政令和便捷联系西南郡县,了解当地社会经济情况,汉王朝在开辟交通干线的同时,沿途设置了不少邮亭;为了巩固汉王朝在西南夷地区的政权基础,汉朝廷迁徙大批汉族官吏、军伍、豪民进入了贵州屯田,形成了后来的大姓集团和群体。道路的开辟、邮亭的设置和移民屯田,促进了西南边疆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修筑南夷道的同时,汉王朝还采取徙民屯田经营社会基础的举措。贵州西部汉墓成群,分布广泛,至今出土文物种类众多,许多文物带有浓郁汉式风格。这与汉王朝徙豪族和移民屯田贵州高原密切相关。在贵州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大多为生活用具、装饰品和少数生产工具,主要有陶、铜、铁器,还有少量漆、木、玉、石等工具。具有重大文物价值的有铜马车、连枝灯、抚琴俑、巴郡守丞印、水池田园模型、绳纹瓦、筒瓦、车轮纹瓦当、云纹瓦当等。贵州汉墓分布在清镇、平坝、安顺、兴义、兴仁、黔西、赫章、毕节、威宁、金沙、务川等广阔地域,与汉朝设置郡县的情况基本一致,西汉中叶后,大批汉族官吏、军伍、豪民进入了贵州,是形成今日汉墓群众多的原因。贵州属于多民族地区,大部分为汉代所设初郡辖治。汉武帝为笼络当地各族,实行“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的优惠政策,驻防的官吏戍卒所需粮食及其费用,主要从巴蜀转运而来……汉武帝采取了募豪族大姓及其依附农民迁徙到西南夷地区,进行屯垦,当地郡县就地取粮,朝廷依粮钱偿付。这是汉王朝在西南夷的第一批移民,在贵州移民屯田始于汉代。……出土文物显示,西汉中叶以后,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郡县,大批汉族官吏、军伍、豪民、罪犯进入贵州高原,汉族文化对当地各族产生了全面、直接、深刻的影响。
  105. 105.0 105.1 《史记·西南夷列传》
  106.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107.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致太平,北化匈奴,东致海外,南怀黄支,唯西方未有加。乃遣中郎将平宪等多持金币诱塞外羌,使献地,愿内属。………………又增法五十条,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万数,民始怨矣。
  108. 张芃胤、徐智、许渤松、韩康信、周慧、金力、谭婧泽《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古代居民mtDNA遗传分析》…………群体比较分析显示,3000~3300年前的卡约文化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与现代西南少数民族相近,而2000年前人群的母系遗传构成更接近现代汉族。……研究随机选取其中的78个个体,其中卡约文化期34个,汉代44个……我们共对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出土的78个样品进行了分析,其中59个样品在实验室内获得了可重复结果……因此,我们认为这59个样品的mtDNA谱系是可靠的。…………PCA(图2)结果显示,从PC1上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群体:左侧的汉藏,中间的蒙古(新疆),右侧的维吾尔、哈萨克和且末加瓦艾日克。从PC2上看,汉和藏分开,其中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代样本与现代汉族聚在一起,卡约时期样本与西南少数民族较为接近。值得注意的是,卡约时期样本与来自我国云南省宁蒗的现代普米族最为接近。……
    综上所述,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中获得的59个个体的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3000年前卡约文化时期的上孙家寨先民与现代西南地区藏缅语人群较为接近,与汉代的居民并不是同一人群,汉代的居民与现代汉人更加接近。……
  10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汉书·西域传下》
  110. 110.0 110.1 110.2 110.3 《汉书甘延寿陈汤传》
  111.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乌孙两昆弥弱,卑爰疐强盛,居彊煌之地,拥十万之众,东结单于,遣子往侍。如因素彊之威,循乌孙就屠之迹,举兵南伐,并乌孙之势也。乌孙并,则匈奴盛而西域危矣。
  112. 112.0 112.1 112.2 112.3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113. 《后汉书·耿弇列传》是时乌桓、鲜卑屡寇外境,国素有筹策,数言边事,帝器之。及匈奴薁鞬日逐王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款塞称藩,愿捍御北虏。事下公卿。议者皆以为天下初定,中国空虚,夷狄情伪难知,不可许。国独曰:“臣以为宜如孝宣故事受之,令东捍鲜卑,北拒匈奴,率厉四夷,完复边郡,使塞下无晏开之警,万世有安宁之策也。”帝从其议,遂立比为南单于。由是乌桓、鲜卑保塞自守,北虏远遁,中国少事。
  114. 《后汉书·郡国一》
  115. 李大龙《驺被杀后的高句丽与东汉统治秩序的建立——以高句丽政权的发展和东汉统治秩序的建立为中心》
  116. 《三国遗事·卷第二·驾洛国记》开辟之后,此地未有邦国之号,亦无君臣之称,越有我刀干、汝刀干、彼刀干、五刀干、留水干、留天干、神天干、五天干、神鬼干等九干者,是酋长,领总百姓凡一百户七万五千人,多以自都山野,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属后汉世祖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壬寅三月禊洛之日,所居北龟旨是峰峦之称,若十朋伏之状,故云也有殊常声气,呼唤众庶,二三百人集会于此,有如人音隐其形而发其音曰:“此有人否?”九干等云:“吾徒在。”又曰:“吾所在为何?”对云:“龟旨也。”又曰:“皇天所以命我者御是处,惟新家邦,为君后,为兹故降矣。尔等须掘峰顶撮士,歌之云‘龟何龟何,首其现也。若不现也,燔灼而吃也’,以之蹈舞,则是迎大王,欢喜踊跃之也。”九干等如其言,咸忻而歌舞,未几仰而观之,唯紫绳自天垂而着地,寻绳之下乃见红幅裹金合子,开而视之,有黄金卵六,圆如日者,众人悉皆惊喜,俱伸百拜。寻还,裹着抱持而归我刀家窴榻上,其众各散。过浃辰,翌日平明,众庶复相聚集开合,而六卵化为童子,容貌甚伟,仍坐于床,众庶拜贺,尽恭敬止,日日而大,逾十余晨昏,身长九尺则殷之天乙、颜如龙焉则汉之高祖、眉之八彩则有唐之高、眼之重瞳则有虞之舜,其于月望日即位也,始现故讳首露,或云首陵首陵是崩后谥也,国称大驾洛,又称伽耶国,即六伽耶之一也,余五人各归为五伽耶主,东以黄山江,西南以濸海,西北以地理山,东北以伽耶山南而为国尾。俾创假宫而入御,但要质俭,茅茨不剪,土阶三尺。二年癸卯春正月,王若曰:“朕欲定置京都。”仍驾幸假宫之南新畓坪是古来闲田新耕作,故云也,畓乃俗文也,四望山岳,顾左右曰:“此地狭小如蓼叶,然而秀异,可为十六罗汉住地,何况自一成三、自三成七,七圣住地,固合于是,托土开疆,终然允臧欤。”筑置一千五百步周回罗城,宫禁殿宇及诸有司屋宇、武库仓廪之地,事讫还宫,遍征国内丁壮人夫工匠,以其月二十日资始金阳,暨三月十日役毕,其宫阙屋舍候农隙而作之,经始于厥年十月,逮甲辰二月而成。涓吉辰御新宫,理万机而懃庶务。忽有琓夏国含达王之夫人妊娠,弥月生卵,卵化为人,名曰脱解,从海而来,身长三尺,头圆一尺,悦焉诣阙,语于王云:“我欲夺王之位,故来耳。”王答曰:“天命我俾即于位,将令安中国而绥下民,不敢违天之命以与之位,又不敢以吾国吾民付嘱于汝。”解云:“若尔可争其术。”王曰:“可也。”俄顷之间,解化为鹰,王化为鹫,又解化为雀,王化为鹯,于此际也,寸阴未移,解还本身,王亦复然。解乃伏膺曰:“仆也适于角术之场,鹰之鹫,雀之于鹯,获免焉,此盖圣人恶杀之仁而然乎?仆之与王,争位良难。”便拜辞而出,到麟郊外渡头,将中朝来泊之水道而行,王窃恐滞留谋乱,急发舟师五百艘而追之,解奔入鸡林地界,舟师尽还,事记所载多异与新罗,属建武二十四年戊申七月二十七日。九干等朝谒之次,献言曰:“大王降灵已来,好仇未得,请臣等所有处女绝好者,选入宫闱,俾为伉俪。”王曰:“朕降于兹,天命也,配朕而作后,亦天之命,卿等无虑。”遂命留天干押轻舟、持骏马,到望山岛立待,申命神鬼干就乘岾望山岛,京南岛屿也。乘岾,辇下国也,忽自海之西南隅,挂绯帆、张茜旗而指乎北,留天等先举火于岛上,则竞渡下陆,争奔而来,神鬼望之,走入阙奏之,上闻欣欣,寻遣九干等整兰桡、扬桂楫而迎之,旋欲陪入内,王后乃曰:“我与尔等素昧平生,焉敢轻忽相随而去。”留天等返达后之语,王然之,率有司动跸,从阙下西南六十步许地,山边设幔殿祗候,王后于山外别浦津头维舟登陆,憩于高峤,解所著绫袴为贽,遗于山灵也,其他侍从媵臣二员,名曰申辅、赵匡,其妻二人,号慕贞、慕良,或臧获并计二十余口,所赍锦绣绫罗、衣裳疋段、金银珠玉、琼□服玩器不可胜记。王后渐近行在,上出迎之,同入帷宫,媵臣已下众人,就阶下而见之即退,上命有司引媵臣夫妻曰:“人各以一房安置。”已下臧获各一房五六人安置,给之以兰液蕙醑,寝之以文茵彩荐,至于衣服疋段宝货之类,多以军夫遴集而护之,于是王与后共在御国寝,从容语王曰:“妾是阿逾陀国公主也,姓许名黄玉,年二八矣。在本国时,今年五月中,父王与皇后顾妾而语曰‘爷娘一昨梦中同见皇天上帝,谓曰“驾洛国元君首露者,天所降而俾御大宝,乃神乃圣,惟其人乎,且以新莅家邦,未定匹偶,卿等须遣公主而配之。”言讫升天,形开之后,上帝之言,其犹在耳,儞于此而忽辞亲向彼乎。往矣。’妾也浮海遐寻于蒸□,移天敻赴于蟠桃,螓首敢叨龙颜是近。”王答曰:“朕生而颇圣,先知公主自远而届,下臣有纳妃之请,不敢从焉。今也淑质自臻,眇躬多幸。”遂以合欢,两过清宵,一经白昼,于是遂还来船,篙工楫师共十有五人,各赐粮粳米十硕、布三十疋,令归本国。八月一日回銮,与后同辇,媵臣夫妻齐鏕并驾,其汉肆杂物,咸使乘载,徐徐入阙,时铜壶欲午,王后爰处中宫,敕赐媵臣夫妻私属空闲二室分入,余外从者以宾馆,一坐二十余间,酌定人数,区别安置,日给丰羡,其所载珍物,藏于内库,以为王后四时之费。一日,上语臣下曰:“九干等俱为庶僚之长,其位与名皆是宵人野夫之号,顿非簪履职位之称,傥化外传闻,必有嗤笑之耻。”遂改我刀为我躬、汝刀为汝谐、彼刀为彼藏、五方为五常,留水、留天之名不动上字,改下字留功、留德,神天改为神道、五天改为五能、神鬼之音不易,改训为臣贵,取鸡林职仪,置角干、阿叱干、级干之秩。其下官僚以周判汉仪而分定之,斯所以革古鼎新设官分职之道欤。于是乎理国齐家、爱民如子,其教不肃而威,其政不严而理。况与王后而居也,比如天之有地,日之有月,阳之有阴。其功也涂山翼夏、唐煖兴娇。频年有梦得熊罴之兆,诞生太子居登公。灵帝中平六年己巳三月一日,后崩,寿一百五十七,国人如叹坤崩,葬于龟旨东北坞,遂欲不忘子爱下民之惠,因号初来下缆渡头村曰主浦村,解绫袴高冈曰绫岘,茜旗行入海涯曰旗出边。媵臣泉府卿申辅、宗正监赵匡等到国三十年后各产二女焉,夫与妇逾一二年而皆□信也,其余臧获之辈,自来七八年间未有兹子生,唯抱怀土之悲,皆首丘而没。所舍宾馆,圆其无人,元君乃每歌鳏枕,悲叹良多。隔二五岁,以献帝立安四年己卯三月二十三日而殂落,寿一百五十八岁矣,国中之人若亡天,只悲恸,甚于后崩之日。遂于阙之艮方平地造立殡宫,高一丈、周三百步而葬之,号首陵王庙也。自嗣子居登王洎九代孙仇冲之享是庙。……
  117. 张箭《古印度阿逾陀国考——兼论许黄玉乃华裔非印裔》
  118. 《三国遗事·卷第一·五伽倻》按驾洛记赞云,垂一紫缨,下六圆卵,五归各邑。一在兹城则一为首露王,余五各为五伽耶之主,金官不入五数当矣,而本朝史略,并数金官而滥记昌宁,误阿罗一作耶伽耶今咸安、古宁伽耶今咸宁、大伽耶今高灵、星山伽耶今京山,云碧珍、小伽耶今固城。又本朝史略云,太祖天福五年庚子,改五伽耶名,一金官为金海府、二古宁为加利县、三非火今昌宁,恐高灵之讹,余二,阿罗、星山同前,星山或作碧珍伽耶
  119. 张哲俊《金首露神话中的黄金六卵与龟旨峰》
  120. 《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第五》(建光元年)……冬十二月,高句骊、马韩、秽、貊围玄菟城,夫余王遣子与州郡并力讨破之。延光元年春二月,夫余王遣子将兵救玄菟,击高句骊、马韩、秽、貊,破之,遂遣使贡献。
  121. 121.0 121.1 康泰《吴时外国传》,又名《扶南传》、《扶南土俗》
    扶南之先,女人为主,名柳叶。有模趺国人,字混慎,好事神,一心不懈,神感至意。夜梦人赐神弓一张,教载贾人舶入海。混慎晨入庙,于神树下得弓,便载大船入海。神回风令至扶南,柳叶欲劫取之,混慎举神弓而射焉。贯船通度,柳叶惧伏。混慎因至扶南。…………扶南有讼者,煮水令沸,以金指环投汤中,然后以手探汤。其直者,手不烂;有罪者,入汤即焦。
    ……………………
    从扶南西去金陈,二千余里到金陈。
    ……………………
    都昆在扶南南三千余里,出藿香。
    ……………………
    扶南之西南有林阳国,去扶南七千里。土地奉佛,有数千沙门,持戒六齐,曰鱼肉不得入国。一日再市,朝市诸杂米、甘果、石密,暮市但货香花。
    ……………………
    从林阳西去二千里,奴后国,可二万余户,与永昌接界。
    ……………………
    优钹国者,在天竺之东南可五千里,国土炽盛,城郭、珍玩、谣俗与天竺同。
    ……………………
    横趺国在优钹之东南,城郭饶乐不及优钹也。
    ……………………
    乌文国,昔混滇初,载贾人大舶所成此国。
  122. 桂光华《试论扶南王国的兴起、发展及其原因》
  123. 123.0 123.1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列传第四十八》
  124.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
  125. 125.0 125.1 《后汉书·卷第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126. 126.0 126.1 《后汉书·卷第八十八·西域传第七十八》
  127. 《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晋文帝为魏相国,遣昔吴寿春城降将徐绍、孙彧衔命赍书,陈事势利害,以申喻皓《汉晋春秋》载晋文王与皓书曰:“圣人称有君臣然后有上下礼义,是故大必字小,小必事大,然后上下安服,群生获所。逮至末涂,纯德既毁,剿民之命,以争彊于天下,违礼顺之至理,则仁者弗由也。方今主上圣明,覆帱无外,仆备位宰辅,属当国重。唯华夏乖殊,方隅圮裂,六十余载,金革亟动,无年不战,暴骸丧元,困悴罔定,每用悼心,坐以待旦。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故分命偏师,平定蜀汉,役未经年,全军独克。于时猛将谋夫,朝臣庶士,咸以奉天时之宜,就既征之军,藉吞敌之势,宜遂回旗东指,以临吴境。舟师泛江,顺流而下,陆军南辕,取径四郡,兼成都之械,漕巴汉之粟,然后以中军整旅,三方云会,未及浃辰,可使江表厎平,“南夏”顺轨。然国朝深惟伐蜀之举,虽有静难之功,亦悼蜀民独罹其害,战于绵竹者,自元帅以下并受斩戮,伏尸蔽地,血流丹野。一之于前,犹追恨不忍,况重之于后乎?是故旋师按甲,思与南邦共全百姓之命。夫料力忖势,度资量险,远考古昔废兴之理,近鉴西蜀安危之效,隆德保祚,去危即顺,屈己以宁四海者,仁哲之高致也;履危偷安,陨德覆祚,而不称于后世者,非智者之所居也。今朝廷遣徐绍、孙彧献书喻怀,若书御于前,必少留意,回虑革算,结欢弭兵,共为一家,惠矜吴会,施及中土,岂不泰哉!此昭心之大愿也,敢不承受。若不获命,则普天率土,期于大同,虽重干戈,固不获已也。”…………西苑言凤凰集,改明年元江表传曰:初丹杨刁玄使蜀,得司马徽与刘廙论运命历数事。玄诈增其文以诳国人曰:“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又得中国(指中原)降人,言寿春下有童谣曰“吴天子当上”。皓闻之,喜曰:“此天命也。”即载其母妻子及后宫数千人,从牛渚陆道西上,云青盖入洛阳,以顺天命。行遇大雪,道涂陷坏,兵士被甲持仗,百人共引一车,寒冻殆死。兵人不堪,皆曰:“若遇敌便当倒戈耳。”皓闻之,乃还。。……
  128. 苗恭《交广记》曰:“汉武帝元鼎中,开拓土境,北开朔方,南置交阯刺史,建安二年,南阳张津为刺史,交阯太守土燮表言:‘伏见十二州皆称曰州,而交独为交阯刺史,何天恩不平乎?若普天之下可为十二州者,独不可为十三州?’诏报听许,拜津交州牧,加以九锡,彤弓彤矢,礼乐征伐,威震南夏,与中州方伯齐同,自津始也。”
  129. 赵庆伟《六朝时期岭北汉人迁入珠江三角洲浅析》
  130. 潘玲、郭丽娜《锦州地区西晋至前燕时期的汉人墓葬》锦州地区包括今辽宁省锦州市及葫芦岛市,在文化地理分区上属于辽西地区,位于辽西地区的东南部。……目前在锦州地区发现8座西晋至前燕时期汉人墓葬,墓葬形制有砖室墓、石板砌筑的石室墓两类,其中砖室墓还可以细分为近顺长方形单室墓和带前、后室的双室墓两小类。……可见,在西晋晚期至前燕时期,锦州地区居民的主体仍然是汉族人……
  131. 东南沿海的一个古老民族:畲族
  132. 132.0 132.1 132.2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黄龙)三年春二月,遣太常潘濬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
    (嘉禾三年)冬十一月,太常潘濬平武陵蛮夷,事毕,还武昌。……
    赤乌五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太元元年夏五月,立皇后潘氏,大赦,改年。初临海罗阳县有神,自称王表。周旋民间,语言饮食与人无异,然不见其形。又有一婢,名纺绩。是月,遣中书郎李崇赍辅国将军罗阳王印绶迎表。表随崇俱出,与崇及所在郡守令长谈论,崇等无以易。所历山川,辄遣婢与其神相闻。秋七月,崇与表至,权于苍龙门外为立第舍,数使近臣赍酒食往。表说水旱小事,往往有验。……二年春正月,立故太子和为南阳王,居长沙;子奋为齐王,居武昌;子休为琅邪王,居虎林。二月,大赦,改元为神凤。皇后潘氏薨。诸将吏数诣王表请福,表亡去。
  133. 《三国志·诸葛恪传》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众议咸以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闲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皆以为难。…………恪到府,乃移书四郡属城长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入,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臼阳长胡伉得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伉缚送诸府。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以状表上。民闻伉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
  134. 《吴录》曰:是岁蜀主又遣邓芝来聘,重结盟好。权谓芝曰:“山民作乱,江边守兵多彻,虑曹丕乘空弄态,而反求和。议者以为内有不暇,幸来求和,于我有利,宜当与通,以自辨定。恐西州不能明孤赤心,用致嫌疑。孤土地边外,闲隙万端,而长江巨海,皆当防守。丕观衅而动,惟不见便,宁得忘此,复有他图。”
  135. 《三国志·虞翻传》翻出为富春长。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姧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因留制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
  136. 136.0 136.1 《三国志·全琮传》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因开募召,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稍迁偏将军。…………是时丹杨、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权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琮领太守。至,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余人。权召琮还牛渚,罢东安郡。
  137. 《三国志·张承传》权为骠骑将军,辟西曹掾,出为长沙西部都尉。讨平山寇,得精兵万五千人。
  138. 138.0 138.1 138.2 《三国志·陆逊传》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棋跱,豺狼窥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彊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139. 《三国志·周泰传》策讨六县山贼,权住宣城,使士自卫,不能千人,意尚忽略,不治围落,而山贼数千人卒至。权始得上马,而贼锋刃已交于左右,或斫中马鞍,众莫能自定。惟泰奋激,投身卫权,胆气倍人,左右由泰并能就战。贼既解散,身被十二创,良久乃苏。是日无泰,权几危殆。
  140. 《三国志·朱桓传》后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攻没城郭,杀略长吏,处处屯聚。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
  141. 《魏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羊深》……及出帝入关,深与樊子鹄等同逆于兖州。子鹄署深为齐州刺史,于太山博县商王村结垒,招引山齐之民。天平二年正月,大军讨破之,于陈斩深。……
  142. 《三国志·顾承传》后为吴郡西部都尉,与诸葛恪等共平山越,别得精兵八千人,还屯军章坑,拜昭义中郎将,入为侍中。
  143. 《三国志·朱治传》是时丹杨深地,频有姧叛,亦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镇抚山越。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
  144. 《晋书·卷二十六·志第十六·食货》……世祖武皇帝太康元年,既平孙皓,纳百万而罄三吴之资,接千年而总西蜀之用,韬干戈于府库,破舟船于江壑,河滨海岸,三丘八薮,耒耨之所不至者,人皆受焉。农祥晨正,平秩东作,荷锸赢粮,有同云布。若夫因天而资五纬,因地而兴五材,世属升平,物流仓府,官闱增饰,服翫相辉,于是王君夫、武子、石崇等更相夸尚,舆服鼎俎之盛,连衡帝室,布金埒之泉,粉珊瑚之树。物盛则衰,固其宜也。永宁之初,洛中尚有锦帛四百万,珠宝金银百余斛。……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刘曜之逼,朝廷议欲迁都仓垣,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145. 葛文壮《西晋初期存在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146. 殷宪《代郡卫氏书事活动及其意义》卫操、卫雄是最早投向拓跋鲜卑政权的汉人。……所谓代人,在魏书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居于广大漠南地区的北方各部族的统称,二是世居勾注(雁门)陉北的汉人。显然,卫操是汉人而世居北地者。……
  147. 《魏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一·卫操》卫操,字德元,代人也。少通侠,有才略。晋征北将军卫瓘以操为牙门将,数使于国,颇自结附。始祖崩后,与从子雄及其宗室乡亲姬澹等十数人,同来归国,说桓、穆二帝招纳晋人,于是晋人附者稍众。桓帝嘉之,以为辅相,任以国事。及刘渊、石勒之乱,劝桓帝匡助晋氏。东瀛公司马腾闻而善之,表加将号。稍迁至右将军,封定襄侯。……
  148. 《晋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三十二·刘琨》……寻猗卢父子相图,卢及兄子根皆病死,部落四散。琨子遵先质于卢,众皆附之。及是,遵与箕澹等帅卢众三万人,马牛羊十万,悉来归琨,琨由是复振,率数百骑自平城抚纳之。属石勒攻乐平,太守韩据请救于琨,而琨自以士众新合,欲因其锐以威勒。箕澹谏曰:“此虽晋人,久在荒裔,未习恩信,难以法御。今内收鲜卑之余谷,外抄残胡之牛羊,且闭关守险,务农息士,既服化感义,然后用之,则功可立也。”琨不从,悉发其众,命澹领步骑二万为前驱,琨自为后继。……
  149. 《晋书·卷一百八·载记第八·慕容廆》
  150. 《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卫瓘》……泰始初,转征东将军,进爵为公,都督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加征东大将军、青州牧。所在皆有政绩。除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至镇,表立平州,后兼督之。于时幽幷东有务桓,西有力微 ,并为边害。瓘离间二虏,遂致嫌隙,于是务桓降而力微以忧死。朝廷嘉其功,赐一子亭侯。瓘乞以封弟,未受命而卒,子密受封为亭侯。……
  151. 151.0 151.1 《晋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六十七·四夷》
  152. 《晋书·卷一百二十五·载记第二十五·乞伏国仁》
  153. 《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宣五王·扶风王骏》……咸宁初,羌虏树机能等叛,遣众讨之,斩三千余级。进位征西大将军,开府辟召,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又诏骏遣七千人代凉州守兵。树机能侯弹勃等欲先劫佃兵,骏命平虏护军文俶督凉、秦、雍诸军各进屯以威之。机能乃遣所领二十部及弹勃面缚军门,各遣入质子。安定、北地、金城诸胡吉轲罗、侯金多及北虏热冏等二十万口又来降。其年入朝,徙封扶风王,以氐户在国界者增封,给羽葆、鼓吹。太康初,进拜骠骑将军,开府、持节、都督如故。……
  154. 《晋书·卷一百二十六·载记第二十六·秃发乌孤》
  155. 《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七·马隆》
  156. 廖名春《大禹故里说文献考辩》
  157. 《晋书·卷一百一·载记第一·刘元海》
  158.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公孙度》
  159. 《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东夷·百济》……东明之后,有仇台者,笃于仁信,始立其国于带方故地。汉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女妻之,渐以昌盛,为东夷强国。初以百家济海,因号百济。……
  160.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毋丘俭》
  161. 赵俊杰、张寒冰《朝鲜平壤新发现的两座高句丽壁画墓的时代及相关问题》200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朝鲜境内新发掘了两座高句丽壁画墓——平壤东山洞壁画墓与南浦玉桃里壁画墓。……东山洞壁画墓位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乐浪区域东山洞……玉桃里壁画墓位于平壤西南,南浦市龙冈郡郡所以西12公里的低矮丘陵上…………史载高句丽于427年迁都平壤,学界对此并无异议,那么在高句丽迁都半个世纪后,东山洞壁画墓尽管葬地选址相对独立,却位于大同江南岸乐浪汉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之内,似乎意在强调墓主的汉文化背景。这一现象显示,尽管平壤作为高句丽统治的最核心区域已数十年之久,但当地的汉系势力仍然存在相当的独立性。……我们曾根据5世纪这一地区二室壁画墓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指出,尽管德兴里壁画墓墓主某镇已经接受高句丽政权的册封,但至少到5世纪后叶前段,高句丽的势力并未深入这一区域,汉人社会内部没有发生大的异动,可能仍然保留着半独立的地位。迄今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高句丽时期二室石室壁画墓已发现20余座,其中绝大多数分布于以南浦市、平安南道大同郡为中心的西海岸地区,选址大多相对独立,玉桃里壁画墓也不例外,时代则以德兴里壁画墓为最早。……平壤东山洞壁画墓的形制、构造与该地区的二室壁画墓一脉相承,墓葬规模与药水里壁画墓相仿,墓主很可能在汉人集团内部地位显赫。作为之前汉人集团的首领,德兴里壁画墓墓主某镇曾任高句丽“国小、大兄”,此官职并未进入高句丽统治集团上层,为虚职的意味更大。与某镇死后葬于汉人聚居区内不同,东山洞壁画墓墓主死后葬于平壤,表明其可能已在高句丽官僚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也似乎隐隐显露出自5世纪后叶晚段开始高句丽对于汉人集团控制的加强。与此相应的是,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二室墓的营造在此时达到最高峰,但在进入6世纪后数量急速减少,至6世纪前叶晚段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单室墓成为高句丽统治区内唯一的墓葬型别,墓葬形制趋向一致,等级差异显著,汉人的高句丽化程序也在此时逐渐完成。
  162. 赵俊杰《四世纪后叶带方故地汉人社会变局》公元313年前后,乐浪、带方二郡在高句丽的强大压力下相继覆亡,中原王朝旋即丧失了对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的实际控制与管理权。异族入侵与地方管理体系的瓦解给当地汉人社会造成了巨大震动,引发了大规模的迁移与逃亡。342年前燕慕容皝攻破丸都,使高句丽遭受重创而自顾不暇,加上新的内地移民不断到来,两郡汉人势力有了恢复性的发展,聚居区在4世纪中叶出现了短暂繁荣。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不久此地又陷入动荡。……二郡覆亡后,残留的汉人集团已然失去中央政府的庇护,但聚居区内出土的铭文墓砖中却不乏“太宁”、“咸和”、“建元”、“永和”等东晋年号,足见当地仍与东晋政权保持着断续联系。出土多例铭文墓砖的黄海南道信川郡福隅里墓群,为乐浪汉人大姓之一的韩氏家族墓地,墓葬在4世纪前叶呈现稳定延续排列的状态,家族墓地选址的重新固定化,正是此时期汉人聚居区内部秩序安定的缩影。……有学者研究当时汉人集团动向时指出,在面临覆灭的危险下,汉人再次面临去留的艰难抉择,出现或举家逃亡,或一个氏族分为数支,一支暂留故土等待消息,其他几支各奔向不同目的地,积极寻找退路的情况。当时中原、辽东板荡,高句丽又将北退之路阻隔,笔者推测除小部分汉人经由海路前往山东半岛外,大部分流亡的汉人南迁至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并经由海路到达日本。《续日本纪》延历四年(785)记录的坂上大忌寸苅田麻吕的上表,生动地描述了5世纪初朝鲜汉人迁徙至日本的经过,《新撰姓氏录》中也有类似记载。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中有 “十四年(404)甲辰,而倭不轨,侵入带方界”的记载,以往多认为这是倭人的随机寇抄,或是侵略高句丽的军事行为。实际上,从《三国志·倭传》的记载看,自带方到倭海路,航行时间长,耗费大,显然不可能是随机的海盗劫掠行为,属于劳师远征的可能性也不大,而是有计划的,不惜付出巨大代价的集团行动,或许这正是当时倭王遣人前往带方故地迎接准备移居日本的汉人的场景写照。与代表砖室墓系统的原二郡汉人遗民势力日渐式微不同,4世纪后叶以来石室墓在二郡故地的不断出现,显示出代表石室墓系统的内地汉人新移民势力已悄然在当地扎根,并渐趋兴盛。前述的冬寿曾官至前燕司马,其墓葬也呈现出典型的辽东地区汉式石室墓的风格。冬寿墓志铭中“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平东将军,护抚夷校尉,乐浪□,昌黎、玄菟、带方太守,都乡侯”的官职是目前朝鲜半岛所发现的品秩最高者,姑且不谈官职是否为自封,他在当时汉人聚居区的卓然地位已不言自明。因此如果将此时期带方故地的汉人分为原二郡遗民集团与内地新移民集团两大系统,就会发现,汉人聚居区的中兴可能主要依靠了后者的力量。……5世纪后,以德兴里壁画墓(408)为发端,此区域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前后二室汉系石室壁画墓,其数量占二郡故地迄今发现的二室壁画墓总数的六成,并在此后约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维持了基本完整的形制演变序列,该地区也逐步取代带方故地,成为新移民汉人集团在朝鲜半岛西北部最大的聚居区。与冬寿墓志铭中完全采用东晋年号与官职,奉东晋为正朔不同,德兴里壁画墓墓主某镇的墓志铭中已经采用高句丽广开土王的年号,并出现高句丽“国小、大兄”的官职,反映出5世纪初的汉人集团首领已部分舍弃了对中原政权回复旧土的幻想,转而更加务实地接受高句丽政权的册封,以维持汉人聚居区的半独立地位。随着高句丽完全领有原二郡之地,汉人集团对待高句丽集团的态度也由对立转向缓和、承认甚至臣属,二郡故地民族融合的大幕即将拉开。
  163.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淮南王刘安》……尉佗知中国(中原)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
  164. 164.0 164.1 164.2 164.3 陈国保《内地移民与汉代南边疆交趾地区的统一》……两《汉书》所提供的交趾地区的户、口统计,当主要为内地移民。……内地移民定居落籍交趾地区后,须向政府缴纳租赋,成为汉中央王朝统治南疆三边郡的主要经济基础。……大量南迁进入交趾三郡的内地居民,为汉王朝能够在遥远的南部边疆实现稳固统治、维护南部边疆的统一奠定了牢固的社会基础,出任的边吏主要依靠边郡的内地移民实施对交趾地区的有力管理。……大量内地移民落籍交趾三郡,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移民而带来的中原内地文化在南部边疆的全面传播,及其对当地土著文化的整合,为交趾地区统一于两汉王朝奠定了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
  165. 165.0 165.1 165.2 《汉书·宣帝纪》
  166. 《三国志·卷四十九·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士燮》
  167. 167.0 167.1 《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七·陶璜》
  168. 《三国志·卷五十三·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第八·薛综》
  169.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建武十九年)……西南夷寇益州郡,遣武威将军刘尚讨之。越巂太守任贵谋叛,十二月,刘尚袭贵,诛之。……二十一年春正月,武威将军刘尚破益州夷,平之。
  170. 《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牂牁郡》……会公孙述据巴蜀,大姓龙、傅、尹、董氏与功曹谢暹保郡,闻世祖在河北,乃远使使由番禺江出,奉贡汉朝,世祖嘉之,号为义郎。……
  171. 潘民中《孟获族属考》孟获是汉人,而非少数族人,他是南中焦、雍、娄、爨、孟、量、毛、李等八大汉姓中孟姓的耆率,当然他也是一个在与汉族大姓杂居的少数族人中很有影响的人物。……能够自称“南人”的只会是久居该地域的汉人。……将“民、夷”与“夷、汉”对照起来看,“民”与“汉”显然是等质的。……总之,孟获与雍闿一样是汉人,而非少数族人,是南中焦、雍、娄、爨、孟、量、毛、李等八大汉姓中孟姓的耆率,当然他也是一个在与汉族大姓杂居的少数族人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172. 《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建兴)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十二月,亮还成都。
    (延熙)三年春,使越嶲太守张嶷平定越嶲郡。
  173. 《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王逊》
  174. 《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吕凯》
  175. 《江东旧事》云:范文本扬州人,少被掠为奴,卖堕交州,年十五六,遇罪当得杖,畏怖因逃,随林邑贾人渡海远去,没入于王,大被幸爱。经十余年,王死,文害王二子,诈杀侯将,自立为王,威加诸国。或夷椎蛮语口食鼻饮,或雕面镂身、狼䐠裸种、汉魏流赭,咸为其用。
  176. 《林邑记》……林邑之号,建国起自汉末,初平之乱,人怀异心,象林功曹姓区,有子名逵,攻其县杀令,自号为王。值世乱离,林邑遂立。后乃袭代,传位子孙,三国鼎争,未有所附。吴有交土,与之邻接,进侵寿泠,以为疆界。自区逵以后,国无文史,失其纂代,世数难详,宗胤灭绝,无复种裔。外孙范熊代立,人情乐推。后熊死,子逸立。……
  177. 《汉书·成帝纪》
  178. 《汉书·哀帝纪》
  179. 179.0 179.1 179.2 《后汉书·卷第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永元二年)……车师前后王并遣子入侍。月氏国遣兵攻西域长史班超,超击降之。……
    (永元三年)……十二月,复置西域都护、骑都尉、戊己校尉官。……
    (永元四年)……武陵零阳澧中蛮叛。
    (永元五年)……是岁,武陵郡兵破叛蛮,降之。……
    (永元六年)……西域都护班超大破焉耆、尉犁,斩其王。自是西域降服,纳质者五十余国。……武陵溇中蛮叛,郡兵讨平之。
    (永元八年)……南匈奴右温禺犊王叛,为寇。秋七月,行度辽将军庞奋、越骑校尉冯柱追讨之,斩右温禺犊王。
    (永元九年)……西域长史王林击车师后王,斩之。……八月,鲜卑寇肥如,辽东太守祭参下狱死。……
    (永元十二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
    (永元十三年十一月)……鲜卑寇右北平,遂入渔阳,渔阳太守击破之。……
    (元兴元年十二月)……北匈奴遣使称臣,诣敦煌奉献。
    (延平元年四月)鲜卑寇渔阳,渔阳太守张显追击,战没。……
  180. 180.0 180.1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僰道县》僰道县,在南安东四百里,拒郡百里,髙后六年城之,治马湖江会,水通越嶲。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童之冨,汉民多,渐斥徙之。有荔支、姜、蒟。……
  181. 带你领略星辰大海
  182. 182.0 182.1 《汉书·西域传上》
  183. 《晋书·卷四·孝惠帝纪第四》……(元康四年夏五月)匈奴郝散反,攻上党,杀长吏。……秋八月,郝散帅众降,冯翊都尉杀之。……(元康六年夏五月)匈奴郝散弟度元帅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反,攻北地,太守张损死之。冯翊太守欧阳建与度元战,建败绩。征征西大将军赵王伦为车骑将军,以太子太保梁王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镇关中。秋八月,雍州刺史解系又为度元所破。秦雍氐、羌悉叛,推氐帅齐万年僭号称帝,围泾阳。冬十月乙未,曲赦雍、凉二州。十一月丙子,遣安西将军夏侯骏、建威将军周处等讨万年,梁王肜屯好畤。关中饥,大疫。七年春正月癸丑,周处及齐万年战于六陌,王师败绩,处死之。……九年春正月,左积弩将军孟观伐氐,战于中亭,大破之,获齐万年。征征西大将军梁王肜录尚书事。以北中郎将河间王颙为镇西将军,镇关中;成都王颖为镇北大将军,镇邺。
  184. 《晋书·卷三·世组武帝纪第三》……(太康二年)冬十月,鲜卑慕容廆寇昌黎。十一月壬寅,大司马陈骞薨。有星孛于轩辕。鲜卑寇辽西,平州刺史鲜于婴讨破之。……(太康三年)三月,安北将军严询败鲜卑慕容廆于昌黎,杀伤数万人。……(太康七年夏五月)鲜卑慕容廆寇辽东。……(太康十年)五月,鲜卑慕容廆来降……